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0162017学年高二6月月考 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共47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谁来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 打开微信“朋友圈”,就能看到一个完整的文化微缩景观:既有“小清新”,也 有“情怀党”;既能看到古典乐迷的“高大上”,也能看到各种“非主流”…… 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价值偏好和审美趣味,他们是文化景观的观看者,也是文化 风尚的制造者 然而,新技术的生死时速,是否也会纵容“所见即所得”的肤浅,带来“既得繁 花,亦生野稗”的乱象?已经有人痛心于文化空气的日益稀薄,甚至认为中国正 在进入文化上的“小时代”。图书馆修得越来越好,好书和读书人却越来越少。 难怪有人疾呼,从电脑和手机中拯救我们的阅读吧!甚至有人说,拔掉网线,关 闭手机,才能回到真正的文化生活。 事实上,翻阅近几个世纪的文化史,几乎每一次技术手段的升级,都会引起人们 的文化焦虑。海德格尔以哲人姿态发问:技术化的时代文明千篇一律,是否还有 精神家园?美国学者罗斯扎克更是一针见血:相比在黄昏时分去附近的咖啡馆, 网络真的能更有效地交流思想吗?哲人的忧思,倒是从另一个角度给出了历史的 惯例:越是缺少文化话语权的草根,越能更早地拥抱新的文化场;越是在原有格 局中掌握话语权的精英,越是更晚地接受新事物。看看我们的互联网,微博是近 6亿网友鼎力支撑的舆论广场,微信是无数中产白领激情互动的文化领地。在抱 怨新技术让信息碎片化、文化浅表化的同时,谁愿用理性的思维、专业的智识、 人文的情怀,主动涵养席卷天下的网络文化?文化之河能否源远流长,乃是取决 于“最低水位”,谁来为时代的文化河床筑土培基,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 正如学者所说,当代中国正在“共时性”地经历着传统、现代与后现代。人类历 史上前所未有的快速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反映在文化领域,将使我们在相当 长的时间内,注定要面对传统与现代并存、高雅与“低俗”共舞的现象。对大众 审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主流文化的建设者固然不必过分沉溺文化乡愁、伤感于 “吾道衰也”,也不能闭关自守、以和大众文化划清界限来标榜自我,而是更应 该防止文化上的劣币驱逐良币,为整个社会的文化水位划定警戒线,并担任守护 者。“士志于道”曾经是中国文化和中国文人的光辉传统,一代代士人无不“以 天下风教是非为己任”,为时代的文化河床筑土培基,理应是当代文化人的历史 使命 古人云,“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不论时代如何变迁,技术条件 如何升级,人心向善向美的文化情怀不会改变。我们要做的,就是以更积极的态 度、包容的气度、渊博的深度,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通过“各美其美,美 人之美”,最终走向“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中国 (摘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2016-2017 学年高二 6 月月考 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共 47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谁来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 打开微信“朋友圈”,就能看到一个完整的文化微缩景观:既有“小清新”,也 有“情怀党”;既能看到古典乐迷的“高大上”,也能看到各种“非主流”…… 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价值偏好和审美趣味,他们是文化景观的观看者,也是文化 风尚的制造者。 然而,新技术的生死时速,是否也会纵容“所见即所得”的肤浅,带来“既得繁 花,亦生野稗”的乱象?已经有人痛心于文化空气的日益稀薄,甚至认为中国正 在进入文化上的“小时代”。图书馆修得越来越好,好书和读书人却越来越少。 难怪有人疾呼,从电脑和手机中拯救我们的阅读吧!甚至有人说,拔掉网线,关 闭手机,才能回到真正的文化生活。 事实上,翻阅近几个世纪的文化史,几乎每一次技术手段的升级,都会引起人们 的文化焦虑。海德格尔以哲人姿态发问:技术化的时代文明千篇一律,是否还有 精神家园?美国学者罗斯扎克更是一针见血:相比在黄昏时分去附近的咖啡馆, 网络真的能更有效地交流思想吗?哲人的忧思,倒是从另一个角度给出了历史的 惯例:越是缺少文化话语权的草根,越能更早地拥抱新的文化场;越是在原有格 局中掌握话语权的精英,越是更晚地接受新事物。看看我们的互联网,微博是近 6 亿网友鼎力支撑的舆论广场,微信是无数中产白领激情互动的文化领地。在抱 怨新技术让信息碎片化、文化浅表化的同时,谁愿用理性的思维、专业的智识、 人文的情怀,主动涵养席卷天下的网络文化?文化之河能否源远流长,乃是取决 于“最低水位”,谁来为时代的文化河床筑土培基,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 正如学者所说,当代中国正在“共时性”地经历着传统、现代与后现代。人类历 史上前所未有的快速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反映在文化领域,将使我们在相当 长的时间内,注定要面对传统与现代并存、高雅与“低俗”共舞的现象。对大众 审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主流文化的建设者固然不必过分沉溺文化乡愁、伤感于 “吾道衰也”,也不能闭关自守、以和大众文化划清界限来标榜自我,而是更应 该防止文化上的劣币驱逐良币,为整个社会的文化水位划定警戒线,并担任守护 者。“士志于道”曾经是中国文化和中国文人的光辉传统,一代代士人无不“以 天下风教是非为己任”,为时代的文化河床筑土培基,理应是当代文化人的历史 使命。 古人云,“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不论时代如何变迁,技术条件 如何升级,人心向善向美的文化情怀不会改变。我们要做的,就是以更积极的态 度、包容的气度、渊博的深度,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通过“各美其美,美 人之美”,最终走向“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中国。 (摘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4分 A.要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使文化之河源远流长,就应该用理性的思维、 专业的智识和人文的情怀,去主动涵养网络文化。 B.“士志于道”曾经是中国文化与中国文人的光辉传统,为时代文化加厚土层理 应成为当代文人的历史使命。 C.面对信息时代各种文化共存的现象,为防止文化上的劣币驱逐良币,主流文 化建设者应为文化水位划定警戒线并担任守护者 D.如果人心向善向美的文化情怀没有改变,就能以比以往更积极的态度、包容 的气度、渊博的深度,去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4分) A.文化空气的日益稀薄,使一部分人对此十分痛心,这些人甚至认为中国正在 进入文化上的“小时代”。 B.当今社会,读书的物质条件越来越好了,但好书和读书人却越来越少,以至 于有人疾呼“从电脑和手机中拯救我们的阅读吧” C.任何一次新的技术手段的升级,都会引起人们的文化焦虑,这是近几个世纪 以来文化史上所特有的现象。 D.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需要通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最终走向“美 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中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A.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价值偏好和审美趣味,信息时代,他们既是文化景观的 观看者,也是文化时尚的制造者。 B.海德格尔、罗斯扎克等人的忧思从另一个角度表明:只要拥有文化话语权, 无论是草根还是精英,都能更早地接受新事物、拥抱新的文化场 C.既不必过分沉溺于文化乡愁,也不能闭关自守,这是大众审美和信息时代到 来时主流文化建设者应有的态度 D.在文化领域,因受快速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影响,人们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要 面对传统与现代并存、高雅与“低俗”共舞的现象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康家酒传奇 巩县康家酿酒有些年头了。 康家酒很少流出庄外,这里有个秘密,康家酒的秘方来自洛阳福王,明末清初“康 朱联姻”时朱家败落,这个王家酒方也来到了康家,外人一般不知 为了保证酿酒秘方不外露,康家一代只有一人掌握整套酿酒技术,康豫就是这 代康家酒的传承人 康豫酿出来的酒,只要喝过的人,没有一个不说好的。康豫不会喝酒,这是康家 上下都知道的秘密,酿酒的不喝酒,小一辈人不信,问他本人自然不会有结果, 问老一辈人,得到的都是肯定的答案 康豫的儿子长大了,和邻村一家有些官家背景的乡绅结亲。按乡俗女方应允婚事 之前,男女双方主要长辈要聚在一起喝顿结亲酒。康家有家酿的酒,自然酒宴上 喝康家酒。康家酒的特点是绵甜醇香、回味悠长,入喉爽口甘甜,后劲很大。康 家几位长辈酒过数巡后,纷纷表示不胜酒力。女方几位也担心入口甜醇的酒有后 劲,渐渐地都只是在礼节上举举杯了。独有女方一位族叔自恃酒量超人,在酒席
1.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4 分) A.要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使文化之河源远流长,就应该用理性的思维、 专业的智识和人文的情怀,去主动涵养网络文化。 B.“士志于道”曾经是中国文化与中国文人的光辉传统,为时代文化加厚土层理 应成为当代文人的历史使命。 C.面对信息时代各种文化共存的现象,为防止文化上的劣币驱逐良币,主流文 化建设者应为文化水位划定警戒线并担任守护者。 D.如果人心向善向美的文化情怀没有改变,就能以比以往更积极的态度、包容 的气度、渊博的深度,去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4 分) A.文化空气的日益稀薄,使一部分人对此十分痛心,这些人甚至认为中国正在 进入文化上的“小时代”。 B.当今社会,读书的物质条件越来越好了,但好书和读书人却越来越少,以至 于有人疾呼“从电脑和手机中拯救我们的阅读吧”! C.任何一次新的技术手段的升级,都会引起人们的文化焦虑,这是近几个世纪 以来文化史上所特有的现象。 D.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需要通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最终走向“美 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中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4 分) A.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价值偏好和审美趣味,信息时代,他们既是文化景观的 观看者,也是文化时尚的制造者。 B.海德格尔、罗斯扎克等人的忧思从另一个角度表明:只要拥有文化话语权, 无论是草根还是精英,都能更早地接受新事物、拥抱新的文化场。 C.既不必过分沉溺于文化乡愁,也不能闭关自守,这是大众审美和信息时代到 来时主流文化建设者应有的态度。 D.在文化领域,因受快速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影响,人们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要 面对传统与现代并存、高雅与“低俗”共舞的现象。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康家酒传奇 巩县康家酿酒有些年头了。 康家酒很少流出庄外,这里有个秘密,康家酒的秘方来自洛阳福王,明末清初“康 朱联姻”时朱家败落,这个王家酒方也来到了康家,外人一般不知。 为了保证酿酒秘方不外露,康家一代只有一人掌握整套酿酒技术,康豫就是这一 代康家酒的传承人。 康豫酿出来的酒,只要喝过的人,没有一个不说好的。康豫不会喝酒,这是康家 上下都知道的秘密,酿酒的不喝酒,小一辈人不信,问他本人自然不会有结果, 问老一辈人,得到的都是肯定的答案。 康豫的儿子长大了,和邻村一家有些官家背景的乡绅结亲。按乡俗女方应允婚事 之前,男女双方主要长辈要聚在一起喝顿结亲酒。康家有家酿的酒,自然酒宴上 喝康家酒。康家酒的特点是绵甜醇香、回味悠长,入喉爽口甘甜,后劲很大。康 家几位长辈酒过数巡后,纷纷表示不胜酒力。女方几位也担心入口甜醇的酒有后 劲,渐渐地都只是在礼节上举举杯了。独有女方一位族叔自恃酒量超人,在酒席
上向康家人挑战,嘴里还不干不净数落康家酒没劲,入口没一点呛劲,不如烧刀 子过瘾 康豫一直没有作声,毕竟自己是主人,再说酒桌上的酒话也当不得真,随这位族 叔涨红着脸信口开河。 眼看自家的陪客都喝得差不多了,再也没人去应和客人的挑战。康豫就开口婉言 劝说客人,暗示康家酒后劲较大,一会酒劲上来要撑不住的。谁知不说还好, 说反倒惹火了族叔,说除非答应和他斗酒,不然这门婚事他第一个不答应,要不 承认自己是个怂人也行,这酒就免了。也许是酒劲开始上来,女方客人中有几位 居然也附和起这位族叔的话,一定要康豫答应斗酒,不然就不必谈亲事了 这下把康豫逼到了墙角,再也没有退路了。康豫站起身,说一句“我答应”,转 身叫人拿来一摞大碗,先在自己面前一字排开放好,整整九只碗。又从桌旁捧起 一坛没有开封的康家酒,拍掉泥封,在面前的碗里“汩汩”倒满。 连串的动作吓得在座的康家人目瞪口呆,有几位忍不住喊出来:“康豫是滴酒 不沾的啊!”康豫报以一笑:“今天这阵仗我是不趟不行啊!只是有一点拜托, 待会我喝赢了,不要和我说话,扶住我回去就是。” 康豫对女方客人说:“这几十年,我没有喝过一口酒,康家上下是妇孺皆知。今 天既然答应斗酒,我先喝三碗,算我弥补前面的。”说完,一口气喝完面前的三 大碗 随后对挑战的那位说:“接下去我俩一对一吧!第一轮我先喝,第二轮你先喝, 同意的话我们就这样喝下去,谁喝不了就认输。”女方的族叔已经被康豫的三大 碗震慑了,连连点头。 第一轮两人都一仰脖子“咕咚咕咚”下去了。第二碗女方族叔先喝,他中间停顿 两次才喝完,康豫依然一仰脖子喝下去。第三轮开始,康豫双手捧碗,似笑非笑 地扫视了全场,双手捧碗举过头,仍然一口气喝完。女方族叔喝第二碗时已经慢 了半拍,面对第三碗酒,有些犹豫。在场的双方客人都起哄要他快点,他扶住桌 子好半天才哆哆嗦嗦站起身来。他伸岀双手也想着像康豫一样双手捧住酒碗,结 果双手颤抖不停,酒液在晃动不已的碗四周荡岀,还没举到嘴边,手一松,酒碗 “哐当”一声掉落在地,紧跟着人也软泥一样瘫了下去 康豫说一声“承让”,慢慢走回了家,然后躺在床上,睡了一天一夜才醒来 女方那位族叔被人抬回家,躺了三天三夜才醒过来,在床上打了一个长长的酒嗝, 叫一声“好酒!好酒量!”,又翻身睡了过去。再次醒来,带了礼品专程去到康 家找康豫,为自己酒席上说的不当之言当面赔礼道歉。 至此康家人才知道,康豫年轻时其实是会喝酒的,刚执掌酿酒时,酒醉误了事, 因此向家族主事的保证过酿酒就戒酒。 康豫酒醒后第一件事就是向家族主事的提出辞去酿酒职位,主事的征求家族长辈 意见,大家纷纷表示这次情况特殊,可以原谅。康豫认为自己没有遵循“遇事让 人一步,自然有周转余地”的祖训,致使客人酒醉倒地。再说,没有规矩不成方 圆,不能因为自己的行为影响家族的声誉,玷污康家诚实、守信的家风家训,坚 辞不就。 若干年后,继续保持北方风味,具有绵甜清香、纯洁透亮、回味悠长特点的康家 酒接待了老佛爷,被老佛爷赐名“康百万酒”,已是后话。 选自《天池》
上向康家人挑战,嘴里还不干不净数落康家酒没劲,入口没一点呛劲,不如烧刀 子过瘾。 康豫一直没有作声,毕竟自己是主人,再说酒桌上的酒话也当不得真,随这位族 叔涨红着脸信口开河。 眼看自家的陪客都喝得差不多了,再也没人去应和客人的挑战。康豫就开口婉言 劝说客人,暗示康家酒后劲较大,一会酒劲上来要撑不住的。谁知不说还好,一 说反倒惹火了族叔,说除非答应和他斗酒,不然这门婚事他第一个不答应,要不 承认自己是个怂人也行,这酒就免了。也许是酒劲开始上来,女方客人中有几位 居然也附和起这位族叔的话,一定要康豫答应斗酒,不然就不必谈亲事了。 这下把康豫逼到了墙角,再也没有退路了。康豫站起身,说一句“我答应”,转 身叫人拿来一摞大碗,先在自己面前一字排开放好,整整九只碗。又从桌旁捧起 一坛没有开封的康家酒,拍掉泥封,在面前的碗里“汩汩”倒满。 一连串的动作吓得在座的康家人目瞪口呆,有几位忍不住喊出来:“康豫是滴酒 不沾的啊!”康豫报以一笑:“今天这阵仗我是不趟不行啊!只是有一点拜托, 待会我喝赢了,不要和我说话,扶住我回去就是。” 康豫对女方客人说:“这几十年,我没有喝过一口酒,康家上下是妇孺皆知。今 天既然答应斗酒,我先喝三碗,算我弥补前面的。”说完,一口气喝完面前的三 大碗。 随后对挑战的那位说:“接下去我俩一对一吧!第一轮我先喝,第二轮你先喝, 同意的话我们就这样喝下去,谁喝不了就认输。”女方的族叔已经被康豫的三大 碗震慑了,连连点头。 第一轮两人都一仰脖子“咕咚咕咚”下去了。第二碗女方族叔先喝,他中间停顿 两次才喝完,康豫依然一仰脖子喝下去。第三轮开始,康豫双手捧碗,似笑非笑 地扫视了全场,双手捧碗举过头,仍然一口气喝完。女方族叔喝第二碗时已经慢 了半拍,面对第三碗酒,有些犹豫。在场的双方客人都起哄要他快点,他扶住桌 子好半天才哆哆嗦嗦站起身来。他伸出双手也想着像康豫一样双手捧住酒碗,结 果双手颤抖不停,酒液在晃动不已的碗四周荡出,还没举到嘴边,手一松,酒碗 “哐当”一声掉落在地,紧跟着人也软泥一样瘫了下去。 康豫说一声“承让”,慢慢走回了家,然后躺在床上,睡了一天一夜才醒来。 女方那位族叔被人抬回家,躺了三天三夜才醒过来,在床上打了一个长长的酒嗝, 叫一声“好酒!好酒量!”,又翻身睡了过去。再次醒来,带了礼品专程去到康 家找康豫,为自己酒席上说的不当之言当面赔礼道歉。 至此康家人才知道,康豫年轻时其实是会喝酒的,刚执掌酿酒时,酒醉误了事, 因此向家族主事的保证过酿酒就戒酒。 康豫酒醒后第一件事就是向家族主事的提出辞去酿酒职位,主事的征求家族长辈 意见,大家纷纷表示这次情况特殊,可以原谅。康豫认为自己没有遵循“遇事让 人一步,自然有周转余地”的祖训,致使客人酒醉倒地。再说,没有规矩不成方 圆,不能因为自己的行为影响家族的声誉,玷污康家诚实、守信的家风家训,坚 辞不就。 若干年后,继续保持北方风味,具有绵甜清香、纯洁透亮、回味悠长特点的康家 酒接待了老佛爷,被老佛爷赐名“康百万酒”,已是后话。 选自《天池》
4.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4 分) A.文章第三段主要交代了康家酒秘方的来处,这个秘方来自洛阳福王,“康朱 联姻”才有机会落到康家,正因为它来自洛阳福王,所以酿出的酒才好喝 B.康豫是康家酒的唯一传承人,但他却不会喝酒,这成为康家上下都知道的秘 密,作者以此设置了悬念,使读者急于了解康豫不会喝酒的原因。 C.作者在塑造人物时运用了各种手法,使人物形象特征突出。如在描写康豫、 女方族叔时,主要运用了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 D.看似简单的故事实则内涵深刻,本文借助康家酒的传奇故事传达出一个主题, 那就是:无论做人还是做事都要诚实、守信。 5.康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本内容进行概括。(6分) 6.有人认为文章的最后一段属于画蛇添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就此问题进 行探究。(7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周汝昌:诗成掩卷去,脂斋余香沉 徐怀谦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周汝昌先生庶几近之。这位95岁高龄的著名红学家 5月31日在家中悄然离世,他的女儿周伦苓对外表示,按照父亲遗愿,不开追 悼会,不设灵堂,让他安安静静地走 周汝昌是继胡适等诸先生之后,新中国研究《红楼梦》的第一人,享誉海内外的 考证派主力和集大成者。他于1953年出版代表作《红楼梦新证》,将《红楼梦》 实证研究体系化、专门化,被誉为“红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他的另一部 代表作《石头记会真》是他历经50余载潜心努力,对11种《红楼梦》古钞本的 汇校勘本,堪称当今红学版本研究之最。另出版有《曹雪芹》、《红楼梦与中华 文化》、《献芹集》等数十部专著,涉及红学领域各个层面。 因痴迷《红楼梦》,老人的书斋就叫脂雪轩,那自然是脂砚斋和曹雪芹的合称, 当年曹雪芹著红用了十年时间,“十年辛苦不寻常”;周汝昌先生硏红则用了近 70年,有两句诗为证:“借玉通灵存翰墨,为芹辛苦见平生。”周汝昌痴迷到 什么程度呢?痴到不记得自己家人的生日,却对曹雪芹的生日、忌日记得一清 楚。正如老人所言,痴方能执著,方能锲而不舍。几十年下来,老人著述等身 尤其是晚年,研究成果呈现井喷的态势,继《周汝昌红学精品集》之后,《红楼 夺目红》5个月内连续7次印刷,创下学术书畅销15万册的纪录。 要知道,周汝昌先生继1954年双耳失聪之后,1974年又因用眼过度,两眼近乎 失明,右眼只有0.01的视力。可以想见,能取得如此丰硕的学术成果,先生要 付出怎样的艰辛! 红学家梁归智认为周先生是一个“解味道人”,是解曹雪芹味道的人。梁归智用 “痴人”和“赤子”这两个词语形容周汝昌,他说周先生的一生全部投入到红学 研究中,为红学发痴,为人单纯。周先生使曹雪芹《红楼梦》的真思想、真艺术 大白天下。有了周汝昌的研究,读者才理解了真正的《红楼梦》,而不是被原来 真假合一的《红楼梦》所蒙蔽 周汝昌不仅仅是个红学家,还是中华文化学家。治学以诗词理论及笺注、赏析和 中外文翻译为主,后从事曹雪芹及《红楼梦》研究
4.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4 分) A.文章第三段主要交代了康家酒秘方的来处,这个秘方来自洛阳福王,“康朱 联姻”才有机会落到康家,正因为它来自洛阳福王,所以酿出的酒才好喝。 B.康豫是康家酒的唯一传承人,但他却不会喝酒,这成为康家上下都知道的秘 密,作者以此设置了悬念,使读者急于了解康豫不会喝酒的原因。 C.作者在塑造人物时运用了各种手法,使人物形象特征突出。如在描写康豫、 女方族叔时,主要运用了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 D.看似简单的故事实则内涵深刻,本文借助康家酒的传奇故事传达出一个主题, 那就是:无论做人还是做事都要诚实、守信。 5.康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本内容进行概括。(6 分) 6.有人认为文章的最后一段属于画蛇添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就此问题进 行探究。(7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周汝昌:诗成掩卷去,脂斋余香沉 徐怀谦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周汝昌先生庶几近之。这位 95 岁高龄的著名红学家 5 月 31 日在家中悄然离世,他的女儿周伦苓对外表示,按照父亲遗愿,不开追 悼会,不设灵堂,让他安安静静地走。 周汝昌是继胡适等诸先生之后,新中国研究《红楼梦》的第一人,享誉海内外的 考证派主力和集大成者。他于 1953 年出版代表作《红楼梦新证》,将《红楼梦》 实证研究体系化、专门化,被誉为“红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他的另一部 代表作《石头记会真》是他历经 50 余载潜心努力,对 11 种《红楼梦》古钞本的 汇校勘本,堪称当今红学版本研究之最。另出版有《曹雪芹》、《红楼梦与中华 文化》、《献芹集》等数十部专著,涉及红学领域各个层面。 因痴迷《红楼梦》,老人的书斋就叫脂雪轩,那自然是脂砚斋和曹雪芹的合称, 当年曹雪芹著红用了十年时间,“十年辛苦不寻常”;周汝昌先生研红则用了近 70 年,有两句诗为证:“借玉通灵存翰墨,为芹辛苦见平生。”周汝昌痴迷到 什么程度呢?痴到不记得自己家人的生日,却对曹雪芹的生日、忌日记得一清二 楚。正如老人所言,痴方能执著,方能锲而不舍。几十年下来,老人著述等身, 尤其是晚年,研究成果呈现井喷的态势,继《周汝昌红学精品集》之后,《红楼 夺目红》5 个月内连续 7 次印刷,创下学术书畅销 15 万册的纪录。 要知道,周汝昌先生继 1954 年双耳失聪之后,1974 年又因用眼过度,两眼近乎 失明,右眼只有 0.01 的视力。可以想见,能取得如此丰硕的学术成果,先生要 付出怎样的艰辛! 红学家梁归智认为周先生是一个“解味道人”,是解曹雪芹味道的人。梁归智用 “痴人”和“赤子”这两个词语形容周汝昌,他说周先生的一生全部投入到红学 研究中,为红学发痴,为人单纯。周先生使曹雪芹《红楼梦》的真思想、真艺术 大白天下。有了周汝昌的研究,读者才理解了真正的《红楼梦》,而不是被原来 真假合一的《红楼梦》所蒙蔽。 周汝昌不仅仅是个红学家,还是中华文化学家。治学以诗词理论及笺注、赏析和 中外文翻译为主,后从事曹雪芹及《红楼梦》研究
老人年轻时酷爱曲艺、民族乐器,尤爱京剧,喜听反二簧,还曾粉墨登场,在《春 秋配》、《虹霓关》、《三堂会审》中扮演过小生。老人晚年有两大爱好,一是 作诗,二是书法。1970年,周汝昌由干校调回北京后,想到曹雪芹的诗连一首 也未能流传至今,不禁无限倇惜。忽然想到雪芹为他的好友敦诚题的《琵琶行传 奇》只剩末二句,就异想天开,斗胆续补,一共试补了三首,后来其中一首传了 出去,竟使一位红学家认定是雪芹原作,险些闹出大笑话。周汝昌的书法也自成 体。他长期致力于中国的书法理论研究,曾和朋友讲过:“平生在书学上所下 功夫,比红学要多得多。”有人当面夸他的字是“瘦金体”,他不以为然,说: 瘦金体’是宋徽宗所创字体,法出薛稷;我习右军,与之无涉 老人一生淡泊名利,脂雪轩内陈设简单,唯一现代化的设备就是一台电脑,是他 的女儿兼助手周伦苓帮他打印文稿用的。老人不喜欢对着录音机口述,而是坚持 在纸上笔走龙蛇,然后由女儿打印出来,一方面是为了亲近笔墨纸砚,另一方面 是为了保持文字的个性。 《周汝昌梦解红楼》有一首封底诗:“梦解红楼日月长,奇情异彩细参商。零笺 碎墨皆堪念,中有微怀一瓣香。”如今斯人已逝,他留给后人的,不仅仅是红楼 的奇情异彩,还有中华文化的一瓣心香。 (略有删节) [相关链接] 综数十年考证成果,周汝昌认为,红学与甲骨学、敦煌学一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 织定为近代汉学“三大显学”,其影响和作用在中国民族文化当中是不可估量 的,它是世界性的学问,是世界第一流的文学作品。并为此赋诗:聪明灵秀切吾 师,一卷《红楼》触百思。此是中华真命脉,神明文哲史兼诗。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6分) A.周汝昌认为,近代汉学“三大显学”之一的红学是世界性的学问,其影响和作 用在中国民族文化当中是不可估量的 B.周汝昌是新中国继胡适等诸先生之后对《红楼梦》深有硏究的第一人,其一生 致力于红学研究,作品涉及红学的各个层面。 C.周汝昌始终认为《红楼梦》是世界第一流的文学作品,并为此赋诗:“梦解红 楼日月长,奇情异彩细参商。零笺碎墨皆堪念,中有微怀一瓣香。 D.作者写一位红学家误将周汝昌的补写之诗认定为曹雪芹的原作,这件事直接表 现了周汝昌在诗歌和红学研究上的极高造诣 E.结尾引用《周汝昌梦解红楼》的一首封底诗,既突出了周汝昌对红学的贡献, 也突出了他对中华文化的贡献,意蕴悠长。 8.周汝昌“痴”于红学,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内容举例说明。(6 分 9.标题“诗成掩卷去,脂斋余香沉”有何丰富意蕴?请简要探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72分) (一)文言文阅读(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邹应龙,字云卿,长安人。嘉靖三十五年进士。授行人①,擢御史。严嵩擅政久, 廷臣攻之者辄得祸,相戒莫敢言。而应龙知帝眷已潜移,其子世蕃益贪纵,可攻 而去也,乃上疏曰:“工部侍郎严世蕃凭藉父权,专利无厌。私擅爵赏,广致赂
老人年轻时酷爱曲艺、民族乐器,尤爱京剧,喜听反二簧,还曾粉墨登场,在《春 秋配》、《虹霓关》、《三堂会审》中扮演过小生。老人晚年有两大爱好,一是 作诗,二是书法。1970 年,周汝昌由干校调回北京后,想到曹雪芹的诗连一首 也未能流传至今,不禁无限惋惜。忽然想到雪芹为他的好友敦诚题的《琵琶行传 奇》只剩末二句,就异想天开,斗胆续补,一共试补了三首,后来其中一首传了 出去,竟使一位红学家认定是雪芹原作,险些闹出大笑话。周汝昌的书法也自成 一体。他长期致力于中国的书法理论研究,曾和朋友讲过:“平生在书学上所下 功夫,比红学要多得多。”有人当面夸他的字是“瘦金体”,他不以为然,说: “‘瘦金体’是宋徽宗所创字体,法出薛稷;我习右军,与之无涉。” 老人一生淡泊名利,脂雪轩内陈设简单,唯一现代化的设备就是一台电脑,是他 的女儿兼助手周伦苓帮他打印文稿用的。老人不喜欢对着录音机口述,而是坚持 在纸上笔走龙蛇,然后由女儿打印出来,一方面是为了亲近笔墨纸砚,另一方面 是为了保持文字的个性。 《周汝昌梦解红楼》有一首封底诗:“梦解红楼日月长,奇情异彩细参商。零笺 碎墨皆堪念,中有微怀一瓣香。”如今斯人已逝,他留给后人的,不仅仅是红楼 的奇情异彩,还有中华文化的一瓣心香。 (略有删节) [相关链接] 综数十年考证成果,周汝昌认为,红学与甲骨学、敦煌学一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 织定为近代汉学“三大显学”,其影响和作用在中国民族文化当中是不可估量 的,它是世界性的学问,是世界第一流的文学作品。并为此赋诗:聪明灵秀切吾 师,一卷《红楼》触百思。此是中华真命脉,神明文哲史兼诗。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6 分) A.周汝昌认为,近代汉学“三大显学”之一的红学是世界性的学问,其影响和作 用在中国民族文化当中是不可估量的。 B.周汝昌是新中国继胡适等诸先生之后对《红楼梦》深有研究的第一人,其一生 致力于红学研究,作品涉及红学的各个层面。 C.周汝昌始终认为《红楼梦》是世界第一流的文学作品,并为此赋诗:“梦解红 楼日月长,奇情异彩细参商。零笺碎墨皆堪念,中有微怀一瓣香。” D.作者写一位红学家误将周汝昌的补写之诗认定为曹雪芹的原作,这件事直接表 现了周汝昌在诗歌和红学研究上的极高造诣。 E.结尾引用《周汝昌梦解红楼》的一首封底诗,既突出了周汝昌对红学的贡献, 也突出了他对中华文化的贡献,意蕴悠长。 8.周汝昌“痴”于红学,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内容举例说明。(6 分) 9.标题“诗成掩卷去,脂斋余香沉”有何丰富意蕴?请简要探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72 分) (一)文言文阅读(22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邹应龙,字云卿,长安人。嘉靖三十五年进士。授行人①,擢御史。严嵩擅政久, 廷臣攻之者辄得祸,相戒莫敢言。而应龙知帝眷已潜移,其子世蕃益贪纵,可攻 而去也,乃上疏曰:“工部侍郎严世蕃凭藉父权,专利无厌。私擅爵赏,广致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