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题 第I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关于中国文化的起源众说纷纭,巫起源说是其中之一。中国文明以农耕文明起家,巫就 成了中国文化的母胎。 在一个无法迁徙的农耕部落中,如何消融自然的变化所引起的恐慌,就是这个群体顺利 生存下去的关键因素。人类社会要通过一系列反复的宗教节日与自然发展取得协调一致,“在 庆祝节日时,人类社会积极地参加进了季节变化所表现出来的宇宙危机中”。在顺利度过这 个宇宙危机的仪式中,巫无疑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因为他是宇宙危机以及协调危机仪式中 的唯一解释者,他阐发着来自宇宙自然之神的意见以及宇宙危机协调的效果,他的阐释决定 了部落是生活在希望还是恐惧中。在氏族部落时期,巫是部落的领袖,因为通神而为大家信 服崇拜,享有崇高的权威。 巫即是萨满,在满语中是智者,也就是拥有智慧的人。但是此智者非希腊之智者。希腊 智者运用理性和知识,找出对方的逻辑漏洞,在辩论中取胜。萨满则相反,他的智慧不来自 理性和经验,而是来自神灵的启示。萨满通过一种类似舞蹈的仪式,使神灵附在自己的身上, 此时萨满和神灵即为一体,萨满说的话就是神灵的启示。 巫如果想成功解读危机和灾难,在部落平民的眼中,就必须看到危机被解决的实际果效, 如洪水退去、干旱结束、日食的太阳完全出现。如果巫身上仅仅是无理性的疯狂,显然无法 实现这么重大的功能。所以巫除了在仪式中的动作和神灵附体式的颤抖之外,还要有关于天 文、农业甚至医病的知识和技能。那么巫就成了当时知识的掌管者,他们负责解释任何一个 引起恐慌的非自然事件,并且使人们看到这种解释的效果,从而使他们从恐惧中走出,进入 正常的生产中去 中国诸子百家的起源,古代史书一直认为诸子出于王官,是周王室的王官流落于民间而 成。其实王官之学也是巫,因为周王室“国之大事,惟祀与戎”,所以巫在那个时代是一切 事物的核心,百官皆由巫出。巫的一切规范和知识也就成为后来一切知识的起源,中医起源 于此,天文历法源于此,史源于此。所以中国文化简言之,上层出于巫的理性化,巫到底层 就成了民间信仰。著名哲学家李泽厚认为,在中国,巫的理性化完成的标志是周公旦的制礼
2019 届高三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关于中国文化的起源众说纷纭,巫起源说是其中之一。中国文明以农耕文明起家,巫就 成了中国文化的母胎。 在一个无法迁徙的农耕部落中,如何消融自然的变化所引起的恐慌,就是这个群体顺利 生存下去的关键因素。人类社会要通过一系列反复的宗教节日与自然发展取得协调一致,“在 庆祝节日时,人类社会积极地参加进了季节变化所表现出来的宇宙危机中”。在顺利度过这 个宇宙危机的仪式中,巫无疑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因为他是宇宙危机以及协调危机仪式中 的唯一解释者,他阐发着来自宇宙自然之神的意见以及宇宙危机协调的效果,他的阐释决定 了部落是生活在希望还是恐惧中。在氏族部落时期,巫是部落的领袖,因为通神而为大家信 服崇拜,享有崇高的权威。 巫即是萨满,在满语中是智者,也就是拥有智慧的人。但是此智者非希腊之智者。希腊 智者运用理性和知识,找出对方的逻辑漏洞,在辩论中取胜。萨满则相反,他的智慧不来自 理性和经验,而是来自神灵的启示。萨满通过一种类似舞蹈的仪式,使神灵附在自己的身上, 此时萨满和神灵即为一体,萨满说的话就是神灵的启示。 巫如果想成功解读危机和灾难,在部落平民的眼中,就必须看到危机被解决的实际果效, 如洪水退去、干旱结束、日食的太阳完全出现。如果巫身上仅仅是无理性的疯狂,显然无法 实现这么重大的功能。所以巫除了在仪式中的动作和神灵附体式的颤抖之外,还要有关于天 文、农业甚至医病的知识和技能。那么巫就成了当时知识的掌管者,他们负责解释任何一个 引起恐慌的非自然事件,并且使人们看到这种解释的效果,从而使他们从恐惧中走出,进入 正常的生产中去。 中国诸子百家的起源,古代史书一直认为诸子出于王官,是周王室的王官流落于民间而 成。其实王官之学也是巫,因为周王室“国之大事,惟祀与戎”,所以巫在那个时代是一切 事物的核心,百官皆由巫出。巫的一切规范和知识也就成为后来一切知识的起源,中医起源 于此,天文历法源于此,史源于此。所以中国文化简言之,上层出于巫的理性化,巫到底层 就成了民间信仰。著名哲学家李泽厚认为,在中国,巫的理性化完成的标志是周公旦的制礼
作乐,它为中国文化传统奠定了根基。 中国文化是在巫的根基上发展起来的,我们的社会、政治、文学等等,都与其有着密切 的关联。巫造就了中国文化的特征,也形成了它特有的结构。在当下中国的社会现代化进程 中,崇尚独立和透明规则的现代工商文化的建立,使巫文化慢慢退出。它被工商文明取代, 不能不说其生命力仅限于特殊的时代背景,随着物质生活的丰裕,人的心态势必转变,那么 巫文化也就逐渐让步于现代文明 (摘编自李道南《巫:中国文化的根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农耕时期,人们对于自然变化的恐惧,为巫体现其决定性作用提供了基础。 B.农耕部落中,举办宗教节日是人们希望与自然发展取得协调一致的一种努力。 C.巫在宇宙危机的协调中起着独一无二的作用,他是宇宙自然之神意见的阐发者。 D.巫解读危机取得成功的标志是洪水退去、干旱结束、日食的太阳完全出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巫所具有的现实意义为前提,阐明了它对中国文化产生重要意义的原因 B.文章通过比较希腊智者和萨满的异同点,突出了萨满作为智者的非理性特点 C.文章中引用“国之大事,惟祀与戎”,是为了论证中国诸子百家起源于巫的观点。 D.文章在强调巫的重要性的同时,并不回避其局限性,体现了作者思考的严谨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巫如果要保持在部落中的地位,就必须具备满足平民某些功利性需求的能力。 B.作者认为,周王室的王官流落民间是中国诸子百家的起源,王官之学也是巫 C.巫有理性化和成为民间信仰两个发展方向,前者为中国文化传统奠定了根基。 D.巫有其时代局限性,物质丰裕和人的心态变化是它退出历史舞台的根本原因 【答案】1.D2.B3.A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査筛选信息的能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 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 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 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 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B项
作乐,它为中国文化传统奠定了根基。 中国文化是在巫的根基上发展起来的,我们的社会、政治、文学等等,都与其有着密切 的关联。巫造就了中国文化的特征,也形成了它特有的结构。在当下中国的社会现代化进程 中,崇尚独立和透明规则的现代工商文化的建立,使巫文化慢慢退出。它被工商文明取代, 不能不说其生命力仅限于特殊的时代背景,随着物质生活的丰裕,人的心态势必转变,那么 巫文化也就逐渐让步于现代文明。 (摘编自李道南《巫:中国文化的根基》)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农耕时期,人们对于自然变化的恐惧,为巫体现其决定性作用提供了基础。 B. 农耕部落中,举办宗教节日是人们希望与自然发展取得协调一致的一种努力。 C. 巫在宇宙危机的协调中起着独一无二的作用,他是宇宙自然之神意见的阐发者。 D. 巫解读危机取得成功的标志是洪水退去、干旱结束、日食的太阳完全出现。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巫所具有的现实意义为前提,阐明了它对中国文化产生重要意义的原因。 B. 文章通过比较希腊智者和萨满的异同点,突出了萨满作为智者的非理性特点。 C. 文章中引用“国之大事,惟祀与戎”,是为了论证中国诸子百家起源于巫的观点。 D. 文章在强调巫的重要性的同时,并不回避其局限性,体现了作者思考的严谨性。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巫如果要保持在部落中的地位,就必须具备满足平民某些功利性需求的能力。 B. 作者认为,周王室的王官流落民间是中国诸子百家的起源,王官之学也是巫。 C. 巫有理性化和成为民间信仰两个发展方向,前者为中国文化传统奠定了根基。 D. 巫有其时代局限性,物质丰裕和人的心态变化是它退出历史舞台的根本原因。 【答案】1. D 2. B 3. A 【解析】 【1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 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 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 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 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B 项
材料三选取武亦姝的例子并不是为了”说明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道理”,而是为了引发人们对 诗词教育乃至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D项过于绝对,“洪水退去、干旱结東、日食的 太阳完全出现”只是对巫所解读危机的部分举例,而非全部。 【2题详解】 试题分析: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 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B项,文章只比较了二者的不同, 并没有分析相同之处 【3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根据原文 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 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B.“周王室 王官流落民间是中国诸子百家的起源”不是作者的观点;C.从原文看,李泽厚认为“为中国 文化传统奠定根基”的是周公旦的制礼作乐:D.巫退出历史舞台的根本原因是时代的发展。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 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 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 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 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 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 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 照,辨明正误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你有多重要 孙道荣 汽车进入了山区,山路崎岖不平,颠得人五脏六腑都翻腾出来。车上只有十几个乘客, 坐在后几排的乘客,因为颠得吃不消,都挪到了前排。 他却主动移到了最后一排,五个座位连在一起,正好可以躺下。他太需要休息了。这段 日子,工作丢了,谈了好几年的女朋友也吹了,整个人完全处在心灰意懒中,连续十几天吃 不下睡不着,他觉得自己走到了人生的绝境,自己是那么渺小,存不存在都不重要。此行
材料三选取武亦姝的例子并不是为了”说明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道理”,而是为了引发人们对 诗词教育乃至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D 项过于绝对,“洪水退去、干旱结束、日食的 太阳完全出现”只是对巫所解读危机的部分举例,而非全部。 【2 题详解】 试题分析: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 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B 项,文章只比较了二者的不同, 并没有分析相同之处。 【3 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根据原文 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 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B.“周王室的 王官流落民间是中国诸子百家的起源”不是作者的观点;C.从原文看,李泽厚认为“为中国 文化传统奠定根基”的是周公旦的制礼作乐;D.巫退出历史舞台的根本原因是时代的发展。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 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 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 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 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 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 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 照,辨明正误。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2 小题,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你有多重要 孙道荣 汽车进入了山区,山路崎岖不平,颠得人五脏六腑都翻腾出来。车上只有十几个乘客, 坐在后几排的乘客,因为颠得吃不消,都挪到了前排。 他却主动移到了最后一排,五个座位连在一起,正好可以躺下。他太需要休息了。这段 日子,工作丢了,谈了好几年的女朋友也吹了,整个人完全处在心灰意懒中,连续十几天吃 不下睡不着,他觉得自己走到了人生的绝境,自己是那么渺小,存不存在都不重要。此行
他想回老家看看父母,年迈的双亲培养出他这个大学生很不容易。他决定在了断自己之前, 再看一眼可怜的双亲 汽车颠簸着前进,乘客都昏昏欲睡。他也恍恍惚惚进入梦乡。 突然,在一阵剧烈的撞击后,汽车猛地停了下来。 所有的乘客,都被惊醒了,有人头撞在了前排椅子扶手上,有人被震碎的窗玻璃割伤, 有人被抛出了座位,躺在后排的他,也被高高地弹起,又重重地摔了下来一一出车祸了! 车厢里,立即爆发出一片惊叫声、哭喊声。一片混乱之后,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虽然都有不同程度的撞伤,但看来都无大碍。大家稍稍松了口气,探头窗外,看看到底发生 了什么事情。这一看,让他们惊出一身冷汗:车子悬在路边的半空中,晃晃悠悠,而下面 是一个峡谷!大家这才发现,车头车尾不在一个水平面!车头向下,尾巴翘起。车内再次爆 发出绝望的哭喊声,混乱之中,倾斜的汽车剧烈地摇晃,随时都可能坠落。 他看看身边,最后一排只有他一个人。窗户开着,他轻轻移到窗前,看看外面。还好, 还有近半个车身挂在路牙上,只要从窗户跳出去,他就获救了,安全了 他站起来,探身准备往外跳,可是,因为他的移动,车厢猛烈地颤动了一下。他突然意 只到,如果自己跳下去,整个汽车可能因为重心失衡而坠落。前面的乘客发出惊呼:你不能 跳,不然我们可就都完了! 是的,他不能只顾自己跳出去,那将置一车人于死地。可是,如果不马上跳出去,汽车 可能随时坠落,那自己将与大家同归于尽。他不怕死,他这次回乡,就已经做好了死的打算, 只是没想到会是这种死法 他深深地吸了口气 他冷静地判断了一下形势。中学时,他的物理成绩就很好,他知道,在现在这种情况下, 车头和车尾重量的稍稍改变,都可能使平衡打破,而致车毁人亡。其他乘客都在汽车的前半 部分,车尾只有他一人,他是这个平衡系统中,最重要的一环。他这一生,从来也没有这么 重要过 现在,唯一可行的自救办法是,他保持不动,维持这个平衡,让前面的乘客,慢慢往后 移,再从窗户逃出险境。 他对大家说,我不动,你们一个一个从前面挪过来。千万不能挤,不要慌张,一个一个 来 在他的指挥下,离他最近的一位乘客,一点一点,向车尾爬过来。汽车轻轻摇晃着,每 次抖动,都揪着大家的心
他想回老家看看父母,年迈的双亲培养出他这个大学生很不容易。他决定在了断自己之前, 再看一眼可怜的双亲。 汽车颠簸着前进,乘客都昏昏欲睡。他也恍恍惚惚进入梦乡。 突然,在一阵剧烈的撞击后,汽车猛地停了下来。 所有的乘客,都被惊醒了,有人头撞在了前排椅子扶手上,有人被震碎的窗玻璃割伤, 有人被抛出了座位,躺在后排的他,也被高高地弹起,又重重地摔了下来——出车祸了! 车厢里,立即爆发出一片惊叫声、哭喊声。一片混乱之后,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虽然都有不同程度的撞伤,但看来都无大碍。大家稍稍松了口气,探头窗外,看看到底发生 了什么事情。这一看,让他们惊出一身冷汗:车子悬在路边的半空中,晃晃悠悠,而下面, 是一个峡谷!大家这才发现,车头车尾不在一个水平面!车头向下,尾巴翘起。车内再次爆 发出绝望的哭喊声,混乱之中,倾斜的汽车剧烈地摇晃,随时都可能坠落。 他看看身边,最后一排只有他一个人。窗户开着,他轻轻移到窗前,看看外面。还好, 还有近半个车身挂在路牙上,只要从窗户跳出去,他就获救了,安全了。 他站起来,探身准备往外跳,可是,因为他的移动,车厢猛烈地颤动了一下。他突然意 识到,如果自己跳下去,整个汽车可能因为重心失衡而坠落。前面的乘客发出惊呼:你不能 跳,不然我们可就都完了! 是的,他不能只顾自己跳出去,那将置一车人于死地。可是,如果不马上跳出去,汽车 可能随时坠落,那自己将与大家同归于尽。他不怕死,他这次回乡,就已经做好了死的打算, 只是没想到会是这种死法。 他深深地吸了口气。 他冷静地判断了一下形势。中学时,他的物理成绩就很好,他知道,在现在这种情况下, 车头和车尾重量的稍稍改变,都可能使平衡打破,而致车毁人亡。其他乘客都在汽车的前半 部分,车尾只有他一人,他是这个平衡系统中,最重要的一环。他这一生,从来也没有这么 重要过! 现在,唯一可行的自救办法是,他保持不动,维持这个平衡,让前面的乘客,慢慢往后 移,再从窗户逃出险境。 他对大家说,我不动,你们一个一个从前面挪过来。千万不能挤,不要慌张,一个一个 来! 在他的指挥下,离他最近的一位乘客,一点一点,向车尾爬过来。汽车轻轻摇晃着,每 一次抖动,都揪着大家的心
第一位乘客,成功地移到他身边,从窗户跳了出去。又一位乘客,爬了过来。十几位乘 客都获救了。受伤的司机,也从驾驶室爬了出来。他最后一个从窗户跳了出来。汽车晃了晃, 没有坠落, 惊魂未定的乘客们,都安全获救了。看着摇摇欲坠的客车,大家的脸上,流露出劫后余 生的欣慰。等大家定下神来,才想起坐在最后一排的那个小伙子。如果没有他的沉着和勇敢, 不敢想象,会是怎样不堪的后果。大家四处找他,要向他表达谢意,却没有找到 他已经悄悄走了。他的家就在离此地只有几公里的山坳里,上中学时,为了省路费,他 就常常一个人从这条山路步行回家。十年前,也是从这条山路,他走出了大山,他是他们山 寨里出的第一个大学生,他曾经令多少人为之自豪啊。而眼前的挫败,相比以前,是多么微 不足道。而他也终于明白: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很重要,即使是一粒微尘。 落日的余晖洒满山林。他拐进一条小路,这样可以早一点到家。归巢的鸟儿们,成群结 队,从头顶掠过。他要从这里,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一段对山路崎岖难走的描述为下文车祸的发生埋下伏笔:车上其他乘客都挪到了前 排则为后文车祸发生后车内的惊险状况做了铺垫 B.车祸是小说情节上的一个转折,同时也是主人公人生的转折点。经历车祸后,他认识到先 前挫折的微不足道,也重新发现了自己的价值 C.文中“他深深地吸了口气”体现出主人公内心的矛盾和挣扎,如果不及时跳窗逃生,自己 会有性命之忧:如果跳出去,整车人将失去生还的机会 D.小说中人物的行动、心理等描写除了刻画人物形象,也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并使作品 更具真实而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 5.小说最后一段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答案】4.C5.①小说的结尾营造了一种温馨、祥和的氛围,暗示主人公重新拾起希望 的心理变化;②照应小说开头,再次写到回家,使文章首尾圆合:③进一步深化文章的主旨, 表明“他”要从家乡出发,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査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 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 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
第一位乘客,成功地移到他身边,从窗户跳了出去。又一位乘客,爬了过来。十几位乘 客都获救了。受伤的司机,也从驾驶室爬了出来。他最后一个从窗户跳了出来。汽车晃了晃, 没有坠落。 惊魂未定的乘客们,都安全获救了。看着摇摇欲坠的客车,大家的脸上,流露出劫后余 生的欣慰。等大家定下神来,才想起坐在最后一排的那个小伙子。如果没有他的沉着和勇敢, 不敢想象,会是怎样不堪的后果。大家四处找他,要向他表达谢意,却没有找到。 他已经悄悄走了。他的家就在离此地只有几公里的山坳里,上中学时,为了省路费,他 就常常一个人从这条山路步行回家。十年前,也是从这条山路,他走出了大山,他是他们山 寨里出的第一个大学生,他曾经令多少人为之自豪啊。而眼前的挫败,相比以前,是多么微 不足道。而他也终于明白: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很重要,即使是一粒微尘。 落日的余晖洒满山林。他拐进一条小路,这样可以早一点到家。归巢的鸟儿们,成群结 队,从头顶掠过。他要从这里,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第一段对山路崎岖难走的描述为下文车祸的发生埋下伏笔;车上其他乘客都挪到了前 排则为后文车祸发生后车内的惊险状况做了铺垫。 B. 车祸是小说情节上的一个转折,同时也是主人公人生的转折点。经历车祸后,他认识到先 前挫折的微不足道,也重新发现了自己的价值。 C. 文中“他深深地吸了口气”体现出主人公内心的矛盾和挣扎,如果不及时跳窗逃生,自己 会有性命之忧;如果跳出去,整车人将失去生还的机会。 D. 小说中人物的行动、心理等描写除了刻画人物形象,也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并使作品 更具真实而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 5. 小说最后一段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答案】4. C 5. ①小说的结尾营造了一种温馨、祥和的氛围,暗示主人公重新拾起希望 的心理变化;②照应小说开头,再次写到回家,使文章首尾圆合;③进一步深化文章的主旨, 表明“他”要从家乡出发,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 【解析】 【4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 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 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