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节激励之激励理论 第三节激励之激励理论 【回顾与说明】 回顾:权力的构成机制,如何科学运用权力,指挥的形式与要领, 如何进行工作协调。 说明:第三节的知识体系,以及学习本节的要求,让学生对决策 理论有一个总体认识。 【本节精言】 兴趣是参与的动力,参与是兴趣的起点。激励的巨 大源泉在于所参与的活动本身。 【走进管理】华东输油笞理的激励方式 华东输油管理局有8000多名职工,1万余名职工家属,管理着 沧临、濮临和鲁宁三条输油管线,担负着华北、胜利、中原三大油田 生产原油的输送任务。这样一条地下大动脉,在我国经济建设中有着 重要的战略意义。 但在管线建成投产后的一段时间内,出现了职工不安心在泵站工 作、劳动纪律松懈等问题。基层单位的领导常常花费很大气力做思想 工作而收效并不大。通过调查、分析,找出了问题的原因。从客观原 因上看,输油生产有着与其他企业不同的点多、线长和分散等特点, 四个输油公司和20多个输油泵站,70%以上建在远离城镇的乡村。 正是这种特殊性,给生产第-线的职工带来了一系列困难,如购粮买 菜、子女上学、幼儿入托、家属就业、食堂伙食花样少和质量差,以 及业余文化生活单调等等。从主观原因上看,一些单位的领导片面的 强调"先生产,后生活"甚至把生活后勤工作和生产对立起来,这样 就形成了落后的生活后勤和广大职工、家属生活方面的需要不能相适 应的矛盾,并逐渐上升为影响职工思想情绪、影响生产的主要矛盾。 例如在几个问题比较突出的泵站,有20%以上的职工向领导提出请调 报告;有的由于食堂办的差,50多个职工竟有30多个煤油炉,做小 锅的人数远远超过了在食堂就餐的人数;有的由于吃菜困难,职工中 脱岗买菜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为了买一斤盐、一支牙膏也要跑几里 路。 分析:如何调动员工分工的积极性?
5-3 节 激励之激励理论 134 第三节 激励之激励理论 【回顾与说明】 回顾:权力的构成机制,如何科学运用权力,指挥的形式与要领, 如何进行工作协调。 说明:第三节的知识体系,以及学习本节的要求,让学生对决策 理论有一个总体认识。 【本节精言】 兴趣是参与的动力,参与是兴趣的起点。激励的巨 大源泉在于所参与的活动本身。 【走进管理】 华东输油管理的激励方式 华东输油管理局有 8000 多名职工,1 万余名职工家属,管理着 沧临、濮临和鲁宁三条输油管线,担负着华北、胜利、中原三大油田 生产原油的输送任务。这样一条地下大动脉,在我国经济建设中有着 重要的战略意义。 但在管线建成投产后的一段时间内,出现了职工不安心在泵站工 作、劳动纪律松懈等问题。基层单位的领导常常花费很大气力做思想 工作而收效并不大。通过调查、分析,找出了问题的原因。从客观原 因上看,输油生产有着与其他企业不同的点多、线长和分散等特点, 四个输油公司和 20 多个输油泵站,70%以上建在远离城镇的乡村。 正是这种特殊性,给生产第一线的职工带来了一系列困难,如购粮买 菜、子女上学、幼儿入托、家属就业、食堂伙食花样少和质量差,以 及业余文化生活单调等等。从主观原因上看,一些单位的领导片面的 强调"先生产,后生活"甚至把生活后勤工作和生产对立起来,这样, 就形成了落后的生活后勤和广大职工、家属生活方面的需要不能相适 应的矛盾,并逐渐上升为影响职工思想情绪、影响生产的主要矛盾。 例如在几个问题比较突出的泵站,有 20%以上的职工向领导提出请调 报告;有的由于食堂办的差,50 多个职工竟有 30 多个煤油炉,做小 锅的人数远远超过了在食堂就餐的人数;有的由于吃菜困难,职工中 脱岗买菜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为了买一斤盐、一支牙膏也要跑几里 路。 分析:如何调动员工分工的积极性?
5-3节激励之激励理论 【讲授与训练】 激励机制 (一)激励的涵义与实质 所谓的激励,是指人类的一种心理状态,它具有加强和激发动机, 推动并引导行为指向目标的作用。通常认为,一切内心要争取的条件 欲望、需要、动力等,都构成对人的激励。 激励作为一种内在的心理活动过程和状态,不具有我们可以观察 的外部状态。但是,由于激励对人的行为具有驱动和导向作用,因此, 可以通过人的行为表现及效果来对激励的程度加以推断和测定。 (二)激励在管理中的作用 (1)有助于激发和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2)有助于将员工的个人目标导向实现组织目标的轨道。 (3)有助于增强组织的凝聚力,促进组织内部各组成部分的协 调统一。激励的核心作用是调动人的积极性。 (三)激励的特点: 最显著的特点是内在驱动性和自觉自愿性 (四)激励要素(心理机制)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行为具有目的性,而目的源于一定的动 机,动机又产生于需要。由需要引发动机,动机支配行为并指向预定 目标,是人类行为的一般模式,也是激励得以发挥作用的心理机制。 如下图 需要满足 反馈、修正 人类行为模式图 、需要:指人类或有机体缺乏某种东西时的状态,管理中的需要 特指人对某事物的渴求和欲望。它是一切行为的最初原动力
5-3 节 激励之激励理论 135 【讲授与训练】 一、激励机制 (一)激励的涵义与实质 所谓的激励,是指人类的一种心理状态,它具有加强和激发动机, 推动并引导行为指向目标的作用。通常认为,一切内心要争取的条件, 欲望、需要、动力等,都构成对人的激励。 激励作为一种内在的心理活动过程和状态,不具有我们可以观察 的外部状态。但是,由于激励对人的行为具有驱动和导向作用,因此, 可以通过人的行为表现及效果来对激励的程度加以推断和测定。 (二)激励在管理中的作用 (1)有助于激发和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2)有助于将员工的个人目标导向实现组织目标的轨道。 (3)有助于增强组织的凝聚力,促进组织内部各组成部分的协 调统一。激励的核心作用是调动人的积极性。 (三)激励的特点: 最显著的特点是内在驱动性和自觉自愿性。 (四)激励要素(心理机制)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行为具有目的性,而目的源于一定的动 机,动机又产生于需要。由需要引发动机,动机支配行为并指向预定 目标,是人类行为的一般模式,也是激励得以发挥作用的心理机制。 如下图: 人类行为模式图 1、需要:指人类或有机体缺乏某种东西时的状态,管理中的需要 特指人对某事物的渴求和欲望。它是一切行为的最初原动力。 刺激 引起 激发 产生行为 需要满足 反馈、修正 需要 动机 目标
5-3节激励之激励理论 2、动机:推动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指引这些活动去满足一定需要 的心理准备状态。动机在激励行为的过程中,具有以下功能 (1)始动功能。指动机唤起和驱动人们采取某种行动。 (2)导向和选择功能。指动机总是指向一定目标,具有选择行动 方向和行为方式的作用 (3)维持与强化功能。长久稳定的动机可以维持某种行为,并使 之持续进行。 3.外部刺激:这是激励的条件。它是指在激励的过程中,人们所 处的外部环境中诸种影响需要的条件与因素。主要指各种管理手段及 相应形成的管理环境。 4.行为:被管理者采取有利于组织目标实现的行为,是激励的目 的 (五)激励过程模式 1.激励的实质过程 是在外界刺激变量(各种管理手段与环境因素)的作用下,使内 在变量(需要、动机)产生持续不断的兴奋,从而引起被管理者积极 的行为反应(实现目标的努力)。 2.激励的过程模式 诱因 心理紧张动“目标实现需“实现目标的 驱力 激励的过程模式二、激励理论 (一)内容型激励理论 1.需要层次理论 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1954年提出
5-3 节 激励之激励理论 136 2、动机:推动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指引这些活动去满足一定需要 的心理准备状态。动机在激励行为的过程中,具有以下功能: (1)始动功能。指动机唤起和驱动人们采取某种行动。 (2)导向和选择功能。指动机总是指向一定目标,具有选择行动 方向和行为方式的作用。 (3)维持与强化功能。长久稳定的动机可以维持某种行为,并使 之持续进行。 3.外部刺激:这是激励的条件。它是指在激励的过程中,人们所 处的外部环境中诸种影响需要的条件与因素。主要指各种管理手段及 相应形成的管理环境。 4.行为:被管理者采取有利于组织目标实现的行为,是激励的目 的。 (五)激励过程模式 1.激励的实质过程: 是在外界刺激变量(各种管理手段与环境因素)的作用下,使内 在变量(需要、动机)产生持续不断的兴奋,从而引起被管理者积极 的行为反应(实现目标的努力)。 2.激励的过程模式 激励的过程模式 二、激励理论 (一)内容型激励理论 1.需要层次理论 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 1954 年提出。 诱因: 外部刺激 驱力: 需要 心理紧张动 机产生 目标实现需 要满足 实现目标的 行为
5-3节激励之激励理论 A.主要理论要点: (1)人的需要是有层次的,由低到高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 社会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如图示: (2)需要的实现和满足具有顺序性,即由低到高逐级实现。 (3)人的激励状态取决于其主导需要是否满足。(主导需要是指 在各种需要中占统治地位的需要。) (4)不同的人,各层次需要的强烈程度不一样。如图示。 知识阶层 贫困者 青年人 自我实现 尊安 尊重 我实 尊重 社会 社会 重 社会 安全 社会 生理 生理 生理 生理 需要层次示意图 不同的人各层次需要的强度不同 B.对管理实践的启示 (1)正确认识被管理者需要的多层次性 (2)找出受时代、环境及个人条件差异影响的优势需要,有针对 性地进行激励。 学生讨论:“雷锋现象”与需要层次论的观点一致吗? 2.双因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赫兹伯格20世纪50年代后期提出 A.基本观点 在实际工作中,存在两类不同的因素(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对 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劳动效率起着不同的作用。那些只能消除 工作中不满情绪,而不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不能从根本上激励员 工的因素叫保健因素:那些能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激发其工作热情、 能从根本上激励员工的因素叫激励因素
5-3 节 激励之激励理论 137 A.主要理论要点: (1)人的需要是有层次的,由低到高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 社会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如图示: (2)需要的实现和满足具有顺序性,即由低到高逐级实现。 (3)人的激励状态取决于其主导需要是否满足。(主导需要是指 在各种需要中占统治地位的需要。) (4)不同的人,各层次需要的强烈程度不一样。如图示。 需要层次示意图 不同的人各层次需要的强度不同 B.对管理实践的启示 (1)正确认识被管理者需要的多层次性; (2)找出受时代、环境及个人条件差异影响的优势需要,有针对 性地进行激励。 学生讨论:“雷锋现象”与需要层次论的观点一致吗? 2.双因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赫兹伯格 20 世纪 50 年代后期提出。 A.基本观点: 在实际工作中,存在两类不同的因素(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对 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劳动效率起着不同的作用。那些只能消除 工作中不满情绪,而不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不能从根本上激励员 工的因素叫保健因素;那些能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激发其工作热情、 能从根本上激励员工的因素叫激励因素。 尊重 自我实现 尊重 社会 安全 生理 青年人 自我 实现 尊重 社会 安全 生理 知识阶层 自我 实现 社会 安全 生理 自我实现 尊 安 社会全重 生理 贫困者
5-3节激励之激励理论 常见的保健因素有:组织政策、管理监督方式、工作条件、人际 关系、报酬、地位、职业稳定、个人生活需要等。 常见的激励因素有:成就、赏识(认可)、艰巨的工作任务、晋升、 成长、责任感等。赫兹伯格所说的保健因素和激励在实际的工作中有 所交叉,也因管理对象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B.对管理实践的启示 (1)善于区分管理实践中存在的两类因素 (2)管理者应动用各种手段,如调整工作的分工,实行工作内容 丰富化等来增加员工对工作的兴趣,千方百计地使员工满意自己的工 作 (3)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时期、不同阶层、不同组织 乃至每个人,最敏感的激励因素是各不相同的,应灵活地加以确定。 学生讨论:哪些因素将影响人们工作的积极性 3.激励需求理论: 由美国管理学家麦克莱兰提出。 基本观点 (1)人需求主要有三类:成就、权力和社会交往。 (2)一般情况下,主管人员的成就需要比较强烈。 (3)一个组织的成败,取决于其拥有的高成就需求的人数。(正 相关) (4)成就需求可以通过后在培养、训练而获得。 4.阿德佛的需要理论: 由美国学者阿德佛提出。 基本观点 (1)人的需要有三种:基本的生存需要、相互关系和谐的需要和 成长的需要。 (2)人的需要不一定是生来就有的,有的是通过后开学习产生的。 3)人的三种需求并不严格按先后顺序发展,遇到挫折有可能倒 退 (二)过程型激励理论
5-3 节 激励之激励理论 138 常见的保健因素有:组织政策、管理监督方式、工作条件、人际 关系、报酬、地位、职业稳定、个人生活需要等。 常见的激励因素有:成就、赏识(认可)、艰巨的工作任务、晋升、 成长、责任感等。赫兹伯格所说的保健因素和激励在实际的工作中有 所交叉,也因管理对象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B.对管理实践的启示 (1)善于区分管理实践中存在的两类因素。 (2)管理者应动用各种手段,如调整工作的分工,实行工作内容 丰富化等来增加员工对工作的兴趣,千方百计地使员工满意自己的工 作。 (3)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时期、不同阶层、不同组织, 乃至每个人,最敏感的激励因素是各不相同的,应灵活地加以确定。 学生讨论:哪些因素将影响人们工作的积极性。 3.激励需求理论: 由美国管理学家麦克莱兰提出。 基本观点: (1)人需求主要有三类:成就、权力和社会交往。 (2)一般情况下,主管人员的成就需要比较强烈。 (3)一个组织的成败,取决于其拥有的高成就需求的人数。(正 相关) (4)成就需求可以通过后在培养、训练而获得。 4.阿德佛的需要理论: 由美国学者阿德佛提出。 基本观点: (1)人的需要有三种:基本的生存需要、相互关系和谐的需要和 成长的需要。 (2)人的需要不一定是生来就有的,有的是通过后开学习产生的。 (3)人的三种需求并不严格按先后顺序发展,遇到挫折有可能倒 退。 (二)过程型激励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