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鞍山市2018届高三3月模拟考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古今中外论读书,大致都不外专精和博览两途。。 “专精”是指对古代经典之作必须下基础工夫。古代经典很多,今天已不能人人 尽读。像清代戴震,不但十三经本文全能背诵,而且“注”也能背涌,只有“疏 不尽记得,这种工夫今天已不可能。因为我们的知识范围扩大了无数倍,无法集 中在几部经、史上面。但是我们若有志治中国学问,还是要选几部经典,反覆阅 读,虽不必记诵,至少要熟。近人余嘉锡在他的《四库提要辩证》的序录中说: “董遏谓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固是不易之论。百遍纵或未能,三复必不可少。 至少我们必须在自己想进行专门研究的范围之内,作这样的努力。经典作品大致 都已经过古人和今人的一再整理,我们早已比古人占许多便宜了。不但中国传统 如此,西方现代的人文研究也还是如此。从前芝加哥大学有“伟大的典籍”的课 程,也是要学生精熟若干经典 精读的书给我们建立了作学问的基地;有了基地,我们才能扩展,这就是博览了 博览也须要有重点,不是漫无目的的乱翻。现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古人所谓“ 物不知,儒者之耻”,已不合时宜了。所以我们必须配合着自己专业去逐步扩大 知识的范围。这里需要训练自己的判断能力:哪些学科和自己的专业相关?在相 关各科之中,我们又怎样建立一个循序发展的计划?各相关学科之中又有哪些书 是属于“必读”的一类? 朱子说得好:“读书别无法,只管看,便是法。正如呆人相似,捱来捱去,自己 却未先要立意见,且虚心,只管看。看来看去,自然晓得。”这似乎是最笨的方 法,但其实是最聪明的方法。事实证明:不同主观的人,只要“虚心”读书,则 也未尝不能彼此印证而相悦以解。如果“虚心”是不可能的,读书的结果只不过 各人加强已有的“主观”,那又何必读书呢 “虚”和“谦”是分不开的。我们读经典之作,甚至一般有学术价值的今人之作 总要先存一点谦逊的心理,不能一开始便狂妄自大。这是今天许多中国读书人常 犯的一种通病,尤以治中国学问的人为甚。他们往往“尊西人若帝天,视西藉如 神圣”,凭着平时所得的一点西方观念,对中国古籍横加“批判”。如果有人认 为这是“创造”的表现,我想他大可不必浪费时间去读中国书。倒不如像鲁迅所 说的“中国书一本也不必读,要读便读外国书”,反而更干脆 古人当然是可以“批判”的,古书也不是没有漏洞。朱子说:“看文字,且信本 句,不添字,那里原有罅缝,如合子相似,自家去抉开,不是浑沦底物,硬去凿 亦不可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读书得见书中的“罅缝”,已是有相当程度以 后的事,不是初学便能达得到的境界。“硬去凿”、“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 却恰恰是今天中国知识界最常见的病状。有志治中国学问的人应该好好记取朱子 这几句话。“好学深思,心知其意”是每一个真正读书人所必须力求达到的最高 阶段。读书的第一义是尽量求得客观的认识,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创造力”, 能“发前人所未发”。其实今天中文世界里的有些“新见解”,戳穿了不过是捡 来一两个外国新名词在那里乱翻花样,不但在中国书中缺乏根据,而且也不合西 方原文的脉络。 但是我决不是要提倡任何狭隘的“中国本土”的观点,盲目排外和盲目崇外都是 不正常的心态。只有温故才能知新,只有推陈才能出新,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 读深思子自知,这是颠扑不破的关于读书的道理 (摘编自余英时:《读书要“虚心”,这是中国自古相传的不二法门》
辽宁省鞍山市 2018 届高三 3 月模拟考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古今中外论读书,大致都不外专精和博览两途。。 “专精”是指对古代经典之作必须下基础工夫。古代经典很多,今天已不能人人 尽读。像清代戴震,不但十三经本文全能背诵,而且“注”也能背涌,只有“疏” 不尽记得,这种工夫今天已不可能。因为我们的知识范围扩大了无数倍,无法集 中在几部经、史上面。但是我们若有志治中国学问,还是要选几部经典,反覆阅 读,虽不必记诵,至少要熟。近人余嘉锡在他的《四库提要辩证》的序录中说: “董遏谓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固是不易之论。百遍纵或未能,三复必不可少。” 至少我们必须在自己想进行专门研究的范围之内,作这样的努力。经典作品大致 都已经过古人和今人的一再整理,我们早已比古人占许多便宜了。不但中国传统 如此,西方现代的人文研究也还是如此。从前芝加哥大学有“伟大的典籍”的课 程,也是要学生精熟若干经典。 精读的书给我们建立了作学问的基地;有了基地,我们才能扩展,这就是博览了。 博览也须要有重点,不是漫无目的的乱翻。现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古人所谓“一 物不知,儒者之耻”,已不合时宜了。所以我们必须配合着自己专业去逐步扩大 知识的范围。这里需要训练自己的判断能力:哪些学科和自己的专业相关?在相 关各科之中,我们又怎样建立一个循序发展的计划?各相关学科之中又有哪些书 是属于“必读”的一类? 朱子说得好:“读书别无法,只管看,便是法。正如呆人相似,捱来捱去,自己 却未先要立意见,且虚心,只管看。看来看去,自然晓得。”这似乎是最笨的方 法,但其实是最聪明的方法。事实证明:不同主观的人,只要“虚心”读书,则 也未尝不能彼此印证而相悦以解。如果“虚心”是不可能的,读书的结果只不过 各人加强已有的“主观”,那又何必读书呢? “虚”和“谦”是分不开的。我们读经典之作,甚至一般有学术价值的今人之作, 总要先存一点谦逊的心理,不能一开始便狂妄自大。这是今天许多中国读书人常 犯的一种通病,尤以治中国学问的人为甚。他们往往“尊西人若帝天,视西藉如 神圣”,凭着平时所得的一点西方观念,对中国古籍横加“批判”。如果有人认 为这是“创造”的表现,我想他大可不必浪费时间去读中国书。倒不如像鲁迅所 说的“中国书一本也不必读,要读便读外国书”,反而更干脆。 古人当然是可以“批判”的,古书也不是没有漏洞。朱子说:“看文字,且信本 句,不添字,那里原有罅缝,如合子相似,自家去抉开,不是浑沦底物,硬去凿。 亦不可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读书得见书中的“罅缝”,已是有相当程度以 后的事,不是初学便能达得到的境界。“硬去凿”、“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 却恰恰是今天中国知识界最常见的病状。有志治中国学问的人应该好好记取朱子 这几句话。“好学深思,心知其意”是每一个真正读书人所必须力求达到的最高 阶段。读书的第一义是尽量求得客观的认识,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创造力”, 能“发前人所未发”。其实今天中文世界里的有些“新见解”,戳穿了不过是捡 来一两个外国新名词在那里乱翻花样,不但在中国书中缺乏根据,而且也不合西 方原文的脉络。 但是我决不是要提倡任何狭隘的“中国本土”的观点,盲目排外和盲目崇外都是 不正常的心态。只有温故才能知新,只有推陈才能出新,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 读深思子自知,这是颠扑不破的关于读书的道理。 (摘编自余英时:《读书要“虚心”,这是中国自古相传的不二法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经典很多,今天已不能人人尽读。像清代戴震那样十三经注疏全能背诵 的工夫今天已不可能 B.“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固是不易之论。百遍纵或未能,三复必不可少。” 证明了今天随着知识范围的扩大,我们已无法集中在几部经、史上面 C.我们若有志治中国学问,就少不了要对经典反覆阅读,精熟记诵。不但中国 传统如此,西方现代的人文研究也还是如此。 D.古代读书人所追求的“一物不知,儒者之耻”,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显然已 经不合时宜了,现代要求读书要有判断力,要有重点。 2.下列理解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非常认同朱熹“只管看,便是法。正如呆人相似,捱来捱去,自己却未 先要立意见,且虚心,只管看”这种既笨又聪明的方法 B.作者强调要“虚心”,静心、反复地读以推求原意,就会去除“先入之见” 做到尊重经典的客观内容,达到能和作者心心相印的地步。 C.今天许多中国读书人治中国学问“尊西人若帝天,视西籍如神圣”,这样的 人倒不如“中国书一本也不必读,要读便读外国书”,反而更直接受益 D.“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的道理同样适用于古人、古书,但是,“硬去凿” “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是今天中国知识界应该警觉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读经典之作,甚至一般有学术价值的今人之作,要有“谦逊”的态度, 不是不能批判,是不要一开始便狂妄自大,凭着一点西方观念,对中国古籍横加 批判。 B.古今中外论读书,大致都不外专精和博览两途。“专精”是指阅读作品必须 下基础工夫,“博览”是在“专精”的基础上的扩展阅读 C.作者在此引用鲁迅的话并不是非议他,矛头指向的是那些崇尚西洋、对中国 古籍横加“批判”并认为这是一种“创造”的人。 D.读书人必须力求达到的最高阶段是“好学深思,心知其意”,而不是急于横 加“批判”,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温故推陈才能知新出新 【答案】1.D2.D3.B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 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A项,“十三经注 疏全能背诵”错,原文是“只有疏不尽记得”;B项,“证明了今天随着知识范 围的扩大,我们已无法集中在儿部经、史上面”错,证明要反复阅读;C项,去 掉“记诵”。 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 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 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 2.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考核文章的观点。重点注意 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题中A 项,“这种既笨又聪明的方法”错,原文是“这似乎是最笨的方法,但其实最聪 明的方法。”;B项,“就会去除先入之见”,原文是“自己却未先要立意见” C项,“这样的人倒不如,“中国书一本也不必读,耍读便读外国书”,反而更 直接受益。”错,原文是“如果有人认为这是‘创造’的表现,我想他大可不必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代经典很多,今天已不能人人尽读。像清代戴震那样十三经注疏全能背诵 的工夫今天已不可能。 B. “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固是不易之论。百遍纵或未能,三复必不可少。” 证明了今天随着知识范围的扩大,我们已无法集中在几部经、史上面。 C. 我们若有志治中国学问,就少不了要对经典反覆阅读,精熟记诵。不但中国 传统如此,西方现代的人文研究也还是如此。 D. 古代读书人所追求的“一物不知,儒者之耻”,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显然已 经不合时宜了,现代要求读书要有判断力,要有重点。 2. 下列理解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作者非常认同朱熹“只管看,便是法。正如呆人相似,捱来捱去,自己却未 先要立意见,且虚心,只管看”这种既笨又聪明的方法。 B. 作者强调要“虚心”,静心、反复地读以推求原意,就会去除“先入之见”, 做到尊重经典的客观内容,达到能和作者心心相印的地步。 C. 今天许多中国读书人治中国学问“尊西人若帝天,视西籍如神圣”,这样的 人倒不如“中国书一本也不必读,要读便读外国书”,反而更直接受益。。 D.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的道理同样适用于古人、古书,但是,“硬去凿”、 “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是今天中国知识界应该警觉的。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们读经典之作,甚至一般有学术价值的今人之作,要有“谦逊”的态度, 不是不能批判,是不要一开始便狂妄自大,凭着一点西方观念,对中国古籍横加 批判。 B. 古今中外论读书,大致都不外专精和博览两途。“专精”是指阅读作品必须 下基础工夫,“博览”是在“专精”的基础上的扩展阅读。 C. 作者在此引用鲁迅的话并不是非议他,矛头指向的是那些崇尚西洋、对中国 古籍横加“批判”并认为这是一种“创造”的人。 D. 读书人必须力求达到的最高阶段是“好学深思,心知其意”,而不是急于横 加“批判”,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温故推陈才能知新出新。 【答案】1. D 2. D 3. B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 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 A 项,“十三经注 疏全能背诵”错,原文是“只有疏不尽记得”;B 项,“证明了今天随着知识范 围的扩大,我们已无法集中在儿部经、史上面”错,证明要反复阅读;C 项,去 掉“记诵”。 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 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 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 2.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考核文章的观点。重点注意 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题中 A 项,“这种既笨又聪明的方法”错,原文是“这似乎是最笨的方法,但其实最聪 明的方法。”;B 项,“就会去除先入之见”,原文是“自己却未先要立意见”; C 项,“这样的人倒不如,“中国书一本也不必读,耍读便读外国书”,反而更 直接受益。”错,原文是“如果有人认为这是‘创造’的表现,我想他大可不必
浪费时间去读中国书。倒不如像鲁迅所说的‘中国书一本也不必读,要读便读外 国书’,反而更干脆 3.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考核文章的观点。重点注意 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题中B 项,“专精是指阅读必须下基础工夫”错,原文是“专精是指对古代经典之作必 须下基础功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二十岁之前相信的很多东西,后来一件一件变成不相信 ②曾经相信过历史,后来知道,原来历史的一半是编造。前朝史永远是后朝人在 写,后朝人永远在否定前朝,他的后朝又来否定他,但是负负不一定得正,只是 累积渐进的扭曲变形移位,使真塑胶线,悬挂昨晩刚洗的衣物,其中一件淡绿细 直纹短袖我最喜欢。之前两天它都区别其它的短袖,单件掺着洗衣粉放在红色相 永远掩盖,无法复原。说“不容青史尽成灰”,表达的正是,不错,青史往往是 要成灰的。指鹿为马,也往往是可以得逞和胜利的。 ③曾经相信过文明的力量,后来知道,原来人的愚昧和野蛮不因文明的进展而消 失,只是愚昧野蛮有很多不同的面貌:纯朴的农民工人、深沉的知识分子、自信 的政治领袖、替天行道的王师,都可能有不同形式的巨大愚昧和巨大野蛮,而且 野蛮和文明之间,竟然只有极其细微、随时可以被抹掉的一线之隔。 ④曾经相信过正义,后来知道,原来同时完全可以存在两种正义,而且彼此抵触, 冰火不容。选择其中之一,正义同时就意味著不正义。而且,你绝对看不出,某 些人在某一个特定的时机热烈主张某一个特定的正义,其中隐藏著深不可测的不 正义 ⑤曾经相信过理想主义者,后来知道,理想主义者往往经不起权力的测试:一掌 有权力,他或者变成当初自己誓死反对的“邪则是曲折的街巷,用铅笔在城市地 图上标出,它们就构成一个字母,准确地说,应该是个倒置的W,首尾两点之间 距离没那么恶”,或者,他在现实的场域不堪一击,一下就被弄权者拉下马来, 完全没有机会去实现他的理想。理想主义者要有品格,才能不被权力腐化;理想 主义者要有能力,才能将理想转化为实践。可是理想主义者兼具品格及能力者, 几希。 ⑥曾经相信过爱情,后来知道,原来爱情必须转化为亲情才可能持久,但是转化 为亲情的爱情,犹如化入杯水中的冰块一一它还是冰块吗? ⑦曾经相信过海枯石烂作为永恒不灭的表征,后来知道,原来海其实很容易枯, 石,原来很容易烂。雨水,很可能不再来,沧海,不会再成桑田。原来,自己脚 下所踩的地球,很容易被毁灭。海枯石烂的永恒,原来不存在 ⑧二十岁之前相信的很多东西,有些其实到今天也还相信 ⑨譬如史也许不能信,但是对于真想的追求可以无止尽。譬如文明也许脆弱不堪, 但是除文明外我们其实别无依靠。譬如正义也许极为可疑,但是在乎正义比不在 乎要安全。譬如理想主义者也许成就不了大事大业,但是没有他们社会一定不 样。譬如爱情总是幻灭的多,但是萤火虫在夜里发光从来就不是为了保持光。譬 如海枯石烂的永恒也许不存在,但是如果一粒沙里有一个无穷的宇宙,一刹那里 想必也有一个不变不移的时间。 那么,有没有什么,是我二十岁前不相信的,现在却信了呢? 有的,不过都是些最平凡的老生常谈。曾经不相信“性格决定命运”,现在相信 了。曾经不相信“色即是空”,现在相信了。曾经不相信“船到桥头自然直
浪费时间去读中国书。倒不如像鲁迅所说的‘中国书一本也不必读,要读便读外 国书’,反而更干脆。” 3.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考核文章的观点。重点注意 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题中 B 项,“专精是指阅读必须下基础工夫”错,原文是“专精是指对古代经典之作必 须下基础功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二十岁之前相信的很多东西,后来一件一件变成不相信。 ②曾经相信过历史,后来知道,原来历史的一半是编造。前朝史永远是后朝人在 写,后朝人永远在否定前朝,他的后朝又来否定他,但是负负不一定得正,只是 累积渐进的扭曲变形移位,使真塑胶线,悬挂昨晚刚洗的衣物,其中一件淡绿细 直纹短袖我最喜欢。之前两天它都区别其它的短袖,单件掺着洗衣粉放在红色相 永远掩盖,无法复原。说“不容青史尽成灰”,表达的正是,不错,青史往往是 要成灰的。指鹿为马,也往往是可以得逞和胜利的。 ③曾经相信过文明的力量,后来知道,原来人的愚昧和野蛮不因文明的进展而消 失,只是愚昧野蛮有很多不同的面貌:纯朴的农民工人、深沉的知识分子、自信 的政治领袖、替天行道的王师,都可能有不同形式的巨大愚昧和巨大野蛮,而且 野蛮和文明之间,竟然只有极其细微、随时可以被抹掉的一线之隔。 ④曾经相信过正义,后来知道,原来同时完全可以存在两种正义,而且彼此抵触, 冰火不容。选择其中之一,正义同时就意味著不正义。而且,你绝对看不出,某 些人在某一个特定的时机热烈主张某一个特定的正义,其中隐藏著深不可测的不 正义。 ⑤曾经相信过理想主义者,后来知道,理想主义者往往经不起权力的测试:一掌 有权力,他或者变成当初自己誓死反对的“邪则是曲折的街巷,用铅笔在城市地 图上标出,它们就构成一个字母,准确地说,应该是个倒置的 W,首尾两点之间 距离没那么恶”,或者,他在现实的场域不堪一击,一下就被弄权者拉下马来, 完全没有机会去实现他的理想。理想主义者要有品格,才能不被权力腐化;理想 主义者要有能力,才能将理想转化为实践。可是理想主义者兼具品格及能力者, 几希。 ⑥曾经相信过爱情,后来知道,原来爱情必须转化为亲情才可能持久,但是转化 为亲情的爱情,犹如化入杯水中的冰块——它还是冰块吗? ⑦曾经相信过海枯石烂作为永恒不灭的表征,后来知道,原来海其实很容易枯, 石,原来很容易烂。雨水,很可能不再来,沧海,不会再成桑田。原来,自己脚 下所踩的地球,很容易被毁灭。海枯石烂的永恒,原来不存在。 ⑧二十岁之前相信的很多东西,有些其实到今天也还相信。 ⑨譬如史也许不能信,但是对于真想的追求可以无止尽。譬如文明也许脆弱不堪, 但是除文明外我们其实别无依靠。譬如正义也许极为可疑,但是在乎正义比不在 乎要安全。譬如理想主义者也许成就不了大事大业,但是没有他们社会一定不一 样。譬如爱情总是幻灭的多,但是萤火虫在夜里发光从来就不是为了保持光。譬 如海枯石烂的永恒也许不存在,但是如果一粒沙里有一个无穷的宇宙,一刹那里 想必也有一个不变不移的时间。 那么,有没有什么,是我二十岁前不相信的,现在却信了呢? 有的,不过都是些最平凡的老生常谈。曾经不相信“性格决定命运”,现在相信 了。曾经不相信“色即是空”,现在相信了。曾经不相信“船到桥头自然直
现在有点信了。曾经不相信无法实证的事情,现在也还没准备相信,但是,有些 无关实证的感觉,我明白了,譬如李叔同圆寂前最后的手书:“君子之交,其淡 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相信与不相信之间,彷佛还有令人沉吟的深度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信与不相信》这篇散文结构灵活随意,但它却散而有序,散而有凝,龙 应台先生信笔所至的内容都贯穿于精深的情感的红线上 B.作者曾经相信过理想主义者,后来发现理想主义者要经受住诸如权力的考验, 理想主义者要有品格及能力才能坚持自我。 C.作者认为爱情与海誓山盟只是过眼云烟,如萤火虫的微光短暂,且无法海枯 石烂,爱情转化为亲情就可以持久,就像冰块一样保鲜。 D.文章第九段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既与上文内容呼应,比如对于历史、文 明、正义、爱情等的理解,又引发后文的议论。 5.结合全文谈谈第1自然段、第8自然段、第10自然段这三段的作用 6.有人认为龙应台的笔总能触及人心中最柔软的地方,哀而不怨,于惆怅中抱 有一种独孤面对,素颜修行的积极和坚定。请结合文本,尤其是李叔同圆寂前最 后的手书,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4C5.(1)第一段引出下文,照应标题。指出二十岁之前相信的很 多东西。 (2)第八段承上启下,指出二十岁之前相信的很多东西,有些其实到今天也还 相信。 (3)第十自然段启示下文,与下文形成设问,辩证地反思不相信与相信的变化。 (4)这三段先总说,再分别论述起到了概括段意的作用,又把这篇散文自然连 接,使得行文散而有度 6.(1)本文的确哀而不怨,惆怅中看出积极与坚定。 (2)作者面对时间的无言,面对生命的思考,面对野蛮的侵蚀,面对理想的缺 失,面对爱情短暂的无奈,表现出植入人心的伤感,曾经的相信加入了人生的质 疑但是随着时间的变化,阅历的增加,这些人生的思考又可以辩证的看待,没有 任何事情是绝对的,让我们看到人生的坚定。 (3)君子之间的交往如水一般纯净,不带杂质。如果只看朋友交往的表面现象, 好像看到了真实情况,实际上差得远了。问我将到哪里去安身呢,前路广阔,我 无言以对。只见春满花开,皓月当空,一片宁静安详,那就是我的归处啊。我们 的阅历和静心的思维,让我们发现了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关系,让我们体味出世 界的真实。作者引用这段话正是哀而不怨,辩证后的坚定的体现 【解析】 4.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 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ABC项 核文章的内容,D项考核手法,其中C项,作者后来转变了想法,“就像冰块 样保鲜”不对,根据原文第六自然段“但是转化为亲情的爱情,犹如化入杯水 中的冰块一一它还是冰块吗?”的质疑可以推知,这样的爱情已经不是真正的爱 情了 5.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语段的作用的题目,注意从内容和结构的角度分析, 首先答出段落的内容,然后分析和上下文的关系,第一段从内容上看“指出二十 岁之前相信的很多东西”,从结构上“引出下文,照应标题”;第八段从内容上
现在有点信了。曾经不相信无法实证的事情,现在也还没准备相信,但是,有些 无关实证的感觉,我明白了,譬如李叔同圆寂前最后的手书:“君子之交,其淡 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相信与不相信之间,彷佛还有令人沉吟的深度。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相信与不相信》这篇散文结构灵活随意,但它却散而有序,散而有凝,龙 应台先生信笔所至的内容都贯穿于精深的情感的红线上。 B. 作者曾经相信过理想主义者,后来发现理想主义者要经受住诸如权力的考验, 理想主义者要有品格及能力才能坚持自我。 C. 作者认为爱情与海誓山盟只是过眼云烟,如萤火虫的微光短暂,且无法海枯 石烂,爱情转化为亲情就可以持久,就像冰块一样保鲜。 D. 文章第九段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既与上文内容呼应,比如对于历史、文 明、正义、爱情等的理解,又引发后文的议论。 5. 结合全文谈谈第 1 自然段、第 8 自然段、第 10 自然段这三段的作用。 6. 有人认为龙应台的笔总能触及人心中最柔软的地方,哀而不怨,于惆怅中抱 有一种独孤面对,素颜修行的积极和坚定。请结合文本,尤其是李叔同圆寂前最 后的手书,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4. C 5. (1)第一段引出下文,照应标题。指出二十岁之前相信的很 多东西。 (2)第八段承上启下,指出二十岁之前相信的很多东西,有些其实到今天也还 相信。 (3)第十自然段启示下文,与下文形成设问,辩证地反思不相信与相信的变化。 (4)这三段先总说,再分别论述起到了概括段意的作用,又把这篇散文自然连 接,使得行文散而有度。 6. (1)本文的确哀而不怨,惆怅中看出积极与坚定。 (2)作者面对时间的无言,面对生命的思考,面对野蛮的侵蚀,面对理想的缺 失,面对爱情短暂的无奈,表现出植入人心的伤感,曾经的相信加入了人生的质 疑但是随着时间的变化,阅历的增加,这些人生的思考又可以辩证的看待,没有 任何事情是绝对的,让我们看到人生的坚定。 (3)君子之间的交往如水一般纯净,不带杂质。如果只看朋友交往的表面现象, 好像看到了真实情况,实际上差得远了。问我将到哪里去安身呢,前路广阔,我 无言以对。只见春满花开,皓月当空,一片宁静安详,那就是我的归处啊。我们 的阅历和静心的思维,让我们发现了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关系,让我们体味出世 界的真实。作者引用这段话正是哀而不怨,辩证后的坚定的体现。 【解析】 4.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 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 ABC 项考 核文章的内容,D 项考核手法,其中 C 项,作者后来转变了想法,“就像冰块 一样保鲜”不对,根据原文第六自然段“但是转化为亲情的爱情,犹如化入杯水 中的冰块——它还是冰块吗?”的质疑可以推知,这样的爱情已经不是真正的爱 情了。 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语段的作用的题目,注意从内容和结构的角度分析, 首先答出段落的内容,然后分析和上下文的关系,第一段从内容上看“指出二十 岁之前相信的很多东西”,从结构上“引出下文,照应标题”;第八段从内容上
“指出二十岁之前相信的很多东西,有些其实到今天也还相信”,从结构上“承 上启下”;第十自然段从内容看“辩证地反思不相信与相信的变化”,从结构上 看“启示下文,与下文形成设问”。然后总体分析这三段先总说,再分别论述起 到了概括段意的作用,又把这篇散文自然连接,使得行文散而有度。 点睛:首先明确语段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结构上注意伏笔 照应、铺垫等,内容注意主旨的体现,和其它语段的关系。还要注意语段所处的 位置,如开头注意铺垫、引起下文、统领全文、奠定情感基调、引起阅读兴趣等, 中间注意承上启下,结尾注意点明深化主旨等。 6.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探究的内容是对“龙应台的笔总能触及人 心中最柔软的地方,哀而不怨,于惆怅中抱有一种独孤面对,素颜修行的积极和 坚定”的理解,要求结合“李叔同圆寂前最后的手书”作答,首先明确观点“的 确哀而不怨,惆怅中看出积极与坚定”,然后结合“李叔同圆寂前最后的手书 具体分析“哀”“不伤”“惆怅中看出积极与坚定”的具体表现,如“作者面对 时间的无言,面对生命的思考,面对野蛮的侵蚀,面对理想的缺失,面对爱情短 暂的无奈,表现出植入人心的伤感”体现“哀”和“惆怅”;“曾经的相信加入 了人生的质疑但是随着时间的变化,阅历的增加,这些人生的思考又可以辩证的 看待,没有任何事情是绝对的,让我们看到人生的坚定”体现“不伤”“积极和 坚定”。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第一次科技革命推动人类进入工业时代,第二次科技革命把人类带入电气化时 代,第三次科技革命使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正在到来的第四次科技革命,核心 在于解放人的脑力,将推动人类进入“智能时代”。对于欧美人工智能的发展, 创新工场董事长李开复认为,要尊敬甚至是敬畏美国、英国、加拿大的人工智能 先驱,因为他们冒险做了很多尝试,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里,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这个领域都非常冷清,但他们还是坚持做了下来,才 让我们今天有了百花齐放的机会。与前三次科技革命发端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 第四次科技革命中国与发达国家站在了同样的起跑线上。在数据、算力、算法等 诸多层面,中国已经实现与发达国家齐头并进的发展 陈生强回忆说:“四年前,我们去美国、欧洲考察,发现很多创业科技公司技术 能力远超中国同类公司。而今天,我们已经很难再看到这样的情形。至少在AI 和大数据层面,中国的科技公司己经走在世界的前沿 中国人工智能创业者和资本结合得非常好。資本很愿意去投资具备人工智能潜力 的公司,而人工智能公司也愿意去做很伟大的事情,无论是金融还是无人驾驶等 领域都有很好的进度 还要归功于政策支持。去年7月,国务院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 确立了“三步走”目标,其中提出了2030年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 创新中心。不过人工智能在火热的同时,也引来了一些对其泡沫化的担忧。郝景 芳认为,人工智能在资本的助推下,产生了很多创业公司,必然会产生泡沫,但 人工智能的泡沫并不比其它行业大。 摘编自中国电子银行网综合第一财经日报、环球网、一财网、新浪科技 材料 近日,斯坦福大学根据《人工智能的百年研究》(A100)的初步研究结果发布 了一份A指数报告。下面是相关数据
“指出二十岁之前相信的很多东西,有些其实到今天也还相信”,从结构上“承 上启下”;第十自然段从内容看“辩证地反思不相信与相信的变化”,从结构上 看“启示下文,与下文形成设问”。然后总体分析这三段先总说,再分别论述起 到了概括段意的作用,又把这篇散文自然连接,使得行文散而有度。 点睛:首先明确语段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结构上注意伏笔、 照应、铺垫等,内容注意主旨的体现,和其它语段的关系。还要注意语段所处的 位置,如开头注意铺垫、引起下文、统领全文、奠定情感基调、引起阅读兴趣等, 中间注意承上启下,结尾注意点明深化主旨等。 6.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探究的内容是对“龙应台的笔总能触及人 心中最柔软的地方,哀而不怨,于惆怅中抱有一种独孤面对,素颜修行的积极和 坚定”的理解,要求结合“李叔同圆寂前最后的手书”作答,首先明确观点“的 确哀而不怨,惆怅中看出积极与坚定”,然后结合“李叔同圆寂前最后的手书” 具体分析“哀”“不伤”“惆怅中看出积极与坚定”的具体表现,如“作者面对 时间的无言,面对生命的思考,面对野蛮的侵蚀,面对理想的缺失,面对爱情短 暂的无奈,表现出植入人心的伤感”体现“哀”和“惆怅”;“曾经的相信加入 了人生的质疑但是随着时间的变化,阅历的增加,这些人生的思考又可以辩证的 看待,没有任何事情是绝对的,让我们看到人生的坚定”体现“不伤”“积极和 坚定”。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第一次科技革命推动人类进入工业时代,第二次科技革命把人类带入电气化时 代,第三次科技革命使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正在到来的第四次科技革命,核心 在于解放人的脑力,将推动人类进入“智能时代”。对于欧美人工智能的发展, 创新工场董事长李开复认为,要尊敬甚至是敬畏美国、英国、加拿大的人工智能 先驱,因为他们冒险做了很多尝试,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里,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 人工智能)这个领域都非常冷清,但他们还是坚持做了下来,才 让我们今天有了百花齐放的机会。与前三次科技革命发端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 第四次科技革命中国与发达国家站在了同样的起跑线上。在数据、算力、算法等 诸多层面,中国已经实现与发达国家齐头并进的发展。 陈生强回忆说:“四年前,我们去美国、欧洲考察,发现很多创业科技公司技术 能力远超中国同类公司。而今天,我们已经很难再看到这样的情形。至少在 AI 和大数据层面,中国的科技公司已经走在世界的前沿。” 中国人工智能创业者和资本结合得非常好。資本很愿意去投资具备人工智能潜力 的公司,而人工智能公司也愿意去做很伟大的事情,无论是金融还是无人驾驶等 领域都有很好的进度。 还要归功于政策支持。去年 7 月,国务院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 确立了“三步走”目标,其中提出了 2030 年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 创新中心。不过人工智能在火热的同时,也引来了一些对其泡沫化的担忧。郝景 芳认为,人工智能在资本的助推下,产生了很多创业公司,必然会产生泡沫,但 人工智能的泡沫并不比其它行业大。 (摘编自中国电子银行网综合第一财经日报、环球网、一财网、新浪科技 材料二: 近日,斯坦福大学根据《人工智能的百年研究》(AI100)的初步研究结果发布 了一份 A|指数报告。下面是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