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温度 最能刺激味觉的温度在10~40℃之间,其中 以30℃最敏感,对于热食食品以60~65 ℃最适 宜,对于冷食食品则10 ℃较好。 4、溶解度和时间 只有溶解在水中的物质才能刺激味觉神经, 因此完全不溶于水的物质是无味的。易溶解的物 质呈味快,消失也快;难溶解的物质在口腔中味 觉产生的慢,但味觉持续的时间长
3、温度 最能刺激味觉的温度在10~40℃之间,其中 以30℃最敏感,对于热食食品以60~65 ℃最适 宜,对于冷食食品则10 ℃较好。 4、溶解度和时间 只有溶解在水中的物质才能刺激味觉神经, 因此完全不溶于水的物质是无味的。易溶解的物 质呈味快,消失也快;难溶解的物质在口腔中味 觉产生的慢,但味觉持续的时间长
5、各种味觉的相互作用 (1) 味的对比现象:两种以上适当浓度的呈味物质混合 时,会使其中一种单独的味觉更加突出的现象。 如:蔗糖溶液中加入0.017%NaCl甜味反而加强了; 味精在有食盐存在时,其鲜味会增强。 (2) 味的消杀现象:两种以上呈味物质以适当浓度混合 时,会使其中任何一种单独的味觉都减弱的现象。 (3)味的变调现象:一些呈味物质能抑制另一些物质的 味感的现象。 如:当尝过食盐或奎宁后,即刻饮无味的清水,会感 到清水有甜味
5、各种味觉的相互作用 (1) 味的对比现象:两种以上适当浓度的呈味物质混合 时,会使其中一种单独的味觉更加突出的现象。 如:蔗糖溶液中加入0.017%NaCl甜味反而加强了; 味精在有食盐存在时,其鲜味会增强。 (2) 味的消杀现象:两种以上呈味物质以适当浓度混合 时,会使其中任何一种单独的味觉都减弱的现象。 (3)味的变调现象:一些呈味物质能抑制另一些物质的 味感的现象。 如:当尝过食盐或奎宁后,即刻饮无味的清水,会感 到清水有甜味
(4)味的相乘 两种具有相同味觉的物质同时存在时,其味觉效果显 著增强并大于二者味觉简单的相加的现象称为味的相乘。 (5)味的阻碍 某些物质阻碍某些神经所导致的现象,称为味的阻碍。 (6)味的适应现象 当连续品尝某些滋味时,味觉的反应或新鲜感都会越 来越弱,这种现象称为味的适应现象
(4)味的相乘 两种具有相同味觉的物质同时存在时,其味觉效果显 著增强并大于二者味觉简单的相加的现象称为味的相乘。 (5)味的阻碍 某些物质阻碍某些神经所导致的现象,称为味的阻碍。 (6)味的适应现象 当连续品尝某些滋味时,味觉的反应或新鲜感都会越 来越弱,这种现象称为味的适应现象
§1.2 甜味和甜味物质
§1.2 甜味和甜味物质
夏伦贝格尔(Shallen berger)的AH/B理论: 甜味的风味单位(flavor unit): 是由共价结合的氢键键合质子和位置距离质子大 约3Å的电负性轨道产生的结合。 1、化合物分子中有相邻的电负性原子是产生甜味 的必要条件。 2、其中一个原子还必须具有氢键键合的质子。 3、氧、氮、氯原子在甜味分子中可以起到这个作 用,羟基氧原子可以在分子中作为AH或B基团。 一、呈甜机理 (Mechanism of sweet taste )
夏伦贝格尔(Shallen berger)的AH/B理论: 甜味的风味单位(flavor unit): 是由共价结合的氢键键合质子和位置距离质子大 约3Å的电负性轨道产生的结合。 1、化合物分子中有相邻的电负性原子是产生甜味 的必要条件。 2、其中一个原子还必须具有氢键键合的质子。 3、氧、氮、氯原子在甜味分子中可以起到这个作 用,羟基氧原子可以在分子中作为AH或B基团。 一、呈甜机理 (Mechanism of sweet tast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