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节权力与指挥 第二节控制的过程 【回顾与说明】 回顾:什么是控制机制与控制系统,管理控制的基本类型有哪些 何谓控制要领 说明:第二节的知识体系,以及学习本节的要求,让学生对控制 过程有一个基本了解 【本节精言】 管理者必须高度重视控制过程,因势利导,实 施有效的控制。 【走进管理】 西湖公司的控制方法 西湖公司是由李先生靠3千元创建起来的一家化妆品公司。李先 生于1984年高薪聘请雷先生接替自己的职位,担任董事长。 雷先生上任以后,采取一系列措施,推行李先生为公司制定的进 人医疗卫生行业的计划;与此同时,他在全公司内建立了一个严格的 控制系统:要求各部门制定出每月的预算报告,要求每个部门在每月 初都要对本部门的问题提出切实的解决方案,要求每月定期举行一次 由各部门经理和顾客参加的管理会议。要求各部门经理在会上提出自 己本部门在当月的主要工作目标和经济来往数目。同时他特别注意资 产回收率、销售边际及生产成本等经济动向。他也注意人事、财务收 人和降低成本费用方面的工作。 由于实行了上述措施,该公司获得了巨大成功。到20世纪80
5-2 节 权力与指挥 175 第二节 控制的过程 【回顾与说明】 回顾:什么是控制机制与控制系统,管理控制的基本类型有哪些, 何谓控制要领。 说明:第二节的知识体系,以及学习本节的要求,让学生对控制 过程有一个基本了解。 【本节精言】 管理者必须高度重视控制过程,因势利导,实 施有效的控制。 【走进管理】 西湖公司的控制方法 西湖公司是由李先生靠 3 千元创建起来的一家化妆品公司。李先 生于 1984 年高薪聘请雷先生接替自己的职位,担任董事长。 雷先生上任以后,采取一系列措施,推行李先生为公司制定的进 人医疗卫生行业的计划;与此同时,他在全公司内建立了一个严格的 控制系统:要求各部门制定出每月的预算报告,要求每个部门在每月 初都要对本部门的问题提出切实的解决方案,要求每月定期举行一次 由各部门经理和顾客参加的管理会议。要求各部门经理在会上提出自 己本部门在当月的主要工作目标和经济来往数目。同时他特别注意资 产回收率、销售边际及生产成本等经济动向。他也注意人事、财务收 人和降低成本费用方面的工作。 由于实行了上述措施,该公司获得了巨大成功。到 20 世纪 80
5-2节权力与指挥 年代末期,年销售量提高24%,到19如年销售额达到20亿元。然 而进入如年代以来,该公司逐渐出现了问题。1992年出现了公司有 史以来第一次收入下降趋势。商品滞销、价格下跌。主要原因:(1) 化妆品市场的销售量已达到饱和状态;(2)该公司制造的高级香水 直未能打开市场,销售情况没有预测的那样乐观;(3)国外公司对本国 市场的占领;(4)公司在国际市场上出现了不少问题,如推销员的冒进 得罪了推销商,公司形象未能很好地树立。 雷先生也意识到公司存在的问题。准备采取有力措施,以改变公 司目前的处境,他计划要对国际市场方面进行总结和调整。公司开始 研制新产品。他相信用大量资金硏制的医疗卫生工业品不久也可进入 市场 【分析】 1.雷先生在西湖公司里采用了哪些控制方法? 2.假设西湖公司原来没有严格的控制系统,雷先生在短期内推 行这么多控制措施,其他管理人员会有什么反应 3.就西湖公司的目前状况而言,怎样健全控制系统? 【讲授与训练】 控制的过程主要包括制定标准、衡量绩效、纠正偏差等三大阶段。 制定标准
5-2 节 权力与指挥 176 年代末期,年销售量提高 24%,到 19 如年销售额达到 20 亿元。然 而进入如年代以来,该公司逐渐出现了问题。1992 年出现了公司有 史以来第一次收入下降趋势。商品滞销、价格下跌。主要原因:(1) 化妆品市场的销售量已达到饱和状态;(2)该公司制造的高级香水,一 直未能打开市场,销售情况没有预测的那样乐观;(3)国外公司对本国 市场的占领;(4)公司在国际市场上出现了不少问题,如推销员的冒进 得罪了推销商,公司形象未能很好地树立。 雷先生也意识到公司存在的问题。准备采取有力措施,以改变公 司目前的处境,他计划要对国际市场方面进行总结和调整。公司开始 研制新产品。他相信用大量资金研制的医疗卫生工业品不久也可进入 市场。 【分析】 1.雷先生在西湖公司里采用了哪些控制方法? 2.假设西湖公司原来没有严格的控制系统,雷先生在短期内推 行这么多控制措施,其他管理人员会有什么反应? 3.就西湖公司的目前状况而言,怎样健全控制系统? 【讲授与训练】 控制的过程主要包括制定标准、衡量绩效、纠正偏差等三大阶段。 一、制定标准
5-2节权力与指挥 一)控制过程与控制条件 1.控制过程 控制是一个有规律的程序化过程,涉及如下三个基本问题: (1)计划和预期结果是什么? (2)用什么方法将实际结果和计划目标进行比较? (3)被授权的人适于采取什么样的纠正行动。 顺序回答这三个基本问题,就确定了实施管理控制职能的三个基 本阶段 (1)制定控制标准,执行控制职能。控制的第一步是订立明确、科 学的标准,以便确定控制的目标和依据。 (2)对照标准衡量工作绩效。标准制定后,管理者就要对照标准, 对受控系统的实际情况进行监测。 (3)采取纠正行动。根据偏差分析结果,进行决策,制定纠正偏差 措施,并付诸实施,以保证实际与目标一致。 2.控制的必备条件 (1)控制标准,没有标准就没有控制 (2)受控系统的相关信息,得不到准确与足够的信息也无法实现有 效控制 (3)必要的权力,即必须拥有能够纠正偏差的权力。 (二)控制标准及其形式 1控制标准 用来进行有效控制的标准,是指反映或衡量系统预期稳定状态的 水平或尺度。所谓系统的预期稳定状态,就是指由计划所设定的,按 照计划轨道运行,并最终实现计划目标的期望或理想的系统状态。而 标准则是界定或标示这种预期状态属性或特征的指标。一般来讲,计 划目标用作控制标准是较为理想的 2.控制标准范围的确定 需要对那些直接关系组织目标实现的基本活动领域或关键性活 动订立控制标准。一般按组织的基本活动种类来说,须订立业务标准 政策标准、职能标准、设备结构标准、人事标准及工作标准等。 如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为下列八个领域建立了标准
5-2 节 权力与指挥 177 (一)控制过程与控制条件 1.控制过程 控制是一个有规律的程序化过程,涉及如下三个基本问题: (1)计划和预期结果是什么? (2)用什么方法将实际结果和计划目标进行比较? (3)被授权的人适于采取什么样的纠正行动。 顺序回答这三个基本问题,就确定了实施管理控制职能的三个基 本阶段: (1)制定控制标准,执行控制职能。控制的第一步是订立明确、科 学的标准,以便确定控制的目标和依据。 (2)对照标准衡量工作绩效。标准制定后,管理者就要对照标准, 对受控系统的实际情况进行监测。 (3)采取纠正行动。根据偏差分析结果,进行决策,制定纠正偏差 措施,并付诸实施,以保证实际与目标一致。 2.控制的必备条件 (1)控制标准,没有标准就没有控制; (2)受控系统的相关信息,得不到准确与足够的信息也无法实现有 效控制; (3)必要的权力,即必须拥有能够纠正偏差的权力。 (二)控制标准及其形式 1 控制标准 用来进行有效控制的标准,是指反映或衡量系统预期稳定状态的 水平或尺度。所谓系统的预期稳定状态,就是指由计划所设定的,按 照计划轨道运行,并最终实现计划目标的期望或理想的系统状态。而 标准则是界定或标示这种预期状态属性或特征的指标。一般来讲,计 划目标用作控制标准是较为理想的。 2.控制标准范围的确定 需要对那些直接关系组织目标实现的基本活动领域或关键性活 动订立控制标准。一般按组织的基本活动种类来说,须订立业务标准、 政策标准、职能标准、设备结构标准、人事标准及工作标准等。 如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为下列八个领域建立了标准:
5-2节权力与指挥 (1)获利性(如利润) (2)市场地位 (3)生产率。 (4)产品领导地位。 (5)人员发展 (6)员工态度。 (7)公共责任。 (8)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之间的平衡。 3标准的表示形式 不同的业务领域、不同种类的活动各有不同形式的控制标准。但 是就其基本类型而言,表示标准的方法或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用实物量表示标准,如每月的生产数量。 (2)用价值量表示标准,这是最常用的标准,包括资金标准、收益 标准、成本标准等 (3)使用时间表示标准,如各种工时定额、完成任务的限期等。 (4)用定性指标表示标准,如企业的经营方向。控制的对象有的是 可以借助一定的量化指标来表示,而有的则只能使用定性标准。 (三)制定标准的方法 1.统计法 统计法就是根据企业内外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处理,确定衡量预 期成效的统计或常规数据。这样订立出的标准,是以对历史上统计数 据的经验分析为基础的。标准所选择的具体统计数字可能是平均数, 也可能是高于或低于中点的一个定点。这种方法制定的标准,较好地 反映了过去的平均或一般的水平或状态,为预期未来行为提供了有益 的依据。但当系统波动大时,这种方法就不准确了,因为它忽视了新 的情况,特别是未来可能出现的变化 2.估计法 估计法就是根据管理人员过去的经验和判断来估价控制标准。这 种方法制定的标准,实质上反映一种价值判断,管理者对目标的期望 及其个人价值系统将起决定作用;同时管理者需要对已经变化了的新 情况,特别是对未来的预期,运用主观判断能力进行评估。当然这种
5-2 节 权力与指挥 178 (1)获利性(如利润)。 (2)市场地位。 (3)生产率。 (4)产品领导地位。 (5)人员发展。 (6)员工态度。 (7)公共责任。 (8)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之间的平衡。 3.标准的表示形式 不同的业务领域、不同种类的活动各有不同形式的控制标准。但 是就其基本类型而言,表示标准的方法或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用实物量表示标准,如每月的生产数量。 (2)用价值量表示标准,这是最常用的标准,包括资金标准、收益 标准、成本标准等。 (3)使用时间表示标准,如各种工时定额、完成任务的限期等。 (4)用定性指标表示标准,如企业的经营方向。控制的对象有的是 可以借助一定的量化指标来表示,而有的则只能使用定性标准。 (三)制定标准的方法 1.统计法: 统计法就是根据企业内外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处理,确定衡量预 期成效的统计或常规数据。这样订立出的标准,是以对历史上统计数 据的经验分析为基础的。标准所选择的具体统计数字可能是平均数, 也可能是高于或低于中点的一个定点。这种方法制定的标准,较好地 反映了过去的平均或一般的水平或状态,为预期未来行为提供了有益 的依据。但当系统波动大时,这种方法就不准确了,因为它忽视了新 的情况,特别是未来可能出现的变化。 2.估计法: 估计法就是根据管理人员过去的经验和判断来估价控制标准。这 种方法制定的标准,实质上反映一种价值判断,管理者对目标的期望 及其个人价值系统将起决定作用;同时管理者需要对已经变化了的新 情况,特别是对未来的预期,运用主观判断能力进行评估。当然这种
5-2节权力与指挥 方法比前者缺乏一些关于历史状况或趋势的精确分析,但它更重视新 的情况,有利于发挥管理人员的主观技能,特别是在缺乏历史统计资 料的情况下,则更显示其长处。 3.工程法: 它是根据对具体工作情况作出客观的定量分析来制定标准的一 种方法。它不是利用现成的历史数据,也不是靠管理者的经验判断, 而是对实际发生的活动进行测量,从而订立出符合实际的可靠标准。 这种方法订立标准,一般是更科学,更可靠的,因为它是以实际测量 为基础的。但这种方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即有些实际工作测量的难 度是很大的,而且现在的实际又难以反映未来的变化。 二、衡量绩效 (一)绩效衡量的内容与要求 1.绩效衡量的内容 管理者就要对照标准,对受控系统的实际情况进行监测。衡量的 主要内容包括受控系统的资源配置、运行情况、工作成果等。监测的 核心是实际与计划是否一致,即是否存在大偏差。 2.绩效衡量的要求:绩效衡量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及时准确 (1)测量的时间性。衡量工作目的在于发现偏差,以便尽快纠正 按照标准来衡量实际成效的最好办法是能事先预见可能出现的偏差 这是较难办到的。但是至少应该做到抓紧监测工作,尽早发现偏差的 苗头,以便及时采取有力措施。测量工作的质量,在相当程度上反映 在预见性或及时性上,而落后、过时的测量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2)测量的准确性。衡量必须客观公正,真实准确。这就要求测量 者必须出以公心,客观公正,采用的方法、手段与方式要先进、科学、 可行 (二)采用科学的监测、考核方法 1.考核中的困难 有了明确的标准,还要有科学、可靠的考核方法,才能进行准确 的测量:对于一些可产生特定的、可计量的具体结果的活动,测量考 核是比较容易的。如对生产产品、销售商品,都有相应的实物量或价
5-2 节 权力与指挥 179 方法比前者缺乏一些关于历史状况或趋势的精确分析,但它更重视新 的情况,有利于发挥管理人员的主观技能,特别是在缺乏历史统计资 料的情况下,则更显示其长处。 3.工程法: 它是根据对具体工作情况作出客观的定量分析来制定标准的一 种方法。它不是利用现成的历史数据,也不是靠管理者的经验判断, 而是对实际发生的活动进行测量,从而订立出符合实际的可靠标准。 这种方法订立标准,一般是更科学,更可靠的,因为它是以实际测量 为基础的。但这种方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即有些实际工作测量的难 度是很大的,而且现在的实际又难以反映未来的变化。 二、衡量绩效 (一)绩效衡量的内容与要求 1.绩效衡量的内容 管理者就要对照标准,对受控系统的实际情况进行监测。衡量的 主要内容包括受控系统的资源配置、运行情况、工作成果等。监测的 核心是实际与计划是否一致,即是否存在大偏差。 2.绩效衡量的要求:绩效衡量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及时准确 (1)测量的时间性。衡量工作目的在于发现偏差,以便尽快纠正。 按照标准来衡量实际成效的最好办法是能事先预见可能出现的偏差。 这是较难办到的。但是至少应该做到抓紧监测工作,尽早发现偏差的 苗头,以便及时采取有力措施。测量工作的质量,在相当程度上反映 在预见性或及时性上,而落后、过时的测量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2)测量的准确性。衡量必须客观公正,真实准确。这就要求测量 者必须出以公心,客观公正,采用的方法、手段与方式要先进、科学、 可行。 (二)采用科学的监测、考核方法 1.考核中的困难 有了明确的标准,还要有科学、可靠的考核方法,才能进行准确 的测量;对于一些可产生特定的、可计量的具体结果的活动,测量考 核是比较容易的。如对生产产品、销售商品,都有相应的实物量或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