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017届高三12月月考 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现代文阅读(35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与自然的关系不独表现在物质方面,更表现在精神方面的复杂关联。除了自然 界种种物象变化对人心的影响之外,人的现实处境和主体心态也会导致其对自然 有不同理解和表现。梁启超在《饮冰室文集》中说:“同一月夜也,琼筵羽觞, 清歌妙舞,绣帘半开,素手相携,则有余乐;劳人思妇,对影独坐,促织鸣壁, 枫叶绕船,则有余悲。”在不同的人眼中,自然的面貌原本就是不同的,给人的 感触也不一样。人与自然的关系呈现出两种形态:一方面,自然摇荡着人的性灵 使人产生或悲或喜之情;另一方面,人将悲喜之情转移、投射到本无情感知觉的 自然物上,使其具备了与人同一的感情色彩,从而在自然施与人巨大影响的同时, 人也以自我的情志改变着自然物在人们心中的面貌。 对这种人与自然之间奇妙的生命共感现象,西方人类学家弗雷泽认为:自然变化、 草木荣枯使古人看到自己的影子,觉察到自己的生命,并联想到万物与人的生死。 因此,在古人的诗文中,纯粹的自然现象是没有的,流动的水,吹过的风,开落 的花,都与人自己的命运休戚相关。 生命的共感帮助我们理解了自然物与人的生理心理之间的密切关系,却难以解释 为什么有的自然物可以引起人的快感,有的则引起人的悲感。这就需要探讨自然 与人之间异构与同质的问题 异构,指二者之间有不同的结构形式;同质,指两种物质之间本质的相同。前者 将两种物体区别开来,后者则将两种物体联系在一起。人类和自然,无论形式差 异多大,都遵循生命的规律,如生老病死、兴衰荣枯。只是作为高等动物的人具 有更强烈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介入,因此自然界的各种变化所具有的特定精神内 涵,都是人赋予它的。但久而久之,这种内涵脱离了人的主观赋予而内化为物的 客观属性了。比如,人愤怒的时候就像江海中翻滚的波涛,于是有人便赋予波涛 以愤怒的含义;在悲伤的时候泪如雨下,于是有人便赋予雨以悲伤的含义。可是 随着这些含义日趋固定,当后人写“峰峦如聚,波涛如怒”时,写“泪飞顿作倾 盆雨”时,谁还会为这些自然物的原初含义而大动脑筋?在人们看来,这些自然 物所包含的愤怒、悲伤、愉悦等含义似乎是它们与生俱来的 自然物之所以能表现人的心理情感,除了人赋予它以意义之外,它本身必定也具 有能够使人赋予这种意义的某种特质。这种特质,被西方美学家鲁道夫·阿恩海 姆称为“力的结构”。由于人的情感也受着形式不同但实质一样的力的结构的制 约,所以,人便自然地从外部事物中观察并提取与自己心理情感相一致的内在意 义,从而将该事物作为表现自己某方面的情感的特定载体。 由此可见,人们观察自然并借以表现自我情感,是一种主客观相互包容、渗透、 影响的活动。这个活动中人的心理情感的作用会得到强化,但自然的物性特征也 不可忽略。 (摘编自尚永亮《人与自然的生命共感与异构同质》) 1.下列各项中的情境,不能体现人与自然之间“生命共感”的一项是(3分)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2017 届高三 12 月月考 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 共 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人与自然的关系不独表现在物质方面,更表现在精神方面的复杂关联。除了自然 界种种物象变化对人心的影响之外,人的现实处境和主体心态也会导致其对自然 有不同理解和表现。梁启超在《饮冰室文集》中说:“同一月夜也,琼筵羽觞, 清歌妙舞,绣帘半开,素手相携,则有余乐;劳人思妇,对影独坐,促织鸣壁, 枫叶绕船,则有余悲。”在不同的人眼中,自然的面貌原本就是不同的,给人的 感触也不一样。人与自然的关系呈现出两种形态:一方面,自然摇荡着人的性灵, 使人产生或悲或喜之情;另一方面,人将悲喜之情转移、投射到本无情感知觉的 自然物上,使其具备了与人同一的感情色彩,从而在自然施与人巨大影响的同时, 人也以自我的情志改变着自然物在人们心中的面貌。 对这种人与自然之间奇妙的生命共感现象,西方人类学家弗雷泽认为:自然变化、 草木荣枯使古人看到自己的影子,觉察到自己的生命,并联想到万物与人的生死。 因此,在古人的诗文中,纯粹的自然现象是没有的,流动的水,吹过的风,开落 的花,都与人自己的命运休戚相关。 生命的共感帮助我们理解了自然物与人的生理心理之间的密切关系,却难以解释 为什么有的自然物可以引起人的快感,有的则引起人的悲感。这就需要探讨自然 与人之间异构与同质的问题。 异构,指二者之间有不同的结构形式;同质,指两种物质之间本质的相同。前者 将两种物体区别开来,后者则将两种物体联系在一起。人类和自然,无论形式差 异多大,都遵循生命的规律,如生老病死、兴衰荣枯。只是作为高等动物的人具 有更强烈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介入,因此自然界的各种变化所具有的特定精神内 涵,都是人赋予它的。但久而久之,这种内涵脱离了人的主观赋予而内化为物的 客观属性了。比如,人愤怒的时候就像江海中翻滚的波涛,于是有人便赋予波涛 以愤怒的含义;在悲伤的时候泪如雨下,于是有人便赋予雨以悲伤的含义。可是 随着这些含义日趋固定,当后人写“峰峦如聚,波涛如怒”时,写“泪飞顿作倾 盆雨”时,谁还会为这些自然物的原初含义而大动脑筋?在人们看来,这些自然 物所包含的愤怒、悲伤、愉悦等含义似乎是它们与生俱来的。 自然物之所以能表现人的心理情感,除了人赋予它以意义之外,它本身必定也具 有能够使人赋予这种意义的某种特质。这种特质,被西方美学家鲁道夫·阿恩海 姆称为“力的结构”。由于人的情感也受着形式不同但实质一样的力的结构的制 约,所以,人便自然地从外部事物中观察并提取与自己心理情感相一致的内在意 义,从而将该事物作为表现自己某方面的情感的特定载体。 由此可见,人们观察自然并借以表现自我情感,是一种主客观相互包容、渗透、 影响的活动。这个活动中人的心理情感的作用会得到强化,但自然的物性特征也 不可忽略。 (摘编自尚永亮《人与自然的生命共感与异构同质》) 1.下列各项中的情境,不能体现人与自然之间“生命共感”的一项是(3 分)
A.《红楼梦》中,暮春时节,林黛玉来到大观园,看到繁花落尽,满地堆红, 于是带着扫把、篮子、花锄,扫起落花,埋在土里,做成花冢。 B.《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回到家,端起酒杯自斟自饮,看到院子里的松树 傲然挺立,菊花灿然怒放,他感觉到心中涌出一种久违的快乐 C.《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严冬时节,林冲看到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大雪 纷纷扬扬,他觉到身上寒冷,为了御寒,便挑起酒葫芦出外买酒。 D.《小石潭记》中,柳宗元坐在被竹林和树木包围着的小石潭边,四周寂静无 人,寒气透骨,幽静深远,感到过于冷清,心神凄凉,于是起身离去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在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中,自然界的种种物象变化对人心施加着一定的影响, 而人也以自我的情志改变着自然物在人们心中的面貌。 B.自然界的各种变化所具有的特定精神内涵是人赋予它们的,只不过时间久了, 这些特定的精神内涵就成了这些自然物与生俱来的的东西 C.“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体现着人与自然的生命共感现象,也体现着自然与 人异构与同质的问题,它是主客观相互包容、渗透、影响的活动 D.要让某个自然物表现人的某种心理情感,除了人赋予它以意义之外,这个自 然物本身也必须具有能够使人赋予其这种意义的某种特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自然界的事物本来是无知觉无情感的,人却可以将自己的悲喜之情转移、投 射到自然物上,使其具备与人同一的感情色彩,从而成为艺术形象。 B.人与自然既存在异构关系,又存在同质关系,没有前者人与自然就不可区分, 没有后者人与自然的联系将很难建立,人们就不会将情感投射到自然物上。 C.当人有了某种情感,他观察外部事物时又恰恰提取到与自己心理情感相一致 的内在意义,于是该事物就成为他表现自己某方面情感的特定载体 D.《饮冰室文集》中“同一月夜也……”这段话,说明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两种 形态:自然摇荡着人的性灵,人也会将悲喜之情转移、投射到自然上。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干干净净的傅雷 公元1966年9月2日深夜,中国最伟大的翻译家傅雷与夫人朱梅携手同肩,双 双自缢身亡。傅雷夫妇走得干干净净,义无反顾,几乎不留任何痕迹,就像风吹 皱一池春水,遂又了无纤痕。傅雷的一生挺身玉立,气宇轩昂,就像一棵笔挺的 秀竹,宁折不弯。他的夫人雍容端庄,柔情似水,就像一根缠绕秀竹的春藤,温 存有余。二者珠联璧合,相得益彰,自然放射出人生最瑰丽的光芒。世间恩爱夫 妻,概能如胶似漆;但能够做到携手共赴正义,蹈死不顾的,恐怕从古至今也屈 指可数。贝多芬有句名言:“为了真理。给个国王都不换!”傅雷做到了,这是 个中国知识分子崇高人格的大写意。 傅雷走得干干净净,从从容容。傅雷和夫人在临走前的9月2日夜,曾给他们的 亲人留下一封仅千余字的最后家书。这封遗书是写给傅雷的小舅子朱人秀的。遗 书写得笔墨清晰,条分缕析,坦坦荡荡,磊磊落落,至今读来都令人潸然泪下, 振聋发聩。从遗书里看到,傅雷的反党罪证无非是一面小镜子和一张褪色的旧画 报。小镜子后有蒋介石的头像,画报上登有宋美龄的照片;而这两件东西又都是 傅雷的小姨子寄存他家的,并非傅雷本人之物。正像傅雷所言:“我们纵有千万 罪行,却从来不曾有过变天思想。”然而作为一介书生,即使竭尽全力呐喊也是
A.《红楼梦》中,暮春时节,林黛玉来到大观园,看到繁花落尽,满地堆红, 于是带着扫把、篮子、花锄,扫起落花,埋在土里,做成花冢。 B.《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回到家,端起酒杯自斟自饮,看到院子里的松树 傲然挺立,菊花灿然怒放,他感觉到心中涌出一种久违的快乐。 C.《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严冬时节,林冲看到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大雪 纷纷扬扬,他觉到身上寒冷,为了御寒,便挑起酒葫芦出外买酒。 D.《小石潭记》中,柳宗元坐在被竹林和树木包围着的小石潭边,四周寂静无 人,寒气透骨,幽静深远,感到过于冷清,心神凄凉,于是起身离去。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在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中,自然界的种种物象变化对人心施加着一定的影响, 而人也以自我的情志改变着自然物在人们心中的面貌。 B.自然界的各种变化所具有的特定精神内涵是人赋予它们的,只不过时间久了, 这些特定的精神内涵就成了这些自然物与生俱来的的东西。 C.“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体现着人与自然的生命共感现象,也体现着自然与 人异构与同质的问题,它是主客观相互包容、渗透、影响的活动。 D.要让某个自然物表现人的某种心理情感,除了人赋予它以意义之外,这个自 然物本身也必须具有能够使人赋予其这种意义的某种特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自然界的事物本来是无知觉无情感的,人却可以将自己的悲喜之情转移、投 射到自然物上,使其具备与人同一的感情色彩,从而成为艺术形象。 B.人与自然既存在异构关系,又存在同质关系,没有前者人与自然就不可区分, 没有后者人与自然的联系将很难建立,人们就不会将情感投射到自然物上。 C.当人有了某种情感,他观察外部事物时又恰恰提取到与自己心理情感相一致 的内在意义,于是该事物就成为他表现自己某方面情感的特定载体。 D.《饮冰室文集》中“同一月夜也……”这段话,说明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两种 形态:自然摇荡着人的性灵,人也会将悲喜之情转移、投射到自然上。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干干净净的傅雷 公元 1966 年 9 月 2 日深夜,中国最伟大的翻译家傅雷与夫人朱梅携手同肩,双 双自缢身亡。傅雷夫妇走得干干净净,义无反顾,几乎不留任何痕迹,就像风吹 皱一池春水,遂又了无纤痕。傅雷的一生挺身玉立,气宇轩昂,就像一棵笔挺的 秀竹,宁折不弯。他的夫人雍容端庄,柔情似水,就像一根缠绕秀竹的春藤,温 存有余。二者珠联璧合,相得益彰,自然放射出人生最瑰丽的光芒。世间恩爱夫 妻,概能如胶似漆;但能够做到携手共赴正义,蹈死不顾的,恐怕从古至今也屈 指可数。贝多芬有句名言:“为了真理。给个国王都不换!”傅雷做到了,这是 一个中国知识分子崇高人格的大写意。 傅雷走得干干净净,从从容容。傅雷和夫人在临走前的 9 月 2 日夜,曾给他们的 亲人留下一封仅千余字的最后家书。这封遗书是写给傅雷的小舅子朱人秀的。遗 书写得笔墨清晰,条分缕析,坦坦荡荡,磊磊落落,至今读来都令人潸然泪下, 振聋发聩。从遗书里看到,傅雷的反党罪证无非是一面小镜子和一张褪色的旧画 报。小镜子后有蒋介石的头像,画报上登有宋美龄的照片;而这两件东西又都是 傅雷的小姨子寄存他家的,并非傅雷本人之物。正像傅雷所言:“我们纵有千万 罪行,却从来不曾有过变天思想。”然而作为一介书生,即使竭尽全力呐喊也是
微茫的。理智的傅雷清醒地觉察到树欲静而风不止,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他没 有向任何人申辩,只在遗书中发出了一个知识分子痛切的自白:“我们也知道搜 出的罪证虽然有口难辩,在英明的共产党和伟大的毛主席领导之下的中华人民共 和国,决不至因之而判刑。只是含冤不白.无法洗刷的日子比坐牢还要难过。何 况光是教育出一个叛徒傅聪来,在人民面前已经死有余辜了!更何况像我们这种 来自旧社会的渣滓早应该自动退出历史舞台了!”“士可杀而不可辱”,这是 个多么干净、彻底、从不苟且的傅雷。 傅雷走得千干净净,清清白白。临走前,他没有忘记托付朱人秀上缴当月55.29 元的房租,没有忘记给保姆周菊娣留下一块女表,一个旧挂表,一张600元的存 单作为她过渡时间的生活费,并说:“她是劳动人民,一生孤苦,我们不愿她无 故受累。”如果说傅雷临走前有什么遗憾的话,恐怕这就是唯一的遗憾,带着深 深的同情的遗憾。要送人或该还人的东西,傅雷都如数家珍,一一道来,共13 条。最后剩下的53.30元又托付给朱人秀作为他们的丧葬费。至于图书字画听 候公家决定。一切均有安排。决不乱套,就像夫妻两个要出门远行,或到国外看 儿子,没有一丝一毫的慌乱和疏忽。一切都处理得井井有条,不动声色,赤条条 地来赤条条地去 文如其人,惟其有干干净净不朽的人品,才有干干净净不朽的文章。傅雷凡事 丝不苟,尤其珍惜自己的笔墨。当年翻译法国文豪的名著《高老头》《约翰·克 利斯朵夫》时,宁愿精益求精,一译再译,把自己的文稿修改得体无完肤,可是 经定稿.就不许编者妄自改动一字一句了。 傅雷干净了一生,与人无求,与世无争。9月3日凌晨,他和夫人化做两粒晶莹 剔透的露珠,在天亮前降临大地,其璀璨的锋芒一直照彻敬佩他的每一个文人。 4.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傅雷死前没有忘记为保姆周菊娣将来的生活作安排,说明他的细致周到,说 明他是个心地善良,重情义、关心下层劳动者的人 B.傅雷认为自己的罪责主要有三宗:家里搜出两件反党的物证;培养出一个叛 徒儿子傅聪;自己是来自旧社会的渣滓。 C.作者把傅雷夫妇比作露珠,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他们纯洁高尚的人格,突出傅 雷夫妇的崇高人格对文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D.文章反复写到傅雷夫妇死前的从容和镇定,说明傅雷夫妇之死实属被逼无奈, 这种清醒的死更增强了事件的悲剧色彩 5.文章第一段写傅雷夫妇的外表气质和夫妻恩爱有什么作用?(3分) 6.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出傅雷“干干净净”?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保护人 [法]莫泊桑 玛兰做梦也没想到会有这么好的官运! 有天早上,他从报上看到从前一位同学新近当了议员。玛兰重新成了他那位同学 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朋友。 不久议员摇身一变当了部长,半年后玛兰就被任命为行政法院参事 起初,他简直有点飘飘然了。为了炫耀,他在大街上走来走去,仿佛别人只要一看 见他,就能猜到他的身份。后来,出于一种有权势而又宽宏大量者的责任感,他油 然萌生一股压制不住要去保护别人的欲望。无论在哪里遇到熟人,他都髙兴地迎
微茫的。理智的傅雷清醒地觉察到树欲静而风不止,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他没 有向任何人申辩,只在遗书中发出了一个知识分子痛切的自白:“我们也知道搜 出的罪证虽然有口难辩,在英明的共产党和伟大的毛主席领导之下的中华人民共 和国,决不至因之而判刑。只是含冤不白.无法洗刷的日子比坐牢还要难过。何 况光是教育出一个叛徒傅聪来,在人民面前已经死有余辜了!更何况像我们这种 来自旧社会的渣滓早应该自动退出历史舞台了!”“士可杀而不可辱”,这是一 个多么干净、彻底、从不苟且的傅雷。 傅雷走得千干净净,清清白白。临走前,他没有忘记托付朱人秀上缴当月 55.29 元的房租,没有忘记给保姆周菊娣留下一块女表,一个旧挂表,一张 600 元的存 单作为她过渡时间的生活费,并说:“她是劳动人民,一生孤苦,我们不愿她无 故受累。”如果说傅雷临走前有什么遗憾的话,恐怕这就是唯一的遗憾,带着深 深的同情的遗憾。要送人或该还人的东西,傅雷都如数家珍,一一道来,共 13 条。最后剩下的 53.30 元又托付给朱人秀作为他们的丧葬费。至于图书字画听 候公家决定。一切均有安排。决不乱套,就像夫妻两个要出门远行,或到国外看 儿子,没有一丝一毫的慌乱和疏忽。一切都处理得井井有条,不动声色,赤条条 地来赤条条地去。 文如其人,惟其有干干净净不朽的人品,才有干干净净不朽的文章。傅雷凡事一 丝不苟,尤其珍惜自己的笔墨。当年翻译法国文豪的名著《高老头》《约翰·克 利斯朵夫》时,宁愿精益求精,一译再译,把自己的文稿修改得体无完肤,可是 一经定稿.就不许编者妄自改动一字一句了。 傅雷干净了一生,与人无求,与世无争。9 月 3 日凌晨,他和夫人化做两粒晶莹 剔透的露珠,在天亮前降临大地,其璀璨的锋芒一直照彻敬佩他的每一个文人。 4.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傅雷死前没有忘记为保姆周菊娣将来的生活作安排,说明他的细致周到,说 明他是个心地善良,重情义、关心下层劳动者的人。 B.傅雷认为自己的罪责主要有三宗:家里搜出两件反党的物证;培养出一个叛 徒儿子傅聪;自己是来自旧社会的渣滓。 C.作者把傅雷夫妇比作露珠,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他们纯洁高尚的人格,突出傅 雷夫妇的崇高人格对文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D.文章反复写到傅雷夫妇死前的从容和镇定,说明傅雷夫妇之死实属被逼无奈, 这种清醒的死更增强了事件的悲剧色彩。 5.文章第一段写傅雷夫妇的外表气质和夫妻恩爱有什么作用?(3 分) 6.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出傅雷“干干净净”?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保护人 [法]莫泊桑 玛兰做梦也没想到会有这么好的官运! 有天早上,他从报上看到从前一位同学新近当了议员。玛兰重新成了他那位同学 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朋友。 不久议员摇身一变当了部长,半年后玛兰就被任命为行政 法院参事。 起初,他简直有点飘飘然了。为了炫耀,他在大街上走来走去,仿佛别人只要一看 见他,就能猜到他的身份。后来,出于一种有权势而又宽宏大量者的责任感,他油 然萌生一股压制不住要去保护别人的欲望。无论在哪里遇到熟人,他都高兴地迎
上去,不等人家问,就连忙说:“您知道,我现在当参事了,很想为您出点力。如有 用得着我的地方,请您甭客气,尽管吩咐好了。我在这个位置上,是有权力的。” 一有机会,他对任何人都主动给予无限慷慨的帮助。他每天都要给人写十封、二 十封、五十封介绍信,他写给所有的官吏。他感到幸福,无比幸福。 一天早上,他准备去行政法院,屋外已经下雨了 雨越下越大。他只好在一个房门口躲雨。那儿已有个老神父。在当参事前,他并 不喜欢神父。自一位红衣主教在一件棘手事情上客气地向他求教以后,他对他们 也尊敬起来。他看看神父,关切地问:“请问您到哪一区去?” 神父有点犹豫,过了一会儿才说:“我朝王宫方向去 “如果您愿意,神父,我可以和您合用我这把伞。我到行政法院去。我是那里的参 神父抬起头,望望他:“多谢,我接受您这番好意。” 玛兰接着说:“您来巴黎多半是为散心吧。” 神父回答:“不,我有事 “哦!是件重要的事吗?如果您用得着我,尽管吩咐好了。” 神父好像挺为难。吞吞吐吐地说:“啊!是一件无关紧要的私事…一点小误会。 您不会感兴趣的。是……是一件内部的……教会方面的事。 “哎呀,这正属行政法院管。您尽管吩咐我好了。 “先生,我也正要到行政法院去。您心肠真是太好了。我要去见勒尔佩、萨翁两 位先生。说不定还得见珀蒂帕先生。 “哎呀,他们都是我最要好的朋友,刮刮叫的同事。我都恳切地去替您托托关系 包在我身上好了。 神父嘟囔着说了许多感恩的话。 玛兰高兴极了。“哼!您可碰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神父。瞧吧,瞧吧,有了 我,您的事情解决起来一定非常顺利。 他们到了行政法院。玛兰把神父领进办公室,请他坐在火炉前,然后伏案写 道:“亲爱的同事:请允许我恳切地向您介绍德高望重的桑蒂尔神父,他有一件小 事当面向您陈述,务请鼎立协助。 他写了三封信,那受他保护的人接了信,千恩万谢地走了。 这一天平静地过去了。玛兰夜里睡得很好,第二天愉快地醒来,吩咐仆人送来报 纸。他打开报纸念道 “有个桑蒂尔神父,被控告做过许多卑鄙龌龊的事……谁知他找到一位叫玛兰的 行政法院参事做他的热心的辩护人,该参事居然大胆地替这个披着宗教外衣的罪 犯,给自己的同事们写了最恳切的介绍信……我们提请部长注意该参事令人不 能容忍的行为……” 他一下就蹦起来去找珀蒂帕。 珀蒂帕对他说:“唉!您简直疯了,居然把那老阴谋家介绍给我。” 他张皇失措地说:“别提了……您瞧……我上当了……他这人看上去那么老 实…他耍了我……卑鄙可耻地耍了我。我求您,求您设法狠狠地惩办他一下, 越狠越好。我要写信。请您告诉我,要惩办他,得给谁写信?……对,找总主教! 他突然坐下来,伏在珀蒂帕的桌上写道:“总主教大人:我荣幸地向阁下报告,最 近有一个桑蒂尔神父欺我为人忠厚,用尽种种诡计和谎言陷害我。受他花言巧语 哄骗,我竟至于……
上去,不等人家问,就连忙说:“您知道,我现在当参事了,很想为您出点力。如有 用得着我的地方,请您甭客气,尽管吩咐好了。我在这个位置上,是有权力的。” 一有机会,他对任何人都主动给予无限慷慨的帮助。他每天都要给人写十封、二 十封、五十封介绍信,他写给所有的官吏。他感到幸福,无比幸福。 一天早上,他准备去行政法院,屋外已经下雨了。 雨越下越大。他只好在一个房门口躲雨。那儿已有个老神父。在当参事前,他并 不喜欢神父。自一位红衣主教在一件棘手事情上客气地向他求教以后,他对他们 也尊敬起来。他看看神父,关切地问:“请问您到哪一区去?” 神父有点犹豫,过了一会儿才说:“我朝王宫方向去。” “如果您愿意,神父,我可以和您合用我这把伞。我到行政法院去。我是那里的参 事。” 神父抬起头,望望他:“多谢,我接受您这番好意。” 玛兰接着说:“您来巴黎多半是为散心吧。” 神父回答:“不,我有事。” “哦!是件重要的事吗?如果您用得着我,尽管吩咐好了。” 神父好像挺为难。吞吞吐吐地说:“啊!是一件无关紧要的私事……一点小误会。 您不会感兴趣的。是……是一件内部的……教会方面的事。” “哎呀,这正属行政法院管。您尽管吩咐我好了。” “先生,我也正要到行政法院去。您心肠真是太好了。我要去见勒尔佩、萨翁两 位先生。说不定还得见珀蒂帕先生。” “哎呀,他们都是我最要好的朋友,刮刮叫的同事。我都恳切地去替您托托关系。 包在我身上好了。” 神父嘟囔着说了许多感恩的话。 玛兰高兴极了。“哼!您可碰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神父。瞧吧,瞧吧,有了 我,您的事情解决起来一定非常顺利。” 他们到了行政法院。玛兰把神父领进办公室,请他坐在火炉前,然后伏案写 道:“亲爱的同事:请允许我恳切地向您介绍德高望重的桑蒂尔神父,他有一件小 事当面向您陈述,务请鼎立协助。” 他写了三封信,那受他保护的人接了信,千恩万谢地走了。 这一天平静地过去了。玛兰夜里睡得很好,第二天愉快地醒来,吩咐仆人送来报 纸。他打开报纸念道: “有个桑蒂尔神父,被控告做过许多卑鄙龌龊的事……谁知他找到一位叫玛兰的 行政法院参事做他的热心的辩护人,该参事居然大胆地替这个披着宗教外衣的罪 犯,给自己的同事们写了最恳切的介绍信 ……我们提请部长注意该参事令人不 能容忍的行为……” 他一下就蹦起来去找珀蒂帕。 珀蒂帕对他说:“唉!您简直疯了,居然把那老阴谋家介绍给我。” 他张皇失措地说:“别提了……您瞧……我上当了……他这人看上去那么老 实……他耍了我……卑鄙可耻地耍了我。我求您,求您设法狠狠地惩办他一下, 越狠越好。我要写信。请您告诉我,要惩办他,得给谁写信?……对,找总主教!” 他突然坐下来,伏在珀蒂帕的桌上写道:“总主教大人:我荣幸地向阁下报告,最 近有一个桑蒂尔神父欺我为人忠厚,用尽种种诡计和谎言陷害我。受他花言巧语 哄骗,我竟至于……
他把信封好,扭转头对同事说:“您看见了吧,亲爱的朋友,这对您也是个教训,千 万别再替人写介绍信了。 (据郝运译文删改) 7.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由于同学的帮助,玛兰才当上了行政法院参事。因此他无论在哪里遇到熟人, 都主动向对方提供帮助,这是他回报的方式 B.在当参事前,玛兰并不喜欢神父,但是在一位红衣主教向他请教以后,“他对他 们也尊敬起来”。这样描写达到了照应上文的目的。 C.玛兰被珀蒂帕训斥后,急于为自己辩解,并马上归罪于桑蒂尔神父。这足以看出 他似乎很想保护别人,但实际上更关心自己的利益。 D.给总教主写信后,玛兰告诫同事要牢记自己的教训,“千万别再替人写介绍信 了”。这表明他力图文过饰非,变被动为主动。 E.桑蒂尔神父起初并不想用“一件无关紧要的小事”麻烦玛兰,因此他回应玛兰 的请求时吞吞吐吐,这种神情表现了他内心的犹豫 8.小说中的玛兰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 9.小说后半部分引用了报纸上的一段报道,作者这样写对情节安排有哪些作 用?(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晁补之,字无咎,济州钜野人,太子少傅迥五世孙,宗悫之曾孙也。父端友,工 于诗。补之聪敏强记,才解事即善属文,王安国一见奇之。十七岁从父官杭州 粹钱塘山川风物之丽,著《七述》以谒州通判苏轼。轼先欲有所赋读之叹曰吾可 以阁笔矣又称其文博辩隽伟绝人远甚必显于世。由是知名。 举进士,试开封及礼部别院,皆第一。神宗阅其文曰:"是深于经术者,可革浮 薄。"调澶州司户参军,北京国子监教授。元祐初,为太学正,李清臣荐堪馆阁, 召试,除秘书省正字,迁校书郎,以秘阁校理通判扬州,召还,为著作佐郎。章 惇当国,出知齐州,群盗昼掠途巷。补之默得其姓名、囊橐皆审,一日宴客,召 贼曹以方略授之,酒行未竟,悉擒以来,一府为彻警。坐修《神宗实录》失实 降通判应天府、亳州,又贬监处、信二州酒税。徽宗立,复以著作召。既至,拜 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兼国史编修、实录检讨官。党论起,为谏官管师仁所论, 出知河中府,修河桥以便民,民画祠其像。徙湖州、密州、果州,遂主管鸿庆宫 还家,葺归来园,自号归来子,忘情仕进,慕陶潜为人。大观末,出党籍,起知 达州,改泗州,卒,年五十八。 补之才气飘逸,嗜学不知倦,文章温润典缛,其凌丽奇卓出于天成。尤精《楚词》 论集屈、宋以来赋咏为《变离骚》等三书。安南用兵,著《罪言》一篇,大意欲 择仁厚勇略吏为五管郡守,及修海上诸郡武备,议者以为通达世务。 注:贼曹,汉、魏、两晋、南朝郡县均置,主盗贼事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轼先欲有所赋读之/叹曰/吾可以阁笔矣/又称其文博辩隽伟/绝人远甚 /必显于世 B.轼先欲有所赋/读之叹曰/吾可以阁笔矣/又称其文博辩/隽伟绝人远甚 /必显于世
他把信封好,扭转头对同事说:“您看见了吧,亲爱的朋友,这对您也是个教训,千 万别再替人写介绍信了。” (据郝运译文删改) 7.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 分)( ) ( ) A.由于同学的帮助,玛兰才当上了行政法院参事。因此他无论在哪里遇到熟人, 都主动向对方提供帮助,这是他回报的方式。 B.在当参事前,玛兰并不喜欢神父,但是在一位红衣主教向他请教以后,“他对他 们也尊敬起来”。这样描写达到了照应上文的目的。 C.玛兰被珀蒂帕训斥后,急于为自己辩解,并马上归罪于桑蒂尔神父。这足以看出 他似乎很想保护别人,但实际上更关心自己的利益。 D.给总教主写信后,玛兰告诫同事要牢记自己的教训,“千万别再替人写介绍信 了”。这表明他力图文过饰非,变被动为主动。 E.桑蒂尔神父起初并不想用“一件无关紧要的小事”麻烦玛兰,因此他回应玛兰 的请求时吞吞吐吐,这种神情表现了他内心的犹豫。 8.小说中的玛兰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4 分) 9.小说后半部分引用了报纸上的一段报道,作者这样写对情节安排有哪些作 用?(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晁补之,字无咎,济州钜野人,太子少傅迥五世孙,宗悫之曾孙也。父端友,工 于诗。补之聪敏强记,才解事即善属文,王安国一见奇之。十七岁从父官杭州, 稡钱塘山川风物之丽,著《七述》以谒州通判苏轼。轼先欲有所赋读之叹曰吾可 以阁笔矣又称其文博辩隽伟绝人远甚必显于世。由是知名。 举进士,试开封及礼部别院,皆第一。神宗阅其文曰:"是深于经术者,可革浮 薄。"调澶州司户参军,北京国子监教授。元祐初,为太学正,李清臣荐堪馆阁, 召试,除秘书省正字,迁校书郎,以秘阁校理通判扬州,召还,为著作佐郎。章 惇当国,出知齐州,群盗昼掠途巷。补之默得其姓名、囊橐皆审,一日宴客,召 贼曹以方略授之,酒行未竟,悉擒以来,一府为彻警。坐修《神宗实录》失实, 降通判应天府、亳州,又贬监处、信二州酒税。徽宗立,复以著作召。既至,拜 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兼国史编修、实录检讨官。党论起,为谏官管师仁所论, 出知河中府,修河桥以便民,民画祠其像。徙湖州、密州、果州,遂主管鸿庆宫。 还家,葺归来园,自号归来子,忘情仕进,慕陶潜为人。大观末,出党籍,起知 达州,改泗州,卒,年五十八。 补之才气飘逸,嗜学不知倦,文章温润典缛,其凌丽奇卓出于天成。尤精《楚词》, 论集屈、宋以来赋咏为《变离骚》等三书。安南用兵,著《罪言》一篇,大意欲 择仁厚勇略吏为五管郡守,及修海上诸郡武备,议者以为通达世务。 注:贼曹,汉、魏、两晋、南朝郡县均置,主盗贼事。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轼先欲有所赋读之/叹曰/吾可以阁笔矣/又称其文博辩隽伟/绝人远甚 /必显于世 B. 轼先欲有所赋/读之叹曰/吾可以阁笔矣/又称其文博辩/隽伟绝人远甚 /必显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