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绥化市三校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 说明: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节日无论今古,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文化功能,就是调节民众生活。由于古 今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古今节日形态又有着明显的差异 ②古今节日都注意节日在一年中的适度分布,如 五、七、九月的节 日排列,以适应个人与社会的需要,但节期选择的观念古今有着根本的区别。古 代社会以农耕为主,人们靠天吃饭,人们注意自然时序与人文节序的对应,节日 是人们划分时间段落的特定标志,人们依据它安排自己的生产与生活。现代节日 以现代社会文化体系为基础,在节期选择上已很少或不再考虑自然物候变化,是 种纯粹的社会选择。现在,即使是传统节日,人们也只是继承了它的形式以及 它与当代社会能够适应的内容。 ③古今节日也注重人们的身心调节。但传统节日主要在于协调人与自然的关 系,人们希望通过各种节日庆典与仪式取得与自然的沟通。因为在传统观念中, 自然属特定神灵的支配,人们生产是否丰收,身体是否康健,事业是否发达,子 嗣是否兴旺,都仰靠神灵的荫庇。中国传统节日从其起源看几乎都与神灵信仰有 关,如元日驱山臊恶鬼、五月五祭水神等,神灵信仰成为传统节俗的中心项目。 人们通过传统节俗活动密切了人神之间的联系,获得一种身心的放松和精神自 足 ④而现代,人们面对的是社会,人们需要调节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 现代节日的主题是以公共活动的方式,实现人们之间的情感沟通。通过节日这个 人们共享的文化“平台”,密切社区成员乃至民族成员的联系,并展示民众的生 命活力。很多节日还保留了传统形式,但其民俗内容已演化为一般娱乐性质,娱 乐是当代节日的主导原则。如壮族的三月三,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等,都成为欢 乐的群众集会 ⑤古今节日还是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环。而在传统社会中,节日不仅是 民众生活时段切分转换的标志,而且总表现为一种新旧的沟通与过渡,节日是 道道隐形的关口,过节与“度厄”成为节日形态的一体两面。诸多节俗都是为了 在关键时日给人们以精神的抚慰与生理的放松,祈求顺利过关与争取未来的幸 运。节日在民众生活中是文化传统、地方知识与道德精神的凝聚,民众社会的稳 固,得力于民俗节日的周期性调节 ⑥而现代,虽然还没有一种生活样式能取代节日所具有的文化意义,但节日与生 活实践没有深刻的内在联系。人们往往没有了传统社会中所具有的那样浓烈的情 感。现在年节,在城市中,临近除夕才放三、五天假,除了比平时的购物热情稍 高些外,人们很难有兴奋的感觉。 ⑦节日文化的确是一个值得思考的现实问题。我们在建构新的节日形态的时 候,不仅要考虑到它与当代社会的适应与协调,而且也应对传统节日文化资源有 个正确的估计,充分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资源,利用有效的传统形式,赋予它 新的意义。以公共娱乐项目为中心,给在现实生活中日益隔离的社会成员以平等 交流的机会,让人们在情感交流中获得一种生命意识的体验。正如著名民俗学家 钟敬文教授所指出那样:“把传统民间节日活动中那些确实带有生活情趣的一些
黑龙江省绥化市三校 2015 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 说明:本试卷分第 I 卷和第 II 卷两部分。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①节日无论今古,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文化功能,就是调节民众生活。由于古 今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古今节日形态又有着明显的差异。 ②古今节日都注意节日在一年中的适度分布,如一、三、五、七、九月的节 日排列,以适应个人与社会的需要,但节期选择的观念古今有着根本的区别。古 代社会以农耕为主,人们靠天吃饭,人们注意自然时序与人文节序的对应,节日 是人们划分时间段落的特定标志,人们依据它安排自己的生产与生活。现代节日 以现代社会文化体系为基础,在节期选择上已很少或不再考虑自然物候变化,是 一种纯粹的社会选择。现在,即使是传统节日,人们也只是继承了它的形式以及 它与当代社会能够适应的内容。 ③古今节日也注重人们的身心调节。但传统节日主要在于协调人与自然的关 系,人们希望通过各种节日庆典与仪式取得与自然的沟通。因为在传统观念中, 自然属特定神灵的支配,人们生产是否丰收,身体是否康健,事业是否发达,子 嗣是否兴旺,都仰靠神灵的荫庇。中国传统节日从其起源看几乎都与神灵信仰有 关,如元日驱山臊恶鬼、五月五祭水神等,神灵信仰成为传统节俗的中心项目。 人们通过传统节俗活动密切了人神之间的联系,获得一种身心的放松和精神自 足。 ④而现代,人们面对的是社会,人们需要调节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 现代节日的主题是以公共活动的方式,实现人们之间的情感沟通。通过节日这个 人们共享的文化“平台”,密切社区成员乃至民族成员的联系,并展示民众的生 命活力。很多节日还保留了传统形式,但其民俗内容已演化为一般娱乐性质,娱 乐是当代节日的主导原则。如壮族的三月三,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等,都成为欢 乐的群众集会。 ⑤古今节日还是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环。而在传统社会中,节日不仅是 民众生活时段切分转换的标志,而且总表现为一种新旧的沟通与过渡,节日是一 道道隐形的关口,过节与“度厄”成为节日形态的一体两面。诸多节俗都是为了 在关键时日给人们以精神的抚慰与生理的放松,祈求顺利过关与争取未来的幸 运。节日在民众生活中是文化传统、地方知识与道德精神的凝聚,民众社会的稳 固,得力于民俗节日的周期性调节。 ⑥而现代,虽然还没有一种生活样式能取代节日所具有的文化意义,但节日与生 活实践没有深刻的内在联系。人们往往没有了传统社会中所具有的那样浓烈的情 感。现在年节,在城市中,临近除夕才放三、五天假,除了比平时的购物热情稍 高些外,人们很难有兴奋的感觉。 ⑦节日文化的确是一个值得思考的现实问题。我们在建构新的节日形态的时 候,不仅要考虑到它与当代社会的适应与协调,而且也应对传统节日文化资源有 一个正确的估计,充分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资源,利用有效的传统形式,赋予它 新的意义。以公共娱乐项目为中心,给在现实生活中日益隔离的社会成员以平等 交流的机会,让人们在情感交流中获得一种生命意识的体验。正如著名民俗学家 钟敬文教授所指出那样:“把传统民间节日活动中那些确实带有生活情趣的一些
活动,认真加以挑选和运用。这样做,不但丰富了我们的新文化,也将使这种新 文化确实地具有较多的民族色彩和感情 1.下列对古今节日的“社会文化背景”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古代社会以农耕为主,人们靠天吃饭,传统节日与自然时序对应,有利于安 排生产与生活。 B.在古代社会,神灵支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各个方面,人们希望通过节俗活 动密切人神之间的联系,获得一种身心的放松和精神自足 C.传统社会中,除了有助于生活时段切分外,诸多的节俗,都是为了在关键时 日给人们以精神抚慰和生理放松的 D.由于节日己与生活实践没有深刻的内在联系,现在社会尤其是城市中,人们 对传统节日的感情已经有所淡漠。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今文化节期选择的观念不同:古代节期考虑自然物候变化,现代节期考虑 适应社会需要。 B.古今的节日在民众生活中皆是文化传统、地方知识与道德精神的凝聚,民众 社会的稳固,得力于民俗节日的周期性调节 C.古代节俗活动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现代节日活动是调节的是人与人之间 的关系,古今文化节俗的作用(或“身心调节的内容”)不同。 D.作者认为,挑选和运用传统民间节日活动中与当代社会适应与协调的确实带 有生活情趣的一些活动是在现代社会发挥传统节日的文化功能有效的手段。 3.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现代节日是以现代社会为基础的,是一种纯粹的社会选择,它们继承了传统 节日的形式以及它与当代社会相适应的内容 B.传统的观念中,神灵支配着自然,庇佑人们生产丰收、身体健康、事业发达、 子嗣兴旺。 C.现代节日以公共活动的方式开展,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因为人们希望通过节日调 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现人们之间的情感沟通。 D.社会进步了,人们更加文明理性,人们一般不再有传统社会中所具有的浓烈 情感,但目前也还没有一种生活样式能取代节日所具有的文化意义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韩偓,字致光,京兆万年人。擢进士第,佐河中幕府。召拜左拾遗,以疾解。宰 相崔胤判度支,表以自副。王溥荐为翰林学士。偓尝与胤定策诛刘季述,昭宗反 正,为功臣。帝疾宦人骄横,欲尽去之。偓曰:“陛下诛季述时,余皆赦不问 今又诛之,谁不惧死?宦人忠厚可任者,假以恩幸,使自翦其党,蔑有不济。今 食度支者乃八千人,虽诛六七巨魁,未见有益,适固其逆心耳。”帝前膝曰:“此 事终始属卿 中书舍人令狐涣任机巧,帝尝欲以当国,俄又悔曰:“涣作宰相或误国,朕当先 用卿。”辞曰:“涣再世宰相,练故事,陛下业已许之。若许涣可改,许臣独不 可移乎?”帝曰:“我未尝面命,亦何惮?”偓因荐御史大夫赵崇劲正雅重,可 以准绳中外。帝知偓,崇门生也,叹其能让
活动,认真加以挑选和运用。这样做,不但丰富了我们的新文化,也将使这种新 文化确实地具有较多的民族色彩和感情。” 1.下列对古今节日的“社会文化背景”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 ( ) A.古代社会以农耕为主,人们靠天吃饭,传统节日与自然时序对应,有利于安 排生产与生活。 B.在古代社会,神灵支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各个方面,人们希望通过节俗活 动密切人神之间的联系,获得一种身心的放松和精神自足。 C.传统社会中,除了有助于生活时段切分外,诸多的节俗,都是为了在关键时 日给人们以精神抚慰和生理放松的。 D. 由于节日已与生活实践没有深刻的内在联系,现在社会尤其是城市中,人们 对传统节日的感情已经有所淡漠。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古今文化节期选择的观念不同:古代节期考虑自然物候变化,现代节期考虑 适应社会需要。 B.古今的节日在民众生活中皆是文化传统、地方知识与道德精神的凝聚,民众 社会的稳固,得力于民俗节日的周期性调节。 C.古代节俗活动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现代节日活动是调节的是人与人之间 的关系,古今文化节俗的作用(或“身心调节的内容”)不同。 D.作者认为,挑选和运用传统民间节日活动中与当代社会适应与协调的确实带 有生活情趣的一些活动是在现代社会发挥传统节日的文化功能有效的手段。 3.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 ( ) A.现代节日是以现代社会为基础的,是一种纯粹的社会选择,它们继承了传统 节日的形式以及它与当代社会相适应的内容。 B.传统的观念中,神灵支配着自然,庇佑人们生产丰收、身体健康、事业发达、 子嗣兴旺。 C.现代节日以公共活动的方式开展,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因为人们希望通过节日调 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现人们之间的情感沟通。 D. 社会进步了,人们更加文明理性,人们一般不再有传统社会中所具有的浓烈 情感,但目前也还没有一种生活样式能取代节日所具有的文化意义。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韩偓,字致光,京兆万年人。擢进士第,佐河中幕府。召拜左拾遗,以疾解。宰 相崔胤判度支,表以自副。王溥荐为翰林学士。偓尝与胤定策诛刘季述,昭宗反 正,为功臣。帝疾宦人骄横,欲尽去之。偓曰:“陛下诛季述时,余皆赦不问, 今又诛之,谁不惧死?宦人忠厚可任者,假以恩幸,使自翦其党,蔑有不济。今 食度支者乃八千人,虽诛六七巨魁,未见有益,适固其逆心耳。”帝前膝曰:“此 一事终始属卿。” 中书舍人令狐涣任机巧,帝尝欲以当国,俄又悔曰:“涣作宰相或误国,朕当先 用卿。”辞曰:“涣再世宰相,练故事,陛下业已许之。若许涣可改,许臣独不 可移乎?”帝曰:“我未尝面命,亦何惮?”偓因荐御史大夫赵崇劲正雅重,可 以准绳中外。帝知偓,崇门生也,叹其能让
宰相韦贻范母丧,诏还位,偓当草制,上言:“贻范处丧未数月,遽使视事,伤 孝子心。今中书事,一相可办。陛下诚惜贻范才,俟变繚而召可也。”学士使马 从皓逼偓求草,偓曰:“腕可断,麻不可草!”从皓曰:“君求死邪?”偓曰 “吾职内署,可默默乎?”姚洎闻曰:“使我当直,亦继以死。”自是宦党怒偓 甚 帝反正,励精政事,偓处可机密,率与帝意合,欲相者三四,让不敢当。初,偓 侍宴,与京兆郑元规、威远使陈班并席,辞曰:“学士不与外班接。”主席者固 请乃坐全忠胤临陛宣事坐者皆去席偓不动全忠怒偓薄已悻然岀。全忠见帝,斥偓 罪,帝数顾胤,胤不为解。全忠至中书,欲召偓杀之。郑元规曰:“偓位侍郎、 学士承旨,公无遽。”全忠乃止,贬濮州司马。帝执其手流涕曰:“我左右无人 矣。”天祐二年,复召为学士,还故官。偓不敢入朝,挈其族南依王审知而卒 (选自《新唐书·韩偓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召拜左拾遗,以疾解解:离职 B.欲尽去之去:离开 C.适固其逆心耳固:使之固 D.涣再世宰相,练故事练:熟悉,通晓 5.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主席者固/请乃坐/全忠胤临陛宣事/坐者皆去席/偓不动/全忠怒偓薄己/悻然 出 B.主席者固请/乃坐全忠/胤临陛宣事坐者/皆去席/偓不动/全忠怒/偓薄己悻然 C.主席者/固请乃坐/全忠胤临陛宣事/坐者皆去/席偓不动/全忠怒/偓薄己悻然 D.主席者固请/乃坐/全忠/胤临陛宣事/坐者皆去席/偓不动/全忠怒偓薄己/悻然 出。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韩偓受到宰相崔胤的举荐,也得到了皇上的信任。崔胤上表请求让韩偓做自 己的副手;皇上因韩偓表达对宦官的处理意见而把处理宦官的事交托给他。 B.韩偓做事讲原则,懂得谦让。皇上曾想让令狐涣掌管国事,不久又想任用韩 偓,韩偓不同意;韩偓推荐赵崇,皇上知道他因是赵崇的门生而谦让。 C.韩偓恪尽职守,受到同行效仿。宰相韦贻范服丧期未满,皇上下诏让他复职, 韩偓坚决不草诏,姚洎听说后说:“假使轮到我值班,也要以死相继。” D.韩偓受到皇上的重用,也受到权臣的排挤。韩偓参与机要,与皇帝心意相合, 皇上三四次想要让他任宰相,而朱全忠、崔胤却因私怨想要杀了韩偓。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宦人忠厚可任者,假以恩幸,使自翦其党,蔑有不济。(5分) (2)偓因荐御史大夫赵崇劲正雅重,可以准绳中外。(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泊平江百花洲① 杨万里 吴中好处是苏州,却为王程②得胜游。半世三江五湖棹,十年四泊百花洲 岸傍杨柳都相识,眼底云山苦见留。莫怨孤舟无定处,此身自是一孤舟
宰相韦贻范母丧,诏还位,偓当草制,上言:“贻范处丧未数月,遽使视事,伤 孝子心。今中书事,一相可办。陛下诚惜贻范才,俟变縗而召可也。”学士使马 从皓逼偓求草,偓曰:“腕可断,麻不可草!”从皓曰:“君求死邪?”偓曰: “吾职内署,可默默乎?”姚洎闻曰:“使我当直,亦继以死。”自是宦党怒偓 甚。 帝反正,励精政事,偓处可机密,率与帝意合,欲相者三四,让不敢当。初,偓 侍宴,与京兆郑元规、威远使陈班并席,辞曰:“学士不与外班接。”主席者固 请乃坐全忠胤临陛宣事坐者皆去席偓不动全忠怒偓薄己悻然出。全忠见帝,斥偓 罪,帝数顾胤,胤不为解。全忠至中书,欲召偓杀之。郑元规曰:“偓位侍郎、 学士承旨,公无遽。”全忠乃止,贬濮州司马。帝执其手流涕曰:“我左右无人 矣。”天祐二年,复召为学士,还故官。偓不敢入朝,挈其族南依王审知而卒。 (选自《新唐书·韩偓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召拜左拾遗,以疾解 解:离职 B.欲尽去之 去:离开 C.适固其逆心耳 固:使之固 D.涣再世宰相,练故事 练:熟悉,通晓 5.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主席者固/请乃坐/全忠胤临陛宣事/坐者皆去席/偓不动/全忠怒偓薄己/悻然 出。 B.主席者固请/乃坐全忠/胤临陛宣事坐者/皆去席/偓不动/全忠怒/偓薄己悻然 出。 C.主席者/固请乃坐/全忠胤临陛宣事/坐者皆去/席偓不动/全忠怒/偓薄己悻然 出。 D.主席者固请/乃坐/全忠/胤临陛宣事/坐者皆去席/偓不动/全忠怒偓薄己/悻然 出。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韩偓受到宰相崔胤的举荐,也得到了皇上的信任。崔胤上表请求让韩偓做自 己的副手;皇上因韩偓表达对宦官的处理意见而把处理宦官的事交托给他。 B.韩偓做事讲原则,懂得谦让。皇上曾想让令狐涣掌管国事,不久又想任用韩 偓,韩偓不同意;韩偓推荐赵崇,皇上知道他因是赵崇的门生而谦让。 C.韩偓恪尽职守,受到同行效仿。宰相韦贻范服丧期未满,皇上下诏让他复职, 韩偓坚决不草诏,姚洎听说后说:“假使轮到我值班,也要以死相继。” D.韩偓受到皇上的重用,也受到权臣的排挤。韩偓参与机要,与皇帝心意相合, 皇上三四次想要让他任宰相,而朱全忠、崔胤却因私怨想要杀了韩偓。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宦人忠厚可任者,假以恩幸,使自翦其党,蔑有不济。(5 分) (2)偓因荐御史大夫赵崇劲正雅重,可以准绳中外。(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8~9 题 泊平江百花洲① 杨万里 吴中好处是苏州,却为王程②得胜游。半世三江五湖棹,十年四泊百花洲。 岸傍杨柳都相识,眼底云山苦见留。莫怨孤舟无定处,此身自是一孤舟
【注】①这首七律是诗人从临安赴建康江东转运副使途中所作;平江百花洲:平 江,府名,治所在今江苏苏州,百花洲是当地的一个沙洲。②王程:为王事(公 事)而奔走的旅程。 8.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9.后人在评价这首诗的颈联时说它“无理却有趣”,结合该联,谈谈你对“无 理却有趣”这一评价的理解。(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①庄子《逍遥游》中用“,”两句强调对于自己所认定的就要坚持,不理会 世人的称誉或非难。 ②欧阳修《醉翁亭记》中,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情趣所在的句子是 ③杜牧《泊秦淮》中表达较为清醒的封建知识分子对国事怀抱隐忧心境的两句 诗是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伏尔泰:抗争与幽默并存 ①伏尔泰是法国最伟大的哲学家、作家之一,被视为反暴政、残酷的英勇战士。 有人形容他说,伏尔泰的名字享誉世界,总会引起生动的反应。也有人认为,在 个官僚、工程师和生产者的世界里,他是一位必不可少的哲学家。伏尔泰说 “人类最宝贵的财富是希望,它减轻了生命的负担。 ②早在学生时代,伏尔泰就形成一种富有反抗精神的气质。有一次,他和一位同 学进行辩论,争得脸红脖子粗时伸手一指说:“走开,否则我就打发你到冥王爷 那儿去取暖。”同学挑逗说:“为什么不去地狱?那儿挺暖和的!”伏尔泰诙谐 地说:“谁知道是不是真有地狱呢!”普鲁士国王弗里德利赫二世仰慕伏尔秦的 才学和名望,邀请他到宫廷做事。伏尔泰希望得到普鲁士国王的支持推行改革, 欣然应允赴任。但很快他就发现,弗里德利赫二世治国的专横和荒唐同历史上的 暴君毫无二致。尽管国王对他礼遇有加,可他还是不愿意继续为他所用。就在这 个时候,柏林科学院院长莫倍督依出版了一部荒谬绝伦的著作,主张建立一座城 市,只许人们讲拉丁语:在地面挖一个窟窿,直通到地球的核心;将树脂涂抹在 病人身上,借以防止其丧失生命力,如此等等。伏尔泰挺身而出写了一篇文章 对这些奇谈怪论进行了犀利的抨击和嘲讽,因此触怒了普鲁士国王。国王的亲信 来到伏尔泰的门前,烧掉那篇檄文表示抗议。伏尔泰借坡下驴,把钥匙和勋章退 回国王,毫不犹豫地离开了王宫 ③伏尔泰是幽默大师。有一次,伏尔泰想要出门,开口吩咐仆人说:“儒塞夫, 去把我的鞋拿来。”儒塞夫赶紧取来鞋子,伏尔泰见鞋上沾满泥土,就责怪说: “早上你怎么忘了擦擦它。”儒塞夫满不在乎地说:“先生,我看用不着。走这 条破土路,两个小时以后,您的鞋不又像现在一样脏了吗?”伏尔泰穿好鞋,没 说什么就走出家门。儒塞夫见食橱上着锁,就追出来喊了一声:“先生慢走,给 我钥匙!”伏尔泰反问道:“钥匙?”儒塞夫点头表示:“对,食橱上的钥匙。 我还要吃午饭呢!”伏尔泰奚落说:“我的伙计,吃什么午饭呢?两个小时以后, 你不也将和现在一样饿吗?”伏尔泰跟朋友聊天,将一位作家大加赞扬一番。朋 友当即告诉他说:“听到您这样慷慨地赞扬此人,我感到很遗憾。要知道就是这 位先生,老在背后说您的不是。”伏尔泰付之一笑说:“这样看来,我们两个人 都说错了。”伏尔泰成为文化名人,他的观点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共鸣。伏尔泰看
【注】①这首七律是诗人从临安赴建康江东转运副使途中所作;平江百花洲:平 江,府名,治所在今江苏苏州,百花洲是当地的一个沙洲。②王程:为王事(公 事)而奔走的旅程。 8.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 分) 9.后人在评价这首诗的颈联时说它“无理却有趣”,结合该联,谈谈你对“无 理却有趣”这一评价的理解。(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① 庄子《逍遥游》中用“ , ”两句强调对于自己所认定的就要坚持,不理会 世人的称誉或非难。 ② 欧阳修《醉翁亭记》中,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情趣所在的句子是: , 。 ③ 杜牧《泊秦淮》中表达较为清醒的封建知识分子对国事怀抱隐忧心境的两句 诗是: , 。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伏尔泰:抗争与幽默并存 ①伏尔泰是法国最伟大的哲学家、作家之一,被视为反暴政、残酷的英勇战士。 有人形容他说,伏尔泰的名字享誉世界,总会引起生动的反应。也有人认为,在 一个官僚、工程师和生产者的世界里,他是一位必不可少的哲学家。伏尔泰说: “人类最宝贵的财富是希望,它减轻了生命的负担。” ②早在学生时代,伏尔泰就形成一种富有反抗精神的气质。有一次,他和一位同 学进行辩论,争得脸红脖子粗时伸手一指说:“走开,否则我就打发你到冥王爷 那儿去取暖。”同学挑逗说:“为什么不去地狱?那儿挺暖和的!”伏尔泰诙谐 地说:“谁知道是不是真有地狱呢!”普鲁士国王弗里德利赫二世仰慕伏尔秦的 才学和名望,邀请他到宫廷做事。伏尔泰希望得到普鲁士国王的支持推行改革, 欣然应允赴任。但很快他就发现,弗里德利赫二世治国的专横和荒唐同历史上的 暴君毫无二致。尽管国王对他礼遇有加,可他还是不愿意继续为他所用。就在这 个时候,柏林科学院院长莫倍督依出版了一部荒谬绝伦的著作,主张建立一座城 市,只许人们讲拉丁语;在地面挖一个窟窿,直通到地球的核心;将树脂涂抹在 病人身上,借以防止其丧失生命力,如此等等。伏尔泰挺身而出写了一篇文章, 对这些奇谈怪论进行了犀利的抨击和嘲讽,因此触怒了普鲁士国王。国王的亲信 来到伏尔泰的门前,烧掉那篇檄文表示抗议。伏尔泰借坡下驴,把钥匙和勋章退 回国王,毫不犹豫地离开了王宫。 ③伏尔泰是幽默大师。有一次,伏尔泰想要出门,开口吩咐仆人说:“儒塞夫, 去把我的鞋拿来。”儒塞夫赶紧取来鞋子,伏尔泰见鞋上沾满泥土,就责怪说: “早上你怎么忘了擦擦它。”儒塞夫满不在乎地说:“先生,我看用不着。走这 条破土路,两个小时以后,您的鞋不又像现在一样脏了吗?”伏尔泰穿好鞋,没 说什么就走出家门。儒塞夫见食橱上着锁,就追出来喊了一声:“先生慢走,给 我钥匙!”伏尔泰反问道:“钥匙?”儒塞夫点头表示:“对,食橱上的钥匙。 我还要吃午饭呢!”伏尔泰奚落说:“我的伙计,吃什么午饭呢?两个小时以后, 你不也将和现在一样饿吗?”伏尔泰跟朋友聊天,将一位作家大加赞扬一番。朋 友当即告诉他说:“听到您这样慷慨地赞扬此人,我感到很遗憾。要知道就是这 位先生,老在背后说您的不是。”伏尔泰付之一笑说:“这样看来,我们两个人 都说错了。”伏尔泰成为文化名人,他的观点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共鸣。伏尔泰看
不惯摄政王奥尔良的放荡,出言讽刺了几句,结果被逐出巴黎。不久他又被投入 巴士底狱,蒙受了近一年的牢狱之灾。 ④伏尔泰84岁结束在国外的流亡生活,返回阔别多年的故乡。大哲学家归来的 消息一经传开,前来拜访他的人络绎不绝,一天竟有上百位。有一个外地读者仰 慕伏尔泰的大名,给他写了一封长信。接到伏尔泰的回信后,这位读者深感荣幸, 从此不间断地与大师有书信往来。伏尔泰没有闲工夫应酬,回信了断说:“读者 阁下,我已经死了。”孰料那位读者仍不死心,没过几天又有书信寄来云:“谨 呈伟大的伏尔泰先生于九泉之下。”大思想家不得已,只好再次回信表示:“望 眼欲穿,请您快来。”伏尔泰对咖啡情有独钟,到了上瘾离不开的程度。一位朋 友关心他的健康,好心奉劝说:“别再喝这种饮料了。这是一种慢性毒药,你是 在慢性自杀!”伏尔泰潇洒一笑说:“你说得一点不错。我想它一定是慢性的, 不然为啥我已经喝了65年还没有死掉呢?” ⑤伏尔泰一生与专制和宗教偏见为敌,无论处境多么艰难他都坚信信仰自由和言 论自由。临终前他拒领圣餐,不搞临终仪式,也不发表信仰声明。一位牧师前来 为他祈祷,倾听他最后的忏悔。伏尔泰毫不客气地质问:“牧师先生,是谁叫你 来的?”牧师自信地回答说:“伏尔泰先生,我是受上帝的差遣,特来为你做临 终祈祷的。”伏尔泰毫不客气地说:“请拿出你的证件来,让我检验一下,以防 有人假冒!”看到床边的灯光忽明忽暗,他发出疑问:“怎么,灵前的烛火已经 点燃了?”话音刚落,他就与世长辞了。 (选自高景轩《伏尔泰:大师的幽默人生》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人类最宝贵的财富是希望,它减轻了生命的负担”,其中“希望”可以理 解为理想追求,“负担”可以指精神和物质上的压力 B.伏尔泰被逐出巴黎。又被投入巴士底狱,是由于他成为文化名人、其观点在 社会上引起广泛共鸣,并出言讽刺了摄政王奥尔良 C.那位仰慕伏尔泰的读者给伏尔泰寄信说“谨呈伟大的伏尔泰先生于九泉之 下”,表示即使伏尔泰去世了,他也要写信表达情感 D.伏尔泰临终前问“怎么,灵前的烛火已经点燃了”,这是伏尔泰奚落有人盼 他早死,因为只有人死后,他灵前的烛火才会点燃。 E.本文选取伏尔泰生活中的几件事,有详有略,写出了一个具有反抗精神和幽 默风格的伏尔泰,这其中语言描写起到了关键作用。 (2)从文章的第二段(“早在学生时代……离开了王宫”)看,伏尔泰的反抗 精神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6分) (3)列举三件表现伏尔泰幽默的事并加以分析,说明这些幽默分别表现了伏尔 泰对人对事等方面的什么样的态度。(6分) (4)作者以“抗争与幽默并存”为题,你认为在伏尔泰身上,抗争与幽默两者 关联密切吗?请谈谈你的看法。(8分) 第Ⅱ卷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四方商场盗窃案亏得法官_,终于真相大白,被告的冤情才得以昭雪 ②对每个学生的性格、兴趣、特长及家庭情况等,作为班主任,他都 ③材料费、人工费、税费等,账簿上,对方核查人员也无话可说了 A.了如指掌明察秋毫一目了然B.一目了然了如指掌明察秋毫
不惯摄政王奥尔良的放荡,出言讽刺了几句,结果被逐出巴黎。不久他又被投入 巴士底狱,蒙受了近一年的牢狱之灾。 ④伏尔泰 84 岁结束在国外的流亡生活,返回阔别多年的故乡。大哲学家归来的 消息一经传开,前来拜访他的人络绎不绝,一天竟有上百位。有一个外地读者仰 慕伏尔泰的大名,给他写了一封长信。接到伏尔泰的回信后,这位读者深感荣幸, 从此不间断地与大师有书信往来。伏尔泰没有闲工夫应酬,回信了断说:“读者 阁下,我已经死了。”孰料那位读者仍不死心,没过几天又有书信寄来云:“谨 呈伟大的伏尔泰先生于九泉之下。”大思想家不得已,只好再次回信表示:“望 眼欲穿,请您快来。”伏尔泰对咖啡情有独钟,到了上瘾离不开的程度。一位朋 友关心他的健康,好心奉劝说:“别再喝这种饮料了。这是一种慢性毒药,你是 在慢性自杀!”伏尔泰潇洒一笑说:“你说得一点不错。我想它一定是慢性的, 不然为啥我已经喝了 65 年还没有死掉呢?” ⑤伏尔泰一生与专制和宗教偏见为敌,无论处境多么艰难他都坚信信仰自由和言 论自由。临终前他拒领圣餐,不搞临终仪式,也不发表信仰声明。一位牧师前来 为他祈祷,倾听他最后的忏悔。伏尔泰毫不客气地质问:“牧师先生,是谁叫你 来的?”牧师自信地回答说:“伏尔泰先生,我是受上帝的差遣,特来为你做临 终祈祷的。”伏尔泰毫不客气地说:“请拿出你的证件来,让我检验一下,以防 有人假冒!”看到床边的灯光忽明忽暗,他发出疑问:“怎么,灵前的烛火已经 点燃了?”话音刚落,他就与世长辞了。 (选自高景轩《伏尔泰:大师的幽默人生》)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 A.“人类最宝贵的财富是希望,它减轻了生命的负担”,其中“希望”可以理 解为理想追求,“负担”可以指精神和物质上的压力。 B.伏尔泰被逐出巴黎。又被投入巴士底狱,是由于他成为文化名人、其观点在 社会上引起广泛共鸣,并出言讽刺了摄政王奥尔良。 C.那位仰慕伏尔泰的读者给伏尔泰寄信说“谨呈伟大的伏尔泰先生于九泉之 下”,表示即使伏尔泰去世了,他也要写信表达情感。 D.伏尔泰临终前问“怎么,灵前的烛火已经点燃了”,这是伏尔泰奚落有人盼 他早死,因为只有人死后,他灵前的烛火才会点燃。 E.本文选取伏尔泰生活中的几件事,有详有略,写出了一个具有反抗精神和幽 默风格的伏尔泰,这其中语言描写起到了关键作用。 (2)从文章的第二段(“早在学生时代……离开了王宫”)看,伏尔泰的反抗 精神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6 分) (3)列举三件表现伏尔泰幽默的事并加以分析,说明这些幽默分别表现了伏尔 泰对人对事等方面的什么样的态度。(6 分) (4)作者以“抗争与幽默并存”为题,你认为在伏尔泰身上,抗争与幽默两者 关联密切吗?请谈谈你的看法。(8 分) 第Ⅱ卷 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 ) ①四方商场盗窃案亏得法官 ,终于真相大白,被告的冤情才得以昭雪。 ②对每个学生的性格、兴趣、特长及家庭情况等,作为班主任,他都 。 ③材料费、人工费、税费等,账簿上 ,对方核查人员也无话可说了。 A.了如指掌 明察秋毫 一目了然 B.一目了然 了如指掌 明察秋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