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2016年高三考前训练语文试题 第I卷 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代星宿 当远古的人们第一次仰望星空时,就对这个世界的存在发出了疑问。渐渐的,各 个民族都形成了自己对星空的认识。如今的我们似乎很习惯用西方的星座解读生 活,却忽略了我们中华自己的智慧,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对我们头顶的 星空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与探索。 我们中国古代的对星空的认识是在天上重新塑造了一个社会,地面上所有的东西 能都在天上对应的找到,那里有皇帝,有皇后,有军队,还有房屋、马车……, 在天上形成了一个与地面上类似的人间体系。由于种类繁多,所以中国的古代星 宿比较复杂,零乱。但它是对纷扰世界的反映。 古人通常把天上的恒星几个几个地组合在一起,每个组合给一个名称。这样的恒 星组合称为星官。各个星官所包含的星数多寡不等,少到一个,多到几十个。所 占的天区范围也各不相同。在众多的星官中,三垣二十八宿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这样把所有的星星都划分到不同的星宿里,这不仅方便观测和测量这些恒星并且 古人还有更重要的用途。中国古代天文最重要的特点是经世致用,就是每一种星 宿划分方法都有一定的用途。通过对星空的观测,我们发展出了精确的历法。还 有占星术,它专以战争胜负、年承丰歉、王朝盛衰、帝王安危等军国大事为占测 对象,在古代拥有强大的政治功能、军事功能和文化功能,并且由于与皇权的这 种特殊关系,决定了它在政治运作中可能扮演重要的角色。大体上我们把星空划 分成了“三垣”和“四象”。“三垣”是北天以北极星为中心的一大片星区, “垣”就是城墙的意思,三垣分别是太微垣、紫微垣和天市垣。而“四象”是黄 道以及黄道附近围绕天区一周的星宿体系,分别是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 雀、北方玄武。而进一步把每一象再划分成七宿,于是又形成了二十八星宿 此外,古代的占星家为了用天象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分别将天上的星星与地 面上的国州相对应,称为分野,具体就是将某个星宿作为某个州的分野,例如, 王勃的《滕王阁序》中写道“星分翼轸,地接衡庐”中的翼轸就是说江西的南昌 地处翼轸的分野之内 在中国传统上,北极星有非比寻常的意义,例如公元前1097年周公时代称北极 星“微帝”等。这是由于它看起来在天空中固定不动,被众星拥护,故被视为群 星之主。《论语·为政》记载“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而北斗七星是我们最熟悉的星宿之一,由于它醒目的形状和它重要的位置,所以 它在中国古人的心目中的地位及其重要,它就像一个巨大的勺子悬挂在北方的天 空。随着历史的发展,北斗七星的地位一天比一天高起来,后来成了掌管人们生 死的星宿,在道教中,北斗七星被称为七元解厄星君,居北斗星宫,根据人的出 生时刻,人的生命可以被七个星君分管。根据这个原理,我们就可以找到自己的 主管星。 1.下列关于星宿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古代星宿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们的祖先对现实社会的认识。 b.由于强调星空和人间的对应,种类繁多,中国古代的星宿划分比较复杂 c.三垣是以北极星为中心的星区,在二十八宿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 2016 年高三考前训练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 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国古代星宿 当远古的人们第一次仰望星空时,就对这个世界的存在发出了疑问。渐渐的,各 个民族都形成了自己对星空的认识。如今的我们似乎很习惯用西方的星座解读生 活,却忽略了我们中华自己的智慧,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对我们头顶的 星空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与探索。 我们中国古代的对星空的认识是在天上重新塑造了一个社会,地面上所有的东西 能都在天上对应的找到,那里有皇帝,有皇后,有军队,还有房屋、马车……, 在天上形成了一个与地面上类似的人间体系。由于种类繁多,所以中国的古代星 宿比较复杂,零乱。但它是对纷扰世界的反映。 古人通常把天上的恒星几个几个地组合在一起,每个组合给一个名称。这样的恒 星组合称为星官。各个星官所包含的星数多寡不等,少到一个,多到几十个。所 占的天区范围也各不相同。在众多的星官中,三垣二十八宿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这样把所有的星星都划分到不同的星宿里,这不仅方便观测和测量这些恒星并且 古人还有更重要的用途。中国古代天文最重要的特点是经世致用,就是每一种星 宿划分方法都有一定的用途。通过对星空的观测,我们发展出了精确的历法。还 有占星术,它专以战争胜负、年承丰歉、王朝盛衰、帝王安危等军国大事为占测 对象,在古代拥有强大的政治功能、军事功能和文化功能,并且由于与皇权的这 种特殊关系,决定了它在政治运作中可能扮演重要的角色。大体上我们把星空划 分成了“三垣”和“四象”。“三垣”是北天以北极星为中心的一大片星区, “垣”就是城墙的意思,三垣分别是太微垣、紫微垣和天市垣。而“四象”是黄 道以及黄道附近围绕天区一周的星宿体系,分别是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 雀、北方玄武。而进一步把每一象再划分成七宿,于是又形成了二十八星宿。 此外,古代的占星家为了用天象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分别将天上的星星与地 面上的国州相对应,称为分野,具体就是将某个星宿作为某个州的分野,例如, 王勃的《滕王阁序》中写道“星分翼轸,地接衡庐”中的翼轸就是说江西的南昌 地处翼轸的分野之内。 在中国传统上,北极星有非比寻常的意义,例如公元前 1097 年周公时代称北极 星“微帝”等。这是由于它看起来在天空中固定不动,被众星拥护,故被视为群 星之主。《论语·为政》记载“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而北斗七星是我们最熟悉的星宿之一,由于它醒目的形状和它重要的位置,所以 它在中国古人的心目中的地位及其重要,它就像一个巨大的勺子悬挂在北方的天 空。随着历史的发展,北斗七星的地位一天比一天高起来,后来成了掌管人们生 死的星宿,在道教中,北斗七星被称为七元解厄星君,居北斗星宫,根据人的出 生时刻,人的生命可以被七个星君分管。根据这个原理,我们就可以找到自己的 主管星。 1.下列关于星宿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中国古代星宿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们的祖先对现实社会的认识。 b.由于强调星空和人间的对应,种类繁多,中国古代的星宿划分比较复杂。 c.三垣是以北极星为中心的星区,在二十八宿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d.星宿的划分方便对星空的观测,对发展精确的历法有很大意义。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各个民族都有对星空不同的认识,今天我们似乎很熟悉西方星座,却忽略了 中国古代对星空更为深刻的思考。 b.把星星都划分到不同的星宿,每一种划分方法都有一定的用途,这体现出中 国古代天文学经世致用的特点。 C.中国古代的占星术的占测对象都是军国大事,并且与皇权关系密切,对政治 军事活动能有很大的影响。 d.古代的占星家将星宿和国州对应,认为通过对天上的星星的观测,能预测出 它所对应的地面区域吉凶祸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四象”是将黄道及其附近围绕天区一周的星空,按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划分的 星宿体系。 b.北极星因为在天空中特殊的位置,往往被古人视作统治者的象征,地位自然 非比寻常 C.北斗七星像一个巨大勺子的形状十分醒目,地位十分重要,也是我们最熟悉 的星宿之一。 d.道教将北斗七星称为七元解厄星君,认为是掌管生死的星宿,所以其地位越 来越高。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刘温叟,字永龄,河南洛阳人。父岳,后唐太常卿。温叟七岁能属文,善楷隶 岳时退居洛中,语家人曰:“吾儿风骨秀异,所未知者寿耳。今世难未息,得与 老夫皆为温、洛之叟足矣。”故名之温叟。汉祖南下,温叟自洛从至郑州,称疾 不行。及入汴,温叟久之方至,授驾部郎中。显德初迁礼部侍郎知贡举得进士十 六人有谮于帝者帝怒黜十二人左迁太子詹事。温叟实无私,后数年,其被黜者相 继登第。温叟与张昭同修汉隐帝及周祖实录。恭帝即位,迁工部侍郎兼判国子祭 酒事。建隆九年,拜御史中丞。工内艰,退居西洛,旋复本官。三年,兼判吏部 铨。一日晚归由阙前,太祖方与中黄门数人偶登明德门西阙,前驺者潜知之,以 白温叟。温叟令传呼如常过阙。翌日请对,具言:“人主非时登楼,则近制成咸 恩宥,辇下诸军亦希赏给。臣所以呵导而过者,欲示众以陛下非时不登楼也。 太祖善之。宪府旧例,月赏公用茶,中丞受钱一万,公用不足则以赃罚物充。温 叟恶其名不取。任台丞十二年,屡求代。太祖难其人,不允。开宝四年被痰,太 祖知其贫,就赐器币,数月卒,年六十三。太宗在晋邸,闻其清介,遣吏遗钱五 百千,温叟受之,贮厅西舍中,令府吏封署而去。明年重午,又送角黍、执扇, 所遣吏即送钱者,视西舍封识宛然,还以白太宗。太宗曰:“我钱尚不用,况他 人乎?昔日纳之,是不欲拒我也;今周岁不启封,其苦节愈见。”命吏辇归邸 是秋,太宗侍宴后苑,因论当世名节,士,具道温叟前事,太祖再三赏叹。 (节选自《宋史刘温叟传》) 4.下列对文中字体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显德初/迁礼部侍郎/知贡举/得进士十六人/有谮于帝者/帝怒/黜十 人/左迁太子詹事
d.星宿的划分方便对星空的观测,对发展精确的历法有很大意义。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各个民族都有对星空不同的认识,今天我们似乎很熟悉西方星座,却忽略了 中国古代对星空更为深刻的思考。 b.把星星都划分到不同的星宿,每一种划分方法都有一定的用途,这体现出中 国古代天文学经世致用的特点。 c.中国古代的占星术的占测对象都是军国大事,并且与皇权关系密切,对政治、 军事活动能有很大的影响。 d.古代的占星家将星宿和国州对应,认为通过对天上的星星的观测,能预测出 它所对应的地面区域吉凶祸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四象”是将黄道及其附近围绕天区一周的星空,按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划分的 星宿体系。 b.北极星因为在天空中特殊的位置,往往被古人视作统治者的象征,地位自然 非比寻常。 c.北斗七星像一个巨大勺子的形状十分醒目,地位十分重要,也是我们最熟悉 的星宿之一。 d.道教将北斗七星称为七元解厄星君,认为是掌管生死的星宿,所以其地位越 来越高。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刘温叟,字永龄,河南洛阳人。父岳,后唐太常卿。温叟七岁能属文,善楷隶。 岳时退居洛中,语家人曰:“吾儿风骨秀异,所未知者寿耳。今世难未息,得与 老夫皆为温、洛之叟足矣。”故名之温叟。汉祖南下,温叟自洛从至郑州,称疾 不行。及入汴,温叟久之方至,授驾部郎中。显德初迁礼部侍郎知贡举得进士十 六人有谮于帝者帝怒黜十二人左迁太子詹事。温叟实无私,后数年,其被黜者相 继登第。温叟与张昭同修汉隐帝及周祖实录。恭帝即位,迁工部侍郎兼判国子祭 酒事。建隆九年,拜御史中丞。丁内艰,退居西洛,旋复本官。三年,兼判吏部 铨。一日晚归由阙前,太祖方与中黄门数人偶登明德门西阙,前驺者潜知之,以 白温叟。温叟令传呼如常过阙。翌日请对,具言:“人主非时登楼,则近制成咸 恩宥,辇下诸军亦希赏给。臣所以呵导而过者,欲示众以陛下非时不登楼也。” 太祖善之。宪府旧例,月赏公用茶,中丞受钱一万,公用不足则以赃罚物充。温 叟恶其名不取。任台丞十二年,屡求代。太祖难其人,不允。开宝四年被痰,太 祖知其贫,就赐器币,数月卒,年六十三。太宗在晋邸,闻其清介,遣吏遗钱五 百千,温叟受之,贮厅西舍中,令府吏封署而去。明年重午,又送角黍、执扇, 所遣吏即送钱者,视西舍封识宛然,还以白太宗。太宗曰:“我钱尚不用,况他 人乎?昔日纳之,是不欲拒我也;今周岁不启封,其苦节愈见。”命吏辇归邸。 是秋,太宗侍宴后苑,因论当世名节,士,具道温叟前事,太祖再三赏叹。 (节选自《宋史刘温叟传》) 4.下列对文中字体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显德初/迁礼部侍郎/知贡举/得进士十六人/有谮于帝者/帝怒/黜十二 人/左迁太子詹事
b.显德初/迁礼部/侍郎知贡举/得进士十六人/有谮于帝者/帝怒/黜十二 人/左迁太子詹事 C.显德初/迁礼部/侍郎知贡举/得进士十六人/有谮于帝者/帝怒黜/十二 人左迁太子詹事 d.显德初/迁礼部侍郎/知贡举/得进士十六人/有谮于帝者/帝怒黜/十二 人左迁太子詹事 5.下列对文中加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后唐是五代政权之一,李存勖所建,都洛阳。五代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 后周,文中“汉祖(南下)”指“后汉高祖(南下时)”。 b.称疾,是古文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托词,当事人本身或许没有生病,却以生病为 由,以回避某事某人,文中“称疾不行”暗示传主的微妙心态 C.祭酒,古代学官名。晋武帝咸宁四年设,以后历代多沿用,为国子学或国子监 的主管官。刘温叟当时以工部侍郎的身份兼任国子监主管 d.丁内艰,是指遭遇父亲去世。丁忧就是遭遇父母亲去世。古代朝廷官员,无论 任什么官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回到祖籍守丧一段时间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温叟很有文才。他七岁就能写文章,后来还与张昭共同修撰后汉隐帝及周太 祖实录。 b.刘温叟公正无私。他曾主持贡举,录用的进士中12人被斥除,但后来他们还 是考中了进士。 C.刘温叟爱惜名誉。御史府旧例,赏赐若公用不足则以罚款补充,温叟拒绝取用 这样的赏赐。 d.刘温叟清廉有加。宋太宗当晋王时派人给他送去钱和物,他都不肯接受,使者 不得已将其载回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臣所以呵导而过者,欲示众以陛下非时不登楼也。(5分) (2)昔日纳之,是不欲拒我也;今周岁不启封,其苦节愈见。(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水调歌头·闻采石矶战胜 张孝祥① 雪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留。何人为写悲壮,吹角古城楼?湖海平生豪气,关塞如 今风景,剪烛看吴钩。剩喜②然犀处③,骇浪与天浮。 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赤壁矶头落照, 肥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 【注】①张孝祥(1132-1170),南宋著名词人。此年遭弹劾回芜湖(古属楚地) 赋闲,喜闻好友虞允文在采石矶水战,大败金兵,即赋此词。②剩喜:甚喜,非 常喜。③然犀处:指采石矶。④谢玄,东晋淝水之战打败苻坚的大将之一,年少 时爱戴紫色香囊。 8.“剪烛看吴钩”一句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上阙简要分析。(5 分) 9.用典是古诗常用的手法,请谈一谈本词的下阙是怎样借典抒情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b.显德初/迁礼部/侍郎知贡举/得进士十六人/有谮于帝者/帝怒/黜十二 人/左迁太子詹事 c.显德初/迁礼部/侍郎知贡举/得进士十六人/有谮于帝者/帝怒黜/十二 人左迁太子詹事 d.显德初/迁礼部侍郎/知贡举/得进士十六人/有谮于帝者/帝怒黜/十二 人左迁太子詹事 5.下列对文中加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后唐是五代政权之一,李存勖所建,都洛阳。五代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 后周,文中“汉祖(南下)”指“后汉高祖(南下时)”。 b.称疾,是古文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托词,当事人本身或许没有生病,却以生病为 由,以回避某事某人,文中“称疾不行”暗示传主的微妙心态。 c.祭酒,古代学官名。晋武帝咸宁四年设,以后历代多沿用,为国子学或国子监 的主管官。刘温叟当时以工部侍郎的身份兼任国子监主管。 d.丁内艰,是指遭遇父亲去世。丁忧就是遭遇父母亲去世。古代朝廷官员,无论 任什么官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回到祖籍守丧一段时间。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刘温叟很有文才。他七岁就能写文章,后来还与张昭共同修撰后汉隐帝及周太 祖实录。 b.刘温叟公正无私。他曾主持贡举,录用的进士中 12 人被斥除,但后来他们还 是考中了进士。 c.刘温叟爱惜名誉。御史府旧例,赏赐若公用不足则以罚款补充,温叟拒绝取用 这样的赏赐。 d.刘温叟清廉有加。宋太宗当晋王时派人给他送去钱和物,他都不肯接受,使者 不得已将其载回。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臣所以呵导而过者,欲示众以陛下非时不登楼也。 (5 分) (2)昔日纳之,是不欲拒我也;今周岁不启封,其苦节愈见。(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8~9 题。 水调歌头·闻采石矶战胜 张孝祥① 雪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留。何人为写悲壮,吹角古城楼?湖海平生豪气,关塞如 今风景,剪烛看吴钩。剩喜②然犀处③,骇浪与天浮。 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赤壁矶头落照, 肥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 【注】①张孝祥(1132-1170),南宋著名词人。此年遭弹劾回芜湖(古属楚地) 赋闲,喜闻好友虞允文在采石矶水战,大败金兵,即赋此词。②剩喜:甚喜,非 常喜。③然犀处:指采石矶。④谢玄,东晋淝水之战打败苻坚的大将之一,年少 时爱戴紫色香囊。 8.“剪烛看吴钩”一句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上阙简要分析。(5 分) 9.用典是古诗常用的手法,请谈一谈本词的下阙是怎样借典抒情的。(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刘禹锡在《陋室铭》中,用“ 描绘出陋室非常幽静的环境,衬托出陋室主人安贫乐道的情趣 (2)在千年之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就在《离骚》里用“ 告知我们“道不同不相为谋”的道理。 (3)苏轼在他的传世名篇《赤壁赋》中以“ ”从听者的反应和内心体验的角度侧面烘托笛声的凄婉。 乙选做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 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 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实用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菊痴 凌鼎年 菊花种类繁多,黄白红紫,不胜枚举。唯绿色菊花极为少见,而绿色品种中,“绿 荷”花朵最大,绿意最浓,一向被认为是菊之上上品。 大凡名贵品种都娇气,“绿荷”也是这样,极难培植;只有少数大公园才有这种 品种,其珍贵显而易见。私人有“绿荷”品种的更不多见,但老菊头有。 说起老菊头这个人,可算一怪——他一辈子单身独居,仿宋代名士林逋“梅妻鹤 子”,自谓“菊妻菊子”,爱菊爱到如醉如痴的地步 他家屋里屋外全是菊,什么“帅旗”“墨十八”“绿刺”“绿水长流”“枫叶芦 花”“凤凰转翅”“贵妃出浴”等等,简直就是一个小型菊展。上百品种中,老 菊头最珍爱的自然是“绿荷”。 也真有他的,那盆绿荷被他养得高不盈尺,枝不过三,棵壮叶大,底叶不焦,每 枝一花,同时竞放;花绿如翡翠,花大似芙蓉。远观,绿溢盆沿,花叶难辨;细 瞧,苍翠欲滴,绿意可掬。此花乃老菊头命根子也。据传闻,此绿荷品种岀自清 廷御花园,所以老菊头一向以拥有御菊亲本、正宗绿荷而自傲。 他脑子里只有菊花,别的一概不管不顾。他每见报上登有菊展消息,必自费前往。 一到菊展,必先寻觅有无绿荷品种展出。若有,他必赏看再三,临走必甩一句: “非正宗绿荷!”言语间,洋洋得意之情难抑。回家后对那棵绿荷愈发爱护 老菊头虽爱菊,但最烦别人要他参加什么花卉协会,似乎一入会,绿荷名菊就难 保了 老菊头为了保存这棵正宗绿荷,可谓煞费苦心。这绿荷品种他每年只种一盆,绝 不多种。他年年插枝,成活后选取一棵最壮实的保留,其余的连同老根一起毁掉, 以免正宗不正。 老菊头的这盆绿荷犹如邮票中的孤票、古籍中的善本,使得许多菊花爱好者垂涎 欲滴,好多人千方百计想得到它,但任你软的硬的,一概碰钉子。 多少年来,他家的菊花只准看不准要。谁若不识相,开口向他要一盆,或想动脑 筋分个根,剪一枝什么的,那他必不给你好脸色看,随你是什么人,一律如此。 秋天的时候,老菊头的侄女带着一英俊潇洒的青年来看望他。老菊头向来把侄女 当亲女儿待的,见侄女有如此一表人才的男友,自然欣慰万分,于是不免多看了 几眼。这一多看,老菊头发现这青年很面熟,想了很久,他终于记起来了,这青 年就是曾劝他加入县花卉协会最起劲的那位,对了,好像他还是公园的什么技术
(1)刘禹锡在《陋室铭》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描绘出陋室非常幽静的环境,衬托出陋室主人安贫乐道的情趣。 (2)在千年之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就在《离骚》里用“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告知我们“道不同不相为谋”的道理。 (3)苏轼在他的传世名篇《赤壁赋》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从听者的反应和内心体验的角度侧面烘托笛声的凄婉。 乙 选做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 2B 铅笔 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 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实用文本阅读(25 分)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菊 痴 凌鼎年 菊花种类繁多,黄白红紫,不胜枚举。唯绿色菊花极为少见,而绿色品种中,“绿 荷”花朵最大,绿意最浓,一向被认为是菊之上上品。 大凡名贵品种都娇气,“绿荷”也是这样,极难培植;只有少数大公园才有这种 品种,其珍贵显而易见。私人有“绿荷”品种的更不多见,但老菊头有。 说起老菊头这个人,可算一怪——他一辈子单身独居,仿宋代名士林逋“梅妻鹤 子”,自谓“菊妻菊子”,爱菊爱到如醉如痴的地步。 他家屋里屋外全是菊,什么“帅旗”“墨十八”“绿刺”“绿水长流”“枫叶芦 花”“凤凰转翅”“贵妃出浴”等等,简直就是一个小型菊展。上百品种中,老 菊头最珍爱的自然是“绿荷”。 也真有他的,那盆绿荷被他养得高不盈尺,枝不过三,棵壮叶大,底叶不焦,每 枝一花,同时竞放;花绿如翡翠,花大似芙蓉。远观,绿溢盆沿,花叶难辨;细 瞧,苍翠欲滴,绿意可掬。此花乃老菊头命根子也。据传闻,此绿荷品种出自清 廷御花园,所以老菊头一向以拥有御菊亲本、正宗绿荷而自傲。 他脑子里只有菊花,别的一概不管不顾。他每见报上登有菊展消息,必自费前往。 一到菊展,必先寻觅有无绿荷品种展出。若有,他必赏看再三,临走必甩一句: “非正宗绿荷!”言语间,洋洋得意之情难抑。回家后对那棵绿荷愈发爱护。 老菊头虽爱菊,但最烦别人要他参加什么花卉协会,似乎一入会,绿荷名菊就难 保了。 老菊头为了保存这棵正宗绿荷,可谓煞费苦心。这绿荷品种他每年只种一盆,绝 不多种。他年年插枝,成活后选取一棵最壮实的保留,其余的连同老根一起毁掉, 以免正宗不正。 老菊头的这盆绿荷犹如邮票中的孤票、古籍中的善本,使得许多菊花爱好者垂涎 欲滴,好多人千方百计想得到它,但任你软的硬的,一概碰钉子。 多少年来,他家的菊花只准看不准要。谁若不识相,开口向他要一盆,或想动脑 筋分个根,剪一枝什么的,那他必不给你好脸色看,随你是什么人,一律如此。 秋天的时候,老菊头的侄女带着一英俊潇洒的青年来看望他。老菊头向来把侄女 当亲女儿待的,见侄女有如此一表人才的男友,自然欣慰万分,于是不免多看了 几眼。这一多看,老菊头发现这青年很面熟,想了很久,他终于记起来了,这青 年就是曾劝他加入县花卉协会最起劲的那位,对了,好像他还是公园的什么技术
员。想到此,老菊头立即警觉起来,连神经末梢也像长了眼睛似的,防贼似的注 意起了这青年的一举一动。 好啊,耍手段耍到我侄女身上来了。看来和我侄女谈朋友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有 了这想法后,老菊头对侄女也有了三分戒心。 有天半夜,老菊头被风雨声惊醒,他放心不下那盆绿荷,披衣到天井里把绿荷搬 进屋,不料地湿,脚下一滑跌了一跤。老菊头怕摔坏绿荷,倒地时为了护住绿荷, 自己跌得很重,痛得爬都爬不起来。过后一检查,是尾骨骨折,需卧床静养。 于是,照顾老菊头、照看菊花的责任,自然落到了他侄女身上。 老菊头对侄女的热心生出了几分怀疑,他怕有意外,索性叫侄女把绿荷搬到他床 前 慢慢地,这盆绿荷不如先前精神了。 第二年春上,绿荷虽然长出了几个新芽,但嫩嫩的、弱弱的。侄女几次提出搬到 天井里晒晒阳光,老菊头终因放心不下,坚持不肯。后来,眼看这盆绿荷快要活 不成了,老菊头才无可奈何地同意搬到天井里。可刚搬出去,他就本能地感觉到 侄女的男友也在天井里,急得大叫搬进来,慌慌地细数着那仅有的几个芽,看缺 了没有。 终于,绿荷一缕芳魂去矣。老菊头倾注一生心血养护的所谓御菊亲本、正宗绿荷 就此绝种。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菊花历来是髙洁、孤傲、坚强的象征,老菊头一生爱菊,把菊当作自己的亲 人,爱得如醉如痴,小说以菊花象征老菊头,表现了洁身自好、孤髙傲世的品格。 b.小说开头两段写菊花,而后由菊引出主人公老菊头,这是一种由物及人的写 C.老菊头侄女的男友曾经劝老菊头加入花卉协会,但没有成功,后通过老菊头 侄女来到老菊头家中,但其想得到“绿荷”目的立马就被老菊头看穿了。 d.老菊头之所以特别偏爱“绿荷”,不仅因为它极为少见,是菊中的上上品 也因为它极难培植,更因为它出自宫廷、属于正宗。 e.这篇小说的内容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一部分多方面概述了老菊头对菊花 的痴爱;后一部分则通过故事情节刻画人物形象 (2)小说一开始不写老菊头对菊花的痴心,而是介绍“绿荷”,这样写有什么 作用?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6分) (3)小说是如何来写老菊头这一形象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4)小说最后写老菊头“倾注一生心血养护”的“绿荷”死亡,这个结尾能引 发你哪些思考?请结合全文和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看法。(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25分) 王宠惠:最纠结的法学家 贾双林 1881年,王宠惠生于香港一个传教士家庭。1895年,14岁的王宠惠北上天津 考取了朝廷办的北洋大学堂,攻读法律科,1899年以最优成绩毕业,并获得“钦 字第一号考凭”,也就是皇上认证的第一个大学毕业证书 1902年,王宠惠赴美留学,先就学于加州大学,随后转入那鲁,并在那里获得 了法学博士学位。博士毕业以后,王宠惠即赴英国继续研究国际公法,并获得英
员。想到此,老菊头立即警觉起来,连神经末梢也像长了眼睛似的,防贼似的注 意起了这青年的一举一动。 好啊,耍手段耍到我侄女身上来了。看来和我侄女谈朋友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有 了这想法后,老菊头对侄女也有了三分戒心。 有天半夜,老菊头被风雨声惊醒,他放心不下那盆绿荷,披衣到天井里把绿荷搬 进屋,不料地湿,脚下一滑跌了一跤。老菊头怕摔坏绿荷,倒地时为了护住绿荷, 自己跌得很重,痛得爬都爬不起来。过后一检查,是尾骨骨折,需卧床静养。 于是,照顾老菊头、照看菊花的责任,自然落到了他侄女身上。 老菊头对侄女的热心生出了几分怀疑,他怕有意外,索性叫侄女把绿荷搬到他床 前。 慢慢地,这盆绿荷不如先前精神了。 第二年春上,绿荷虽然长出了几个新芽,但嫩嫩的、弱弱的。侄女几次提出搬到 天井里晒晒阳光,老菊头终因放心不下,坚持不肯。后来,眼看这盆绿荷快要活 不成了,老菊头才无可奈何地同意搬到天井里。可刚搬出去,他就本能地感觉到 侄女的男友也在天井里,急得大叫搬进来,慌慌地细数着那仅有的几个芽,看缺 了没有。 终于,绿荷一缕芳魂去矣。老菊头倾注一生心血养护的所谓御菊亲本、正宗绿荷 就此绝种。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菊花历来是高洁、孤傲、坚强的象征,老菊头一生爱菊,把菊当作自己的亲 人,爱得如醉如痴,小说以菊花象征老菊头,表现了洁身自好、孤高傲世的品格。 b.小说开头两段写菊花,而后由菊引出主人公老菊头,这是一种由物及人的写 法。 c.老菊头侄女的男友曾经劝老菊头加入花卉协会,但没有成功,后通过老菊头 侄女来到老菊头家中,但其想得到“绿荷”目的立马就被老菊头看穿了。 d.老菊头之所以特别偏爱“绿荷”,不仅因为它极为少见,是菊中的上上品, 也因为它极难培植,更因为它出自宫廷、属于正宗。 e.这篇小说的内容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一部分多方面概述了老菊头对菊花 的痴爱;后一部分则通过故事情节刻画人物形象。 (2)小说一开始不写老菊头对菊花的痴心,而是介绍“绿荷”,这样写有什么 作用?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6 分) (3)小说是如何来写老菊头这一形象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 分) (4)小说最后写老菊头“倾注一生心血养护”的“绿荷”死亡,这个结尾能引 发你哪些思考?请结合全文和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看法。(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25 分) 王宠惠:最纠结的法学家 贾双林 1881 年,王宠惠生于香港一个传教士家庭。1895 年,14 岁的王宠惠北上天津, 考取了朝廷办的北洋大学堂,攻读法律科,1899 年以最优成绩毕业,并获得“钦 字第一号考凭”,也就是皇上认证的第一个大学毕业证书。 1902 年,王宠惠赴美留学,先就学于加州大学,随后转入那鲁,并在那里获得 了法学博士学位。博士毕业以后,王宠惠即赴英国继续研究国际公法,并获得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