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河源市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高一语文试题 制作:青峰弦月工作室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儒家哲学主要是伦理哲学,善是中心概念。中国儒家对善的理解,是比较宽泛的。 孟子说“可欲之谓善”,此善含有合乎人性的全部需求的意思。这是广义的善。孔子虽然没 有给善下定义,但从他的实际使用来看,偏于仁爱的伦理性的内涵。荀子对善的运用,基本 上同于孔子。中国哲学主张善与美的统一。这种统一,在表述上采用许多不同的形式:或用 善与美这样的概念;或不用这样的概念但包含了两者的内涵。 孔子作为儒家学说的开创者,奠定了善美相分又善美统一的基本路线。他说《韶》乐“尽 善尽美”,而《武》乐“尽美矣未尽善矣”,明显见出美不是善。但另一方面,他更注重将美 与善联系起来,而且用善来解释美,强调“里仁为美”。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里说的诗、礼、乐均兼善与美的成分,相比较 言,诗、乐二者美的成分较重;礼则善的成分较重。诗、礼、乐三者,礼最为重要。三句话 分别说如何运用诗、礼、乐,并不意味着它们是孤立的,可以分开,恰恰相反,它们是密切 结合,相互渗透的,其中礼的渗透力最强,并体现出统帅的作用。孔子认为“诗”与“乐” 都要合乎“礼”。他与学生论诗,强调“礼后”即礼为诗之本的地位。诗的特点在“兴”,“兴” 既有起情的作用,又有兴寄的作用即立善的作用,起情而达于兴寄,就通向“礼”。“乐”以 融会情感与理解为特点,在人格修养上,处最高层次。说“成于乐”必然有“礼”在内,只 是这礼已由理性的形态融化为情感的形态了 孔子讲《诗经》有“兴观群怨”的功能,兴是抒情,观是认识,群是协调人际关系,怨 是批判社会不合理现象。孔子实际上已经亮出艺术崇善的主张了。《毛诗序》将这个观点加 以发展,提出“风教”、“美刺”。所谓“风教”就是“风以动之,教以化之”,“上以风化下 下以风化上”,强调艺术应对整个社会都要有所教益。所谓“美刺”,美是赞美,自然赞美的 是合乎礼的人物与现象:刺是批判,自然批判的是不合乎礼的人物与现象。其最终目的是 “正得失”“美教化”,“厚人伦”,“移风俗 儒家对艺术创作的纲领性命题是“诗言志”。“诗言志”的“志”含义很丰富,是一种情 理结合的思想倾向,其核心是合乎儒家伦理的经国之志、仁义之志。 一选自陈望衡《中国美学的体系》,有删改 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荀子所用的“善”的含义,基本上也偏于仁爱的伦理性的内涵 B.孔子既认为美善相别,又认为美善统一。 C.孔子认为诗既可以起情,又可以兴寄,兴寄的目的是起情 D.《毛诗序》认为“风教”“美刺”的最终目的是“正得失”“美教化”“厚人伦”“移风俗”。 2.下列观点,不符合儒家美学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发乎情,止乎礼义”:诗歌创作不能超越礼仪大防,要受到礼仪的规范和约束 B.“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诗歌语言含有不尽之意,读者需要去思考、回味,进 行艺术的再创造。 C.“文人之笔,劝善惩恶”:文学创作总是体现着作家的善恶观念,并且给人一种潜移默 化的影响 D.“《诗》言是其志也”:诗歌总是要抒发作者政治上的理想抱负 二、古诗文阅读。(41分)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9分)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 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 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 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
广东省河源市 2015-2016 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高一语文试题 制作:青峰弦月工作室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国儒家哲学主要是伦理哲学,善是中心概念。中国儒家对善的理解,是比较宽泛的。 孟子说“可欲之谓善”,此善含有合乎人性的全部需求的意思。这是广义的善。孔子虽然没 有给善下定义,但从他的实际使用来看,偏于仁爱的伦理性的内涵。荀子对善的运用,基本 上同于孔子。中国哲学主张善与美的统一。这种统一,在表述上采用许多不同的形式:或用 善与美这样的概念;或不用这样的概念但包含了两者的内涵。 孔子作为儒家学说的开创者,奠定了善美相分又善美统一的基本路线。他说《韶》乐“尽 善尽美”,而《武》乐“尽美矣未尽善矣”,明显见出美不是善。但另一方面,他更注重将美 与善联系起来,而且用善来解释美,强调“里仁为美”。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里说的诗、礼、乐均兼善与美的成分,相比较 言,诗、乐二者美的成分较重;礼则善的成分较重。诗、礼、乐三者,礼最为重要。三句话 分别说如何运用诗、礼、乐,并不意味着它们是孤立的,可以分开,恰恰相反,它们是密切 结合,相互渗透的,其中礼的渗透力最强,并体现出统帅的作用。孔子认为“诗”与“乐” 都要合乎“礼”。他与学生论诗,强调“礼后”即礼为诗之本的地位。诗的特点在“兴”,“兴” 既有起情的作用,又有兴寄的作用即立善的作用,起情而达于兴寄,就通向“礼”。“乐”以 融会情感与理解为特点,在人格修养上,处最高层次。说“成于乐”必然有“礼”在内,只 是这礼已由理性的形态融化为情感的形态了。 孔子讲《诗经》有“兴观群怨”的功能,兴是抒情,观是认识,群是协调人际关系,怨 是批判社会不合理现象。孔子实际上已经亮出艺术崇善的主张了。《毛诗序》将这个观点加 以发展,提出“风教”、“美刺”。所谓“风教”就是“风以动之,教以化之”,“上以风化下, 下以风化上”,强调艺术应对整个社会都要有所教益。所谓“美刺”,美是赞美,自然赞美的 是合乎礼的人物与现象;刺是批判,自然批判的是不合乎礼的人物与现象。其最终目的是: “正得失”,“美教化”,“厚人伦”,“移风俗”。 儒家对艺术创作的纲领性命题是“诗言志”。“诗言志”的“志”含义很丰富,是一种情 理结合的思想倾向,其核心是合乎儒家伦理的经国之志、仁义之志。 ——选自陈望衡《中国美学的体系》,有删改 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 ) A.荀子所用的“善”的含义,基本上也偏于仁爱的伦理性的内涵。 B.孔子既认为美善相别,又认为美善统一。 C.孔子认为诗既可以起情,又可以兴寄,兴寄的目的是起情。 D.《毛诗序》认为“风教”“美刺”的最终目的是“正得失”“美教化”“厚人伦”“移风俗”。 2.下列观点,不符合儒家美学观点的一项是(3 分)( ) A.“发乎情,止乎礼义”:诗歌创作不能超越礼仪大防,要受到礼仪的规范和约束。 B.“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诗歌语言含有不尽之意,读者需要去思考、回味,进 行艺术的再创造。 C.“文人之笔,劝善惩恶”:文学创作总是体现着作家的善恶观念,并且给人一种潜移默 化的影响。 D.“《诗》言是其志也”:诗歌总是要抒发作者政治上的理想抱负。 二、古诗文阅读。(41 分)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9 分)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 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 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 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
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 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 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 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选自苏轼《赤壁赋》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侣鱼虾而友糜鹿侣: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友伴” B.下江陵 下:攻下、占领 C.正襟危坐 危:正,直 D.顺流而东也 东:名词活用作状语,“向东”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B.郁乎苍苍 相与枕藉乎舟中 C.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D.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5.下列文言句式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3分)() A.何为其然也?B.此非曹孟德之诗乎?C.而今安在哉?D.而又何羡乎?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18分)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 辄能语其要。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 “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祐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 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 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 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丁母忧。熙宁二年,还朝。王安石执政,素恶其议论异己,以判官告院。四年,安石欲 变科举、兴学校,诏两制、三馆议。轼上议 议上,神宗悟曰:“吾固疑此,得轼议,意释然矣。”即日召见,问:“方今政令得失安 在?虽朕过失,指陈可也。”对曰:“陛下生知之性,天纵文武,不患不明,不患不勤,不患 不断,但患求治太急,听言大广,选人太锐。愿镇以安静,待物之来,然后应之。” 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 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 也。”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徒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舒 亶、何正臣摭其表语,并媒薛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 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节选自《宋史·苏轼列传》) 【注】①磔裂诡异之弊:割裂文辞、追求怪异的流弊。磔,zhe,分裂。②避此人出 头地:回避这个人,给他出人头地的机会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多于市人之言语 B.属文日数千言 举匏尊以相属 C.比冠,博通经史 比去,以手阖门 D.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 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 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 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选自苏轼《赤壁赋》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侣.鱼虾而友糜鹿 侣: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友伴” B.下.江陵 下:攻下、占领 C.正.襟危坐 危:正,直 D.顺流而东.也 东:名词活用作状语,“向东”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 ) A.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B.郁乎.苍苍 相与枕藉乎.舟中 C.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D.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5.下列文言句式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3 分)( ) A.何为其然也? B.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C.而今安在哉? D.而又何羡乎?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18 分)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 辄能语其要。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 “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祐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 胜①,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 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 此人出一头地。②”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丁母忧 ...。熙宁二年,还朝。王安石执政,素恶其议论异己,以判官告院。四年,安石欲 变科举、兴学校,诏两制、三馆议。轼上议。 议上,神宗悟曰:“吾固疑此,得轼议,意释然矣。”即日召见,问:“方今政令得失安 在?虽朕过失,指陈可也。”对曰:“陛下生知之性,天纵文武,不患不明,不患不勤,不患 不断,但患求治太急,听言大广,选人太锐。愿镇以安静,待物之来,然后应之。” 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 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 也。”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徒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舒 亶、何正臣摭其表语,并媒薛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 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 (节选自《宋史•苏轼列传》) 【注】①磔裂诡异之弊:割裂文辞、追求怪异的流弊。磔,zhé,分裂。②避此人出一 头地:回避这个人,给他出人头地的机会。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 ) A.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多于市人之言语. B.属.文日数千言 举匏尊以相属. C.比.冠,博通经史 比.去,以手阖门 D.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 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苏轼是眉州眉山人,在十岁的时候就跟随父母,游学于四方,同时跟随母亲学习 B.苏轼读了《庄子》后,觉得其中有些话,说出了自己心中以前不能说出的感觉, 是欣慰 C.在苏轼参加礼部的考试中,因为所呈现的《刑赏忠厚论》是曾巩所作,所以主考官 欧阳修给了他第二名的成绩。 D.苏轼在密州任职期间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他在东坡筑室居住,并给自已取了“东 坡居士”的称号。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礼部:中国古代官署,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 B.殿试:又称“御试”、廷试”、“廷对”,皇帝亲自出题考试,是科举考试中的最高 段。 C.丁忧: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 典,任官者须离职,称“丁忧”。 D.东坡居士:苏轼的号。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含义相关的 别名,称之为号。 9.翻译下列文言句子。(9分) (1)方今政令得失安在?虽朕过失,指陈可也。(3分) (2)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3分) (3)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3分) (三)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对雪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注】此诗作于安史之乱时。此前安禄山攻占长安,泥古不化的宰相房琯率领唐军在陈 陶斜和青坂与敌人作车战,大败,死伤几万人 10.颔联在整首诗中起了怎样的作用?(2分) 11.通观全诗,“愁”是感情主线,你认为作者为何而愁?(6分) (四)名篇名句默写。(6分)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6分) (1)《卫风·》中描写女主人公热恋时见到氓的高兴心理的诗句是: (2)屈原在《离骚》中表达自己虽然遭到不公的待遇,但是为了自己心中追求的目标 九死不悔的语句是 (3)《阿房宫赋》中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 子是: 乙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4分)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4分) 湘水苍凉话屈原 张坚固 两千多年前的那个时候,来自君王无故的怒气和指责,被迫的疏隔和远离,对于屈子 就像是孩子第一次遭受的不公平对待。我仿佛看到他的不知所措,他的想不道,他执拗的不 舍的背影。 他还是被疏远、流放了,虽然他一度倔强地辩解,说是自己主动走的,但我们都不信 他自己也不信。屈赋中几乎每一句话,他的理智都是不相信的,但他的心灵相信。 美人与香草,爱慕与背弃,远逝与归来,全部的屈赋都在纠结着。每个读者都感觉到诗 中话语和意象的一再重复,惟有屈子不自觉。他深深沉溺其中,唯恐那个人不知、不信,于 是一遍遍地诉说,一次次地表白。而那个人的反应如何呢?——他掉过头去,“佯聋而不闻”。 看到这里,不觉失笑了,他们就像一对过家家的孩子。这个动作甚至让我觉得,怀王并非要
A.苏轼是眉州眉山人,在十岁的时候就跟随父母,游学于四方,同时跟随母亲学习。 B.苏轼读了《庄子》后,觉得其中有些话,说出了自己心中以前不能说出的感觉,很 是欣慰。 C.在苏轼参加礼部的考试中,因为所呈现的《刑赏忠厚论》是曾巩所作,所以主考官 欧阳修给了他第二名的成绩。 D.苏轼在密州任职期间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他在东坡筑室居住,并给自己取了“东 坡居士”的称号。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礼部:中国古代官署,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 B.殿试:又称“御试”、廷试”、“廷对”,皇帝亲自出题考试,是科举考试中的最高一 段。 C.丁忧: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 典,任官者须离职,称“丁忧”。 D.东坡居士:苏轼的号。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含义相关的 别名,称之为号。 9.翻译下列文言句子。(9 分) (1)方今政令得失安在?虽朕过失,指陈可也。(3 分) (2)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3 分) (3)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3 分) (三)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 分) 对雪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注】此诗作于安史之乱时。此前安禄山攻占长安,泥古不化的宰相房琯率领唐军在陈 陶斜和青坂与敌人作车战,大败,死伤几万人。 10.颔联在整首诗中起了怎样的作用?(2 分) 11.通观全诗,“愁”是感情主线,你认为作者为何而愁?(6 分) (四)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 1 分,共 6 分) (1)《卫风·氓》中描写女主人公热恋时见到氓的高兴心理的诗句是: , 。 (2)屈原在《离骚》中表达自己虽然遭到不公的待遇,但是为了自己心中追求的目标 九死不悔的语句是: , (3)《阿房宫赋》中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 子是: , 。 乙 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4 分)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4 分) 湘水苍凉话屈原 张坚固 两千多年前的那个时候,来自君王无故的怒气和指责,被迫的疏隔和远离,对于屈子, 就像是孩子第一次遭受的不公平对待。我仿佛看到他的不知所措,他的想不道,他执拗的不 舍的背影。 他还是被疏远、流放了,虽然他一度倔强地辩解,说是自己主动走的,但我们都不信, 他自己也不信。屈赋中几乎每一句话,他的理智都是不相信的,但他的心灵相信。 美人与香草,爱慕与背弃,远逝与归来,全部的屈赋都在纠结着。每个读者都感觉到诗 中话语和意象的一再重复,惟有屈子不自觉。他深深沉溺其中,唯恐那个人不知、不信,于 是一遍遍地诉说,一次次地表白。而那个人的反应如何呢?——他掉过头去,“佯聋而不闻”。 看到这里,不觉失笑了,他们就像一对过家家的孩子。这个动作甚至让我觉得,怀王并非要
刻意地伤害,只是他像孩子一样任性和不耐烦,忽然地就“不理你了”。这其中也许有旁人 的挑拨,也许是彼此人格中的不和谐因素慢慢凸显,让他们隐约意识到,彼此要走的道路将 是多么不同。怀王后悔了曾经赋予他的无限制的信任和权力,他要把它们收回来,却用了最 粗鲁的方式。他像孩子一样自私,并不去考虑这一切的后果。于是,撕毁诺言、背弃情谊的 痛苦,全部推压到了屈子身上 他们终究不是孩子。两人之间的变故,牵动着整个国家和人民的命运。而这,更时刻折 磨着屈子的身心。 是真的越来越远了。屈子从郢都离开,一路摇摇晃晃来到了湖南。这是我的家乡。沅湘 一带的奇山异水,对后世的文学家而言,是个最富诗趣的所在,他的《离骚》,浪漫主义风 格的吟诵,就是在这里写就的。但对于屈子,它更有可能是一个无法逃避的莫大恐慌。去年 我在湘西采风,很多地方都还是渺无人烟。可以想象,两千多年前的这里,是怎样荒芜一片。 长时间这样脱离社会的生活,会把一个正常人逼疯的,何况屈子本来就不正常。于是 我们读到的诗句渐渐语无伦次了。我无法控制自己有这种感觉:诗中的想象越是奇幻流丽 语言越是脱俗出尘,他就越是憔悴疯癫。如果有故人看到他那时的样子,恐怕要心碎了。可 是,没有人 他是那么偏执的一个人。那里的食物,他怕吃下去不洁,把花瓣和露水当作食物:那里 的衣服,会玷污他清白的躯体,宁可穿着他荷叶做成的奇异衣裳,行吟在寂寞的泽畔。他自 恋,比美人更美,比娇女更娇,比坚强更坚强! 二方面极疯癫,另一方面却极清醒。他清楚地看到国家一步步衰落,社会的黑暗与人心 的浑浊。他厌恶那个浑浊的世界,面对那里,他一点也不掩饰自己的清高和自豪。可是当他 远离那里的时候,又是多么不舍。仿佛一次长途旅行,从希望开始,却曲折不期,回返已是 暮途,“登高吾不说兮,入下吾不能”,“屈心而抑志兮”,委屈身心,压抑感情,不能遏制 这是他心里永远的矛盾,永远的痛处。 心灵和身体的双重折磨,到了如何不堪的地步,才让屈子走向了汨罗江的水波?诗篇中 说得很明确,自沉是经过深思后的抉择,并非一时血气上涌或是神经失常的冲动。这更让我 心痛一—没有人比他更热爱生命。他那么喜欢美丽的花草,香洁的衣裳,那么害怕光阴的流 逝,他对尘世怀着极端眷恋。但最终给他以归属感的,竟是滚滚波涛。屈子用他的生命完成 了他一生的追求和证明了他高洁的人格!这是一场人格的悲剧,这样的人,必然有这样的结 局,无论我们如何不甘。 如果我是江边生长的一株芷草,必曾牵留过他的衣袂。千年来端午落下的龙舟雨,是那 时牵留不住的泪水。 (1)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准确的两项是()(5分) A.屈原是被疏远了、流放了,但他却倔强地辩解说是自己主动走的,说明他有时也有 点维护面子的虚伪 B.文中加点的“那个人”“那里”分别指代的是:“那个人”是指楚怀王:“那里”是指 楚国的国都即郢都 C.文中“他像孩子一样任性和不耐烦,忽然就‘不理你了’”隐晦地表达了楚怀王流放 屈原的粗鲁方式 D.文中引用屈赋中“香草”,“荷叶、花瓣、露水”,象征的是诗人屈原高洁、不与世俗 同流合污(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 E.“沅湘一带的奇山异水”激发了屈子的诗情,这是《离骚》诞生的最主要的原因。说 明屈子即使被流放,也有流连山水的闲情逸致 (2)作者说怀王和屈原都像个“孩子”,请说说这两个“孩子”所蕴含的意义有什么不同? (6分) (3)为什么说屈子“一方面是极疯癫,另一方面却极清醒”?(6分) (4)结合“如果我是江边生长的一株芷草,必曾牵留过他的衣袂”探究作者在文中表达的 情感。(7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4分) 14.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24分) 马尔克斯,世界上最不孤独的人 陈众议
刻意地伤害,只是他像孩子一样任性和不耐烦,忽然地就“不理你了”。这其中也许有旁人 的挑拨,也许是彼此人格中的不和谐因素慢慢凸显,让他们隐约意识到,彼此要走的道路将 是多么不同。怀王后悔了曾经赋予他的无限制的信任和权力,他要把它们收回来,却用了最 粗鲁的方式。他像孩子一样自私,并不去考虑这一切的后果。于是,撕毁诺言、背弃情谊的 痛苦,全部推压到了屈子身上。 他们终究不是孩子。两人之间的变故,牵动着整个国家和人民的命运。而这,更时刻折 磨着屈子的身心。 是真的越来越远了。屈子从郢都离开,一路摇摇晃晃来到了湖南。这是我的家乡。沅湘 一带的奇山异水,对后世的文学家而言,是个最富诗趣的所在,他的《离骚》,浪漫主义风 格的吟诵,就是在这里写就的。但对于屈子,它更有可能是一个无法逃避的莫大恐慌。去年 我在湘西采风,很多地方都还是渺无人烟。可以想象,两千多年前的这里,是怎样荒芜一片。 长时间这样脱离社会的生活,会把一个正常人逼疯的,何况屈子本来就不正常。于是, 我们读到的诗句渐渐语无伦次了。我无法控制自己有这种感觉:诗中的想象越是奇幻流丽, 语言越是脱俗出尘,他就越是憔悴疯癫。如果有故人看到他那时的样子,恐怕要心碎了。可 是,没有人。 他是那么偏执的一个人。那里的食物,他怕吃下去不洁,把花瓣和露水当作食物;那里 的衣服,会玷污他清白的躯体,宁可穿着他荷叶做成的奇异衣裳,行吟在寂寞的泽畔。他自 恋,比美人更美,比娇女更娇,比坚强更坚强! 一方面极疯癫,另一方面却极清醒。他清楚地看到国家一步步衰落,社会的黑暗与人心 的浑浊。他厌恶那个浑浊的世界,面对那里..,他一点也不掩饰自己的清高和自豪。可是当他 远离那里的时候,又是多么不舍。仿佛一次长途旅行,从希望开始,却曲折不期,回返已是 暮途,“登高吾不说兮,入下吾不能 ”,“屈心而抑志兮”,委屈身心,压抑感情,不能遏制, 这是他心里永远的矛盾,永远的痛处。 心灵和身体的双重折磨,到了如何不堪的地步,才让屈子走向了汨罗江的水波?诗篇中 说得很明确,自沉是经过深思后的抉择,并非一时血气上涌或是神经失常的冲动。这更让我 心痛——没有人比他更热爱生命。他那么喜欢美丽的花草,香洁的衣裳,那么害怕光阴的流 逝,他对尘世怀着极端眷恋。但最终给他以归属感的,竟是滚滚波涛。屈子用他的生命完成 了他一生的追求和证明了他高洁的人格!这是一场人格的悲剧,这样的人,必然有这样的结 局,无论我们如何不甘。 如果我是江边生长的一株芷草,必曾牵留过他的衣袂。千年来端午落下的龙舟雨,是那 时牵留不住的泪水。 (1)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准确的两项是( )(5 分) A.屈原是被疏远了、流放了,但他却倔强地辩解说是自己主动走的,说明他有时也有 点维护面子的虚伪。 B.文中加点的“那个人”“那里”分别指代的是:“那个人”是指楚怀王;“那里”是指 楚国的国都即郢都。 C.文中“他像孩子一样任性和不耐烦,忽然就‘不理你了’”隐晦地表达了楚怀王流放 屈原的粗鲁方式。 D.文中引用屈赋中“香草”,“荷叶、花瓣、露水”,象征的是诗人屈原高洁、不与世俗 同流合污(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 E.“沅湘一带的奇山异水”激发了屈子的诗情,这是《离骚》诞生的最主要的原因。说 明屈子即使被流放,也有流连山水的闲情逸致。 (2)作者说怀王和屈原都像个“孩子”,请说说这两个“孩子”所蕴含的意义有什么不同? (6 分) (3)为什么说屈子“一方面是极疯癫,另一方面却极清醒”?(6 分) (4)结合“如果我是江边生长的一株芷草,必曾牵留过他的衣袂”探究作者在文中表达的 情感。(7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4 分) 14.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24 分) 马尔克斯,世界上最不孤独的人 陈众议
马尔克斯走了。然而,只要我们还记得他的名字,就会不断地询问:他留下了什么?他 留下的当然是作品,但又不仅仅是作品。 《百年孤独》上市不足一周后,马尔克斯走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街头,忽然听到有人像 发现了奇迹似的大声嚷嚷起来:“瞧,他就是《百年孤独》的作者!”书刚上市就被人认出自 ,那天,马尔克斯生平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于是,马尔克斯成了这个世界上最不孤独的人之一,各种文化出版机构争相邀请。同时, 他又矛盾地成了这个世界上最孤独的人之一,只有到了这时他才真正懂得:做个凡人是多么 幸福!从此往后,他的一举一动都在人们的关注之下,他将不得安宁。他们怀着各自的目的, 毫不客气地侵占他的时间,把他变成了歌星一样的公众人物 这样的情况在他1982年获得诺贝尔奖之后又一次达到高潮。面对各色不速之客,马尔 克斯不得不“退避三舍”。1983年初至1985年中,他离群索居,在卡塔赫纳一个面向大海 的书房里,按照自己惯常的时间表工作:从周一到周六,从早晨8点到下午3点。如果因事 致使工作被耽误,他总设法在第二天予以弥补。一分灵感,九分汗水:持之以恒,锲而不舍 这正是马尔克斯成功的秘诀 马尔克斯热情谦和、平易近人,是难得的古道热肠。他与巴尔加斯·略萨(2010年获 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拉美文豪)的“恩怨情仇”曾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然而,他从未在略萨 走向诺贝尔文学奖的道路上使绊。2007年,适逢《百年孤独》诞生40周年、自己80岁生 辰,他主动向略萨示好,请后者为新版《百年孤独》作序。 上世纪50年代,他曾流亡巴黎,寄居在一家小客栈的阁楼中。当时他穷困潦倒,不仅 付不起房租,就连一日三餐也无法保证。后来,当他不得不离开巴黎、流亡墨西哥时,房东 放了他一马。万万没想到,这个一文不名的穷书生30年后会带着一大沓钱连本带息加倍地 专门回来补交房租。当时,房东已经过世,房东太太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接待了马尔克斯这 个“唯一记得来补交房租的人”,并说她不想也不能收这个钱,因为她被来者的诚信感动, 同时也要替天上有知的丈夫做一件大事:对世界文学尽一份力 1982年,他辗转联系上心仪已久的嘉宝。嘉宝是电影史上的“默片女皇”,他青年时期 的偶像,但那时已然是个无人问津的孤独老妪。马尔克斯的造访使她喜出望外,他们促膝长 谈。见马尔克斯不断用手揉他的眼睛,嘉宝便戴上老花镜、取来放大镜。原来是一根睫毛掉 进眼睛里了 马尔克斯从文60余年,屈指算来,大约有十几部长篇小说、数十篇中短篇小说和各色 脚本、随笔、评论及新闻稿若干。这么一个作家,从地球的另一端旋风般进入中国,不仅风 靡一时,而且落地生根。这不可谓不魔幻。上世纪80年代,中国读者对马尔克斯没有理解 得那么深,他们更关注他作品的形式,比如结构、技巧。直到90年代,人们才开始注意到 拉美文学更为本质和深层次的精神诉求:《百年孤独》及其所代表的拉美文学在借鉴西方现 代文学形式技巧的同时,并没有放弃民族大道:没有放弃替一个民族,甚至整个美洲大陆代 言的责任感、使命感。这种使命感触动了中国作家。中国受马尔克斯和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影 响的作家何止莫言、阎连科或阿来、陈忠实,其中尤以“寻根派”为甚。 然而,当终于有中国出版方斥百万美元巨资买下了《百年孤独》的版权时,它同时也成 了中国不少年轻人“死活读不下去的作品”。年轻读者正渐行渐远,他们不再关注马尔克斯 及其所代表的伟大的文学传统。除了《百年孤独》,其实马尔克斯的其它作品,甚至中短篇 小说也乏人问津。 斯人已矣。文学的伟大传统呢,如今安在?作家的丰富遗产呢,也许只是聊作谈资、偶 尔被人一提罢了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文中称马尔克斯),1927年出生于哥伦比亚,在波哥 大大学攻读法律期间开始文学创作。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2014年4月18日,病逝于墨 西哥城,享年87岁 ②略萨与马尔克斯可以说是一生的朋友和敌人。早年略萨与马尔克斯是亲密无间的好 友,但在上世纪70年代末期,两人开始决裂,决裂的原因也一直被认为很诡异。1976年马 尔克斯到墨西哥参加电影首映时巧遇略萨,马尔克斯上前打招呼,略萨一记老拳将马尔克斯 打倒在地。2007年,两人和好
马尔克斯走了。然而,只要我们还记得他的名字,就会不断地询问:他留下了什么?他 留下的当然是作品,但又不仅仅是作品。 《百年孤独》上市不足一周后,马尔克斯走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街头,忽然听到有人像 发现了奇迹似的大声嚷嚷起来:“瞧,他就是《百年孤独》的作者!”书刚上市就被人认出自 己,那天,马尔克斯生平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于是,马尔克斯成了这个世界上最不孤独的人之一,各种文化出版机构争相邀请。同时, 他又矛盾地成了这个世界上最孤独的人之一,只有到了这时他才真正懂得:做个凡人是多么 幸福!从此往后,他的一举一动都在人们的关注之下,他将不得安宁。他们怀着各自的目的, 毫不客气地侵占他的时间,把他变成了歌星一样的公众人物。 这样的情况在他 1982 年获得诺贝尔奖之后又一次达到高潮。面对各色不速之客,马尔 克斯不得不“退避三舍”。1983 年初至 1985 年中,他离群索居,在卡塔赫纳一个面向大海 的书房里,按照自己惯常的时间表工作:从周一到周六,从早晨 8 点到下午 3 点。如果因事 致使工作被耽误,他总设法在第二天予以弥补。一分灵感,九分汗水;持之以恒,锲而不舍, 这正是马尔克斯成功的秘诀。 马尔克斯热情谦和、平易近人,是难得的古道热肠。他与巴尔加斯·略萨(2010 年获 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拉美文豪)的“恩怨情仇”曾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然而,他从未在略萨 走向诺贝尔文学奖的道路上使绊。2007 年,适逢《百年孤独》诞生 40 周年、自己 80 岁生 辰,他主动向略萨示好,请后者为新版《百年孤独》作序。 上世纪 50 年代,他曾流亡巴黎,寄居在一家小客栈的阁楼中。当时他穷困潦倒,不仅 付不起房租,就连一日三餐也无法保证。后来,当他不得不离开巴黎、流亡墨西哥时,房东 放了他一马。万万没想到,这个一文不名的穷书生 30 年后会带着一大沓钱连本带息加倍地 专门回来补交房租。当时,房东已经过世,房东太太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接待了马尔克斯这 个“唯一记得来补交房租的人”,并说她不想也不能收这个钱,因为她被来者的诚信感动, 同时也要替天上有知的丈夫做一件大事:对世界文学尽一份力! 1982 年,他辗转联系上心仪已久的嘉宝。嘉宝是电影史上的“默片女皇”,他青年时期 的偶像,但那时已然是个无人问津的孤独老妪。马尔克斯的造访使她喜出望外,他们促膝长 谈。见马尔克斯不断用手揉他的眼睛,嘉宝便戴上老花镜、取来放大镜。原来是一根睫毛掉 进眼睛里了。 马尔克斯从文 60 余年,屈指算来,大约有十几部长篇小说、数十篇中短篇小说和各色 脚本、随笔、评论及新闻稿若干。这么一个作家,从地球的另一端旋风般进入中国,不仅风 靡一时,而且落地生根。这不可谓不魔幻。上世纪 80 年代,中国读者对马尔克斯没有理解 得那么深,他们更关注他作品的形式,比如结构、技巧。直到 90 年代,人们才开始注意到 拉美文学更为本质和深层次的精神诉求:《百年孤独》及其所代表的拉美文学在借鉴西方现 代文学形式技巧的同时,并没有放弃民族大道;没有放弃替一个民族,甚至整个美洲大陆代 言的责任感、使命感。这种使命感触动了中国作家。中国受马尔克斯和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影 响的作家何止莫言、阎连科或阿来、陈忠实,其中尤以“寻根派”为甚。 然而,当终于有中国出版方斥百万美元巨资买下了《百年孤独》的版权时,它同时也成 了中国不少年轻人“死活读不下去的作品”。年轻读者正渐行渐远,他们不再关注马尔克斯 及其所代表的伟大的文学传统。除了《百年孤独》,其实马尔克斯的其它作品,甚至中短篇 小说也乏人问津。 斯人已矣。文学的伟大传统呢,如今安在?作家的丰富遗产呢,也许只是聊作谈资、偶 尔被人一提罢了。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文中称马尔克斯),1927 年出生于哥伦比亚,在波哥 大大学攻读法律期间开始文学创作。1982 年获诺贝尔文学奖。2014 年 4 月 18 日,病逝于墨 西哥城,享年 87 岁。 ②略萨与马尔克斯可以说是一生的朋友和敌人。早年略萨与马尔克斯是亲密无间的好 友,但在上世纪 70 年代末期,两人开始决裂,决裂的原因也一直被认为很诡异。1976 年马 尔克斯到墨西哥参加电影首映时巧遇略萨,马尔克斯上前打招呼,略萨一记老拳将马尔克斯 打倒在地。2007 年,两人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