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重点高中协作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命题学校:抚顺二中命题人:张金勇校对:单晓蕾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魏晋南朝人品评人物,非常重视人物风度的清俊爽朗之美。《世说·容止》载 “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又载:“骠 骑王武子是卫玠之舅,俊爽有风姿。”这里赞誉人物的风神姿貌,用了“爽朗清 举”“俊爽”等词语,大致都是清俊爽朗的意思。当时玄学盛行,上层人士往往 把超脱尘俗、神游物外当作雅人雅事,他们认为清俊爽朗的风度是一个人在思想、 感情、性格方面超脱尘俗的标志。《世说》等书关于风姿、风神的记载都是针对 人物的外部风貌说的,文学批评风骨论中的“风”是针对思想感情呈现为作品的 外部风貌说的,二者特色都是“清”。可见文学批评中“风”的概念是从人物品 评借用而来的,而且借义同原义仍相吻合。 至于品评人物的所谓“骨”,是指骨相、骨法而言的。《赏誉》载:“王右军目 陈玄伯垒块有正骨。”《轻诋》载:“旧目韩康伯,将肘无风骨。”注引《说林) 曰:“范启云:韩康伯似肉鸭。”“垒块”原意指众石错落突兀,这里借指人的 骨骼挺拔。陈玄伯骨骼挺拔,故王羲之评为“有正骨”。韩康伯肥胖臃肿,有似 肉鸭,骨骼为血肉所掩,故被人评为“无风骨”。肥胖使人体好像无骨,借用到 文学批评方面,则肥辞使文无骨,故《风骨》说:“若瘠义肥辞,繁杂失统,则 无骨之征也。 让我们再来考察一下六朝画论中的风骨论。人物画评论中关于风骨的概念,是直 接从当时人物品评的言论中得来的。顾恺之《论画》一文中多次运用“神”“骨” 等词品评古画,南齐谢赫《<古画品录>序》认为画有六法:“一、气韵生动是也, 二、骨法用笔是也:……”气韵生动即指风,骨法用笔即指骨。谢赫把气韵生动、 骨法用笔放在六法第一、第二位,可见他对风骨的重视程度。画论中风、神、气 韵等词,都指人物的神情风貌在画中表现的生动性而言;骨、笔迹、骨法用笔等 词语,则指人物的骨相形貌在画中是否被勾勒得遒劲有力而言。人物品评、画论 中风骨连称,除二者都很重要外,还由于二者的关系颇为密切。 文学批评中的风骨论和画论中的风骨论的关系比起和人物品评的关系更为接近 因为文论、画论二者都是文艺理论。画论中的风骨论产生时代较文论中的风骨论 要早,文论中的风骨论,或许主要是从画论移植而来的,从画论中的风骨论发展 到文论中的风骨论,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画论中首先强调气韵生动,借用到 文论,刘勰也强调“风”在作品艺术表现中的首要地位,他在《风骨》中说“诗 总六义,风冠其首”。其二,画论中也很强调骨法用笔,移用到文学创作上,骨 法用笔犹如端直劲健的语言。在绘画上,骨法用笔和随类赋采在步骤上有先后之 分,即先勾勒轮廓,再施色彩;在写作上,端直劲健的语言和美丽的辞藻在运用 上却是不可能划分为先后两个步骤的 从人物品评到画论再到文论,三者的评论对对象虽有不同,但风骨概念的基本特 征却没有改变,“风”均指清俊爽朗的风貌,“骨”均指端直劲健的骨骼 (节选自王运熙《从<文心雕龙·风骨>谈到建安风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辽宁省重点高中协作校 2017-2018 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命题学校:抚顺二中 命题人:张金勇 校对:单晓蕾 考试时间:150 分钟 满分: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魏晋南朝人品评人物,非常重视人物风度的清俊爽朗之美。《世说·容止》载: “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又载:“骠 骑王武子是卫玠之舅,俊爽有风姿。”这里赞誉人物的风神姿貌,用了“爽朗清 举”“俊爽”等词语,大致都是清俊爽朗的意思。当时玄学盛行,上层人士往往 把超脱尘俗、神游物外当作雅人雅事,他们认为清俊爽朗的风度是一个人在思想、 感情、性格方面超脱尘俗的标志。《世说》等书关于风姿、风神的记载都是针对 人物的外部风貌说的,文学批评风骨论中的“风”是针对思想感情呈现为作品的 外部风貌说的,二者特色都是“清”。可见文学批评中“风”的概念是从人物品 评借用而来的,而且借义同原义仍相吻合。。 至于品评人物的所谓“骨”,是指骨相、骨法而言的。《赏誉》载:“王右军目 陈玄伯垒块有正骨。”《轻诋》载:“旧目韩康伯,将肘无风骨。”注引《说林》 曰:“范启云:韩康伯似肉鸭。”“垒块”原意指众石错落突兀,这里借指人的 骨骼挺拔。陈玄伯骨骼挺拔,故王羲之评为“有正骨”。韩康伯肥胖臃肿,有似 肉鸭,骨骼为血肉所掩,故被人评为“无风骨”。肥胖使人体好像无骨,借用到 文学批评方面,则肥辞使文无骨,故《风骨》说:“若瘠义肥辞,繁杂失统,则 无骨之征也。” 让我们再来考察一下六朝画论中的风骨论。人物画评论中关于风骨的概念,是直 接从当时人物品评的言论中得来的。顾恺之《论画》一文中多次运用“神”“骨” 等词品评古画,南齐谢赫《<古画品录>序》认为画有六法:“一、气韵生动是也, 二、骨法用笔是也;……”气韵生动即指风,骨法用笔即指骨。谢赫把气韵生动、 骨法用笔放在六法第一、第二位,可见他对风骨的重视程度。画论中风、神、气 韵等词,都指人物的神情风貌在画中表现的生动性而言;骨、笔迹、骨法用笔等 词语,则指人物的骨相形貌在画中是否被勾勒得遒劲有力而言。人物品评、画论 中风骨连称,除二者都很重要外,还由于二者的关系颇为密切。 文学批评中的风骨论和画论中的风骨论的关系比起和人物品评的关系更为接近, 因为文论、画论二者都是文艺理论。画论中的风骨论产生时代较文论中的风骨论 要早,文论中的风骨论,或许主要是从画论移植而来的,从画论中的风骨论发展 到文论中的风骨论,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画论中首先强调气韵生动,借用到 文论,刘勰也强调“风”在作品艺术表现中的首要地位,他在《风骨》中说“诗 总六义,风冠其首”。其二,画论中也很强调骨法用笔,移用到文学创作上,骨 法用笔犹如端直劲健的语言。在绘画上,骨法用笔和随类赋采在步骤上有先后之 分,即先勾勒轮廓,再施色彩;在写作上,端直劲健的语言和美丽的辞藻在运用 上却是不可能划分为先后两个步骤的。 从人物品评到画论再到文论,三者的评论对对象虽有不同,但风骨概念的基本特 征却没有改变,“风”均指清俊爽朗的风貌,“骨”均指端直劲健的骨骼。 (节选自王运熙《从<文心雕龙·风骨>谈到建安风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学批评风骨论中的“风”是指作品的外部风貌,是作品内在思想感情的外 在呈现。 B.文学批评风骨论中的“骨”是指作品端直劲健的语言,辞藻美丽的作品都无 C.文学批评风骨论虽然源于人物品评,但它与画论中的风骨论的关系更为接近 D.文学批评中的风骨论的产生晚于画论中的风骨论,它可能是从画论中移植过 来的 2.下列现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魏晋南朝人赞誉人物的风神姿貌“爽朗清举”“俊爽”,其实就是肯定他在 思想、感情、性格方面超脱尘俗。 B.六朝人物画论中的“风骨”概念直接源于人物品评的言论。谢赫认为,“风” 指气韵生动,“骨”指骨法用笔。 C.在六朝画论和人物品评中,“风”与“神”“气韵”等词,“骨”与“笔 迹”“骨法”等词的含义是完全一致的 D.无论是魏晋南朝的画论还是文论,都把气韵生动放在首位。刘勰《风骨》中 所说的“诗总六义,风冠其首”便是明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玄学盛行致使魏晋南朝上流社会看重超脱尘俗、神游物外的雅人雅事,这影 响到当时人物品评的取向,也对后世的画论、文论产生了影响 B.“风骨”这个概念本为魏晋南朝人品评人物的用语,“风”指清俊爽朗的神 情风度,“骨”指挺拔端直的骨骼,后来被借用到文学批评中 C.画论中的“骨”即骨法用笔,是指画中人物轮廓分明、遒劲有力,所以,韩 康伯肥胖臃肿,不符合审美标准,陈玄伯因骨骼挺拔而受到赞誉。 D.从人物品评到画论再到文论,均有“风”“骨”概念,其基本特征前后一致 又因为二者的关系颇为密切,地位重要,常常风骨连称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春意挂上了树梢 萧红 三月花还没有开,人们嗅不到花香,只是马路上融化了积雪的泥泞干起来。天空 打起朦胧的多有春意的云彩;暖风如轻纱一般浮动在街道上,院子里。春末了 关外的人们才知道春来。春是来了,街头的白杨树蹿着芽,拖马车的马冒着气, 马车夫们的大毡靴也不见了,行人道上外国女人的脚又从长统套鞋里显现出来。 笑声,见面打招呼声,又复活在行人道上。商店为着快快地传播春天的感觉,橱 窗里的花已经开了,草也绿了,那是布置着公园的夏景。我看得很凝神的时候, 有人撞了我一下,是汪林,她也戴着那样小沿的帽子 “天真暖啦!走路都有点热。 看着她转过商市街,我们才来到另一家店铺,并不是买什么,只是看看,同时晒 晒太阳。这样好的人行道,有树,也有椅子,坐在椅子上,把眼睛闭起,一切春 的梦,春的谜,春的暖力……这一切把自己完全陷进去。听着,听着吧!春在歌 “大爷,大奶奶……帮帮吧!…”这是什么歌呢,从背后来的?这不是春天的 歌吧!
A.文学批评风骨论中的“风”是指作品的外部风貌,是作品内在思想感情的外 在呈现。 B.文学批评风骨论中的“骨”是指作品端直劲健的语言,辞藻美丽的作品都无 “骨”。 C.文学批评风骨论虽然源于人物品评,但它与画论中的风骨论的关系更为接近。 D.文学批评中的风骨论的产生晚于画论中的风骨论,它可能是从画论中移植过 来的。 2.下列现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魏晋南朝人赞誉人物的风神姿貌“爽朗清举”“俊爽”,其实就是肯定他在 思想、感情、性格方面超脱尘俗。 B.六朝人物画论中的“风骨”概念直接源于人物品评的言论。谢赫认为,“风” 指气韵生动,“骨”指骨法用笔。 C.在六朝画论和人物品评中,“风”与“神”“ 气韵”等词,“骨”与“笔 迹”“骨法”等词的含义是完全一致的。 D.无论是魏晋南朝的画论还是文论,都把气韵生动放在首位。刘勰《风骨》中 所说的“诗总六义,风冠其首”便是明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玄学盛行致使魏晋南朝上流社会看重超脱尘俗、神游物外的雅人雅事,这影 响到当时人物品评的取向,也对后世的画论、文论产生了影响。 B.“风骨”这个概念本为魏晋南朝人品评人物的用语,“风”指清俊爽朗的神 情风度,“骨”指挺拔端直的骨骼,后来被借用到文学批评中。 C.画论中的“骨”即骨法用笔,是指画中人物轮廓分明、遒劲有力,所以,韩 康伯肥胖臃肿,不符合审美标准,陈玄伯因骨骼挺拔而受到赞誉。 D.从人物品评到画论再到文论,均有“风”“骨”概念,其基本特征前后一致; 又因为二者的关系颇为密切,地位重要,常常风骨连称。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春意挂上了树梢 萧红 三月花还没有开,人们嗅不到花香,只是马路上融化了积雪的泥泞干起来。天空 打起朦胧的多有春意的云彩;暖风如轻纱一般浮动在街道上,院子里。春末了, 关外的人们才知道春来。春是来了,街头的白杨树蹿着芽,拖马车的马冒着气, 马车夫们的大毡靴也不见了,行人道上外国女人的脚又从长统套鞋里显现出来。 笑声,见面打招呼声,又复活在行人道上。商店为着快快地传播春天的感觉,橱 窗里的花已经开了,草也绿了,那是布置着公园的夏景。我看得很凝神的时候, 有人撞了我一下,是汪林,她也戴着那样小沿的帽子。 “天真暖啦!走路都有点热。” 看着她转过商市街,我们才来到另一家店铺,并不是买什么,只是看看,同时晒 晒太阳。这样好的人行道,有树,也有椅子,坐在椅子上,把眼睛闭起,一切春 的梦,春的谜,春的暖力……这一切把自己完全陷进去。听着,听着吧!春在歌 唱…… “大爷,大奶奶……帮帮吧!……”这是什么歌呢,从背后来的?这不是春天的 歌吧!
那个叫化子嘴里吃着个烂梨,一条腿和一只脚肿得把另一只显得好像不存在似 的。“我的腿冻坏啦!大爷,帮帮吧!唉唉……! 有谁还记得冬天?阳光这样暖了!街树蹿着芽 手风琴在隔道唱起来,这也不是春天的调,只要一看那个瞎人为着拉琴而挪歪的 头,就觉得很残忍。瞎人他摸不到春天,他没有。坏了腿的人,他走不到春天, 他有腿也等于无腿 世界上这一些不幸的人,存在着也等于不存在,倒不如赶早把他们消灭掉,免得 在春天他们会唱这样难听的歌。 汪林在院心吸着一支烟卷,她又换一套衣裳。那是淡绿色的,和树枝发出的芽· 样的颜色。她腋下夹着一封信,看见我们,赶忙把信送进衣袋去。 “大概又是情书吧!”郎华随便说着玩笑话。 她跑进屋去了。香烟的烟缕在门外打了一下旋卷才消灭。 夜,春夜,中央大街【注】充满了音乐的夜。流浪人的音乐,日本舞场的音乐 外国饭店的音乐……七点钟以后。中央大街的中段,在一条横口,那个很响的扩 音机哇哇地叫起来,这歌声差不多响彻全街。若站在商店的玻璃窗前,会疑心是 从玻璃发着震响。一条完全在风雪里寂寞的大街,今天第一次又号叫起来。 外国人!绅士样的,流氓样的,老婆子,少女们,跑了满街…有的连起人排来 封闭住商店的窗子,但这只限于年轻人。也有的同唱机一样唱起来,但这也只限 于年轻人。这好像特有的年轻人的集会。他们和姑娘们一道说笑,和姑娘们连起 排来走。中国人来混在这些卷发人中间,少得只有七分之一,或八分之一。但是 汪林在其中,我们又遇到她。她和另一个也和她同样打扮漂亮的、白脸的女人同 走…卷发的人用俄国话说她漂亮。她也用俄国话和他们笑了一阵。 中央大街的南端,人渐渐稀疏了 墙根,转角,都发现着哀哭,老头子,孩子,母亲们……哀哭着的是永久被人间 遗弃的人们!那边,还望得见那边快乐的人群。还听得见那边快乐的声音 三月,花还没有,人们嗅不到花香。 夜的街,树枝上嫩绿的芽子看不见,是冬天吧?是秋天吧?但快乐的人们,不问 四季总是快乐;哀哭的人们,不问四季也总是哀哭! 1936年5月(有删改) 【注】中央大街:指哈尔滨大街。当时的哈尔滨正处于日伪统治之下。 4.下列对这篇散文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有意让两类人的活动形成比照:外国人和少数中国人逛逛街,晒晒太阳, 唱着欢快的歌,尽情享受春光:生活在最底层的不幸者则在春光里乞讨、哀哭 B.倒数第二段的“三月,花还没有开,人们嗅不到花香”与上文呼应,暗示虽 然春已至,但并非人人都能感受到春的气息,喻指北方的人们依旧过着痛苦的生 活 C.散文中的“我”可视为线索人物,全文通过“我”的见闻感受中起白天、黑 夜不同的场景和人物活动,着力批评了“年轻人”的“不知愁滋味” D.文章以时间为顺序把众多材料组织起来,思路清晰,结构严谨:;还配合运用 反复、照应,使前后文勾连紧密。 5.你怎样理解画线句“世界上这一些不幸的人,存在着也等于不存在,倒不如 赶早把他们消灭掉,免得在春天他们会唱这样难听的歌”的深刻含意?(5分)
那个叫化子嘴里吃着个烂梨,一条腿和一只脚肿得把另一只显得好像不存在似 的。“我的腿冻坏啦!大爷,帮帮吧!唉唉……!” 有谁还记得冬天?阳光这样暖了!街树蹿着芽! 手风琴在隔道唱起来,这也不是春天的调,只要一看那个瞎人为着拉琴而挪歪的 头,就觉得很残忍。瞎人他摸不到春天,他没有。坏了腿的人,他走不到春天, 他有腿也等于无腿。 世界上这一些不幸的人,存在着也等于不存在,倒不如赶早把他们消灭掉,免得 在春天他们会唱这样难听的歌。 汪林在院心吸着一支烟卷,她又换一套衣裳。那是淡绿色的,和树枝发出的芽一 样的颜色。她腋下夹着一封信,看见我们,赶忙把信送进衣袋去。 “大概又是情书吧!”郎华随便说着玩笑话。 她跑进屋去了。香烟的烟缕在门外打了一下旋卷才消灭。 夜,春夜,中央大街【注】充满了音乐的夜。流浪人的音乐,日本舞场的音乐, 外国饭店的音乐……七点钟以后。中央大街的中段,在一条横口,那个很响的扩 音机哇哇地叫起来,这歌声差不多响彻全街。若站在商店的玻璃窗前,会疑心是 从玻璃发着震响。一条完全在风雪里寂寞的大街,今天第一次又号叫起来。 外国人!绅士样的,流氓样的,老婆子,少女们,跑了满街……有的连起人排来 封闭住商店的窗子,但这只限于年轻人。也有的同唱机一样唱起来,但这也只限 于年轻人。这好像特有的年轻人的集会。他们和姑娘们一道说笑,和姑娘们连起 排来走。中国人来混在这些卷发人中间,少得只有七分之一,或八分之一。但是 汪林在其中,我们又遇到她。她和另一个也和她同样打扮漂亮的、白脸的女人同 走……卷发的人用俄国话说她漂亮。她也用俄国话和他们笑了一阵。 中央大街的南端,人渐渐稀疏了。 墙根,转角,都发现着哀哭,老头子,孩子,母亲们……哀哭着的是永久被人间 遗弃的人们!那边,还望得见那边快乐的人群。还听得见那边快乐的声音。 三月,花还没有,人们嗅不到花香。 夜的街,树枝上嫩绿的芽子看不见,是冬天吧?是秋天吧?但快乐的人们,不问 四季总是快乐;哀哭的人们,不问四季也总是哀哭! 1936 年 5 月(有删改) 【注】中央大街:指哈尔滨大街。当时的哈尔滨正处于日伪统治之下。 4.下列对这篇散文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文章有意让两类人的活动形成比照:外国人和少数中国人逛逛街,晒晒太阳, 唱着欢快的歌,尽情享受春光;生活在最底层的不幸者则在春光里乞讨、哀哭。 B.倒数第二段的“三月,花还没有开,人们嗅不到花香”与上文呼应,暗示虽 然春已至,但并非人人都能感受到春的气息,喻指北方的人们依旧过着痛苦的生 活。 C.散文中的“我”可视为线索人物,全文通过“我”的见闻感受中起白天、黑 夜不同的场景和人物活动,着力批评了“年轻人”的“不知愁滋味”。 D.文章以时间为顺序把众多材料组织起来,思路清晰,结构严谨;还配合运用 反复、照应,使前后文勾连紧密。 5.你怎样理解画线句“世界上这一些不幸的人,存在着也等于不存在,倒不如 赶早把他们消灭掉,免得在春天他们会唱这样难听的歌”的深刻含意?(5 分)
6.题目以“春意”起,文章结尾以“哀哭”终。请结合文章内容,探究这样写 有什么效果。(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 2016年,数字出版继续保持高髙速増长,营业收入在全行业中占比继续提髙。数 字出版实现营业收入5720.85亿元,对全行业营业收入增长贡献率提高7.7 个百分点,已成为拉动产业增长的“三驾马车”之首。在线教育营业收入增长 39.4%,势头迅猛,增长速度在数字出版所属各类别中名列前茅。 2017年数字教育出版的格局将初步显现,在线教育在垂直领域的模式顺利发展。 出版业在教育领域转型升级、融合发展渐趋深入,出版单位以优质的教学资源为 核心,以技术和平台数据为支撑,以数字产品为发力点,构筑完整的数字教育生 态。出版单位以更加开放共融的,心态,与技术公司、互联网舟司、高等院校建 立合作关系。 材料二: 记者从日前举办的2017年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上获悉,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及 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数字出版用户规模不断上升,截至2016年年底,我国数 字出版产业的累计用户已达16.73亿。在该背景下数字化转型成为当下不少出 版社的发力重点。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总收入持续增长。中国 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査数据显示,我国数字阅读率连续八年增 长,并且数字阅读付费意愿不断提升,庞大的数字内容消费市场正在形成。 鉴于数字化的趋势,国家层面已在数字出版领域开始布局,其中国家“十三五” 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数字出版也被纳A了文化、科技创新工程,更是把转 型升级、融合发展作为重中之重予以规划,设计了多个数字出版工程项目,引导 数字出版产业持续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于今年5月与财 政部联合发布《关于深化新闻出版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工作的通知》,还启动了 20家出版融合实验室.42家新闻出版业标准,部署更加全面、具体、细化。 值得注意的是,数字出版在给出版行业相关公司带来发展机会的同时,挑战也在 所难免。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党委书记尚春明表示,在实际推进数字化转型的过 程中难免遇到一些问题和困难,包括外部环境、观念、机制、人才、资金、技术 都会因储备不足而受到很大影响 目前互联网仍在快速发展,包括人工智能等各种技术不断优化。中国新闻出版研 究院魏王山认为,人工智能技术正在重塑出版流程,加速进入新闻出版行业,在 发行、印刷、数据加工、数字阅读、数字教育等领域得以广泛应用+为新闻出版 业的转型升级带来了更多的可能。同时人工智能在出版流程的再造方面也提供了 很多可能,比如语音录入、机器写作、增强用户交互体验等方面,很多新技术和 机器在这一行业逐步得到应用。 (摘编自卢扬、郑蕊《数字出版产业累计用户规模超16亿》 7.下列关于2016年新闻出版产业结构及增长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电子出版物出版总收入最少,数字出版比重变化最大,报纸出版总收入下滑 最多
6.题目以“春意”起,文章结尾以“哀哭”终。请结合文章内容,探究这样写 有什么效果。(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2016 年,数字出版继续保持高速增长,营业收入在全行业中占比继续提高。数 字出版实现营业收入 5720.85 亿元,对全行业营业收入增长贡献率提高 7.7 个百分点,已成为拉动产业增长的“三驾马车”之首。在线教育营业收入增长 39.4%,势头迅猛,增长速度在数字出版所属各类别中名列前茅。 2017 年数字教育出版的格局将初步显现,在线教育在垂直领域的模式顺利发展。 出版业在教育领域转型升级、融合发展渐趋深入,出版单位以优质的教学资源为 核心,以技术和平台数据为支撑,以数字产品为发力点,构筑完整的数字教育生 态。出版单位以更加开放共融的,心态,与技术公司、互联网舟司、高等院校建 立合作关系。 材料二: 记者从日前举办的 2017 年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上获悉,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及 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数字出版用户规模不断上升,截至 2016 年年底,我国数 字出版产业的累计用户已达 16.73 亿。在该背景下数字化转型成为当下不少出 版社的发力重点。数据显示.2016 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总收入持续增长。中国 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数字阅读率连续八年增 长,并且数字阅读付费意愿不断提升,庞大的数字内容消费市场正在形成。 鉴于数字化的趋势,国家层面已在数字出版领域开始布局,其中国家“十三五” 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数字出版也被纳 A 了文化、科技创新工程,更是把转 型升级、融合发展作为重中之重予以规划,设计了多个数字出版工程项目,引导 数字出版产业持续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于今年 5 月与财 政部联合发布《关于深化新闻出版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工作的通知》,还启动了 20 家出版融合实验室.42 家新闻出版业标准,部署更加全面、具体、细化。 值得注意的是,数字出版在给出版行业相关公司带来发展机会的同时,挑战也在 所难免。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党委书记尚春明表示,在实际推进数字化转型的过 程中难免遇到一些问题和困难,包括外部环境、观念、机制、人才、资金、技术 都会因储备不足而受到很大影响。 目前互联网仍在快速发展,包括人工智能等各种技术不断优化。中国新闻出版研 究院魏王山认为,人工智能技术正在重塑出版流程,加速进入新闻出版行业,在 发行、印刷、数据加工、数字阅读、数字教育等领域得以广泛应用+为新闻出版 业的转型升级带来了更多的可能。同时人工智能在出版流程的再造方面也提供了 很多可能,比如语音录入、机器写作、增强用户交互体验等方面,很多新技术和 机器在这一行业逐步得到应用。 (摘编自卢扬、郑蕊《数字出版产业累计用户规模超 16 亿》) 7.下列关于 2016 年新闻出版产业结构及增长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电子出版物出版总收入最少,数字出版比重变化最大,报纸出版总收入下滑 最多
B.数字出版、印刷复制和出版物发行成为拉动新闻出版产业增长的“三驾马 车 C.数字出版增长快,在总收入比重、增长额、增长速度和增长贡献率等方面保 持领先。 D.报纸出版是新闻出版产业中下降的板块且降幅明显,它面临着来自数字出版 的严峻挑战。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出版单位重视优质的教学资源的开发以及技术和平台数据的利用,把数字化 转型作为重点来抓,会让数字教育出版格局更阔大 B.随着出版业的数字化转型,我国数字出版用户规模已超过16亿,这促进了互 联网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 C.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在转型过程中虽遇到了很多问题和困难,但产业总收入在 持续增长,这与数字阅读率连续八年增长有关 D.《关于深化新闻出版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工作的通知》为数字出版作了国家 发展规划,设计了工程项目,制定了行业标准 E.为促进新闻出版业在语音录入、机器写作、增强用户交互体验等方面的转型 升级,人工智能技术正加速进入新闻出版行业。 9.随着数字出版产业的转型升级,数字出版产业发展将有哪些新趋势?请结合 材料简要概括。(4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孔颖达,字仲达,冀州衡水人也。颖达八岁就学,日诵千余言。及长,尤明《左 氏传》《郑氏尚书》《王氏易》《毛诗》《礼记》,兼善算历,解属文。同郡刘 焯名重海内,颍达造其门。焯初不之礼,颖达请质疑滞,多出其意表,焯改容敬 之。隋大业初,举明经髙第,授河内郡博士。时炀帝征诸郡儒官集于东都,令国 子秘书学士与论难,颖达为最。时颖达少年,而先辈宿儒耻为之屈,潜遣刺客图 之。礼部尚书杨玄感舍之于家由是获免贞观初封曲阜县男转给事中时太宗初即 留心庶政颖达数进忠言益见亲待太宗尝问曰:“《论语》云:‘以能问于不能, 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何谓也?”颖达对曰:“圣人设教,欲人谦光 己虽有能,不自矜大,仍就不能之人求访能事。三之才艺虽多,犹以为少,仍就 寡少之人更求所益。己之虽有,其状若无:己之虽实;其容若虚。非唯匹庶,帝 王之德,亦当如此。若其位居尊极,炫耀聪明,以才凌人,饰非拒谏,则上下情 隔,君臣道乖。自古灭亡,莫不由此也。”太宗深善其对。六年,累除国子司业 岁余,迁太子右庶子,仍兼国子司业。庶人承乾令撰《孝经义疏》,颍达因文见 意,更广规讽之道。学者称之。十二年,拜国子祭酒,仍侍讲东营。十四年,太 宗幸国学观释奠,命颖达讲《孝经》,既毕,颖达上《释奠颂》,手诏褒美。后 承乾不循法度,颖达每犯颜进谏。承乾乳母遂安夫人谓曰:“太子成长,何宜屡 致面折?”颖达对曰:“蒙国厚恩,死无所恨。”谏诤逾切,承乾不能纳。二十 年卒,陪莽昭陵、赠太常卿,谥曰宪。 (节选自《旧唐书》,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礼部尚书杨玄感舍之/于家由是获免/贞观初/封曲阜县/男转给事中/时太宗初 即位/留心庶政/颖达数进忠言/益见亲待/
B.数字出版、印刷复制和出版物发行成为拉动新闻出版产业增长的“三驾马 车”。 C.数字出版增长快,在总收入比重、增长额、增长速度和增长贡献率等方面保 持领先。 D.报纸出版是新闻出版产业中下降的板块且降幅明显,它面临着来自数字出版 的严峻挑战。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5 分) A.出版单位重视优质的教学资源的开发以及技术和平台数据的利用,把数字化 转型作为重点来抓,会让数字教育出版格局更阔大。 B.随着出版业的数字化转型,我国数字出版用户规模已超过 16 亿,这促进了互 联网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 C.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在转型过程中虽遇到了很多问题和困难,但产业总收入在 持续增长,这与数字阅读率连续八年增长有关。 D.《关于深化新闻出版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工作的通知》为数字出版作了国家 发展规划,设计了工程项目,制定了行业标准。 E.为促进新闻出版业在语音录入、机器写作、增强用户交互体验等方面的转型 升级,人工智能技术正加速进入新闻出版行业。 9.随着数字出版产业的转型升级,数字出版产业发展将有哪些新趋势?请结合 材料简要概括。(4 分) 二、古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孔颖达,字仲达,冀州衡水人也。颖达八岁就学,日诵千余言。及长,尤明《左 氏传》《郑氏尚书》《王氏易》《毛诗》《礼记》,兼善算历,解属文。同郡刘 焯名重海内,颍达造其门。焯初不之礼,颖达请质疑滞,多出其意表,焯改容敬 之。隋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时炀帝征诸郡儒官集于东都,令国 子秘书学士与论难,颖达为最。时颖达少年,而先辈宿儒耻为之屈,潜遣刺客图 之。礼部尚书杨玄感舍之于家由是获免贞观初封曲阜县男转给事中时太宗初即位 留心庶政颖达数进忠言益见亲待太宗尝问曰:“《论语》云:‘以能问于不能, 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何谓也?”颖达对曰:“圣人设教,欲人谦光。 己虽有能,不自矜大,仍就不能之人求访能事。己之才艺虽多,犹以为少,仍就 寡少之人更求所益。己之虽有,其状若无;己之虽实;其容若虚。非唯匹庶,帝 王之德,亦当如此。若其位居尊极,炫耀聪明,以才凌人,饰非拒谏,则上下情 隔,君臣道乖。自古灭亡,莫不由此也。”太宗深善其对。六年,累除国子司业。 岁余,迁太子右庶子,仍兼国子司业。庶人承乾令撰《孝经义疏》,颍达因文见 意,更广规讽之道。学者称之。十二年,拜国子祭酒,仍侍讲东营。十四年,太 宗幸国学观释奠,命颖达讲《孝经》,既毕,颖达上《释奠颂》,手诏褒美。后 承乾不循法度,颖达每犯颜进谏。承乾乳母遂安夫人谓曰:“太子成长,何宜屡 致面折?”颖达对曰:“蒙国厚恩,死无所恨。”谏诤逾切,承乾不能纳。二十 二年卒,陪莽昭陵、赠太常卿,谥曰宪。 (节选自《旧唐书》,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礼部尚书杨玄感舍之/于家由是获免/贞观初/封曲阜县/男转给事中/时太宗初 即位/留心庶政/颖达数进忠言/益见亲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