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雅中学、江西省南昌二中2017届高三下学期联合测试 第Ⅰ卷阅读题(70分)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话说《诗经》之“风” 风本是地球大气层内的空气涌动,它使地球上的万物能不断地接受到新鲜的 空气而得以生存。那么,孔子在编集《诗经》时,为什么将一部分诗称为“风 呢?孔子自己有一段很好的解释: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 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 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这就是“风气”!孔子用很形象的语言形容它,风吹草伏,风往哪边吹,草 就往哪边倒伏。所以,要建立和谐社会,关键在于领导人,也就是“上行下效” 由此也形象地说明了“风”的含义,也就是说,风俗、风情、风致等,无一不是 指向社会行为规范和人们的行为方式的。 换言之,《诗经》之“风”,即是各地区、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在一般 的口语中,我们称为“风俗习惯”,在先秦时期的书面语言及理论中,“风”实 际上就是“礼”,就是“社会行为规范”。《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各以其所在 国家和地区得名,就是记载了各地的风俗习惯、人们的行为方式,以及他们各自 的价值观、思想感情。与此相印证,《周易》中有十五个卦牵涉到“风”,每个 卦都对应着一种人生或社会现象。火风鼎,火下有风则上宜有鼎,而鼎凭三足, 正立不倚,既强调合作,也预示持正守位,为人倚重;风火人家,以火在下而风 行其上来表达一家人团聚的景象。……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 不同的社会情状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做一件事情,首先考虑的不是法律法规如何规定的, 而是亲友们的看法!而这些所谓的“看法”,实际上就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亲 友们认同你这个行为,你就会大胆高兴地去做;否则,你就不会去做,或者只有 偷偷摸摸去做。“风俗”因此会给人一种无形的束缚。这就是孔子为什么强调 “礼”的作用的真正含意。孔子删诗书、定礼乐、系易辞、著春秋,把《诗经》 作为教材,是因为没有其他书籍了吗?不是,孔子是借《诗经》说明以及教育学 生们要懂得各种各样的社会行为规范。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人生若想追求到快乐 与幸福,就要认识社会。社会是精彩的但更是复杂的,不认识社会就只能四处碰 风俗的形成,是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是大部分人“约定俗成”的,人们在实 际生活、生产中,认识到只有这样做才能更好地生存,所以就形成了这样一个风 俗习惯。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重读《诗经》,一是要了解古代人们的风俗 习惯;二是可以借鉴和发扬一些好的风俗习惯,如春节团聚、清明祭祖等;三是 创造我们今天的新风俗,使生活更加日新月异,更加幸福。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 滴,不可能都有法律约束和指导,而且人类社会的维持也不能完全依靠法律法规 那么还要依靠什么呢?就是风俗习惯、“礼”、“社会行为规范”等,依靠良好 的社会风气,才能使社会肌体健康发展。一个国家或地区之所以出现混乱,一是 由于法律法规不健全,第二个原因就是社会风俗混乱。一群人恣意破坏另一群人 的风俗习惯,便会导致争斗打闹,甚而引发战争。所以,入乡随俗,懂得并调节
广东省广雅中学、江西省南昌二中 2017 届高三下学期联合测试 第Ⅰ卷 阅读题(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话说《诗经》之“风” 风本是地球大气层内的空气涌动,它使地球上的万物能不断地接受到新鲜的 空气而得以生存。那么,孔子在编集《诗经》时,为什么将一部分诗称为“风” 呢?孔子自己有一段很好的解释: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 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 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这就是“风气”!孔子用很形象的语言形容它,风吹草伏,风往哪边吹,草 就往哪边倒伏。所以,要建立和谐社会,关键在于领导人,也就是“上行下效”。 由此也形象地说明了“风”的含义,也就是说,风俗、风情、风致等,无一不是 指向社会行为规范和人们的行为方式的。 换言之,《诗经》之“风”,即是各地区、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在一般 的口语中,我们称为“风俗习惯”,在先秦时期的书面语言及理论中,“风”实 际上就是“礼”,就是“社会行为规范”。《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各以其所在 国家和地区得名,就是记载了各地的风俗习惯、人们的行为方式,以及他们各自 的价值观、思想感情。与此相印证,《周易》中有十五个卦牵涉到“风”,每个 卦都对应着一种人生或社会现象。火风鼎,火下有风则上宜有鼎,而鼎凭三足, 正立不倚,既强调合作,也预示持正守位,为人倚重;风火人家,以火在下而风 行其上来表达一家人团聚的景象。……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 不同的社会情状。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做一件事情,首先考虑的不是法律法规如何规定的, 而是亲友们的看法!而这些所谓的“看法”,实际上就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亲 友们认同你这个行为,你就会大胆高兴地去做;否则,你就不会去做,或者只有 偷偷摸摸去做。“风俗”因此会给人一种无形的束缚。这就是孔子为什么强调 “礼”的作用的真正含意。孔子删诗书、定礼乐、系易辞、著春秋,把《诗经》 作为教材,是因为没有其他书籍了吗?不是,孔子是借《诗经》说明以及教育学 生们要懂得各种各样的社会行为规范。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人生若想追求到快乐 与幸福,就要认识社会。社会是精彩的但更是复杂的,不认识社会就只能四处碰 壁,最后落个失败的人生;能认识社会就能游刃有余,利用社会。 风俗的形成,是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是大部分人“约定俗成”的,人们在实 际生活、生产中,认识到只有这样做才能更好地生存,所以就形成了这样一个风 俗习惯。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重读《诗经》,一是要了解古代人们的风俗 习惯;二是可以借鉴和发扬一些好的风俗习惯,如春节团聚、清明祭祖等;三是 创造我们今天的新风俗,使生活更加日新月异,更加幸福。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 滴,不可能都有法律约束和指导,而且人类社会的维持也不能完全依靠法律法规, 那么还要依靠什么呢?就是风俗习惯、“礼”、“社会行为规范”等,依靠良好 的社会风气,才能使社会肌体健康发展。一个国家或地区之所以出现混乱,一是 由于法律法规不健全,第二个原因就是社会风俗混乱。一群人恣意破坏另一群人 的风俗习惯,便会导致争斗打闹,甚而引发战争。所以,入乡随俗,懂得并调节
自己去适应不同的风俗习惯,才能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这或许便 是孔子编集《诗经》的主要原因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的社会情状,形成了《周易》 中的十五个卦象,而这十五个卦象正与《诗经》中的十五国风相对应。 孔子把君子之德喻为风,把小人之德喻为草。草随风动,强调百姓在领 导者的影响下,自然会形成一种普遍的风气或社会风貌 C.《诗经》中的“风”,实际上就是“礼”,就是社会行为规范。它要求 人们要懂得这些规范,并在这些规范的约束下从事社会活动 D.在自然界中,因为大气内空气涌动而形成的风使大地万物不断接受新鲜 空气,从而保持生机;人类社会亦如此,没有正常风气,就没有美好生活。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每做一件事往往把亲友们的看法放在优先考虑的位 置,因为这些看法代表着一种社会行为规范;而不是先考虑符不符合法律法规 B.孔子强调“礼”的作用,正是要通过“风俗”给人设定一种无形的束缚, 对人的行为提出要求,使之符合所有人约定俗成的规范 C.孔子把《诗经》作为教材,意在向学生表明这样的思想:社会是精彩的 但更是复杂的,只有认识社会,做事才能游刃有余,追求到人生的快乐与幸福 D.而今,我们重读《诗经》,除了要了解古人的生活习惯以外,还要以此 为借鉴,摒弃那些落后习俗,发扬和创造有利于我们今天生活的好习俗。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种风俗习惯的形成,一要靠领导人的垂范和引领,二要靠长期的实践 检验,三要获得民众的普遍认可,其目的是更好地生存。 B.由于风俗习惯的冲撞而引发的摩擦甚至战争,在当今世界也并不鲜见, 只有彼此尊重,互相适应,才能实现民族和解与世界和平。 C.《左传》记载楚使言于齐师:“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 不相及也。”这句话是指两国距离甚远,而非各自的风俗文化不同。 D.法律法规和风俗习惯属于不同的层面,人类社会的维持除了依靠法律 法规,还要依靠风俗习惯,有了这两方面的结合,人们就不敢做大家不认同的事。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世界第一女记者一一法拉奇传 1929年,奧莉娅娜·法拉奇出生于佛罗伦萨,她成长于一个不苟言笑的、充满斗 士精神的家庭。父亲是坚定的意大利斗士,在二战期间积极反对墨索里尼的法西 斯政权。14岁那年,有一次当飞机投下炸弹的时候,地板和墙壁都开始晃动, 法拉奇和父亲躲藏在防空洞,由于太恐惧,法拉奇止不住啜泣起来。突然,父亲 给了她一记响亮的耳光,并一字一字说出一句话:“女孩不要哭,也不许哭!” 法拉奇性格坚韧顽强,这和父亲的教育密切相关。 法拉奇一直很感谢母亲托斯卡·法拉奇的激励。她多次回忆:“是妈妈,是妈妈 告诉我,甚至是哭着告诉我:‘不要像我这样!不要变成你丈夫和孩子们的奴隶 要学习,去看看整个世界,要学习! 法拉奇最喜欢的家人是大伯,这是她的第一位,或许也是唯一的一位老师。大伯 是一名记者,这对法拉奇走上记者之路影响重大。在奥莉娅娜的一生中,她都会
自己去适应不同的风俗习惯,才能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这或许便 是孔子编集《诗经》的主要原因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的社会情状,形成了《周易》 中的十五个卦象,而这十五个卦象正与《诗经》中的十五国风相对应。 B.孔子把君子之德喻为风,把小人之德喻为草。草随风动,强调百姓在领 导者的影响下,自然会形成一种普遍的风气或社会风貌。 C.《诗经》中的“风”,实际上就是“礼”,就是社会行为规范。它要求 人们要懂得这些规范,并在这些规范的约束下从事社会活动。 D.在自然界中,因为大气内空气涌动而形成的风使大地万物不断接受新鲜 空气,从而保持生机;人类社会亦如此,没有正常风气,就没有美好生活。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每做一件事往往把亲友们的看法放在优先考虑的位 置,因为这些看法代表着一种社会行为规范;而不是先考虑符不符合法律法规。 B.孔子强调“礼”的作用,正是要通过“风俗”给人设定一种无形的束缚, 对人的行为提出要求,使之符合所有人约定俗成的规范。 C.孔子把《诗经》作为教材,意在向学生表明这样的思想:社会是精彩的 但更是复杂的,只有认识社会,做事才能游刃有余,追求到人生的快乐与幸福。 D.而今,我们重读《诗经》,除了要了解古人的生活习惯以外,还要以此 为借鉴,摒弃那些落后习俗,发扬和创造有利于我们今天生活的好习俗。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种风俗习惯的形成,一要靠领导人的垂范和引领,二要靠长期的实践 检验,三要获得民众的普遍认可,其目的是更好地生存。 B.由于风俗习惯的冲撞而引发的摩擦甚至战争,在当今世界也并不鲜见, 只有彼此尊重,互相适应,才能实现民族和解与世界和平。 C.《左传》记载楚使言于齐师:“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 不相及也。”这句话是指两国距离甚远,而非各自的风俗文化不同。 D.法律法规和风俗习惯属于不同的层面,人类社会的维持除了依靠法律 法规,还要依靠风俗习惯,有了这两方面的结合,人们就不敢做大家不认同的事。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世界第一女记者——法拉奇传 1929 年,奥莉娅娜•法拉奇出生于佛罗伦萨,她成长于一个不苟言笑的、充满斗 士精神的家庭。父亲是坚定的意大利斗士,在二战期间积极反对墨索里尼的法西 斯政权。14 岁那年,有一次当飞机投下炸弹的时候,地板和墙壁都开始晃动, 法拉奇和父亲躲藏在防空洞,由于太恐惧,法拉奇止不住啜泣起来。突然,父亲 给了她一记响亮的耳光,并一字一字说出一句话:“女孩不要哭,也不许哭!”。 法拉奇性格坚韧顽强,这和父亲的教育密切相关。 法拉奇一直很感谢母亲托斯卡•法拉奇的激励。她多次回忆:“是妈妈,是妈妈 告诉我,甚至是哭着告诉我:‘不要像我这样!不要变成你丈夫和孩子们的奴隶! 要学习,去看看整个世界,要学习!’” 法拉奇最喜欢的家人是大伯,这是她的第一位,或许也是唯一的一位老师。大伯 是一名记者,这对法拉奇走上记者之路影响重大。在奥莉娅娜的一生中,她都会
引述大伯的忠诫:“在记者这一职业中,一直回响着这样一条铁律:最重要的是, 不要让你的读者感到厌烦!” 受大伯此语的影响,后来法拉奇放弃研习已久的医学专业拿起了笔,从此写作成 了她终身酷爱之事,尤其是在她曾采访过并深深挚爱的伴侣、希腊抵抗运动英雄」 反对强权的斗士阿莱科斯·帕纳古利斯于34岁死于车祸后 她亲历了二战,1950年任《晚邮报》驻外记者。作为记者,法拉奇的提问 表现了一种唯其所有的犀利风格,她用语率直、尖锐、咄咄逼人,轰炸般的盘问 有时甚至显得有些“挑衅”,这种风格令全世界为之叫好,却令“大人物”害怕 她与全球六十多位国家政要的激烈交锋,曾令基辛格尴尬、令卡扎菲失言、令沙 龙狂怒、令梅厄夫人敞开心扉 l961年记者扎特琳采访法拉奇,说很多人说她卑鄙、凶狠。她睁大画着浓 妆的眼睛,抚了一下头发后,摆出一副清白的样子说:“凶狠是什么意思?说出 实情?我觉得我很和蔼。采访一个人时我总是尽力挖出他最好的一面。好比画画 的时候我尽力画他好看的地方。”扎特琳说也许她有时画了一幅不够公正的、负 面的画像。她回答说:“那不是我的错,那就是他最好的一面 有一种美德在她身上熠熠生辉,她对强权有着天然的憎恶和反叛,她似乎永 远不知道什么叫做服从。她说:“在夏娃摘苹果那一天诞生的,并非罪恶:那- 天,诞生的是一种被称为不服从的光辉美德。”法拉奇代表了当今媒体所欠缺的 东西一一把真相告诉权力的勇气 1967年她开始任《欧洲人》周刊战地记者,非常出色。她报道了自己所处 时代的多次重大冲突,足迹遍布拉美、黎巴嫩、越南和科威特。她就像一个无畏 的战士一样,在这个男性占主导地位的领域奋勇前进。 法拉奇罹患癌症多年后,于2006年9月14日夜间在佛罗伦萨结束了她77 年的传奇人生。她的去世在意大利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意大利共和国总统纳波 里塔诺致信其家属,对意大利失去这位“享有世界声誉的记者和成就卓著的作 家”表示哀悼,前总统钱皮称颂法拉奇的一生是“勇敢、战斗和榜样的一生” (摘编自《中国青年杂志》和“百度百科”,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她在文学创作中几乎从未把文学与新闻分离,始终坚持反映矛盾交织的社 会现实,表达自己对现实社会的体味。一些人认为她是一个“直面历史的伟大记 者”和“以行为去实践心中理想”的作家。批判者指斥她“蛮横无理和傲慢”, 称其文风“夸张”“浮华”,有强烈的“自我表现主义” ②“9·11”事件后不久,法拉奇在意大利的《晚邮报》上发表了文章,措辞 强烈地攻击伊斯兰教。这篇文章后来扩展成书,题为“愤怒与骄傲”,称伊斯兰 文明是“一种野蛮落后的文化”。她的一些说法令西方媒体也感到失之偏颇。 4.下列对材料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作为“二战”亲历者的法拉奇,在父亲的耳光和“女孩不要哭”的呵斥 下,逐渐变得坚韧顽强,充满斗士精神 B.作为年轻少女的法拉奇,在母亲“不要像我这样”哭诉的激励下,热爱 学习,充满理想抱负,大胆放眼世界。 C.作为人生选择者的法拉奇,在大伯“不要让你的读者感到厌烦”的忠诚 下,弃医执笔,担当责任,犀利审视世界。 D.作为无畏战士的法拉奇,而对强权和铁腕,毫不畏惧,绝不服从;面对 战乱和冲突,她奋勇向前,报道真相
引述大伯的忠诫:“在记者这一职业中,一直回响着这样一条铁律:最重要的是, 不要让你的读者感到厌烦!” 受大伯此语的影响,后来法拉奇放弃研习已久的医学专业拿起了笔,从此写作成 了她终身酷爱之事,尤其是在她曾采访过并深深挚爱的伴侣、希腊抵抗运动英雄、 反对强权的斗士阿莱科斯•帕纳古利斯于 34 岁死于车祸后。 她亲历了二战,1950 年任《晚邮报》驻外记者。作为记者,法拉奇的提问 表现了一种唯其所有的犀利风格,她用语率直、尖锐、咄咄逼人,轰炸般的盘问 有时甚至显得有些“挑衅”,这种风格令全世界为之叫好,却令“大人物”害怕。 她与全球六十多位国家政要的激烈交锋,曾令基辛格尴尬、令卡扎菲失言、令沙 龙狂怒、令梅厄夫人敞开心扉…… 1961 年记者扎特琳采访法拉奇,说很多人说她卑鄙、凶狠。她睁大画着浓 妆的眼睛,抚了一下头发后,摆出一副清白的样子说:“凶狠是什么意思?说出 实情?我觉得我很和蔼。采访一个人时我总是尽力挖出他最好的一面。好比画画 的时候我尽力画他好看的地方。”扎特琳说也许她有时画了一幅不够公正的、负 面的画像。她回答说:“那不是我的错,那就是他最好的一面。” 有一种美德在她身上熠熠生辉,她对强权有着天然的憎恶和反叛,她似乎永 远不知道什么叫做服从。她说:“在夏娃摘苹果那一天诞生的,并非罪恶;那一 天,诞生的是一种被称为不服从的光辉美德。”法拉奇代表了当今媒体所欠缺的 东西——把真相告诉权力的勇气。 1967 年她开始任《欧洲人》周刊战地记者,非常出色。她报道了自己所处 时代的多次重大冲突,足迹遍布拉美、黎巴嫩、越南和科威特。她就像一个无畏 的战士一样,在这个男性占主导地位的领域奋勇前进。 法拉奇罹患癌症多年后,于 2006 年 9 月 14 日夜间在佛罗伦萨结束了她 77 年的传奇人生。她的去世在意大利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意大利共和国总统纳波 里塔诺致信其家属,对意大利失去这位“享有世界声誉的记者和成就卓著的作 家”表示哀悼,前总统钱皮称颂法拉奇的一生是“勇敢、战斗和榜样的一生”。 (摘编自《中国青年杂志》和“百度百科”,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她在文学创作中几乎从未把文学与新闻分离,始终坚持反映矛盾交织的社 会现实,表达自己对现实社会的体味。一些人认为她是一个“直面历史的伟大记 者”和“以行为去实践心中理想”的作家。批判者指斥她“蛮横无理和傲慢”, 称其文风“夸张”“浮华”,有强烈的“自我表现主义”。 ②“9•11”事件后不久,法拉奇在意大利的《晚邮报》上发表了文章,措辞 强烈地攻击伊斯兰教。这篇文章后来扩展成书,题为“愤怒与骄傲”,称伊斯兰 文明是“一种野蛮落后的文化”。她的一些说法令西方媒体也感到失之偏颇。 4.下列对材料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作为“二战”亲历者的法拉奇,在父亲的耳光和“女孩不要哭”的呵斥 下,逐渐变得坚韧顽强,充满斗士精神。 B.作为年轻少女的法拉奇,在母亲“不要像我这样”哭诉的激励下,热爱 学习,充满理想抱负,大胆放眼世界。 C.作为人生选择者的法拉奇,在大伯“不要让你的读者感到厌烦”的忠诚 下,弃医执笔,担当责任,犀利审视世界。 D.作为无畏战士的法拉奇,而对强权和铁腕,毫不畏惧,绝不服从;面对 战乱和冲突,她奋勇向前,报道真相
5.下列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影响法拉奇一生最深的人是她的大伯,而她把写作当成终酷爱之事的引 路人确是深深挚爱的伴侣阿莱科斯·帕纳古利斯 B.很多人说法拉奇卑鄙、凶狠,这的确损害了她的“清白”,因为她是一 个追求真理的记者,已经展现了采访对象“最好的一面” C.法拉奇对强权有着天然的憎恶和反叛,她永远不知道什么叫做服从。她 经历不凡,曾亲历二战,1950年任《晚邮报》驻外记者,1967年开始任《欧洲 人》周刊战地记者。 D.意大利总统纳波里塔诺对失去这位“享有世界声誉的记者和成就卓著的 作家”表示哀悼,他对法拉奇的评价还是公允的 E.法拉奇一生充满传奇,她勇敢,敢于战斗,被誉为“世界第一女记者”; 但对伊斯兰文化的攻击则有失偏颇。 6.关于法拉奇在文学创作中几乎从未将文学与新闻分离的问题,评论界众说纷 纭,请结合材料与阅读体验谈谈你的认识。(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马小菊天空的天 马小菊从家里出来时,天还好好的,走到半路就下起了雨。马小菊没带雨具,豆 大的雨点打在身上又冷又疼。她看看离药店不远了,就跑了起来,跑到药店,衣 服湿了个透。这个夏天的雨格外多,像失恋女人的眼泪,落得很频繁 作这天来了?”药店老板招呼马小菊。“婆婆疼得紧。”马小菊一边用她 本就湿了的袖子擦拭脸上的雨水,一边回避着药店老板的眼睛。马小菊的婆婆有 风湿病,一到雨天就疼得厉害。 向午真不是个东西,把家里的事都甩给你一个人,自个儿倒乐呵去了。” 药店老板说。向午是马小菊的男人,当包工头挣了钱后就很少回家了,别人说他 有了外遇。 马小菊没理药店老板的茬,边说拿一盒膏药再拿一盒止疼片,边从温温的裤 兜里往外掏钱。药店老板把找回的钱递给马小菊的时候说:“昨天二凯去省城进 货看见向午了,他和一个女的在街上走着。”说完两眼盯着马小菊看,以为她会 大骂向午一顿,可是马小菊似乎没什么反应,她先接过钱,然后像听别人家男人 的事一样“哦”了一声。马小菊说:“要是二凯再看见向午,就跟他说他娘病了, 想他 马小菊说完拿上装在塑料袋里的药就往外走。雨还在下着,马小菊不紧不慢 地走在雨里,密密的雨点实实地打在她身上。刚才要不是药店老板提起向午,她 还想在药店避避雨的,可是药店老板提起了向午,她就不能再呆下去了。 向午是马小菊的一块心痛。刚听说向午有外心的那会,马小菊的心都碎了。 她整天哭整天骂,四处向人打听向午的行踪。她还去省城找了一趟,但偌大一座 省城,要找一个人谈何容易,就像绣花针落门前草坡地了。马小菊找了三天三夜, 没找到,就回来了 马小菊回到家才知道,她不在家这几天,婆婆摔断了腿。马小菊好懊悔,如 果不是自己离开家去找向午,婆婆就不会摔伤。马小菊抱着婆婆的伤腿,眼泪流 得像筛子眼里落下的米。一些人笑话马小菊,说她管不住自己的男人,马小菊不 去理。她觉得眼下没有比照顾婆婆更重要的事了,真的没有了 马小菊揣着药走到家时雨停了,她心想:这雨,好像就是给我下的
5.下列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最恰当的两项是(4 分) A.影响法拉奇一生最深的人是她的大伯,而她把写作当成终酷爱之事的引 路人确是深深挚爱的伴侣阿莱科斯•帕纳古利斯。 B.很多人说法拉奇卑鄙、凶狠,这的确损害了她的“清白”,因为她是一 个追求真理的记者,已经展现了采访对象“最好的一面”。 C.法拉奇对强权有着天然的憎恶和反叛,她永远不知道什么叫做服从。她 经历不凡,曾亲历二战,1950 年任《晚邮报》驻外记者,1967 年开始任《欧洲 人》周刊战地记者。 D.意大利总统纳波里塔诺对失去这位“享有世界声誉的记者和成就卓著的 作家”表示哀悼,他对法拉奇的评价还是公允的。 E.法拉奇一生充满传奇,她勇敢,敢于战斗,被誉为“世界第一女记者”; 但对伊斯兰文化的攻击则有失偏颇。 6.关于法拉奇在文学创作中几乎从未将文学与新闻分离的问题,评论界众说纷 纭,请结合材料与阅读体验谈谈你的认识。(5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马小菊天空的天 马小菊从家里出来时,天还好好的,走到半路就下起了雨。马小菊没带雨具,豆 大的雨点打在身上又冷又疼。她看看离药店不远了,就跑了起来,跑到药店,衣 服湿了个透。这个夏天的雨格外多,像失恋女人的眼泪,落得很频繁。 “咋这天来了?”药店老板招呼马小菊。“婆婆疼得紧。”马小菊一边用她 本就湿了的袖子擦拭脸上的雨水,一边回避着药店老板的眼睛。马小菊的婆婆有 风湿病,一到雨天就疼得厉害。 “向午真不是个东西,把家里的事都甩给你一个人,自个儿倒乐呵去了。” 药店老板说。向午是马小菊的男人,当包工头挣了钱后就很少回家了,别人说他 有了外遇。 马小菊没理药店老板的茬,边说拿一盒膏药再拿一盒止疼片,边从温温的裤 兜里往外掏钱。药店老板把找回的钱递给马小菊的时候说:“昨天二凯去省城进 货看见向午了,他和一个女的在街上走着。”说完两眼盯着马小菊看,以为她会 大骂向午一顿,可是马小菊似乎没什么反应,她先接过钱,然后像听别人家男人 的事一样“哦”了一声。马小菊说:“要是二凯再看见向午,就跟他说他娘病了, 想他。” 马小菊说完拿上装在塑料袋里的药就往外走。雨还在下着,马小菊不紧不慢 地走在雨里,密密的雨点实实地打在她身上。刚才要不是药店老板提起向午,她 还想在药店避避雨的,可是药店老板提起了向午,她就不能再呆下去了。 向午是马小菊的一块心痛。刚听说向午有外心的那会,马小菊的心都碎了。 她整天哭整天骂,四处向人打听向午的行踪。她还去省城找了一趟,但偌大一座 省城,要找一个人谈何容易,就像绣花针落门前草坡地了。马小菊找了三天三夜, 没找到,就回来了。 马小菊回到家才知道,她不在家这几天,婆婆摔断了腿。马小菊好懊悔,如 果不是自己离开家去找向午,婆婆就不会摔伤。马小菊抱着婆婆的伤腿,眼泪流 得像筛子眼里落下的米。一些人笑话马小菊,说她管不住自己的男人,马小菊不 去理。她觉得眼下没有比照顾婆婆更重要的事了,真的没有了。 马小菊揣着药走到家时雨停了,她心想:这雨,好像就是给我下的
马小菊进了屋唤了几声娘,没人回应。马小菊以为婆婆睡着了,就去自己的 房间换衣服。等她换完衣服来到婆婆房间一看,婆婆昏倒在地上,口里吐着白沫, 手里却紧紧地攥着一张向午的照片。马小菊明白了,婆婆是为了找放在抽屉里的 向午的照片才摔倒的。马小菊赶忙把婆婆送到了医院。医生说是脑溢血,要马小 菊去交住院押金。马小菊的钱不够,就去银行取钱 在去银行的路上,马小菊碰见了旺子媳妇。旺子媳妇追着撵着跟马小菊说: 我在省城看到远处一个男人,好像是向午呢。”马小菊说:“你再看见向午, 跟他说他娘病了,病得很重,让他赶快回来。”旺子媳妇还想跟马小菊说些什么, 马小菊却匆匆走了。 经过一夜的抢救,婆婆仍然昏迷不醒,医生说能否醒过来不好说。 马小菊说:“怎么就不好说了呢?”她想起别人曾给过她一个治疑难杂症的 偏方,婆婆用了这个偏方也许会好起来。她就回到家找到那个偏方,按方子里写 的,找了几味药,最后就差一味冬瓜皮。马小菊知道前院吴二婶家种了冬瓜,就 去吴二婶家要冬瓜皮 马小菊到吴二婶家还没开口说话,吴二婶就先和她说起了向午的事。吴二婶 说:“小菊,我去省城儿子家,看见向午和一个女人在逛街。”马小菊说:“吴 二婶,你再见到向午,跟他说他娘病得很重,快不行了,让他赶快回来。” 婆婆喝了马小菊熬的药,仍旧没有好,最后还是去了。 婆婆入土那天,又下了雨,很大的雨,雨声把马小菊的哭声给淹没了 雨季快要过去的时候,向午回来了。向午一身落魄地回来了,他被人骗了个 精光后回来了。 你还回来干啥?你娘不在了你还回来干啥呢?”马小菊说着,眼泪像雨滴 样落了下来。可这时窗外的雨却停了,天空响晴响晴的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面对丈夫的外遇,马小菊开始时大吵大闹,后来无动于衷,连回答别人 时都是简单重复那儿句话,这一变化过程说明她对丈夫已经不抱希望。 B.作者注重在细微处写人,药店老板、旺子媳妇、吴二婶等人迫不及待地 将向午的相关信息告诉马小菊,体现了善良的村民们对马小菊的同情和关心。 C.小说对向午这个人物着墨不多,但这个赚了钱就开始膨胀、迷失自我的 农民形象具有典型性,隐含着作者对进城农民生活状态和价值追求的忧虑和反 思 D.小说有主次两条线索,主线是马小菊在家中照顾婆婆,次线是向午在城 里出轨被骗;两条线索同时发展,最后随着向午落魄归家而相互交织。 E.小说结局虽然给读者留下了想象和思考的空间,但从小说情节的发展逻 辑看,随着向午的回归,马小菊的命运出现了转机,她最终会原谅丈夫的过去 8.小说在刻画马小菊这个人物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分) 9.小说中多次写到“下雨”,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 分)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马小菊进了屋唤了几声娘,没人回应。马小菊以为婆婆睡着了,就去自己的 房间换衣服。等她换完衣服来到婆婆房间一看,婆婆昏倒在地上,口里吐着白沫, 手里却紧紧地攥着一张向午的照片。马小菊明白了,婆婆是为了找放在抽屉里的 向午的照片才摔倒的。马小菊赶忙把婆婆送到了医院。医生说是脑溢血,要马小 菊去交住院押金。马小菊的钱不够,就去银行取钱。 在去银行的路上,马小菊碰见了旺子媳妇。旺子媳妇追着撵着跟马小菊说: “我在省城看到远处一个男人,好像是向午呢。”马小菊说:“你再看见向午, 跟他说他娘病了,病得很重,让他赶快回来。”旺子媳妇还想跟马小菊说些什么, 马小菊却匆匆走了。 经过一夜的抢救,婆婆仍然昏迷不醒,医生说能否醒过来不好说。 马小菊说:“怎么就不好说了呢?”她想起别人曾给过她一个治疑难杂症的 偏方,婆婆用了这个偏方也许会好起来。她就回到家找到那个偏方,按方子里写 的,找了几味药,最后就差一味冬瓜皮。马小菊知道前院吴二婶家种了冬瓜,就 去吴二婶家要冬瓜皮。 马小菊到吴二婶家还没开口说话,吴二婶就先和她说起了向午的事。吴二婶 说:“小菊,我去省城儿子家,看见向午和一个女人在逛街。”马小菊说:“吴 二婶,你再见到向午,跟他说他娘病得很重,快不行了,让他赶快回来。” 婆婆喝了马小菊熬的药,仍旧没有好,最后还是去了。 婆婆入土那天,又下了雨,很大的雨,雨声把马小菊的哭声给淹没了。 雨季快要过去的时候,向午回来了。向午一身落魄地回来了,他被人骗了个 精光后回来了。 “你还回来干啥?你娘不在了你还回来干啥呢?”马小菊说着,眼泪像雨滴 一样落了下来。可这时窗外的雨却停了,天空响晴响晴的。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面对丈夫的外遇,马小菊开始时大吵大闹,后来无动于衷,连回答别人 时都是简单重复那儿句话,这一变化过程说明她对丈夫已经不抱希望。 B.作者注重在细微处写人,药店老板、旺子媳妇、吴二婶等人迫不及待地 将向午的相关信息告诉马小菊,体现了善良的村民们对马小菊的同情和关心。 C.小说对向午这个人物着墨不多,但这个赚了钱就开始膨胀、迷失自我的 农民形象具有典型性,隐含着作者对进城农民生活状态和价值追求的忧虑和反 思。 D.小说有主次两条线索,主线是马小菊在家中照顾婆婆,次线是向午在城 里出轨被骗;两条线索同时发展,最后随着向午落魄归家而相互交织。 E.小说结局虽然给读者留下了想象和思考的空间,但从小说情节的发展逻 辑看,随着向午的回归,马小菊的命运出现了转机,她最终会原谅丈夫的过去。 8.小说在刻画马小菊这个人物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4 分) 9.小说中多次写到“下雨”,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