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平顶山市2008~2009学年末调研考试 高一语文 说 1.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Ⅱ卷两部分 2.第Ⅰ卷答案将序号涂在答题卡内,第Ⅱ卷答案写在答题卷上 3.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39分) (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遒劲(jing)翌年(yi)颤动(chan)越国以鄙远(bi) B.停泊(b6)弄堂(long)隽永( 流水脉脉(mo) C.逢孙(pang)游说(shuo)肄业(yi)长歌当哭(dang) D.婀娜(nuo)葳蕤(rui)枕藉(j)纤纤作细步(xia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砥砺浸渍流连忘返急不遐择 B.敷衍窈窕班驳陆离义愤填膺 C.羁绊婆娑涸辙之鲋穿流不息 D.造诣谬误不假思索绿树成阴 3.下列句子中,对加点的成语使用分析不恰当的一句是 A.当前,总有些中学生夙兴夜寐,沉迷于电脑游戏而不能自拔,结果毁了身体,荒了学 业。(使用不当,因为“夙兴夜寐”是形容勤劳的,是褒义词,这里感情色彩不当。) B.中国电信以先进技术为依托,亦步亦趋紧跟世界发展潮流,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就。 (使用不当,“亦步亦趋”比喻自己没有主张,或为了讨好,每件事都顺从别人,跟 着人家走。是贬义词,不能表示紧跟潮流。) C.佳节又重阳,古城开封龙亭公园内菊花盛开,姹紫嫣红,煞是好看。(使用恰当,因 为“姹紫嫣红”是形容花儿鮮艳美丽,这里形容菊花好看,运用恰当。 D.有这样扎实的功底,郑先生顺水推舟,十分轻巧地完成了他的《谈城说事》一书。(使 用不当,因为“顺水推舟”比喻顺应趋势办事,这里的使用与句意不符。)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中国是诗的国度,《诗经》和《离骚》分别开创了我国诗歌创作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 义的优秀传统。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的传世之作,曾入选各种版本的《中学语文》课本,历来为 广大师生所喜爱。 C.《孔雀东南飞》是一个感人肺腑的爱情悲剧故事,通过这个故事,使读者了解了刘 芝、焦仲卿坚贞的爱情以及封建家长的罪恶。 D.能否发现并阐明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规律,不是由个人身份决定的,关键在于以实事 求是的态度和慎思明辨的求知方法去探索 5.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
本资料来源于《七彩教育网》http://www.7caiedu.cn 河南省平顶山市 2008~2009 学年末调研考试 高 一 语 文 说明: 1.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 2.第Ⅰ卷答案将序号涂在答题卡内,第Ⅱ卷答案写在答题卷上。 3.本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为 120 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 39 分) 一、( 18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遒劲.(jìng) 翌.年(yì) 颤.动(chàn)越国以鄙.远(bì) B.停泊.(bó) 弄.堂(lòng)隽.永(juàn) 流水脉脉..(mò) C.逢.孙(páng) 游说.(shuō) 肄.业(yì) 长歌当.哭(dàng) D.婀娜.(nuó) 葳蕤.(ruí) 枕藉.(jī) 纤纤..作细步(xiā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砥砺 浸渍 流连忘返 急不遐择 B.敷衍 窈窕 班驳陆离 义愤填膺 C.羁绊 婆娑 涸辙之鲋 穿流不息 D.造诣 谬误 不假思索 绿树成阴 3.下列句子中,对加点的成语使用分析不恰当的一句是 A.当前,总有些中学生夙兴夜寐 ....,沉迷于电脑游戏而不能自拔,结果毁了身体,荒了学 业。(使用不当,因为“夙兴夜寐”是形容勤劳的,是褒义词,这里感情色彩不当。) B.中国电信以先进技术为依托,亦步亦趋 ....紧跟世界发展潮流,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就。 (使用不当,“亦步亦趋”比喻自己没有主张,或为了讨好,每件事都顺从别人,跟 着人家走。是贬义词,不能表示紧跟潮流。) C.佳节又重阳,古城开封龙亭公园内菊花盛开,姹紫嫣红 ....,煞是好看。(使用恰当,因 为“姹紫嫣红”是形容花儿鲜艳美丽,这里形容菊花好看,运用恰当。) D.有这样扎实的功底,郑先生顺水推舟 ....,十分轻巧地完成了他的《谈城说事》一书。(使 用不当,因为“顺水推舟”比喻顺应趋势办事,这里的使用与句意不符。)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中国是诗的国度,《诗经》和《离骚》分别开创了我国诗歌创作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 义的优秀传统。 B.《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的传世之作,曾入选各种版本的《中学语文》课本,历来为 广大师生所喜爱。 C.《孔雀东南飞》是一个感人肺腑的爱情悲剧故事,通过这个故事,使读者了解了刘兰 芝、焦仲卿坚贞的爱情以及封建家长的罪恶。 D.能否发现并阐明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规律,不是由个人身份决定的,关键在于以实事 求是的态度和慎思明辨的求知方法去探索。 5.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 该是很够了。 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
经是幸福的了。 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 在数学领域,都有 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 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A.也许毕竟甚至然而 B.即使毕竟还有然而 C.也许但是还有而且 D.即使但是甚至而且 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A.强调“知政失者在草野”,是对“草野智慧”的欣赏,是一种可贵的“平民意识”, 它体现了执政者的宽广胸怀。 B.科学的教育理念和崇高的教育目标给教师提出了十分有意义的问题:教师是应当带着 知识走向学生呢,还是应当带着学生走向知识? C.我们可以失去很多会留下伤感的东西,但如果失去名家散文,则会留下缺憾。因为每 个大师都是生活的代言人,都是智慧的播撒者。 D.一个人所做之事,可以从许多方面来归纳—一善事恶事、好事坏事、雅事俗事、大 事小事、愿意做不愿意做的事…等等。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 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 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到很高 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丝一丝漏下来的 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 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蓝色或白色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 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种落蕊。早晨 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岀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 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 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 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节选自《故都的秋》) 7.第一段列举了几处富有秋意的风景名胜,但点到为止,不作描述,原因是什么?下面分 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几处景点,“前人之述备矣”,不是本文写作的重点。 B.这些景观的特色与作者的主观色彩不一致。 C.这些景观虽富于秋的特色,但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D.几处景点,游人如织,热闹非凡,与作者追求的清、静、悲凉的色彩不一致。 8.下列对描写牵牛花的文字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 十分的秋意”中的“破”字渲染了萧索的气氛 B.把牵牛花描写成以蓝色或白色为佳的冷色调,是因为作者感到秋天来了,冬天也不 远了,气温下降,天气也快冷了 C.这蓝白色调与作者对秋的“清、静、悲凉”的体验,与作者的忧虑和冷落的心境是 的。 D.几根尖细的秋草又显出萧疏,与蓝白的花相配,最能体现故都之秋的特色 9.下列各项中,对这两段文字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表达了作者寄人篱下的孤独感
经是幸福的了。 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 在数学领域,都有 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 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A.也许 毕竟 甚至 然而 B.即使 毕竟 还有 然而 C.也许 但是 还有 而且 D.即使 但是 甚至 而且 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A.强调“知政失者在草野”,是对“草野智慧”的欣赏,是一种可贵的“平民意识”, 它体现了执政者的宽广胸怀。 B.科学的教育理念和崇高的教育目标给教师提出了十分有意义的问题:教师是应当带着 知识走向学生呢,还是应当带着学生走向知识? C.我们可以失去很多会留下伤感的东西,但如果失去名家散文,则会留下缺憾。因为每 一个大师都是生活的代言人,都是智慧的播撒者。 D.一个人所做之事,可以从许多方面来归纳——善事恶事、好事坏事、雅事俗事、大 事小事、愿意做不愿意做的事……等等。 二、(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 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 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到很高 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 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 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蓝色或白色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 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 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 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 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 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节选自《故都的秋》) 7.第一段列举了几处富有秋意的风景名胜,但点到为止,不作描述,原因是什么?下面分 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几处景点,“前人之述备矣”,不是本文写作的重点。 B.这些景观的特色与作者的主观色彩不一致。 C.这些景观虽富于秋的特色,但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D.几处景点,游人如织,热闹非凡,与作者追求的清、静、悲凉的色彩不一致。 8.下列对描写牵牛花的文字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 十分的秋意”中的“破”字渲染了萧索的气氛。 B.把牵牛花描写成以蓝色或白色为佳的冷色调,是因为作者感到秋天来了,冬天也不 远了,气温下降,天气也快冷了。 C.这蓝白色调与作者对秋的“清、静、悲凉”的体验,与作者的忧虑和冷落的心境是 一致的。 D.几根尖细的秋草又显出萧疏,与蓝白的花相配,最能体现故都之秋的特色。 9.下列各项中,对这两段文字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表达了作者寄人篱下的孤独感
B.作者写景的意图是抒发向往、眷恋之情,在清、静、悲凉中,流露出作者深远的忧 思和孤独冷落的感受 C.“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采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 D.“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意思是发现一点预兆就料到事物发展的趋向。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放鹤亭记(节选) 苏轼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 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 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干里一色。风雨 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 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客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 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日:ˆ鸣鶴在阴,其子和之。′《诗》日:鹤 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 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 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 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忻然 而笑日:“有是哉! 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髙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 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鹤归来兮 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归来归来兮 西山不可以久留。 【注】傃:5,向、向着。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升高而望,得异境焉 升:登上 B.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和:和睦 C.隐德之士,狎而玩之 狎:亲近 D.鹤归来兮,东山之阴 阴:山的北面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敢以烦执事 B.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 其孰能讥之乎 C.宜若有益而无损者 倚歌而和之 D.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 B.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C.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B.作者写景的意图是抒发向往、眷恋之情,在清、静、悲凉中,流露出作者深远的忧 思和孤独冷落的感受。 C.“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采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 D.“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意思是发现一点预兆就料到事物发展的趋向。 三、(12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3 题。 放鹤亭记(节选) 苏轼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 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 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 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 表,暮则傃①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客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 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曰:‘鹤 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 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 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 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忻然 而笑曰:“有是哉!” 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 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鹤归来兮, 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归来归来兮, 西山不可以久留。” 【注】傃:sù,向、向着。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升.高而望,得异境焉 升:登上 B.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和:和睦 C.隐德之士,狎.而玩之 狎:亲近 D.鹤归来兮,东山之阴. 阴:山的北面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 敢以.烦执事 B.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 其.孰能讥之乎 C.宜若有益而.无损者 倚歌而.和之 D.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 B.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C.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 ....也
D.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13.下列对文章的阐述与分析,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记叙了建亭的时间、地点和缘由,描写了放鹤亭的四周环境和四季景色 的变幻。 B.第二自然段通过对山人放鹤、收鹤的叙述,说明了放鹤亭得名的原因:借鹤写人, 描绘了一幅清幽超逸的隐居安乐图。 C.第三自然段通过与山人的对话,谈酒议鹤,体悟人生,明确表达了作者对“隐居 之乐”的理解。 D.文章最后作者引用山人所作的放鹤、招鹤之歌作结,歌以言志,意境悠远,余韵 绵长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11分 四、(26分) 14.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2)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3)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15.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1)作者在诗中抒发了多种感情,请选取一种加以分析。(4分) 答 (2)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选取一种,作具体分析。(4分) 答 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0分,每空1分) (1)真的猛士, 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2)曾记否,到中流击水,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3)士也罔极, 。(《氓》) 4)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 (朱自清《荷塘月色》) (5)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 (《采薇》) 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 天下归心。(曹操《短歌行》) ,齐彭殇为妄作。(王羲之《兰亭集序》) 凌万顷之茫然。(苏轼《赤壁赋》) 10 ,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 禅山记》) 五、(2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7-21题
D.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13.下列对文章的阐述与分析,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记叙了建亭的时间、地点和缘由,描写了放鹤亭的四周环境和四季景色 的变幻。 B.第二自然段通过对山人放鹤、收鹤的叙述,说明了放鹤亭得名的原因;借鹤写人, 描绘了一幅清幽超逸的隐居安乐图。 C.第三自然段通过与山人的对话,谈酒议鹤,体悟人生,明确表达了作者对“隐居 之乐”的理解。 D.文章最后作者引用山人所作的放鹤、招鹤之歌作结,歌以言志,意境悠远,余韵 绵长。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 111 分) 四、(26 分) 14.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⑴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译文: ⑵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译文: ⑶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译文: 15.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 分)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⑴作者在诗中抒发了多种感情,请选取一种加以分析。(4 分) 答: ⑵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选取一种,作具体分析。(4 分) 答: 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0 分,每空 1 分) ⑴真的猛士, ,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⑵曾记否,到中流击水,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⑶士也罔极, 。(《氓》) ⑷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 。(朱自清《荷塘月色》) ⑸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 。(《采薇》) ⑹ ,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 ⑺ ,天下归心。(曹操《短歌行》) ⑻ ,齐彭殇为妄作。(王羲之《兰亭集序》) ⑼ ,凌万顷之茫然。(苏轼《赤壁赋》) ⑽ ,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 禅山记》) 五、(20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7-21 题
聆水 陈幸蕙 谁说长沟流月去无声呢?水,也有她们自己的语言的,只是,那需要_份如水般玲珑透 明的心境去领会,才能清晰辨认 山城有水,水自碧山间潺潺而来,又缓缓经庄脚流淌而过,在盈澈见底的沟洫中,渐次 将自己款摆成一道叫人明心见性的清凉。 似乎满山殷勤浓密的苍翠,怎么也挽不住那一点对人间的关注与情爱,涓涓弱水,必执 意要奔向人间。于是就那样毫不迟疑地起程,穿越密密树林、磊磊涧石,穿越青苔题壁的山 涧,欣欣然来到这安详的田园世界,决心把这大片山城的土地,润泽成膏;把种子,育化成 苗;然后把人心,洗涤成·面不惹尘埃的明镜。 那是否便是山城之水的心事与身世了呢? 夏日午后,我时常临流而立,俯看水中天光的投影、云朵的飘移,小鱼的从容出游,以 及自己悠悠摆动却并不流走的身影;并且侧耳倾听水与风的酬唱应答,水与石的温和争辩, 或者水自顾自地行吟如歌与沉默无言。流水仿佛诉说着许多故事,也令人联想起许多故事的 声音,有时,竟使我禁不住忘情地蹲下身来,像儿时沟边放纸船的样子,生命又温柔地回到 了赤子最初的心境 谁说长沟流月去无声呢?我真想告诉那只顾在杏花疏影里,饮酒吹笛至天明的陈简斋 水,其实也有她们自己的语言,只是她只肯把自己的流传,说给那既领略过生命中婉约 柔静之美,又饱经狂涛骇浪、颠踬困苦的知音去听罢了 若生命的河流,是一段曲折的沧桑;若岁月的清溪,是迢迢前去的逝者。那 么,在每一道有形无形的流水之前,我都愿意自己是宁静得足以聆见水之清音的 过客。 17.“长沟流月去无声”是宋朝诗人陈与义(字简斋)的词《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 中旧游》中的一句,请简要说明它在原词中与在本文中的意义有何不同。(原词是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4分) 答 18.“水,也有她们自己的语言的”,请列出水的语言是什么?(4分) 答 19.“需要一份如水般玲珑透明的心境去领会”中“水般玲珑透明的心境”具体指的是 什么?(4分) 答 0.“杏花疏影里,饮酒吹笛至天明”化用了陈与义的《临江仙》中的一句“杏花疏影 里,吹笛到天明”,请结合文意,说说化用这句诗的目的。(4分) 答 21.下列对文章的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这篇散文的题目是《聆水》,所以全文都围绕着聆听水的声音选择材料,写溪流的 潺潺、浇灌农田,写我临流而立、静心聆听水流声音的美好感受
聆水 陈幸蕙 谁说长沟流月去无声呢?水,也有她们自己的语言的,只是,那需要一份如水般玲珑透 明的心境去领会,才能清晰辨认。 山城有水,水自碧山间潺潺而来,又缓缓经庄脚流淌而过,在盈澈见底的沟洫中,渐次 将自己款摆成一道叫人明心见性的清凉。 似乎满山殷勤浓密的苍翠,怎么也挽不住那一点对人间的关注与情爱,涓涓弱水,必执 意要奔向人间。于是就那样毫不迟疑地起程,穿越密密树林、磊磊涧石,穿越青苔题壁的山 涧,欣欣然来到这安详的田园世界,决心把这大片山城的土地,润泽成膏;把种子,育化成 苗;然后把人心,洗涤成一面不惹尘埃的明镜。 那是否便是山城之水的心事与身世了呢? 夏日午后,我时常临流而立,俯看水中天光的投影、云朵的飘移,小鱼的从容出游,以 及自己悠悠摆动却并不流走的身影;并且侧耳倾听水与风的酬唱应答,水与石的温和争辩, 或者水自顾自地行吟如歌与沉默无言。流水仿佛诉说着许多故事,也令人联想起许多故事的 声音,有时,竟使我禁不住忘情地蹲下身来,像儿时沟边放纸船的样子,生命又温柔地回到 了赤子最初的心境。 谁说长沟流月去无声呢?我真想告诉那只顾在杏花疏影里,饮酒吹笛至天明的陈简斋 ——水,其实也有她们自己的语言,只是她只肯把自己的流传,说给那既领略过生命中婉约 柔静之美,又饱经狂涛骇浪、颠踬困苦的知音去听罢了。 若生命的河流,是一段曲折的沧桑;若岁月的清溪,是迢迢前去的逝者。那 么,在每一道有形无形的流水之前,我都愿意自己是宁静得足以聆见水之清音的 过客。 17.“长沟流月去无声”是宋朝诗人陈与义(字简斋)的词《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 中旧游》中的一句,请简要说明它在原词中与在本文中的意义有何不同。(原词是: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4 分) 答: 18.“水,也有她们自己的语言的”,请列出水的语言是什么?(4 分) 答: 19.“需要一份如水般玲珑透明的心境去领会”中“水般玲珑透明的心境”具体指的是 什么?(4 分) 答: 20.“杏花疏影里,饮酒吹笛至天明”化用了陈与义的《临江仙》中的一句“杏花疏影 里,吹笛到天明”,请结合文意,说说化用这句诗的目的。(4 分) 答: 21.下列对文章的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4 分) A.这篇散文的题目是《聆水》,所以全文都围绕着聆听水的声音选择材料,写溪流的 潺潺、浇灌农田,写我临流而立、静心聆听水流声音的美好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