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平顶山、许昌、新乡2013届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1卷(选择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做答时,将答案答在答 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堂堂书阵百重关 王充闾 ①现代文学观念认为,文学的生命力在于能够使读者拉开心理距离,能够为读者 提供一种契合其文化心态的情境或者思想。假如有一天,你拿起先前酷爱的一部 作品重读,却发现它已经了无新意,也就是再也拉不开那段心理距离,这说明在 你的心目中它的生命力己经开始枯萎,它已不能给出新的审美期待。 ②其实,读书本身也是一种自我发现,是在唤醒自己本已存在但还处于沉睡状 态的思想意识。一切能够使心灵发生震撼的、产生重大影响的,都应是一种心理 的共鸣和内在的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无论是写作还是阅读, 善于思索都是至关重要的。鲁迅说过,没有悲哀和思索的地方,就没有文学。有 人提倡作家学者化,实际上,更应倡导作家成为思想者,因为学者未必就是思想 者。思想的自觉,是学者最高的自觉。有些书的作者很聪明,有才气,文章也流 光溢彩,可就是思想含量不足,精神内涵空虚,读过之后获益无多。同样,作为 读者也应该善于思索。读书应该善于提问题,找话题,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处于一种鲜明的研究状态。我曾写过一首七绝,描绘读书犯险历难的情态:“缒 幽探险苦般般,夜半劳思入睡艰。设问存疑挥战帜,堂堂书阵百重关 ③长时期以来,人们将读书、学习的基点定在掌握知识上,“知识就是力量”成 为公认的真理。知识当然重要,但更值得珍视的,是人生智慧、哲学感悟。信息、 知识与智慧,三者处于不同的层次。信息好比是矿砂,是所有容易获得或不易获 得的事物、事实、认识的总和,可供人们据以分析与参考;知识是人们把大量的 事实与认识的矿粉投入熔炉之后,提炼与组合而成的可供使用的材料。大部分知 识都是专门知识,是关于某一领域、某一科目、某一程序、某种思想方法、价值 准则等方面的认识;而智慧则是在生命体验、哲学感悟的基础上,经过升华了的 知识,它是知识的灵魂,是统率知识的。知识关乎事物,充其量只是学问,而智 慧关乎人生,它落脚于指引生活方向、人生道路,属于哲学层次。智慧是哲学的 生活化、实际化 ④在读书、思考中,悟性是至关重要的,但有了知识不一定就能具备悟性。知识 只有化作对生命的一种观照能力时,它才能变成智慧。因此,智慧总是与内在生 命感悟和创造性思维有关,知识则未必。智慧是指能够把知识、感受转化为创造 性的特殊能力。我国记录哈雷彗星的出现,始于春秋时代的公元前613年,一直 到清末1910年,两千余年从未间断过,总共出现过31次。这可以称作“世界的 唯一”。但是,记是记了,却没有人对它进行思索、研究,不知道这出现了31 次的彗星竟然是同一个。到了公元1875年,英国天文学家哈雷在没有掌握这份 天文记录的情况下,只是依照牛顿的引力定律,计算出了彗星的轨道,预言了它
河南省平顶山、许昌、新乡 2013 届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 1 卷(选择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做答时,将答案答在答 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 卡。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3 题 堂堂书阵百重关 王充闾 ①现代文学观念认为,文学的生命力在于能够使读者拉开心理距离,能够为读者 提供一种契合其文化心态的情境或者思想。假如有一天,你拿起先前酷爱的一部 作品重读,却发现它已经了无新意,也就是再也拉不开那段心理距离,这说明在 你的心目中它的生命力已经开始枯萎,它已不能给出新的审美期待。 ②其实,读书本身也是一种自我发现,是在唤醒自己本已存在但还处于沉睡状 态的思想意识。一切能够使心灵发生震撼的、产生重大影响的,都应是一种心理 的共鸣和内在的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无论是写作还是阅读, 善于思索都是至关重要的。鲁迅说过,没有悲哀和思索的地方,就没有文学。有 人提倡作家学者化,实际上,更应倡导作家成为思想者,因为学者未必就是思想 者。思想的自觉,是学者最高的自觉。有些书的作者很聪明,有才气,文章也流 光溢彩,可就是思想含量不足,精神内涵空虚,读过之后获益无多。同样,作为 读者也应该善于思索。读书应该善于提问题,找话题,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处于一种鲜明的研究状态。我曾写过一首七绝,描绘读书犯险历难的情态:“缒 幽探险苦般般,夜半劳思入睡艰。设问存疑挥战帜,堂堂书阵百重关。” ③长时期以来,人们将读书、学习的基点定在掌握知识上,“知识就是力量”成 为公认的真理。知识当然重要,但更值得珍视的,是人生智慧、哲学感悟。信息、 知识与智慧,三者处于不同的层次。信息好比是矿砂,是所有容易获得或不易获 得的事物、事实、认识的总和,可供人们据以分析与参考;知识是人们把大量的 事实与认识的矿粉投入熔炉之后,提炼与组合而成的可供使用的材料。大部分知 识都是专门知识,是关于某一领域、某一科目、某一程序、某种思想方法、价值 准则等方面的认识;而智慧则是在生命体验、哲学感悟的基础上,经过升华了的 知识,它是知识的灵魂,是统率知识的。知识关乎事物,充其量只是学问,而智 慧关乎人生,它落脚于指引生活方向、人生道路,属于哲学层次。智慧是哲学的 生活化、实际化 ④在读书、思考中,悟性是至关重要的,但有了知识不一定就能具备悟性。知识 只有化作对生命的一种观照能力时,它才能变成智慧。因此,智慧总是与内在生 命感悟和创造性思维有关,知识则未必。智慧是指能够把知识、感受转化为创造 性的特殊能力。我国记录哈雷彗星的出现,始于春秋时代的公元前 613 年,一直 到清末 1910 年,两千余年从未间断过,总共出现过 31 次。这可以称作“世界的 唯一”。但是,记是记了,却没有人对它进行思索、研究,不知道这出现了 31 次的彗星竟然是同一个。到了公元 1875 年,英国天文学家哈雷在没有掌握这份 天文记录的情况下,只是依照牛顿的引力定律,计算出了彗星的轨道,预言了它
出现的周期一一每隔76年回归到太阳身边一次。可见,信息、知识重要,而运 用知识、从知识出发使之成为智慧,比知识本身更为重要 ⑤古希腊晢人赫拉克利特说:“博学不能使人智慧。”关键在于能否使知识、 学问由死变活。思考重在找到一个准确的、独特的视角。其实,哲学研索本身就 是一种视角的选择,视角不同,阐释出来的道理就完全不同 下列对于“读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文学观念认为,读书有利于读者近距离感悟文学的生命力,接受作品 提供的那种契合自我文化心态的情感或思想 B.从某种角度说,读书有助于唤醒读者自身本已存在但还处于沉睡状态的思 想意识。可视为一直便捷的自我发现的途径。 C.读书应善于思索,读者应该善于提出问题,在阅读中寻找话题,要有强烈 的“问题意识”,处于一种鲜明的研究状态。 D.英国天文学家哈雷计算出了彗星的轨道,预言了它出现的周期,这个事例 从正面说明认真读书比掌握信息本身更重要。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大部分知识都是专门知识,只有化作对生命的一种关照能力时,它才能变 成智慧 B.智慧关乎人生,落脚于指引生活方向、人生道路。是哲学的生活化、实际 化 C.哲学研索重在选择一个准确独特的思考视角,进行完全不同的思考与阐释。 D.信息、知识与智慧,知识,智慧与哲学,这是两组内涵完全不相容的概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读者重读那些不能给出新的审美期待的作品会觉得了无新意,再也拉不开那 段心理距离,说明这些文学作品的生命力在读者心目中已经开始枯萎了。 B.相对于提倡作家学者化,实际上更应倡导作家成为思想者,因为有些书的作者 虽然很聪明,有才气,但其作品思想含量不足精神内涵空虚。 C.具备悟性,人们可以更有效的进行阅读思考,把大量的对事实实物的认识的 总和加以分析,提炼和组合,形成可供自己参考、使用的材料。 D.赫拉克利特说“博学不能使人智慧”,只有提髙关于某一领域、某一程序、 某种思想方法、价值准则等方面的认识,使之专门化,才能成为智慧。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庞籍,字醇之,单州成武人。及进士第。知州夏竦以为有宰相器。预修《天圣编 敕》,擢群牧判官,因转封言:“旧制不以国马假臣下,重武备也。今日圣断乃 异于昔,臣窃惑焉。若是,则清强者沮矣”。久之,出知秀州,召为殿中侍御史, 章献太后遗诰:章惠太后议军国事;籍请下阁门,取垂帘仪制尽燔之。又奏:“陛 下躬亲万机,用人宜辨邪正、防朋党,擢进近列,愿采公论,毋令出于执政。 孔道辅谓人曰:“言事官多观望宰相意,独庞醇之,天子御史也。”为开封府判 官,尚美人遣内侍称教旨免工人市租。籍言:“祖宗以来,未有美人称教旨下府 者,当杖内侍。”诏有司:“自今宫中传命,毋得辄受。”数劾范讽罪,讽善李 迪,皆寝不报,反坐言宫禁事不得实,以祠部员外郎罢为广南东路转运使。又言 范讽事有不尽如奏,讽坐贬,籍亦降太常博士。寻复官,徙福建转运使。自元昊 陷金明、承平,破五龙川,边民焚掠殆尽,籍至,稍葺治之。戍兵十万无壁垒
出现的周期——每隔 76 年回归到太阳身边一次。可见,信息、知识重要,而运 用知识、从知识出发使之成为智慧,比知识本身更为重要。 ⑤古希腊哲人赫拉克利特说:“博学不能使人智慧。”关键在于能否使知识、 学问由死变活。思考重在找到一个准确的、独特的视角。其实,哲学研索本身就 是一种视角的选择,视角不同,阐释出来的道理就完全不同。 1. 下列对于“读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现代文学观念认为,读书有利于读者近距离感悟文学的生命力,接受作品 提供的那种契合自我文化心态的情感或思想。 B. 从某种角度说,读书有助于唤醒读者自身本已存在但还处于沉睡状态的思 想意识。可视为一直便捷的自我发现的途径。 C. 读书应善于思索,读者应该善于提出问题,在阅读中寻找话题,要有强烈 的“问题意识”,处于一种鲜明的研究状态。 D. 英国天文学家哈雷计算出了彗星的轨道,预言了它出现的周期,这个事例 从正面说明认真读书比掌握信息本身更重要。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大部分知识都是专门知识,只有化作对生命的一种关照能力时,它才能变 成智慧。 B. 智慧关乎人生,落脚于指引生活方向、人生道路。是哲学的生活化、实际 化。 C. 哲学研索重在选择一个准确独特的思考视角,进行完全不同的思考与阐释。 D. 信息、知识与智慧,知识,智慧与哲学,这是两组内涵完全不相容的概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读者重读那些不能给出新的审美期待的作品会觉得了无新意,再也拉不开那 段心理距离,说明这些文学作品的生命力在读者心目中已经开始枯萎了。 B.相对于提倡作家学者化,实际上更应倡导作家成为思想者,因为有些书的作者 虽然很聪明,有才气,但其作品思想含量不足精神内涵空虚。 C.具备悟性,人们可以更有效的进行阅读思考,把大量的对事实实物的认识的 总和加以分析,提炼和组合,形成可供自己参考、使用的材料。 D.赫拉克利特说“博学不能使人智慧”,只有提高关于某一领域、某一程序、 某种思想方法、价值准则等方面的认识,使之专门化,才能成为智慧。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庞籍,字醇之,单州成武人。及进士第。知州夏竦以为有宰相器。预修《天圣编 敕》,擢群牧判官,因转封言:“旧制不以国马假臣下,重武备也。今日圣断乃 异于昔,臣窃惑焉。若是,则清强者沮矣”。久之,出知秀州,召为殿中侍御史, 章献太后遗诰:章惠太后议军国事;籍请下阁门,取垂帘仪制尽燔之。又奏:“陛 下躬亲万机,用人宜辨邪正、防朋党,擢进近列,愿采公论,毋令出于执政。” 孔道辅谓人曰:“言事官多观望宰相意,独庞醇之,天子御史也。”为开封府判 官,尚美人遣内侍称教旨免工人市租。籍言:“祖宗以来,未有美人称教旨下府 者,当杖内侍。”诏有司:“自今宫中传命,毋得辄受。”数劾范讽罪,讽善李 迪,皆寝不报,反坐言宫禁事不得实,以祠部员外郎罢为广南东路转运使。又言 范讽事有不尽如奏,讽坐贬,籍亦降太常博士。寻复官,徙福建转运使。自元昊 陷金明、承平,破五龙川,边民焚掠殆尽,籍至,稍葺治之。戍兵十万无壁垒
皆散处城中,畏籍,莫敢犯法。元昊遺李文贵赍野利旺荣书来送款,籍曰:“此 诈也。”乃屯兵青涧城。后数月,果大寇定川,籍召文贵开谕之,遣去。既而元 吴又以旺荣书来,会帝厌兵,因招怀之,遣籍报书,使呼旺荣为太尉。籍曰:“太 尉三公,非陪臣所得称,使旺荣当之,则元吴不得臣矣。今其书自称’宁令’或 谟宁令’,皆其官名也,于义无嫌。”朝廷从之。仁宗不豫,籍尝密疏,请择宗 室之贤者为皇子,其言甚切。徙定州,召还京师,上章告老,寻以太子太保致仕, 封颍国公。薨,年七十六。时仁宗不豫,废朝、临奠皆不果,第遣使吊赙其家。 赠司空,加侍中,谥庄敏。 4,对下列句子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旧制不以国马假臣下 假:借给 B.反坐言宫禁事不得实 做:定罪 C.会帝厌兵 会:适逢 D.第遣使吊赙其家 第:按次序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庞籍刚正严明的一组是(3分) 1若是,则清强者沮矣 2请下阁门,取垂帘仪制尽燔之 3言事官多观望宰相意,独庞醇之,天子御史也 4祖宗以来,未有美人称教旨下府者,当杖内侍 5召文贵开谕之,遺去 6请择宗室之贤者为皇子 A.123B. C.346 D.456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庞籍不畏权贵。庞籍升任开封府判官时,力阻章慧太后垂帘听政,烧掉垂帘礼 仪制度,面对后宫干政,干预要求杖打内侍,拒绝听从命令 B.庞籍长于史事。仁宗执政初期,庞籍劝谏仁宗使用人才应当辨明奸邪和正直, 防止朋党,提拔近亲大臣,要听取众大臣的意见,不要只听信于执政大臣 C.庞籍治军有方。庞籍为解决数万士兵军用物资问题,招募百姓就地耕种,以 供军粮,戍兵纪律严明,虽分散驻扎在城中,却无一人犯法违禁。 D.庞籍足智多谋。庞籍识破了元吴的外交手段,断定李文贵带着野利旺荣的书 信投诚是欺骗,并在青涧城驻扎军队,抵挡敌人大举进犯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数劾范讽罪,讽善李迪,皆寝不报 译文 太尉三公,非陪臣所得称,使旰荣当之 则元吴不得臣矣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8~9题 书李世南所画秋景二首 (其一)苏轼 野水参差落涨痕, 疏林欹倒出银根。 扁舟一棹归何处 家在江南黄叶村 (其二)
皆散处城中,畏籍,莫敢犯法。元昊遣李文贵赍野利旺荣书来送款,籍曰:“此 诈也。”乃屯兵青涧城。后数月,果大寇定川,籍召文贵开谕之,遣去。既而元 昊又以旺荣书来,会帝厌兵,因招怀之,遣籍报书,使呼旺荣为太尉。籍曰:“太 尉三公,非陪臣所得称,使旺荣当之,则元昊不得臣矣。今其书自称'宁令'或' 谟宁令',皆其官名也,于义无嫌。”朝廷从之。仁宗不豫,籍尝密疏,请择宗 室之贤者为皇子,其言甚切。徙定州,召还京师,上章告老,寻以太子太保致仕, 封颍国公。薨,年七十六。时仁宗不豫,废朝、临奠皆不果,第遣使吊赙其家。 赠司空,加侍中,谥庄敏。 4,对下列句子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旧制不以国马假臣下 假:借给 B.反坐言宫禁事不得实 做:定罪 C. 会帝厌兵 会:适逢 D. 第遣使吊赙其家 第:按次序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庞籍刚正严明的一组是(3 分) 1 若是,则清强者沮矣 2 请下阁门,取垂帘仪制尽燔之 3 言事官多观望宰相意,独庞醇之,天子御史也 4 祖宗以来,未有美人称教旨下府者,当杖内侍 5 召文贵开谕之,遣去 6 请择宗室之贤者为皇子 A. 123 B. 125 C. 346 D. 456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庞籍不畏权贵。庞籍升任开封府判官时,力阻章慧太后垂帘听政,烧掉垂帘礼 仪制度,面对后宫干政,干预要求杖打内侍,拒绝听从命令。 B.庞籍长于史事。仁宗执政初期,庞籍劝谏仁宗使用人才应当辨明奸邪和正直, 防止朋党,提拔近亲大臣,要听取众大臣的意见,不要只听信于执政大臣。 C.庞籍治军有方。庞籍为解决数万士兵军用物资问题,招募百姓就地耕种,以 供军粮,戍兵纪律严明,虽分散驻扎在城中,却无一人犯法违禁。 D.庞籍足智多谋。庞籍识破了元昊的外交手段,断定李文贵带着野利旺荣的书 信投诚是欺骗,并在青涧城驻扎军队,抵挡敌人大举进犯。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 数劾范讽罪,讽善李迪,皆寝不报 译文 (2) 太尉三公,非陪臣所得称,使旺荣当之, 则元昊不得臣矣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 8~9 题 书李世南所画秋景二首 (其一) 苏轼 野水参差落涨痕, 疏林欹倒出银根。 扁舟一棹归何处, 家在江南黄叶村 (其二)
人间斤斧日创夷,谁见龙蛇百尺姿。 不是溪山成独往,何人解作挂猿枝 【注】1龙蛇:喻指植物屈曲的枝干 8.第一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和意境?请结合文本简要赏析。(5分) 9.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你觉得这两首诗怎样表现了画面以 为的景和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孟子·鱼我所欲也》) (2)海日生残夜, ?归雁洛阳边。(王 湾《次北固山下》) (3)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则物于我皆 无尽也。(苏轼《赤壁赋》) 乙选考题 请考生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如果两题均答则按第三大 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冬季 杨晓敏 你围在牛粪火旁,百无聊赖的样子。分配到西藏最偏远、海拔最髙的哨卡,你难 免怨天尤人,愁肠百结。白天兵看兵,夜晚数星星,这个叫“雪域孤岛”的地方, 毫无生气可言,一簇簇疏落的草茎枯黄粗硬,辐射强烈紫外线的太阳朝升暮落, 点缀着难挨的岁月。 你的思绪只是一条倒流的小河,两个月前的军校生活,总让你濯足在倒映着鸟语 花香的碧波里流连忘返。你不愿想象未来,面对现实生活你无法排遣心理上的屏 障,编织出彩色的梦幻。就像被哨所周围皑皑林立的雪峰困住一样,使你无法拔 着自己的头发超越过去。 士兵们在雪野里奔跑着,一派散兵状。人群中间:跳跃着一头小兽。连续几天落 雪,这只在哨卡周围时隐时现的红狐狸,终于耐不住饥寒,钻出来觅食了。哨兵 一声呐喊,大伙儿出动了,偌大的雪野成为弱肉强食的场所· 你看见狐狸在一位士兵的怀中剧烈喘息着,肚腹起伏得厉害。大伙儿头上笼罩哈 气,嘈杂着围绕上来,露出胜利者的骄矜。 当时的直觉告诉你,它简直不是一头小兽,该是美的精灵呢!它的眼睛是幽怨的 蠕动的姿态是娇嗔的,红艳艳的毛皮多亮多柔软啊,仿佛一团火焰在燃烧· 士兵们击鼓传花般传递着狐狸。 刚从哨塔上跑来的是个新兵,脸上早冻得裂开了花,嘴唇的血渍使他不敢大声说 话。他把狐狸贴在脸腮上,贪婪地抚摩着一会儿,说:“都说狐狸臊,我怎么会 闻到甜丝丝的味道 你平静地望着这一切,多少觉得有点无聊,面部的肌肉不时抽搐几下,从心里对 他们说,这大概是自我心理平衡在发生作用,冬季太可怕了
人间斤斧日创夷,谁见龙蛇百尺姿。 不是溪山成独往,何人解作挂猿枝 【注】1 龙蛇:喻指植物屈曲的枝干 8.第一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和意境?请结合文本简要赏析。(5 分) 9.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你觉得这两首诗怎样表现了画面以 为的景和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 分) 三 名篇名句默写 (6 分) 10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 ! (《孟子·鱼我所欲也》) (2)海日生残夜, 。 ?归雁洛阳边。(王 湾《次北固山下》) (3)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 ,则物于我皆 无尽也。(苏轼《赤壁赋》) 乙 选考题 请考生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如果两题均答 则按第三大 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25 分)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 1-4 题(25 分) 冬 季 杨晓敏 你围在牛粪火旁,百无聊赖的样子。分配到西藏最偏远、海拔最高的哨卡,你难 免怨天尤人,愁肠百结。白天兵看兵,夜晚数星星,这个叫“雪域孤岛”的地方, 毫无生气可言,一簇簇疏落的草茎枯黄粗硬,辐射强烈紫外线的太阳朝升暮落, 点缀着难挨的岁月。 你的思绪只是一条倒流的小河,两个月前的军校生活,总让你濯足在倒映着鸟语 花香的碧波里流连忘返。你不愿想象未来,面对现实生活你无法排遣心理上的屏 障,编织出彩色的梦幻。就像被哨所周围皑皑林立的雪峰困住一样,使你无法拔 着自己的头发超越过去。 士兵们在雪野里奔跑着,一派散兵状。人群中间:跳跃着一头小兽。连续几天落 雪,这只在哨卡周围时隐时现的红狐狸,终于耐不住饥寒,钻出来觅食了。哨兵 一声呐喊,大伙儿出动了,偌大的雪野成为弱肉强食的场所…… 你看见狐狸在一位士兵的怀中剧烈喘息着,肚腹起伏得厉害。大伙儿头上笼罩哈 气,嘈杂着围绕上来,露出胜利者的骄矜。 当时的直觉告诉你,它简直不是一头小兽,该是美的精灵呢!它的眼睛是幽怨的, 蠕动的姿态是娇嗔的,红艳艳的毛皮多亮多柔软啊,仿佛一团火焰在燃烧…… 士兵们击鼓传花般传递着狐狸。 刚从哨塔上跑来的是个新兵,脸上早冻得裂开了花,嘴唇的血渍使他不敢大声说 话。他把狐狸贴在脸腮上,贪婪地抚摩着一会儿,说:“都说狐狸臊,我怎么会 闻到甜丝丝的味道?” 你平静地望着这一切,多少觉得有点无聊,面部的肌肉不时抽搐几下,从心里对 他们说,这大概是自我心理平衡在发生作用,冬季太可怕了
不知何时士兵们不作声了,只把目光齐刷刷地盯向你。那意思再令人明白不过地 表达出来一一杀掉狐狸,做条围巾什么的,让站岗的哨兵轮流戴上它,或许对漫 长而凛冽的冬季是一种有效的抗御。 四川兵从身上摸出一把刀,犹豫着递过来。你看看刀,看看狐狸,脑海变幻出和 氏璧、维纳斯以及军校池塘里的那只受伤的白天鹅之类的东西,当你充分意识到 这种思维的不现实时,却在短暂的沉默中,唤起了自己姗姗来迟的恻隐之心 四川兵手中的刀捏不住了,落地时七八双目光倏地变得复杂。有人“哼”了一声 用脚把雪花踢得迷迷蒙蒙一一对你这个哨卡最髙长官的犹豫不决和不解人意,表 示出极大蔑视和不信任。 你的腮帮子鼓胀几下,吞咽一口唾液,内心叹息罢,弯腰从雪窝里抠出那把刀。 你再一次抬起头来,大家依然无动于衷。你只好试试刀锋,左手抓过狐狸,把它 构造精美的头颅向后一扳,用嘴吹开它脖颈上飘逸的柔毛,右手缓慢而沉稳地举 起刀… 狐狸本能地痉挛起来,恐惧中闭上那美丽绝伦的双眼,悠长地哀鸣一声,悲戚至 极 士兵们似乎被当头浇下一盆冷水,瞬间清醒了,几乎同一时刻,全扑上来,七八 双粗糙的大手伸出来:“别……” 时间凝固了。脸上裂花的新兵呜咽着说:“哨长,还是放走它吧,有它来这儿和 我们做伴,哨卡不是少些寂寞、单调、枯燥,多些色彩吗?我……情愿每晚多站 班岗,也不要狐狸围脖儿……” 你的思绪变得明晰,沉重地呼出一口浊气,爱怜地抚摩几下新兵的头,心里说你 也教育了我,尔后手一甩,刀“嗖”地飞出老远 狐狸蜷曲雪地,试探着抖抖身子,小心翼翼地在士兵们中间逡来逡去,待大伙儿 让开一条路,便腾跃着向雪野掠去,士兵们目送一团滚动的红色火焰,没入辽远 你强烈感受到,自己的灵魂涅槃之后,和哨卡从此结上不解之缘了。 节选自《小小说选刊精品鉴赏》) (1)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开头一段的“射强烈紫外线的太阳朝升暮落”,看似闲笔,但在作者心中却 是一种温暖,是一种强烈愿望,一种内心的“希望”或“关怀” B.“他把狐狸贴在脸腮上,贪婪地抚摸一会儿”这一处细节描写表现了四川新 兵对红艳艳的狐狸的喜爱。为后文跪在雪地上替美丽的小动物求情埋下伏笔, C.小说对哨长放掉小狐狸做了层层铺垫,先是从感觉上写觉得它是个“美丽的 精灵”,再从听觉上写受不了它的哀鸣,最后又因士兵们的求情写不得不放 D.小说中的“刀”是个道具,作者围绕“刀”运用了一系列的动词一摸、递、 看、捏、抠、试、举、甩既充分揭示人物复杂的心里,又将故事情节逐步推向高 潮 E.作者把故事背景放在雪域髙原的冬季。这样就使“雪域孤岛”上“毫无生机 可言”的苦寒与“你”守卫边疆的炽热情感自适始终形成鲜明对比 (2) 小说采用第二人称的写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 做简要分析、(6分) 小说结尾说“你强烈感受到,自己的灵魂涅槃过后,和哨卡 从此结下了不解之缘了。”为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6分) (4) 本文的主人公,有人说是哨长,有人说是四川新兵,你的看 法呢?并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由。(8分)
不知何时士兵们不作声了,只把目光齐刷刷地盯向你。那意思再令人明白不过地 表达出来——杀掉狐狸,做条围巾什么的,让站岗的哨兵轮流戴上它,或许对漫 长而凛冽的冬季是一种有效的抗御。 四川兵从身上摸出一把刀,犹豫着递过来。你看看刀,看看狐狸,脑海变幻出和 氏璧、维纳斯以及军校池塘里的那只受伤的白天鹅之类的东西,当你充分意识到 这种思维的不现实时,却在短暂的沉默中,唤起了自己姗姗来迟的恻隐之心。 四川兵手中的刀捏不住了,落地时七八双目光倏地变得复杂。有人“哼”了一声, 用脚把雪花踢得迷迷蒙蒙——对你这个哨卡最高长官的犹豫不决和不解人意,表 示出极大蔑视和不信任。 你的腮帮子鼓胀几下,吞咽一口唾液,内心叹息罢,弯腰从雪窝里抠出那把刀。 你再一次抬起头来,大家依然无动于衷。你只好试试刀锋,左手抓过狐狸,把它 构造精美的头颅向后一扳,用嘴吹开它脖颈上飘逸的柔毛,右手缓慢而沉稳地举 起刀…… 狐狸本能地痉挛起来,恐惧中闭上那美丽绝伦的双眼,悠长地哀鸣一声,悲戚至 极。 士兵们似乎被当头浇下一盆冷水,瞬间清醒了,几乎同一时刻,全扑上来,七八 双粗糙的大手伸出来:“别……” 时间凝固了。脸上裂花的新兵呜咽着说:“哨长,还是放走它吧,有它来这儿和 我们做伴,哨卡不是少些寂寞、单调、枯燥,多些色彩吗?我……情愿每晚多站 一班岗,也不要狐狸围脖儿……” 你的思绪变得明晰,沉重地呼出一口浊气,爱怜地抚摩几下新兵的头,心里说你 也教育了我,尔后手一甩,刀“嗖”地飞出老远。 狐狸蜷曲雪地,试探着抖抖身子,小心翼翼地在士兵们中间逡来逡去,待大伙儿 让开一条路,便腾跃着向雪野掠去,士兵们目送一团滚动的红色火焰,没入辽远。 你强烈感受到,自己的灵魂涅槃之后,和哨卡从此结上不解之缘了。 (节选自《小小说选刊精品鉴赏》) (1)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开头一段的“射强烈紫外线的太阳朝升暮落”,看似闲笔,但在作者心中却 是一种温暖,是一种强烈愿望,一种内心的“希望”或“关怀” B. “他把狐狸贴在脸腮上,贪婪地抚摸一会儿”这一处细节描写表现了四川新 兵对红艳艳的狐狸的喜爱。为后文跪在雪地上替美丽的小动物求情埋下伏笔。 C.小说对哨长放掉小狐狸做了层层铺垫,先是从感觉上写觉得它是个“美丽的 精灵”,再从听觉上写受不了它的哀鸣,最后又因士兵们的求情写不得不放。 D.小说中的“刀”是个道具,作者围绕“刀”运用了一系列的动词---摸、递、 看、捏、抠、试、举、甩既充分揭示人物复杂的心里,又将故事情节逐步推向高 潮。 E.作者把故事背景放在雪域高原的冬季。这样就使“雪域孤岛”上“毫无生机 可言”的苦寒与“你”守卫边疆的炽热情感自适始终形成鲜明对比。 (2) 小说采用第二人称的写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 做简要分析、(6 分) (3) 小说结尾说“你强烈感受到,自己的灵魂涅槃过后,和哨卡 从此结下了不解之缘了。”为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6 分) (4) 本文的主人公,有人说是哨长,有人说是四川新兵,你的看 法呢?并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由。(8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