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汕尾市2015届高三模拟卷语文试题(一) 、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募捐/蓦然回首绚丽/徇私舞弊差遣/差强人意 B.偌大/一诺千金剽悍/虚无缥缈稽首/无稽之谈 C.渐染/间不容发遭殃/怏怏不乐纰缪/未雨绸缪 D.溘然/恪尽职守高亢/引吭髙歌偏裨/无裨于事 2.下列语段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信息是一把双刃剑,对于心理和身体发展都不够成熟的中学生而言,一方面他们 渴望了解更多的外界信息,另一方面媒体信息鱼龙混杂,他们无法理性选择媒体 和信息。面对如此包罗万象的信息和多样化的媒体传播平台,中学生如果不能学 会正确地对媒介所传播的信息进行解读和判断,那么他们将会沉于信息的海洋 里无法自拔。 A.双刃剑B.鱼龙混杂C.包罗万象D.沉溺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鉴于与基地组织有关的11名恐怖分子被质疑问询是否参与飞机失踪事件,恐 怖分子劫机也被认为是马航失联的一个重要原因。 B.不法分子借口发放“残疾人补助费”为名,先通过非法渠道获取一批人员的 信息,然后有针对性地编造相似谎言,通过逐个打电话的方式引导受害人将银行 卡里的钱转至指定的账号。 C.随着年轻人生活观的转变,“蹭生活”这个新鲜的名词也闯入了人们的视线, 新一代“蹭一族”正在悄然升起 D.针对近期各地早晨被大雾笼罩,能见度低,易引发交通事故,交通部门提醒 广大驾乘人员,雾天要谨慎慢行,保证安全 4.在文中横线处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提起楷书,人们必称颜真卿。_,, 。于是,颜体字诞生了。 ①一方面,人们的审美倾向发生了变化和游移 ②这种风格,缘于他以智慧和胆略对楷书的结体、用笔、力度都进行了改造和组 合 ③颜真卿是唐朝新书体的创造者 ④颜体字的出现,不是孤立和偶然的 ⑤另一方面,颜真卿为新的审美思潮提供了新的艺术式样 ⑥他的楷书宽绰浑厚,气势雄伟 A.⑥②③①⑤④B.③⑥②④①⑤C.⑥②③④①⑤D.③②⑥①⑤④ 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口”是为考查而设),完成5-9小题 唐顺之,字应德,武进人。顺之生有异禀,束发即洽贯群籍。年二十三,嘉靖八 年会试第一,改庶吉士。座主张璁疾翰林,出诸吉士为他曹,独欲留顺之。固辞, 口调兵部主事。 倭躏江南。赵文华出视师,疏荐顺之。为南京兵部主事。出核蓟镇兵员,还报缺 万有奇,目条奏九事。寻命往浙江视师,与胡宗宪协谋讨贼。顺之以御贼之上 策,当截之于海外,纵使登陆,则内地咸受祸。乃躬泛海,自江阴抵蛟门大洋, 昼夜行六七百里。从口咸惊呕,顺之意气自如。倭泊崇明三沙,督舟师邀之海 外,斩馘一百二十,沉其舟十三。擢太仆少卿。宗宪言顺之权轻,乃加右通政
广东汕尾市 2015 届高三模拟卷语文试题(一) 一、本大题 4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募捐/蓦然回首 绚丽/徇私舞弊 差遣/差强人意 B.偌大/一诺千金 剽悍/虚无缥缈 稽首/无稽之谈 C.渐染/间不容发 遭殃/怏怏不乐 纰缪/未雨绸缪 D.溘然/恪尽职守 高亢/引吭高歌 偏裨/无裨于事 2. 下列语段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信息是一把双刃剑,对于心理和身体发展都不够成熟的中学生而言,一方面他们 渴望了解更多的外界信息,另一方面媒体信息鱼龙混杂,他们无法理性选择媒体 和信息。面对如此包罗万象的信息和多样化的媒体传播平台,中学生如果不能学 会正确地对媒介所传播的信息进行解读和判断,那么他们将会沉溺于信息的海洋 里无法自拔。 A.双刃剑 B.鱼龙混杂 C.包罗万象 D. 沉溺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鉴于与基地组织有关的 11 名恐怖分子被质疑问询是否参与飞机失踪事件,恐 怖分子劫机也被认为是马航失联的一个重要原因。 B.不法分子借口发放“残疾人补助费”为名,先通过非法渠道获取一批人员的 信息,然后有针对性地编造相似谎言,通过逐个打电话的方式引导受害人将银行 卡里的钱转至指定的账号。 C.随着年轻人生活观的转变,“蹭生活”这个新鲜的名词也闯入了人们的视线, 新一代“蹭一族”正在悄然升起。 D.针对近期各地早晨被大雾笼罩,能见度低,易引发交通事故,交通部门提醒 广大驾乘人员,雾天要谨慎慢行,保证安全。 4. 在文中横线处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提起楷书,人们必称颜真卿。 , , 。 : ; 。于是,颜体字诞生了。 ①一方面,人们的审美倾向发生了变化和游移 ②这种风格,缘于他以智慧和胆略对楷书的结体、用笔、力度都进行了改造和组 合 ③颜真卿是唐朝新书体的创造者 ④颜体字的出现,不是孤立和偶然的 ⑤另一方面,颜真卿为新的审美思潮提供了新的艺术式样 ⑥他的楷书宽绰浑厚,气势雄伟 A. ⑥②③①⑤④ B. ③⑥②④①⑤ C.⑥②③④①⑤ D.③②⑥①⑤④ 二、本大题 7 小题,共 35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 5-9 小题。 唐顺之,字应德,武进人。顺之生有异禀,束发即洽贯群籍。年二十三,嘉靖八 年会试第一,改庶吉士。座主张璁疾翰林,出诸吉士为他曹,独欲留顺之。固辞, □调兵部主事。 倭躏江南。赵文华出视师,疏荐顺之。为南京兵部主事。出核蓟镇兵员,还报缺 三万有奇,且条奏九事。寻命往浙江视师,与胡宗宪协谋讨贼。顺之以御贼之上 策,当截之于海外,纵使登陆,则内地咸受祸。乃躬泛海,自江阴抵蛟门大洋, 一昼夜行六七百里。从□咸惊呕,顺之意气自如。倭泊崇明三沙,督舟师邀之海 外,斩馘一百二十,沉其舟十三。擢太仆少卿。宗宪言顺之权轻,乃加右通政
顺之闻贼犯江北,急令总兵官卢镗拒三沙,自率副总兵刘显驰援,与凤阳巡抚李 遂大破于姚家荡。贼窘,退巢庙湾。顺之薄之,杀伤相当。遂欲久围困之,顺之 以为非让。麾兵薄其营,以火孢攻之,不能克。三沙又屡告急,顺之乃复援三沙, 督镗、显进击,再失利。顺之愤,亲跃马布阵。贼构髙楼口望官军,见顺之军整 坚壁不出。显请退师,顺之不可,持刀直前,去贼营百佘步。镗、显惧失利,固 请顺之还。时盛暑,居海舟两月,大不适,返太仓。李遂改官南京,即擢顺之右 佥都御史,代遂巡抚。顺之疾甚,以兵事棘,犹不辞。渡江,贼已为遂等所灭 顺之学无所不窥。于天文、乐律、地理、兵法,莫不究极原委。尽取古今载籍剖 裂补缀区分部居为六编传于世学者不能测其奥也。又闻良知说于王畿,闭户兀坐, 期月忘寝,多有所得。为文,沈洋纡折有大家之风。生平苦节自厉,辍扉为床, 不饰祸褥。 (选自《明史·唐顺之传》,有删节)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纵使登陆,则内地咸受祸纵:放任 B.贼窘,退巢庙湾巢:驻扎 C.顺之疾甚疾:痛恨 D.辍扉为床,不饰祸褥辍:拆除 6.填入下列句子“口”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固辞,口调兵部主事 ②从口咸惊呕,顺之意气自如 ③贼构高楼口望官军 A.因之且B.乃者以 C.乃者以D.因之且 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尽取古今/载籍剖裂/补缀区分/部居为六/编传于世/学者不能测其奥也 B.尽取古今/载籍剖裂/补缀区分/部居为六编/传于世学者/不能测其奥也 C.尽取古今载籍/剖裂补缀/区分部居/为六编/传于世/学者不能测其奥也 D.尽取古今载籍/剖裂补缀/区分部居/为六编传/于世学者/不能测其奥也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顺之十五岁左右就博览群书,而且融会贯通。二十三岁时,在会试中得了第 改任翰林院庶吉士。 B.倭寇的船队停泊在崇明和三沙,唐顺之率领水军,把倭寇引到外海予以全部歼 灭,斩杀了一百二十个敌人,击沉十三艘敌船。 C.在姚家荡和三沙两战之后,由于李遂被调往南京任职,唐顺之就被提升为右佥 都御史,代替李遂任凤阳巡抚。 D.唐顺之向王畿学习良知学说,他关起门来,专心致志,静坐思考,整整一个月 忘记睡觉,获得不少心得。 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出核蓟镇兵员,还报缺伍三万有奇,且条奏九事。(4分) ②遂欲久围困之,顺之以为非计。(3分) (2)请从文中找出最能体现唐顺之“英勇无畏”的两个事例。(可自己概括, 也可引用原文)(3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7分)
顺之闻贼犯江北,急令总兵官卢镗拒三沙,自率副总兵刘显驰援,与凤阳巡抚李 遂大破于姚家荡。贼窘,退巢庙湾。顺之薄之,杀伤相当。遂欲久围困之,顺之 以为非计。麾兵薄其营,以火孢攻之,不能克。三沙又屡告急,顺之乃复援三沙, 督镗、显进击,再失利。顺之愤,亲跃马布阵。贼构高楼□望官军,见顺之军整, 坚壁不出。显请退师,顺之不可,持刀直前,去贼营百佘步。镗、显惧失利,固 请顺之还。时盛暑,居海舟两月,大不适,返太仓。李遂改官南京,即擢顺之右 佥都御史,代遂巡抚。顺之疾甚,以兵事棘,犹不辞。渡江,贼已为遂等所灭。 顺之学无所不窥。于天文、乐律、地理、兵法,莫不究极原委。尽取古今载籍剖 裂补缀区分部居为六编传于世学者不能测其奥也。又闻良知说于王畿,闭户兀坐, 期月忘寝,多有所得。为文,沈洋纡折有大家之风。生平苦节自厉,辍扉为床, 不饰祸褥。 (选自《明史·唐顺之传》,有删节)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纵使登陆,则内地咸受祸 纵:放任 B.贼窘,退巢庙湾 巢:驻扎 C.顺之疾甚 疾:痛恨 D.辍扉为床,不饰祸褥 辍:拆除 6. 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①固辞,□调兵部主事 ②从□咸惊呕,顺之意气自如 ③贼构高楼□望官军 A.因 之 且 B.乃 者 以 C.乃 者 以 D.因 之 且 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尽取古今/载籍剖裂/补缀区分/部居为六/编传于世/学者不能测其奥也 B.尽取古今/载籍剖裂/补缀区分/部居为六编/传于世学者/不能测其奥也 C.尽取古今载籍/剖裂补缀/区分部居/为六编/传于世/学者不能测其奥也 D.尽取古今载籍/剖裂补缀/区分部居/为六编传/于世学者/不能测其奥也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唐顺之十五岁左右就博览群书,而且融会贯通。二十三岁时,在会试中得了第 一,改任翰林院庶吉士。 B.倭寇的船队停泊在崇明和三沙,唐顺之率领水军,把倭寇引到外海予以全部歼 灭,斩杀了一百二十个敌人,击沉十三艘敌船。 C.在姚家荡和三沙两战之后,由于李遂被调往南京任职,唐顺之就被提升为右佥 都御史,代替李遂任凤阳巡抚。 D.唐顺之向王畿学习良知学说,他关起门来,专心致志,静坐思考,整整一个月 忘记睡觉,获得不少心得。 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 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 分) ①出核蓟镇兵员,还报缺伍三万有奇,且条奏九事。(4 分) ②遂欲久围困之,顺之以为非计。(3 分) (2)请从文中找出最能体现唐顺之“英勇无畏”的两个事例。(可自己概括, 也可引用原文)(3 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7 分)
蝶恋花 宋·赵令時 卷絮风头寒欲尽。坠粉飘红,日日香成阵。新酒又添残酒困。今春不减前春恨。 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髙楼,望断双鱼信。恼乱横波秋一寸。斜阳只与黄昏近。 注:横波、秋一寸:皆指眼目。 (1)这首词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作简要分析。(4分) (2)请简要赏析结句“斜阳只与黄昏近”。(3分)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 分) (1)孔子曰:“不知命,;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孔子《论语》) (2)谨庠序之教,,。(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3)西当太白有鸟道,。地崩山摧壮士死,。(李白《蜀道难》 (4)想当年,,。(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不可无“我” 钱谷融 ①艺术活动,不管是创作也好,欣赏也好,总离不开一个“我”。在艺术活动中, 要是抽掉了“我”,抽去了个人的思想感情,就不成为一种艺术活动,也就不会 有感染人、影响人的艺术效果了。 ②当然,离不开“我”,并不是只有“我”。“我”是时时处在“非我”的包围 影响中的“我”。所谓“非我”,就是“我”以外的一切人以及包围着“我”的 客观现实。 ③文学艺术总应该是生活现实的反映,而不能只是作者的自我表现。但文学艺术 的反映,不同于其他形式的反映,它必须是具体的,形象的反映。不使自己化为 张三李四,不感受体验着张三李四的思想感情,就写不出张三李四来;不使自己 融入客观现实之中,不呼吸着客观现实的气息,不感受着客观现实的脉搏,就写 不出生动的客观现实来,所以,创作者首先必须要有一个“我”化为“非我”的 过程。 ④另一方面,文艺作品之所以要写出张三李四等任务来,要反映客观现实,不是 无所谓的,不是为张三李四而写张三李四,为反映客观现实而反映客观现实;他 是有目的的,她是为感染人、打动人儿写张三李四,为影响现实改造现实而反映 现实的。所以,艺术家又不能使自己完全化为张三李四,完全没入客观现实之中, 而一旦仍要不失“我”之所以为“我”,要能在对张三李四的描写中,在对客观 现实的反映中,表现出“我”的鲜明的是非爱憎之感来。所谓要在“非我”之中 表现“我”,无非就是要在作品中渗入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而这,我认为正是 创作的主要之点。创作者正是为了要表现他对周围人物、对客观现实的态度,表 现他对社会的歌颂或抗争,才来进行创作的。所以,在创作活动中,决不可无“我 ⑤表演艺术最能说明这样创作的辩证法。俗话说“装龙像龙,装虎像虎”。演员 演岳飞应该像岳飞,演秦桧就应该像秦桧。但只是像岳飞像秦桧,而不能也不应 该使自己就变成岳飞,变成秦桧。演员不应被完全丢掉自己。他应该让人透过他 的表演,感知到他对他所演的角色的爱憎感情,而完成他的最高任务。 ⑥对于欣赏者来说,他所面对的是一件艺术品,是一个艺术世界,要能欣赏它, 首先必须走进这个世界中去。不跑进去,而只站在外面,站在旁边,那是既不能
蝶恋花 宋·赵令畤 卷絮风头寒欲尽。坠粉飘红,日日香成阵。新酒又添残酒困。今春不减前春恨。 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恼乱横波秋一寸[注]。斜阳只与黄昏近。 注:横波、 秋一寸:皆指眼目。 (1)这首词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作简要分析。(4 分) (2)请简要赏析结句“斜阳只与黄昏近”。(3 分)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 3 题,多选只按前 3 题计分)(6 分) (1)孔子曰:“不知命, ;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 。”(孔子《论语》) (2)谨庠序之教, ,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3)西当太白有鸟道, 。地崩山摧壮士死, 。(李白《蜀道难》) (4)想当年, , 。(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三、本大题 4 小题,共 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5 题。 不可无“我” 钱谷融 ①艺术活动,不管是创作也好,欣赏也好,总离不开一个“我”。在艺术活动中, 要是抽掉了“我”,抽去了个人的思想感情,就不成为一种艺术活动,也就不会 有感染人、影响人的艺术效果了。 ②当然,离不开“我”,并不是只有“我”。“我”是时时处在“非我”的包围 影响中的“我”。所谓“非我”,就是“我”以外的一切人以及包围着“我”的 客观现实。 ③文学艺术总应该是生活现实的反映,而不能只是作者的自我表现。但文学艺术 的反映,不同于其他形式的反映,它必须是具体的,形象的反映。不使自己化为 张三李四,不感受体验着张三李四的思想感情,就写不出张三李四来;不使自己 融入客观现实之中,不呼吸着客观现实的气息,不感受着客观现实的脉搏,就写 不出生动的客观现实来,所以,创作者首先必须要有一个“我”化为“非我”的 过程。 ④另一方面,文艺作品之所以要写出张三李四等任务来,要反映客观现实,不是 无所谓的,不是为张三李四而写张三李四,为反映客观现实而反映客观现实;他 是有目的的,她是为感染人、打动人儿写张三李四,为影响现实改造现实而反映 现实的。所以,艺术家又不能使自己完全化为张三李四,完全没入客观现实之中, 而一旦仍要不失“我”之所以为“我”,要能在对张三李四的描写中,在对客观 现实的反映中,表现出“我”的鲜明的是非爱憎之感来。所谓要在“非我”之中 表现“我”,无非就是要在作品中渗入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而这,我认为正是 创作的主要之点。创作者正是为了要表现他对周围人物、对客观现实的态度,表 现他对社会的歌颂或抗争,才来进行创作的。所以,在创作活动中,决不可无“我。 ⑤表演艺术最能说明这样创作的辩证法。俗话说“装龙像龙,装虎像虎”。演员 演岳飞应该像岳飞,演秦桧就应该像秦桧。但只是像岳飞像秦桧,而不能也不应 该使自己就变成岳飞,变成秦桧。演员不应被完全丢掉自己。他应该让人透过他 的表演,感知到他对他所演的角色的爱憎感情,而完成他的最高任务。 ⑥对于欣赏者来说,他所面对的是一件艺术品,是一个艺术世界,要能欣赏它, 首先必须走进这个世界中去。不跑进去,而只站在外面,站在旁边,那是既不能
领会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也不能领会作者创作的意图和甘苦的。但是叫你跑 进去,并不是叫你望去跟着作品中的人物跑,把作品中的人物的思想感情当作你 自己的思想感情。也不是叫你完全听任作者的摆布,对他所表现的是非爱憎态度 表示绝对的顺从。而是应该走进这个世界。有不能迷失在这个世界中,要发现这 个艺术世界语现实世界的联系,要能在这个“非我”世界中,找回你的自我来 要对作品中人物的所作所为,对作者所灌注在作品中的是非爱憎之感,表示出你 个人的独立的态度来,显示出你的鲜明的个性一—“我”来。所以,在欣赏活动 中,也不可无“我 ⑦艺术活动不可无“我”这一特点,可以最鲜明地从无论是创作还是欣赏,都首 先要有一个体验的过程上看出来。对于创作者来说,不但在他提笔之前,必须先 有丰富的生活、真切的体能;就是在他提笔之后,他的思维过程、创作过程,也 还同样是体验的过程。他必须有一种如同身临其境、亲见其人的感觉,才能进行 创作。对于欣赏者来说,他要是不能首先体验创作都所灌注在这一作品中、灌注 在他的人物向上的思想感情,他不是能领会欣赏这一作品。而他的领会欣赏的过 程,同时也不是体验的过程,至少是同体验的过程不可分的。总之,要是没有真 实的体验,缺乏一种“感同身受”的态度,不把“我”浸染于其间,那是艺术的 门外汉,是既谈不上创作,也谈不上欣赏。 (选自《钱谷融文论选》,有删改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一项给2 分,选对两项给?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艺术活动中决不可无“我”,所以艺术只是作者的自我表现 B.对作家来说,作品以艺术形象反映客观现实,也是在艺术世界中表现“我”。 C.在艺术创作中,要在“非我”中表现“我”,就是要体现出作者的爱憎感情与 思想态度。 D.在艺术欣赏中,对作者在作品中所表现的是非爱憎,表示绝对的顺从,就是在 建立“我”。 E.在艺术欣赏中,表示出你的独立思考和爱憎感情,就是从“非我”世界中找回 了“我”。13.根据文意,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演好孙悟空,演员需要事先观察并模仿猴子的动作与神态,这是在创作前体 验“非我” B.清代一女子迷恋《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最终抑郁成疾而死,这是她在欣赏活 动中迷失了“我”。 C.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欣赏者在“非我”中迷失了“我” D.在《琵琶行》中,白居易叙写琵琶女的遭遇,感慨“同是天涯沦落人”,这是 创作者在“非我”中表现了“我”。 14.从艺术活动中“我”与“非我”关系的角度,分析第五段画线部分的内容 (4分) 15.艺术活动中为什么“不可无‘我’”?请从创作和欣赏两方面回答。(4份)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 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作答前,务必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与所选试 题组相对应的信息点;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领会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也不能领会作者创作的意图和甘苦的。但是叫你跑 进去,并不是叫你望去跟着作品中的人物跑,把作品中的人物的思想感情当作你 自己的思想感情。也不是叫你完全听任作者的摆布,对他所表现的是非爱憎态度 表示绝对的顺从。而是应该走进这个世界。有不能迷失在这个世界中,要发现这 个艺术世界语现实世界的联系,要能在这个“非我”世界中,找回你的自我来。 要对作品中人物的所作所为,对作者所灌注在作品中的是非爱憎之感,表示出你 个人的独立的态度来,显示出你的鲜明的个性——“我”来。所以,在欣赏活动 中,也不可无“我”。 ⑦艺术活动不可无“我”这一特点,可以最鲜明地从无论是创作还是欣赏,都首 先要有一个体验的过程上看出来。对于创作者来说,不但在他提笔之前,必须先 有丰富的生活、真切的体能;就是在他提笔之后,他的思维过程、创作过程,也 还同样是体验的过程。他必须有一种如同身临其境、亲见其人的感觉,才能进行 创作。对于欣赏者来说,他要是不能首先体验创作都所灌注在这一作品中、灌注 在他的人物向上的思想感情,他不是能领会欣赏这一作品。而他的领会欣赏的过 程,同时也不是体验的过程,至少是同体验的过程不可分的。总之,要是没有真 实的体验,缺乏一种“感同身受”的态度,不把“我”浸染于其间,那是艺术的 门外汉,是既谈不上创作,也谈不上欣赏。 (选自《钱谷融文论选》,有删改) 12~13 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 题选对一项给 2 分,选对两项给?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 分) A.艺术活动中决不可无“我”,所以艺术只是作者的自我表现。 B.对作家来说,作品以艺术形象反映客观现实,也是在艺术世界中表现“我”。 C.在艺术创作中,要在“非我”中表现“我”,就是要体现出作者的爱憎感情与 思想态度。 D.在艺术欣赏中,对作者在作品中所表现的是非爱憎,表示绝对的顺从,就是在 建立“我”。 E.在艺术欣赏中,表示出你的独立思考和爱憎感情,就是从“非我”世界中找回 了“我”。13.根据文意,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演好孙悟空,演员需要事先观察并模仿猴子的动作与神态,这是在创作前体 验“非我”。 B.清代一女子迷恋《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最终抑郁成疾而死,这是她在欣赏活 动中迷失了“我”。 C.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欣赏者在“非我”中迷失了“我”。 D.在《琵琶行》中,白居易叙写琵琶女的遭遇,感慨“同是天涯沦落人”,这是 创作者在“非我”中表现了“我”。 14.从艺术活动中“我”与“非我”关系的角度,分析第五段画线部分的内容。 (4 分) 15.艺术活动中为什么“不可无‘我’”?请从创作和欣赏两方面回答。(4 份)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 3 小题,共 15 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 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作答前,务必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与所选试 题组相对应的信息点;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秋的气魄 【日】丰岛与志雄陈德文译 提起秋,人们会马上联想到红叶。然而,我不能不说,红叶和秋的本质相去甚远。 从枫的红到银杏的黄,红叶有着各种各样的色彩。直接来自这些色彩的感触和对 深沉专注的秋的感触,还有一段不小的距离呢。城市里也许不是这样,只要踏进 乡间一步,你会看到山裾树林的红叶,田野稔熟的金黄的农作物,红彤彤的照射 着日脚…当你一一抽出来单独静观的时候,就会发现,毋宁说他们是属于残暑 的,不是真正的秋的领域 能给红叶以秋的气氛的,是红叶中缺少活力的部分 没有活力的红叶,经一夜冷风,散落而去。只有这落叶才是真正的秋之物。从飘 落到庭院的一枚桐叶,到林中飞舞的无数的树叶,或者多半经霜打枯的田野的草 叶,都浓浓地涂抹着秋的气韵。踏着莎莎作响的落叶,走过林中小径时,人最深 切地感受着秋。 不知从何处吹来的微风中,常绿树的病叶和落叶树的红叶,是那样毫无反抗地自 然地从树梢飘到了地上。①大自然窃窃私语:让地上的回到地上去。而落到地上 的那个枯叶,却依然无法在原地安住,被风四处吹散开去。经霜打枯的草丛,结 籽的杂草茎静静地迅速生长。人的心,被自身的寒气和寂寥所驱使,向着遥远的 地平线彷徨而去。在地平线的彼岸,有着淡梦般令人憧憬的世界。 秋是寂寞的,因为秋真实。秋将所有的外皮,不用的或必需的全部的外皮自行剥 光,使万物赤裸裸地伫立着。说秋并不寂寞的人,那一定是愚钝麻木或厚颜无耻 之徒,因为他们对脱衣裸体而立时那种奇妙的无所凭依的苦寂丝毫没有感觉。 为这个落叶的—一剥脱的——世界平添一层特殊情味的是淡薄而敏锐的阳光。② 渐渐南倾的日脚和北方来的泠泠的微风,使阳光变得又弱又淡,但因有了极度澄 净的天和大气,这日光非常锐利地直照下来,宛如于真空中一般。这毫无遮挡的 光线,是如佃将光和影鲜明地投射到地面上啊!看到这番情景,人们尤其深深感 到了秋。落叶上的树影,田亩上的草影,原野上的鸟影,还有,即使是狭小的城 镇里,那长满苔藓的庭院里屋宇的暗影,还有那映在格子门窗上的树枝的清荫, 所有这一切都和明丽的日光区分得清清楚楚,人们见了会在心中涌起一丝难以名 状的震颤。 这震颤正是秋所具有的本来的感觉。静谧、澄净的剥脱的世界里,清晰地显现出 明暗的区划,直接迫击着人们的心扉,在那赤裸的心里,也鲜明地投射着光与影。 人在不知不识间,进入了凝视自己心灵的专念之中。纯的,不纯的,清澄的,污 浊的,所有这一切,都毫不含糊地现出了原形。 这赤裸的凝视的眼,从它自身性质来说,不是向着未来,只是回顾着本来的自己 肩负着过去的现在的姿影。自然、人、整个秋的世界,都在默默地专念于守 护着自己赤裸的身姿。 能够忍受这专注的沉默,并能从中尝到真味的人,只有对他们来说,秋才不是寂 寞的,清苦的。这里只有清净的冥想。向着遥远的地平线彷徨而去的灵魂,满怀 着原来的憧憬又回归于胸中。这劲健而清新的激情,吹拂了一切杂念,强化了自 己的存在感一一一种反馈于母胎的存在感 只有基于这种意义,秋才是可赞美的。那令人想起修道院的祈祷的爽净的黎明, 那令人回忆着心灵的恋爱的月明之夜,都丝毫不为任何卑俗之情所玷污,原原本 本为人的灵魂所收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6~18 题。 秋的气魄 【日】丰岛与志雄 陈德文 译 提起秋,人们会马上联想到红叶。然而,我不能不说,红叶和秋的本质相去甚远。 从枫的红到银杏的黄,红叶有着各种各样的色彩。直接来自这些色彩的感触和对 深沉专注的秋的感触,还有一段不小的距离呢。城市里也许不是这样,只要踏进 乡间一步,你会看到山裾树林的红叶,田野稔熟的金黄的农作物,红彤彤的照射 着日脚……当你一一抽出来单独静观的时候,就会发现,毋宁说他们是属于残暑 的,不是真正的秋的领域。 能给红叶以秋的气氛的,是红叶中缺少活力的部分。 没有活力的红叶,经一夜冷风,散落而去。只有这落叶才是真正的秋之物。从飘 落到庭院的一枚桐叶,到林中飞舞的无数的树叶,或者多半经霜打枯的田野的草 叶,都浓浓地涂抹着秋的气韵。踏着莎莎作响的落叶,走过林中小径时,人最深 切地感受着秋。 不知从何处吹来的微风中,常绿树的病叶和落叶树的红叶,是那样毫无反抗地自 然地从树梢飘到了地上。①大自然窃窃私语:让地上的回到地上去。而落到地上 的那个枯叶,却依然无法在原地安住,被风四处吹散开去。经霜打枯的草丛,结 籽的杂草茎静静地迅速生长。人的心,被自身的寒气和寂寥所驱使,向着遥远的 地平线彷徨而去。在地平线的彼岸,有着淡梦般令人憧憬的世界。 秋是寂寞的,因为秋真实。秋将所有的外皮,不用的或必需的全部的外皮自行剥 光,使万物赤裸裸地伫立着。说秋并不寂寞的人,那一定是愚钝麻木或厚颜无耻 之徒,因为他们对脱衣裸体而立时那种奇妙的无所凭依的苦寂丝毫没有感觉。 为这个落叶的——剥脱的——世界平添一层特殊情味的是淡薄而敏锐的阳光。② 渐渐南倾的日脚和北方来的泠泠的微风,使阳光变得又弱又淡,但因有了极度澄 净的天和大气,这日光非常锐利地直照下来,宛如于真空中一般。这毫无遮挡的 光线,是如何将光和影鲜明地投射到地面上啊!看到这番情景,人们尤其深深感 到了秋。落叶上的树影,田亩上的草影,原野上的鸟影,还有,即使是狭小的城 镇里,那长满苔藓的庭院里屋宇的暗影,还有那映在格子门窗上的树枝的清荫, 所有这一切都和明丽的日光区分得清清楚楚,人们见了会在心中涌起一丝难以名 状的震颤。 这震颤正是秋所具有的本来的感觉。静谧、澄净的剥脱的世界里,清晰地显现出 明暗的区划,直接迫击着人们的心扉,在那赤裸的心里,也鲜明地投射着光与影。 人在不知不识间,进入了凝视自己心灵的专念之中。纯的,不纯的,清澄的,污 浊的,所有这一切,都毫不含糊地现出了原形。 这赤裸的凝视的眼,从它自身性质来说,不是向着未来,只是回顾着本来的自己 ——肩负着过去的现在的姿影。自然、人、整个秋的世界,都在默默地专念于守 护着自己赤裸的身姿。 能够忍受这专注的沉默,并能从中尝到真味的人,只有对他们来说,秋才不是寂 寞的,清苦的。这里只有清净的冥想。向着遥远的地平线彷徨而去的灵魂,满怀 着原来的憧憬又回归于胸中。这劲健而清新的激情,吹拂了一切杂念,强化了自 己的存在感——一种反馈于母胎的存在感。 只有基于这种意义,秋才是可赞美的。那令人想起修道院的祈祷的爽净的黎明, 那令人回忆着心灵的恋爱的月明之夜,都丝毫不为任何卑俗之情所玷污,原原本 本为人的灵魂所收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