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汕尾市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 2014年1月18日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筵席/吊唁 揩油/楷书 颠倒黑白/倒行逆施 B.罄尽/亲家 梗概/粳米横行霸道/横暴不法 C.恶语/厄运 舟舸/沉疴 赤身露体/藏头露尾 D.啮噬/镊子 偶尔/耦合 强词夺理/强颜欢笑 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这位负责人指出,靖国神社在世界上闻名遐迩,至今仍供奉着在二战中对中国等 亚洲国家人民犯下滔天罪行的14名甲级战犯。日本政客不顾中国等国家人民的 强烈反对,到为日本军国主义招魂的靖国神社顶礼膜拜,其实质是试图否认和美 化日本军国主义的战争罪行,历史不会被遗忘,中国人民绝不容忍任何企图抹杀 战争罪行的言论和行动。 A.闻名遐迩B.滔天罪行 C.顶礼膜拜 D.抹杀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安倍首相的参拜彻底暴露了日本极右势力的真实打算,世界乃至亚洲和中国 人民清楚地看到,日本极右势力的倒行逆施正在再度成为地区和平秩序的威胁 B.这条502公里的高铁以不到3小时的时空距离,将直接改变闽粤两省人民的 生活方式,推动深圳、汕头、厦门三个经济特区为中心的闽粤经济圈携手腾飞 C.如果我所管的“闲”事能给群众带来哪怕一点点的幸福和快乐时,我也很幸 福,很快乐。 D.省气象台消息,今日早晨我省中北部市县出现大面积的低温霜冻天气,粤北、 粤西北部、珠江三角洲北部及粤东北部市县最低气温多在5℃以下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学又称考据学。清代朴学的兴起,首先与清代文化的高度成熟关系密 切 ,这种学术上的争论最 终促进了朴学的繁荣。 ①清代人认为宋明理学空谈义理,把儒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丢掉了 ②文化高度成熟的一个表现是图书典籍的极大丰富 ③要想真正把握孔孟的精神,只有回到儒家原典中去寻找依据 ④这直接带来了清代图书事业的繁荣 ⑤学术界对宋明理学的反对,也是其兴起的重要原因 ⑥随之而来的是一些人专注于校勘,辨伪工作,从事文字训诂的学者越来越多 A.⑤③①④②⑥ B②④⑥⑤③① C.⑤①③④②⑥ D.②④⑥⑤①③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周访字士达,本汝南安城人也。汉末避地江南,至访四世。吴平,因家庐江寻阳 焉。访少沉毅,谦而能让,果于断割,周穷振乏,家无余财。为县功曹,时陶侃 为散吏,访荐为主簿,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访察孝廉,除郎中 皆不之官
广东汕尾市 2014 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 2014 年 1 月 18 日 一、本大题 4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筵席/吊唁 揩油/楷书 颠倒黑白/倒行逆施 B.罄尽/亲家 梗概/粳米 横行霸道/横暴不法 C.恶语/厄运 舟舸/沉疴 赤身露体/藏头露尾 D.啮噬/镊子 偶尔/耦合 强词夺理/强颜欢笑 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这位负责人指出,靖国神社在世界上闻名遐迩,至今仍供奉着在二战中对中国等 亚洲国家人民犯下滔天罪行的 14 名甲级战犯。日本政客不顾中国等国家人民的 强烈反对,到为日本军国主义招魂的靖国神社顶礼膜拜,其实质是试图否认和美 化日本军国主义的战争罪行,历史不会被遗忘,中国人民绝不容忍任何企图抹杀 战争罪行的言论和行动。 A.闻名遐迩 B.滔天罪行 C.顶礼膜拜 D.抹杀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安倍首相的参拜彻底暴露了日本极右势力的真实打算,世界乃至亚洲和中国 人民清楚地看到,日本极右势力的倒行逆施正在再度成为地区和平秩序的威胁。 B. 这条 502 公里的高铁以不到 3 小时的时空距离,将直接改变闽粤两省人民的 生活方式,推动深圳、汕头、厦门三个经济特区为中心的闽粤经济圈携手腾飞。 C.如果我所管的“闲”事能给群众带来哪怕一点点的幸福和快乐时,我也很幸 福,很快乐。 D. 省气象台消息,今日早晨我省中北部市县出现大面积的低温霜冻天气,粤北、 粤西北部、珠江三角洲北部及粤东北部市县最低气温多在 5℃以下。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朴学又称考据学。清代朴学的兴起,首先与清代文化的高度成熟关系密 切, , , , , , ,这种学术上的争论最 终促进了朴学的繁荣。 ①清代人认为宋明理学空谈义理,把儒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丢掉了 ②文化高度成熟的一个表现是图书典籍的极大丰富 ③要想真正把握孔孟的精神,只有回到儒家原典中去寻找依据 ④这直接带来了清代图书事业的繁荣 ⑤学术界对宋明理学的反对,也是其兴起的重要原因 ⑥随之而来的是一些人专注于校勘,辨伪工作,从事文字训诂的学者越来越多 A.⑤③①④②⑥ B.②④⑥⑤③① C.⑤①③④②⑥ D.②④⑥⑤①③ 二、本大题 7 小题,共 35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9 小题。 周访字士达,本汝南安城人也。汉末避地江南,至访四世。吴平,因家庐江寻阳 焉。访少沉毅,谦而能让,果于断割,周穷振乏,家无余财。为县功曹,时陶侃 为散吏①,访荐为主簿,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访察孝廉,除郎中、上甲令, 皆不之官
及元帝渡江,命参镇东军事。时有与访同姓名者,罪当死,吏误收访,访奋击收 者,数十人皆散走,而自归于帝,帝不之罪。寻以为扬烈将军,讨华轶。所统厉 武将军丁乾与轶所统武昌太守冯逸交通,访收斩之。逸来攻访,访率众击破之。 轶将周广烧城以应访,轶众溃,遂平江州。 帝以访为振武将军,命访与诸军共征杜弢。弢作桔槔打官军船舰,访作 长岐枨以距之,桔槔不得为害。访复以舟师造湘城,军达富口,而弢遣杜弘出海 昏。访步上柴桑,偷渡,与贼战,斩首数百。贼退保庐陵,复围弘于庐陵。弘 大掷宝物于城外,军人竞拾之,弘因阵乱突围而出。访率军追之,获鞍马铠杖不 可胜数。弘入南康,太守率兵逆击,又破之,奔于临贺。帝又进访龙骧将军。 访既在襄阳,务农训卒,勤于采纳。王敦患之,而惮其强,不敢有异。 访威风既著,远近悦服,智勇过人,为中兴名将。性谦虚,未尝论功伐。或问访 曰:“人有小善,鲜不自称。卿功勋如此,而无一言,何也?”访曰:“将士用 命,访何功之有!”士以此重之。 访练兵简卒,欲宣力中原,慨然有平河洛之志。善于抚纳士众皆为致死闻敦有不 臣之心访恒切齿敦虽怀逆谋故终访之世未敢为非。 (选自《晋 书·周访传》,有删改) [注]①散吏:闲散的官员。②海昏:地名。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因家庐江寻阳焉 安家 B.周穷振乏,家无余财 救济 所统厉武将军丁乾与轶所统武昌太守冯逸交通 交错相通 D.太守率兵逆击 迎头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①以女妻侃子瞻 ②帝以访为振武将军 B.①而自归于帝 ②奔于临贺 C.①帝不之罪 ②访何功之有 D.①弘因阵乱突围而出 ②王敦患之,而惮其强 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善于抚纳士众/皆为致死闻/敦有不臣之心/访恒切齿敦/虽怀逆谋/ 故终访之世未敢为非 B.善于抚纳士众/皆为致死/闻敦有不臣之心/访恒切齿/敦虽怀逆谋/故 终访之世未敢为非 C.善于抚纳/士众皆为致死/闻敦有不臣之心/访恒切齿敦/虽怀逆谋故/终 访之世未敢为非 D.善于抚纳士众/皆为致死闻/敦有不臣之心/访恒切齿/敦虽怀逆谋故/ 终访之世未敢为非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周访的祖先为了躲避战乱背井离乡逃到了江南。周访操练士兵,是想尽力收 复中原。 B.周访功绩卓著,曾先后被朝廷授予扬烈将军、厉武将军、龙骧将军等职务, 成为一代名将。 C.周访性格刚强,一旦蒙冤决不会忍气吞声。为此,他深受皇帝赏识,并得到 了奖励提拔
及元帝渡江,命参镇东军事。时有与访同姓名者,罪当死,吏误收访,访奋击收 者,数十人皆散走,而自归于帝,帝不之罪。寻以为扬烈将军,讨华轶。所统厉 武将军丁乾与轶所统武昌太守冯逸交通,访收斩之。逸来攻访,访率众击破之。 轶将周广烧城以应访,轶众溃,遂平江州。 帝以访为振武将军,命访与诸军共征杜弢。弢作桔槔打官军船舰,访作 长岐枨以距之,桔槔不得为害。访复以舟师造湘城,军达富口,而弢遣杜弘出海 昏②。访步上柴桑,偷渡,与贼战,斩首数百。贼退保庐陵,复围弘于庐陵。弘 大掷宝物于城外,军人竞拾之,弘因阵乱突围而出。访率军追之,获鞍马铠杖不 可胜数。弘入南康,太守率兵逆击,又破之,奔于临贺。帝又进访龙骧将军。 访既在襄阳,务农训卒,勤于采纳。王敦患之,而惮其强,不敢有异。 访威风既著,远近悦服,智勇过人,为中兴名将。性谦虚,未尝论功伐。或问访 曰:“人有小善,鲜不自称。卿功勋如此,而无一言,何也?”访曰:“将士用 命,访何功之有!”士以此重之。 访练兵简卒,欲宣力中原,慨然有平河洛之志。善于抚纳士众皆为致死闻敦有不 臣之心访恒切齿敦虽怀逆谋故终访之世未敢为非。 (选自《晋 书·周访传》,有删改) [注]①散吏:闲散的官员。②海昏:地名。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因家庐江寻阳焉 安家 B. 周穷振乏,家无余财 救济 C.所统厉武将军丁乾与轶所统武昌太守冯逸交通 交错相通 D. 太守率兵逆击 迎头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 分) A.①以女妻侃子瞻 ②帝以访为振武将军 B.①而自归于帝 ②奔于临贺 C.①帝不之罪 ②访何功之有 D.①弘因阵乱突围而出 ②王敦患之,而惮其强 7.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善于抚纳士众∕皆为致死闻∕敦有不臣之心∕访恒切齿敦∕虽怀逆谋∕ 故终访之世未敢为非 B.善于抚纳士众∕皆为致死∕闻敦有不臣之心∕访恒切齿∕敦虽怀逆谋∕故 终访之世未敢为非 C.善于抚纳∕士众皆为致死∕闻敦有不臣之心∕访恒切齿敦∕虽怀逆谋故∕终 访之世未敢为非 D.善于抚纳士众∕皆为致死闻∕敦有不臣之心∕访恒切齿∕敦虽怀逆谋故∕ 终访之世未敢为非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周访的祖先为了躲避战乱背井离乡逃到了江南。周访操练士兵,是想尽力收 复中原。 B. 周访功绩卓著,曾先后被朝廷授予扬烈将军、厉武将军、龙骧将军等职务, 成为一代名将。 C. 周访性格刚强,一旦蒙冤决不会忍气吞声。为此,他深受皇帝赏识,并得到 了奖励提拔
D.在讨伐敌人的战斗中,周访运筹帷幄。他既智勇谦让,又能随机应变, 因而屡战屡胜。 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访察孝廉,除郎中、上甲令,皆不之官。(3分) ②人有小善,鲜不自称。卿功勋如此,而无一言,何也?(4分) (2)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杜弢和杜弘是如何应对周访的征伐的。(3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 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1)“山头斜照却相迎”句中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试简析其表达效果。(3 分) (2)词尾“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词人借此要表达怎样 的人生感悟?又能够体现出词人怎样的性格特征?(4分) 补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 分) (1)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论语》十则) (2)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短 歌行》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柳永 《雨霖铃·寒蝉凄切》)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D. 在讨伐敌人的战斗中,周访运筹帷幄。他既智勇谦让,又能随机应变, 因而屡战屡胜。 9. 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 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 分) ①访察孝廉,除郎中、上甲令,皆不之官。(3 分) ②人有小善,鲜不自称。卿功勋如此,而无一言,何也?(4 分) (2)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杜弢和杜弘是如何应对周访的征伐的。(3 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 分)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苏 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 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1)“山头斜照却相迎”句中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试简析其表达效果。(3 分) (2)词尾“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词人借此要表达怎样 的人生感悟?又能够体现出词人怎样的性格特征?(4 分) 11.补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 3 题,多选只按前 3 题计分)(6 分) (1)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 。 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论语》十则) (2) ,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短 歌行》)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 , 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4) ?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柳永 《雨霖铃·寒蝉凄切》) 三、本大题 4 小题,共 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5 小题
“义”的真谛 王乾荣 义,指合乎正义和公益的思想或行为。这回汶川地震,让我领会了什么是真正的 义 比如,我们向灾区捐款,是“义捐”,去做志愿者,叫“义工”。这里所谓义 是说我们做这些事,不但是心甘情愿为他人的,更是不求一己之私利的 这使我想到冯友兰先生在名著《新原人》里讲的一个关于道德和非道德的故事。 他说例如有两个军人,都去冲锋陷阵。一个人如此做,为的是得到上面的奖赏, 或同伴的称誉;另一人则以为,这是尽军人的天职,此外别无所求。此二人之行 为,表面上一样,但内里有很大不同。道德归于“义”,是不求回报的(哪怕仅 仅是精神上的);而沽名钓誉,自然属于不道德范畴 大灾面前,一般老百姓的义举,跟军人的尽天职,并没有什么不同。天职?对了, 是天职,即在人内心来说,是尽也得尽,不尽也得尽的义务。好像有一股强力推 动着你,如果你不尽这个义务,就会觉得心亏。那位说,捐款不是自愿吗?当然 没有人强迫你,但是良心会令你觉得,“不自愿”,是十分尴尬和别扭的,觉得 自己不怎么道德。那位又说,也不能人人去当志愿者啊。是的,但是如果有幸争 取当了志愿者,就应该是一个彻底的无我主义者。你会认为自己的义举,不是强 者对于弱者的恩施,不是居高临下地拯救别人,而纯然是尽义务。你怀了任何个 人目的,都会觉得脸红和不安。即是说,良心是人的天职,这乃是道德的境界。 处于道德境界之人,不但求别人的利,而且对于别人,有一种痛痒相关的感情, 即以别人的痛痒为痛痒。捐款和做志愿者,就是为这个目的。这时候,举其事者 就显得慈悲而有耐心,有毅力,干什么都毫无怨言,甚至不惜牺牲自己。像鲁迅 说的,“将血一滴一滴地滴过去,以饲别人,虽自觉渐渐瘦弱,也以为快乐” 这是发自内心的、绝不张扬的、不求别人夸赞的快乐。有时候,这样的人连那快 乐,也来不及享受一一他完全忘我了。为什么有的人捐了那么多善款,做了那么 多善事,连姓名也不愿留下?因为“善欲人知,非真善也”。他认为这是天经地 义的,没必要留。如此不计毁誉,不顾罚赏,才是真正的以道德为圭臬。 但是很遗憾,也有的人,做了些事,客观上帮了别人,应该肯定,但是太过张扬, 比如捐款,一定要在镜头前面长时间地亮相,把写着款项数目的牌子,晃了又晃, 唯恐别人看不清楚,留不下印象,则难免叫人疑惑他们这样做,是不是为了获得 “自己预期的利”,至少叫人家称赞一番,奖赏一番。在别人的生死关头和巨大 悲剧面前,借机收获自己的荣誉,至少氛围不谐调吧!所以通过“利他”以“利 己”的行为,仍然难脱功利境界。有的在镜头前面许诺的“义举”,作秀完毕, 居然可以不认账,不兑现,就更叫人觉得距离道德境界甚远一一远到亵渎道德的 地步 道德原则,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单向”的一一它是一个人认为“理应如此”的 选择,所谓义无反顾是也。功利原则,是双向的,也是等价交换的,所谓不做赔 本的买卖是也。所以,道德原则,是温情脉脉的:功利原则,是斤斤计较的。义 举,“犹水之就下”,是那么自然、酣畅;利举,则难免在某些环节,显出涩滞。 当然,对一个人来说,义举原则重在正己,而非责人。在这个特殊的时候,我写 了上面的话,不是对别人说三道四,只为约束自己。 (节选 自《民主》2008年第9期,有删节) 12-13题为选择题。(12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义”的真谛 王乾荣 义,指合乎正义和公益的思想或行为。这回汶川地震,让我领会了什么是真正的 “义”。 比如,我们向灾区捐款,是“义捐”,去做志愿者,叫“义工”。这里所谓义, 是说我们做这些事,不但是心甘情愿为他人的,更是不求一己之私利的。 这使我想到冯友兰先生在名著《新原人》里讲的一个关于道德和非道德的故事。 他说例如有两个军人,都去冲锋陷阵。一个人如此做,为的是得到上面的奖赏, 或同伴的称誉;另一人则以为,这是尽军人的天职,此外别无所求。此二人之行 为,表面上一样,但内里有很大不同。道德归于“义”,是不求回报的(哪怕仅 仅是精神上的);而沽名钓誉,自然属于不道德范畴。 大灾面前,一般老百姓的义举,跟军人的尽天职,并没有什么不同。天职?对了, 是天职,即在人内心来说,是尽也得尽,不尽也得尽的义务。好像有一股强力推 动着你,如果你不尽这个义务,就会觉得心亏。那位说,捐款不是自愿吗?当然 没有人强迫你,但是良心会令你觉得,“不自愿”,是十分尴尬和别扭的,觉得 自己不怎么道德。那位又说,也不能人人去当志愿者啊。是的,但是如果有幸争 取当了志愿者,就应该是一个彻底的无我主义者。你会认为自己的义举,不是强 者对于弱者的恩施,不是居高临下地拯救别人,而纯然是尽义务。你怀了任何个 人目的,都会觉得脸红和不安。即是说,良心是人的天职,这乃是道德的境界。 处于道德境界之人,不但求别人的利,而且对于别人,有一种痛痒相关的感情, 即以别人的痛痒为痛痒。捐款和做志愿者,就是为这个目的。这时候,举其事者 就显得慈悲而有耐心,有毅力,干什么都毫无怨言,甚至不惜牺牲自己。像鲁迅 说的,“将血一滴一滴地滴过去,以饲别人,虽自觉渐渐瘦弱,也以为快乐”—— 这是发自内心的、绝不张扬的、不求别人夸赞的快乐。有时候,这样的人连那快 乐,也来不及享受——他完全忘我了。为什么有的人捐了那么多善款,做了那么 多善事,连姓名也不愿留下?因为“善欲人知,非真善也”。他认为这是天经地 义的,没必要留。如此不计毁誉,不顾罚赏,才是真正的以道德为圭臬。 但是很遗憾,也有的人,做了些事,客观上帮了别人,应该肯定,但是太过张扬, 比如捐款,一定要在镜头前面长时间地亮相,把写着款项数目的牌子,晃了又晃, 唯恐别人看不清楚,留不下印象,则难免叫人疑惑他们这样做,是不是为了获得 “自己预期的利”,至少叫人家称赞一番,奖赏一番。在别人的生死关头和巨大 悲剧面前,借机收获自己的荣誉,至少氛围不谐调吧!所以通过“利他”以“利 己”的行为,仍然难脱功利境界。有的在镜头前面许诺的“义举”,作秀完毕, 居然可以不认账,不兑现,就更叫人觉得距离道德境界甚远——远到亵渎道德的 地步。 道德原则,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单向”的——它是一个人认为“理应如此”的 选择,所谓义无反顾是也。功利原则,是双向的,也是等价交换的,所谓不做赔 本的买卖是也。所以,道德原则,是温情脉脉的;功利原则,是斤斤计较的。义 举,“犹水之就下”,是那么自然、酣畅;利举,则难免在某些环节,显出涩滞。 当然,对一个人来说,义举原则重在正己,而非责人。在这个特殊的时候,我写 了上面的话,不是对别人说三道四,只为约束自己。 (节选 自《民主》2008 年第 9 期,有删节) 12-13 题为选择题。(12 题选对一项给 2 分,选对两项给 5 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作者认为,向灾区捐款捐物,去灾区做志愿者,这些行为,一定是真正意义 上的“义”。 B.作者认为,真正“义”者,做了善事是不需要别人知道,也不在乎别人评判的, 他们的行为是发自内心的。 C.作者认为,在电视镜头前面长时间亮相的捐款人,其目的无非是为了叫别人称 赞一番,奖赏一番。 D.作者认为,如果一个人对于自己的义举感到脸红和不安,就表明他不是一个彻 底的无我主义者,而是有自己的这样或那样的个人目的。 E.作者认为,每个人都应当明白“义”的真谛,并以此要求自己,约束自己,而 不是责备别人。潼 13.下列行为符合作者所谓的“道德原则”的一项是(3分)() A.某人看别人都在帮助某一贫困学生,他才不情愿地向这个贫困学生捐款一千 B.某企业在一次慈善活动中捐款一百万元,电视台给予广泛宣传。对此,这个企 业又给这个电视台捐了十万元表示感谢 C.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小王看到了前面有一个躺在地上起不来的老人,考虑再三, 小王最终走上前去把老人搀扶了起来 D.马鞍山市一位拥有“熊猫血”的市民叶东华无偿捐出造血干细胞救活了一个 浙江人 14.文章第三段引用了《新原人》里的一个故事,结合上下文,简析这个故事中 的“道德”和“非道德”。(4分) 15.处于“道德境界”和“功利境界”的人,在对待“义”的问题上有什么区 别?请概括说明。(4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 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作答前,务必用2B黑色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与所 选试题组对应的信息;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歌的高度 王宗仁 那年初春,青藏公路刚通车不久,我们这些跑车的汽车兵用人间最纯朴 的感情给西藏运送着温暖,满脸的油腻都在欢笑 那天应该说是我们心情最轻松最欢畅的日子,来自首都的中央慰问团要为青 藏公路沿线的军民演出,这是第一次,也是至今为止最隆重档次最高的一次慰问 演出
12.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5 分) A.作者认为,向灾区捐款捐物,去灾区做志愿者,这些行为,一定是真正意义 上的“义”。 B.作者认为,真正“义”者,做了善事是不需要别人知道,也不在乎别人评判的, 他们的行为是发自内心的。 C.作者认为,在电视镜头前面长时间亮相的捐款人,其目的无非是为了叫别人称 赞一番,奖赏一番。 D.作者认为,如果一个人对于自己的义举感到脸红和不安,就表明他不是一个彻 底的无我主义者,而是有自己的这样或那样的个人目的。 E.作者认为,每个人都应当明白“义”的真谛,并以此要求自己,约束自己,而 不是责备别人。 13.下列行为符合作者所谓的“道德原则”的一项是(3 分)( ) A.某人看别人都在帮助某一贫困学生,他才不情愿地向这个贫困学生捐款一千 元。 B.某企业在一次慈善活动中捐款一百万元,电视台给予广泛宣传。对此,这个企 业又给这个电视台捐了十万元表示感谢。 C.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小王看到了前面有一个躺在地上起不来的老人,考虑再三, 小王最终走上前去把老人搀扶了起来。 D.马鞍山市一位拥有“熊猫血”的市民叶东华无偿捐出造血干细胞救活了一个 浙江人。 14.文章第三段引用了《新原人》里的一个故事,结合上下文,简析这个故事中 的“道德”和“非道德”。(4 分) 15.处于“道德境界”和“功利境界”的人,在对待“义”的问题上有什么区 别?请概括说明。(4 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 3 小题,共 15 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 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作答前,务必用 2B 黑色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与所 选试题组对应的信息;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6—18 题。 歌的高度 王宗仁 那年初春,青藏公路刚通车不久,我们这些跑车的汽车兵用人间最纯朴 的感情给西藏运送着温暖,满脸的油腻都在欢笑。 那天应该说是我们心情最轻松最欢畅的日子,来自首都的中央慰问团要为青 藏公路沿线的军民演出,这是第一次,也是至今为止最隆重档次最高的一次慰问 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