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牡丹江2017-2018学年高二10月月考 语文试题 、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谈审美移情 所谓移情,通俗地说,就是指人面对天地万物时,把自己的情感移置到外在的天 地万物身上去,似乎觉得它们也有同样的情感。当自己心花怒放时,似乎天地万 物都在欢笑;苦闷悲哀时,似乎春花秋月也在悲愁。当然,天地万物不会欢笑, 春花秋月也不会悲愁,是人把自己的悲欢移置到了他们身上。描绘此种移情现象 的第一人是庄子。《庄子·秋水》篇中,庄子看见鱼儿“出游从容”,于是把自 己在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时也是快乐的。庄子 所述,是典型的审美移情现象 然而,对移情现象作出真正的理论概括是晚近的事。最早把移情作为一种美学观 念提出来的是德国学者费舍尔父子。他们认为,我们对周围世界的审美观照,是 情感的自发的外射作用。也就是说,审美观照不是主体面对客体时的感受活动, 而是外射活动,即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我们的眼睛所感知到的人物和事物中去, 在费舍尔父子那里,移情观念已大体上确定了,但通过形而上的论证把移情说提 高到科学形态的则是德国美学家立普斯。因为移情说的影响巨大,以至于有人把 立普斯誉为美学界的达尔文。 审美移情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其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这就是说,审美 体验作为一种审美享受,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自我的 情感。在审美享受的瞬间,是人把自我的情感移入到一个与自我不同的对象(自 然、社会、艺术中的事物)中去,并且在对象中玩味自我本身。 审美移情的基本特征是主客消融、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物我互赠。移情和感受 不同。在感受活动中,主体面对客体,主客体是分离的,界限是清楚的。但在移 情活动中,主体移入客体,客体也似乎移入主体,主客体融合为一,已不存在界 限。对主体而言,他完全地沉没到对象中去,在对象中流连忘返,进入忘我境界 对客体而言,它与生命颤动的主体融合为一,实现了无情事物的有情化,无生命 事物的生命化。也就是说,在移情之际,不但物我两忘、物我同一,而且物我互 赠、物我回还。清代大画家石涛在描述自己创作的心理状态时所说的“山川脱胎 于予,予脱胎于山川”“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就是审美移情中的物我互赠、 物我回还的情境。 审美移情发生的原因是同情感与类似联想。谷鲁斯等人认为引起移情的原因是人 的生理活动,移情源自于人的“内模仿”。但立普斯的观点更可信。他认为,审 美移情起源于人的类似联想。人都有一种自然倾向或愿望,要把类似的东西放在 同一个观点下去理解,所以总是按照切身经验的类比,去看待身外发生的事件 这就是说,审美的人都具有同情心,以自己体验到的某类情感,去类比、理解周 围看起来是同类的事物。这种同情,不但及于他人,也及于其他生物及无生物。 审美移情的功能是人的情感的自由解放。尽管移情不一定伴随美感,但美感则必 定伴随移情。因为审美移情能给人以充分的自由。人的不自由常常来自人自身。 自身是有限的,它是自由的牢笼。可是在审美移情的瞬间,自身的牢笼被打破了 “自我”可以与天地万物相往来,获得了自由伸张的机会。“自我”与天地万物 的界限消失了,人的情感也就从有限扩大到了无限
黑龙江省牡丹江 2017-2018 学年高二 10 月月考 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谈审美移情 所谓移情,通俗地说,就是指人面对天地万物时,把自己的情感移置到外在的天 地万物身上去,似乎觉得它们也有同样的情感。当自己心花怒放时,似乎天地万 物都在欢笑;苦闷悲哀时,似乎春花秋月也在悲愁。当然,天地万物不会欢笑, 春花秋月也不会悲愁,是人把自己的悲欢移置到了他们身上。描绘此种移情现象 的第一人是庄子。《庄子·秋水》篇中,庄子看见鱼儿“出游从容”,于是把自 己在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时也是快乐的。庄子 所述,是典型的审美移情现象。 然而,对移情现象作出真正的理论概括是晚近的事。最早把移情作为一种美学观 念提出来的是德国学者费舍尔父子。他们认为,我们对周围世界的审美观照,是 情感的自发的外射作用。也就是说,审美观照不是主体面对客体时的感受活动, 而是外射活动,即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我们的眼睛所感知到的人物和事物中去, 在费舍尔父子那里,移情观念已大体上确定了,但通过形而上的论证把移情说提 高到科学形态的则是德国美学家立普斯。因为移情说的影响巨大,以至于有人把 立普斯誉为美学界的达尔文。 审美移情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其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这就是说,审美 体验作为一种审美享受,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自我的 情感。在审美享受的瞬间,是人把自我的情感移入到一个与自我不同的对象(自 然、社会、艺术中的事物)中去,并且在对象中玩味自我本身。 审美移情的基本特征是主客消融、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物我互赠。移情和感受 不同。在感受活动中,主体面对客体,主客体是分离的,界限是清楚的。但在移 情活动中,主体移入客体,客体也似乎移入主体,主客体融合为一,已不存在界 限。对主体而言,他完全地沉没到对象中去,在对象中流连忘返,进入忘我境界; 对客体而言,它与生命颤动的主体融合为一,实现了无情事物的有情化,无生命 事物的生命化。也就是说,在移情之际,不但物我两忘、物我同一,而且物我互 赠、物我回还。清代大画家石涛在描述自己创作的心理状态时所说的“山川脱胎 于予,予脱胎于山川”“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就是审美移情中的物我互赠、 物我回还的情境。 审美移情发生的原因是同情感与类似联想。谷鲁斯等人认为引起移情的原因是人 的生理活动,移情源自于人的“内模仿”。但立普斯的观点更可信。他认为,审 美移情起源于人的类似联想。人都有一种自然倾向或愿望,要把类似的东西放在 同一个观点下去理解,所以总是按照切身经验的类比,去看待身外发生的事件。 这就是说,审美的人都具有同情心,以自己体验到的某类情感,去类比、理解周 围看起来是同类的事物。这种同情,不但及于他人,也及于其他生物及无生物。 审美移情的功能是人的情感的自由解放。尽管移情不一定伴随美感,但美感则必 定伴随移情。因为审美移情能给人以充分的自由。人的不自由常常来自人自身。 自身是有限的,它是自由的牢笼。可是在审美移情的瞬间,自身的牢笼被打破了, “自我”可以与天地万物相往来,获得了自由伸张的机会。“自我”与天地万物 的界限消失了,人的情感也就从有限扩大到了无限
(节选 自童庆炳《中国古代心理诗学与美学》,有删改) 1.下列关于移情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秋水》中,庄子把自己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 得鱼在出游时也是快乐的。这实际上是庄子对自己感情的对象化享受。 B.最早把移情作为一种美学观念提出来的,是德国学者费舍尔父子。但是,立 普斯对移情的阐释才使得移情说具有了科学形态,他也因之深受赞誉。 C.在审美移情说看来,人的审美体验是主体在对客观对象的欣赏中,触生出千 种情绪、万般感受,从而体验到审美对象所具有的独特的审美价值 D.移情与感受不同。在感受活动中,主客二分,主体在客体面前保持自我,物 我两立;而在移情时,主体与客体的界限被打破,主体客体相融合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虽然对移情现象作出理论概括的主要是西方的美学家,不过《庄子·秋水》 中对“鱼之乐”的记载表明我国的哲学家早已经描绘了这种现象。 B.关于审美移情的起因,曾经出现过不同的观点。谷鲁斯等人认为,引起移情 的原因是人的生理活动,移情源自于人的“内模仿”,这种观点不可信。 C.审美的人以自己体验到的某类情感,去类比、理解周围看起来是同类的事物, 这与人要把类似的东西放在同一个观点下去理解的自然倾向是一致的。 D.审美移情能让人的情感自由解放。美感必定伴随着移情,因为审美移情能帮 人打破自身的有限性,让自我的心灵丰富化,给人带来充分的自由。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 灰泪始千”等诗句,都体现了审美移情,是诗人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移置到景或 物身上的结果。 B.郑板桥《竹石》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从审美移情看,诗人审美欣赏的对象不是竹石,而是移入竹 石形象中的自我情感。 C.北宋画家文与可画竹时,“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身与竹化”所强 调的是竹已化为画家的精神,获得了人的生命存在。这是移情中出现的物我两忘 物我同一的境界 D.在“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中,南宋词人辛弃疾以移情的 方式把自己的深情移入青山,青山因此就妩媚起来。此时主体的情感是移置在青 山中,只属于青山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58分) (一)课内文言文(20分,每小题2分) 4.下列各句中都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①景翳翳以将入②此小大之辩也③举世非之而不加沮④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⑤彼且奚适也⑥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⑦而征一国者⑧门衰祚薄 A.①②⑥⑦B.②④⑤⑧ C.①③⑤⑦D.③④⑥⑧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悟已往之不谏劝止、挽回 善万物之得时适合 B.遥襟甫畅 刚、顿时 所赖君子见机预兆 C.而莫之天阏者阻塞 未数数然 拼命追求
(节选 自童庆炳《中国古代心理诗学与美学》,有删改) 1.下列关于移情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秋水》中,庄子把自己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 得鱼在出游时也是快乐的。这实际上是庄子对自己感情的对象化享受。 B.最早把移情作为一种美学观念提出来的,是德国学者费舍尔父子。但是,立 普斯对移情的阐释才使得移情说具有了科学形态,他也因之深受赞誉。 C.在审美移情说看来,人的审美体验是主体在对客观对象的欣赏中,触生出千 种情绪、万般感受,从而体验到审美对象所具有的独特的审美价值。 D.移情与感受不同。在感受活动中,主客二分,主体在客体面前保持自我,物 我两立;而在移情时,主体与客体的界限被打破,主体客体相融合。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虽然对移情现象作出理论概括的主要是西方的美学家,不过《庄子·秋水》 中对“鱼之乐”的记载表明我国的哲学家早已经描绘了这种现象。 B.关于审美移情的起因,曾经出现过不同的观点。谷鲁斯等人认为,引起移情 的原因是人的生理活动,移情源自于人的“内模仿”,这种观点不可信。 C.审美的人以自己体验到的某类情感,去类比、理解周围看起来是同类的事物, 这与人要把类似的东西放在同一个观点下去理解的自然倾向是一致的。 D.审美移情能让人的情感自由解放。美感必定伴随着移情,因为审美移情能帮 人打破自身的有限性,让自我的心灵丰富化,给人带来充分的自由。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 灰泪始干”等诗句,都体现了审美移情,是诗人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移置到景或 物身上的结果。 B.郑板桥《竹石》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从审美移情看,诗人审美欣赏的对象不是竹石,而是移入竹 石形象中的自我情感。 C.北宋画家文与可画竹时,“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身与竹化”所强 调的是竹已化为画家的精神,获得了人的生命存在。这是移情中出现的物我两忘、 物我同一的境界。 D.在“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中,南宋词人辛弃疾以移情的 方式把自己的深情移入青山,青山因此就妩媚起来。此时主体的情感是移置在青 山中,只属于青山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58 分) (一)课内文言文(20 分,每小题 2 分) 4.下列各句中都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①景翳翳以将入 ②此小大之辩也 ③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④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⑤彼且奚适也 ⑥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⑦而征一国者⑧门衰祚薄 A.①②⑥⑦ B.②④⑤⑧ C.①③⑤⑦ D.③④⑥⑧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悟已往之不谏 劝止、挽回 善万物之得时 适合 B.遥襟甫畅 刚、顿时 所赖君子见机 预兆 C.而莫之夭阏者 阻塞 未数数然 拼命追求
D.日薄西山 迫近 夙婴疾病 缠绕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本图宦达,不矜名节自夸 臣以供养无主 没 有主人 B.命途多舛 乖违,不顺 恭疏短 书,撰写 C聊乘化以归尽 姑且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 下句中语气词 D.臣具表以闻 准备 绝云气,负青 天 直上穿过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B.悦亲戚之情话 C.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D.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公田之利,足以为酒 悟已往之不谏 B.襟三江而带五湖 控蛮荆而引瓯越 C.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彼且恶乎待哉 D.急于星火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策扶老以流憩②或棹孤舟③雄州雾列,俊采星驰④而后乃今将图南 ⑤则刘病日笃⑥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眄庭柯以怡颜 A.①②③/④⑤⑥/⑦B.①③④⑦/②⑤⑥ C.②④⑤/①③⑥⑦D.①②④/③⑤⑥/⑦ 0.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是() A.襟三江而带五湖 B.生生所资 C.臣具以表闻 D.奏流水以何惭 11.与“《齐谐》者,志怪者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都督阎公之雅望 B.乐夫天命复奚疑 C.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D.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12.对下面的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曷不委心任去留 为什么不随心所欲,听凭自然地生死? B.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杨得意生不逢时,虽有文采也只能独自叹息。 C.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为何不飞到九万里的高处再往南飞呢? D.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我因为供养祖母之事没人来做,就辞别而未能 接受任命 13.下列说法中,全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台隍枕夷夏之交”中“夷”指北方的少数民族,“夏”即华夏,指古扬州地 区(现在江苏江西安徽一带) ②古人用天上二十八星宿(列星)的方位来区分地面的区域,某个星宿对着地面 的区域,叫做某地在某星的分野。 ⑧《逍遥游》中有“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的句子,其中“晦”指阴历 每月初一,“朔”指阴历每月最后一天
D.日薄西山 迫近 夙婴疾病 缠绕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自夸 臣以供养无主 没 有主人 B.命途多舛 乖违,不顺 恭疏短 引 书,撰写 C.聊乘化以归尽 姑且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 下 句中语气词 D.臣具表以闻 准备 绝云气,负青 天 直上穿过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B.悦亲戚之情话 C. 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D.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公田之利,足以为酒 悟已往之不谏 B.襟三江而带五湖 控蛮荆而引瓯越 C.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彼且恶乎待哉 D.急于星火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策扶老以流憩 ②或棹孤舟 ③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④而后乃今将图南 ⑤则刘病日笃 ⑥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⑦眄庭柯以怡颜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③④⑦/②⑤⑥ C.②④⑤/①③⑥⑦ D.①②④/③⑤⑥/⑦ 10.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是( ) A.襟三江而带五湖 B.生生所资 C.臣具以表闻 D.奏流水以何惭 11.与“《齐谐》者,志怪者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都督阎公之雅望 B.乐夫天命复奚疑 C.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D.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12.对下面的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曷不委心任去留 为什么不随心所欲,听凭自然地生死? B.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 杨得意生不逢时,虽有文采也只能独自叹息。 C.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为何不飞到九万里的高处再往南飞呢? D.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我因为供养祖母之事没人来做,就辞别而未能 接受任命。 13.下列说法中,全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台隍枕夷夏之交”中“夷”指北方的少数民族,“夏”即华夏,指古扬州地 区(现在江苏江西安徽一带) ②古人用天上二十八星宿(列星)的方位来区分地面的区域,某个星宿对着地面 的区域,叫做某地在某星的分野。 ③《逍遥游》中有“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的句子,其中“晦”指阴历 每月初一,“朔”指阴历每月最后一天
④古人很注意日常交往的礼节,仪表举止、言谈话语、坐立行走都要符合礼仪。 “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中的“趋”是指古人走过长者尊者面前,要小步快走, 以表示敬意。 ⑤古代以亲属关系的远近制定丧服的轻重。期,穿一周年孝服的人。功,穿大功 服9个月,小功服6个月的亲族。 ⑥孝廉,汉代以来荐举人才的一种科目,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汉武帝开 始令郡国每年推举孝廉各一名;秀才,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察举科目 A.①⑤⑦ B.①②⑤ C.②④⑥ D.③⑥⑦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19分) 刘文静字肇仁,倜傥有器略。与晋阳宫监裴寂善。寂夜见逻堞传烽,咤曰:“天 下方乱,吾将安舍?”文静笑曰:“如君言,豪英所资也。吾二人者可终羁贱 乎 高祖为唐公,文静察有大志,深自结。既又见秦王,谓寂唐公子,非常人也。豁 达神武,汉高祖、魏大祖之徒欤!”寂未谓然。文静俄坐李密姻属系狱,秦王私 入视之。文静喜,挑言曰:“丧乱方剡,非汤、武、宣、光不能定。”王曰:“安 知无其人哉?今过次,非儿女子姁姁相忧者。世道将革,直欲共大计,试为我言 之。”文靜曰:“上南幸,兵填河、洛,盗贼蜉结,以万数,须真主取而用之。 诚能投天会机,则四海不足定也。今汾晋避盗者皆在文静素知其豪杰一朝号召十 万众可得也加公府兵数万一下令谁不愿从鼓而入关以震天下王业成矣。”王笑 曰:“君言正与我意合。”乃阴部署宾客 唐公乃开大将军府,以文静为司马,文静请与突厥连和,唐公从之。遣文静使始 毕可汗,始毕曰:“唐公兵何事而起?”文静田:“先帝废冢嗣以授后主,故 大乱。唐公,国近戚,惧毁王室,起兵黜不当立者。愿与突厥共定京师,金币 子女尽以归可汗。”始毕大喜,即遣二千骑随文静至,又献马千匹。公喜曰:“非 君何以至之?” 唐公践天子位,擢纳言,时多引贫臣共榻,文靜谏曰:“今率土莫不臣,而延见 群下,帝坐严尊,屈与臣子均席,此王导所谓太阳俯同万物者也。”帝曰:“我 虽应天受命,宿昔之好何可忘?公其无嫌。”[来源:学#科#网] 文静自以为材能过裴寂远甚,又屡有军功,而寂独用顾旧恩居其上,意不平。每 论政多戾驳,遂有隙。文静妾失爱,告其兄上变,遂下吏。帝遣裴寂、萧瑀讯状。 帝遂杀之,年五十二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十三》) 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汾晋避盗者/皆在文静/素知其豪杰/一朝号召/十万众可得也/加公府兵数万 /一下令谁不愿从/鼓而人关/以震天下/王业成矣 B.今汾晋避盗者皆在/文静素知其豪杰/一朝号召/十万众可得也/加公府兵数万 /一下令谁不愿从/鼓而人关/以震天下/王业成矣 C.今汾晋避盗者皆在/文静素知其柰杰/一朝号召十万/众可得也/加公府兵数万/ 下令谁不愿从/鼓而人关/以震天下/王业成矣 D.今汾晋避盗者皆在/文静素知其豪杰/一朝号召/十万众可得也/加公府兵数万/ 下令谁不愿/从鼓而入关/以震天下/王业成矣 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④古人很注意日常交往的礼节,仪表举止、言谈话语、坐立行走都要符合礼仪。 “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中的“趋”是指古人走过长者尊者面前,要小步快走, 以表示敬意。 ⑤古代以亲属关系的远近制定丧服的轻重。期,穿一周年孝服的人。功,穿大功 服 9 个月,小功服 6 个月的亲族。 ⑥孝廉,汉代以来荐举人才的一种科目,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汉武帝开 始令郡国每年推举孝廉各一名;秀才,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察举科目。 A.①⑤⑦ B.①②⑤ C.②④⑥ D.③⑥⑦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19 分) 刘文静字肇仁,倜傥有器略。与晋阳宫监裴寂善。寂夜见逻堞传烽,咤曰:“天 下方乱,吾将安舍?”文静笑曰:“如君言,豪英所资也。吾二人者可终羁贱 乎?” 高祖为唐公,文静察有大志,深自结。既又见秦王,谓寂唐公子,非常人也。豁 达神武,汉高祖、魏大祖之徒欤!”寂未谓然。文静俄坐李密姻属系狱,秦王私 入视之。文静喜,挑言曰:“丧乱方剡,非汤、武、宣、光不能定。”王曰:“安 知无其人哉?今过次,非儿女子姁姁相忧者。世道将革,直欲共大计,试为我言 之。”文靜曰:“上南幸,兵填河、洛,盗贼蜉结,以万数,须真主取而用之。 诚能投天会机,则四海不足定也。今汾晋避盗者皆在文静素知其豪杰一朝号召十 万众可得也加公府兵数万一下令谁不愿从鼓而入关以震天下王业成矣。”王笑 曰:“君言正与我意合。”乃阴部署宾客。 唐公乃开大将军府,以文静为司马,文静请与突厥连和,唐公从之。遣文静使始 毕可汗,始毕曰:“唐公兵何事而起? ”文静田:“先帝废冢嗣以授后主,故 大乱。唐公,国近戚,惧毁王室,起兵黜不当立者。愿与突厥共定京师,金币、 子女尽以归可汗。”始毕大喜,即遣二千骑随文静至,又献马千匹。公喜曰:“非 君何以至之?” 唐公践天子位,擢纳言,时多引贫臣共榻,文靜谏曰:“今率土莫不臣,而延见 群下,帝坐严尊,屈与臣子均席,此王导所谓太阳俯同万物者也。”帝曰:“我 虽应天受命,宿昔之好何可忘?公其无嫌。 ”[来源:学#科#网] 文静自以为材能过裴寂远甚,又屡有军功,而寂独用顾旧恩居其上,意不平。每 论政多戾驳,遂有隙。文静妾失爱,告其兄上变,遂下吏。帝遣裴寂、萧瑀讯状。 帝遂杀之,年五十二。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十三》) 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今汾晋避盗者/皆在文静/素知其豪杰/一朝号召/十万众可得也/加公府兵数万 /一下令谁不愿从/鼓而人关/以震天下/王业成矣 B.今汾晋避盗者皆在/文静素知其豪杰/—朝号召/十万众可得也/加公府兵数万 /—下令谁不愿从/鼓而人关/以震天下/王业成矣 C.今汾晋避盗者皆在/文静素知其柰杰/一朝号召十万/众可得也/加公府兵数万/ 一下令谁不愿从/鼓而人关/以震天下/王业成矣 D.今汾晋避盗者皆在/文静素知其豪杰/一朝号召/十万众可得也/加公府兵数万/ 一下令谁不愿/从鼓而入关/以震天下/王业成矣 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字:古人幼时取字,成年取名。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貌或尊敬,如文 中“刘文静字肇仁。” B.高祖: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 C.关:古代在险要地方或国界设立的守卫处所。如:关塞,关卡,关隘。 D.践:文中特指皇帝登临帝位,如:践祚,践极。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文静有胸怀识见。当社会动乱时,文静认为这正是英雄豪杰建功立业之时, 并发出与“燕雀安知鴻鹤之志哉”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可终羁贱乎”的感慨 B.刘文静有洞见谋略。当秦王私下人狱探望他时,他用激将法迫秦王说岀探狱 动机,紧接着又分析形势,给秦王出谋划策 C.刘文静恃才招祸,他自认为才能超过裴寂很多,又多次建立战功,在讨论问 题时,总要反驳,终于招来杀身之祸。 D.刘文静善于进谏。唐公登上天子之位,不拘礼仪,多次和贵臣共处一床,文 静用“太阳俯同万物”作比,婉转进谏 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文静俄坐李密姻属系狱,秦王私入视之。 (2)我虽应天受命,宿昔之好何可忘?公其无嫌 (三)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8~19题。 筹笔驿① 李商隐 猿鸟犹疑畏简书②,风云常为护储胥③。 徒令上将④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⑤。 管乐有才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 他年锦里⑥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 【注】①筹笔驿:旧址在今四川省广元北。相传诸葛亮出兵攻魏,在这里筹划军 事。大中十年冬,李商隐罢梓州幕随柳仲郢回长安,途经筹笔驿,创作此诗。② 简书:指军令。③储胥:指军用的篱栅。④上将:指诸葛亮。⑤降王:指后主刘 禅。传车:古代驿站的专用车辆。⑥锦里:在成都城南,有武侯祠。 18.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把猿鸟、风云比作诸葛亮的敌人,说它们至今还畏惧诸葛亮治军的神明, 以此衬托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为下文内容做铺垫。 B.颔联采用对比手法,说明诸葛亮尽管有运筹帷幄之才,还是无法挽救蜀国的 败亡,不争气的后主刘禅最终还是投降做了俘虏。 C.颈联分析蜀国败亡原因一一尽管诸葛亮才比管仲和乐毅,但无奈大将关羽和 张飞命短,只凭诸葛亮一人之力,也无法力挽狂澜。 D.尾联回忆作者往年经过锦里武侯祠时,触景生情,吟诵起诸葛亮的《梁父吟》 顿时觉得遗恨无穷。 E.该诗具有鲜明而独特的艺术特点,运用典故和象征等手法,意韵深微;语言 风格和《锦瑟》相似,具有雄浑豪迈的特点。 19.诗歌末句“恨有余”中的“恨”包含了作者哪些感情?除了“恨”,该诗还 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感情?(6分) (四)古诗文默写(8分)
A.字:古人幼时取字,成年取名。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貌或尊敬,如文 中“刘文静字肇仁。” B.高祖: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 C.关:古代在险要地方或国界设立的守卫处所。如:关塞,关卡,关隘。 D.践:文中特指皇帝登临帝位,如:践祚,践极。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刘文静有胸怀识见。当社会动乱时,文静认为这正是英雄豪杰建功立业之时, 并发出与“燕雀安知鴻鹤之志哉”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可终羁贱乎”的感慨。 B.刘文静有洞见谋略。当秦王私下人狱探望他时,他用激将法迫秦王说出探狱 动机,紧接着又分析形势,给秦王出谋划策。 C.刘文静恃才招祸,他自认为才能超过裴寂很多,又多次建立战功,在讨论问 题时,总要反驳,终于招来杀身之祸。 D.刘文静善于进谏。唐公登上天子之位,不拘礼仪,多次和贵臣共处一床,文 静用“太阳俯同万物”作比,婉转进谏。 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文静俄坐李密姻属系狱,秦王私入视之。 (2)我虽应天受命,宿昔之好何可忘?公其无嫌。 (三)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8~19 题。 筹笔驿① 李商隐 猿鸟犹疑畏简书②,风云常为护储胥③。 徒令上将④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⑤。 管乐有才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 他年锦里⑥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 【注】①筹笔驿:旧址在今四川省广元北。相传诸葛亮出兵攻魏,在这里筹划军 事。大中十年冬,李商隐罢梓州幕随柳仲郢回长安,途经筹笔驿,创作此诗。② 简书:指军令。③储胥:指军用的篱栅。④上将:指诸葛亮。⑤降王:指后主刘 禅。传车:古代驿站的专用车辆。⑥锦里:在成都城南,有武侯祠。 18.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首联把猿鸟、风云比作诸葛亮的敌人,说它们至今还畏惧诸葛亮治军的神明, 以此衬托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为下文内容做铺垫。 B.颔联采用对比手法,说明诸葛亮尽管有运筹帷幄之才,还是无法挽救蜀国的 败亡,不争气的后主刘禅最终还是投降做了俘虏。 C.颈联分析蜀国败亡原因——尽管诸葛亮才比管仲和乐毅,但无奈大将关羽和 张飞命短,只凭诸葛亮一人之力,也无法力挽狂澜。 D.尾联回忆作者往年经过锦里武侯祠时,触景生情,吟诵起诸葛亮的《梁父吟》, 顿时觉得遗恨无穷。 E.该诗具有鲜明而独特的艺术特点,运用典故和象征等手法,意韵深微;语言 风格和《锦瑟》相似,具有雄浑豪迈的特点。 19.诗歌末句“恨有余”中的“恨”包含了作者哪些感情?除了“恨”,该诗还 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感情?(6 分) (四)古诗文默写(8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