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绥化市三校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 语文试卷 第Ⅰ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文化创造是原有的文化传统的延续和创新,绝不是凭空的臆想和猎奇。正如列 夫·托尔斯泰所说,“正确的道路是这样,吸取你的前辈所做的一切,然后再往 前走”。牛顿在给胡克的信中写道,“如果我看得更远,那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 上”。我们增强文化创造活力,不是站在哪一个巨人的肩上,而是站在一个民族 的优秀文化传统的肩上。文学上任何有价值的创造都是在文化传统基础上进行 的。中华文化远流长、博大精深,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独特 的精神标识,它是中国文学最深厚宽广的思想、情感、文化、语言和艺术基础 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传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 下,更应当清醒认识我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坚守文化立场,增强 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要像十八大提出的那样,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 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大作家应当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深入挖掘和提 炼有益的思想精神价值,借鉴有生命力的艺术形式,将其融汇在文学创造之中。 要怀着自豪、礼敬和虔诚的态度,汲取有益的文化因素,做到厚积薄发,为增强 文化创造活力不断提供滋养。要坚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把传统文化与时代精 神有机结合起,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气息,创作更多富有中国特色、中国风 格、中国气派的优秀作品。 文化是由人创造的。人在文化发展中是最关键、最活跃的因素。文学创作是一项 需要创造热情、创造冲动、创造精神的特殊脑力劳动。作家是否具有足够的创造 力,在其作品中是否含有新的文化创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作家素质决定的。要 增强文化创造活力,必须不断提高个人的学识,增加生活的阅历,提高对生活的 认识,这样创造活力才有“底气”。古人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家要向 书本学习、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不断强化自我修养、砥砺意志品质、提升 道德情操、积聚人格力量。作家应当成为思想的智者。要善于透过纷繁复杂的世 间万象看到事物本质,从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中总结提炼,把独到的感悟融入自 己的作品,使作品有新的内涵、新的创造、新的提升、新的境界。文学创造活力 的激发,还要求作家具备“勇开风气之先”的胆量和气魄。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 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 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作家很需要这种“闯”的精 神和“冒”的精神,不能人云亦云,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当然,在创造过程中 难免会出现失误,全社会都要允许和宽容在创造过程中的失误,给予更多的包容 更多的体谅、更多的帮助,形成尊重创造、包容差异的氛围。要真正将“百花齐 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贯彻到创作中去,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精神,让 作家在潜心进行创造性劳动的时候,更加地心无旁骛,更少后顾之忧,使作家的 聪明才智尽情发挥 (出自2013年1月9日《人民日报》,有删节) 1.下列对于“文学创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价值的文学创造是在民族文化传统基础上进行的。列夫·托尔斯泰就说过, “正确的道路是这样,吸取你的前辈所做的一切,然后再往前走
黑龙江省绥化市三校 2015 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 语文试卷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 文化创造是原有的文化传统的延续和创新,绝不是凭空的臆想和猎奇。正如列 夫·托尔斯泰所说,“正确的道路是这样,吸取你的前辈所做的一切,然后再往 前走”。牛顿在给胡克的信中写道,“如果我看得更远,那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 上”。我们增强文化创造活力,不是站在哪一个巨人的肩上,而是站在一个民族 的优秀文化传统的肩上。文学上任何有价值的创造都是在文化传统基础上进行 的。中华文化远流长、博大精深,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独特 的精神标识,它是中国文学最深厚宽广的思想、情感、文化、语言和艺术基础。 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传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 下,更应当清醒认识我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坚守文化立场,增强 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要像十八大提出的那样,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 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大作家应当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深入挖掘和提 炼有益的思想精神价值,借鉴有生命力的艺术形式,将其融汇在文学创造之中。 要怀着自豪、礼敬和虔诚的态度,汲取有益的文化因素,做到厚积薄发,为增强 文化创造活力不断提供滋养。要坚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把传统文化与时代精 神有机结合起,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气息,创作更多富有中国特色、中国风 格、中国气派的优秀作品。 文化是由人创造的。人在文化发展中是最关键、最活跃的因素。文学创作是一项 需要创造热情、创造冲动、创造精神的特殊脑力劳动。作家是否具有足够的创造 力,在其作品中是否含有新的文化创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作家素质决定的。要 增强文化创造活力,必须不断提高个人的学识,增加生活的阅历,提高对生活的 认识,这样创造活力才有“底气”。古人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家要向 书本学习、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不断强化自我修养、砥砺意志品质、提升 道德情操、积聚人格力量。作家应当成为思想的智者。要善于透过纷繁复杂的世 间万象看到事物本质,从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中总结提炼,把独到的感悟融入自 己的作品,使作品有新的内涵、新的创造、新的提升、新的境界。文学创造活力 的激发,还要求作家具备“勇开风气之先”的胆量和气魄。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 “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 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作家很需要这种“闯”的精 神和“冒”的精神,不能人云亦云,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当然,在创造过程中 难免会出现失误,全社会都要允许和宽容在创造过程中的失误,给予更多的包容、 更多的体谅、更多的帮助,形成尊重创造、包容差异的氛围。要真正将“百花齐 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贯彻到创作中去,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精神,让 作家在潜心进行创造性劳动的时候,更加地心无旁骛,更少后顾之忧,使作家的 聪明才智尽情发挥。 (出自 2013 年 1 月 9 日《人民日报》,有删节) 1.下列对于“文学创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价值的文学创造是在民族文化传统基础上进行的。列夫·托尔斯泰就说过, “正确的道路是这样,吸取你的前辈所做的一切,然后再往前走
B.文学创造需要作家不断提高个人的学识,增强生活的阅历,提高对生活的认识, 还要求作家具备“勇开风气之先”的胆量和勇气。 C.我国作家的文学创造应融汇中华传统文化中有益的思想价值、有生命力的艺术 形式,所以,广大作家应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 D.在文学创造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失误,全社会都要允许和宽容在创造过程中的失 误,给予更多的包容、体谅和帮助。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富有文化创造力的文化人都像牛顿一样“站在巨人的肩上”,即站在一个民族 的优秀文化传统的肩上。 B.中华文化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国文学思想、 情感、文化、语言和艺术最深厚宽广的土壤。 C.人是文化发展的最关键、最活跃的因素。作家素质的高低决定着作家创造力的 高低和其作品中是否含有新的文化创造。 D.只有把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有机结合起,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气息,才能 创作出更多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作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建设优秀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作家应当加强对中华传 统文化的学习,把传统文化的精华融汇在文学创造之中。 B.作家应该不断地学习,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不断强化自我修养,砥砺意 志品质,提升道德情操,积聚人格力量。 C.作家要善于通过现象看本质,从实践创造中总结提炼,把独到的感悟融入作品, 使作品富有创造性:有新的内涵、新的提升、新的境界。 D.文章论述了作家应扎根在实践中,继承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文学创造力,创作 出更多的富有中国特色的优秀作品,为建设小康社会做贡献。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叶衡字梦锡,婺州金华人。绍兴十八年进士第,调福州宁德簿,摄尉。以获盐寇 改秩,知临安府于潜县。户版积弊,富民多隐漏,贫弱困于倍输,衡定为九等, 自五等以下除其藉,而均其额于上之四等,贫者顿苏。征科为期限榜县门,俾里 正谕民,不遣一吏而赋自足。治为诸邑最,郡以政绩闻。 擢知常州。时水潦为灾,衡发仓为糜以食饥者。或言常平不可轻发,衡曰:“储 蓄正备缓急,可视民饥而不救耶?”疫大作,衡单骑命医药自随,遍问疾苦,活 者甚众。檄晋陵丞李孟坚摄无锡县,有政声,衡荐于上,即除知秀州。 除太府少卿。合肥濒湖有圩田四十里,衡奏:“募民以耕,岁可得谷数十万,蠲 租税,二三年后阡陌成,仿营田,官私各收其半。”从之。 除户部侍郎。时盐课大亏,衡奏:“年课入不增,私贩害之也,宜自煮盐之地为 之制,司火之起伏,稽灶之多寡,亭户本钱以时给之,盐之委积以时收之,择 廉能吏察之,私贩自绝矣。”仍命措置官三人。 丁母忧。起复,除枢密都承旨。奏马政之弊,宜命统制一员各领马若干匹,岁终 计其数为殿最。李垕应贤良方正对策,近讦直,入第四等,衡奏:“陛下赦其狂 而取其忠,足以显容谏之盛。”乃赐垕制科出身。有言江、淮兵籍伪滥,诏衡按 视,赐以袍带、鞍马、弓矢,且命衡措置民兵,咸称得治兵之要。讫事赴阙,上 御便殿阅武士,召衡预观,赐酒,洒宸翰赐之
B.文学创造需要作家不断提高个人的学识,增强生活的阅历,提高对生活的认识, 还要求作家具备“勇开风气之先”的胆量和勇气。 C.我国作家的文学创造应融汇中华传统文化中有益的思想价值、有生命力的艺术 形式,所以,广大作家应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 D.在文学创造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失误,全社会都要允许和宽容在创造过程中的失 误,给予更多的包容、体谅和帮助。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富有文化创造力的文化人都像牛顿一样“站在巨人的肩上”,即站在一个民族 的优秀文化传统的肩上。 B.中华文化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国文学思想、 情感、文化、语言和艺术最深厚宽广的土壤。 C.人是文化发展的最关键、最活跃的因素。作家素质的高低决定着作家创造力的 高低和其作品中是否含有新的文化创造。 D.只有把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有机结合起,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气息,才能 创作出更多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作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建设优秀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作家应当加强对中华传 统文化的学习,把传统文化的精华融汇在文学创造之中。 B.作家应该不断地学习,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不断强化自我修养,砥砺意 志品质,提升道德情操,积聚人格力量。 C.作家要善于通过现象看本质,从实践创造中总结提炼,把独到的感悟融入作品, 使作品富有创造性:有新的内涵、新的提升、新的境界。 D.文章论述了作家应扎根在实践中,继承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文学创造力,创作 出更多的富有中国特色的优秀作品,为建设小康社会做贡献。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叶衡字梦锡,婺州金华人。绍兴十八年进士第,调福州宁德簿,摄尉。以获盐寇 改秩,知临安府于潜县。户版积弊,富民多隐漏,贫弱困于倍输,衡定为九等, 自五等以下除其藉,而均其额于上之四等,贫者顿苏。征科为期限榜县门,俾里 正谕民,不遣一吏而赋自足。治为诸邑最,郡以政绩闻。 擢知常州。时水潦为灾,衡发仓为糜以食饥者。或言常平①不可轻发,衡曰:“储 蓄正备缓急,可视民饥而不救耶?”疫大作,衡单骑命医药自随,遍问疾苦,活 者甚众。檄晋陵丞李孟坚摄无锡县,有政声,衡荐于上,即除知秀州。 除太府少卿。合肥濒湖有圩田四十里,衡奏:“募民以耕,岁可得谷数十万,蠲 租税,二三年后阡陌成,仿营田,官私各收其半。”从之。 除户部侍郎。时盐课大亏,衡奏:“年课入不增,私贩害之也,宜自煮盐之地为 之制,司火之起伏,稽灶之多寡,亭户②本钱以时给之,盐之委积以时收之,择 廉能吏察之,私贩自绝矣。”仍命措置官三人。 丁母忧。起复,除枢密都承旨。奏马政之弊,宜命统制一员各领马若干匹,岁终 计其数为殿最。李垕应贤良方正对策,近讦直,入第四等,衡奏:“陛下赦其狂 而取其忠,足以显容谏之盛。”乃赐垕制科出身。有言江、淮兵籍伪滥,诏衡按 视,赐以袍带、鞍马、弓矢,且命衡措置民兵,咸称得治兵之要。讫事赴阙,上 御便殿阅武士,召衡预观,赐酒,洒宸翰赐之
拜右丞相兼枢密使。上锐意恢复,凡将帅、器槭、山川、防守悉经思虑,奏对毕 从容赐坐,讲论机密,或不时召对 上选使求河南,衡奏:“司谏汤邦彦有口辨,宜使金。”邦彦请对,问所以遣, 既知荐出于衡,恨衡挤已,闻衡对客有讪上语,奏之,上大怒。即日罢相。年六 十有二薨。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四十三》 注:①常平:常平仓。②亭户:古代的盐户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盐课大亏课:赋税。 B.丁母忧忧:忧虑。 C.盐之委积以时收之委:聚积 D.讫事赴阙讫:完毕。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叶衡有治理才干的一组是(3分) ①治为诸邑最,郡以政绩闻②发仓为糜以食饥者 ③衡单骑命医药自随,遍问疾苦④仿营田,官私各收其半 ⑤宜自煮盐之地为之制⑥宜命统制一员各领马若干匹 A.①③④B.①④⑤C.②⑤⑥D.②③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叶衡关心百姓疾苦。在任于潜县令时,贫弱户苦于重复纳税,他把民户定为九 等,把五等以下应交的份额均摊给上四等,使贫民得到解脱:在常州任上,他积 极应灾救民。 B.叶衡深得皇上赏识。皇上驾临偏殿检阅武士时,特意让叶衡参与观礼,赐给他 酒,并亲自写字赐给他;皇上考虑军机大事时,也常常召见他参与研讨。 C.叶衡能够唯才是举。李孟坚在代理无锡县令时,有很好的为政声誉,叶衡就 向皇上举荐;李垕在应贤良方正对策时亢直敢言,叶衡上奏劝说皇上赐他制科出 身。 D.叶衡富有治军之才。他在任枢密都承旨时,有人反映江、淮一带士兵名籍造 假现象泛滥,皇上下诏让叶衡考察巡视,并且命令叶衡处理安置民兵,人们都称 赞他抓住了治军要领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或言常平不可轻发,衡曰:“储蓄正备缓急,可视民饥而不救耶? (2)檄晋陵丞李孟坚摄无锡县,有政声,衡荐于上,即除知秀州。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生查子独游西岩① 辛弃疾 青山招不,偃蹇谁怜汝?岁晚太寒生°,劝我溪边住。山头明月,本在天高处 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注]①淳煕八年(l181)冬,辛弃疾被诬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 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记游之作。②偃蹇:髙耸 傲慢的样子。③生:语助词、无义。 8.本词刻画了怎样的词人形象?请概括回答并结合诗句加以分析。(5分) 9.有人评价这首词物与我、景与情“融溶亲密”,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拜右丞相兼枢密使。上锐意恢复,凡将帅、器械、山川、防守悉经思虑,奏对毕, 从容赐坐,讲论机密,或不时召对。 上选使求河南,衡奏:“司谏汤邦彦有口辨,宜使金。”邦彦请对,问所以遣, 既知荐出于衡,恨衡挤已,闻衡对客有讪上语,奏之,上大怒。即日罢相。年六 十有二薨。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四十三》) 注:①常平:常平仓。②亭户:古代的盐户。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时盐课大亏 课:赋税。 B.丁母忧 忧:忧虑。 C.盐之委积以时收之 委:聚积。 D.讫事赴阙 讫:完毕。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叶衡有治理才干的一组是(3 分) ①治为诸邑最,郡以政绩闻 ②发仓为糜以食饥者 ③衡单骑命医药自随,遍问疾苦 ④仿营田,官私各收其半 ⑤宜自煮盐之地为之制 ⑥宜命统制一员各领马若干匹 A.①③④ B.①④⑤ C.②⑤⑥ D.②③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叶衡关心百姓疾苦。在任于潜县令时,贫弱户苦于重复纳税,他把民户定为九 等,把五等以下应交的份额均摊给上四等,使贫民得到解脱;在常州任上,他积 极应灾救民。 B.叶衡深得皇上赏识。皇上驾临偏殿检阅武士时,特意让叶衡参与观礼,赐给他 酒,并亲自写字赐给他;皇上考虑军机大事时,也常常召见他参与研讨。 C. 叶衡能够唯才是举。李孟坚在代理无锡县令时,有很好的为政声誉,叶衡就 向皇上举荐;李垕在应贤良方正对策时亢直敢言,叶衡上奏劝说皇上赐他制科出 身。 D. 叶衡富有治军之才。他在任枢密都承旨时,有人反映江、淮一带士兵名籍造 假现象泛滥,皇上下诏让叶衡考察巡视,并且命令叶衡处理安置民兵,人们都称 赞他抓住了治军要领。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⑴或言常平不可轻发,衡曰:“储蓄正备缓急,可视民饥而不救耶?” ⑵檄晋陵丞李孟坚摄无锡县,有政声,衡荐于上,即除知秀州。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8,9 题。 生查子 独游西岩① 辛弃疾 青山招不,偃蹇②谁怜汝?岁晚太寒生③,劝我溪边住。山头明月,本在天高处。 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注]①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 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记游之作。②偃蹇:高耸, 傲慢的样子。③生:语助词、无义。 8.本词刻画了怎样的词人形象?请概括回答并结合诗句加以分析。(5 分) 9.有人评价这首词物与我、景与情“融溶亲密”,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请写出《醉翁亭记》归后情景的句子: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描写秋天凄凉氛围的语句: (3)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道出了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历为世人 传唱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记住北大有个叫王瑶的教授 钱理群 王瑶教授去世,我们弟子献了一副挽联:“魏晋风度,为人但有真性情;五四精 神,传世岂无好文章。”我们把先生看作是“魏晋风度”和“五四精神”的一个 传人。鲁迅对魏晋风度有个概括,就是“清峻、通脱”。鲁迅也说:“我有时候 很峻急,有时候很随便。”因此可以说魏晋风度与鲁迅所代表的五四精神是相似 的。先生对他所生活的时代,对知识分子境遇的严峻的判断,也有鲁迅式的清醒 冷峻,敢于直面现实。先生说他“出语多谐”,面对那个时代严酷的事实,他却 用幽默的语言表达,这表现了一种心态,即看穿、看透了一切以后的坦然自如。 先生这种危难中的坦然,给人的印象是难忘的。他去世后,林庚曾撰文回忆他在 文革时的表现:他们都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并且被勒令在公共场所扫地, 以示“斯文扫地”。林庚说我们都觉得非常窘迫、难堪,但王瑶却泰然处之,他 “游刃有余,如入无人之地,穿过无数杂乱的脚下,就这么不急不慢地一路扫 先生从不给我们上课,第一次见面就打招呼说,你们平时没事不要找我,一个星 期只准去我家一次。我们一般都是下午四点以后去跟他闲聊,想到什么就谈什么 政治、思想、文化、人生等等,很少谈学术。他平时对我们放任不管,一入学开 个书单,你怎么读、怎么弄他通通不问。其实这个放任不管,我倒觉得正是抓 住了学术研究的特点。学术研究是个人独立的自由的精神劳动,因此它从根底上 就应该是散漫的。散漫,并不是无所事事,一个真正的学者,一个有志于学术的 学生,学术研究是他内在生命的需要,根本不需要督促,看起他在闲荡,读闲书, 其实总在思考。看起漫不经心,其实是潜入生命与学术的深处,进行自由无羁的 探讨与创造。这是不能管的,更不能乱管。搞学术就是得无为而治,先生深谙无 为而治的奥妙。 但关键时候,先生也会点醒你,一点就让你终生难忘。在学术上,他只抓毕业论 文,而且先要求学生提出两个论文选题,向他汇报设想,然后他给定一个题目, 并点醒你做这个题目应该注意什么。比如我当初毕业论文就准备了两个题目: 个写鲁迅的思维方式、心理结构、艺术世界;另一个是鲁迅和周作人发展道路的 比较。先生听了我的汇报以后说,你的第一个题目很有新意,但你自己还没有想 清楚,短时间内也不容易想清楚,在不成熟、没有把握的情况下急于写成论文 会有很多漏洞,答辩时很可能通不过,反而糟蹋了这个题目,不如存放起,多酝 酿几年以后再做,一做就把它做好。于是就定了做“鲁迅和周作人发展道路的比 较”这个题目 更重要的,是先生给我们思想上的点醒,治学态度、人生道路上的启迪。先生曾 经找我谈话,告诫我“不要急于发表文章”。他说:“我知道,你已经三十九岁 了,你急于想在学术界出,我很能理解你的心情。但是,我劝你要沉住气,我们 北大有个传统,叫作‘后发制人’。有的学者很年轻,很快就写出文章,一举成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⑴请写出《醉翁亭记》归后情景的句子: , 。 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描写秋天凄凉氛围的语句: , 。 ⑶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 , ”道出了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历为世人 传唱。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记住北大有个叫王瑶的教授 钱理群 王瑶教授去世,我们弟子献了一副挽联:“魏晋风度,为人但有真性情;五四精 神,传世岂无好文章。”我们把先生看作是“魏晋风度”和“五四精神”的一个 传人。鲁迅对魏晋风度有个概括,就是“清峻、通脱”。鲁迅也说:“我有时候 很峻急,有时候很随便。”因此可以说魏晋风度与鲁迅所代表的五四精神是相似 的。先生对他所生活的时代,对知识分子境遇的严峻的判断,也有鲁迅式的清醒、 冷峻,敢于直面现实。先生说他“出语多谐”,面对那个时代严酷的事实,他却 用幽默的语言表达,这表现了一种心态,即看穿、看透了一切以后的坦然自如。 先生这种危难中的坦然,给人的印象是难忘的。他去世后,林庚曾撰文回忆他在 文革时的表现:他们都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并且被勒令在公共场所扫地, 以示“斯文扫地”。林庚说我们都觉得非常窘迫、难堪,但王瑶却泰然处之,他 “游刃有余,如入无人之地,穿过无数杂乱的脚下,就这么不急不慢地一路扫 去”。 先生从不给我们上课,第一次见面就打招呼说,你们平时没事不要找我,一个星 期只准去我家一次。我们一般都是下午四点以后去跟他闲聊,想到什么就谈什么: 政治、思想、文化、人生等等,很少谈学术。他平时对我们放任不管,一入学开 一个书单,你怎么读、怎么弄他通通不问。其实这个放任不管,我倒觉得正是抓 住了学术研究的特点。学术研究是个人独立的自由的精神劳动,因此它从根底上 就应该是散漫的。散漫,并不是无所事事,一个真正的学者,一个有志于学术的 学生,学术研究是他内在生命的需要,根本不需要督促,看起他在闲荡,读闲书, 其实总在思考。看起漫不经心,其实是潜入生命与学术的深处,进行自由无羁的 探讨与创造。这是不能管的,更不能乱管。搞学术就是得无为而治,先生深谙无 为而治的奥妙。 但关键时候,先生也会点醒你,一点就让你终生难忘。在学术上,他只抓毕业论 文,而且先要求学生提出两个论文选题,向他汇报设想,然后他给定一个题目, 并点醒你做这个题目应该注意什么。比如我当初毕业论文就准备了两个题目:一 个写鲁迅的思维方式、心理结构、艺术世界;另一个是鲁迅和周作人发展道路的 比较。先生听了我的汇报以后说,你的第一个题目很有新意,但你自己还没有想 清楚,短时间内也不容易想清楚,在不成熟、没有把握的情况下急于写成论文, 会有很多漏洞,答辩时很可能通不过,反而糟蹋了这个题目,不如存放起,多酝 酿几年以后再做,一做就把它做好。于是就定了做“鲁迅和周作人发展道路的比 较”这个题目。 更重要的,是先生给我们思想上的点醒,治学态度、人生道路上的启迪。先生曾 经找我谈话,告诫我“不要急于发表文章”。他说:“我知道,你已经三十九岁 了,你急于想在学术界出,我很能理解你的心情。但是,我劝你要沉住气,我们 北大有个传统,叫作‘后发制人’。有的学者很年轻,很快就写出文章,一举成
名,但缺乏后劲,起点也就是终点,这是不足效法的。北大的传统是强调厚积薄 发,你别着急,沉沉稳稳地做学问,好好地下功夫,慢慢地出,但一旦出就一发 不可收,有不断的后劲,这才是真本事 我研究生毕业留校以后,先生又找我谈了一次话,使我终身受益。他说:“你现 在留校了,处于一个非常有利的地位,因为你在北大,这样,你的机会就非常多, 但另一方面诱惑也非常多,你的头脑要清醒,要能抵挡住诱惑。很多人会约你写 稿,要你做这样那样的有种种好处的事,你自己得想清楚,哪些文章你可以写, 哪些文章你不可以写,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可以做,你要心里有数,要学会 拒绝,不然的话,在各种诱惑面前,你会晕头转向,看起什么都做了,什么都得 了,名声也很大,但最后算总账,你把最主要的,你真正追求的东西丢了,你会 发现你实际上是一事无成,那时候就晚了,那才是真正的悲剧。” 现在仔细想想,先生的师训其实都是一个意思,概括地说就是“沉潜”二字。要 沉得住,潜下,沉潜于学术的深处,生命的深处:这是做学问与做人的大境界。 而急功近利,浮躁虚华,是做学问、做人的大敌。我回顾自己的学术生涯,唯 可取之处,也是可以告慰先生的,就是我一直牢记师训,并身体力行。我从1960 年大学毕业就雄心勃勃想做一个学者,直到1985年,才开始发出自己的独立的 声音。可以说做了二十五年的准奋,练了二十五年的内功,我的治学之路、人生 之路就是这么走过的,很艰苦,但也很充实,没有虚度 (选自2011年11月5日《文汇报》,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王瑶教授曾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被勒令在公共场所扫地,对此,他坦然 处之,一点也不觉得窘迫难堪,这种危难中的坦然自如令人感叹。 B.王瑶教授认为那些一举成名之后就缺乏后劲的年轻学者没有真本事,他批评已 经三十九岁的钱理群急功近利,违背了北大厚积薄发的传统 C.王瑶教授基于对学生情况的深入了解,否定了作者为毕业论文准备的前一个题 目,而建议他做“鲁迅和周作人发展道路的比较”这个题目。 D.钱理群是王瑶教授的学生,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在学术上所取得的成就,侧 面描写了王瑶对自己一生的深远影响,更显得真实可信, E.本文追忆了王瑶教授峻急通脱的精神气质和独特的教学方式,在经济繁荣和变 革的年代,面对着种种诱惑,记住王瑶教授是很有意义的。 (2)王瑶教授的弟子为什么把他看作是“魏晋风度”和“五四精神”的一个传 人?请简要分析。(6分) (3)王瑶教授指导学生的方法很特别,文本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概括。(6分) (4)作者把王瑶教授的师训概括为“沉潜”二字,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沉潜” 作用的理解。(8分)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转基因是一种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它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物种中,改 造其遗传物质,使其在形状、营养品质等方面满足人们的需求。 B.云南彝良地区,震后出现强降雨,引发泥石流,附近省市以人道主义精神,救 援人员第一时间前往灾区抢救。 C.《美的历程》是中国美学的经典之作,作者李泽厚先生将他多年的研究付诸于 笔端,把中国人古往今对美的感觉玲珑剔透地展现在大家眼前,感性而亲切
名,但缺乏后劲,起点也就是终点,这是不足效法的。北大的传统是强调厚积薄 发,你别着急,沉沉稳稳地做学问,好好地下功夫,慢慢地出,但一旦出就一发 不可收,有不断的后劲,这才是真本事。” 我研究生毕业留校以后,先生又找我谈了一次话,使我终身受益。他说:“你现 在留校了,处于一个非常有利的地位,因为你在北大,这样,你的机会就非常多, 但另一方面诱惑也非常多,你的头脑要清醒,要能抵挡住诱惑。很多人会约你写 稿,要你做这样那样的有种种好处的事,你自己得想清楚,哪些文章你可以写, 哪些文章你不可以写,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可以做,你要心里有数,要学会 拒绝,不然的话,在各种诱惑面前,你会晕头转向,看起什么都做了,什么都得 了,名声也很大,但最后算总账,你把最主要的,你真正追求的东西丢了,你会 发现你实际上是一事无成,那时候就晚了,那才是真正的悲剧。” 现在仔细想想,先生的师训其实都是一个意思,概括地说就是“沉潜”二字。要 沉得住,潜下,沉潜于学术的深处,生命的深处:这是做学问与做人的大境界。 而急功近利,浮躁虚华,是做学问、做人的大敌。我回顾自己的学术生涯,唯一 可取之处,也是可以告慰先生的,就是我一直牢记师训,并身体力行。我从 1960 年大学毕业就雄心勃勃想做一个学者,直到 1985 年,才开始发出自己的独立的 声音。可以说做了二十五年的准奋,练了二十五年的内功,我的治学之路、人生 之路就是这么走过的,很艰苦,但也很充实,没有虚度。 (选自 2011 年 11 月 5 日《文汇报》,有删改) ⑴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王瑶教授曾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被勒令在公共场所扫地,对此,他坦然 处之,一点也不觉得窘迫难堪,这种危难中的坦然自如令人感叹。 B.王瑶教授认为那些一举成名之后就缺乏后劲的年轻学者没有真本事,他批评已 经三十九岁的钱理群急功近利,违背了北大厚积薄发的传统。 C.王瑶教授基于对学生情况的深入了解,否定了作者为毕业论文准备的前一个题 目,而建议他做“鲁迅和周作人发展道路的比较”这个题目。 D.钱理群是王瑶教授的学生,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在学术上所取得的成就,侧 面描写了王瑶对自己一生的深远影响,更显得真实可信。 E.本文追忆了王瑶教授峻急通脱的精神气质和独特的教学方式,在经济繁荣和变 革的年代,面对着种种诱惑,记住王瑶教授是很有意义的。 ⑵王瑶教授的弟子为什么把他看作是“魏晋风度”和“五四精神”的一个传 人?请简要分析。(6 分) ⑶王瑶教授指导学生的方法很特别,文本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概括。(6 分) ⑷作者把王瑶教授的师训概括为“沉潜”二字,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沉潜” 作用的理解。(8 分)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 分) A.转基因是一种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它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物种中,改 造其遗传物质,使其在形状、营养品质等方面满足人们的需求。 B.云南彝良地区,震后出现强降雨,引发泥石流,附近省市以人道主义精神,救 援人员第一时间前往灾区抢救。 C.《美的历程》是中国美学的经典之作,作者李泽厚先生将他多年的研究付诸于 笔端,把中国人古往今对美的感觉玲珑剔透地展现在大家眼前,感性而亲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