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哈尔滨市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 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 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请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无破损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批评家要历练审美力 马忠 ①当下的某些文学批评,充斥的是大量“拉大旗、作虎皮”,糊弄人的文字。要么是深奥晦涩 么是流于浅泛。尤其是一些学院式批评,往往以学术规范为终极学术目的,却忽略了文学批评所 应具有的思想、精神与灵魂 ②一个时代的文学批评,最大的功能是对一个时代文学价值的正面发现和阐释。而正面发现离 不开审美感受,批评家应该从文本研究出发,发现、总结、升华出理论品质、理论内涵。这才是文 学批评的创造力和创新性的体现。中国当代文学批评一度饱受诟病,究其薄弱、乏力的原因,不能 不说与审美批评的缺失和混乱有关联 ③一个批评家要写出有生命力的文学批评,除了要具备良好的理论素养,也不能缺少敏锐的艺 术与生活感觉。审美批评是文学批评的基础,更注重文学的内部构成和形式,通过解剖和分析文学 作品,用理性的语言向读者呈现作品之美。别林斯基曾说:“当一部作品经受不住美的评论时,它就 已经不值得历史的批评了。” ④那么,强调批评中的审美感受力,会不会削弱思想分析的力量呢?答案是否定的。我们强调
2019 年哈尔滨市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 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 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请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无破损。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批评家要历练审美力 马 忠 ①当下的某些文学批评,充斥的是大量“拉大旗、作虎皮”,糊弄人的文字。要么是深奥晦涩, 要么是流于浅泛。尤其是一些学院式批评,往往以学术规范为终极学术目的,却忽略了文学批评所 应具有的思想、精神与灵魂。 ②一个时代的文学批评,最大的功能是对一个时代文学价值的正面发现和阐释。而正面发现离 不开审美感受,批评家应该从文本研究出发,发现、总结、升华出理论品质、理论内涵。这才是文 学批评的创造力和创新性的体现。中国当代文学批评一度饱受诟病,究其薄弱、乏力的原因,不能 不说与审美批评的缺失和混乱有关联。 ③一个批评家要写出有生命力的文学批评,除了要具备良好的理论素养,也不能缺少敏锐的艺 术与生活感觉。审美批评是文学批评的基础,更注重文学的内部构成和形式,通过解剖和分析文学 作品,用理性的语言向读者呈现作品之美。别林斯基曾说:“当一部作品经受不住美的评论时,它就 已经不值得历史的批评了。” ④那么,强调批评中的审美感受力,会不会削弱思想分析的力量呢?答案是否定的。我们强调
审美感受力,是为了加强、为了更好地发挥思想分析的威力。在文艺批评这门学科中,如果没有丰 厚的审美感受力,思想分析往往成为公式概念的演绎;同样,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思想分析,审美感 受也将显得软弱和肤浅,不能产生深远的影响。 ⑤如何重建中国当代文学的审美批评?首先要调动整个心理功能,去感受、体验、理解作品, 去捕捉美的印象和把握美的特征,并进而做出审美的判断和评价。只有这样,文艺批评才能成为真 正意义上的审美批评,才有可能引导读者去发现美、欣赏美、理解美,从而最大限度地获得美的情 感、美的愉悦。其次,要充分学习古今中外的审美批评经验,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重新整合、丰 富发展新的审美批评体系并使之系统化。除此之外,还必须重视对具体的文学文本的细读。负责任 的批评必须深入文本,有感而发,才不乏真知灼见 ⑥所有的艺术活动,“情动”是关键,文章之“言”,文学之“嗟叹”皆因情而生。这一点当下 的文学批评走失了。对此,批评家吴义勤提到了一个重要观点:“文学批评家的代言人意识取代了个 人意识。因此,文学批评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个体的审美体温,变成了冷冰冰的新闻发言人式的文 字。没有个体的审美体验和真实感受,就没有了感染力,没有了可信度。”文学批评家要有很强的个 人意识,必须保持文学研究的感受,要保持对文学作品的直感和历史眼光。 ⑦一言以蔽之,批评也是一种创作,在这里面,它必须渗透着批评家对文学的热爱、对生活的 理解。批评家只有历练了自身的“审美力”,获得了感受情感、细读人物与作者内心的能力,才有足 够的资格去对作品、作品中的世界及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发言,才有可能获得文学批评技巧与文学理 论上的进步与充实 (选自2019年1月30日《中国文化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些学院式批评多以学术规范为终极学术目的,这导致此类文章缺乏应有的思想、精神与灵 中国当代文学批评一度饱受诟病,表现得薄弱、乏力,主要是由审美批评的缺失和混乱造成 的 C.文学批评应以审美批评作为基础,审美感受力不强,文学批评思想分析的威力往往也会有所 减弱。 D.从文本研究出发总结、升华出的理论品质和内涵,是重新整合、丰富发展新的审美批评体系 的基础
审美感受力,是为了加强、为了更好地发挥思想分析的威力。在文艺批评这门学科中,如果没有丰 厚的审美感受力,思想分析往往成为公式概念的演绎;同样,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思想分析,审美感 受也将显得软弱和肤浅,不能产生深远的影响。 ⑤如何重建中国当代文学的审美批评?首先要调动整个心理功能,去感受、体验、理解作品, 去捕捉美的印象和把握美的特征,并进而做出审美的判断和评价。只有这样,文艺批评才能成为真 正意义上的审美批评,才有可能引导读者去发现美、欣赏美、理解美,从而最大限度地获得美的情 感、美的愉悦。其次,要充分学习古今中外的审美批评经验,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重新整合、丰 富发展新的审美批评体系并使之系统化。除此之外,还必须重视对具体的文学文本的细读。负责任 的批评必须深入文本,有感而发,才不乏真知灼见。 ⑥所有的艺术活动,“情动”是关键,文章之“言”,文学之“嗟叹”皆因情而生。这一点当下 的文学批评走失了。对此,批评家吴义勤提到了一个重要观点:“文学批评家的代言人意识取代了个 人意识。因此,文学批评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个体的审美体温,变成了冷冰冰的新闻发言人式的文 字。没有个体的审美体验和真实感受,就没有了感染力,没有了可信度。”文学批评家要有很强的个 人意识,必须保持文学研究的感受,要保持对文学作品的直感和历史眼光。 ⑦一言以蔽之,批评也是一种创作,在这里面,它必须渗透着批评家对文学的热爱、对生活的 理解。批评家只有历练了自身的“审美力”,获得了感受情感、细读人物与作者内心的能力,才有足 够的资格去对作品、作品中的世界及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发言,才有可能获得文学批评技巧与文学理 论上的进步与充实。 (选自 2019 年 1 月 30 日 《中国文化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一些学院式批评多以学术规范为终极学术目的,这导致此类文章缺乏应有的思想、精神与灵 魂。 B. 中国当代文学批评一度饱受诟病,表现得薄弱、乏力,主要是由审美批评的缺失和混乱造成 的。 C. 文学批评应以审美批评作为基础,审美感受力不强,文学批评思想分析的威力往往也会有所 减弱。 D. 从文本研究出发总结、升华出的理论品质和内涵,是重新整合、丰富发展新的审美批评体系 的基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当代文学批评现象入手,论证了“审美感受”对当代文学批评创造力和创新性的意义 B.文章论证了文学批评审美感受力与思想分析的关系,并突出思想分析对审美感受力的意义。 C.文章提出了重建中国当代文学审美批评的具体方法,强调了个人意识对文学批评的重要性。 D.文章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从不同角度论证了批评家要历练审美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良好的理论素养,敏锐的艺术与生活感觉是批评家写出有生命力的作品,实现其作品最大功 能的基本条件。 B.文学批评中“情动”是关键,文字和情感皆因情而生,所以必须深入文本,有感而发,才能 不乏真知灼见。 C.一部作品必须经受住美的判断和评价才可能值得历史的批评,才可能给批评家带来更大的美 的情感和愉悦 D.批评家们要想获得文学批评技巧与文学理论上的进步与充实,就必须热爱文学,理解生活, 历练“审美力”。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4~6题。 “80后”“90后”成失眠大军主力睡眠经济悄然兴起 人的一生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睡眠中度过,然而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在当下快节奏的生活 中,睡个好觉已经变成了一种奢侈 3亿睡眠障碍大军:“睡不着的每一分钟都是煎熬” 午夜12点半,潇潇(化名)躺在床上刷着手机。虽然窗外已经夜深人静,但她还是睡不着。她 想看看手机上的无聊内容帮自己入睡,但越看越精神。 睡不好觉的问题是从工作以后才慢慢出现的。过去在学校宿舍作息比较规律,到点就会睡觉 但是工作以后,这样的习惯就越来越难坚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从当代文学批评现象入手,论证了“审美感受”对当代文学批评创造力和创新性的意义。 B.文章论证了文学批评审美感受力与思想分析的关系,并突出思想分析对审美感受力的意义。 C.文章提出了重建中国当代文学审美批评的具体方法,强调了个人意识对文学批评的重要性。 D.文章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从不同角度论证了批评家要历练审美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良好的理论素养,敏锐的艺术与生活感觉是批评家写出有生命力的作品,实现其作品最大功 能的基本条件。 B. 文学批评中“情动”是关键,文字和情感皆因情而生,所以必须深入文本,有感而发,才能 不乏真知灼见。 C. 一部作品必须经受住美的判断和评价才可能值得历史的批评,才可能给批评家带来更大的美 的情感和愉悦。 D. 批评家们要想获得文学批评技巧与文学理论上的进步与充实,就必须热爱文学,理解生活, 历练“审美力”。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4~6 题。 “80 后”“90 后”成失眠大军主力 睡眠经济悄然兴起 人的一生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睡眠中度过,然而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在当下快节奏的生活 中,睡个好觉已经变成了一种奢侈。 3 亿睡眠障碍大军:“睡不着的每一分钟都是煎熬” 午夜 12 点半,潇潇(化名)躺在床上刷着手机。虽然窗外已经夜深人静,但她还是睡不着。她 想看看手机上的无聊内容帮自己入睡,但越看越精神。 “睡不好觉的问题是从工作以后才慢慢出现的。过去在学校宿舍作息比较规律,到点就会睡觉。 但是工作以后,这样的习惯就越来越难坚持
28岁的潇潇,在北京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平常加班到九十点钟是家常便饭,回到家往往已经 晚上11点左右。而这个时候,她已经不困了。 最严重的时候我能就这样躺到天亮。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的每一分钟都是煎熬。”因为 缺觉,潇潇的黑眼圈比同龄人严重很多,只能用厚厚的粉底来遮盖倦容。 已经步入而立之年的贺岩(化名)也长期忍受着“缺觉”的折磨。因为工作太忙,他在工作日 的平均睡眠时间最多六小时 通常结束工作都是晚上12点之后,第二天不到7点就要起床上班,最痛苦的就是早上起床, 要上两次闹表才能被吵醒。” 贺岩说,睡够8小时对于现在的自己来说简直就是奢望,为了补觉,他甚至练就了在地铁里也 能“眯一会儿”的技能。 事实上,受睡眠困扰的人远不止潇潇与贺岩 来自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全球睡眠障碍率达27%c 中国睡眠研究会2016年公布的睡眠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成年人失眠发生率已经高达38.2%,超 过3亿中国人有睡眠障碍,而且这个数字仍在逐年攀升中。 “80后”“90后”正成为失眠主力军 令人担忧的是,出现睡眠障碍的人群也有年轻化的趋势。像潇潇这样的大城市的年轻人成为了 “高危人群” 2018年,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的调查显示,六成以上“90后”觉得睡眠时间不足 只有5.1%的睡眠处于“甜美睡眠”状态。 同年发布的《2018中国互联网网民睡眠白皮书》则显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 压力大,北京的年轻人睡得最少,平均时长不到7小时。 工作压力大是影响睡眠质量的“罪魁祸首”,七成互联网用户受其影响。其次为生活压力、环 境因素、个人习惯等。还有超过58%的网友表示,会牺牲睡眠时间完成最重要的工作 与此同时,青少年儿童的睡眠时间也不尽如人意。 前不久中国睡眠研究会发布的《2019中国青少年儿童睡眠指数白皮书》显示,6到17周岁的青 少年儿童睡眠不足8小时的占比达到62.9%。其中,13到17周岁青少年儿童睡眠不足8小时的占比 达到81.2% “缺觉”似乎成为了覆盖中国社会各个年龄段的问题
28 岁的潇潇,在北京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平常加班到九十点钟是家常便饭,回到家往往已经 晚上 11 点左右。而这个时候,她已经不困了。 “最严重的时候我能就这样躺到天亮。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的每一分钟都是煎熬。”因为 缺觉,潇潇的黑眼圈比同龄人严重很多,只能用厚厚的粉底来遮盖倦容。 已经步入而立之年的贺岩(化名)也长期忍受着“缺觉”的折磨。因为工作太忙,他在工作日 的平均睡眠时间最多六小时。 “通常结束工作都是晚上 12 点之后,第二天不到 7 点就要起床上班,最痛苦的就是早上起床, 要上两次闹表才能被吵醒。” 贺岩说,睡够 8 小时对于现在的自己来说简直就是奢望,为了补觉,他甚至练就了在地铁里也 能“眯一会儿”的技能。 事实上,受睡眠困扰的人远不止潇潇与贺岩。 来自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全球睡眠障碍率达 27%。 中国睡眠研究会 2016 年公布的睡眠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成年人失眠发生率已经高达 38.2%,超 过 3 亿中国人有睡眠障碍,而且这个数字仍在逐年攀升中。 “80 后”“90 后”正成为失眠主力军 令人担忧的是,出现睡眠障碍的人群也有年轻化的趋势。像潇潇这样的大城市的年轻人成为了 “高危人群”。 2018 年,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的调查显示,六成以上“90 后”觉得睡眠时间不足, 只有 5.1%的睡眠处于“甜美睡眠”状态。 同年发布的《2018 中国互联网网民睡眠白皮书》则显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 压力大,北京的年轻人睡得最少,平均时长不到 7 小时。 工作压力大是影响睡眠质量的“罪魁祸首”,七成互联网用户受其影响。其次为生活压力、环 境因素、个人习惯等。还有超过 58%的网友表示,会牺牲睡眠时间完成最重要的工作。 与此同时,青少年儿童的睡眠时间也不尽如人意。 前不久中国睡眠研究会发布的《2019 中国青少年儿童睡眠指数白皮书》显示,6 到 17 周岁的青 少年儿童睡眠不足 8 小时的占比达到 62.9%。其中,13 到 17 周岁青少年儿童睡眠不足 8 小时的占比 达到 81.2%。 “缺觉”似乎成为了覆盖中国社会各个年龄段的问题
失眠背后的商机:“睡眠经济”悄然兴起 为了提高睡眠质量,我尝试过各类保健品,还去办过美容院的按摩卡,只要能让我睡个好觉, 花些钱也愿意。”潇潇说。 和潇潇有类似想法的人不在少数,失眠大军在床上辗转反侧的同时,商家也发现了商机。 记者在某电商平台输入关键词“助睡眠”,立马弹出大量“助睡神器”。 从褪黑素、助睡眠香薰这样的传统商品,到被冠以“黑科技”的安眠手环、睡眠喷雾等等。商 品价格也相差悬殊,从几十元到上万元不等。 例如,记者在某电商平台看到一款安眠手环,咨询商家时被告知手环采用的是高科技,佩戴15 天左右就能起到助睡眠的效果,并且对人体没有副作用。这款标着美国出产的手环卖到了两千多元。 在线下,一些大型超市、商场的不少商品都打上了“助眠”标签,并且价格不菲 某商场一款号称有护颈、助睡功能的枕头标价1700多元。据商家介绍,类似产品的销售情况很 好,不少顾客都愿意花上几百甚至上千元购买助睡眠的产品。 此外,一些与睡眠相关的APP也相继上线。有些可以记录使用者的睡眠状况,生成睡眠报告, 有的可以通过助眠音频帮助用户入眠。不少APP的安装量都超过了千万次。 不过在试过五花八门的产品后,潇潇并不知道哪些真的能帮助自己 “这些产品有的买来有点儿效果,有的又好像完全没有感觉,更多的时候可能是心理上的一些 安慰 拿什么拯救我的睡眠? 医学上认为,睡眠障碍包括了“睡不着、睡不醒和睡不好”三大类90余种睡眠疾病,严重地影 响人们的健康水平、生活质量和生产安全 2015年,美国全国睡眠基金会针对不同年龄层给出了睡眠指导建议 新生儿每天睡14至17小时,3至5岁儿童睡10至13小时,6至13岁学龄儿童睡9至11小时 14至17岁青少年睡8至10小时,成年人睡7至9小时,65岁以上老人睡7至8小时 对于国内很多年轻人来说,想要达到这样的标准十分困难。 在中国科协睡眠呼吸科学传播首席专家郭兮恒看来,睡眠障碍最主要的诱因和精神心理有关, 要想获得高质量的睡眠,一定要调整心情,放松心态 电子产品的普及、夜生活的丰富令年轻人生活不规律,对他们的睡眠产生了很大影响,未来 这种年轻化的趋势可能还会加重。”他建议,睡前一小时尽量不要再使用电子产品,可以选择听音
失眠背后的商机:“睡眠经济”悄然兴起 “为了提高睡眠质量,我尝试过各类保健品,还去办过美容院的按摩卡,只要能让我睡个好觉, 花些钱也愿意。”潇潇说。 和潇潇有类似想法的人不在少数,失眠大军在床上辗转反侧的同时,商家也发现了商机。 记者在某电商平台输入关键词“助睡眠”,立马弹出大量“助睡神器”。 从褪黑素、助睡眠香薰这样的传统商品,到被冠以“黑科技”的安眠手环、睡眠喷雾等等。商 品价格也相差悬殊,从几十元到上万元不等。 例如,记者在某电商平台看到一款安眠手环,咨询商家时被告知手环采用的是高科技,佩戴 15 天左右就能起到助睡眠的效果,并且对人体没有副作用。这款标着美国出产的手环卖到了两千多元。 在线下,一些大型超市、商场的不少商品都打上了“助眠”标签,并且价格不菲。 某商场一款号称有护颈、助睡功能的枕头标价 1700 多元。据商家介绍,类似产品的销售情况很 好,不少顾客都愿意花上几百甚至上千元购买助睡眠的产品。 此外,一些与睡眠相关的 APP 也相继上线。有些可以记录使用者的睡眠状况,生成睡眠报告, 有的可以通过助眠音频帮助用户入眠。不少 APP 的安装量都超过了千万次。 不过在试过五花八门的产品后,潇潇并不知道哪些真的能帮助自己。 “这些产品有的买来有点儿效果,有的又好像完全没有感觉,更多的时候可能是心理上的一些 安慰。” 拿什么拯救我的睡眠? 医学上认为,睡眠障碍包括了“睡不着、睡不醒和睡不好”三大类 90 余种睡眠疾病,严重地影 响人们的健康水平、生活质量和生产安全。 2015 年,美国全国睡眠基金会针对不同年龄层给出了睡眠指导建议: 新生儿每天睡 14 至 17 小时,3 至 5 岁儿童睡 10 至 13 小时,6 至 13 岁学龄儿童睡 9 至 11 小时, 14 至 17 岁青少年睡 8 至 10 小时,成年人睡 7 至 9 小时,65 岁以上老人睡 7 至 8 小时。 对于国内很多年轻人来说,想要达到这样的标准十分困难。 在中国科协睡眠呼吸科学传播首席专家郭兮恒看来,睡眠障碍最主要的诱因和精神心理有关。 要想获得高质量的睡眠,一定要调整心情,放松心态。 “电子产品的普及、夜生活的丰富令年轻人生活不规律,对他们的睡眠产生了很大影响,未来 这种年轻化的趋势可能还会加重。”他建议,睡前一小时尽量不要再使用电子产品,可以选择听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