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创新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 2005年,从国家科技奖励大会到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研究,党中央明确指出,必须更加坚定 地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 长方式、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 事实上,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的建议》中,自主创新就已经成为最大亮点之一。“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 主创新”…万余字的建议全文中“自主创新”就出现了13次。而在4万余字的规划纲要中,自主创新更 是灵魂,如一条主线贯穿全文。 改革开放近30年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曾给我国的科技和经济发展带来很大好处。但是,对 外技术依存度过高、关键技术和设备大部分依赖进口、经济发展主要靠投资拉动、资源能源问题日益突出 等一系列深层次问题和矛盾凸显 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中国,要走怎样的发展道路? 个国家的发展有资源型、依附型和创新型三条道路可以选择。资源型我们走不通,依附型也 不行。走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是中国惟一的选择。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成为我国发 展的重大战略。 “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当今世界的发展,主要是由创新型国家主导的。这样的国家包括美国、英 因、法国、德国、瑞典、新加坡等20多个。”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元说 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对各级党委和政 府、各地区各部门都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并提出要在全社会广为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 学精神,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几乎同时公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向世人展示了中国自主 创新的“路径图”:大飞机等16个重大专项,信息、空天等5大战略技术重点,22项未来重点发展的前 沿技术 财政部2006年安排科技投入716亿元,比上年增加19.2%,并建立和完善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财 税制度:国家发改委安排预算内投资,加大对引进技术和设备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支持力度:国资委决 定建立健全企业技术开发体系,将自主创新纳入大型国有企业领导人业绩考核指标体系:商务部安排专项 经费,建设一批出口创新基地……全国大多数省、自治区、直辖市召开了科技大会,提出了建设创新型省 区、市的发展目标 系列科技计划构成了自主创新的框架,一系列财政税收政策的出台,则为自主创新营造了良好的环 境和氛围 回顾历史,50多年前“向科学进军”的号角音犹在耳,29年前拥抱科学春天的欣喜仍驻心间。而 年多前全国科技大会则吹响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号角,创新成为中国科技的主旋律 自主创新结出累累硕果 中关村,曾经一度是中国高科技的代名词。城市污泥无害化产业联盟、清新空气产业联盟、新 能源技术(热泵)应用联盟……近年来,在“中国硅谷”,随着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冒”出了一连串产 产业联盟能聚集社会资源,推动资源集成、协作和配套,培育和推动新型产业链及相关技术产业 的形成。”系列联盟的推动者、北京中关村国际环保产业促进中心主任徐云博士说。 增强创新意识,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企业,从行业到区域,创新成为越来越多人们的自觉追求 中国在高技术领域取得的一系列重大自主创新成果,引起了世界的关注 曙光4000A高性能计算机研制成功,使中国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第三个能制造和应用十万 亿次级商用高性能计算机的国家:中国作为惟一的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获得一大批具有 重大应用前景的人类重要功能基因,在人类功能基因组研发领域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主创新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 2005 年,从国家科技奖励大会到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研究,党中央明确指出,必须更加坚定 地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 长方式、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 事实上,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的建议》中,自主创新就已经成为最大亮点之一。“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 主创新”……万余字的建议全文中“自主创新”就出现了 13 次。而在 4 万余字的规划纲要中,自主创新更 是灵魂,如一条主线贯穿全文。 改革开放近 30 年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曾给我国的科技和经济发展带来很大好处。但是,对 外技术依存度过高、关键技术和设备大部分依赖进口、经济发展主要靠投资拉动、资源能源问题日益突出 等一系列深层次问题和矛盾凸显。 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中国,要走怎样的发展道路? 一个国家的发展有资源型、依附型和创新型三条道路可以选择。资源型我们走不通,依附型也 不行。走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是中国惟一的选择。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成为我国发 展的重大战略。 “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当今世界的发展,主要是由创新型国家主导的。这样的国家包括美国、英 国、法国、德国、瑞典、新加坡等 20 多个。”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元说。 2006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对各级党委和政 府、各地区各部门都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并提出要在全社会广为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 学精神,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几乎同时公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向世人展示了中国自主 创新的“路径图”:大飞机等 16 个重大专项,信息、空天等 5 大战略技术重点,22 项未来重点发展的前 沿技术…… 财政部 2006 年安排科技投入 716 亿元,比上年增加 19.2%,并建立和完善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财 税制度;国家发改委安排预算内投资,加大对引进技术和设备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支持力度;国资委决 定建立健全企业技术开发体系,将自主创新纳入大型国有企业领导人业绩考核指标体系;商务部安排专项 经费,建设一批出口创新基地……全国大多数省、自治区、直辖市召开了科技大会,提出了建设创新型省、 区、市的发展目标。 一系列科技计划构成了自主创新的框架,一系列财政税收政策的出台,则为自主创新营造了良好的环 境和氛围。 回顾历史,50 多年前“向科学进军”的号角音犹在耳,29 年前拥抱科学春天的欣喜仍驻心间。而 一年多前全国科技大会则吹响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号角,创新成为中国科技的主旋律。 自主创新结出累累硕果 中关村,曾经一度是中国高科技的代名词。城市污泥无害化产业联盟、清新空气产业联盟、新 能源技术(热泵)应用联盟……近年来,在“中国硅谷”,随着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冒”出了一连串产 业联盟。 “产业联盟能聚集社会资源,推动资源集成、协作和配套,培育和推动新型产业链及相关技术产业 的形成。”系列联盟的推动者、北京中关村国际环保产业促进中心主任徐云博士说。 增强创新意识,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企业,从行业到区域,创新成为越来越多人们的自觉追求。 中国在高技术领域取得的一系列重大自主创新成果,引起了世界的关注。 曙光 4000A高性能计算机研制成功,使中国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第三个能制造和应用十万 亿次级商用高性能计算机的国家;中国作为惟一的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获得一大批具有 重大应用前景的人类重要功能基因,在人类功能基因组研发领域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大到超级计算机,小到数码相机,中国每年所需的数以亿计的微处理器芯片曾经完全依赖进口,信 息技术领域的“空芯”现象曾引起有识之士的忧虑。经过5年的努力,龙芯等一系列“中国芯”竟相亮相, 占领了相当份额的市场。北大众志等具有代表性的32位高性能中央处理器的问世,64位高性能龙芯和飞 騰通用微处理器研制成功,实现了国产高性能通用芯片从无到有的突破。从一片空白到多点开花,中国信 息产业“空芯”状况得到初步改变 今年以来,有关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好消息接连不断: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制造的三峡工 程首台国产化70万千瓦水电机组正式投产,我国水电装备步入自主研发时代:10兆瓦高温气冷实验堆实 现72小时满功率发电运行,使中国模块化高温气冷堆的研究与建造技术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经过多年 发展,重大技术装备研制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我国与先进国家差距在缩小。”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总工 程师隋永滨这样说。 蓝图已绘就,目标已明确。今天的中国,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的使命,就是要把増强自主 创新能力贯彻到各个产业、行业和地区,支撑起国家发展的“脊梁”。(编辑:李玲) [专题报道]应急机制建设彰显政府执政能力提升 编者按:今年,从我国抗灾救灾工作中,人们发现了这样一个变化:自然灾害明显重于常年,但灾害 损失却大大轻于以往,这与近年来我国狠抓应急机制建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应急机制建设是新一届中 央领导集体的建树之一,其在危机应对中所发挥出的巨大正面效应已开始显现,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们 党和政府执政能力的显著提升。为帮助读者了解我国应急机制建设的进展和成就,本刊特推岀此专题报道 “截至2006年底,我国已制定各级各类应急预案130多万件。各省级政府、979%的市级政府和928% 的县级政府,都已编制了总体应急预案。”2007年5月19日,国务院秘书长华建敏在全国基层应急管理工 作座谈会上宣布了这组数字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我国应急管理工作呈现全面推进态势, 张“橫向到边、纵向到底”,覆盖社会各个方面,具有中国特色的“应急网络”已经初步形成 应急机制经历大灾考验 今年以来我国气候异常,极端天气事件频发,自然灾害明显重于常年。水旱灾害尤其严重。一些地方 重复受灾,一些城市严重受灾。局部地区灾害强度超过历史记录 严峻的灾情,不仅考验着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也对近年来我国的应急体系建设是一个全面检验:面 寸灾害,我国各级政府、各个部门纷纷启动应急预案,未雨绸缪,科学防控。使抗灾救灾工作出现了“大水 情、小险情”、“灾害重、损失轻”的新局面 在淮河流域,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二位大洪水。抗洪工作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奇迹:堤防无
大到超级计算机,小到数码相机,中国每年所需的数以亿计的微处理器芯片曾经完全依赖进口,信 息技术领域的“空芯”现象曾引起有识之士的忧虑。经过 5 年的努力,龙芯等一系列“中国芯”竞相亮相, 占领了相当份额的市场。北大众志等具有代表性的 32 位高性能中央处理器的问世,64 位高性能龙芯和飞 腾通用微处理器研制成功,实现了国产高性能通用芯片从无到有的突破。从一片空白到多点开花,中国信 息产业“空芯”状况得到初步改变。 今年以来,有关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好消息接连不断: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制造的三峡工 程首台国产化 70 万千瓦水电机组正式投产,我国水电装备步入自主研发时代;10 兆瓦高温气冷实验堆实 现 72 小时满功率发电运行,使中国模块化高温气冷堆的研究与建造技术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经过多年 发展,重大技术装备研制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我国与先进国家差距在缩小。”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总工 程师隋永滨这样说。 蓝图已绘就,目标已明确。今天的中国,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的使命,就是要把增强自主 创新能力贯彻到各个产业、行业和地区,支撑起国家发展的“脊梁”。(编辑:李玲) [专题报道]应急机制建设彰显政府执政能力提升 编者按:今年,从我国抗灾救灾工作中,人们发现了这样一个变化:自然灾害明显重于常年,但灾害 损失却大大轻于以往,这与近年来我国狠抓应急机制建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应急机制建设是新一届中 央领导集体的建树之一,其在危机应对中所发挥出的巨大正面效应已开始显现,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们 党和政府执政能力的显著提升。为帮助读者了解我国应急机制建设的进展和成就,本刊特推出此专题报道。 “截至 2006 年底,我国已制定各级各类应急预案 130 多万件。各省级政府、97.9%的市级政府和 92.8% 的县级政府,都已编制了总体应急预案。”2007 年 5 月 19 日,国务院秘书长华建敏在全国基层应急管理工 作座谈会上宣布了这组数字。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我国应急管理工作呈现全面推进态势, 一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覆盖社会各个方面,具有中国特色的“应急网络”已经初步形成。 应急机制经历大灾考验 今年以来我国气候异常,极端天气事件频发,自然灾害明显重于常年。水旱灾害尤其严重。一些地方 重复受灾,一些城市严重受灾。局部地区灾害强度超过历史记录。 严峻的灾情,不仅考验着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也对近年来我国的应急体系建设是一个全面检验:面 对灾害,我国各级政府、各个部门纷纷启动应急预案,未雨绸缪,科学防控。使抗灾救灾工作出现了“大水 情、小险情”、“灾害重、损失轻”的新局面。 ——在淮河流域,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二位大洪水。抗洪工作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奇迹:堤防无一
决口,水库无一垮坝。转移的人员无一伤亡。与前几次淮河大水场景相比,行蓄洪区再不见连绵百里、混 乱不堪的“窝棚”和帐篷,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井然有序的“迁安村” 圩”和“避水庄台”。水利部部长陈 雷介绍说,今年淮河洪水的洪量大于2003年,但是跟2003年相比,沿淮3省的堤防险情减少了3/5,淹没 面积减少了25,转移人数减少了2/3。 在西南地区,重庆等地遭遇百年不遇洪灾,但通过气象预报、地质预警等措施,成功地避免了重 大人员伤亡。7月上旬,地处川东北的四川达县遭持续暴雨袭击,几天之内全县境内发生山体滑坡800多 处,其中特大山体滑坡18处。在如此高密度的自然灾害下,由于强化了对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警工作,在 滑坡发生前,群众都得到及时转移、安置,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在东南沿海,台风频仍,不少省份实现了“台风期间海上无一人伤亡”的高难目标。8月,第9号台 风“圣帕刚刚进入台湾海峡,福建省就发布了台风红色预警,紧急启动预案。福建省防汛抗旱指挥部新闻 发言人邱汀萌说:“跟历史上台风比较,应该说我们把损失和人员伤亡已经降到最低程度。今年我们针对前 几年大的灾害,对原有的预案进行了一次调整和修改。按照这个预案,全省海上转移的人员达到30多万。 第9号台风影响期间,我们海上无一人伤亡,这是件非常了不起的事。 灾害损失的明显降低,是对应急机制建设成果的最好评价。据统计,截至8月,我国自然灾害受灾人 数同比减少94%,死亡人数同比减少348%。为什么在灾情加重的情况下,受灾人数和死亡人数反而出现 了下降?民政部部长李学举分析说,除了国家加大了对大江大河的治理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民房建设 质量有所提高之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应急响应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增强了应急救援的能力,对减少灾民 的损失和死亡的人数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党中央国务院倾力主抓 “我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减灾救灾工作,新一届政府又将应急机制建设上升到了国家工作全局的高度 “联合国减灾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减灾中心主任王昂生这样告诉记者 王昂生说:“2001年美国911事件后,反恐给国家安全提出新课题,如何应对紧急事件成为治国理政 新课题。到了2003年,非典作为突发公共事件,对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 203年成为我国应急机制建设的新起点,国务院秘书长华建敏指出。2003年,抗击非典的过程给了我 们很多重要启示,让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一个明智的、负责任的政府,一定会从灾难中掌握比平时更多的 民情,了解比平时更多的民意,贏得比平时更多的民心。抗击非典还让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各级政府在继 续加强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的同时,必须更加重视履行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有效处置突发公 共事件,切实保障公共安全 为此,党中央、国务院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公共安全形势的基础上,审时度势,做出了全 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重大决策。2003年7月28日,在中央召开的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 和温家宝总理明确提出,要加快建立健全各种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2004年
决口,水库无一垮坝。转移的人员无一伤亡。与前几次淮河大水场景相比,行蓄洪区再不见连绵百里、混 乱不堪的“窝棚”和帐篷,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井然有序的“迁安村”、“保安圩”和“避水庄台”。水利部部长陈 雷介绍说,今年淮河洪水的洪量大于 2003 年,但是跟 2003 年相比,沿淮 3 省的堤防险情减少了 3/5,淹没 面积减少了 2/5,转移人数减少了 2/3。 ——在西南地区,重庆等地遭遇百年不遇洪灾,但通过气象预报、地质预警等措施,成功地避免了重 大人员伤亡。7 月上旬,地处川东北的四川达县遭持续暴雨袭击,几天之内全县境内发生山体滑坡 800 多 处,其中特大山体滑坡 18 处。在如此高密度的自然灾害下,由于强化了对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警工作,在 滑坡发生前,群众都得到及时转移、安置,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在东南沿海,台风频仍,不少省份实现了“台风期间海上无一人伤亡”的高难目标。8 月,第 9 号台 风“圣帕”刚刚进入台湾海峡,福建省就发布了台风红色预警,紧急启动预案。福建省防汛抗旱指挥部新闻 发言人邱汀萌说:“跟历史上台风比较,应该说我们把损失和人员伤亡已经降到最低程度。今年我们针对前 几年大的灾害,对原有的预案进行了一次调整和修改。按照这个预案,全省海上转移的人员达到 30 多万。 第 9 号台风影响期间,我们海上无一人伤亡,这是件非常了不起的事。” 灾害损失的明显降低,是对应急机制建设成果的最好评价。据统计,截至 8 月,我国自然灾害受灾人 数同比减少 9.4%,死亡人数同比减少 34.8%。为什么在灾情加重的情况下,受灾人数和死亡人数反而出现 了下降?民政部部长李学举分析说,除了国家加大了对大江大河的治理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民房建设 质量有所提高之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应急响应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增强了应急救援的能力,对减少灾民 的损失和死亡的人数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党中央国务院倾力主抓 “我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减灾救灾工作,新一届政府又将应急机制建设上升到了国家工作全局的高度。” “联合国减灾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减灾中心主任王昂生这样告诉记者。 王昂生说:“2001 年美国‘9·11’事件后,反恐给国家安全提出新课题,如何应对紧急事件成为治国理政 新课题。到了 2003 年,非典作为突发公共事件,对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 2003 年成为我国应急机制建设的新起点,国务院秘书长华建敏指出。2003 年,抗击非典的过程给了我 们很多重要启示,让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一个明智的、负责任的政府,一定会从灾难中掌握比平时更多的 民情,了解比平时更多的民意,赢得比平时更多的民心。抗击非典还让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各级政府在继 续加强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的同时,必须更加重视履行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有效处置突发公 共事件,切实保障公共安全。 为此,党中央、国务院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公共安全形势的基础上,审时度势,做出了全 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重大决策。2003 年 7 月 28 日,在中央召开的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 和温家宝总理明确提出,要加快建立健全各种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2004 年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机制,并把这项任务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 力的一个重要方面。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同时将应急 管理工作纳入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总体布局。 本届政府组成以来,国务院一直把应急管理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每年都会提出工作重点和目标任 务。从2003年开始,国务院周密部署,稳步推进,至今已基本完成了对应急管理工作在各个层面的安排和 部署。从法规层面看,制定了一系列关于我国应急管理的框架性文件:2005年,通过了以《国家突发公共 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为龙头的106项国家预案:2006年,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 《“十一五”期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2007年,印发了《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 和《关于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从机构层面看,2005年底和2006年底分别成立了国务院应急 管理办公室、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组,各省、地、县级政府都成立了相应的应急管理领导机构。从实践层 面看,国务院力推应急管理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基层单位,应急管理工作在全国各个领域、各个 案三制”筑就中国应急体系 “我国应急体系的核心是一案三制建设。”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组组长、国务院参事闪淳昌这样告诉记 者。其中 是指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三制”是指应急管理的体制、机制和法制建设。 关于“一案”,闪淳昌指出,我国应急预案体系主要分为六个部分:一是总体应急预案,即国家突发公 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是国务院应对突发事件的综合性预案:二是专项应急预案,涉及自然灾害、事故灾 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四类事件,包括防汛抗旱、电网大面积停电、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大规模 恐怖袭击事件等25个应急预案:三是部门应急预案,目前国务院各个部门制订的预案已经增加到82个 四是地方应急预案,主要是指省、地、县级政府制订的应急预案;五是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目前所有中 央企业都已编制了应急预案:六是重大活动应急预案,是指举办大型会议、展览和文化体育等重大活动, 主办单位制订的应急预案 在体制建设方面,闪淳昌认为,近些年工作的最大成果是。在原有一些应急指挥体系如森林、防汛等 得到加强的基础上,在各级政府的层面都建立了应急管理领导机构,应急工作由部门层面上升到整个政府 的层面 在机制建设方面,闪淳昌认为,协调有序、高效运作的应急机制正在形成,反应速度明显提高,形成 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应急机制。这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各级政府、部门应急平台建设步伐明显加快。不少 城市整合110、119、120等应急资源,统一接报,分级分类处理,效率显著提高。二是公众沟通、动员机 制逐步形成。各地通过手机短信、电台广播等措施,使公众能够第一时间获得信息,提前应对灾害。三是 社会管理机制为应急管理奠定了良好基础。在社区、厂矿、农村等基层单位加强组织建设和日常管理,群 防群控,为应急管理打下坚实基础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机制,并把这项任务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 力的一个重要方面。2006 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同时将应急 管理工作纳入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总体布局。 本届政府组成以来,国务院一直把应急管理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每年都会提出工作重点和目标任 务。从 2003 年开始,国务院周密部署,稳步推进,至今已基本完成了对应急管理工作在各个层面的安排和 部署。从法规层面看,制定了一系列关于我国应急管理的框架性文件:2005 年,通过了以《国家突发公共 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为龙头的 106 项国家预案;2006 年,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 《“十一五”期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2007 年,印发了《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 和《关于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从机构层面看,2005 年底和 2006 年底分别成立了国务院应急 管理办公室、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组,各省、地、县级政府都成立了相应的应急管理领导机构。从实践层 面看,国务院力推应急管理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基层单位,应急管理工作在全国各个领域、各个 层面展开。 “一案三制”筑就中国应急体系 “我国应急体系的核心是‘一案三制’建设。”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组组长、国务院参事闪淳昌这样告诉记 者。其中,“一案”是指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三制”是指应急管理的体制、机制和法制建设。 关于“一案”,闪淳昌指出,我国应急预案体系主要分为六个部分:一是总体应急预案,即国家突发公 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是国务院应对突发事件的综合性预案;二是专项应急预案,涉及自然灾害、事故灾 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四类事件,包括防汛抗旱、电网大面积停电、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大规模 恐怖袭击事件等 25 个应急预案;三是部门应急预案,目前国务院各个部门制订的预案已经增加到 82 个; 四是地方应急预案,主要是指省、地、县级政府制订的应急预案;五是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目前所有中 央企业都已编制了应急预案;六是重大活动应急预案,是指举办大型会议、展览和文化体育等重大活动, 主办单位制订的应急预案。 在体制建设方面,闪淳昌认为,近些年工作的最大成果是。在原有一些应急指挥体系如森林、防汛等 得到加强的基础上,在各级政府的层面都建立了应急管理领导机构,应急工作由部门层面上升到整个政府 的层面。 在机制建设方面,闪淳昌认为,协调有序、高效运作的应急机制正在形成,反应速度明显提高,形成 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应急机制。这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各级政府、部门应急平台建设步伐明显加快。不少 城市整合 110、119、120 等应急资源,统一接报,分级分类处理,效率显著提高。二是公众沟通、动员机 制逐步形成。各地通过手机短信、电台广播等措施,使公众能够第一时间获得信息,提前应对灾害。三是 社会管理机制为应急管理奠定了良好基础。在社区、厂矿、农村等基层单位加强组织建设和日常管理,群 防群控,为应急管理打下坚实基础
在法制建设方面,除了国务院颁布的一系列意见、规划、方案之外,最重要的成果是今年8月十届全 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了突发事件应对法,为推动应急管理工作并规范政府应急行为提供了法 律保障,这部法律将于今年11月1日起施行 凸显执致理念“以人为本” “2006年的一天晚上,总理想了解西藏某地受灾群众的情况,电话打到了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20分 钟后,民政部就把灾区情况报告给了中央,包括有多少群众受灾,死了多少牛羊,工作组到了哪里等等。 一位曾长期在西藏工作过的副部长感慨,“想不到,我们现在的救灾信息和反应速度这么快! 这是民政部救灾救济司司长王振耀告诉记者的一个真实故事。王振耀说:“这些年,我国的救灾应急机 制可以说经历了一场革命性的变化。我们在装备比较落后、资金较少的情况下。创造了世界一流的应急速 中国的救灾应急速度,连不少发达国家都难以做到。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袭击美国南部数州,灾民 3天后才见到联邦政府官员。而在我国,24小时内中央工作组就要到达灾区。王振耀说,发生灾情后,我 们要求做到:2小时内上报灾情:联合工作组在24小时内到达灾区,救灾物资24小时内救助灾民到位, 中央应急救助资金72小时内下拨到灾区:当年完成恢复重建。 民政部为此还设立了四级应急响应系统。当死亡人数达到30人~50人,或转移人数达到10万人~30 万人,或倒塌房屋达到1万间~O万间时,就要启动四级紧急响应,由司长带队赶赴灾区。王振耀回忆说, 2003年浙江发生台风,造成巨大损失,晚上10点多民政部接到灾情报告,马上叫醒了部长。晚上12点, 部长决定启动二级响应,连夜组成工作组,第二天一早部长就带队坐头班飞机赶赴灾区了。 为什么我们能创造救灾应急的“中国速度”?王振耀认为,关键是紧紧围绕老百姓的需求,真正把“以人 为本”作为应急建设的根本原则。王振耀说,要求救助在24小时内到位,世界上只有我国作出了这样的规 定。因为这个时候老百姓最需要政府的关怀,这时中央政府官员出现了,哪怕只是先送上一瓶 干,对灾民都是莫大的安慰,而救灾款的及时到位更是对地方政府的最有力支持。 闪淳昌指出,“以人为本,减少危害”是我国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首要原则。就是把保障公众健康和生 命财产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他解释说:“当生命健康 与财产安全发生矛盾时,我们首先要保障人的生命健康,这是执政理念的巨大飞跃。” 党和致府执政能力显着提升 党和政府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是执政能力的直接体现:闪淳昌认为,应急机制 建设反映出党的执政能力显著提高,可从四个方面去理解 它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闪淳昌说:“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
在法制建设方面,除了国务院颁布的一系列意见、规划、方案之外,最重要的成果是今年 8 月十届全 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了突发事件应对法,为推动应急管理工作并规范政府应急行为提供了法 律保障,这部法律将于今年 11 月 1 日起施行。 凸显执致理念“以人为本” “2006 年的一天晚上,总理想了解西藏某地受灾群众的情况,电话打到了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20 分 钟后,民政部就把灾区情况报告给了中央,包括有多少群众受灾,死了多少牛羊,工作组到了哪里等等。” 一位曾长期在西藏工作过的副部长感慨,“想不到,我们现在的救灾信息和反应速度这么快!” 这是民政部救灾救济司司长王振耀告诉记者的一个真实故事。王振耀说:“这些年,我国的救灾应急机 制可以说经历了一场革命性的变化。我们在装备比较落后、资金较少的情况下。创造了世界一流的应急速 度。” 中国的救灾应急速度,连不少发达国家都难以做到。2005 年“卡特里娜”飓风袭击美国南部数州,灾民 3 天后才见到联邦政府官员。而在我国,24 小时内中央工作组就要到达灾区。王振耀说,发生灾情后,我 们要求做到:2 小时内上报灾情;联合工作组在 24 小时内到达灾区,救灾物资 24 小时内救助灾民到位, 中央应急救助资金 72 小时内下拨到灾区;当年完成恢复重建。 民政部为此还设立了四级应急响应系统。当死亡人数达到 30 人~50 人,或转移人数达到 10 万人~30 万人,或倒塌房屋达到 1 万间~lO 万间时,就要启动四级紧急响应,由司长带队赶赴灾区。王振耀回忆说, 2003 年浙江发生台风,造成巨大损失,晚上 10 点多民政部接到灾情报告,马上叫醒了部长。晚上 12 点, 部长决定启动二级响应,连夜组成工作组,第二天一早部长就带队坐头班飞机赶赴灾区了。 为什么我们能创造救灾应急的“中国速度”?王振耀认为,关键是紧紧围绕老百姓的需求,真正把“以人 为本”作为应急建设的根本原则。王振耀说,要求救助在 24 小时内到位,世界上只有我国作出了这样的规 定。因为这个时候老百姓最需要政府的关怀,这时中央政府官员出现了,哪怕只是先送上一瓶水、一片饼 干,对灾民都是莫大的安慰,而救灾款的及时到位更是对地方政府的最有力支持。 闪淳昌指出,“以人为本,减少危害”是我国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首要原则。就是把保障公众健康和生 命财产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他解释说:“当生命健康 与财产安全发生矛盾时,我们首先要保障人的生命健康,这是执政理念的巨大飞跃。” 党和致府执政能力显著提升 党和政府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是执政能力的直接体现:闪淳昌认为,应急机制 建设反映出党的执政能力显著提高,可从四个方面去理解: 第一,它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闪淳昌说:“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