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尾市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1.本卷分两卷。其中共18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193题 《论语》说:“礼之用,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前句是根本的价值观,后句是待人做事的根本态度;总的是在承认差别的基础上 求各得其所。 以和为贵不是单纯的美好愿望,是以对宇宙的根本认识为基础而提出的根本价值 观。两千多年前,中国人就提出了“和实生物”的观点。指出宇宙万物都是不同 成分和因素和谐共存的统一体。从自然到人类社会,从家庭、单位、社区、社会、 国家、国际,以至生态,都是如此。世界是和的世界;万物以和为基础,存在于 和的状态中。以和为贵是在这一根本认识基础上提出的,就是以和为最高的价值。 和的实质是各得其所,以和为贵就是要在承认差别的前提和基础上求各得其所。 孔子说“政者正也”,又说如果有机会当政,一定以“正名”为当务之急,做到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正”是他治国的根本理念。《子罕》篇又有“子曰:‘吾 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以各得其所释“正”。“正名”,“君 君臣臣,父父子子”也就是要使君臣父子各得其所。程子说:“万物庶事莫不各 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圣人所以能使天下顺治,非能为物作则也, 唯止于各于其所而已。”“和为贵”,就是以各得其所为最高的目标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就是要承认差别,在承认差别的基 础上求和谐,而不是取消差别求统一、和谐。 达到和谐的基本方法是中庸、中道。各得其所的基础是中。只有各个部分、各种 因素都无过无不及,达到中的要求,才有整体的和。程子说:“使万物无一失所 者,斯天理,中而已。 各得其所是目标,和而不同是原则,中庸、中道是途径。和与中是从不同的角度 说,和是总体的状态和目标,中是各局部应处的状态和要求,二者相合,就是中 和,也就是各得其所。 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精神,贯穿中华民族发展的全部历史,渗透在社会生活的 一切方面,使我们不同族群、不同地域的不同文化,不断相互吸取、相互融合, 团成了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在广土众民的中华大地上,组成统一的 国家,长期保持稳定统一的局面,绵延发展。对外,中华民族始终与世界各国、 各民族人民友好相处,以爱好和平的民族的良好形象展现于世界 中华文化的贵和思想,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在承认差别的前提和基础上求各得 其所,指示了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危机的方向。今天我们深化改革,建设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以及外交上实行和平外交政策,促进世界的和平、发展,某种意义 上可以说也是求“万物各于其所”。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统筹经济、 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求其各得其所;经济、政治、社会等各方面,也要求 其内部各因素、各方面,如政府和市场之间,各种经济成分之间,以及城乡,东、 中、西部,贫富之间等等,各得其所。可以说改革就是调整各方面、各部分的关 系,以达到各得其所的目标;各得其所是改革的目标和实质。 (选自钱逊《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三:和》,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广东省汕尾市 2017 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1.本卷分两卷。其中共 18 题,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为 150 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 1?3 题。 《论语》说:“礼之用,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前句是根本的价值观,后句是待人做事的根本态度;总的是在承认差别的基础上 求各得其所。 以和为贵不是单纯的美好愿望,是以对宇宙的根本认识为基础而提出的根本价值 观。两千多年前,中国人就提出了“和实生物”的观点。指出宇宙万物都是不同 成分和因素和谐共存的统一体。从自然到人类社会,从家庭、单位、社区、社会、 国家、国际,以至生态,都是如此。世界是和的世界;万物以和为基础,存在于 和的状态中。以和为贵是在这一根本认识基础上提出的,就是以和为最高的价值。 和的实质是各得其所,以和为贵就是要在承认差别的前提和基础上求各得其所。 孔子说“政者正也”,又说如果有机会当政,一定以“正名”为当务之急,做到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正”是他治国的根本理念。《子罕》篇又有“子曰:‘吾 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以各得其所释“正”。“正名”,“君 君臣臣,父父子子”也就是要使君臣父子各得其所。程子说:“万物庶事莫不各 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圣人所以能使天下顺治,非能为物作则也, 唯止于各于其所而已。”“和为贵”,就是以各得其所为最高的目标。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就是要承认差别,在承认差别的基 础上求和谐,而不是取消差别求统一、和谐。 达到和谐的基本方法是中庸、中道。各得其所的基础是中。只有各个部分、各种 因素都无过无不及,达到中的要求,才有整体的和。程子说:“使万物无一失所 者,斯天理,中而已。” 各得其所是目标,和而不同是原则,中庸、中道是途径。和与中是从不同的角度 说,和是总体的状态和目标,中是各局部应处的状态和要求,二者相合,就是中 和,也就是各得其所。 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精神,贯穿中华民族发展的全部历史,渗透在社会生活的 一切方面,使我们不同族群、不同地域的不同文化,不断相互吸取、相互融合, 团成了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在广土众民的中华大地上,组成统一的 国家,长期保持稳定统一的局面,绵延发展。对外,中华民族始终与世界各国、 各民族人民友好相处,以爱好和平的民族的良好形象展现于世界。 中华文化的贵和思想,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在承认差别的前提和基础上求各得 其所,指示了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危机的方向。今天我们深化改革,建设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以及外交上实行和平外交政策,促进世界的和平、发展,某种意义 上可以说也是求“万物各于其所”。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统筹经济、 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求其各得其所;经济、政治、社会等各方面,也要求 其内部各因素、各方面,如政府和市场之间,各种经济成分之间,以及城乡,东、 中、西部,贫富之间等等,各得其所。可以说改革就是调整各方面、各部分的关 系,以达到各得其所的目标;各得其所是改革的目标和实质。 (选自钱逊《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三:和》,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和为贵”是根本的价值观,“君子和而不同”是待人做事的根本态度, 者都是在承认差别的基础上求各得其所。 B.因为以和为贵是以对宇宙的根本认识为基础而提出的根本价值观,所以两千 多年前,中国人就提出了“和实生物”的观点 C.以和为贵是在宇宙万物都是不同成分和因素和谐共存的统一体这一根本认识 基础上提出的,体现了“和”为最高价值的观念 D.孔子主张为政者当“正名”,“正”是他治国的根本理念。而他强调的“君 君臣臣,父父子子”其实也就是使君臣父子各得其所。 1.B(强加因果,二者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程子认为万事万物无不是各得其所,圣人之所以能使天下顺治,也是因为能 使天下苍生各得其所,而使天下万物各得其所,唯中而已 B.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差别,盲目地取消差别求统一是不现实的不合理的,君子 都会承认差别,并在差别的基础上追求和谐 C.只要坚持中庸、中道的基本方法,各个部分、各种因素都无过无不及,达到 中的要求,就会实现整体的和,达到和谐。 D.要想达到各得其所的目标,就应该坚持和而不同的原则,走中庸、中道的途 径。和是总体的目标,中是各局部应处的状态和要求 2.C(“只要……就……”表示充分条件,原文是必要条件。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华民族在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精神,正因为如此, 才会使广土众民的中华大地长期保持稳定统一的局面。 B.贵和思想,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中华文化,使得中华民族始终以爱好和平 的民族的良好形象展现于世界,也为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危机指示了方向 C.深化改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外交上实行和平外交政策,促进世 界的和平与发展,都是为了达到“万物各于其所”的目的。 D.如果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各方面各得其所,就可以改革、调整好 各方面、各部分的关系,就可以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D(两个“就可以”表示的假设关系有误。从原文看,有前者未必“就可以” 实现后者。) 文言诗文阅读(36分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陈庆之字子云,义兴国山人也。幼随从梁武帝。帝性好棋,每从夜至旦不辍,等 辈皆寐,唯庆之不寝,闻呼即至,甚见亲赏。从平建邺,稍为主书,散财聚士, 恒思立效。除奉朝请。 普通七年,安西将军元树出征寿春,除庆之假节、总知军事。魏豫州刺史李宪遣 其子长钧别筑两城相拒,庆之攻拔之,宪力屈遂降,庆之入据其城。 大通元年,隶领军曹仲宗伐涡阳,魏遣常山王元昭等来援,前军至驼涧,去涡阳 四十里。韦放曰:“贼锋必是轻锐,战捷不足为功;如不利,沮我军势,不如勿 击。”庆之曰:“魏人远来,皆已疲倦,须挫其气,必无不败之理。”于是与麾 下五百骑奔击,破其前军,魏人震恐。庆之还共诸将连营西进,据涡阳城,与魏 相持,自春至冬,各数十百战。师老气衰,魏之援兵复欲筑垒于军后。仲宗等恐 腹背受敌,谋退。庆之杖节军门,曰:“须虏围合,然后与战;若欲班师,庆之
A.“和为贵”是根本的价值观,“君子和而不同”是待人做事的根本态度,二 者都是在承认差别的基础上求各得其所。 B.因为以和为贵是以对宇宙的根本认识为基础而提出的根本价值观,所以两千 多年前,中国人就提出了“和实生物”的观点。 C.以和为贵是在宇宙万物都是不同成分和因素和谐共存的统一体这一根本认识 基础上提出的,体现了“和”为最高价值的观念。 D.孔子主张为政者当“正名”,“正”是他治国的根本理念。而他强调的“君 君臣臣,父父子子”其实也就是使君臣父子各得其所。 1.B(强加因果,二者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程子认为万事万物无不是各得其所,圣人之所以能使天下顺治,也是因为能 使天下苍生各得其所,而使天下万物各得其所,唯中而已。 B.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差别,盲目地取消差别求统一是不现实的不合理的,君子 都会承认差别,并在差别的基础上追求和谐。 C.只要坚持中庸、中道的基本方法,各个部分、各种因素都无过无不及,达到 中的要求,就会实现整体的和,达到和谐。 D.要想达到各得其所的目标,就应该坚持和而不同的原则,走中庸、中道的途 径。和是总体的目标,中是各局部应处的状态和要求。 2.C(“只要……就……”表示充分条件,原文是必要条件。)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中华民族在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精神,正因为如此, 才会使广土众民的中华大地长期保持稳定统一的局面。 B.贵和思想,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中华文化,使得中华民族始终以爱好和平 的民族的良好形象展现于世界,也为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危机指示了方向。 C.深化改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外交上实行和平外交政策,促进世 界的和平与发展,都是为了达到“万物各于其所”的目的。 D.如果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各方面各得其所,就可以改革、调整好 各方面、各部分的关系,就可以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D(两个“就可以”表示的假设关系有误。从原文看,有前者未必“就可以” 实现后者。) 二、文言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陈庆之字子云,义兴国山人也。幼随从梁武帝。帝性好棋,每从夜至旦不辍,等 辈皆寐,唯庆之不寝,闻呼即至,甚见亲赏。从平建邺,稍为主书,散财聚士, 恒思立效。除奉朝请。 普通七年,安西将军元树出征寿春,除庆之假节、总知军事。魏豫州刺史李宪遣 其子长钧别筑两城相拒,庆之攻拔之,宪力屈遂降,庆之入据其城。 大通元年,隶领军曹仲宗伐涡阳,魏遣常山王元昭等来援,前军至驼涧,去涡阳 四十里。韦放曰:“贼锋必是轻锐,战捷不足为功;如不利,沮我军势,不如勿 击。”庆之曰:“魏人远来,皆已疲倦,须挫其气,必无不败之理。”于是与麾 下五百骑奔击,破其前军,魏人震恐。庆之还共诸将连营西进,据涡阳城,与魏 相持,自春至冬,各数十百战。师老气衰,魏之援兵复欲筑垒于军后。仲宗等恐 腹背受敌,谋退。庆之杖节军门,曰:“须虏围合,然后与战;若欲班师,庆之
别有密敕。”仲宗壮其计,乃从之。魏人掎角作十三城,庆之陷其四垒。九城兵 甲犹盛,乃陈其俘馘,鼓噪攻之,遂奔溃,斩获略尽,涡水咽流。诏以涡阳之地 置西徐州。众军乘胜前顿城父。武帝嘉焉,手诏慰勉之 中大通二年,除南北司二州刺史,加都督。庆之至镇,遂围县瓠,破魏颍州刺史 娄起、扬州刺史是云宝于溱水。又破行台孙腾、豫州刺史尧雄、梁州刺史司马恭 于楚城。罢义阳镇兵,停水陆转运,江湘诸州并得休息。开田六千顷,二年之后, 仓廪充实。又表省南司州,复安陆郡,置上明郡 大同二年,魏遣将侯景攻下楚州,执刺史桓和。景仍进军淮上,庆之破之。时大 寒雪,景弃辎重走。是岁豫州饥,庆之开仓振给,多所全济。州人李升等八百人 表求树碑颂德,诏许焉。五年卒,谥曰武。 庆之性袛慎,每奉诏敕,必洗沐拜受。俭素不衣纨绮不好丝竹射不穿札马非所便 而善抚军士能得其死力。(选自《南史》,有删节)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隶领军曹仲宗伐涡阳隶:跟从B.仲宗壮其计壮:佩服 C.庆之陷其四垒陷:沦陷D.庆之开仓振给振:通“赈”,救济 4.C(“陷”应解释为“攻下”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俭素不衣纨绮/不好丝竹/射不穿札/马非所便/而善抚军士/能得其死力 B.俭素不衣/纨绮不好/丝竹射不穿札/马非所便/而善抚军士/能得其死力 C.俭素不衣/纨绮不好丝竹/射不穿札马/非所便/而善抚军士/能得其死力 D.俭素不衣纨绮/不好丝竹/射不穿札马/非所便/而善抚军士/能得其死力 5.A(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还可结合句中的“纨绮”“丝竹”“马”“军 士”等名词进行判断。)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陈庆之年轻的时候曾是梁武帝的侍从,因为忠心事主,经常得到赞赏,后从军, 逐渐得到提拔。 B.陈庆之在楚城击败北魏军队后,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屯田开荒,发展生产, 积蓄了很多粮食。 C.陈庆之胆识过人,他曾亲自统领大军攻克涡阳。在与北魏军的对峙中,历经数 十上百次的战斗,最终凭借勇气大获全胜。 D.陈庆之为人谨慎,生活俭朴,即使身居髙位,仍谦恭有礼,士卒都乐于为其拼 死效力。 6.C(“他曾亲自统领大军攻克涡阳”的表述张冠李戴,他只是隶属于领军曹 仲宗。“最终凭借勇气大获全胜”的说法过于简单,大获全胜主要凭借智谋。)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贼锋必是轻锐,战捷不足为功:如不利,沮我军势,不如勿击。(5分) (2)州人李升等八百人表求树碑颂德,诏许焉。(5分) 7.(1)敌人的前锋必定是轻装精锐部队,如果战胜不算有功;如果失败,就会 破坏我军士气,不如不要出击。(得分点:“轻锐”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不利” 沮”各1分,句意2分。) 2)豫州百姓李升等八百人上表要求为陈庆之 树碑以称颂其功德,朝廷(皇帝)下令同意。(得分点:“表”名词活用为动词 “树”、省略句各1分、句意2分。) 附:参考译文
别有密敕。”仲宗壮其计,乃从之。魏人掎角作十三城,庆之陷其四垒。九城兵 甲犹盛,乃陈其俘馘,鼓噪攻之,遂奔溃,斩获略尽,涡水咽流。诏以涡阳之地 置西徐州。众军乘胜前顿城父。武帝嘉焉,手诏慰勉之。 中大通二年,除南北司二州刺史,加都督。庆之至镇,遂围县瓠,破魏颍州刺史 娄起、扬州刺史是云宝于溱水。又破行台孙腾、豫州刺史尧雄、梁州刺史司马恭 于楚城。罢义阳镇兵,停水陆转运,江湘诸州并得休息。开田六千顷,二年之后, 仓廪充实。又表省南司州,复安陆郡,置上明郡。 大同二年,魏遣将侯景攻下楚州,执刺史桓和。景仍进军淮上,庆之破之。时大 寒雪,景弃辎重走。是岁豫州饥,庆之开仓振给,多所全济。州人李升等八百人 表求树碑颂德,诏许焉。五年卒,谥曰武。 庆之性祗慎,每奉诏敕,必洗沐拜受。俭素不衣纨绮不好丝竹射不穿札马非所便 而善抚军士能得其死力。 (选自《南史》,有删节)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隶领军曹仲宗伐涡阳 隶:跟从 B.仲宗壮其计 壮:佩服 C. 庆之陷其四垒 陷:沦陷 D.庆之开仓振给 振:通“赈”,救济 4.C( “陷”应解释为“攻下”。)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俭素不衣纨绮/不好丝竹/射不穿札/马非所便/而善抚军士/能得其死力 B.俭素不衣/纨绮不好/丝竹射不穿札/马非所便/而善抚军士/能得其死力 C.俭素不衣/纨绮不好丝竹/射不穿札马/非所便/而善抚军士/能得其死力 D.俭素不衣纨绮/不好丝竹/射不穿札马/非所便/而善抚军士/能得其死力 5.A(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还可结合句中的“纨绮”“丝竹”“马”“军 士”等名词进行判断。)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陈庆之年轻的时候曾是梁武帝的侍从,因为忠心事主,经常得到赞赏,后从军, 逐渐得到提拔。 B.陈庆之在楚城击败北魏军队后,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屯田开荒,发展生产, 积蓄了很多粮食。 C.陈庆之胆识过人,他曾亲自统领大军攻克涡阳。在与北魏军的对峙中,历经数 十上百次的战斗,最终凭借勇气大获全胜。 D.陈庆之为人谨慎,生活俭朴,即使身居高位,仍谦恭有礼,士卒都乐于为其拼 死效力。 6.C( “他曾亲自统领大军攻克涡阳”的表述张冠李戴,他只是隶属于领军曹 仲宗。“最终凭借勇气大获全胜”的说法过于简单,大获全胜主要凭借智谋。)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贼锋必是轻锐,战捷不足为功;如不利,沮我军势,不如勿击。(5 分) (2)州人李升等八百人表求树碑颂德,诏许焉。(5 分) 7.(1)敌人的前锋必定是轻装精锐部队,如果战胜不算有功;如果失败,就会 破坏我军士气,不如不要出击。(得分点:“轻锐”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不利”、 “沮”各 1 分,句意 2 分。) (2)豫州百姓李升等八百人上表要求为陈庆之 树碑以称颂其功德,朝廷(皇帝)下令同意。(得分点:“表”名词活用为动词、 “树”、省略句各 1 分、句意 2 分。) 附:参考译文:
陈庆之字子云,义兴国山人。幼年曾随从梁武帝。梁武帝爱好下棋,经常从晚上 下到次日清晨还不停止,同僚都睡觉了,只有陈庆之不睡,一听到呼唤就立即到 达,很是被亲近赏识。跟随梁武帝平定建邺,逐渐升为主书,他散耗家财,团结 了一批有用之士,常想建立功业。被任命为奉朝请 梁武帝普通七年,朝廷派安西将军元树出征寿春,任命陈庆之为假节、总管军事 北魏豫州刺史李宪派遣他的儿子李长钧另修筑两城来抵抗,陈庆之攻破其地,李 宪力气用尽而投降,陈庆之就进入占据了寿春城。 梁武帝大通元年,陈庆之跟随领军曹仲宗攻伐涡阳,北魏派遣常山王元昭等人来 支援,先头部队到达驼涧,离涡阳四十里。(陈庆之打算出征迎战)韦放说:“敌 军的前锋必定是轻装精锐部队,如果战胜不算有功;如果失败,则破坏我军士气 不如不要出击。”陈庆之说:“北魏军队远道而来,都已疲惫不堪,必须挫伤他 们的锐气,这定然没有打不败他们的道理。”于是带领部下五百名骑兵迅速出击, 打败了敌军的先头部队,北魏士兵十分震惊恐惧。陈庆之回来后与其他将领连营 向西进军,占据涡阳城,与北魏军相对峙,自春天到冬天,经过了几十上百次的 战斗。部队已十分疲劳,锐气也减弱了,北魏的援兵又想在梁军后面修筑营垒。 曹仲宗等人怕腹背受敌,打算退兵。陈庆之持节来到军门,说:“必须等到北魏 军包围圈合拢,然后才能与他们战斗;如果打算退兵,我陈庆之另外有皇帝的密 令。”曹仲宗很佩服他的计谋,于是就同意了。北魏军在十三城布阵,形成掎角 之势,陈庆之攻破他们四座城垒。其他九城兵力还很强大,陈庆之把被杀的敌人 的左耳陈列到城前,然后鸣鼓呐喊发起进攻,敌人一下就逃跑溃散了,其中大部 分都被斩杀和俘虏了,连涡水好像也在呜咽。梁武帝下诏在涡阳地区设 置西徐州。大军乘胜向前到达城父。梁武帝嘉奖他们,并亲笔写诏书慰问和勉励 陈庆之。 中大通二年,被任命为南北司二州刺史,担任都督。陈庆之到任后,就包围了县 瓠城,在溱水打败北魏颍州刺史娄起、扬州刺史是云宝。又在楚城打败行台孙腾、 豫州刺史尧雄、梁州刺史司马恭。他解散镇守义阳的士兵,停止水陆运输,江湘 地区各州郡都得到休养生息。开辟农田六千顷,两年以后,仓库里堆满了粮食 又上表要求撤去南司州,恢复安陆郡,设置上明郡。 大同二年,东魏派大将侯景攻下楚州,俘获了刺史桓和。接着,侯景进军淮上 陈庆之打败了他。当时下着大雪,天寒地冻,侯景抛弃了大批军用物资逃走。这 年豫州发生饥荒,陈庆之打开粮仓救济灾民,救活了不少人。豫州百姓李升等 八百人上表要求为陈庆之树碑以称颂其功德,朝廷下令同意。(大同)五年,陈庆 之去世,谥号为“武”。 陈庆之性情谦恭谨慎,每次奉接诏书敕令,必定先洗澡再拜而受之。他生活节俭 朴素,不穿绢绸衣服,也不爱听音乐。射箭不能穿过盔甲,骑马也不是很擅长 但善于安抚军士,能使他们拼死作战。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次韵送张山人①归彭城 苏轼 羡君飘荡一虚舟,来作钱塘十日游。 水洗禅心都眼净,山供诗笔总眉愁。 雪中乘兴②真聊尔③,春尽思归却罢休。 何日五湖從范蠡,种鱼万尾橘千头
陈庆之字子云,义兴国山人。幼年曾随从梁武帝。梁武帝爱好下棋,经常从晚上 下到次日清晨还不停止,同僚都睡觉了,只有陈庆之不睡,一听到呼唤就立即到 达,很是被亲近赏识。跟随梁武帝平定建邺,逐渐升为主书,他散耗家财,团结 了一批有用之士,常想建立功业。被任命为奉朝请。 梁武帝普通七年,朝廷派安西将军元树出征寿春,任命陈庆之为假节、总管军事。 北魏豫州刺史李宪派遣他的儿子李长钧另修筑两城来抵抗,陈庆之攻破其地,李 宪力气用尽而投降,陈庆之就进入占据了寿春城。 梁武帝大通元年,陈庆之跟随领军曹仲宗攻伐涡阳,北魏派遣常山王元昭等人来 支援,先头部队到达驼涧,离涡阳四十里。(陈庆之打算出征迎战)韦放说:“敌 军的前锋必定是轻装精锐部队,如果战胜不算有功;如果失败,则破坏我军士气, 不如不要出击。”陈庆之说:“北魏军队远道而来,都已疲惫不堪,必须挫伤他 们的锐气,这定然没有打不败他们的道理。”于是带领部下五百名骑兵迅速出击, 打败了敌军的先头部队,北魏士兵十分震惊恐惧。陈庆之回来后与其他将领连营 向西进军,占据涡阳城,与北魏军相对峙,自春天到冬天,经过了几十上百次的 战斗。部队已十分疲劳,锐气也减弱了,北魏的援兵又想在梁军后面修筑营垒。 曹仲宗等人怕腹背受敌,打算退兵。陈庆之持节来到军门,说:“必须等到北魏 军包围圈合拢,然后才能与他们战斗;如果打算退兵,我陈庆之另外有皇帝的密 令。”曹仲宗很佩服他的计谋,于是就同意了。北魏军在十三城布阵,形成掎角 之势,陈庆之攻破他们四座城垒。其他九城兵力还很强大,陈庆之把被杀的敌人 的左耳陈列到城前,然后鸣鼓呐喊发起进攻,敌人一下就逃跑溃散了,其中大部 分都被斩杀和俘虏了,连涡水好像也在呜咽。梁武帝下诏在涡阳地区设 置西徐州。大军乘胜向前到达城父。梁武帝嘉奖他们,并亲笔写诏书慰问和勉励 陈庆之。 中大通二年,被任命为南北司二州刺史,担任都督。陈庆之到任后,就包围了县 瓠城,在溱水打败北魏颍州刺史娄起、扬州刺史是云宝。又在楚城打败行台孙腾、 豫州刺史尧雄、梁州刺史司马恭。他解散镇守义阳的士兵,停止水陆运输,江湘 地区各州郡都得到休养生息。开辟农田六千顷,两年以后,仓库里堆满了粮食。 又上表要求撤去南司州,恢复安陆郡,设置上明郡。 大同二年,东魏派大将侯景攻下楚州,俘获了刺史桓和。接着,侯景进军淮上, 陈庆之打败了他。当时下着大雪,天寒地冻,侯景抛弃了大批军用物资逃走。这 一年豫州发生饥荒,陈庆之打开粮仓救济灾民,救活了不少人。豫州百姓李升等 八百人上表要求为陈庆之树碑以称颂其功德,朝廷下令同意。(大同)五年,陈庆 之去世,谥号为“武”。 陈庆之性情谦恭谨慎,每次奉接诏书敕令,必定先洗澡再拜而受之。他生活节俭 朴素,不穿绢绸衣服,也不爱听音乐。射箭不能穿过盔甲,骑马也不是很擅长, 但善于安抚军士,能使他们拼死作战。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8~9 题。 次韵送张山人①归彭城 苏轼 羡君飘荡一虚舟,来作钱塘十日游。 水洗禅心都眼净,山供诗笔总眉愁。 雪中乘兴②真聊尔③,春尽思归却罢休。 何日五湖従范蠡,种鱼万尾橘千头
【注】①张山人:即张天骥,北宋时彭城(现徐州)云龙山的一位隐士,苏轼的 好友。②雪中乘兴:指王子猷雪夜访戴逵兴尽而返的故事。③聊尔:姑且如此。 8.请指出颔联的巧妙之处,并简要赏析。(6分) 8、(1)用词巧妙。“洗”“供”分别写出了水的澄澈和山的隽美,“禅心”乃 水洗出,“诗笔”因山供给,新奇而有韵味 2)构思巧妙。上句说水洗出禅心,连眼睛都变得纯净了,有层进意味;下句 说山给自己赋诗赞美的冲动,却又为自己不能像朋友一样尽情游历山水而发愁, 有转折意味。 (3)手法巧妙。上句以实写虚,借水的澄澈写出内心的纯净通明;下句运用拟 人手法,山色秀美,为诗人提供写诗的欲望和冲动。 [6分。任答两点即可,每点3分。构思巧妙,若答“水洗禅心都眼净、山供诗 笔和后面的 总眉愁’构成先扬后抑的关系”或者“侧面表现山水之美”,分析合理亦可。 手法巧妙,若只答对偶,只给1分。若有其他答法,能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9、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隐逸生活的向往,对山水的喜爱之情。以范蠡泛舟五湖的 典故,表达了对泛舟江湖、养鱼种橘的惬意生活的向往。以“水洗禅心”“山供 诗笔”,表达了山水的喜爱之情。 [5分。分析“对自由隐逸生活的向往”,3分,若答“渴望摆脱官场生活羁绊 的烦恼”,分析合理亦可;若答“抒发自己与张山人之间的深情厚谊”,分析合 理亦可。若有其他答法,能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 或沮丧的句子是“ (1)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2)屈原在《离骚》中借前贤能够坚守正道来勉励自己的句子是:“ (2)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3)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表达虽历经困苦却乐观豁达心情 的一句是:“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乙选做题 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前必 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 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一(4)题。(25分) 走正门 王春迪 ①老街有句俗语:夏府的地,贺府的房,海府的银子用斗量。贺家发迹早 起初,海爷还是个小油贩子时,贺家就已经钟鸣鼎食,门阔院深,人称“贺半街 了
【注】①张山人:即张天骥,北宋时彭城(现徐州)云龙山的一位隐士,苏轼的 好友。②雪中乘兴:指王子猷雪夜访戴逵兴尽而返的故事。③聊尔:姑且如此。 8.请指出颔联的巧妙之处,并简要赏析。(6 分) 8、(1)用词巧妙。“洗”“供”分别写出了水的澄澈和山的隽美,“禅心”乃 水洗出,“诗笔”因山供给,新奇而有韵味。 (2)构思巧妙。上句说水洗出禅心,连眼睛都变得纯净了,有层进意味;下句 说山给自己赋诗赞美的冲动,却又为自己不能像朋友一样尽情游历山水而发愁, 有转折意味。 (3)手法巧妙。上句以实写虚,借水的澄澈写出内心的纯净通明;下句运用拟 人手法,山色秀美,为诗人提供写诗的欲望和冲动。 [6 分。任答两点即可,每点 3 分。构思巧妙,若答“水洗禅心都眼净、山供诗 笔和后面的 ‘总眉愁’构成先扬后抑的关系”或者“侧面表现山水之美”,分析合理亦可。 手法巧妙,若只答对偶,只给 1 分。若有其他答法,能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5 分) 9、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隐逸生活的向往,对山水的喜爱之情。以范蠡泛舟五湖的 典故,表达了对泛舟江湖、养鱼种橘的惬意生活的向往。以“水洗禅心”“山供 诗笔”,表达了山水的喜爱之情。 [5 分。分析“对自由隐逸生活的向往”,3 分,若答“渴望摆脱官场生活羁绊 的烦恼”,分析合理亦可;若答“抒发自己与张山人之间的深情厚谊”,分析合 理亦可。若有其他答法,能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 或沮丧的句子是“ , ”。 (1)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2)屈原在《离骚》中借前贤能够坚守正道来勉励自己的句子是:“__________ , _______。” (2)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3)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表达虽历经困苦却乐观豁达心情 的一句是:“__________ ,_______。”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乙 选做题 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前必 须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 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25 分) 走正门 王春迪 ①老街有句俗语:夏府的地,贺府的房,海府的银子用斗量。贺家发迹早, 起初,海爷还是个小油贩子时,贺家就已经钟鸣鼎食,门阔院深,人称“贺半街” 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