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牡丹江市2017-2018学年高二寒假假期检测 、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每题3分,共9分) 今天,如何穿出中国范儿 周飞亚 《史记》载,赵武灵王“召肥义与议天下,五日而毕,遂下令易胡服,改兵制, 习骑射”,却遇到巨大阻力,王公大臣纷纷进言,认为“衣服习俗,古之礼法” 抛弃自身传统而改夷狄装束,乃是一种罪过。另一个相反的例子是魏孝文帝改革, 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即“革衣服之制”,禁胡服,改汉服,以达到去除鲜卑的民族 身份、融入汉族的目的。 自古以来,服饰一直是体现国家民族风俗文化的重要方面。中华是礼仪之邦 最重服饰,“衣食住行”,以“衣”为首。历经几千年流变,发展出的服饰文化 可谓博大精深。从汉服、唐装到旗袍、中山装,经典的中华服饰也曾成为世界眼 中靓丽的风景 然而,在当代中国,这种具有自身特色的服饰文化却似日趋式微。最简单的 例子便是,当我们被要求“着正装”的时候,脑子里首先甚至唯一想到的就是西 服,而不是具有自身特色的中式礼服。这对于有着几千年传承的服饰文化来说, 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 民族服饰,于个人,是身份的标签和文化认同感的载体:于国家,是形象的 展示与礼仪的体现。在现代政治中,特色鲜明的民族服饰,更会成为国家的文化 名片。放眼世界,不少国家都拥有自己的“国服”,如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和 东欧、北欧诸国,阿拉伯国家更是重视 相比之下,我们的重视程度似乎还不够。新中国成立初期,曾规定外交人员 的正装为中山装。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山装似乎显得不太符合当下的审美观,因 而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野,外交官们也开始穿起了西服。但是,西服在很多国家 眼中并不算正装,在最隆重的外交场合,穿西服会被视为过于随便、不尊重外交 礼仪的行为。 所幸的是,已经有不少人意识到并试图弥补这一缺憾,“中式礼服文化研究 热”正在国内悄然兴起。日前在北京召开的“国服文化研讨与服装探索展示大 会”,就是热潮中的一股涓流。这次由民族文化艺术工作委员会等联合主办的会 议,以传承和弘扬民族服饰文化为宗旨,探讨最多的话题就是为什么要有“国 服”、“国服”应该是什么样子。的确,如果我们在重大集会、节日庆典与外交 场合能穿“国服”,有利于在世界上树立充满文化自信的中国形象。这就要求 国服”具有对普通民众的亲和力,便于普及。它不仅仅是在设计上加入中国元 素那么简单,更应体现中华民族对于衣着的文化理念。 服饰是社会的一面镜子。魏晋风流.士人爱穿敞襟宽袍,以显自由不羁;大 唐盛世,开放自信,服饰因之雍容华贵;在国家崛起之今日,如何穿出中国范儿, 看来真不是一件小事 (选自《人民日报》2014年11月13日笫 24版,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武灵王下令“易胡服,改兵制,习骑射”遇到巨大阻力,因为王公大 臣认为抛弃自身传统而改夷狄装束,是一种罪过。 B.自古以来,服饰一直是体现国家民族风俗文化的重要方面。因此作为礼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 2017-2018 学年高二寒假假期检测 一、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 1-3 题。(每题 3 分,共 9 分) 今天,如何穿出中国范儿 周飞亚 《史记》载,赵武灵王“召肥义与议天下,五日而毕,遂下令易胡服,改兵制, 习骑射”,却遇到巨大阻力,王公大臣纷纷进言,认为“衣服习俗,古之礼法”, 抛弃自身传统而改夷狄装束,乃是一种罪过。另一个相反的例子是魏孝文帝改革, 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即“革衣服之制”,禁胡服,改汉服,以达到去除鲜卑的民族 身份、融入汉族的目的。 自古以来,服饰一直是体现国家民族风俗文化的重要方面。中华是礼仪之邦, 最重服饰,“衣食住行”,以“衣”为首。历经几千年流变,发展出的服饰文化 可谓博大精深。从汉服、唐装到旗袍、中山装,经典的中华服饰也曾成为世界眼 中靓丽的风景。 然而,在当代中国,这种具有自身特色的服饰文化却似日趋式微。最简单的 例子便是,当我们被要求“着正装”的时候,脑子里首先甚至唯一想到的就是西 服,而不是具有自身特色的中式礼服。这对于有着几千年传承的服饰文化来说, 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 民族服饰,于个人,是身份的标签和文化认同感的载体:于国家,是形象的 展示与礼仪的体现。在现代政治中,特色鲜明的民族服饰,更会成为国家的文化 名片。放眼世界,不少国家都拥有自己的“国服”,如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和 东欧、北欧诸国,阿拉伯国家更是重视。 相比之下,我们的重视程度似乎还不够。新中国成立初期,曾规定外交人员 的正装为中山装。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山装似乎显得不太符合当下的审美观,因 而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野,外交官们也开始穿起了西服。但是,西服在很多国家 眼中并不算正装,在最隆重的外交场合,穿西服会被视为过于随便、不尊重外交 礼仪的行为。 所幸的是,已经有不少人意识到并试图弥补这一缺憾,“中式礼服文化研究 热”正在国内悄然兴起。日前在北京召开的“国服文化研讨与服装探索展示大 会”,就是热潮中的一股涓流。这次由民族文化艺术工作委员会等联合主办的会 议,以传承和弘扬民族服饰文化为宗旨,探讨最多的话题就是为什么要有“国 服”、“国服”应该是什么样子。的确,如果我们在重大集会、节日庆典与外交 场合能穿“国服”,有利于在世界上树立充满文化自信的中国形象。这就要求 “国服”具有对普通民众的亲和力,便于普及。它不仅仅是在设计上加入中国元 素那么简单,更应体现中华民族对于衣着的文化理念。 服饰是社会的一面镜子。魏晋风流.士人爱穿敞襟宽袍,以显自由不羁;大 唐盛世,开放自信,服饰因之雍容华贵;在国家崛起之今日,如何穿出中国范儿, 看来真不是一件小事。 (选自《人民日报》2014 年 11 月 13 日笫 24 版,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武灵王下令“易胡服,改兵制,习骑射”遇到巨大阻力,因为王公大 臣认为抛弃自身传统而改夷狄装束,是一种罪过。 B.自古以来,服饰一直是体现国家民族风俗文化的重要方面。因此作为礼
仪之邦的我们最重服饰,“衣食住行”,以“衣”为首 C.在当代中国,具有自身特色的服饰文化好像逐渐衰弱了。当我们被要求 着正装”时,首先想到的并不是中式礼服 D.民族服饰,于国家,是形象的展示与礼仪的体现,尤其是在现代政治中, 特色鲜明的民族服饰,会成为国家的文化名片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台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与赵武灵王“革衣服之制”的内容相反,魏孝文帝“禁胡服,改汉服” 但他们都由此达到了融入汉族的目的 B.有着几千年传承的服饰文化,历经流变可谓博大精深。汉服,唐装、旗 袍、中山装,都曾成为世界眼中靓丽的风景。 C.世界上不少国家都拥有自己的“国服”,比起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和 东欧、北欧诸国尤其是阿拉伯国家,我们的重视程度好像还不够 D.由民族文化艺术工作委员会等联合主办的“国服文化研讨与服装展示大 会”,是“中式礼服文化研究热”的一种体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时代的变迁,我国外交官用穿西服取代不太符合当下审美观的中山 装,但在最隆重的外交场合,这种穿着可能会被视为不尊重外交礼仪的行为。 B.“探讨为什么要有‘国服’,‘国服’应该是什么样子”的现象可以证 明,当下有不少人正在试图弥补我们没有“国服”的缺憾。 C.我们只有在重大集会、节日庆典与外交场合穿具有中国范儿的“国服” 才能有利于在世界上树立充满文化自信的中国形象。 大唐盛世雍容华贵之服,彰显开放自信。服饰反映社会,因此在国家崛 起之今日,我们都应该把“如何穿出中国范儿”当成一件大事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小题。 屋檐三境 梦天岚 ①雨水或者冰凌沿着头顶的檐瓦淌下来或者挂着,你的乡村童年就在矮矮的一处 干禾上坐着或者躺着,任那断金碎玉般的声音在耳畔不停地叩响,像叩响那扇不 曾开启的童真之门 ②假若一条狗蹿到你面前,你毫不客气地一脚踹开,那狗就汪汪叫着躲到别人的 屋檐下,不消一盏茶的工夫,又会摇着尾巴回来。然后你起身拍拍屁股上沾着的 草屑,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那狗就低了眉怯怯地看着你。你欢乐的眼里,这时 的屋檐自然得就像窗外司空见惯的风景,也懒得放在心上。 ③这大抵是一种境界。 ④梧桐叶落了又落,油菜花黄了又黄,那盏老眼昏花的桐油灯在岁月蹒跚里滋滋 地亮,时间像个无事生非的顽童,或无端地抽走几块青瓦,或恶作剧地抹上几笔 沧桑。你的追求开始像郁郁葱葱的藤藤蔓蔓长长地爬上屋檐,于是你不知不觉地 生出一种攀比,决定揣上几块瓦片出门,因为一颗不安分的心容不得片刻的依恋 你还不懂得沧桑的滋味 ⑤而屋檐就像个沉默的老人,以一种深邃的目光送走你仓促而又灿烂的青春的背 影。只是在你的辞别的回眸里,屋檐越发矮了,那斜斜的棱棱角角也越发模糊了, 看不见了,惟有前方的路一片清晰
仪之邦的我们最重服饰,“衣食住行”,以“衣”为首。 C.在当代中国,具有自身特色的服饰文化好像逐渐衰弱了。当我们被要求 “着正装”时,首先想到的并不是中式礼服。 D.民族服饰,于国家,是形象的展示与礼仪的体现,尤其是在现代政治中, 特色鲜明的民族服饰,会成为国家的文化名片。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台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与赵武灵王“革衣服之制”的内容相反,魏孝文帝“禁胡服,改汉服”, 但他们都由此达到了融入汉族的目的。 B.有着几千年传承的服饰文化,历经流变可谓博大精深。汉服,唐装、旗 袍、中山装,都曾成为世界眼中靓丽的风景。 C.世界上不少国家都拥有自己的“国服”,比起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和 东欧、北欧诸国尤其是阿拉伯国家,我们的重视程度好像还不够。 D.由民族文化艺术工作委员会等联合主办的“国服文化研讨与服装展示大 会”,是“中式礼服文化研究热”的一种体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随着时代的变迁,我国外交官用穿西服取代不太符合当下审美观的中山 装,但在最隆重的外交场合,这种穿着可能会被视为不尊重外交礼仪的行为。 B.“探讨为什么要有‘国服’,‘国服’应该是什么样子”的现象可以证 明,当下有不少人正在试图弥补我们没有“国服”的缺憾。 C.我们只有在重大集会、节日庆典与外交场合穿具有中国范儿的“国服”, 才能有利于在世界上树立充满文化自信的中国形象。 D.大唐盛世雍容华贵之服,彰显开放自信。服饰反映社会,因此在国家崛 起之今日,我们都应该把“如何穿出中国范儿”当成一件大事。 (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小题。 屋檐三境 梦天岚 ①雨水或者冰凌沿着头顶的檐瓦淌下来或者挂着,你的乡村童年就在矮矮的一处 干禾上坐着或者躺着,任那断金碎玉般的声音在耳畔不停地叩响,像叩响那扇不 曾开启的童真之门。 ②假若一条狗蹿到你面前,你毫不客气地一脚踹开,那狗就汪汪叫着躲到别人的 屋檐下,不消一盏茶的工夫,又会摇着尾巴回来。然后你起身拍拍屁股上沾着的 草屑,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那狗就低了眉怯怯地看着你。你欢乐的眼里,这时 的屋檐自然得就像窗外司空见惯的风景,也懒得放在心上。 ③这大抵是一种境界。 ④梧桐叶落了又落,油菜花黄了又黄,那盏老眼昏花的桐油灯在岁月蹒跚里滋滋 地亮,时间像个无事生非的顽童,或无端地抽走几块青瓦,或恶作剧地抹上几笔 沧桑。你的追求开始像郁郁葱葱的藤藤蔓蔓长长地爬上屋檐,于是你不知不觉地 生出一种攀比,决定揣上几块瓦片出门,因为一颗不安分的心容不得片刻的依恋, 你还不懂得沧桑的滋味。 ⑤而屋檐就像个沉默的老人,以一种深邃的目光送走你仓促而又灿烂的青春的背 影。只是在你的辞别的回眸里,屋檐越发矮了,那斜斜的棱棱角角也越发模糊了, 看不见了,惟有前方的路一片清晰
⑥生活过得有风有雨有酸有甜有苦有辣,你感受到了磨难与艰辛。越来越多的人 将你淹没,越来越多的事物将你困扰,偶尔你也会躲在某个无人的角落里汪汪地 叫上几声。此刻的屋檐便是一种奢望,一种涌动不止抓肝挠肺的情绪。 ⑦这大抵也算是一种境界。 ⑧以后的日子渐渐地老迈,在属于你的词汇里不再有假如二字。生命需要像屋檐 样的港湾,寂寂地泊着白天和黑夜,让原本属于你的自由你的梦想在回首中悄 无声息地滋长当你遥遥地恍恍惚惚又看见自家的屋檐,那个古老的童话式的寓言 已在岁月里坍塌。因而你懂得了生命更需要像天空一样的宽广大地一样的辽阔, 让你的太阳炙烤着你让你的月亮濯洗着你,让世俗的尘埃不断覆盖又不断地擦亮 你,远方的路程才是人生的真谛 ⑨路总是漫无边际地长。春天风也似的跑了,火爆爆的夏天已远走他乡,踉踉跄 跄的秋正一步步滑向深谷,冬天的霜雪预谋着就要爬上你的额际你的屋檐呢? ⑩哦,这就是你的屋檐,你一脸的自豪你的屋檐很高,这是你穷尽一生的高度! ①此刻,你正稳稳当当地端坐在某某街某某胡同的某一幢大楼里,它虽然构不成 现代都市里的一道别具一格的风景,但坚硬的水泥结构已使你不再在乎任何一场 突如其来的大风大雨 ⑩你已经很少出门,你将所有历经的沧桑锁进记忆的檀木匣子里,间或搬一条小 椅坐到黄昏的阳台上,你用长者的达观与淡泊抚慰眼前的每一道街景,或者看雁 来雁往云卷云舒,看如血的夕阳怎样一步步迈下对面的山岗。 03这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境界! 0是啊,每次仰首,你浑浊的双瞳看到的或许已不再是现在或者从前的屋檐,但 相信每一次仰首已成为你生命中永远的从容 (选自《中华活页文选(高中版)》2003年第6期,有改动)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3分) A.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抒情散文,作者匠心独运,以屋檐指代物质和精神的家 园,借叙写“屋檐三境”,表达了对人生历程不懈追求的感悟和礼赞 B.第⑧段的生命需要像屋檐一样的港湾,指的是在生活的困苦和磨难中,对家 园和生活往事的怀想成为一种精神上的慰藉 C.第⑨段运用了拟人和排比的手法,表现漫长的岁月是那样的转瞬即逝,抒发 的是人生易老而事业未成的悲哀。 作者认为人在历经沧桑后才能走向成熟,走向对人生过程的欣赏,才能有 种达观的胸怀。看雁来雁往云卷云舒正是对这种胸怀的形象描绘。 5.请你简述下列画横线句子在文中的意思。(5分) ①于是你不知不觉地生出一种攀比,决定揣上几块瓦片出门。(2分) ②以后的日子渐渐地老迈,在属于你的词汇里不再有假如二字。(3分) 6.所谓屋檐三境,在文中指的是人生哪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的人生境界又分别 具有怎样的特征?(6分) 古诗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19分) 吴元珪,字君璋,广平人,少简重。至元十四年,世祖召见,命侍左右 授后卫经历。十七年,从幸上都,受命取御药于大都万岁山。元珪乘传,未尽 昼夜而夲。帝奇其速,擢枢密都事。尝从同知枢密院事俺伯进西蕃铠甲,帝问其
⑥生活过得有风有雨有酸有甜有苦有辣,你感受到了磨难与艰辛。越来越多的人 将你淹没,越来越多的事物将你困扰,偶尔你也会躲在某个无人的角落里汪汪地 叫上几声。此刻的屋檐便是一种奢望,一种涌动不止抓肝挠肺的情绪。 ⑦这大抵也算是一种境界。 ⑧以后的日子渐渐地老迈,在属于你的词汇里不再有假如二字。生命需要像屋檐 一样的港湾,寂寂地泊着白天和黑夜,让原本属于你的自由你的梦想在回首中悄 无声息地滋长当你遥遥地恍恍惚惚又看见自家的屋檐,那个古老的童话式的寓言 已在岁月里坍塌。因而你懂得了生命更需要像天空一样的宽广大地一样的辽阔, 让你的太阳炙烤着你让你的月亮濯洗着你,让世俗的尘埃不断覆盖又不断地擦亮 你,远方的路程才是人生的真谛。 ⑨路总是漫无边际地长。春天风也似的跑了,火爆爆的夏天已远走他乡,踉踉跄 跄的秋正一步步滑向深谷,冬天的霜雪预谋着就要爬上你的额际你的屋檐呢? ⑩哦,这就是你的屋檐,你一脸的自豪你的屋檐很高,这是你穷尽一生的高度! ⑾此刻,你正稳稳当当地端坐在某某街某某胡同的某一幢大楼里,它虽然构不成 现代都市里的一道别具一格的风景,但坚硬的水泥结构已使你不再在乎任何一场 突如其来的大风大雨。 ⑿你已经很少出门,你将所有历经的沧桑锁进记忆的檀木匣子里,间或搬一条小 椅坐到黄昏的阳台上,你用长者的达观与淡泊抚慰眼前的每一道街景,或者看雁 来雁往云卷云舒,看如血的夕阳怎样一步步迈下对面的山岗。 ⒀这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境界! ⒁是啊,每次仰首,你浑浊的双瞳看到的或许已不再是现在或者从前的屋檐,但 相信每一次仰首已成为你生命中永远的从容。 (选自《中华活页文选(高中版)》2003 年第 6 期,有改动)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3 分) A. 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抒情散文,作者匠心独运,以屋檐指代物质和精神的家 园,借叙写“屋檐三境”,表达了对人生历程不懈追求的感悟和礼赞。 B.第⑧段的生命需要像屋檐一样的港湾,指的是在生活的困苦和磨难中,对家 园和生活往事的怀想成为一种精神上的慰藉。 C.第⑨段运用了拟人和排比的手法,表现漫长的岁月是那样的转瞬即逝,抒发 的是人生易老而事业未成的悲哀。 D.作者认为人在历经沧桑后才能走向成熟,走向对人生过程的欣赏,才能有一 种达观的胸怀。看雁来雁往云卷云舒正是对这种胸怀的形象描绘。 5. 请你简述下列画横线句子在文中的意思。(5 分) ①于是你不知不觉地生出一种攀比,决定揣上几块瓦片出门。(2 分) ②以后的日子渐渐地老迈,在属于你的词汇里不再有假如二字。(3 分) 6.所谓屋檐三境,在文中指的是人生哪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的人生境界又分别 具有怎样的特征?(6 分) 二、古诗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7~10 题。(19 分) 吴元珪,字君璋,广平人,少简重。至元十四年,世祖召见,命侍左右, 授后卫经历。十七年,从幸上都,受命取御药于大都万岁山。元珪乘传,未尽一 昼夜而至。帝奇其速,擢枢密都事。尝从同知枢密院事俺伯进西蕃铠甲,帝问其
制度,元珪应对详明,帝益奇之。枢密奏裁定官属,京师五卫、行省、万户府设 官有差,均俸禄,给医药,设学校,置屯田,多元珪所论建。 大德元年,除吏部尚书。选曹铨注,多有私其乡里者,元珪力矫之。迁 工部尚书。河朔连年水旱,五谷不登,元珪言:“盖民力息则生养遂,生养遂则 教化行而风俗美。”宰相嘉其言,土木之工稍为之息。六年,佥河南行中书省事 初,朱漬、张瑄遍以金币连结当路,及败,具籍受赂者姓名,惟元珪一无所污。 武宗即位,由佥枢密院事拜枢密副使。诏议政中书,皆切于世务者。初 诏发军万人屯田称海,海都之乱,被俘者众。至是,颇有来归者饥寒不能存,至 鬻子以活。元珪具其事以闻,诏赐钱赎之。帝在军中,闻元珪名,至是特加平章 政事,赐白金二百五十两 皇庆元年,出拜江浙行省左丞。江淮漕臣言:“江南殷富,盖由多匿腴田,若再 行检覆之法,当益田亩累万计。”元珪曰:“江南之平,几四十年,户有定籍, 田有定亩,一有动摇,其害不细。”固争月余,不能止,移疾去。复为枢密副使, 召见嘉禧殿。帝曰:“卿先朝旧臣,宜在朕左右。”特加荣禄大夫,赐钞五千缗, 貂裘二袭。元珪奏曰:“今经理江淮田土,第以增金为能,加以有司头会箕敛, 俾元元之民,困苦日甚,臣恐变生不测,非国之福也 英宗即位元珪与知枢密院事帖木儿不花上言诸干近侍不可干军政管军官吏不可 渔取军户有司赋役当务均一军官袭职惟传嫡嗣帝并嘉纳之。元珪以年老致仕。至 治三年卒。 (选自《元史·列传第六十四》) 7.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英宗即位/元珪与知枢密院事帖木儿不花上言诸王/近侍不可干军政/管军官吏 不可渔取/军户有司赋役当务均一/军官袭职惟传嫡嗣/帝并嘉纳之。 B.英宗即位/元珪与知枢密院事帖木儿不花上言诸王/近侍不可干军政/管军官吏 不可渔取军户/有司赋役当务均一军官/袭职惟传嫡嗣/帝并嘉纳之。 C.英宗即位/元珪与知枢密院事帖木儿不花上言诸王近侍/不可干军政管军官吏/ 不可渔取军户/有司赋役当务均一/军官袭职惟传嫡嗣/帝并嘉纳之。 D.英宗即位/元珪与知枢密院事帖木儿不花上言/诸王近侍不可干军政/管军官吏 不可渔取军户/有司赋役当务均一/军官袭职惟传嫡嗣/帝并嘉纳之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五谷”即古代所指的五种谷物。后用“五谷”代指粮食。 B.“宰相”是国君之下辅助国君处理政务的最高官职。 C.“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世祖、 D.“工部”是古代“六部”之一,负责掌管全国工程,吏部掌管官员任免 核等,六部隶属中书省。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吴元珪认真执行皇帝的命令。有一次接到取御药的命令后,他乘坐驿车,不 到一个昼夜就从大都万岁山把药取回了上都,使皇上感到非常意外 B.吴元珪敢持不同意见。江淮漕运官上奏想要重新核查江南的田亩数,元珪认 为江南每户都有额定的人口,田地也有额定的亩数,轻易改变会带来不小的害处 C.吴元珪关心百姓。他上奏认为,有关部门在江淮田地的经营管理上赋税苛刻 繁重,使得百姓一天比一天困苦,担心这样下去意料不到的变故可能发生。 D.吴元珪一直深受几代皇帝重用。世祖、武宗、英宗等都对他委以重任,言听 计从,并多有嘉奖
制度,元珪应对详明,帝益奇之。枢密奏裁定官属,京师五卫、行省、万户府设 官有差,均俸禄,给医药,设学校,置屯田,多元珪所论建。 大德元年,除吏部尚书。选曹铨注,多有私其乡里者,元珪力矫之。迁 工部尚书。河朔连年水旱,五谷不登,元珪言:“盖民力息则生养遂,生养遂则 教化行而风俗美。”宰相嘉其言,土木之工稍为之息。六年,佥河南行中书省事。 初,朱清、张瑄遍以金币连结当路,及败,具籍受赂者姓名,惟元珪一无所污。 武宗即位,由佥枢密院事拜枢密副使。诏议政中书,皆切于世务者。初, 诏发军万人屯田称海,海都之乱,被俘者众。至是,颇有来归者饥寒不能存,至 鬻子以活。元珪具其事以闻,诏赐钱赎之。帝在军中,闻元珪名,至是特加平章 政事,赐白金二百五十两。 皇庆元年,出拜江浙行省左丞。江淮漕臣言:“江南殷富,盖由多匿腴田,若再 行检覆之法,当益田亩累万计。”元珪曰:“江南之平,几四十年,户有定籍, 田有定亩,一有动摇,其害不细。”固争月余,不能止,移疾去。复为枢密副使, 召见嘉禧殿。帝曰:“卿先朝旧臣,宜在朕左右。”特加荣禄大夫,赐钞五千缗, 貂裘二袭。元珪奏曰:“今经理江淮田土,第以增金为能,加以有司头会箕敛, 俾元元之民,困苦日甚,臣恐变生不测,非国之福也。” 英宗即位元珪与知枢密院事帖木儿不花上言诸王近侍不可干军政管军官吏不可 渔取军户有司赋役当务均一军官袭职惟传嫡嗣帝并嘉纳之。元珪以年老致仕。至 治三年卒。 (选自《元史·列传第六十四》) 7.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英宗即位/元珪与知枢密院事帖木儿不花上言诸王/近侍不可干军政/管军官吏 不可渔取/ 军户有司赋役当务均一/军官袭职惟传嫡嗣/帝并嘉纳之。 B.英宗即位/元珪与知枢密院事帖木儿不花上言诸王/近侍不可干军政/管军官吏 不可渔取军户/有司赋役当务均一军官/袭职惟传嫡嗣/帝并嘉纳之。 C.英宗即位/元珪与知枢密院事帖木儿不花上言诸王近侍/不可干军政管军官吏/ 不可渔取军户/有司赋役当务均一/军官袭职惟传嫡嗣/帝并嘉纳之。 D.英宗即位/元珪与知枢密院事帖木儿不花上言/诸王近侍不可干军政/管军官吏 不可渔取军户/有司赋役当务均一/军官袭职惟传嫡嗣/帝并嘉纳之。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五谷”即古代所指的五种谷物。后用“五谷”代指粮食。 B. “宰相”是国君之下辅助国君处理政务的最高官职。 C. “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世祖、武宗。 D.“工部”是古代“六部”之一,负责掌管全国工程,吏部掌管官员任免、考 核等,六部隶属中书省。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吴元珪认真执行皇帝的命令。有一次接到取御药的命令后,他乘坐驿车,不 到一个昼夜就从大都万岁山把药取回了上都,使皇上感到非常意外。 B .吴元珪敢持不同意见。江淮漕运官上奏想要重新核查江南的田亩数,元珪认 为江南每户都有额定的人口,田地也有额定的亩数,轻易改变会带来不小的害处。 C.吴元珪关心百姓。他上奏认为,有关部门在江淮田地的经营管理上赋税苛刻 繁重,使得百姓一天比一天困苦,担心这样下去意料不到的变故可能发生。 D.吴元珪一直深受几代皇帝重用。世祖、武宗、英宗等都对他委以重任,言听 计从,并多有嘉奖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元珪乘传,未尽一昼夜而至。帝奇其速,擢枢密都事。(5分) (2)初,朱清、张瑄遍以金币连结当路,及败,具籍受赂者姓名,惟元珪一无 所污。 (5分) (二)课内文言文(8-14题,每题2分,共14分) 11、下列文学常识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集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诗歌305篇,按照内 容可以分为风(民间歌谣)、雅(祭祀乐歌)、颂(宫廷乐歌),主要表现手法 是赋比兴。 B.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他 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为“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 唐宋八大家之首”。代表性的作品有《马说》《原道》《原毁》等。 C.《礼记》,据传成书于西汉,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是儒、 释、道思想的资料汇编。 D.《后汉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一起被称为“四史” 12.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全正确的一项是( A.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导致 君子所依,小人所 腓 人格地下卑劣的人 B.汝岂得自由 不受拘束 感情君区区 怀 情意真挚 C.伏清白以死直兮 为……而死 女也不爽,士贰其 差错 岂余心之可惩 处罚 多谢后世 人 劝告 13.下列各项中的加点词,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A.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B.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C.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D.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14.下列加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A.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B.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C.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D.德合一君,而征一国 15.下列句子中画线的字,与“方六七十,如五六十”中的“如”意思相同的 项是( A.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B.宗庙之事,如会同 C.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D.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16.下列句式都相同的一组是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元珪乘传,未尽一昼夜而至。帝奇其速,擢枢密都事。(5 分) (2)初,朱清、张瑄遍以金币连结当路,及败,具籍受赂者姓名,惟元珪一无 所污。 (5 分) (二)课内文言文(8-14 题,每题 2 分,共 14 分) 11、下列文学常识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集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诗歌 305 篇,按照内 容可以分为风(民间歌谣)、雅(祭祀乐歌)、颂(宫廷乐歌),主要表现手法 是赋比兴。 B.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他 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为“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 “唐宋八大家之首”。代表性的作品有《马说》《原道》《原毁》等。 C.《礼记》,据传成书于西汉,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是儒、 释、道思想的资料汇编。 D.《后汉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一起被称为“四史”。 12.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导致 君子所依,小人所 腓 人格地下卑劣的人 B. 汝岂得自由 不受拘束 感情君区区 怀 情意真挚 C. 伏清白以死直兮 为……而死 女也不爽,士贰其 行 差错 D. 岂余心之可惩 处罚 多谢后世 人 劝告 13. 下列各项中的加点词,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 A.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B.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C.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D.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14. 下列加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 A.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B.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C.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D.德合一君,而征一国 15. 下列句子中画线的字,与“方六七十,如五六十”中的“如”意思相同的一 项是( ) A.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B.宗庙之事,如会同 C.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D.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16.下列句式都相同的一组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