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学年12月知识检测 语文试题 第I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得益于中国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的卓著进步,人工智能在国内发展迅猛。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中国的人工智能产业将在自动驾驶、智慧医疗、智慧金融、机器人等领 域获得蓬勃发展。 从娱乐、出行到支付手段,人工智能悄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今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新 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指出人工智能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带来 社会建设的新机遇,同时人工智能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也带来了新挑战。在这些新挑战中, 最令普通人关注的,或许就是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机关系”:高阶人工智能有没有失控风险? 未来的机器会不会挑战人类社会的秩序,甚至获得自主塑造和控制未来的能力?随着人工智 能日新月异的发展,很多人有了这样的担心 人工智能会带来福祉还是挑战,是许多文学、影视、哲学作品不断探讨的主题。近年来 大众传播对人工智能的关注,无形中也加重了人们对“人机关系”的焦虑。以音源库和全息 投影技术为支撑的“二次元”虚拟偶像上台劲歌热舞,人工智能用人脸识别技术与深度学习 能力挑战人类记忆高手,“阿尔法狗”击败各国围棋大师,攻占了人类智力游戏的高地… 尤其是一些以“人机对战”为噱头的综艺节目,通过混淆人工智能的概念,人为渲染了一种 人机之间紧张的对立气氛,既无必要,也缺乏科学性。 事实上,现在所有人工智能仍属于在“图灵测试”概念下界定的“智能”,无论是将要 盛行的根据神经网络算法的翻译程序,抑或是基于量子计算理论的各种模型,在未来很长时 间内都将是从属于人类的工具。作家韩少功提出了“当机器人成立作家协会”的有趣假设 从文学的角度解释了自己对于人机对立关系的看法。他认为价值观才是人类最终的特点和优 势,人工智能的发展,应该促使人们对自身存在的本质进行更加深刻的探索,并坚定人类本 身存在的价值。 尽管如此,行将迈入人工智能时代,我们仍需谨慎界定人机之间的关系格局。国务院在 《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提出,“建立人工智能法律法规、伦理规范和政策体系,形 成人工智能安全评估和管控能力”。未来,应通过对人工智能相关法律、伦理和社会问题的
- 1 - 高三学年 12 月知识检测 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得益于中国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的卓著进步,人工智能在国内发展迅猛。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中国的人工智能产业将在自动驾驶、智慧医疗、智慧金融、机器人等领 域获得蓬勃发展。 从娱乐、出行到支付手段,人工智能悄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今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新 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指出人工智能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带来 社会建设的新机遇,同时人工智能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也带来了新挑战。在这些新挑战中, 最令普通人关注的,或许就是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机关系”:高阶人工智能有没有失控风险? 未来的机器会不会挑战人类社会的秩序,甚至获得自主塑造和控制未来的能力?随着人工智 能日新月异的发展,很多人有了这样的担心。 人工智能会带来福祉还是挑战,是许多文学、影视、哲学作品不断探讨的主题。近年来 大众传播对人工智能的关注,无形中也加重了人们对“人机关系”的焦虑。以音源库和全息 投影技术为支撑的“二次元”虚拟偶像上台劲歌热舞,人工智能用人脸识别技术与深度学习 能力挑战人类记忆高手,“阿尔法狗” 击败各国围棋大师,攻占了人类智力游戏的高地…… 尤其是一些以“人机对战”为噱头的综艺节目,通过混淆人工智能的概念,人为渲染了一种 人机之间紧张的对立气氛,既无必要,也缺乏科学性。 事实上,现在所有人工智能仍属于在“图灵测试”概念下界定的“智能”,无论是将要 盛行的根据神经网络算法的翻译程序,抑或是基于量子计算理论的各种模型,在未来很长时 间内都将是从属于人类的工具。作家韩少功提出了“当机器人成立作家协会”的有趣假设, 从文学的角度解释了自己对于人机对立关系的看法。他认为价值观才是人类最终的特点和优 势,人工智能的发展,应该促使人们对自身存在的本质进行更加深刻的探索,并坚定人类本 身存在的价值。 尽管如此,行将迈入人工智能时代,我们仍需谨慎界定人机之间的关系格局。国务院在 《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提出,“建立人工智能法律法规、伦理规范和政策体系,形 成人工智能安全评估和管控能力”。未来,应通过对人工智能相关法律、伦理和社会问题的
深入探讨,为智能社会划出法律和伦理道德的边界,让人工智能服务人类社会。这也是世界 范国内的一项共识。微软、谷歌等巨头也因人工智能的发展风险而成立了伦理委员会。越来 越多的机器人专家呼吁,在机器人和自动化系统上安装“道德黑匣子”以记录机器的决定与 行为。人们已经意识到,人工智能的发展应该以人类社会的稳定与福祉为前提。 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发展迅猛,在未来构建人机关系格局上,也应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 优势。面对人工智能,既要通过法律和政策予以规范,也要用文明和伦理赋予其更多开放的 弹性。在这方面,相信中国文明传统会比偏重逻辑与实证的西方文明传统更有用武之地,更 有助于开拓兼顾科技与人文的“中国智造” 《人民日报》(2017年08月23日05版,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的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带来了它在自动驾驶、智慧医疗、智慧金融、机器人等领域 的广泛应用。 B.人工智能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同时机器人专家对人工智能将来发展的不确定性表现出了恐 C.人工智能是从属于人类的工具,人类社会的稳定与福祉是人工智能发展的前提。 D.“人机对战”的综艺节目通过混淆人工智能的概念,使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关系对立起来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时下热门的人工智能为分析对象,借用现实例子,探讨未来发展走向,体现了时评 文章及时性的基本特点。 B.文章既肯定人工智能给人类带来的发展和机遇,又深入地分析了未来人工智能发展风险的 问题。 C.对于人工智能,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提出在未来构建人机关系格局上, 也应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 D.文章引用相关的文件规定和专家的观点,说明人们已经意识到仍需谨慎界定人机之间的关 系格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我们能坚定人类本身的存在价值,深刻探索自身存在的本质,将会更好地促进人工智 能的发展 B.“人机关系”是人工智能时代最令普通人关注的问题,所以面对即将到来的人工智能时代 我们必须谨慎界定人机之间的关系格局
- 2 - 深入探讨,为智能社会划出法律和伦理道德的边界,让人工智能服务人类社会。这也是世界 范国内的一项共识。微软、谷歌等巨头也因人工智能的发展风险而成立了伦理委员会。越来 越多的机器人专家呼吁,在机器人和自动化系统上安装“道德黑匣子”以记录机器的决定与 行为。人们已经意识到,人工智能的发展应该以人类社会的稳定与福祉为前提。 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发展迅猛,在未来构建人机关系格局上,也应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 优势。面对人工智能,既要通过法律和政策予以规范,也要用文明和伦理赋予其更多开放的 弹性。在这方面,相信中国文明传统会比偏重逻辑与实证的西方文明传统更有用武之地,更 有助于开拓兼顾科技与人文的“中国智造”。 ——《人民日报》(2017年08月23日05版,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中国的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带来了它在自动驾驶、智慧医疗、智慧金融、机器人等领域 的广泛应用。 B.人工智能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同时机器人专家对人工智能将来发展的不确定性表现出了恐 慌。 C.人工智能是从属于人类的工具,人类社会的稳定与福祉是人工智能发展的前提。 D.“人机对战”的综艺节目通过混淆人工智能的概念,使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关系对立起来。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文章以时下热门的人工智能为分析对象,借用现实例子,探讨未来发展走向,体现了时评 文章及时性的基本特点。 B.文章既肯定人工智能给人类带来的发展和机遇,又深入地分析了未来人工智能发展风险的 问题。 C.对于人工智能,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提出在未来构建人机关系格局上, 也应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 D.文章引用相关的文件规定和专家的观点,说明人们已经意识到仍需谨慎界定人机之间的关 系格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如果我们能坚定人类本身的存在价值,深刻探索自身存在的本质,将会更好地促进人工智 能的发展。 B.“人机关系”是人工智能时代最令普通人关注的问题,所以面对即将到来的人工智能时代, 我们必须谨慎界定人机之间的关系格局
C.我们应深入探讨与人工智能相关的法律、伦理和社会问题,为智能社会划出法律和伦理道 德的边界,让人工智能更好地服务社会 D.只要通过法律和政策予以规范人工智能,并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就能避免未来人工 智能失控的风险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农家院里的瓮 刘江滨 自父母先后去世,已暌离故乡八九年了。尽管每年清明节都回老家到父母坟前祭拜,但 只是在麦苗青青的田野朝着村庄远远瞭上几眼,从没进过村。前些天,也许是有了点岁数的 缘故,突然想到生我养我的村庄看看。于是便趁着假期有了一次故乡行 这个冀南平原的小村,变化之大可用“惊奇”二字来形容。临街所有的墙面都粉刷了白 灰,整齐划一;原来坑坑洼洼、乱堆着柴火秫秸的街道消失了,代之以平展展的水泥路面 干净整洁:大多房子都是近年新盖的,门楼贴着彩色的瓷砖,漂亮气派,还有数座二层小楼 矗立村间,惹人眼目。记忆中的村庄难觅踪影,让人怀疑是否走错了地方。 那天不算太冷,虽然不足够睛朗,天上的太阳依然放射着暖意。我去看望堂哥,进了院 门,堂哥正坐在屋檐下晒太阳,闭着眼睛听收音机里的京戏,身旁放着小凳,上面有一杯茶 正袅袅冒着水汽。我环视一下宽敞的院落,东南角摆放的七八只大瓮,粗粗笨笨的,十分突 兀,闯入眼帘 作为农村长大的孩子,我理解堂哥对瓮的感情,也了解瓮的过去。 瓮在农村曾是一件不可或缺的家什,存水、腌菜、储粮是它的三大功用。 改革开放以来,实行责任田,家家原有的瓮显然不够用了。为了省钱,许多农家用水泥 砌成瓮。家里有粮,心中不慌,除了上交的公粮,余下一瓮一瓮的粮食成了农民心里的定心 丸,腰杆子硬了,笑容挂在脸上,连走路都更显笃定。后来连公粮都不用交了,打下的粮食 全部收到自家的瓮里。像堂哥这样,那些瓮就是他勤劳致富的奖励证书,是他光荣岁月的见 证,怎舍得毁掉? 瓮还能当“储藏柜”,家里给老人孩子买的点心,买来的瓜果等,都可以存放到瓮里, 既恒温保存,还能避免老鼠偷吃。老鼠的尖牙利齿能把木柜咬出洞,却拿陶瓷和水泥做的瓮 筹莫展。瓮还能当“保险柜”,农家主妇常常把钱用布包好塞到粮食里,至于是哪只瓮, 埋有多深,这个秘密除了主人谁能知晓呢?
- 3 - C.我们应深入探讨与人工智能相关的法律、伦理和社会问题,为智能社会划出法律和伦理道 德的边界,让人工智能更好地服务社会。 D.只要通过法律和政策予以规范人工智能,并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就能避免未来人工 智能失控的风险。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农家院里的瓮 刘江滨 自父母先后去世,已暌离故乡八九年了。尽管每年清明节都回老家到父母坟前祭拜,但 只是在麦苗青青的田野朝着村庄远远瞭上几眼,从没进过村。前些天,也许是有了点岁数的 缘故,突然想到生我养我的村庄看看。于是便趁着假期有了一次故乡行。 这个冀南平原的小村,变化之大可用“惊奇”二字来形容。临街所有的墙面都粉刷了白 灰,整齐划一;原来坑坑洼洼、乱堆着柴火秫秸的街道消失了,代之以平展展的水泥路面, 干净整洁;大多房子都是近年新盖的,门楼贴着彩色的瓷砖,漂亮气派,还有数座二层小楼 矗立村间,惹人眼目。记忆中的村庄难觅踪影,让人怀疑是否走错了地方。 那天不算太冷,虽然不足够晴朗,天上的太阳依然放射着暖意。我去看望堂哥,进了院 门,堂哥正坐在屋檐下晒太阳,闭着眼睛听收音机里的京戏,身旁放着小凳,上面有一杯茶 正袅袅冒着水汽。我环视一下宽敞的院落,东南角摆放的七八只大瓮,粗粗笨笨的,十分突 兀,闯入眼帘。 作为农村长大的孩子,我理解堂哥对瓮的感情,也了解瓮的过去。 瓮在农村曾是一件不可或缺的家什,存水、腌菜、储粮是它的三大功用。 改革开放以来,实行责任田,家家原有的瓮显然不够用了。为了省钱,许多农家用水泥 砌成瓮。家里有粮,心中不慌,除了上交的公粮,余下一瓮一瓮的粮食成了农民心里的定心 丸,腰杆子硬了,笑容挂在脸上,连走路都更显笃定。后来连公粮都不用交了,打下的粮食 全部收到自家的瓮里。像堂哥这样,那些瓮就是他勤劳致富的奖励证书,是他光荣岁月的见 证,怎舍得毁掉? 瓮还能当“储藏柜”,家里给老人孩子买的点心,买来的瓜果等,都可以存放到瓮里, 既恒温保存,还能避免老鼠偷吃。老鼠的尖牙利齿能把木柜咬出洞,却拿陶瓷和水泥做的瓮 一筹莫展。瓮还能当“保险柜”,农家主妇常常把钱用布包好塞到粮食里,至于是哪只瓮, 埋有多深,这个秘密除了主人谁能知晓呢?
如今,瓮的这些功用成了昨天历史。家家都有自来水,龙头一开哗哗流淌,和城市一样, 吃饭、洗衣、如厕全搞定,再也用不着水瓮了。现在可随时吃时令蔬菜甚至是反季蔬菜,不 用大瓮腌菜了,即便喜欢腌菜,也是用瓶瓶罐罐腌一点,讲究精致和品位,只是作为爽口的 小菜,谁还把咸菜作为主菜呢? 收麦收秋时节,粮商的联合收割机开到地里从收割到脱粒一气呵成,一手收粮,一手付 钱,农民和城里人一样都吃上了“商品粮”,米呀面呀从农贸市场购买就成。如果说比城里 人多了一层方便,就是可以把从田间收获的部分粮食放到面粉厂,用的时候只需扣除加工费 就行啦 瓮,这个傻大笨粗、分量沉重的物件,在今天已基本淡出了现实生活,慢慢从人们的视 线里消失了。或许将来再从课本上读到“请君入瓮”“瓮中捉鳖”“瓮腩绳枢”等这些成语 的时候,孩子们再也看不到实物了,只能从插图上想象它的模样。我在想,堂哥那些包括被 儿子砸了一个口子的瓮,还能保存到几时呢? (摘编自2018年03月24日《人 民日报》)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离别故乡八九年,从没有回到生他养他的村庄,岁数大了,趁清明回老家拜祭,才有 次故乡行,见到自己的堂哥 B.文章的第三段写堂哥晒太阳、听京戏、品茶,没有写迎接寒暄的场面,其中暗含着亲情的 疏远,二人在情感上产生隔膜。 C.文章的标题“农家院里的瓮”是全文的线索,文章围绕“瓮”展开,作者借助“瓮”在农 家地位的变化表达了复杂的情感。 D.文章通过过去和现在“瓮”的功用的对比,突出了“瓮”的过时,表达了“落后的东西必 然要被先进的设备代替”的主旨。 5.简要分析文章第二段在文中的作用。(6分) 6.文章的写作对象是“瓮”,“瓮”在文中的意蕴非常丰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8题 材料 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 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改革后,学生在校成绩以及综合
- 4 - 如今,瓮的这些功用成了昨天历史。家家都有自来水,龙头一开哗哗流淌,和城市一样, 吃饭、洗衣、如厕全搞定,再也用不着水瓮了。现在可随时吃时令蔬菜甚至是反季蔬菜,不 用大瓮腌菜了,即便喜欢腌菜,也是用瓶瓶罐罐腌一点,讲究精致和品位,只是作为爽口的 小菜,谁还把咸菜作为主菜呢? 收麦收秋时节,粮商的联合收割机开到地里从收割到脱粒一气呵成,一手收粮,一手付 钱,农民和城里人一样都吃上了“商品粮”,米呀面呀从农贸市场购买就成。如果说比城里 人多了一层方便,就是可以把从田间收获的部分粮食放到面粉厂,用的时候只需扣除加工费 就行啦。 瓮,这个傻大笨粗、分量沉重的物件,在今天已基本淡出了现实生活,慢慢从人们的视 线里消失了。或许将来再从课本上读到“请君入瓮”“瓮中捉鳖”“瓮牗绳枢”等这些成语 的时候,孩子们再也看不到实物了,只能从插图上想象它的模样。我在想,堂哥那些包括被 儿子砸了一个口子的瓮,还能保存到几时呢? (摘编自 2018 年 03 月 24 日《人 民日报》)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离别故乡八九年,从没有回到生他养他的村庄,岁数大了,趁清明回老家拜祭,才有 了一次故乡行,见到自己的堂哥。 B.文章的第三段写堂哥晒太阳、听京戏、品茶,没有写迎接寒暄的场面,其中暗含着亲情的 疏远,二人在情感上产生隔膜。 C.文章的标题“农家院里的瓮”是全文的线索,文章围绕“瓮”展开,作者借助“瓮”在农 家地位的变化表达了复杂的情感。 D.文章通过过去和现在“瓮”的功用的对比,突出了“瓮”的过时,表达了“落后的东西必 然要被先进的设备代替”的主旨。 5.简要分析文章第二段在文中的作用。(6分) 6.文章的写作对象是“瓮”,“瓮”在文中的意蕴非常丰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8 题 材料一: 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 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改革后,学生在校成绩以及综合
素质将成为重要的录取依据和参考。根据河南省高考方案,高考招生录取基于“两依据、 参考”。“两依据”是指统一高考和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一参考”就是指把综合素质 作为招生录取参考条件 以河南为例,有专家指出,河南版的《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在评价内容上,思想品 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五大方面与教育部保持高度一致。但也有其 特色,例如在思想品德方面,增加了违规违纪和有无违法情况的评价内容,便于学校管理与 记录 不只河南,全国多省份都明确将综合素质纳入到学生录取的重要参考因素。专家认为 综合素质评价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个性特长、扭转“唯分数论”的重要举措。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刊文《27省份高考改革方案出炉综合素质成录取重要 参考》 材料二: 2018年,全国一多半的省份将从秋季入学的高一年级开始,实行新的学业水平考试和高 考制度。所有省级行政区域均突破文理界限,由学生跨文理选科,均设置“3+3”的考试科目 前一个“3”为必考科目,为统一高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除个别省级行政区域仍执行教 育部委托的分省命题任务外,绝大部分省级行政区域均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题:后一个 “3”为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简称“学考”)选考科目,由各省级行政区域自主命题 浙江省外语科目和3门选考科目均一年两考,每个学生最多有两次机会;其他省目前对 外语科目提供两次机会,很多省份均表示要创造条件增加提供两次机会的科目 学考的具体安排和作用方面,浙江省实行高中学考与高考科目在同一次考试中相结合的 办法。同一科目命制两种试卷,一种为“必考题”(满分70分),作为单纯的“高中学考 一种为“必考题+加试题”(满分100分),“一考两用”。其中“必考题”的成绩作为“高 中学考”成绩使用;“必考题+加试题”作为“高考选考”成绩使用。两种试卷同时在不同试 场开考,后一种试卷多半小时的考试时间,其中必考题试题相同。两种试卷的考试均允许学 生跨年级参加,每位考生最多有两次考试机会 其他地区把高中学考区分为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分开组织考试。合格性考试分散 在高中三年安排,等级性考试一般安排在高三年级,仅限当年参加高考的学生参加,其中上 海市对地理和生物两科分别在高二(下)和高三(下)提供两次机会,每位考生只能参加一 次考试。合格性考试是高中学生毕业和高中同等学力认定的主要依据,等级性考试用于统 高考招生
- 5 - 素质将成为重要的录取依据和参考。根据河南省高考方案,高考招生录取基于“两依据、一 参考”。“两依据”是指统一高考和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一参考”就是指把综合素质评价 作为招生录取参考条件。 以河南为例,有专家指出,河南版的《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在评价内容上,思想品 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五大方面与教育部保持高度一致。但也有其 特色,例如在思想品德方面,增加了违规违纪和有无违法情况的评价内容,便于学校管理与 记录。 不只河南,全国多省份都明确将综合素质纳入到学生录取的重要参考因素。专家认为, 综合素质评价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个性特长、扭转“唯分数论”的重要举措。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刊文《27 省份高考改革方案出炉 综合素质成录取重要 参考》) 材料二: 2018 年,全国一多半的省份将从秋季入学的高一年级开始,实行新的学业水平考试和高 考制度。所有省级行政区域均突破文理界限,由学生跨文理选科,均设置“3+3”的考试科目。 前一个“3”为必考科目,为统一高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除个别省级行政区域仍执行教 育部委托的分省命题任务外,绝大部分省级行政区域均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题;后一个 “3”为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简称“学考”)选考科目,由各省级行政区域自主命题。 浙江省外语科目和 3 门选考科目均一年两考,每个学生最多有两次机会;其他省目前对 外语科目提供两次机会,很多省份均表示要创造条件增加提供两次机会的科目。 学考的具体安排和作用方面,浙江省实行高中学考与高考科目在同一次考试中相结合的 办法。同一科目命制两种试卷,一种为“必考题”(满分 70 分),作为单纯的“高中学考”; 一种为“必考题+加试题”(满分 100 分),“一考两用”。其中“必考题”的成绩作为“高 中学考”成绩使用;“必考题+加试题”作为“高考选考”成绩使用。两种试卷同时在不同试 场开考,后一种试卷多半小时的考试时间,其中必考题试题相同。两种试卷的考试均允许学 生跨年级参加,每位考生最多有两次考试机会。 其他地区把高中学考区分为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分开组织考试。合格性考试分散 在高中三年安排,等级性考试一般安排在高三年级,仅限当年参加高考的学生参加,其中上 海市对地理和生物两科分别在高二(下)和高三(下)提供两次机会,每位考生只能参加一 次考试。合格性考试是高中学生毕业和高中同等学力认定的主要依据,等级性考试用于统一 高考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