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018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文学作品的外在形态历来多种多样,划分方式也难以归一。在这里,根据文学创 造的主客体关系和文学作为意识形态对现实的不同反应方式,我们把文学作品分 为现实型、理想型和象征型三种类型 在中国,《诗经》可以说是现实型文学的源头。《诗经》以赋、比、兴为基本艺 术表现方法。比兴中含有一定的象征因素。但就总的倾向看,《诗经》具有突出 的写实精神。其后,《史记》、杜甫的诗作、白居易的诗作、明清小说等等,体 现出现实型文学的基本特征。班固认为《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 隐恶”,是“实录”之作;白居易主张“以似为工,以真为师”,“文章合为时 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曹雪芹也强调“实录其事”。这些观点说明了现实 型文学的基本创作原则。从理想型文学来看,《楚辞》最早体现了其基本倾向 《楚辞》既有现实的抒写,也有寓意象征,但更主要的是奇异的幻想,表现出 种超现实的理想精神。其后,李白诗作狂放奇幻,超然于生活之上,纵横于仙境 之中。《西游记》、《聊斋志异》、《牡丹亭》等都体现出幻想奇异、超越现实 的特征。再看看象征型文学,《庄子》中的寓言与神话,以幻想形象暗示难以捉 摸的人生哲理、哲学精神,带有突出的象征意味。在以后的体现禅趣的山水诗作 中,通过水光山色、阴晴变幻写出自然、人生意境,追求“韵外之致”、“味外 之旨”,暗示耐人寻味的晢理禅意。王维的一些诗作即如此。柳宗元《西昆酬唱 集》的托物言志的咏物诗也不同程度地体现了象征型文学的某些特征 西方最早的文学古希腊神话、史诗和戏剧,也初步具有了三种文学类型的基本特 征。神话主要是幻想的产物,但当时的人们就是这样认识客观世界的。荷马史诗 在神话传说基础上把人神化,又使神具有人的性格,表现了人们借助想象征服自 然、支配自然的愿望与要求,既具有浓厚的理想精神,又生动真实地反映了“荷 马时代”的社会现实;古希腊戏剧中也有大量的作品是从农村酒神祭礼和民间滑 稽戏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这个时期的文学同时也带有一定的象征色彩。古希腊悲 剧《俄狄浦斯王》中人物悲剧的死亡,既是宿命的,也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在西 方中世纪文学中,宗教文学广泛运用象征手段,其整个形象体系也是一种总体象 征。英雄史诗描写英雄人物战胜妖魔鬼怪,歌颂民族祖先的业绩。骑士传奇描写 爱情、荣誉、忠诚、奇遇,富有奇幻浪漫情调。 三种文学类型的形成,是人类文学创作活动的产物。在作为文学类型发展初始阶 段的古代文学活动中,各种文学类型的基本结构形态已经初步形成并日趋完善 (摘编自《文学作品的类型与题材》,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提出三种文学作品类型后,通过中、西古代文学的作品和发展历史对其 进行说明。 B.第二段中所举作品都很具代表性,旨在说明各文学类型在中国的发展史及其 基本特征。 C.第三段写希腊神话、骑士传奇和古希腊悲剧主要是为悲剧人物具有象征性提 供论据。 D.文章论述了文学类型的基本特征,指出了它们常对立统一、共存于同一作品 中的事实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2018 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9 分,每小题 3 分) 文学作品的外在形态历来多种多样,划分方式也难以归一。在这里,根据文学创 造的主客体关系和文学作为意识形态对现实的不同反应方式,我们把文学作品分 为现实型、理想型和象征型三种类型。 在中国,《诗经》可以说是现实型文学的源头。《诗经》以赋、比、兴为基本艺 术表现方法。比兴中含有一定的象征因素。但就总的倾向看,《诗经》具有突出 的写实精神。其后,《史记》、杜甫的诗作、白居易的诗作、明清小说等等,体 现出现实型文学的基本特征。班固认为《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 隐恶”,是“实录”之作;白居易主张“以似为工,以真为师”,“文章合为时 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曹雪芹也强调“实录其事”。这些观点说明了现实 型文学的基本创作原则。从理想型文学来看,《楚辞》最早体现了其基本倾向。 《楚辞》既有现实的抒写,也有寓意象征,但更主要的是奇异的幻想,表现出一 种超现实的理想精神。其后,李白诗作狂放奇幻,超然于生活之上,纵横于仙境 之中。《西游记》、《聊斋志异》、《牡丹亭》等都体现出幻想奇异、超越现实 的特征。再看看象征型文学,《庄子》中的寓言与神话,以幻想形象暗示难以捉 摸的人生哲理、哲学精神,带有突出的象征意味。在以后的体现禅趣的山水诗作 中,通过水光山色、阴晴变幻写出自然、人生意境,追求“韵外之致”、“味外 之旨”,暗示耐人寻味的哲理禅意。王维的一些诗作即如此。柳宗元《西昆酬唱 集》的托物言志的咏物诗也不同程度地体现了象征型文学的某些特征。 西方最早的文学古希腊神话、史诗和戏剧,也初步具有了三种文学类型的基本特 征。神话主要是幻想的产物,但当时的人们就是这样认识客观世界的。荷马史诗 在神话传说基础上把人神化,又使神具有人的性格,表现了人们借助想象征服自 然、支配自然的愿望与要求,既具有浓厚的理想精神,又生动真实地反映了“荷 马时代”的社会现实;古希腊戏剧中也有大量的作品是从农村酒神祭礼和民间滑 稽戏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这个时期的文学同时也带有一定的象征色彩。古希腊悲 剧《俄狄浦斯王》中人物悲剧的死亡,既是宿命的,也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在西 方中世纪文学中,宗教文学广泛运用象征手段,其整个形象体系也是一种总体象 征。英雄史诗描写英雄人物战胜妖魔鬼怪,歌颂民族祖先的业绩。骑士传奇描写 爱情、荣誉、忠诚、奇遇,富有奇幻浪漫情调。 三种文学类型的形成,是人类文学创作活动的产物。在作为文学类型发展初始阶 段的古代文学活动中,各种文学类型的基本结构形态已经初步形成并日趋完善。 (摘编自《文学作品的类型与题材》,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提出三种文学作品类型后,通过中、西古代文学的作品和发展历史对其 进行说明。 B.第二段中所举作品都很具代表性,旨在说明各文学类型在中国的发展史及其 基本特征。 C.第三段写希腊神话、骑士传奇和古希腊悲剧主要是为悲剧人物具有象征性提 供论据。 D.文章论述了文学类型的基本特征,指出了它们常对立统一、共存于同一作品 中的事实
2.下面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学作品虽然外在形态多种多样,但都是反映创作主体对于现实的反应的意 识形态。 B.在中国诸多现实型的文学作品中,只注重写实的《诗经》可成为其佼佼者和 代表者 C.像王维一类的山水田园诗人心怀哲理禅意,他们通过描写自然来展现各自人 生意境 D.早在中国古代文学活动发展的初期,现实型、理想型和象征型文学就已初步 形成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古代文学活动中,中国和西方的文学作品在具体内容上虽有差异,在类型 上却有 相通之处。 B.由于宗教因素,西方神话、史诗、戏剧等文学作品在表现理想性、现实性的 同时, 也都具有神学性 C.从《西游记》和《荷马史诗》等作品可以看出,理想型文学的形象往往是虚 构的、 超越现实的。 D.在人类文学类型发展的初始阶段,各种文学类型经常结合在一起,没有完全 获得各 自独立的形态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林子深处张炜 芦青河口那围遭儿树多。大片大片的树林子,里面横一条小路,竖一条小路,非 把人走迷了不可。因此河边的各家老人都常常告诫自己的孩子一一没事儿,千万 不要往林子深处走 可二兰子倒蛮不在乎。她常钻到林子深处割牛草。家里养个老牛,肚子比碾砣还 大,地上放捆嫩草叶儿,它伸出舌头抿几下就光了。大弟弟忙着复习考大学,小 弟弟要进重点班,惟独她不被看重,忙里忙外,出工前还得去割一大早的牛草。 割就割吧,她没上几天学,管“太”念“大”,常常忽略中间那“一点儿”,还 不得割牛草吗?可近处的青草全被人割光了,不进林子深处行吗?好在二兰子还 从没有迷过路。 早晨,还是很早的时候就进林子了。二兰子总是这样:不管心里多么不痛快 进了这林子就变得高兴了。看吧,这里的草叶儿才叫好呢!青青一片,崭新崭新 的,叶片儿宽板板,长溜溜,就像初夏的麦苗儿。那草棵里面还有花哩,红一朵, 黄一朵,二兰子先拣一朵大的插在头上,然后才解了绳儿,举起手里那把雪亮亮 的镰刀……小鸟儿在头顶“喳喳”地叫了几声,清甜的空气直往鼻孔里扑,二兰 子髙兴极了!她盯着那镰刀刃儿,镰刀刃儿锃亮锃亮,反射着阳光,耀得她眯起 了眼。四周空荡荡的,一个人也没有,她脸儿红红的,四面儿瞧瞧,心里一热, 不知怎么脱口喊了一声:“大刀睐,小刀睐——”呀,满林子都喊哟!二兰子听 到那声音了,听那尾音儿,在林子里还引起了一阵“啦沙沙沙……”的震动。二 子恣得闭上了眼睛,一溜睫毛显得格外长、格外密。她大仰着脸儿,眼也不睁
2.下面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学作品虽然外在形态多种多样,但都是反映创作主体对于现实的反应的意 识形态。 B.在中国诸多现实型的文学作品中,只注重写实的《诗经》可成为其佼佼者和 代表者。 C.像王维一类的山水田园诗人心怀哲理禅意,他们通过描写自然来展现各自人 生意境。 D.早在中国古代文学活动发展的初期,现实型、理想型和象征型文学就已初步 形成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在古代文学活动中,中国和西方的文学作品在具体内容上虽有差异,在类型 上却有 相通之处。 B.由于宗教因素,西方神话、史诗、戏剧等文学作品在表现理想性、现实性的 同时, 也都具有神学性。 C.从《西游记》和《荷马史诗》等作品可以看出,理想型文学的形象往往是虚 构的、 超越现实的。 D.在人类文学类型发展的初始阶段,各种文学类型经常结合在一起,没有完全 获得各 自独立的形态。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4~6 题。 林子深处 张炜 芦青河口那围遭儿树多。大片大片的树林子,里面横一条小路,竖一条小路,非 把人走迷了不可。因此河边的各家老人都常常告诫自己的孩子——没事儿,千万 不要往林子深处走! 可二兰子倒蛮不在乎。她常钻到林子深处割牛草。家里养个老牛,肚子比碾砣还 大,地上放捆嫩草叶儿,它伸出舌头抿几下就光了。大弟弟忙着复习考大学,小 弟弟要进重点班,惟独她不被看重,忙里忙外,出工前还得去割一大早的牛草。 割就割吧,她没上几天学,管“太”念“大”,常常忽略中间那“一点儿”,还 不得割牛草吗?可近处的青草全被人割光了,不进林子深处行吗? 好在二兰子还 从没有迷过路。 早晨,还是很早的时候就进林子了。二兰子总是这样:不管心里多么不痛快,一 进了这林子就变得高兴了。看吧,这里的草叶儿才叫好呢!青青一片,崭新崭新 的,叶片儿宽板板,长溜溜,就像初夏的麦苗儿。那草棵里面还有花哩,红一朵, 黄一朵,二兰子先拣一朵大的插在头上,然后才解了绳儿,举起手里那把雪亮亮 的镰刀……小鸟儿在头顶“喳喳”地叫了几声,清甜的空气直往鼻孔里扑,二兰 子高兴极了!她盯着那镰刀刃儿,镰刀刃儿锃亮锃亮,反射着阳光,耀得她眯起 了眼。四周空荡荡的,一个人也没有,她脸儿红红的,四面儿瞧瞧,心里一热, 不知怎么脱口喊了一声:“大刀睐,小刀睐——”呀,满林子都喊哟!二兰子听 到那声音了,听那尾音儿,在林子里还引起了一阵“啦沙沙沙……”的震动。二 兰子恣得闭上了眼睛,一溜睫毛显得格外长、格外密。她大仰着脸儿,眼也不睁
嘻嘻笑着又喊一遍,“大刀睐,小刀睐一—”她喊完了,大气儿也不出,只用心 听着自己在这树林子里的声音。大树林子绿蒙蒙的,多宽敞啊! 这回的尾音拖得特别的长。奇怪的是,它好像飞到了老远的地方,又从那儿折回 来。声音已经变了。二兰子听着愣住了! 她一个字一个字地分辨着:是哪个小伙子在老远的地方接着喊哩!听听,他还在 喊哩一—“大姑娘睐,小姑娘睐一一” 兰子赶紧藏到了一丛灌木后边。当她听出那声音是从远远的河西岸传过来的, 才从灌木丛里走出来。不过她一颗心还在“怦怦”跳着,胆怯地向着河西岸望去 团绿色又一团绿色,苇行、灌木,遮得严严实实,哪里看得见啊!不过这 声音却是蛮嫩气,听那调儿,还是喊的普遍话。二兰子小声骂一句“该死的”, 就弯下身子割草了 这天,她只默默地割草,连大声“哼”一句也不敢,生怕河西岸听见似的。割成 了一大捆儿,她就无声地扛起来,踏着那林中小路儿回家了 以后的早上,她每每来到林子里,刚要弯腰割草,就会听到河西岸那人在喊。“喊 吧,喊吧,有谁理你才怪!”二兰子在心里说着,下狠劲儿割着草,头也不抬。 割呀割呀!割得草叶堆成小山,老牛吃得肚儿圆;割呀割呀,一口气割了十天。 十天里有十个早晨,有十次踢散那林中小路上的露水珠儿,也有十次听到那河西 岸的呼喊。呼喊,呼喊,显你小伙子嗓子脆啊!显得你小伙子甜眯嗦嗦啊!匚兰 子烦他。她这会儿开始后悔了:一个姑娘家,干吗在树林子里乱喊呀?你就不知 道这树林子特怪一一能让声音大上几倍吗? 兰子以后割草时,故意用心听那鸟儿吵嘴—一这就能忘了那个小伙子的声音 可是几天之后,她突然觉得这无边的林子里好像少了些什么。 少了些什么呢?花也在,草也在,鸟儿也在,手里的镰刀也在一一少了些什么呢? 她干活不勤快了,再也无心割草,默默地贴站在一棵大杨树上,伸出镰刀刮那衰 死的老皮儿……她刮着刮着猛然记起了:是少了他那喊声哩!—一他从河西岸走 了吗?他回不去了?他怎么就一连这多天不喊哩 兰子扛着草捆儿回家,走在路上都没劲儿。她是太累了。早上回到林子里,她 清了清嗓子,面向河西,用甜津津的声音喊了一句:“大刀睐,小刀睐 树林子哟,树林子哟!树林子又把这声音传走了,那尾音儿不消不失,颤颤悠悠, 像琴!像箫!像笛!像鼓!二兰子料定这声音是那千千万万片叶子传动的,要不它们 怎么老是唰唰地动呀?她半个脸贴在树干上,她等河西岸那个声音。正在她的心 急急跳动的时候,那声音果然又一次传过来了 大姑娘睐,小姑娘睐· 那尾声在林中回荡着,悠悠不绝,无边的树林仍在鸣响。这声音扩展到了一个更 广阔的世界里,起落、震荡,交织成一个力的回响,深沉、昂扬,像乐章里奏出 的和声……二兰子一动不动地谛听着,抿着嘴角。她四周都是高入云天的大树 蓬蓬勃勃的草木。她谛听着,渐渐觉得自己也溶化在一片无垠的绿色里了…… 兰子欣慰地笑了。 (选自张炜《林子深处的声音》,有删改) 【注】甜眯嗦嗦,方言,意为“爱在女人面前讨好”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家里养个老牛,肚子比碾砣还大,地上放捆嫩草叶儿,它伸出舌头抿几下 就光了” 这种富有乡土气息的表达使文章呈现出质朴的美感
嘻嘻笑着又喊一遍,“大刀睐,小刀睐——”她喊完了,大气儿也不出,只用心 听着自己在这树林子里的声音。大树林子绿蒙蒙的,多宽敞啊! 这回的尾音拖得特别的长。奇怪的是,它好像飞到了老远的地方,又从那儿折回 来。声音已经变了。二兰子听着愣住了! 她一个字一个字地分辨着:是哪个小伙子在老远的地方接着喊哩!听听,他还在 喊哩——“大姑娘睐,小姑娘睐——” 二兰子赶紧藏到了一丛灌木后边。当她听出那声音是从远远的河西岸传过来的, 才从灌木丛里走出来。不过她一颗心还在“怦怦”跳着,胆怯地向着河西岸望去 ——一团绿色又一团绿色,苇行、灌木,遮得严严实实,哪里看得见啊!不过这 声音却是蛮嫩气,听那调儿,还是喊的普遍话。二兰子小声骂一句“该死的”, 就弯下身子割草了。 这天,她只默默地割草,连大声“哼”一句也不敢,生怕河西岸听见似的。割成 了一大捆儿,她就无声地扛起来,踏着那林中小路儿回家了。 以后的早上,她每每来到林子里,刚要弯腰割草,就会听到河西岸那人在喊。“喊 吧,喊吧,有谁理你才怪!”二兰子在心里说着,下狠劲儿割着草,头也不抬。 割呀割呀!割得草叶堆成小山,老牛吃得肚儿圆;割呀割呀,一口气割了十天。 十天里有十个早晨,有十次踢散那林中小路上的露水珠儿,也有十次听到那河西 岸的呼喊。呼喊,呼喊,显你小伙子嗓子脆啊!显得你小伙子甜眯嗦嗦啊!二兰 子烦他。她这会儿开始后悔了:一个姑娘家,干吗在树林子里乱喊呀?你就不知 道这树林子特怪——能让声音大上几倍吗? 二兰子以后割草时,故意用心听那鸟儿吵嘴——这就能忘了那个小伙子的声音。 可是几天之后,她突然觉得这无边的林子里好像少了些什么。 少了些什么呢?花也在,草也在,鸟儿也在,手里的镰刀也在——少了些什么呢? 她干活不勤快了,再也无心割草,默默地贴站在一棵大杨树上,伸出镰刀刮那衰 死的老皮儿……她刮着刮着猛然记起了:是少了他那喊声哩!——他从河西岸走 了吗?他回不去了?他怎么就一连这多天不喊哩! 二兰子扛着草捆儿回家,走在路上都没劲儿。她是太累了。早上回到林子里,她 清了清嗓子,面向河西,用甜津津的声音喊了一句:“大刀睐,小刀睐——” 树林子哟,树林子哟!树林子又把这声音传走了,那尾音儿不消不失,颤颤悠悠, 像琴!像箫!像笛!像鼓!二兰子料定这声音是那千千万万片叶子传动的,要不它们 怎么老是唰唰地动呀?她半个脸贴在树干上,她等河西岸那个声音。正在她的心 急急跳动的时候,那声音果然又一次传过来了——“大姑娘睐,小姑娘睐——” 那尾声在林中回荡着,悠悠不绝,无边的树林仍在鸣响。这声音扩展到了一个更 广阔的世界里,起落、震荡,交织成一个力的回响,深沉、昂扬,像乐章里奏出 的和声……二兰子一动不动地谛听着,抿着嘴角。她四周都是高入云天的大树、 蓬蓬勃勃的草木。她谛听着,渐渐觉得自己也溶化在一片无垠的绿色里了……二 兰子欣慰地笑了。 (选自张炜《林子深处的声音》,有删改) 【注】甜眯嗦嗦,方言,意为“爱在女人面前讨好”。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家里养个老牛,肚子比碾砣还大,地上放捆嫩草叶儿,它伸出舌头抿几下 就光了”, 这种富有乡土气息的表达使文章呈现出质朴的美感
B.二兰子的形象非常立体、鲜活,对于老人们的告诫她表现得天真胆大,但“还 从没 有迷过路”又能从侧面看出她的心细机灵。 C.文章最后写尾声悠悠不绝,草木蓬蓬勃勃,绿色无边无垠……这些充满诗情 画意的 语句既交代了情节发展的走向,又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D.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呈现二兰子心灵世界的成长过程:由开始的“潜意识”发 展到了 后来的“主观意识”,越来越有主动性。 5.结合小说内容,分析二兰子三次呼喊“大刀睐,小刀睐一一”时的心理状态 (5分) 答 6.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二兰子,但几乎一半篇幅是在写林子。作者为什么这样 处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百岁饶宗颐:一代通儒 贾思玉陈志明 1917年8月9日,饶宗颐出生于粤东古城潮州的一个名门望族。饶宗颐的父亲 早年毕业于上海法政学校,饱读诗书,留意时势,参加过当时名震天下的革命团 体一一南社。饶老先生喜买书、藏书,将自己的藏书楼叫做“天啸楼”,有书达 十万卷。饶宗颐幼承庭训,饱览群书,而且跟随自家请的名师苦学,打下了绘画、 书法和古文的根基 饶宗颐的问学之路并非坦途。16岁那年,正当壮年的父亲突然撒手人寰,而母 亲早在他两岁时就已过世。身为家中长子,饶宗颐放弃入大学的计划,处理家中 事务。“那时候,(父亲)留下庞大的财产与大批书籍,在这两者之中我选择了 书籍。”他继承父亲遗志,完成《潮州艺文志》,踏出学术生涯的第一步。 父母早逝,战乱动荡,及至后来家族钱财、藏书灰飞烟灭,让饶宗颐过早地体会 到何为四大皆空,也过早地参透何为心无挂碍。饶宗颐的学生、港大的郑炜明博 士说,饶公一生推崇苏东坡,因为面对逆境,他往往比较达观、超然,“心态平 和,乐观向上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饶宗颐其时在中山大学广东通志馆任艺文纂修,同时 已加入历史学家顾劼刚主持的禹贡学会,顾先生本拟将《古史辨》第八册交由饶 宗颐负责。自幼慎思明辨的饶宗颐,发觉“古史辨”派过于疑古,基于自身学术 思想的转变,饶宗颐并未接手此事 1940年,饶宗颐完成了成名作《楚辞地理考》,此书没有墨守前人成说,而是 提出了跟史学大家钱穆的《楚辞地名考》不同的意见,数十年后更是得到考古发 掘的映证 饶宗颐坚信“做学术不要有框框”,也要去除依傍。在继承清儒朴学的基础上, 饶宗颐经过自己的探索,在每一个学术领域都挥洒得淋漓尽致。 1952年,饶宗颐开始执教于香港大学中文系,主讲《诗经》、《楚辞》、六朝 诗赋、老庄晢学,同时兼任《东方文化》编辑。期间每年都有机会被派到国外开 会,参加美、法等国的汉学研究机构的工作,跟外国汉学家的交往日益密切,接
B.二兰子的形象非常立体、鲜活,对于老人们的告诫她表现得天真胆大,但“还 从没 有迷过路”又能从侧面看出她的心细机灵。 C.文章最后写尾声悠悠不绝,草木蓬蓬勃勃,绿色无边无垠……这些充满诗情 画意的 语句既交代了情节发展的走向,又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D.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呈现二兰子心灵世界的成长过程:由开始的“潜意识”发 展到了 后来的“主观意识”,越来越有主动性。 5.结合小说内容,分析二兰子三次呼喊“大刀睐,小刀睐——”时的心理状态。 (5 分) 答: 6.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二兰子,但几乎一半篇幅是在写林子。作者为什么这样 处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 分) 答: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百岁饶宗颐:一代通儒 贾思玉 陈志明 1917 年 8 月 9 日,饶宗颐出生于粤东古城潮州的一个名门望族。饶宗颐的父亲 早年毕业于上海法政学校,饱读诗书,留意时势,参加过当时名震天下的革命团 体——南社。饶老先生喜买书、藏书,将自己的藏书楼叫做“天啸楼”,有书达 十万卷。饶宗颐幼承庭训,饱览群书,而且跟随自家请的名师苦学,打下了绘画、 书法和古文的根基。 饶宗颐的问学之路并非坦途。16 岁那年,正当壮年的父亲突然撒手人寰,而母 亲早在他两岁时就已过世。身为家中长子,饶宗颐放弃入大学的计划,处理家中 事务。“那时候,(父亲)留下庞大的财产与大批书籍,在这两者之中我选择了 书籍。”他继承父亲遗志,完成《潮州艺文志》,踏出学术生涯的第一步。 父母早逝,战乱动荡,及至后来家族钱财、藏书灰飞烟灭,让饶宗颐过早地体会 到何为四大皆空,也过早地参透何为心无挂碍。饶宗颐的学生、港大的郑炜明博 士说,饶公一生推崇苏东坡,因为面对逆境,他往往比较达观、超然,“心态平 和,乐观向上”。 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饶宗颐其时在中山大学广东通志馆任艺文纂修,同时 已加入历史学家顾劼刚主持的禹贡学会,顾先生本拟将《古史辨》第八册交由饶 宗颐负责。自幼慎思明辨的饶宗颐,发觉“古史辨”派过于疑古,基于自身学术 思想的转变,饶宗颐并未接手此事。 1940 年,饶宗颐完成了成名作《楚辞地理考》,此书没有墨守前人成说,而是 提出了跟史学大家钱穆的《楚辞地名考》不同的意见,数十年后更是得到考古发 掘的映证。 饶宗颐坚信“做学术不要有框框”,也要去除依傍。在继承清儒朴学的基础上, 饶宗颐经过自己的探索,在每一个学术领域都挥洒得淋漓尽致。 1952 年,饶宗颐开始执教于香港大学中文系,主讲《诗经》、《楚辞》、六朝 诗赋、老庄哲学,同时兼任《东方文化》编辑。期间每年都有机会被派到国外开 会,参加美、法等国的汉学研究机构的工作,跟外国汉学家的交往日益密切,接
触到很多早年流失海外的典籍孤本,并能到印度等地进行实地考察、研究,他学 问的规模更加博大。 1963年,饶宗颐应邀前往天竺梵文研究中心从事中印关系研究,得以师从印度 著名学者老白春晖学习《利俱吠陀》,足迹遍及印度南北,贡献了不少很有见地 的论文,还翻译了《利俱吠陀》经,为中印文化文流史硏究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有此因缘,也为后来饶宗颐与梵学大家季羡林的交往埋下了伏笔,人称“南饶北 季”。季羡林认为,饶宗颐最善于发现问题。饶宗颐以之为知言。 二零零三年,饶宗颐教授将个人积累的数万册贵重藏书,包括非常珍贵的古籍善 本,以及一百八十多件书画作品,捐赠给香港大学 提到“饶宗颐”,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国学大师”。饶宗颐对这个称谓有保留 “我不是大师,我是大猪(潮汕话里,‘师’与‘猪’谐音)。”他曾开玩笑说, 大师原是称呼和尚的。近两年,面对越来越多的追捧者,饶公最常说的话是:“不 敢当、不敢当”。 (选自中国作家网,有删改) 【相关链接】 1.饶宗颐不仅是香港文化界的“镇港之宝”,也是当下中国最受尊崇的学者之 学术界先后将他与钱锺书、季羡林并列,称为“北钱南饶”和“北季南饶 而前者称赞他是“旷世奇才”,后者直呼“我心目中的大师就是饶宗颐” 2.饶宗颐精通诗词、书画、古乐。其书法灵动优雅,耐人寻味。他的白描人物画 得到国画大师张大千的赞赏。在中国艺术史上,要将禅宗的意趣与绘画结合起来, 历来是很难的事情,但是饶宗颐却将这两者完美地结合了起来。 中国作家网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的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在面对庞大的遗产和书籍时,饶宗颐选择了后者。而完成《潮州艺文志》 既是继 承了父亲的遗志,也是他学术生涯的开始。 B.饶宗颐曾有机会负责《古史辨》的第八册,但是饶宗颐却认为“古史辨派” 过于疑 古,从自身学术思想的转变出发,他并未接手此事。 C.饶宗颐为了使自己学问的规模更加博大,利用出国开会的机会到国外参加汉 学机构 的工作,到印度等地进行实地考察、研究。 D.饶宗颐在自己的成名作中提出了和史学大家钱穆的《楚辞地名考》不同的意 见,而 这在数十年后得到了考古发掘的验证。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饶宗颐不仅从小就接受父亲的教育,饱览群书,并且跟随自家请的名师学习 这些 经历为他以后的学术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B.家庭的变故和局势的动荡没有打垮饶宗颐,因为一生推崇苏东坡,所以在面 对逆境 和困难时,他往往能够表现得达观、超然。 C.饶宗颐谦虚淡泊,学术界先后将饶宗颐和钱锺书、季羡林并列,面对两位大 师对自
触到很多早年流失海外的典籍孤本,并能到印度等地进行实地考察、研究,他学 问的规模更加博大。 1963 年,饶宗颐应邀前往天竺梵文研究中心从事中印关系研究,得以师从印度 著名学者老白春晖学习《利俱吠陀》,足迹遍及印度南北,贡献了不少很有见地 的论文,还翻译了《利俱吠陀》经,为中印文化文流史研究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有此因缘,也为后来饶宗颐与梵学大家季羡林的交往埋下了伏笔,人称“南饶北 季”。季羡林认为,饶宗颐最善于发现问题。饶宗颐以之为知言。 二零零三年,饶宗颐教授将个人积累的数万册贵重藏书,包括非常珍贵的古籍善 本,以及一百八十多件书画作品,捐赠给香港大学。 提到“饶宗颐”,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国学大师”。饶宗颐对这个称谓有保留。 “我不是大师,我是大猪(潮汕话里,‘师’与‘猪’谐音)。”他曾开玩笑说, 大师原是称呼和尚的。近两年,面对越来越多的追捧者,饶公最常说的话是:“不 敢当、不敢当”。 (选自中国作家网,有删改) 【相关链接】 1.饶宗颐不仅是香港文化界的“镇港之宝”,也是当下中国最受尊崇的学者之 一。学术界先后将他与钱锺书、季羡林并列,称为“北钱南饶”和“北季南饶”。 而前者称赞他是“旷世奇才”,后者直呼“我心目中的大师就是饶宗颐”。 2.饶宗颐精通诗词、书画、古乐。其书法灵动优雅,耐人寻味。他的白描人物画, 得到国画大师张大千的赞赏。在中国艺术史上,要将禅宗的意趣与绘画结合起来, 历来是很难的事情,但是饶宗颐却将这两者完美地结合了起来。 ——中国作家网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的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在面对庞大的遗产和书籍时,饶宗颐选择了后者。而完成《潮州艺文志》, 既是继 承了父亲的遗志,也是他学术生涯的开始。 B.饶宗颐曾有机会负责《古史辨》的第八册,但是饶宗颐却认为“古史辨派” 过于疑 古,从自身学术思想的转变出发,他并未接手此事。 C.饶宗颐为了使自己学问的规模更加博大,利用出国开会的机会到国外参加汉 学机构 的工作,到印度等地进行实地考察、研究。 D.饶宗颐在自己的成名作中提出了和史学大家钱穆的《楚辞地名考》不同的意 见,而 这在数十年后得到了考古发掘的验证。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 分) A.饶宗颐不仅从小就接受父亲的教育,饱览群书,并且跟随自家请的名师学习。 这些 经历为他以后的学术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B.家庭的变故和局势的动荡没有打垮饶宗颐,因为一生推崇苏东坡,所以在面 对逆境 和困难时,他往往能够表现得达观、超然。 C.饶宗颐谦虚淡泊,学术界先后将饶宗颐和钱锺书、季羡林并列,面对两位大 师对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