河南省平顶山市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调研考试 语文试题 第I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事实上他们并不是随处都用的。自 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都以此在秋天 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例如吴均的“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髙木”。而古诗中 也有用“高树”的,如曹植的“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可是“高树多悲风” 并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担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前者正要借满树 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叶子越多,感情越饱满;而后者却 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岂不正有“落木千山”的空阔吗?然则“高树”则 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 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敏 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 念中的意又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半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而“木”作为 “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 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树干,而很少会想到叶子,因为叶子原 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这排斥也就 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具有繁茂的枝叶,与都带有密密 层层浓阴的联想。这是“树”与“叶”的形象之间十分一致的地方,也正因为此 “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多带来些什么,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 中。因此也就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 又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它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 与叶还是比较相近的;而“木”呢,它可能是透着黄色,在触觉上可能是干燥的 而不是湿润的,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 螫个疏朗的清秋气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的绝不是碧绿 柔软的叶子,而是窣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 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如此生动的缘故。它不同于“柔条纷冉冉,落叶 何翩翩”中的落叶,因为那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也不同于“雨 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的黄叶,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木 叶”的干燥之感,也就缺少飘零之意。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更显空阔, 它连“叶”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然“木叶”与“落木”又还有着 定的距离,它乃是“木”“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 的美丽的形象。 (摘编自林庚《说“木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河南省平顶山市 2016-2017 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调研考试 语文试题 第 I 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3 题。 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事实上他们并不是随处都用的。自 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都以此在秋天 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例如吴均的“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而古诗中 也有用“高树”的,如曹植的“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可是“高树多悲风” 并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担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前者正要借满树 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叶子越多,感情越饱满;而后者却 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岂不正有“落木千山”的空阔吗?然则“高树”则 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 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敏 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 念中的意又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半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而“木”作为 “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有着一般“木头”“木料” “木板”等的影子,这 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树干,而很少会想到叶子,因为叶子原 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这排斥也就 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具有繁茂的枝叶,与都带有密密 层层浓阴的联想。这是“树”与“叶”的形象之间十分一致的地方,也正因为此 “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多带来些什么,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 中。因此也就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 又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它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 与叶还是比较相近的;而“木”呢,它可能是透着黄色,在触觉上可能是干燥的 而不是湿润的,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 螫个疏朗的清秋气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的绝不是碧绿 柔软的叶子,而是窣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 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如此生动的缘故。它不同于“柔条纷冉冉,落叶 何翩翩”中的落叶,因为那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也不同于“雨 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的黄叶,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 “木 叶”的干燥之感,也就缺少飘零之意。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更显空阔, 它连“叶”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然“木叶”与“落木”又还有着 一定的距离,它乃是“木”“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 的美丽的形象。 (摘编自林庚《说“木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和“高树多悲风″的“树”的“饱满”形象不同,“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中的“木”具备秋风落叶的形象,诗句意境更加空阔清冷 B.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能认识并交织组合语言形象中潜在的力量,形成丰富多 彩的诗歌语言,能够说明“木”何以具有暗示性的艺术特征。 C.相较于“树”暗示的颜色而言,“木”就显得有些枯黄和干燥,于是,“木叶” 就自然而然也具有了这个特点,能给人带来疏朗的秋天的气息。D.“柔条纷冉冉, 落叶何翩翩”中的“落叶”形象和“木叶”不同,它没有干燥、微黄、疏朗的秋 季的特点,它饱含着水分且较繁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木”仿佛本身含有落叶的因素,具有疏朗的特点;而“树”则没有,它具有 繁茂的枝叶,与“叶”都带浓阴的联想。 B.“木”的背后有着“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是“木”的暗示性 所在,在此影响下,“木”很难让我们想到叶子 C.“木叶”的形象如此生动,是因为它带有较强的暗示性;视觉上,它是微黄的 而不是碧绿的;触觉上,它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D.无干燥之感的“黄叶”不具有飘零的意思,所以“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的“黄叶”就没有“木叶”给人的疏朗、飘零之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概括及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自屈原把“木”准确用在秋风叶落的季节中,“木”似乎就带有一层浓厚的 秋意,如杜甫《登髙》中“无边落木萧萧下”就能传达出萧瑟、凄凉的秋意。 B.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是“木”在中国古诗中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的主要原因。除“木”字外,古诗中“月”“水”“柳”等也具有暗示性。 C.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木叶”很常见,但少有“树叶”这个词汇,其主要原因 可能是“树”“叶”二字意蕴较相一致,连用起来便使语言显得重复啰嗦 D.“木叶”是“木”与“叶”的统一,是疏朗与绵密交织而成的一个迢远情深的 美丽形象,就空阔疏朗之意的传达上,“落木”远远不及“木叶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音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腼熊蹯不熟,杀之, 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 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 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 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又曰:‘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能补过也。君 能补过,衮不废矣。”犹不改。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晨往,寝门辟 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 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秋九月 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 爵,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 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 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 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 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
A.和“高树多悲风"的“树”的“饱满”形象不同,“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中的 “木”具备秋风落叶的形象,诗句意境更加空阔清冷。 B.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能认识并交织组合语言形象中潜在的力量,形成丰富多 彩的诗歌语言,能够说明“木”何以具有暗示性的艺术特征。 C.相较于“树”暗示的颜色而言,“木”就显得有些枯黄和干燥,于是,“木叶” 就自然而然也具有了这个特点,能给人带来疏朗的秋天的气息。D.“柔条纷冉冉, 落叶何翩翩”中的“落叶”形象和“木叶”不同,它没有干燥、微黄、疏朗的秋 季的特点,它饱含着水分且较繁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 “木”仿佛本身含有落叶的因素,具有疏朗的特点;而“树”则没有,它具有 繁茂的枝叶, 与“叶”都带浓阴的联想。 B.“木”的背后有着“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是“木”的暗示性 所在,在此影响下,“木”很难让我们想到叶子。 C.“木叶”的形象如此生动,是因为它带有较强的暗示性;视觉上,它是微黄的 而不是碧绿的;触觉上,它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D.无干燥之感的“黄叶”不具有飘零的意思,所以“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的“黄叶”就没有“木叶”给人的疏朗、飘零之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概括及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自屈原把“木”准确用在秋风叶落的季节中,“木”似乎就带有一层浓厚的 秋意,如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就能传达出萧瑟、凄凉的秋意。 B.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是“木”在中国古诗中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的主要原因。除“木”字外,古诗中“月” “水” “柳”等也具有暗示性。 C.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木叶”很常见,但少有“树叶”这个词汇,其主要原因 可能是 “树”“叶” 二字意蕴较相一致,连用起来便使语言显得重复啰嗦。 D.“木叶”是“木”与“叶”的统一,是疏朗与绵密交织而成的一个迢远情深的 美丽形象,就空阔疏朗之意的传达上,“落木”远远不及“木叶”。 二、古代诗文阅读(39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音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腼熊蹯不熟,杀之, 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 “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 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 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又曰:‘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能补过也。君 能补过,衮不废矣。”犹不改。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晨往,寝门辟 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 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秋九月, 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 爵,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 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 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 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 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
不告而退。遂自亡也。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 “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 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呜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 矣!”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 受恶。惜也,越竟乃免。 (节选自《晋灵公不君》 4.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谏而不入 入:被接纳 B.宣子骤谏 骤:多次 C.提弥明死之死:为.死D.食之,舍其半食:吃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厚敛以雕墙 ②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B.①坐而假寐 ②吾尝跛而望矣 C.①莫之继也 ②均之二策 D.①赵穿攻灵公于桃园②不拘于时,学于余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盾不忘恭敬。鉏麑受晋灵公之命暗杀赵盾。赵盾清早已穿戴整齐准备上朝, 由于时间还早,端坐着打瞌睡。鉏麑认为赵盾不忘记恭敬,是百姓的主宰 B.赵盾忠君爱国。晋灵公因厨子没有把熊掌炖熟,就杀死他,把尸体装在草筐 里,命妇女用车装着尸体经过朝堂。赵盾知道后为此事忧虑,随后打算进谏。 C.赵盾体恤下请。赵盾在被晋灵公追杀途中,看到灵辄饿病了,就给他吃的; 听说他要省下食物给他的母亲,就专门为她准备了一筐饭和肉,放在袋子里 D.赵盾深明大义。董狐是古代的好史官,记载史事的原则是直言不讳。虽然是 赵穿杀死了晋灵公,但赵盾仍然能够充分尊重史官的记载而接受弑君的恶名。 (二)古代诗歌阅读(10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8?9题。 拟行路难(其四) 鲍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的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土言。 8.下面对这首诗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本诗开头两句中,作者恰当地运用了借代手法,用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 “水”,代指社会生活中有着不同地位的人 B.本诗三、四两句以宿命论观点来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位现象,并表明据此从 “行叹复坐愁”的苦闷中求解脱的渴望 C.诗人一直在直接诉说自己的悲哀,胸中他积的块垒无法借酒浇除,便着笔于从 怅惘中求得解脱,在烦忧中获得宽慰。 D.诗的结尾写人心非草木,不可能没有感情,心中的愤懑似乎到了随时都会爆炸 的程度,但到了嘴边却突然被克制住了。 E.作者从普通自然现象顿悟出了与之相类似的某种人生哲理,全诗托物寓意,突 显出含蓄不露、蕴籍深厚的艺术效果
不告而退。遂自亡也。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 “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 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呜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 矣!”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 受恶。惜也,越竟乃免。” (节选自《晋灵公不君》) 4.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谏而不入 入:被接纳 B.宣子骤谏 骤:多次 C.提弥明死之 死:为......死 D.食之,舍其半 食:吃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 分) A.①厚敛以雕墙 ②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B.①坐而假寐 ②吾尝跂而望矣 C.①莫之继也 ②均之二策 D.①赵穿攻灵公于桃园 ②不拘于时,学于余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赵盾不忘恭敬。鉏麑受晋灵公之命暗杀赵盾。赵盾清早已穿戴整齐准备上朝, 由于时间还早,端坐着打瞌睡。鉏麑认为赵盾不忘记恭敬,是百姓的主宰。 B.赵盾忠君爱国。晋灵公因厨子没有把熊掌炖熟,就杀死他,把尸体装在草筐 里,命妇女用车装着尸体经过朝堂。赵盾知道后为此事忧虑,随后打算进谏。 C.赵盾体恤下请。赵盾在被晋灵公追杀途中,看到灵辄饿病了,就给他吃的; 听说他要省下食物给他的母亲,就专门为她准备了一筐饭和肉,放在袋子里。 D.赵盾深明大义。董狐是古代的好史官,记载史事的原则是直言不讳。虽然是 赵穿杀死了晋灵公,但赵盾仍然能够充分尊重史官的记载而接受弑君的恶名。 (二)古代诗歌阅读(10 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 8?9 题。 拟行路难(其四) 鲍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的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呑声踯躅不土言。 8.下面对这首诗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 分) A.本诗开头两句中,作者恰当地运用了借代手法,用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 “水”,代指社会生活中有着不同地位的人。 B.本诗三、四两句以宿命论观点来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位现象,并表明据此从 “行叹复坐愁”的苦闷中求解脱的渴望。 C.诗人一直在直接诉说自己的悲哀,胸中他积的块垒无法借酒浇除,便着笔于从 怅惘中求得解脱,在烦忧中获得宽慰。 D.诗的结尾写人心非草木,不可能没有感情,心中的愤懑似乎到了随时都会爆炸 的程度,但到了嘴边却突然被克制住了。 E.作者从普通自然现象顿悟出了与之相类似的某种人生哲理,全诗托物寓意,突 显出含蓄不露、蕴籍深厚的艺术效果
9.清代沈德潜评价此诗说:“妙在不曾说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 感?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10分) 10.补写山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0分) ,亦崎岖而经丘。(《归去来兮辞》) (2) ,烟光凝而暮山紫。(《滕王阁序》) (3)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 此亦飞之至也 ?(《逍 遥游》) 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 。”(《阿房宫赋》) (5)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 ,朋友信之, (《论语》十则) (6)众里寻他千百度。 ,那人却在 。(《人间词话》十 则)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1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1分) 桥边的老人 [美国]海明威 个戴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尽是尘土。河上搭着一座浮桥,大车、 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涌过桥去。骡车从桥边蹒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 在帮着推动轮辐。卡车嘎嘎地驶上斜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拋在后面,而农夫们还 在齐到脚踝的尘土中踯躅着。但那个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他太累,走 不动了 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完成任 务后,我又从桥上回到原处。这时车辆已经不多了,行人也稀稀落落,可是那个 老人还在原处。 “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 “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 的 他看上去既不像牧羊的,也不像管牛的。我瞧着他满是灰尘的黑衣服、尽是尘土 的灰色面孔,以及那副钢丝边眼镜,问道:“什么动物?” “各种各样。”他摇着头说,“唉,只得把它们撇下了 我凝视着浮桥,眺望充满非洲色彩的埃布罗河①三角洲地区,寻思究竟要过多久 才能看到敌人,同时一直倾听着,期待第一阵响声。它将是一个信号,表示那神 秘莫测的遭遇战即将爆发,而老人始终坐在那里。 “什么动物?”我又问道 “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 你只得撇下它们了?”我问 “是啊。怕那些大炮呀。那个上尉叫我走,他说炮火不饶人哪。” “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 边的斜坡
9.清代沈德潜评价此诗说:“妙在不曾说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 感?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10 分) 10.补写山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0 分) (1) ,亦崎岖而经丘。(《归去来兮辞》) (2) ,烟光凝而暮山紫。(《滕王阁序》) (3)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 ,此亦飞之至也。 ?(《逍 遥游》) (4) ,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 。” (《阿房宫赋》) (5)子路曰: “愿闻子之志!”子曰:“ ,朋友信之, 。” (《论语》十则) (6)众里寻他千百度。 ,那人却在, 。(《人间词话》十 则)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1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1 分) 桥边的老人 [美国]海明威 一个戴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尽是尘土。河上搭着一座浮桥,大车、 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涌过桥去。骡车从桥边蹒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 在帮着推动轮辐。卡车嘎嘎地驶上斜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抛在后面,而农夫们还 在齐到脚踝的尘土中踯躅着。但那个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他太累,走 不动了。 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完成任 务后,我又从桥上回到原处。这时车辆已经不多了,行人也稀稀落落,可是那个 老人还在原处。 “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 “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 的。” 他看上去既不像牧羊的,也不像管牛的。我瞧着他满是灰尘的黑衣服、尽是尘土 的灰色面孔,以及那副钢丝边眼镜,问道:“什么动物?” “各种各样。”他摇着头说,“唉,只得把它们撇下了。” 我凝视着浮桥,眺望充满非洲色彩的埃布罗河①三角洲地区,寻思究竟要过多久 才能看到敌人,同时一直倾听着,期待第一阵响声。它将是一个信号,表示那神 秘莫测的遭遇战即将爆发,而老人始终坐在那里。 “什么动物?”我又问道。 “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 “你只得撇下它们了?”我问。 “是啊。怕那些大炮呀。那个上尉叫我走,他说炮火不饶人哪。” “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 边的斜坡
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 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你的政治态度怎样?”我问 政治跟我不相干,”他说,“我七十六岁了。我已经走了十二公里,再也走不 “这儿可不是久留之地,”我说,“如果你勉强还走得动,那边通向托尔托萨② 的岔路上有卡车。” “我要待一会,然后再走,”他说,“卡车往哪儿开?”“巴塞罗那。”我告诉 他 “那边我没有熟人,”他说,“不过我还是非常感谢你。” 他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过了一会又开口,为了要别人分担他的忧虑,“猫是 不要紧的,我拿得稳。不用为它担心。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 “噢,它们大概挨得过的。” “你这样想吗?” “当然。”我边说边注视着远处的河岸,那里已经看不见大车了。 “可是在炮火下它们怎么办呢?人家叫我走,就是因为要开炮了 “鸽笼没锁上吧?”我问。“没有。”“那它们会飞出去的。 “嗯,当然会飞。可是山羊呢?唉,不想也罢。”他说。 “要是你歇够了,我得走了。”我催他,“站起来,走走看。 “谢谢你。”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 了下去 “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 物。 对他毫无办法。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可是天色阴 沉,乌云密布,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这一点,再加上猫会照顾自己,或许就是 这位老人仅有的幸运吧。 (1)下列对选文内容的分折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尽管文中的“我”并没有发表议论和流露感情,但是通过与老人的谈话以及他 催促老人离开等细节可以看出,“我″既同情老人又厌恶战争。 B.从“我"的“劝离”与老人的“不动”的对话中可以看出,老人难以动身的原 因在于体力不支、对家园的留恋和对未来生活的茫然等方面。 C.老人最后说“我只是娃在照看动物”,“只是”二字交织着一种既“怨”又 冤”的情感:我招惹谁了?我们招惹谁了?为什么要毀了这一切 D.本文旨在反映战争的罪恶,既有战争场面的正面描写,又通过一个年老孤苦的 老人流离失所、外出逃难的遭遇侧面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2)老人有哪些形象特征?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3)小说开头写车队人流涌过桥上的画面和孤零零坐在河畔的老人,有何作用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4)海明威曾提出“冰山理论”:“冰山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八分之一’ 是读者所看到的,‘八分之七’虽然没有写出,却能为读者感受到。”试结合文 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第Ⅱ卷表达题
“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 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你的政治态度怎样?”我问。 “政治跟我不相干,”他说,“我七十六岁了。我已经走了十二公里,再也走不 动了。” “这儿可不是久留之地,”我说,“如果你勉强还走得动,那边通向托尔托萨② 的岔路上有卡车。” “我要待一会,然后再走,”他说,“卡车往哪儿开?”“巴塞罗那。”我告诉 他。 “那边我没有熟人,”他说,“不过我还是非常感谢你。” 他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过了一会又开口,为了要别人分担他的忧虑,“猫是 不要紧的,我拿得稳。不用为它担心。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 “噢,它们大概挨得过的。” “你这样想吗?” “当然。”我边说边注视着远处的河岸,那里已经看不见大车了。 “可是在炮火下它们怎么办呢?人家叫我走,就是因为要开炮了。” “鸽笼没锁上吧?”我问。“没有。”“那它们会飞出去的。” “嗯,当然会飞。可是山羊呢?唉,不想也罢。”他说。 “要是你歇够了,我得走了。”我催他,“站起来,走走看。” “谢谢你。”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 了下去。 “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 物。” 对他毫无办法。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可是天色阴 沉,乌云密布,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这一点,再加上猫会照顾自己,或许就是 这位老人仅有的幸运吧。 (1)下列对选文内容的分折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尽管文中的“我”并没有发表议论和流露感情,但是通过与老人的谈话以及他 催促老人离开等细节可以看出,“我"既同情老人又厌恶战争。 B.从“我"的“劝离”与老人的“不动”的对话中可以看出,老人难以动身的原 因在于体力不支、对家园的留恋和对未来生活的茫然等方面。 C.老人最后说“我只是娃在照看动物”,“只是” 二字交织着一种既“怨” 又 “冤”的情感:我招惹谁了?我们招惹谁了?为什么要毀了这—切? D.本文旨在反映战争的罪恶,既有战争场面的正面描写,又通过一个年老孤苦的 老人流离失所、外出逃难的遭遇侧面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2)老人有哪些形象特征?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 分) (3)小说开头写车队人流涌过桥上的画面和孤零零坐在河畔的老人,有何作用?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 分) (4)海明威曾提出“冰山理论”:“冰山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八分之一’ 是读者所看到的,‘八分之七’虽然没有写出,却能为读者感受到。”试结合文 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 分) 第Ⅱ卷 表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