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018届髙三第三次高考模拟考试5月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当前中国农村的贫困主要表现出了四个维度的转型,分别是:贫困程度的相对性, 贫困生成的结构性,贫困内涵的消费性和贫困治理的日趋复杂性 1985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当时中国农村的绝对贫困人口为1.25亿,而到2007 年时,相关数据显示,绝对贫困人口约为1479万人。2001年中国政府发表《 000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白皮书,宣布在2000年底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 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这标志着在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的二元结构中,相对贫困 人口已占据了中国贫困人口的主体地位。2011年,中央政府设定了2300元的贫 困线,这让中国的贫困人口迅速增加至1.28亿。虽然在新标准下贫困人口大量 增加了,但是相对贫困人口占主体的结构并没有发生变化。截至2014年底,中 国贫困人口还有7000多万,我们的扶贫攻坚任务依然艰巨。 所谓的贫困生成主因的结构性是指,越来越多贫困人口的出现或者说其无法跳出 贫困陷阱是因为他们面临的是结构性贫困的处境,我们也可以说,贫困人口陷入 了结构性贫困的陷阱。这里所谓的结构性贫困意味着,贫困人口在资本、资源、 技术、知识、信息、社会资本和文化等多个相对独立的空间和场域内,对无法与 那些在以上层面具有优势的精英群体和优先群体进行竞争,因为两个群体的初始 条件不同,同时与以上结构及其资源分配相关的机会也并不均等。结构性贫困的 存在意味着,贫困人口仍将在很长时间内处于贫困状态,且在富者与贫困者之间 形成了一种间接的或然性的剥夺关系。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因为不均衡和不平 等结构的存在,贫富差距并没有像我们政策宣传和期待的那样不断缩小,而是出 现了相对平衡发展基础上的差距不断加大 由于当前贫困人口的构成主体是相对贫困人口,因此,对他们而言,生存和基本 生产方面并没有让其感受到贫困,而最让其觉得贫困和窘迫的是消费层面的贫 困。在英国思想家鲍曼看来,这个时代是一个通过消费来生产穷人的时代,只有 充足的消费才能证明个体的价值。对农民而言,受市场经济价值理念和攀比、面 子等亚健康消费文化的影响,他们也渴望自己能够充分消费,能够充分享受物质 层面的丰足生活:同时,以国家层面的发展主义为主导,个体价值的成功标准被 元化,也即经济上的成功和成就才是自我价值实现的证明。在这样一种意义上 对贫困者而言,他们贫困的是用来消费的资本,用来实现更多其他方面发展和提 升的物质基础。不能有效应对贫困内涵的这种转变,那扶贫工作的困境就难以突 破 回顾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贫困治理历程,按照相关研究者的分析,我们可以将贫 困治理划分为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贫困治理重点是发挥计划的调控和改革作 用,对贫困人口的扶持主要是去除了各类阻碍性的制度因素,让贫困人口具有了 更多的社会流动性和更大的创造财富的空间;在第二阶段,扶贫管理工作地位突 出,专门性的扶贫工作机构也得以建立,扶贫财政专项和国家贫困线等初次进入 扶贫领域。这些都标志着扶贫治理的复杂性已经开始显现:发展到第三阶段,贫 困治理的复杂性就更加显著了,这个时期的贫困治理不仅继续强化来自政府行政 治理层面的职能,继续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同时也注意发挥基于市场的经济发展 对贫困人口的帮扶作用,此外,为了应对扶贫问题的复杂化,政府层面还倡议和 推动构建了社会理论参与的扶贫大格局。社会分层与基层治理格局的变化导致减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2018 届高三第三次高考模拟考试 5 月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当前中国农村的贫困主要表现出了四个维度的转型,分别是:贫困程度的相对性, 贫困生成的结构性,贫困内涵的消费性和贫困治理的日趋复杂性。 1985 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当时中国农村的绝对贫困人口为 1.25 亿,而到 2007 年时,相关数据显示,绝对贫困人口约为 1479 万人。2001 年中国政府发表《二 000 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白皮书,宣布在 2000 年底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 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这标志着在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的二元结构中,相对贫困 人口已占据了中国贫困人口的主体地位。2011 年,中央政府设定了 2300 元的贫 困线,这让中国的贫困人口迅速增加至 1.28 亿。虽然在新标准下贫困人口大量 增加了,但是相对贫困人口占主体的结构并没有发生变化。截至 2014 年底,中 国贫困人口还有 7000 多万,我们的扶贫攻坚任务依然艰巨。 所谓的贫困生成主因的结构性是指,越来越多贫困人口的出现或者说其无法跳出 贫困陷阱是因为他们面临的是结构性贫困的处境,我们也可以说,贫困人口陷入 了结构性贫困的陷阱。这里所谓的结构性贫困意味着,贫困人口在资本、资源、 技术、知识、信息、社会资本和文化等多个相对独立的空间和场域内,对无法与 那些在以上层面具有优势的精英群体和优先群体进行竞争,因为两个群体的初始 条件不同,同时与以上结构及其资源分配相关的机会也并不均等。结构性贫困的 存在意味着,贫困人口仍将在很长时间内处于贫困状态,且在富者与贫困者之间 形成了一种间接的或然性的剥夺关系。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因为不均衡和不平 等结构的存在,贫富差距并没有像我们政策宣传和期待的那样不断缩小,而是出 现了相对平衡发展基础上的差距不断加大。 由于当前贫困人口的构成主体是相对贫困人口,因此,对他们而言,生存和基本 生产方面并没有让其感受到贫困,而最让其觉得贫困和窘迫的是消费层面的贫 困。在英国思想家鲍曼看来,这个时代是一个通过消费来生产穷人的时代,只有 充足的消费才能证明个体的价值。对农民而言,受市场经济价值理念和攀比、面 子等亚健康消费文化的影响,他们也渴望自己能够充分消费,能够充分享受物质 层面的丰足生活;同时,以国家层面的发展主义为主导,个体价值的成功标准被 一元化,也即经济上的成功和成就才是自我价值实现的证明。在这样一种意义上, 对贫困者而言,他们贫困的是用来消费的资本,用来实现更多其他方面发展和提 升的物质基础。不能有效应对贫困内涵的这种转变,那扶贫工作的困境就难以突 破。 回顾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贫困治理历程,按照相关研究者的分析,我们可以将贫 困治理划分为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贫困治理重点是发挥计划的调控和改革作 用,对贫困人口的扶持主要是去除了各类阻碍性的制度因素,让贫困人口具有了 更多的社会流动性和更大的创造财富的空间;在第二阶段,扶贫管理工作地位突 出,专门性的扶贫工作机构也得以建立,扶贫财政专项和国家贫困线等初次进入 扶贫领域。这些都标志着扶贫治理的复杂性已经开始显现;发展到第三阶段,贫 困治理的复杂性就更加显著了,这个时期的贫困治理不仅继续强化来自政府行政 治理层面的职能,继续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同时也注意发挥基于市场的经济发展 对贫困人口的帮扶作用,此外,为了应对扶贫问题的复杂化,政府层面还倡议和 推动构建了社会理论参与的扶贫大格局。社会分层与基层治理格局的变化导致减
贫越发艰难。这也是贫困治理复杂性的客观原因。(摘编自邢成举赵晓峰《论中 国农村贫困的转型及其对精准扶贫的挑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了给扶贫工作提供具体提导,本文提出了当前中国农村的贫困所出现的转 型问题。 B.到2014年底,中国绝对贫困人口比2007年增加了5000多万,这增加了扶贫 的艰巨性。 C.相对贫困人口指的是那些无法与富豪一样消费,充分享受物质层面豪华生活 的人群 D.农村贫困生成的结构性转型,实际上意味着贫困人口仍将在很长时间内处于 贫困状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采用总分结构,从四个维度审视,着重论述了当前中国农村贫困的转型 问题。 B.文章引用具体数字,阐明了当前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生成的结构性变化,指出 扶贫的艰巨性。 C.文章引用英国鲍曼的思想,是为了佐证当前贫困内涵的消费性变化,提醒人们 有效应对。 D.文章概述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扶贫工作的三个阶段,分析了贫困治理复杂性 的客观原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二000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的发表,表明中国相对贫困人口成为贫困人 口主体。 B.因为贫因生成的结构性转型,我国贫富差距在相对平衡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加 大 C.如果没有市场经济价值理念和攀比、面子等消费文化影响,人们就不会感到自 己是贫困的。 D.只有充分认识到中国贫困内涵的转型,才能应对精准扶贫的新挑成,走出扶 贫工作的困境 1.(3分)D(A项“为了给扶贫工作提供具体指导”错,本文目的显然是论述 当前贫困的转型问题,以给政府决策提供宏观依据,从而迎接新的挑战,并未提 供具体指导;B项“中国绝对贫困人口比2007年增加了5000多万”错,文中所 说的“中国贫困人口还有7000多万”其中还包括占主体的相对贫困人口;C项 “无法与富豪一样……豪华生活的人群”错,根据文意,应是“无法充分享受物 质层面的丰足生活”) 2.(3分)B(“阐明了当前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生成的结构性变化”错,文章引 用具体数字是说明“贫困程度的相对性”) 3.(3分)C(对象扩大,根据原文,“人们”应该是“相对贫困人口”)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14分) 神奇的耳朵 周国华 黎嘉肩扛木枷,身板笔挺,所过之处,草木为之轻颤。 到山野,黎嘉仿佛有种回家的感觉,尽管这儿他是第一次来。山林草原,本就 是他的世界。打记事起,他就从未离开过。京城,是那些狐狸们的乐园,这帮阴
贫越发艰难。这也是贫困治理复杂性的客观原因。(摘编自邢成举赵晓峰《论中 国农村贫困的转型及其对精准扶贫的挑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为了给扶贫工作提供具体提导,本文提出了当前中国农村的贫困所出现的转 型问题。 B.到 2014 年底,中国绝对贫困人口比 2007 年增加了 5000 多万,这增加了扶贫 的艰巨性。 C.相对贫困人口指的是那些无法与富豪一样消费,充分享受物质层面豪华生活 的人群。 D.农村贫困生成的结构性转型,实际上意味着贫困人口仍将在很长时间内处于 贫困状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采用总分结构,从四个维度审视,着重论述了当前中国农村贫困的转型 问题。 B.文章引用具体数字,阐明了当前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生成的结构性变化,指出 扶贫的艰巨性。 C.文章引用英国鲍曼的思想,是为了佐证当前贫困内涵的消费性变化,提醒人们 有效应对。 D.文章概述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扶贫工作的三个阶段,分析了贫困治理复杂性 的客观原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二 OOO 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的发表,表明中国相对贫困人口成为贫困人 口主体。 B.因为贫因生成的结构性转型,我国贫富差距在相对平衡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加 大。 C.如果没有市场经济价值理念和攀比、面子等消费文化影响,人们就不会感到自 己是贫困的。 D.只有充分认识到中国贫困内涵的转型,才能应对精准扶贫的新挑成,走出扶 贫工作的困境。 1.(3 分)D(A 项“为了给扶贫工作提供具体指导”错,本文目的显然是论述 当前贫困的转型问题,以给政府决策提供宏观依据,从而迎接新的挑战,并未提 供具体指导;B 项“中国绝对贫困人口比 2007 年增加了 5000 多万”错,文中所 说的“中国贫困人口还有 7000 多万”其中还包括占主体的相对贫困人口;C 项 “无法与富豪一样……豪华生活的人群”错,根据文意,应是“无法充分享受物 质层面的丰足生活”) 2.(3 分)B(“阐明了当前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生成的结构性变化”错,文章引 用具体数字是说明“贫困程度的相对性”) 3.(3 分)C(对象扩大,根据原文,“人们”应该是“相对贫困人口”)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4-6 题。(14 分) 神奇的耳朵 周国华 黎嘉肩扛木枷,身板笔挺,所过之处,草木为之轻颤。 一到山野,黎嘉仿佛有种回家的感觉,尽管这儿他是第一次来。山林草原,本就 是他的世界。打记事起,他就从未离开过。京城,是那些狐狸们的乐园,这帮阴
险的家伙,没胆量明刀明枪见个真章,只会暗地里挖陷阱。你们看不上爷,爷早 还呆腻味了呢。爷这回是栽了,可你们还能拿爷咋样?你们这些阴阳怪气的阁人! 黎嘉征战十多年,立下过赫赫战功,班师凯旋后,跟着将军受封,过了几年清闲 的生活。谁知好景不长,将军被奸人所害,他也跟着遭了殃。将军被斩,他和将 军的手下们都被发配到各个地方 起解时,就有股杀气包围着他,黎嘉隐隐感觉到了。长年的戎马生涯,炼就了他 对险恶环境的敏感性,这种本能的判断力,在尔虞我诈的京城无法发挥,而一回 到山野,又注入他的血液 果然!当晩,他正打着呼噜,两股阴风袭来,他想都不想,左右各飞起一腿,两 把刀落地有声。片刻功夫,一胖一瘦俩解差就被踢得满地打滚 黎嘉大笑:鼠辈,瞧爷的耳朵。 天啊,黎嘉的耳朵竟会动,像啥?猫?狗?不,狼! 神人啊!俩解差跪地哀求,他们也是奉命而为,要是交不了差,家人也得受牵连。 家人!黎嘉顿时似被利刃刺中心脏。爹死得早,娘送他到师傅那里学武艺,上沙 场。娘被接到京堿没享几天清福,就又分开了。娘!您老现在咋样? 想想他俩也是被逼无奈,黎嘉不再追究:起来吧,俺的命,还得留着杀胡虏,孝 娘亲呢,现在还不能给你们。 押解的角色仿佛换了过来,黎嘉在后,俩解差在前。解差的脑袋耷拉着,眼皮也 是。他们知道,黎嘉要跑,根本就不费事,就跟三个指头捏田螺一样容易 黎嘉一路无语,只是偶尔看到路边的一些花草,就让俩解差去采来,晚上放在炉 火边烘干。 这天,仨人行进在一处幽深的峡谷中。黎嘉一路走走停停,不时欣赏着大自然鬼 斧神工的杰作,不禁意气风发。突然间,狂风裹挟着暴雨袭来。黎嘉的耳朵动了 几下,随即浓眉一锁,贴着峭壁听了一会儿,大叫一声:快跑!拔腿向后飞奔 俩解差回头一看,还没明白过来,就跟着跑了起来。身后,传来一波强过一波的 巨响声,山体塌方了 胖解差跑在最后,一不小心脚底打滑,摔倒在地。黎嘉回身,再抬头一看,急呼: 起来! 胖解差慌了神,刚起身,就被黎嘉凌空一脚飞出老远,随后听到一声困兽般的嘶 吼 黎嘉被巨石砸中了 风雨停歇,愁云布满山谷里的角角落落。黎嘉的双腿骨被压成碎片 俩解差为他打开了木枷,用木枷本来就是多余的,况且是在这种情况下。如今能 够轻易完成任务了,胖瘦解差却高兴不起来。他们要杀死的,是恩人啊 黎嘉紧咬牙关,神情落寞。他知道,经此一劫,这辈子只能靠双手爬行,再也无 法驰骋疆场了。所有的荣耀,就此成为历史 黎嘉吹了声口哨,一只白鸽飞到他面前 白鸽是他最亲密的战友,跟随他南征北战,还曾经及时送出信,救过他性命。黎 嘉从怀里掏出一包干瘪的花草,撕下一块布巾包好,系在白鸽的腿上。那是给娘 治病的草药,娘,您的身子好些了吗? 前去的路被封了,仨人根本无法前行,等待的日子像蜗牛爬行般缓慢。 三天后,白鸽返回,药没动,却多了块碧玉。 黎嘉捧着碧玉,身子轰然倒地,泪水山洪般爆发
险的家伙,没胆量明刀明枪见个真章,只会暗地里挖陷阱。你们看不上爷,爷早 还呆腻味了呢。爷这回是栽了,可你们还能拿爷咋样?你们这些阴阳怪气的阁人! 黎嘉征战十多年,立下过赫赫战功,班师凯旋后,跟着将军受封,过了几年清闲 的生活。谁知好景不长,将军被奸人所害,他也跟着遭了殃。将军被斩,他和将 军的手下们都被发配到各个地方。 起解时,就有股杀气包围着他,黎嘉隐隐感觉到了。长年的戎马生涯,炼就了他 对险恶环境的敏感性,这种本能的判断力,在尔虞我诈的京城无法发挥,而一回 到山野,又注入他的血液。 果然!当晚,他正打着呼噜,两股阴风袭来,他想都不想,左右各飞起一腿,两 把刀落地有声。片刻功夫,一胖一瘦俩解差就被踢得满地打滚。 黎嘉大笑:鼠辈,瞧爷的耳朵。 天啊,黎嘉的耳朵竟会动,像啥?猫?狗?不,狼! 神人啊!俩解差跪地哀求,他们也是奉命而为,要是交不了差,家人也得受牵连。 家人!黎嘉顿时似被利刃刺中心脏。爹死得早,娘送他到师傅那里学武艺,上沙 场。娘被接到京堿没享几天清福,就又分开了。娘!您老现在咋样? 想想他俩也是被逼无奈,黎嘉不再追究:起来吧,俺的命,还得留着杀胡虏,孝 娘亲呢,现在还不能给你们。 押解的角色仿佛换了过来,黎嘉在后,俩解差在前。解差的脑袋耷拉着,眼皮也 是。他们知道,黎嘉要跑,根本就不费事,就跟三个指头捏田螺一样容易。 黎嘉一路无语,只是偶尔看到路边的一些花草,就让俩解差去采来,晚上放在炉 火边烘干。 这天,仨人行进在一处幽深的峡谷中。黎嘉一路走走停停,不时欣赏着大自然鬼 斧神工的杰作,不禁意气风发。突然间,狂风裹挟着暴雨袭来。黎嘉的耳朵动了 几下,随即浓眉一锁,贴着峭壁听了一会儿,大叫一声:快跑!拔腿向后飞奔。 俩解差回头一看,还没明白过来,就跟着跑了起来。身后,传来一波强过一波的 巨响声,山体塌方了! 胖解差跑在最后,一不小心脚底打滑,摔倒在地。黎嘉回身,再抬头一看,急呼: 起来! 胖解差慌了神,刚起身,就被黎嘉凌空一脚飞出老远,随后听到一声困兽般的嘶 吼。 黎嘉被巨石砸中了! 风雨停歇,愁云布满山谷里的角角落落。黎嘉的双腿骨被压成碎片! 俩解差为他打开了木枷,用木枷本来就是多余的,况且是在这种情况下。如今能 够轻易完成任务了,胖瘦解差却高兴不起来。他们要杀死的,是恩人啊! 黎嘉紧咬牙关,神情落寞。他知道,经此一劫,这辈子只能靠双手爬行,再也无 法驰骋疆场了。所有的荣耀,就此成为历史。 黎嘉吹了声口哨,一只白鸽飞到他面前。 白鸽是他最亲密的战友,跟随他南征北战,还曾经及时送出信,救过他性命。黎 嘉从怀里掏出一包干瘪的花草,撕下一块布巾包好,系在白鸽的腿上。那是给娘 治病的草药,娘,您的身子好些了吗? 前去的路被封了,仨人根本无法前行,等待的日子像蜗牛爬行般缓慢。 三天后,白鸽返回,药没动,却多了块碧玉。 黎嘉捧着碧玉,身子轰然倒地,泪水山洪般爆发
碧玉是爹给娘的定情物,娘一直带在身边,碧玉离了娘,娘……他最牵挂的娘, 走了! 月儿爬上山坡,黎嘉捧起碧玉。碧玉上,泛着月光,月光和他的泪光交汇在碧玉 上,一样晶莹。 第二天,黎嘉喊来胖解差,冷不丁拔出他的刀。还没等胖解差反应过来,刀子已 经插入黎嘉胸口。 恩公,何苦呢,不是说好了吗,您找个地方隐姓埋名,我们说您已经被山石埋了 黎嘉一叹:没得仗打,娘又走了,这辈子还能干啥? 胖解差跪在地上,猛然看见黎嘉的耳朵最后动了一下,他含笑说出最后一句话: 娘,您老唤儿,儿听见了。(选自中华微型小说网) 4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小说语言平白如话,情节详略得当,人物设置主次分明,很好地衬托了主人 公的侠义形象。文中安排的草药、白鸽、碧玉,又增添了小说的古意 B.小说的故事情节神似《水浒传》中林冲刺配途经野猪林一节,主人公都遭奸 臣陷害,发配远地,押解路上都有两名解差,且都想将主人公置于死地 C.两名解差刚开始时要杀死黎嘉,到最后却准备和黎嘉一起隐姓埋名,发生这 种转变的原因是黎嘉不仅没有杀死他们或者逃跑,还救了他们的命。 D.黎嘉本可以活下来,但在山体塌方双腿被压成碎片之后,他深知自己这辈子 只能靠双手爬行,再也无法驰骋疆场,于是拔刀自杀。 5.请分条概括黎嘉的人物形象,并作简要分析。(5分) 6.小说题目为“神奇的耳朵”,主人公黎嘉的耳朵“神奇”表现在哪些地方?请 分条列举。(6分) 4.(3分)A(B.“主人公都遭奸臣陷害”有误,黎嘉本人并未遭奸人陷害 而是因为将军遇害,他也跟着遭了殃。C.“准备和黎嘉一起隐姓埋名”有误, 原文说的是准备让黎嘉一个人隐姓埋名,两名解差回去交差时撒谎说他已经被山 石埋了。D.黎嘉自杀的原因除了无法驰骋疆场,还有娘去世了。) 5.(5分)宅心仁厚。如:听到要谋害自己的解差提及“家人”便不再追究, 放其一马。至情至孝。如:听到“家人”一词,心头为之一震:押解路上为母亲 备置治病草药。为人耿直。如:不喜与玩弄手段的奸臣贼子为伍,受连累被发配 远地。忠勇报国。如:即使被发配,也一心记挂保家卫国,杀胡虏。武艺高强。 如:遇到突袭,想也不想飞脚踢开;山体崩塌时踢开胖解差,救其性命。(每点 2分,要点、分析各1分;答出三点得5分。) 6.(6分)胖瘦解差要谋害黎嘉时,黎嘉反应及时,在他们动手时本能反应踢 翻二人。途经幽深峡谷,遭狂风暴雨袭击,黎嘉贴着峭壁听到山体塌方的动静, 三人就此躲过一劫。黎嘉自杀后,耳朵动了一下,似乎听到母亲对自己的召唤 (每点2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中国古典文化的传灯人 94岁的诗词大家叶嘉莹先生就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传灯人。她师从古典诗词名家 顾随教授。叶先生大学时的诗词习作就已被老师顾随惊叹“青年有清才若此”, 到得中年,更是获得文史大家缪钺“实大声宏,厚积薄发,迥异于前代诸女诗人 者矣”的揄扬;至于学术成就,老师顾随在她23岁时已经断定“截至今日,凡 所有法,足下已尽得之”鼓励叶嘉莹自立门派;尤其将西方理论的研究方式引入
碧玉是爹给娘的定情物,娘一直带在身边,碧玉离了娘,娘……他最牵挂的娘, 走了! 月儿爬上山坡,黎嘉捧起碧玉。碧玉上,泛着月光,月光和他的泪光交汇在碧玉 上,一样晶莹。 第二天,黎嘉喊来胖解差,冷不丁拔出他的刀。还没等胖解差反应过来,刀子已 经插入黎嘉胸口。 恩公,何苦呢,不是说好了吗,您找个地方隐姓埋名,我们说您已经被山石埋了 吗? 黎嘉一叹:没得仗打,娘又走了,这辈子还能干啥? 胖解差跪在地上,猛然看见黎嘉的耳朵最后动了一下,他含笑说出最后一句话: 娘,您老唤儿,儿听见了。(选自中华微型小说网) 4 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语言平白如话,情节详略得当,人物设置主次分明,很好地衬托了主人 公的侠义形象。文中安排的草药、白鸽、碧玉,又增添了小说的古意。 B.小说的故事情节神似《水浒传》中林冲刺配途经野猪林一节,主人公都遭奸 臣陷害,发配远地,押解路上都有两名解差,且都想将主人公置于死地。 C.两名解差刚开始时要杀死黎嘉,到最后却准备和黎嘉一起隐姓埋名,发生这 种转变的原因是黎嘉不仅没有杀死他们或者逃跑,还救了他们的命。 D.黎嘉本可以活下来,但在山体塌方双腿被压成碎片之后,他深知自己这辈子 只能靠双手爬行,再也无法驰骋疆场,于是拔刀自杀。 5.请分条概括黎嘉的人物形象,并作简要分析。(5 分) 6.小说题目为“神奇的耳朵”,主人公黎嘉的耳朵“神奇”表现在哪些地方?请 分条列举。(6 分) 4.(3 分)A(B.“主人公都遭奸臣陷害”有误,黎嘉本人并未遭奸人陷害, 而是因为将军遇害,他也跟着遭了殃。C.“准备和黎嘉一起隐姓埋名”有误, 原文说的是准备让黎嘉一个人隐姓埋名,两名解差回去交差时撒谎说他已经被山 石埋了。D.黎嘉自杀的原因除了无法驰骋疆场,还有娘去世了。) 5.(5 分)宅心仁厚。如:听到要谋害自己的解差提及“家人”便不再追究, 放其一马。至情至孝。如:听到“家人”一词,心头为之一震;押解路上为母亲 备置治病草药。为人耿直。如:不喜与玩弄手段的奸臣贼子为伍,受连累被发配 远地。忠勇报国。如:即使被发配,也一心记挂保家卫国,杀胡虏。武艺高强。 如:遇到突袭,想也不想飞脚踢开;山体崩塌时踢开胖解差,救其性命。(每点 2 分,要点、分析各 1 分;答出三点得 5 分。) 6.(6 分)胖瘦解差要谋害黎嘉时,黎嘉反应及时,在他们动手时本能反应踢 翻二人。途经幽深峡谷,遭狂风暴雨袭击,黎嘉贴着峭壁听到山体塌方的动静, 三人就此躲过一劫。黎嘉自杀后,耳朵动了一下,似乎听到母亲对自己的召唤。 (每点 2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中国古典文化的传灯人 94 岁的诗词大家叶嘉莹先生就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传灯人。她师从古典诗词名家 顾随教授。叶先生大学时的诗词习作就已被老师顾随惊叹“青年有清才若此”, 到得中年,更是获得文史大家缪钺“实大声宏,厚积薄发,迥异于前代诸女诗人 者矣”的揄扬;至于学术成就,老师顾随在她 23 岁时已经断定“截至今日,凡 所有法,足下已尽得之”鼓励叶嘉莹自立门派;尤其将西方理论的研究方式引入
古典诗词研究领域的大胆尝试,更是引得缪钺主动来信盛赞“继《人间词话》后, 对中国词学之又一次值得重视的开拓”。其成就之高,在当今是首屈一指的。 叶先生毕生致力于中国古典诗词的教学研究与普及,倡导以吟诵为主、对儿童进 行古诗教学成为这位自感“老之已至”的学者的工作重点,她为儿童编写古诗读 本,亲自读诵吟唱,乃至上电视亲身示范,“只希望在传承的长流中,尽到我自 己应尽的一份力量。”叶嘉莹说 叶嘉莹认为,古诗词教育能使孩子们与古典文化相通:“关键在于选入教材的是 不是精华之作,老师能不能把其中的精华讲解清楚。选的是糟粕也没什么用。选 的是精华,老师能把精华讲出来,才算达到目的。”“好的老师应该把诗词里的 生命教出来,让诗词有一种兴发感动。”叶嘉莹说 诗教是古代的教育传统,而这个时代的诗教,对她而言,就是让诗从抽象变为具 体,使今人也能体会当时诗人的感情、心智、意念、理想等,使诗词活起来 她曾在加拿大为幼儿园的孩子们讲古诗词,一出手就用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 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学界往往以为杜诗沉郁顿挫、意蕴丰富,非经人世者难解其中况味,乃至历代对 其的阐释、集注都有上百种。但叶嘉莹认为,不能看低小孩的智能而让他们读浅 近的诗歌,“要选择真正好的作品,只要老师讲的明白,他们一样会理解,一样 能背下来。让小孩子学骆宾王的《鹅》并不合适,这不能算一首好诗,只是骆宾 王小时候的习作,对孩子们学诗、作诗没有意义。” 叶嘉莹先用了杜甫的画像让孩子们认识这名诗人,再用地图让孩子了解杜甫颠沛 流离的生活境况,最后回到诗歌本身,向孩子们讲解这首诗是杜甫出外散步,看 见春天的美景而作。叶嘉莹讲完一句,就画一幅图以加深孩子们理解,全诗讲完 后,再带领他们背诵、吟唱,孩子们由此对古诗饶有兴味,学得非常快。 当时她给孩子们留了两句诗“门前小松鼠,来往不惊人”当作业。有一个小朋友 续出了“松鼠爱松果,小松家白云”这样饶有意趣的句子。 “诗不是抽象的东西,”叶嘉莹说,“人是有感情的动物,诗是感情的活动,情 动于中而形于言。小孩子学诗,就是让他们对天地草木鸟兽、对人生的聚散离合 都有关怀的爱心。” 但现在的一些做人方式令她不能理解。生于“燕京之旧家”,叶嘉莹“提倡弱德 之美,要求自己在艰难困苦中亦能持守;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也就是待己严待人 宽;日三省吾身……这样的性格是我从小受到的教育使然,在这种文化里强调人 的弱德,而非当一个强取豪夺、不择手段的强者。” 现在的“读经”让她有点看不懂。她看到报纸上说,一些读经班单让小孩背书, 老师不讲解内容,唱歌一样带着孩子们背,孩子连字都认不全,只能跟着老师唱。 “误人子弟。”叶嘉莹评价,“读书当从识字始,字都不认、道理都不懂,背来 有什么用? 叶嘉莹认为,应该以“兴道讽诵”的方式,老师先让孩子认字,告诉他诗里写了 什么,让他明白诗人的感动何在。而“道”,则在于以讲解来引领。“教小孩是 要一步一步来,现在的情况是老师都不懂,学生乱背,错字别字都不通,背得再 多有什么用?”叶嘉莹反问 在古与今、中与西、传统与现代之间,作为一名学者,叶嘉莹以辩证眼光观之, 近体诗与现代诗,在她看来“各有所得,各有所失”,都有上品与劣作。但与古 典诗歌强调内心的兴发感动不同,现代诗更侧重于机智、技巧、安排、造作,看
古典诗词研究领域的大胆尝试,更是引得缪钺主动来信盛赞“继《人间词话》后, 对中国词学之又一次值得重视的开拓”。其成就之高,在当今是首屈一指的。 叶先生毕生致力于中国古典诗词的教学研究与普及,倡导以吟诵为主、对儿童进 行古诗教学成为这位自感“老之已至”的学者的工作重点,她为儿童编写古诗读 本,亲自读诵吟唱,乃至上电视亲身示范,“只希望在传承的长流中,尽到我自 己应尽的一份力量。”叶嘉莹说。 叶嘉莹认为,古诗词教育能使孩子们与古典文化相通:“关键在于选入教材的是 不是精华之作,老师能不能把其中的精华讲解清楚。选的是糟粕也没什么用。选 的是精华,老师能把精华讲出来,才算达到目的。”“好的老师应该把诗词里的 生命教出来,让诗词有一种兴发感动。”叶嘉莹说。 诗教是古代的教育传统,而这个时代的诗教,对她而言,就是让诗从抽象变为具 体,使今人也能体会当时诗人的感情、心智、意念、理想等,使诗词活起来。 她曾在加拿大为幼儿园的孩子们讲古诗词,一出手就用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 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学界往往以为杜诗沉郁顿挫、意蕴丰富,非经人世者难解其中况味,乃至历代对 其的阐释、集注都有上百种。但叶嘉莹认为,不能看低小孩的智能而让他们读浅 近的诗歌,“要选择真正好的作品,只要老师讲的明白,他们一样会理解,一样 能背下来。让小孩子学骆宾王的《鹅》并不合适,这不能算一首好诗,只是骆宾 王小时候的习作,对孩子们学诗、作诗没有意义。” 叶嘉莹先用了杜甫的画像让孩子们认识这名诗人,再用地图让孩子了解杜甫颠沛 流离的生活境况,最后回到诗歌本身,向孩子们讲解这首诗是杜甫出外散步,看 见春天的美景而作。叶嘉莹讲完一句,就画一幅图以加深孩子们理解,全诗讲完 后,再带领他们背诵、吟唱,孩子们由此对古诗饶有兴味,学得非常快。 当时她给孩子们留了两句诗“门前小松鼠,来往不惊人”当作业。有一个小朋友 续出了“松鼠爱松果,小松家白云”这样饶有意趣的句子。 “诗不是抽象的东西,”叶嘉莹说,“人是有感情的动物,诗是感情的活动,情 动于中而形于言。小孩子学诗,就是让他们对天地草木鸟兽、对人生的聚散离合 都有关怀的爱心。” 但现在的一些做人方式令她不能理解。生于“燕京之旧家”,叶嘉莹“提倡弱德 之美,要求自己在艰难困苦中亦能持守;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也就是待己严待人 宽;日三省吾身……这样的性格是我从小受到的教育使然,在这种文化里强调人 的弱德,而非当一个强取豪夺、不择手段的强者。” 现在的“读经”让她有点看不懂。她看到报纸上说,一些读经班单让小孩背书, 老师不讲解内容,唱歌一样带着孩子们背,孩子连字都认不全,只能跟着老师唱。 “误人子弟。”叶嘉莹评价,“读书当从识字始,字都不认、道理都不懂,背来 有什么用?” 叶嘉莹认为,应该以“兴道讽诵”的方式,老师先让孩子认字,告诉他诗里写了 什么,让他明白诗人的感动何在。而“道”,则在于以讲解来引领。“教小孩是 要一步一步来,现在的情况是老师都不懂,学生乱背,错字别字都不通,背得再 多有什么用?”叶嘉莹反问。 在古与今、中与西、传统与现代之间,作为一名学者,叶嘉莹以辩证眼光观之。 近体诗与现代诗,在她看来“各有所得,各有所失”,都有上品与劣作。但与古 典诗歌强调内心的兴发感动不同,现代诗更侧重于机智、技巧、安排、造作,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