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学年上学期开学检测 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39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明确的。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 百篇却被荨为“经”,统治阶段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 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 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 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 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还有人由于个人遑受冤屈或不幸,也往 往通过诗来岌泄和申诉。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逼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像 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警献曲”或者“畋赋”、“薴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秦 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 “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捉了去,后来逃回来,人 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 什么分别。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给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 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级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逼过“賊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赋诗”时点出 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 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 某几向之上,来作比喻或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 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展 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将仲子》本来是一首爱情诗歌,这当中有“人之多 言,亦可畏也”的话,是说女的爱着男的,又怕旁人说闲话;子展却倩用来说,晋侯纵然 有理由,但“人言可是”,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 三百篇到了孔子的时代,由于新声代替古乐,造成了诗与乐的分家,诗也就由乐歌還渐
高三学年上学期开学检测 语 文 试 题 一、现代文阅读(39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共 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明确的。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 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段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 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 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 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 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 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 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瞽献曲”或者“瞍赋”、“矇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秦 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 “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捉了去,后来逃回来,人 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 什么分别。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给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 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级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赋诗”时点出 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 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 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或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 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展 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将仲子》本来是一首爱情诗歌,这当中有“人之多 言,亦可畏也”的话,是说女的爱着男的,又怕旁人说闲话;子展却借用来说,晋侯纵然 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 三百篇到了孔子的时代,由于新声代替古乐,造成了诗与乐的分家,诗也就由乐歌逐渐
变为鈍粹的语言艺术了,“赋诗”、“献曲”也不大见到了。诗三百篇在社会上的实际用途缩小 了,封建士大夫就渐把诗的意义和封建教化的原则联系起来比如公孙丑问,《伐檀》诗中, 为什么君子不耕而食?孟子回答道:“国君用了他,就得到安富荨荣;子弟信从他,就学会孝悌 忠信。君子不劳而食,还有谁比他功劳更大呢?”封建魷治阶级就是这样“以意逆志”最后把 诗尊为“经”。直到五四运动以后,这部伟大的诗集才冲开了各种乌烟瘴气,在思想和艺术上 放射出夺目的光辉。 (摘编自中华书局“知识丛书”金开诚《诗 经》)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并没有深刻的含意,但是封建统治阶级却把它尊 为经典,用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B在春秋中叶以前,诗三百篇曾经作为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成为祭祀、宴会和各种 典礼的一部分仪式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C.所谓“献诗陈志”,一种情况是指卿士通过贡献诗歌,向国君或同僚陈述自己的心意 以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D.在古籍记载中,卿士“献诗”经常和“普献曲”、“矇诵”等一起出现,是因为卿士做诗以 后,总是通过乐工的演唱来呈献。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宋国人民讥笑败军之将华元的诗歌,也是用来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所以从性质上 说,跟卿士的“献诗陈志”没有什么不同。 B古人在“赋诗言志”时所言的志,往往不为原诗所具有,而是赋诗者采用断章取义的 办法,寄托在诗中某些句子之上的 C子展借用《诗经·郑风·将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一句话,他的意思是叛臣的一 面之词令人担心,请晋侯不要听信。 D.到孔子时代,新音乐逐渐兴起,古乐逐渐失传,由此造成诗与乐分家,《诗经》也就变成 纯粹的语言文学作品,而与音乐无关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政治、外交和其他社会生活中,《诗经》被当作表情达意的 工具,往往能收到平常语言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变为纯粹的语言艺术了,“赋诗”、“献曲”也不大见到了。诗三百篇在社会上的实际用途缩小 了,封建士大夫就逐渐把诗的意义和封建教化的原则联系起来。比如公孙丑问,《伐檀》诗中, 为什么君子不耕而食?孟子回答道:“国君用了他,就得到安富尊荣;子弟信从他,就学会孝悌 忠信。君子不劳而食,还有谁比他功劳更大呢?”封建统治阶级就是这样“以意逆志”,最后把 诗尊为“经”。直到五四运动以后,这部伟大的诗集才冲开了各种乌烟瘴气,在思想和艺术上 放射出夺目的光辉。 (摘编自中华书局“知识丛书”金开诚《诗 经》) 1 . 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并没有深刻的含意,但是封建统治阶级却把它尊 为经典,用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B.在春秋中叶以前,诗三百篇曾经作为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成为祭祀、宴会和各种 典礼的一部分仪式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C.所谓“献诗陈志”,一种情况是指卿士通过贡献诗歌,向国君或同僚陈述自己的心意, 以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D.在古籍记载中,卿士“献诗”经常和“瞽献曲”、“矇诵”等一起出现,是因为卿士做诗以 后,总是通过乐工的演唱来呈献。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A.宋国人民讥笑败军之将华元的诗歌,也是用来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所以从性质上 说,跟卿士的“献诗陈志”没有什么不同。 B.古人在“赋诗言志”时所言的志,往往不为原诗所具有,而是赋诗者采用断章取义的 办法,寄托在诗中某些句子之上的。 C.子展借用《诗经·郑风·将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一句话,他的意思是叛臣的一 面之词令人担心,请晋侯不要听信。 D.到孔子时代,新音乐逐渐兴起,古乐逐渐失传,由此造成诗与乐分家,《诗经》也就变成 纯粹的语言文学作品,而与音乐无关了。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在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政治、外交和其他社会生活中,《诗经》被当作表情达意的 工具,往往能收到平常语言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B.上古时候,人民群众的作品如果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就可能进入诗三百篇中, 不然则仍然是没有曲调的“徒歌”。 C古人在“赋诗言志”时采用的都是现成的诗篇,其含意大家都清楚,所以能够通过诗歌 的来回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 D.孟子解释《伐檀》说,君子使国君得到安富尊荣,使子弟学会孝悌忠信,所以君子可以 不劳而食。这就曲解了《诗经》的原意。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材料 刘宗周《论语学棠》中说:““学’字是孔门第一义。”认为对“学而时习之”中 “学”的理解是理解本章乃至整个孔子儒学思想的基础。那么,如何理解“学”呢? 至少在东汉之前,对“学”通行的解释是“觉”。皇侃认为:“学,觉也,悟也。” 这个理解不无道理。但皇侃进一步解释:“言用先王之道,导人情性,使自觉悟。”强调 以“先王之道”来对人的性情进行引导;这一过程不是“自觉悟”,而是学习外在的知识, 服从外在的训导。这种以“导”为前提的“觉”明显是不彻底的,要达到“自觉悟”,还 需要从自身切近处入手,“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来获取对人生、对世界的基本认识。 子夏说“君子学以致其道”,在儒家那里,天道和人道是一致的,而“天道远,人道迩”, 因此,在学习中,对日常人事的体验是达到“自觉”的相对容易的途径。 对“学”的另一种较为常见的解释是“效”,有“效法”之义。“效”的基本方法是 诵读记載先贤言行的著作,即“读书”。“学谓读书”是宋明理学著述中常见的观点,不 过将“效”只是理解为效法先贤,甚至进一步引申为读书,并将其作为“学”的全部意义, 则显得偏狭。因此,有许多学者对以读圣贤书为学的做法提出了批评,激烈的如李、颜 元自不待说,连一些理学的服膺者也不赞同将学与读书等同起来,明代的郝敬说:“或问: 学是诵读否?曰:不废诵读,不倚诵读。”可谓是一种较为中肯的见解 “学”的过程是“说(悦)”的。中国自古就有“十年寒窗苦”“学海无涯苦作舟 等说法,愉悦何来呢?通过前文对“学”字的分析可知,孔子所谓“学”,并非后世科举 等功利的目的驱动之下的皓首穷经之“学”,而是将“学”作为完善自身人格、不断实现 人生超越的途径。如果将功名利禄当作“学”的目的,并以外在最终结果的获得为幸福, 那么作为达到这一幸福结采的代价的“学”的过程,往往是苦的。而如果超越外在的功利 目的,将“学”作为自身完善的必由之路,那么“学”一分,便能够自得一分。从目标上
B.上古时候,人民群众的作品如果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就可能进入诗三百篇中, 不然则仍然是没有曲调的“徒歌”。 C.古人在“赋诗言志”时采用的都是现成的诗篇,其含意大家都清楚,所以能够通过诗歌 的来回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 D.孟子解释《伐檀》说,君子使国君得到安富尊荣,使子弟学会孝悌忠信,所以君子可以 不劳而食。这就曲解了《诗经》的原意。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共 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7 题 材料一 刘宗周《<论语>学案》中说:“‘学’字是孔门第一义。”认为对“学而时习之”中 “学”的理解是理解本章乃至整个孔子儒学思想的基础。那么,如何理解“学”呢? 至少在东汉之前,对“学”通行的解释是“觉”。皇侃认为:“学,觉也,悟也。” 这个理解不无道理。但皇侃进一步解释:“言用先王之道,导人情性,使自觉悟。”强调 以“先王之道”来对人的性情进行引导;这一过程不是“自觉悟”,而是学习外在的知识, 服从外在的训导。这种以“导”为前提的“觉”明显是不彻底的,要达到“自觉悟”,还 需要从自身切近处入手,“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来获取对人生、对世界的基本认识。 子夏说“君子学以致其道”,在儒家那里,天道和人道是一致的,而“天道远,人道迩.”, 因此,在学习中,对日常人事的体验是达到“自觉”的相对容易的途径。 对“学”的另一种较为常见的解释是“效”,有“效法”之义。“效”的基本方法是 诵读记载先贤言行的著作,即“读书”。“学谓读书”是宋明理学著述中常见的观点,不 过将“效”只是理解为效法先贤,甚至进一步引申为读书,并将其作为“学”的全部意义, 则显得偏狭。因此,有许多学者对以读圣贤书为学的做法提出了批评,激烈的如李贽、颜 元自不待说,连一些理学的服膺.者也不赞同将学与读书等同起来,明代的郝敬说:“或问: 学是诵读否?曰:不废诵读,不倚诵读。”可谓是一种较为中.肯的见解。 “学”的过程是“说(悦)”的。中国自古就有“十年寒窗苦”“学海无涯苦作舟” 等说法,愉悦何来呢?通过前文对“学”字的分析可知,孔子所谓“学”,并非后世科举 等功利的目的驱动之下的皓.首穷经之“学”,而是将“学”作为完善自身人格、不断实现 人生超越的途径。如果将功名利禄当作“学”的目的,并以外在最终结果的获得为幸福, 那么作为达到这一幸福结果的代价的“学”的过程,往往是苦的。而如果超越外在的功利 目的,将“学”作为自身完善的必由之路,那么“学”一分,便能够自得一分。从目标上
说,学无止境;从过程上说,每一点一滴的进步都是结果。快乐便会伴随着对自身每一个 细微进步的体会油然而生,至于别人知与不知,都不会彩响自己的情绪。 取村于赵清文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对“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时”字,历来有不同的阐发。 宋代理学家谢良佐在解释“时”的意义时说到:“时习者,无时而不习。”从学习做 人之道的角度来说,谢氏的说法说明了做人的道理存在于“百姓日用之间”,可以说“道 不远人”。要想达到“无终食之间违仁”,就要时时刻刻谨记做人之道,正如首子的“日 三省吾身”。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学”在“时”的规范下,内化成一种心性品质,自然 可以达到“三月不违仁”,并进一步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 近代的程树德则指出“时”有三种藴义:“凡学有三时:一就人身中为时,二就年中 为时,三就日中为时也。” 就人身中为时者,即注意教育的阶段性。人的身心发展在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 点,现代西方心理学家皮亚杰、埃里克森等都对其做了经典的研究。我国先哲的理念虽然 没有准确的心理学实验支據,他们的直觉经验使他们提出了教育的顺序性原则,注重抓住 学习过程中的关健期,对不同时期的儿童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学记》中的 ,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就年中为时者,即根据一年中时令的不同调节学习内容。《王制》云:“春、夏学 《诗》《乐》,秋、冬学《书》《礼》”,这种学习观反映了我国先民“天人合一”的特殊思 維,古人在“仰观天文,儕察地理”的过程中,发现了天地人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外界 自然变化能够引起人体内在情感变化。在这种“外象内感”的思维方式彩响下,古人不但 强调学习要把摄年龄的时机,还要注意学习活动与外界环境的感应关系,把握季节时机 三就日中为时者,就是每一天的学习也要“适时”。上午大脑功能活跃,要安排逻辑 性较强的课程;中午学生大脑活动减弱,人开始昏昏欲睡,要安排午休;科学证明傍晚最 适合锻炼身体,要安排体育锻炼。 (取村于陈祥龙的相关文章) 材料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通常对这向话的理解是:“学问是要大家随时练习它, 不也高兴吗?”(南怀理《<论语>别裁》)“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 吗?”(杨伯峻《<论语〉译注》这些理解从字面上看是确切的,但再细加思考,则似嫌简
说,学无止境;从过程上说,每一点一滴的进步都是结果。快乐便会伴随着对自身每一个 细微进步的体会油然而生,至于别人知与不知,都不会影响自己的情绪。 (取材于赵清文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对“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时”字,历来有不同的阐发。 宋代理学家谢良佐在解释“时”的意义时说到:“时习者,无时而不习。”从学习做 人之道的角度来说,谢氏的说法说明了做人的道理存在于“百姓日用之间”,可以说“道 不远人”。要想达到“无终食之间违仁”,就要时时刻刻谨记做人之道,正如曾子的“日 三省吾身”。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学”在“时”的规范下,内化成一种心性品质,自然 可以达到“三月不违仁”,并进一步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 近代的程树德则指出“时”有三种蕴义:“凡学有三时:一就人身中为时,二就年中 为时,三就日中为时也。” 一就人身中为时者,即注意教育的阶段性。人的身心发展在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 点,现代西方心理学家皮亚杰、埃里克森等都对其做了经典的研究。我国先哲的理念虽然 没有准确的心理学实验支撑,他们的直觉经验使他们提出了教育的顺序性原则,注重抓住 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期,对不同时期的儿童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学记》中的 “ ”,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就年中为时者,即根据一年中时令的不同调节学习内容。《王制》云:“春、夏学 《诗》《乐》,秋、冬学《书》《礼》”,这种学习观反映了我国先民“天人合一”的特殊思 维,古人在“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的过程中,发现了天地人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外界 自然变化能够引起人体内在情感变化。在这种“外象内感”的思维方式影响下,古人不但 强调学习要把握年龄的时机,还要注意学习活动与外界环境的感应关系,把握季节时机。 三就日中为时者,就是每一天的学习也要“适时”。上午大脑功能活跃,要安排逻辑 性较强的课程;中午学生大脑活动减弱,人开始昏昏欲睡,要安排午休;科学证明傍晚最 适合锻炼身体,要安排体育锻炼。 (取材于陈祥龙的相关文章) 材料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通常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学问是要大家随时练习它, 不也高兴吗?”(南怀瑾《<论语>别裁》)“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 吗?”(杨伯峻《<论语>译注》)这些理解从字面上看是确切的,但再细加思考,则似嫌简
单,“学”并不仅仅指需要温习、练习的学问,而“习”也并不只是温习、练习的意思。 要理解孔子之学,必须了解“学”的内涵。孔子认为学习内容相当广泛。孔子从小就 曾从事多种工作,驾得一手好车,弹得一手好琴,还管理过仓库、畜牧,孔子对入门弟子 的教育即是从技能开始,内容是“六艺”(御、射、书、数、礼、乐)孔子一生对《诗》 《书》《礼》《乐》《春秋》《易》进行了系统的学习、整理和研究,并以它们为教村。孔子 很重视想伦理道德方面的教育,提出了“仁”这一儒学核心思想。孔子还十分关心社会 政治现实,指导学生如何从政。 “习”与“学”息息相关,有“实习、实”的意思。孔子十分重视实践,以是否见 于行动,来确定其是否为“学”或“好学”。技能需要练习,而思想伦理与政治理念则非 实习、实踢不可。孔子教导学生:“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强调的就是实践、躬行。把“习”理解为“温习”,是从书本知 识的教学方面分析;把“习”理解为“练习”,是从知识、技能的可操作性上解释;把“习” 理解为“实习、实躜”,乃是从孔子教育观、政治思想观着眼,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道德实 践和社会实践,是“行”孔子之“道”,这一理解,应该较为契合孔子学说。 学之习之,知之行之,这一学习理论也开了中国教育史知行论之先河。目前,教育注 重书本知识、技能的掌握,而对贴近社会生活的道德礼义的规范和实践不够重视,孔子的 这一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先学做人,再学文章,强训学而习、 知后行,是孔子教学的成功之处,提示我们在政治思想教育中必须联系生活实际,切忌空 谈 取村于朱依群的相关文章 4.下列加点字词的读音和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道迩:“迩”读作r意思是“近” B.服廣:“膺”读作yn 意思是“反对” C.中背:“中”读作 zhong意思是“适合” D.皓首穷经:“皓”读作gbo意思是“白” 5.根据材料二,下列关于谢良佐的观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学习与日常生活相伴相生 B.学习要时刻不忘做人之道 C.学习是天生的心性与品质 D.达到“仁”需要时时学习 6.下列是在材料二第四段横线上填入的句子,正确的一项是(3分)() 时复时,年复年,反复不已,老而无倦
单,“学”并不仅仅指需要温习、练习的学问,而“习”也并不只是温习、练习的意思。 要理解孔子之学,必须了解“学”的内涵。孔子认为学习内容相当广泛。孔子从小就 曾从事多种工作,驾得一手好车,弹得一手好琴,还管理过仓库、畜牧,孔子对入门弟子 的教育即是从技能开始,内容是“六艺”(御、射、书、数、礼、乐)。孔子一生对《诗》 《书》《礼》《乐》《春秋》《易》进行了系统的学习、整理和研究,并以它们为教材。孔子 很重视思想伦理道德方面的教育,提出了“仁”这一儒学核心思想。孔子还十分关心社会 政治现实,指导学生如何从政。 “习”与“学”息息相关,有“实习、实践”的意思。孔子十分重视实践,以是否见 于行动,来确定其是否为“学”或“好学”。技能需要练习,而思想伦理与政治理念则非 实习、实践不可。孔子教导学生:“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强调的就是实践、躬行。把“习”理解为“温习”,是从书本知 识的教学方面分析;把“习”理解为“练习”,是从知识、技能的可操作性上解释;把“习” 理解为“实习、实践”,乃是从孔子教育观、政治思想观着眼,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道德实 践和社会实践,是“行”孔子之“道”,这一理解,应该较为契合孔子学说。 学之习之,知之行之,这一学习理论也开了中国教育史知行论之先河。目前,教育注 重书本知识、技能的掌握,而对贴近社会生活的道德礼义的规范和实践不够重视,孔子的 这一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先学做人,再学文章,强调学而习、 知后行,是孔子教学的成功之处,提示我们在政治思想教育中必须联系生活实际,切忌空 谈。 (取材于朱依群的相关文章) 4.下列加点字词的读音和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人道迩.:“迩”读作 ěr 意思是“近” B.服膺.:“膺”读作 yīng 意思是“反对” C.中.肯:“中”读作 zhōng 意思是“适合” D.皓.首穷经:“皓”读作 gào 意思是“白” 5.根据材料二,下列关于谢良佐的观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学习与日常生活相伴相生 B.学习要时刻不忘做人之道 C.学习是天生的心性与品质 D.达到“仁”需要时时学习 6.下列是在材料二第四段横线上填入的句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时复时,年复年,反复不已,老而无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