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揭阳市2016届高三9月入学联考语文试题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第1-3小题。 “中庸”不仅是建立在儒家人性论基础上的一种伦理道德观,也是一种思想方 法。作为具有具体内容的儒家伦理道德观的“中庸”由孔子首创,经过后来的儒 家,特别是《中庸》一文的作者充实发挥而成熟。但是作为思想方法的“中庸” 或曰用“中”思想,则在孔子之前就已存在,儒家的“中庸”说正是从前人有关 用“中”的思想发展演变而来的。 先秦用“中”的思想一直可以上溯到西周时代关于刑罚之“中”的观念。《尚 书·吕刑》里说,“士制百姓于刑之中”,“惟良折狱,罔非在中”,“明启刑 书相占,咸庶中正”。这里所说的“刑之中”“在中”“中正”,都是指执行 刑罚要准确、合理、不偏不倚、无过与不及,也就是严格地符合法律(刑书)所制 定的标准。“中”是有原则的,要符合一定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原则。求“中” 反对过与不及,反对偏与倚,都是以有一个原则为前提的。如果不是先有一个 “中”的标准、原则,过与不及、偏与倚也就根本不存在,更谈不上在它们之间 搞调和折中了。 “中”不仅有恰到好处地符合于一定标准的意思,有时也可指这个标准本身。《荀 子·礼论》中所谓先王“为之立中制节”,意思就是说先王为之制立标准。这里 的“中”与“节”是一个意思,都是指标准、法度。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与“极”的含义相通。先秦典籍里的“极”字常常可以解释为“中”。如果我们 从符合一定的标准这个意义上来理解用“中”,并知道这一标准本身亦可称之为 “中”,那么,“中”与“极”的内在联系就不难解释了,因为“极”也包含标 准、准则的意思。《诗·卫风·氓》曰:“士也罔极”,所谓“罔极”,就是反 复无常,没有一定的准则。《尚书·洪范》有“皇极”一词,古人解释说:“皇, 大:极,中也。”所谓“皇极”就是“大中”,也即大准则、大法度的意思。正 如蔡沈《书经集传》所说:“极”是“标准之名,中立而四方之所取正焉者也” 切政治道德行为皆须合于“皇极”的法则,否则就是“偏”“陂”。 而反对“偏”“陂”也正是在“皇建其有极”(《尚书·洪范》的前提下进行的 总之,建“极”与用“中”意思是相通的,其基本含义都是说要公正地符合一定 的准则和法度 孔子将上述这种用“中”思想发挥运用到他的伦理道德理论中,从而创立了儒家 的“中庸”说。孔子说:“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可见孔子是把“中庸”作 为一种难能可贵的道德伦理准则提出的。儒家伦理学的“中庸”说同前人用 “中”思想的不同,就在于儒家给“中”的标准赋予了新的具体内容,这个具体 内容就是以“仁”为内在核心,以“礼”为外在形式的儒家伦理道德观。但 “中”字的基本含义,即合宜,合乎一定的标准或法则这一种意思,仍然保留在 儒家的“中庸”说中。(摘编自徐克谦《从“中”字的三重含义看中庸思想》 1.下列对用“中”思想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前人有关用“中”的思想是儒家“中庸”说产生的重要思想基础,从用“中” 思想到儒家的“中庸”说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 B.用“中”的思想在孔子之前已经存在了相当长的时间,不过,它这时只是作 为一种思想方法存在的
广东省揭阳市 2016 届高三 9 月入学联考语文试题 第 I 卷(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毎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第 1-3 小题。 “中庸”不仅是建立在儒家人性论基础上的一种伦理道德观,也是一种思想方 法。作为具有具体内容的儒家伦理道德观的“中庸”由孔子首创,经过后来的儒 家,特别是《中庸》一文的作者充实发挥而成熟。但是作为思想方法的“中庸” 或曰用“中”思想,则在孔子之前就已存在,儒家的“中庸”说正是从前人有关 用“中”的思想发展演变而来的。 先秦用“中”的思想一直可以上溯到西周时代关于刑罚之“中”的观念。《尚 书·吕刑》里说,“士制百姓于刑之中”,“惟良折狱,罔非在中”,“明启刑 书相占,咸庶中正”。这里所说的“刑之中”“在中”“ 中正”,都是指执行 刑罚要准确、合理、不偏不倚、无过与不及,也就是严格地符合法律(刑书)所制 定的标准。“中”是有原则的,要符合一定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原则。求“中”, 反对过与不及,反对偏与倚,都是以有一个原则为前提的。如果不是先有一个 “中”的标准、原则,过与不及、偏与倚也就根本不存在,更谈不上在它们之间 搞调和折中了。 “中”不仅有恰到好处地符合于一定标准的意思,有时也可指这个标准本身。《荀 子·礼论》中所谓先王“为之立中制节”,意思就是说先王为之制立标准。这里 的“中”与“节”是一个意思,都是指标准、法度。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 与“极”的含义相通。先秦典籍里的“极”字常常可以解释为“中”。如果我们 从符合一定的标准这个意义上来理解用“中”,并知道这一标准本身亦可称之为 “中”,那么,“中”与“极”的内在联系就不难解释了,因为“极”也包含标 准、准则的意思。《诗·卫风·氓》曰:“士也罔极”,所谓“罔极”,就是反 复无常,没有一定的准则。《尚书·洪范》有“皇极”一词,古人解释说:“皇, 大;极,中也。”所谓“皇极”就是“大中”,也即大准则、大法度的意思。正 如蔡沈《书经集传》所说:“极”是“标准之名,中立而四方之所取正焉者也”。 一切政治道德行为皆须合于“皇极”的法则,否则就是“偏”“陂”。 而反对“偏”“陂”也正是在“皇建其有极”(《尚书·洪范》)的前提下进行的。 总之,建“极”与用“中”意思是相通的,其基本含义都是说要公正地符合一定 的准则和法度。 孔子将上述这种用“中”思想发挥运用到他的伦理道德理论中,从而创立了儒家 的“中庸”说。孔子说:“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可见孔子是把“中庸”作 为一种难能可贵的道德伦理准则提出的。儒家伦理学的“中庸”说同前人用 “中”思想的不同,就在于儒家给“中”的标准赋予了新的具体内容,这个具体 内容就是以“仁”为内在核心,以“礼”为外在形式的儒家伦理道德观。但 “中”字的基本含义,即合宜,合乎一定的标准或法则这一种意思,仍然保留在 儒家的“中庸”说中。(摘编自徐克谦《从“中”字的三重含义看中庸思想》) 1.下列对用“中”思想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前人有关用“中”的思想是儒家“中庸”说产生的重要思想基础,从用“中” 思想到儒家的“中庸”说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 B.用“中”的思想在孔子之前已经存在了相当长的时间,不过,它这时只是作 为一种思想方法存在的
C.先秦用“中”思想的源头是西周时代刑罚之“中”的观念,这种观念表明当 时的刑罚具有准确、合理等特点。 D.用“中”思想是以有一个原则为前提的,否则,偏与倚、过与不及也就不存 在了,更不可能在它们之间进行调和折中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除恰到好处地符合一定标准外,“中”也可以指这个标准本身,从这个意义 上说,它和“节”“极”的含义相通, B.先秦典籍里的“极”字常常可以解释为“中”,意思是标准、法度,《诗·卫 风·氓》里“士也罔极”中的“极”字就是这个意思。 C.“皇极”是一切政治道德行为的法则,符合这个法则,不偏不倚、无过与不 及,就是“中”,否则就是“偏”“陂” D.儒家“中庸”说以儒家伦理道德观“仁”和“礼”为“中”的标准,它与前 人用“中”的思想并无相同之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庸”原本是一种思想方法,经过儒家的改造和发挥、变成具有具体内容 的儒家伦理道德观之后,应该就不再是思想方法了。 B.“中”是有原则的,《尚书·吕刑》里说的“刑之中”“在中”“中正”中 的“中”,其原则就是法律所制定的标准。 C.《荀子·礼论》中的“为之立中制节”与《尚书·洪范》中的“皇建其有极” 说法虽不同,体现的却都是用“中”的思想 D.儒家的“中庸”说是孔子提出的一种难能可贵的道德伦理准则,这个准则之 所以难能可贵,是因为孔子认为它是道德的最高境界。 二、古诗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 郑赐,字彦嘉,建宁人。洪武十八年进士。授监察御史。时天下郡邑吏多坐罪谪 戍,赐尝奉命于龙江编次行伍。方暑诸囚惫甚赐脱其械俾僦舍止息周其饮食病者 与医药多所全活。秩满当迁,湖广布政司参议阙,命赐与检讨吴文为之。二人协 心划弊,民以宁辑,苗、獠畏怀。母丧,去。服除,改北平参议,事成祖甚谨。 复坐累谪戍安东屯。及惠帝即位,成祖及楚王桢皆举赐为长史。不许,召为工部 尚书。燕兵起,督河南军扼燕。成祖入京师,李景隆讦赐罪亚齐、黄。逮至,帝 曰:“吾于汝何如,乃相背耶?”赐曰:“尽臣职耳。”帝笑释之,授刑部尚书。 永乐元年,劾都督孙岳擅毁太祖所建寺,诏安置海南。岳,建文时守凤阳,尝毁 寺材,修战舰以御燕军,燕知其有备,取他道南下,故赐劾之。二年劾李景隆阴 养亡命,谋不轨。又与陈瑛同劾耿炳文僭侈,炳文自经死。皆揣帝意所恶者。祁 阳教谕康孔髙朝京师还,枉道省母,会母疾,留侍九月不行。赐请逮问孔高,罪 当杖。帝曰:“母子暌数年,一旦相见难遽舍,况有疾,可矜也。”命复其官 三年秋,代李至刚为礼部尚书。四年正月,西域贡佛舍利,赐因请释囚。帝曰: “梁武、元顺溺佛教,有罪者不刑,纪纲大坏,此岂可效!”是年六月朔,日当 食,阴云不见,赐请贺。不许。赐言“宋盛时尝行之。”帝曰:“天下大矣,京 师不见,如天下见之何?”卒不许。 赐为人颇和厚,然不识大体,帝意轻之。为同官赵狃所间,六年六月忧悸卒。帝 疑其自尽。杨士奇曰:“赐有疾数日,惶惧不敢求退。昨立右顺门,力不支仆地, 口鼻有嘘无吸。”语未竟,帝曰:“微汝言,几误疑赐。赐固善人,才短耳 命予葬祭。洪熙元年赠太子少保,谥文安
C.先秦用“中”思想的源头是西周时代刑罚之“中”的观念,这种观念表明当 时的刑罚具有准确、合理等特点。 D.用“中”思想是以有一个原则为前提的,否则,偏与倚、过与不及也就不存 在了,更不可能在它们之间进行调和折中。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除恰到好处地符合一定标准外,“中”也可以指这个标准本身,从这个意义 上说,它和“节”“极”的含义相通。 B.先秦典籍里的“极”字常常可以解释为“中”,意思是标准、法度,《诗·卫 风·氓》里“士也罔极”中的“极”字就是这个意思。 C.“皇极”是一切政治道德行为的法则,符合这个法则,不偏不倚、无过与不 及,就是“中”,否则就是“偏”“陂”。 D.儒家“中庸”说以儒家伦理道德观“仁”和“礼”为“中”的标准,它与前 人用“中”的思想并无相同之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庸”原本是一种思想方法,经过儒家的改造和发挥、变成具有具体内容 的儒家伦理道德观之后,应该就不再是思想方法了。 B.“中”是有原则的,《尚书·吕刑》里说的“刑之中”“在中”“中正”中 的“中”,其原则就是法律所制定的标准。 C.《荀子·礼论》中的“为之立中制节”与《尚书·洪范》中的“皇建其有极”, 说法虽不同,体现的却都是用“中”的思想。 D.儒家的“中庸”说是孔子提出的一种难能可贵的道德伦理准则,这个准则之 所以难能可贵,是因为孔子认为它是道德的最高境界。 二、古诗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19 分) 郑赐,字彦嘉,建宁人。洪武十八年进士。授监察御史。时天下郡邑吏多坐罪谪 戍,赐尝奉命于龙江编次行伍。方暑诸囚惫甚赐脱其械俾僦舍止息周其饮食病者 与医药多所全活。秩满当迁,湖广布政司参议阙,命赐与检讨吴文为之。二人协 心划弊,民以宁辑,苗、獠畏怀。母丧,去。服除,改北平参议,事成祖甚谨。 复坐累谪戍安东屯。及惠帝即位,成祖及楚王桢皆举赐为长史。不许,召为工部 尚书。燕兵起,督河南军扼燕。成祖入京师,李景隆讦赐罪亚齐、黄。逮至,帝 曰:“吾于汝何如,乃相背耶?”赐曰:“尽臣职耳。”帝笑释之,授刑部尚书。 永乐元年,劾都督孙岳擅毁太祖所建寺,诏安置海南。岳,建文时守凤阳,尝毁 寺材,修战舰以御燕军,燕知其有备,取他道南下,故赐劾之。二年劾李景隆阴 养亡命,谋不轨。又与陈瑛同劾耿炳文僭侈,炳文自经死。皆揣帝意所恶者。祁 阳教谕康孔高朝京师还,枉道省母,会母疾,留侍九月不行。赐请逮问孔高,罪 当杖。帝曰:“母子暌数年,一旦相见难遽舍,况有疾,可矜也。”命复其官。 三年秋,代李至刚为礼部尚书。四年正月,西域贡佛舍利,赐因请释囚。帝曰: “梁武、元顺溺佛教,有罪者不刑,纪纲大坏,此岂可效!”是年六月朔,日当 食,阴云不见,赐请贺。不许。赐言“宋盛时尝行之。”帝曰:“天下大矣,京 师不见,如天下见之何?”卒不许。 赐为人颇和厚,然不识大体,帝意轻之。为同官赵羾所间,六年六月忧悸卒。帝 疑其自尽。杨士奇曰:“赐有疾数日,惶惧不敢求退。昨立右顺门,力不支仆地, 口鼻有嘘无吸。”语未竟,帝曰:“微汝言,几误疑赐。赐固善人,才短耳。” 命予葬祭。洪熙元年赠太子少保,谥文安
(选自《明史·列传第三十九》,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民以宁辑,苗、獠畏怀辑:和睦 B炳文自经死经:上吊 C.李景隆讦赐罪亚齐、黄讦:揭发 D.枉道省母枉:违背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方暑/诸囚惫甚/赐脱其械/俾僦舍止息/周其饮食/病者与医药/多所全活, B.方暑诸囚惫甚/赐脱其械俾/僦舍止息/周其饮食/病者与医药/多所全活。 C.方暑/诸囚惫甚/赐脱其械俾/僦舍止息/周其饮食病者/与医药/多所全活 D.方暑/诸囚惫甚/赐脱其械/俾僦舍止息/周其饮食病者/与医药/多所全活,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郑赐为人和厚。在安排因罪被贬戍边的人员过程中,郑赐给他们卸去刑具, 让他们在租来的房屋中休息,周济他们饮食,病者问医问药,使很多人活了下来。 B.郑赐做地方官小有成绩,很得民心。湖广布政司参议一职空缺,朝廷命郑赐 担任,他倾力除弊,百姓得以安居,苗、僚部族也心怀敬服。 C.郑赐做事喜欢揣摩皇帝心思。郑赐先弹劾孙岳擅自损毁太祖修建的寺庙,后 弹劾李景隆暗中收养亡命之徒,图谋不轨,又与陈瑛弹劾耿炳文超越本分 D.郑赐遇事胆小,忧悸而死。他被同僚赵狃离间,病了多天,心里害怕而不敢 要求退下,站在右顺门,因力不支倒地而亡。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母子暌数年,一旦相见难遽舍,况有疾,可矜也。 (2)帝曰:“微汝言,几误疑赐。赐固善人,才短耳。”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江城子·病起春尽 陈子龙 帘病枕五更钟。晓云空,卷残红。无情春色,去矣几时逢?添我几行清泪也, 留不住,苦匆匆。 楚宫吴苑草茸茸。恋芳丛,绕游蜂。料得来年,相见画屏中。人自伤心花自笑, 凭燕子,舞东风。 [注]陈子龙:明末文学家,本诗大约作于南明福王朝灭亡后一年。 8.这首词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5分) 9.“人自伤心花自笑,凭燕子,舞东风”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登高》中作者对自己漂泊异乡、年老体弱感叹的句子是:“, (2)杜牧《阿房宫赋》中“ 勾勒出阿房宫占地广阔、凌云蔽日 的气势,给人以雄伟壮观的印象。 (3)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抒发征夫戍边难归的无奈和对家乡眷念之情的句 子是“,”。 乙选考题
(选自《明史•列传第三十九》,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民以宁辑,苗、獠畏怀 辑:和睦 B 炳文自经死 经:上吊 C.李景隆讦赐罪亚齐、黄 讦:揭发 D.枉道省母 枉:违背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方暑/诸囚惫甚/赐脱其械/俾僦舍止息/周其饮食/病者与医药/多所全活。 B.方暑诸囚惫甚/赐脱其械俾/僦舍止息/周其饮食/病者与医药/多所全活。 C.方暑/诸囚惫甚/赐脱其械俾/僦舍止息/周其饮食病者/与医药/多所全活。 D.方暑/诸囚惫甚/赐脱其械/俾僦舍止息/周其饮食病者/与医药/多所全活。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郑赐为人和厚。在安排因罪被贬戍边的人员过程中,郑赐给他们卸去刑具, 让他们在租来的房屋中休息,周济他们饮食,病者问医问药,使很多人活了下来。 B.郑赐做地方官小有成绩,很得民心。湖广布政司参议一职空缺,朝廷命郑赐 担任,他倾力除弊,百姓得以安居,苗、僚部族也心怀敬服。 C.郑赐做事喜欢揣摩皇帝心思。郑赐先弹劾孙岳擅自损毁太祖修建的寺庙,后 弹劾李景隆暗中收养亡命之徒,图谋不轨,又与陈瑛弹劾耿炳文超越本分。 D.郑赐遇事胆小,忧悸而死。他被同僚赵羾离间,病了多天,心里害怕而不敢 要求退下,站在右顺门,因力不支倒地而亡。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母子暌数年,一旦相见难遽舍,况有疾,可矜也。 (2)帝曰:“微汝言,几误疑赐。赐固善人,才短耳。”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8—9 题。 江城子·病起春尽 陈子龙[注] 一帘病枕五更钟。晓云空,卷残红。无情春色,去矣几时逢?添我几行清泪也, 留不住,苦匆匆。 楚宫吴苑草茸茸。恋芳丛,绕游蜂。料得来年,相见画屏中。人自伤心花自笑, 凭燕子,舞东风。 [注]陈子龙:明末文学家,本诗大约作于南明福王朝灭亡后一年。 8.这首词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5 分) 9.“人自伤心花自笑,凭燕子,舞东风”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6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登高》中作者对自己漂泊异乡、年老体弱感叹的句子是:“ , ” (2)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 ”勾勒出阿房宫占地广阔、凌云蔽日 的气势,给人以雄伟壮观的印象。 (3)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抒发征夫戍边难归的无奈和对家乡眷念之情的句 子是“ , ”。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注意:作答时请用2B铅 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题目内的小题,不得选 做另一题目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栗子·立子 许福元 这是一个傍晚。我这个五十五岁的汉子,要守株待兔般,等一个小王八蛋子。 就在昨天的傍晚,路灯初上的时候,石园农贸市场东,一家一家网吧西边的辅 路上,我从一个小王八蛋子手中,买了半口袋栗子 车就停在辅路上,我刚要开门,一个留着公鸡头的小伙子却站起身奔向我,还喊 了 我觉得这个年轻人的发型怎么看都不像人的发型。两耳的上侧,剃得很光,唯独 从前额至头顶直达脑后,一丛黄发耸立着。脸型是夹板脸,头型是醋葫芦,发型 是公鸡头。 他看我留意他的发型,很潇洒地用左手从前往后捋了一下,然后问:“大叔,你 要栗子吗?”马路牙子上,戳立着一条鸡肠子口袋。半口袋栗子露了出来,油亮 油亮。“大叔,您看,一个是一个的。 “不是一个是一个,你这栗子是带犊的绵羊,还能大个下小个的吗?”我生长在 平原,连栗子树都没看见过,但还得装出内行的样子,“你这栗子,不是老品种。” “大叔,您老好眼力。这是延庆海字口村西山坡的刺球板栗,口感好,还有观赏 价值。” “多少钱一斤?”我有点心动了 口价,七块。您刚才从市场一路浏览过来,一连访问了两份,糖炒栗子十 生栗子七块六,是吧?我复制得可对?”小伙子又补充一句,“您得包圆,打包, 我不零卖。”他摆出一个卖不卖两可的姿势,两条瘦腿撇着,抬起眼睛望着头顶 上那盏高高的昏黄路灯,脖颈子梗梗着。 我试着掂了掂,“三十来斤?” “大叔,您手就是秤。三十三斤,算您三十斤。不信我有弹簧秤,咱有一斤算 斤 我决定买了,但还得跟这只公鸡逗一逗:“小伙子,货到街头死。你也别一口价。 咱取个吉利,六块六一斤,你顺我也顺。三十乘六块六,一百九十八元,我也凑 整,二百 小伙子似乎迟疑了一下,但还是点了点头,“那我就按确定、保存、上传键了。 您拿袋子了吗?” “要不这样,您连口袋捎走,不过您得交五十元押金,明天在这会儿这地儿,您 把空口袋拿来,我再退您五十块钱如何?您别觉得五十块钱多,这口袋可是我爷 爷的命根子,是古董。要是他在,一千块钱他也不会卖。 二百五,付钱毕。他提起袋子要给送上车,我忽然产生了怀疑:“慢。”我用 只手从上往下插下去,从袋子底部抄起一把栗子,下面的栗子似乎更大更光更亮 些。小伙子似乎看出我的担心,笑说:“您摸着砖头了吗? 他匆匆离去,闪进了对过那家网吧。 兴冲冲回到家里,第一件事让我老伴赶紧烧柴锅、煮栗子,并喊我弟我姐我侄来。 只半个时辰,锅里便散发出异味。半锅熟栗子,熏得我呲牙咧嘴
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注意:作答时请用 2B 铅 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题目内的小题,不得选 做另一题目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栗子·立子 许福元 这是一个傍晚。我这个五十五岁的汉子,要守株待兔般,等一个小王八蛋子。 就在昨天的傍晚, 路灯初上的时候,石园农贸市场东,一家一家网吧西边的辅 路上,我从一个小王八蛋子手中,买了半口袋栗子。 车就停在辅路上,我刚要开门,一个留着公鸡头的小伙子却站起身奔向我,还喊 了一声“大叔!” 我觉得这个年轻人的发型怎么看都不像人的发型。两耳的上侧,剃得很光,唯独 从前额至头顶直达脑后,一丛黄发耸立着。脸型是夹板脸,头型是醋葫芦,发型 是公鸡头。 他看我留意他的发型,很潇洒地用左手从前往后捋了一下,然后问:“大叔,你 要栗子吗?”马路牙子上,戳立着一条鸡肠子口袋。半口袋栗子露了出来,油亮 油亮。“大叔,您看,一个是一个的。” “不是一个是一个,你这栗子是带犊的绵羊,还能大个下小个的吗?”我生长在 平原,连栗子树都没看见过,但还得装出内行的样子,“你这栗子,不是老品种。” “大叔,您老好眼力。这是延庆海字口村西山坡的刺球板栗,口感好,还有观赏 价值。” “多少钱一斤?”我有点心动了。 “一口价,七块。您刚才从市场一路浏览过来,一连访问了两份,糖炒栗子十二, 生栗子七块六,是吧?我复制得可对?”小伙子又补充一句,“您得包圆,打包, 我不零卖。”他摆出一个卖不卖两可的姿势,两条瘦腿撇着,抬起眼睛望着头顶 上那盏高高的昏黄路灯,脖颈子梗梗着。 我试着掂了掂,“三十来斤?” “大叔,您手就是秤。三十三斤,算您三十斤。不信我有弹簧秤,咱有一斤算一 斤。” 我决定买了,但还得跟这只公鸡逗一逗:“小伙子,货到街头死。你也别一口价。 咱取个吉利,六块六一斤,你顺我也顺。三十乘六块六,一百九十八元,我也凑 整,二百。” 小伙子似乎迟疑了一下,但还是点了点头,“那我就按确定、保存、上传键了。 您拿 袋子了吗?” “要不这样,您连口袋捎走,不过您得交五十元押金,明天在这会儿这地儿,您 把空口袋拿来,我再退您五十块钱如何?您别觉得五十块钱多,这口袋可是我爷 爷的命根子,是古董。要是他在,一千块钱他也不会卖。” 二百五,付钱毕。他提起袋子要给送上车,我忽然产生了怀疑:“慢。”我用一 只手从上往下插下去,从袋子底部抄起一把栗子,下面的栗子似乎更大更光更亮 些。小伙子似乎看出我的担心,笑说:“您摸着砖头了吗?” 他匆匆离去,闪进了对过那家网吧。 兴冲冲回到家里,第一件事让我老伴赶紧烧柴锅、煮栗子,并喊我弟我姐我侄来。 只半个时辰,锅里便散发出异味。半锅熟栗子,熏得我呲牙咧嘴
还是傍晚,还是这个老地方,路灯的影子像钉子一样,将我钉在这里。我等这个 小伙子,这个公鸡头,这个小王八蛋子。 年轻人没来,一个老人倒是颤颤巍巍地来到我的面前。高个,背微驼,满脸刀刻 似的核桃纹,扇风耳,鼻子髙而直。拄一根花椒木拐杖,立定,双手作揖,开口 便说:“您,您,您就是从我孙子手里买坏栗子那位客官吧? 老人叹口气:“您手上有我家的口袋,那口袋上有我祖上的堂号。”老人从腋下 抽出一条口袋,铺在地上。又对我说:“麻烦您了,您把您那条也打开,拼上, 这是一对。”两条口袋上下对齐,左右对正,墨迹清晰,笔迹可辨:“货真价实 童叟无欺诚信堂”。 诚信堂,早有耳闻,那可是老字号。主要经营干鲜果品。老人小心虔诚地折叠起 那两条口袋,郑重地塞到我手里二百五十块钱。拉住我的手说:“这孩子把您气 苦了。您跟他治气,忒不值了。养不教,爷之过。他爸他妈,扔下他时刚一周半, 就到深圳打工去了。十七年了,见面不到十六次。家里二层楼盖得方正,可孩子 走斜道了。让您笑话,百年老店的字号,给毁喽!” 我坚持要送老人一段路,老人又回身立定,双手作揖:“您回吧。我还要去找立 子 我说:“您不要再找栗子了。那些栗子,只有一个半个是好的。其余的,都是坏 的 老人无奈地向我苦笑:“我的孙子,他就叫立子。站立的立,儿子的子。他爸他 妈的这棵独苗,儿子倒是个儿子,可没立住哇!”然后,用花椒木拐杖一指对面 灯火通明的网吧,“那就是个大烟馆呀。我掏他去,孽障! 我刚往前走一段路,身后传来“哗啦啦”的一片声响。我回头望去,网吧那两扇 大玻璃窗,坏成了两个大黑洞,如宇宙间的黑洞。 (选自《光明日报》2014年07月25日,14版,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以第一人称“我”来叙述,使故事更真实;“我”对社会上坑蒙拐骗的事 非常痛恨,要好好惩罚那个年轻人,可见“我”是一个非常正直的人 B.小说只讲述了两个傍晚所发生的故事,既没有复杂的情节,也没有高大的人物 形象,但却反映了深刻的主题一一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C.小说善用伏笔照应手法,如“他匆匆离去,闪进了对过那家网吧”,既与开头 “一家一家网吧……”照应,也为后文老人砸坏网吧玻璃窗埋下伏笔。 D.“养不教,爷之过”,这不是客气话,立子的爷爷也意识到自己没有教育好孙 子,对立子过于宠爱、放任,爷爷对立子的现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E.黑洞是密度超大的星球,吸纳一切。作者将网吧那两扇被老人打碎的玻璃窗比 喻为“宇宙的黑洞”,形象地写出了网吧对青少年的巨大引力和毒害。 (2)小说将第一天傍晚发生的故事以插叙的形式再现,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 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中的立子沉迷网络,以致于坑蒙拐骗,那么,你认为造成立子现状的因 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6分) (4)小说的标题很特别,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8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千秋一寸心,红楼无限情
还是傍晚,还是这个老地方,路灯的影子像钉子一样,将我钉在这里。我等这个 小伙子,这个公鸡头,这个小王八蛋子。 年轻人没来,一个老人倒是颤颤巍巍地来到我的面前。高个,背微驼,满脸刀刻 似的核桃纹,扇风耳,鼻子高而直。拄一根花椒木拐杖,立定,双手作揖,开口 便说:“您,您,您就是从我孙子手里买坏栗子那位客官吧?” 老人叹口气:“您手上有我家的口袋,那口袋上有我祖上的堂号。”老人从腋下 抽出一条口袋,铺在地上。又对我说:“麻烦您了,您把您那条也打开,拼上, 这是一对。”两条口袋上下对齐,左右对正,墨迹清晰,笔迹可辨:“货真价实 童叟无欺诚信堂”。 诚信堂,早有耳闻,那可是老字号。主要经营干鲜果品。老人小心虔诚地折叠起 那两条口袋,郑重地塞到我手里二百五十块钱。拉住我的手说:“这孩子把您气 苦了。您跟他治气,忒不值了。养不教,爷之过。他爸他妈,扔下他时刚一周半, 就到深圳打工去了。十七年了,见面不到十六次。家里二层楼盖得方正,可孩子 走斜道了。让您笑话,百年老店的字号,给毁喽!” 我坚持要送老人一段路,老人又回身立定,双手作揖:“您回吧。我还要去找立 子。” 我说:“您不要再找栗子了。那些栗子,只有一个半个是好的。其余的,都是坏 的。” 老人无奈地向我苦笑:“我的孙子,他就叫立子。站立的立,儿子的子。他爸他 妈的这棵独苗,儿子倒是个儿子,可没立住哇!”然后,用花椒木拐杖一指对面 灯火通明的网吧,“那就是个大烟馆呀。我掏他去,孽障!” 我刚往前走一段路,身后传来“哗啦啦”的一片声响。我回头望去,网吧那两扇 大玻璃窗,坏成了两个大黑洞,如宇宙间的黑洞。 (选自《光明日报》2014 年 07 月 25 日,14 版,有删改) ⑴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 分) A.小说以第一人称“我”来叙述,使故事更真实;“我”对社会上坑蒙拐骗的事 非常痛恨,要好好惩罚那个年轻人,可见“我”是一个非常正直的人。 B.小说只讲述了两个傍晚所发生的故事,既没有复杂的情节,也没有高大的人物 形象,但却反映了深刻的主题——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C.小说善用伏笔照应手法,如“他匆匆离去,闪进了对过那家网吧”,既与开头 “一家一家网吧……”照应,也为后文老人砸坏网吧玻璃窗埋下伏笔。 D.“养不教,爷之过”,这不是客气话,立子的爷爷也意识到自己没有教育好孙 子,对立子过于宠爱、放任,爷爷对立子的现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E.黑洞是密度超大的星球,吸纳一切。作者将网吧那两扇被老人打碎的玻璃窗比 喻为“宇宙的黑洞”,形象地写出了网吧对青少年的巨大引力和毒害。 ⑵小说将第一天傍晚发生的故事以插叙的形式再现,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 简要分析。(6 分) ⑶小说中的立子沉迷网络,以致于坑蒙拐骗,那么,你认为造成立子现状的因 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6 分) ⑷小说的标题很特别,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8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千秋一寸心,红楼无限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