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揭阳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命题:林怡倩审题:闫喜生 本试题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 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艺术追求的静寒境界,宁静而渊澄,有一种自然而平淡的美,这与中国人的 文化追求有关。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仅 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审美追求 静寒境界是片宁静的天地。宁静驱除了尘世的喧嚣,将人们带λ悠远清澄的世界 中;宁静涤荡了人们的心灵污垢,使心如冰壶,从而归于浩然明澈的宇宙之中 宁静本身就是道,是宇宙之本,中国艺术追求这种绝对的宁静。比如在中国画中 永恒的宁静是其当家面目。烟林寒树,雪夜归舟,深山萧寺,渔庄清夏,这些习 见的画题,都在幽冷中透出宁静。这里没有鼓荡和聒噪,没有激烈的冲突,即使 像范宽《溪山行旅图》中的飞瀑,也在空寂的氛围中,失去了如雷的喧嚣。寒江 静横,孤舟闲泛,枯树萧森,将人们带入永恒的宁静中。如北宋画家王晋卿传世 名作《渔村小雪图卷》,画山间晴雪之状,意境清幽,气氛静寂,画中渔村山体 均以薄雪轻施,寒林点缀于石间崖隙,江水荡漾,与远山相应,一切都在清晖中 浮动,真是幽寒宁静之极。 中国画家酷爱静寒之境,是因为静反映了一种独特的心境。画之静是画家静观默 照的结果,也是画家高旷怀抱的写照。画家在静寒之中陶冶心灵,以静寒来表现 自己与尘世的距离,同时通过静寒来表达对宇宙的独特理解。 中国艺术的静寒之境,绝不是追求空虚和死寂,而是要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 跃迁。以静观动,动静相宜,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通则,它一般是在静寒中表现 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文嘉自题《仿倪元镇山水》:“高 灵爽气澄,落日横烟冷,寂寞草云亭,孤云乱小影。”在静寂冷寒的天地中,空 亭孑立,似是令人窒息的死寂,然而,你看那孤云舒卷,轻烟飘渺,青山浮荡, 孤亭影乱,这不正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吗!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在这动 静转换中全然荡去。 静与空是相联系的,静作用于听觉,空作用于视觉,听觉的静能推荡视觉的空, 而视觉的空也能加重静的气氛。在中国画中,空绝非别无一物,往往与静相融合, 形成宁静空茫的境界。因此,静之寒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空之寒。中国艺术热衷于 创造“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的境界,拒斥俗世的欲望,不介入社会的复杂文化 活动,尽量保持“自然的纯粹性”,即以山水面貌的原样呈现,不去割裂自然的 原有联系。空山无人,任物兴现,山水林泉都加入到自然的生命合唱中去 (节选自朱良志《一丸冷月的韵味》,有删改) 1.下列对“静寒境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它宁静而明澈,化解了龌龊与清洁的冲突,还我们清清世界、朗朗乾坤 B.它体现着自然而平淡的美,表明了永恒的宁静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全部内容。 C.它可以帮助我们还原宇宙的本来面目,表达我们对宇宙的独特理解。 D.它追求一种绝对的宁静,但这种宁静却不是真正的空虚与死寂 【答案】1.D
广东省揭阳市 2018 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命题:林怡倩 审题:闫喜生 本试题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 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时间:150 分钟满分: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艺术追求的静寒境界,宁静而渊澄,有一种自然而平淡的美,这与中国人的 文化追求有关。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仅 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审美追求。 静寒境界是片宁静的天地。宁静驱除了尘世的喧嚣,将人们带入悠远清澄的世界 中;宁静涤荡了人们的心灵污垢,使心如冰壶,从而归于浩然明澈的宇宙之中。 宁静本身就是道,是宇宙之本,中国艺术追求这种绝对的宁静。比如在中国画中, 永恒的宁静是其当家面目。烟林寒树,雪夜归舟,深山萧寺,渔庄清夏,这些习 见的画题,都在幽冷中透出宁静。这里没有鼓荡和聒噪,没有激烈的冲突,即使 像范宽《溪山行旅图》中的飞瀑,也在空寂的氛围中,失去了如雷的喧嚣。寒江 静横,孤舟闲泛,枯树萧森,将人们带入永恒的宁静中。如北宋画家王晋卿传世 名作《渔村小雪图卷》,画山间晴雪之状,意境清幽,气氛静寂,画中渔村山体 均以薄雪轻施,寒林点缀于石间崖隙,江水荡漾,与远山相应,一切都在清晖中 浮动,真是幽寒宁静之极。 中国画家酷爱静寒之境,是因为静反映了一种独特的心境。画之静是画家静观默 照的结果,也是画家高旷怀抱的写照。画家在静寒之中陶冶心灵,以静寒来表现 自己与尘世的距离,同时通过静寒来表达对宇宙的独特理解。 中国艺术的静寒之境,绝不是追求空虚和死寂,而是要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 跃迁。以静观动,动静相宜,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通则,它一般是在静寒中表现 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文嘉自题《仿倪元镇山水》:“高 灵爽气澄,落日横烟冷,寂寞草云亭,孤云乱小影。”在静寂冷寒的天地中,空 亭孑立,似是令人窒息的死寂,然而,你看那孤云舒卷,轻烟飘渺,青山浮荡, 孤亭影乱,这不正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吗!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在这动 静转换中全然荡去。 静与空是相联系的,静作用于听觉,空作用于视觉,听觉的静能推荡视觉的空, 而视觉的空也能加重静的气氛。在中国画中,空绝非别无一物,往往与静相融合, 形成宁静空茫的境界。因此,静之寒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空之寒。中国艺术热衷于 创造“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的境界,拒斥俗世的欲望,不介入社会的复杂文化 活动,尽量保持“自然的纯粹性”,即以山水面貌的原样呈现,不去割裂自然的 原有联系。空山无人,任物兴现,山水林泉都加入到自然的生命合唱中去。 (节选自朱良志《一丸冷月的韵味》,有删改) 1. 下列对“静寒境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它宁静而明澈,化解了龌龊与清洁的冲突,还我们清清世界、朗朗乾坤。 B. 它体现着自然而平淡的美,表明了永恒的宁静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全部内容。 C. 它可以帮助我们还原宇宙的本来面目,表达我们对宇宙的独特理解。 D. 它追求一种绝对的宁静,但这种宁静却不是真正的空虚与死寂。 【答案】1. D
试题分析:此题考査理解文中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在整体感知文 章内容的基础上,从文中找到与“静寒境界”相关的语段,然后代入原文进行比 较分析,做出判断取舍,A项,“化解了龌龊与清洁的冲突”错。B.“全部内 容”绝对化。C、“还原宇宙的本来面目”无中生有,“我们”应是“画家”。 所以选D 2.关于中国画对“静寒之境”的追求,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画的习见画题尽管内容指向不尽相同,但其基本特点是在幽冷中透出宁 静 B.无论是动态之景还是静态之景,画家都力图营造空寂的氛围,驱除喧嚣,归 于幽静 C.画之静表达的是一种独特的心境,画家在静寒中涵养自己,表现自己与尘世 的距离 D.中国画以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反衬现实世界的生机,从而体现出静寒之 境的生趣。 【答案】2.D 试题分析: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 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 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D项,“反衬”错,原 文是“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跃迁。以静观动,动静相宜,可以说是中国艺术 的通则,它一般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 所以选D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画是中国艺术的重要门类,文章以之为例来谈论中国艺术所追求的静寒 境界 B.第④段中作者引用文嘉题画诗的目的是论证构建静寒之境是中国艺术的通 则 C.视觉的空与听觉的静融合成静寒境界,因此,中国画既是视觉艺术,也是听 觉艺术 D.静之寒就是空之寒,这使得中国艺术隔绝俗世而得以尽量保持其“自然的纯 粹性”。 【答案】3.A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和推断的能力。解答此题,可从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 语段,然后根据文段中作者的观点,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作者观点的细微差别, 做出判断取舍,B项,目的是论证“以静观动,动静相宜,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 通则,它一般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 C.应是融合成宁静空茫的境界,“听觉艺术”属无中生有。D.原文是“不介入 社会的复杂文化活动”,而非“隔绝俗世”。所以选A。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儿子烙的饼 林华玉 林峰的儿子小帅一生下来就有智力障碍,为了给儿子治病,林峰两口子花光了家 中所有的积蓄,还欠了一屁股债。可儿子到了十岁,走起路来还是东摇西晃,站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理解文中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在整体感知文 章内容的基础上,从文中找到与“静寒境界”相关的语段,然后代入原文进行比 较分析,做出判断取舍,A 项,“化解了龌龊与清洁的冲突”错。B.“全部内 容”绝对化。C、“还原宇宙的本来面目”无中生有,“我们”应是“画家”。 所以选 D。 2. 关于中国画对“静寒之境”的追求,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画的习见画题尽管内容指向不尽相同,但其基本特点是在幽冷中透出宁 静。 B. 无论是动态之景还是静态之景,画家都力图营造空寂的氛围,驱除喧嚣,归 于幽静。 C. 画之静表达的是一种独特的心境,画家在静寒中涵养自己,表现自己与尘世 的距离。 D. 中国画以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反衬现实世界的生机,从而体现出静寒之 境的生趣。 【答案】 2. D 试题分析: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 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 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D 项,“反衬”错,原 文是“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跃迁。以静观动,动静相宜,可以说是中国艺术 的通则,它一般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 所以选 D。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画是中国艺术的重要门类,文章以之为例来谈论中国艺术所追求的静寒 境界。 B. 第④段中作者引用文嘉题画诗的目的是论证构建静寒之境是中国艺术的通 则。 C. 视觉的空与听觉的静融合成静寒境界,因此,中国画既是视觉艺术,也是听 觉艺术。 D. 静之寒就是空之寒,这使得中国艺术隔绝俗世而得以尽量保持其“自然的纯 粹性”。 【答案】 3. A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和推断的能力。解答此题,可从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 语段,然后根据文段中作者的观点,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作者观点的细微差别, 做出判断取舍,B 项,目的是论证“以静观动,动静相宜,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 通则,它一般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 C.应是融合成宁静空茫的境界,“听觉艺术”属无中生有。D.原文是“不介入 社会的复杂文化活动”,而非“隔绝俗世”。所以选 A。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儿子烙的饼 林华玉 林峰的儿子小帅一生下来就有智力障碍,为了给儿子治病,林峰两口子花光了家 中所有的积蓄,还欠了一屁股债。可儿子到了十岁,走起路来还是东摇西晃,站
不稳,口齿也不清,只能断断续续说一些词语,而且一说话,嘴角就会流下一串 口水。妻子最终承受不了这种压力,留下一封信后,逃离了这个家,再无音讯。 看着空荡荡的家,看着走路歪歪斜斜的儿子,林峰觉得生活再无颜色。他开始酗 酒,每天都把自己灌得烂醉,回到家倒头就睡,沉醉不醒 这天,他再一次大醉而归,衣服也不脱就一头扎在床上, 不知过了多久,他好像做了一个梦,梦中一个熟悉的声音在说:“爸……爸, 起…床,吃……饼!”接着他闻到了一股久违的饼香。他睁开惺忪的眼睛,床 前立着一个瘦小的身影:十岁的儿子手里正端着一个盘子,里边有一张冒着热气 的饼。 他怀疑是在梦中,所以用手指触了一下那张饼,很烫,他下意识地把手缩了回来。 同时,他也清醒了过来,眼前的一切并非做梦,确实是儿子端着一张饼站在他面 前,用含混不清的语气说着:“爸……爸,起……床,吃……饼!” 儿子会烙饼了?他不敢相信,揉了揉眼睛,低头看去,与其说那是一张饼,不如 说是一个丑丑的面疙瘩,一个烧糊的面疙瘩,上面有几片颜色深一些的东西,好 像是葱花。 儿子很兴奋地说:“爸……爸,你……最喜欢……吃饼,我……是跟着……奶奶 学的,以后,你就……可以……天天…吃饼了!” 烙葱油饼是林峰母亲的拿手好戏,林峰一直认为母亲烙的葱油饼是天底下最好吃 的食物。母亲烙的葱油饼又薄又香又酥,味道好极了 母亲在世的时候,因为身体,只从乡下来过林峰家一次,那时林峰对她说:“娘, 很长时间没吃到您烙的葱油饼了,您今天给我烙一张吧 当时,林峰的儿子就跟在奶奶的身后当小尾巴,看着奶奶从面粉袋里舀了几勺面 粉出来和好放一旁,然后切好葱花放在碗里,浇上几小勺花生油,拌匀。之后把 饧好的面团擀开,擀得薄薄的,浇上油和葱花,再团起来,慢慢擀平,再在平底 锅上浇上一层花生油,待油温上来后,把那张擀好的饼放进锅里,时不时地用铲 子翻一翻。约莫十几分钟后,一张香喷喷的葱油饼就出锅了。 回想起来就是那一次,儿子竟然记住了奶奶烙葱油饼的程序。也记住了爸爸最喜 欢吃的是葱油饼,所以给爸爸烙了一张。 林峰忽然看到,儿子的小手通红,他一把抓过来,看见儿子的两只小手上有好几 个水泡。显然,刚才烙饼时,滚烫的铁锅烫伤了儿子的手,林峰哽咽着说不出话, 把将儿子搂在怀中,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流下来。儿子一边用小手给他擦 眼泪,一边说:“爸……爸,我不……疼,你……尝尝,我做……的饼,跟奶奶· 做的……是不是…一样的?” 林峰撕了一块饼放在嘴里,饼有点夹生,里边还有没和开的面疙瘩,但林峰觉得 这块饼又香又甜,是世界上最好吃的饼。他说:“儿子真能干,烙的饼和奶奶烙」 的一样好吃 儿子听了,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说:“只要……爸爸……不喝酒,小帅… 就…天天……给爸爸烙饼,妈妈……说过,喝酒不好· 林峰刚止住的眼泪又流了下来。他搂住儿子,摸着他的头说:“爸爸答应小帅, 以后再也不喝酒了。” 从那以后,林峰再也没有酗酒。他在附近的工厂找了一份工作,虽然工作很累, 但可以照顾儿子。一年后,他把小帅送进了特殊教育学校
不稳,口齿也不清,只能断断续续说一些词语,而且一说话,嘴角就会流下一串 口水。妻子最终承受不了这种压力,留下一封信后,逃离了这个家,再无音讯。 看着空荡荡的家,看着走路歪歪斜斜的儿子,林峰觉得生活再无颜色。他开始酗 酒,每天都把自己灌得烂醉,回到家倒头就睡,沉醉不醒。 这天,他再一次大醉而归,衣服也不脱就一头扎在床上。 不知过了多久,他好像做了一个梦,梦中一个熟悉的声音在说:“爸……爸, 起……床,吃……饼!”接着他闻到了一股久违的饼香。他睁开惺忪的眼睛,床 前立着一个瘦小的身影:十岁的儿子手里正端着一个盘子,里边有一张冒着热气 的饼。 他怀疑是在梦中,所以用手指触了一下那张饼,很烫,他下意识地把手缩了回来。 同时,他也清醒了过来,眼前的一切并非做梦,确实是儿子端着一张饼站在他面 前,用含混不清的语气说着:“爸……爸,起……床,吃……饼!” 儿子会烙饼了?他不敢相信,揉了揉眼睛,低头看去,与其说那是一张饼,不如 说是一个丑丑的面疙瘩,一个烧糊的面疙瘩,上面有几片颜色深一些的东西,好 像是葱花。 儿子很兴奋地说:“爸……爸,你……最喜欢……吃饼,我……是跟着……奶奶 学的,以后,你就……可以……天天……吃饼了!” 烙葱油饼是林峰母亲的拿手好戏,林峰一直认为母亲烙的葱油饼是天底下最好吃 的食物。母亲烙的葱油饼又薄又香又酥,味道好极了。 母亲在世的时候,因为身体,只从乡下来过林峰家一次,那时林峰对她说:“娘, 很长时间没吃到您烙的葱油饼了,您今天给我烙一张吧!” 当时,林峰的儿子就跟在奶奶的身后当小尾巴,看着奶奶从面粉袋里舀了几勺面 粉出来和好放一旁,然后切好葱花放在碗里,浇上几小勺花生油,拌匀。之后把 饧好的面团擀开,擀得薄薄的,浇上油和葱花,再团起来,慢慢擀平,再在平底 锅上浇上一层花生油,待油温上来后,把那张擀好的饼放进锅里,时不时地用铲 子翻一翻。约莫十几分钟后,一张香喷喷的葱油饼就出锅了。 回想起来就是那一次,儿子竟然记住了奶奶烙葱油饼的程序。也记住了爸爸最喜 欢吃的是葱油饼,所以给爸爸烙了一张。 林峰忽然看到,儿子的小手通红,他一把抓过来,看见儿子的两只小手上有好几 个水泡。显然,刚才烙饼时,滚烫的铁锅烫伤了儿子的手,林峰哽咽着说不出话, 一把将儿子搂在怀中,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流下来。儿子一边用小手给他擦 眼泪,一边说:“爸……爸,我不……疼,你……尝尝,我做……的饼,跟奶奶…… 做的……是不是……一样的?” 林峰撕了一块饼放在嘴里,饼有点夹生,里边还有没和开的面疙瘩,但林峰觉得 这块饼又香又甜,是世界上最好吃的饼。他说:“儿子真能干,烙的饼和奶奶烙 的一样好吃!” 儿子听了,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说:“只要……爸爸……不喝酒,小帅…… 就……天天……给爸爸烙饼,妈妈……说过,喝酒不好……” 林峰刚止住的眼泪又流了下来。他搂住儿子,摸着他的头说:“爸爸答应小帅, 以后再也不喝酒了。” 从那以后,林峰再也没有酗酒。他在附近的工厂找了一份工作,虽然工作很累, 但可以照顾儿子。一年后,他把小帅送进了特殊教育学校
小帅在特殊教育学校里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因为他对电脑有浓厚的兴趣,后来还 专门学习了修理电脑。长大后的小帅不仅生活能自理,还有了一技之长,他找到 了工作,开始了自己的生活。 林峰至今仍记得小帅给他烙的饼,正是那张饼让他明白了责任和担当,更给了他 重新面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原文有删 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一段概括叙述林峰儿子的病情、家境的窘迫、妻子的逃离等内容, 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氛围,同时也为后文儿子长大成材 埋下伏笔。 B.林峰因家境的破败和儿子的病情自暴自弃,整日酗酒,对生活完全丧失了信 心,但儿子在他一次大醉后为他烙葱油饼的举动,彻底打开了他的心结,从此改 变了他的人生。 C.小说详细描述林峰母亲烙葱油饼时的细节,既表现岀林峰对母亲烙葱油饼的 关注,更是为交代儿子会烙葱油饼的缘由,看似一段平常的描述,在文中却起到 了重要的作用。 D.作品两次描写林峰流泪,这充分说明即便像林峰这样的坚强的人,面对儿子 因为给他烙葱油饼而烫伤了手以及儿子劝他不要再喝酒时所说的真诚而贴心的 话也会被感动。 【答案】4.C【解析】A项小说开头的叙述内容,并未起到“为后文儿子长大成 材埋下伏笔”的作用。B项并没有“完全丧失了信心”。D项林峰不是“坚强的 人 5.小说以“儿子烙的饼”为题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答案】①“儿子烙饼”是全文的线索。全文围绕此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②“儿子会烙饼”说明儿子没有完全失去劳动能力和生活能力,丰富了儿子这 人物形象。 ③“儿子烙的饼”是小说情节的关键所在,是促使林峰心态变化的重要原因,也 突出了小说的主题。 6.小说的价值不但能给人带来愉悦,同时教人明理,这篇作品让你明白了哪些道 理?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案】(1)无论遇到什么挫折,都要勇敢面对,勇于担当,而不能像林峰开 始那样自暴自弃; (2)人无论是聪慧还是智障,都有成长和进步的权利和能力,任何人都不能因此 对他们抱有偏见、失去信心甚至抛弃。文中的儿子是智障,但最后在特殊学校的 教育下,生活自理,还有了一技之长,可以养活自己 (3)人要珍惜亲情,绝不能像林峰的妻子那样因为儿子有病就抛弃亲情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近日,央视节目《朗读者》制片人、主持人董卿返回母校华东师范大学,与《朗 读者》节目总导演田梅、执行总导演邵玉峰、导演荣毅参加由华东师大传播学院 承办的第十届上海大学生电视节的活动之“人文精神能否照亮中国电视变革之 路一一朗读者现象研讨会
小帅在特殊教育学校里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因为他对电脑有浓厚的兴趣,后来还 专门学习了修理电脑。长大后的小帅不仅生活能自理,还有了一技之长,他找到 了工作,开始了自己的生活。 林峰至今仍记得小帅给他烙的饼,正是那张饼让他明白了责任和担当,更给了他 重新面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原文有删 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开头一段概括叙述林峰儿子的病情、家境的窘迫、妻子的逃离等内容, 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氛围,同时也为后文儿子长大成材 埋下伏笔。 B.林峰因家境的破败和儿子的病情自暴自弃,整日酗酒,对生活完全丧失了信 心,但儿子在他一次大醉后为他烙葱油饼的举动,彻底打开了他的心结,从此改 变了他的人生。 C.小说详细描述林峰母亲烙葱油饼时的细节,既表现出林峰对母亲烙葱油饼的 关注,更是为交代儿子会烙葱油饼的缘由,看似一段平常的描述,在文中却起到 了重要的作用。 D.作品两次描写林峰流泪,这充分说明即便像林峰这样的坚强的人,面对儿子 因为给他烙葱油饼而烫伤了手以及儿子劝他不要再喝酒时所说的真诚而贴心的 话也会被感动。 【答案】4.C【解析】A 项小说开头的叙述内容,并未起到“为后文儿子长大成 材埋下伏笔”的作用。B 项并没有“完全丧失了信心”。D 项林峰不是“坚强的 人”。 5.小说以“儿子烙的饼”为题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5 分) 【答案】①“儿子烙饼”是全文的线索。全文围绕此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②“儿子会烙饼”说明儿子没有完全失去劳动能力和生活能力,丰富了儿子这一 人物形象。 ③“儿子烙的饼”是小说情节的关键所在,是促使林峰心态变化的重要原因,也 突出了小说的主题。 6.小说的价值不但能给人带来愉悦,同时教人明理,这篇作品让你明白了哪些道 理?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6 分) 【答案】(1)无论遇到什么挫折,都要勇敢面对,勇于担当,而不能像林峰开 始那样自暴自弃; (2)人无论是聪慧还是智障,都有成长和进步的权利和能力,任何人都不能因此 对他们抱有偏见、失去信心甚至抛弃。文中的儿子是智障,但最后在特殊学校的 教育下,生活自理,还有了一技之长,可以养活自己; (3)人要珍惜亲情,绝不能像林峰的妻子那样因为儿子有病就抛弃亲情。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近日,央视节目《朗读者》制片人、主持人董卿返回母校华东师范大学,与《朗 读者》节目总导演田梅、执行总导演邵玉峰、导演荣毅参加由华东师大传播学院 承办的第十届上海大学生电视节的活动之“人文精神能否照亮中国电视变革之 路——朗读者现象研讨会
在研讨会上,华东师大党委书记、晢学教授童世骏说:“从第一期《朗读者》开 始,《朗读者》现象核心大概就是朗读者和观众们的一起倾听。《朗读者》最吸 引人们的是那种与情交融,但并不是被情淹没的理,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党总支书记、文化产业管理系主任教授单世联则表 示,“朗读者”的读书场景是非常完美的,几乎无可挑剔,不过这种高雅有时会 对别人产生排斥感,有时会对自己产生优越感,两者都不利 华东师大对外汉语学院教授、影视评论家毛尖直言,《朗读者》这一节目无限的 用镜头逼打眼泪,“太潮湿了”。在她看来,《朗读者》如果要追求一种更现代 的美学,从美学上说,应该有一种更克制的追求。 (摘编自《董卿现身母校,与专家学者聊“朗读者现象”》) 材料二 事实上,很多电视台也都有读书节目,只是偏重于介绍图书和作者、时代背景等, 传递内容局限于知识,并没有延伸到情怀方面,也就容易走高冷化,受众面相对 狭小。而《朗读者》比较贴地气,将朗读者的个人经历,与文字连接在一起,更 容易触动观众的同理心,抵达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情感。 诸如《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文化节目的兴起,并受到广大好评,不仅是 人文的复苏,也反映出时代潮流的嬗变。在经历多年的娱乐节目轰炸后,观众也 开始分化,部分人希望在忙碌繁琐的生活里,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回归人文精 神。《朗读者》做到了这一点,让观众感受到心灵的宁静,优美文字对精神的陶 冶,从而喜欢上朗读,重新拾起书本,轻声朗读起来 (摘编自江德斌《〈朗读者〉的成功是人文精神的回归》) 材料三 谈起综艺节目,人们首先想到跑男、歌手、亲子、小鲜肉,还有真人秀,鲜少有 人会想到文化。其实,近年来也曾出现过优秀的文化类节目。央视推出的《百家 讲堂》就火了很长一段时间,节目以文化题材为主,还捧红了于丹、易中天、纪 连海等一批专家。2013年,河南卫视推出了《汉字英雄》获得极高的收视率和 关注度。此后,各大卫视陆续推出了以弘扬和传承文化的节目,但似乎文化类节 目引起的热潮只是三分钟热度,过后就渐渐被淡忘了。 如今,文化类节目再次赢得满堂红,大放异彩,并不代表文化已成为综艺主流, 正如董卿说的“文化类的节目真的很难做,我并不认为中国文化类节目真的迎来 了一个春天,还需要整个社会大环境有所改善。”,并且反观如今的综艺节目形 式,文化类节目的春天之路,依旧任重而道远 (摘编自张雄艺术网《从〈中国诗词大会〉到〈朗读者〉文化类节目依然任重道 远》)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材料一中,各高校的专家学者在谈到“朗读者现象”时,都指出了《朗读者》 这一节目存在的一些不足,并希望引起注意。 B.根据材料二可知,很多电视台的读书节目这所以受众面相对狭小,是因为它们 只是偏重介绍图书、作者、时代背景等,内容局限于知识。 C.从材料三中可知,近年来也曾出现过优秀的文化类节目,但似乎文化类节目引 起的热潮只是三分钟热度,过后就渐渐被淡忘了 D.如今,像《朗读者》这样的文化类节目虽再次大放异彩,但并不代表文化已成 为综艺主流,要想受到大众普遍而持久的欢迎,依旧任重而道远
在研讨会上,华东师大党委书记、哲学教授童世骏说:“从第一期《朗读者》开 始,《朗读者》现象核心大概就是朗读者和观众们的一起倾听。《朗读者》最吸 引人们的是那种与情交融,但并不是被情淹没的理。”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党总支书记、文化产业管理系主任教授单世联则表 示,“朗读者”的读书场景是非常完美的,几乎无可挑剔,不过这种高雅有时会 对别人产生排斥感,有时会对自己产生优越感,两者都不利。 华东师大对外汉语学院教授、影视评论家毛尖直言,《朗读者》这一节目无限的 用镜头逼打眼泪,“太潮湿了”。在她看来,《朗读者》如果要追求一种更现代 的美学,从美学上说,应该有一种更克制的追求。 (摘编自《董卿现身母校,与专家学者聊“朗读者现象”》) 材料二 事实上,很多电视台也都有读书节目,只是偏重于介绍图书和作者、时代背景等, 传递内容局限于知识,并没有延伸到情怀方面,也就容易走高冷化,受众面相对 狭小。而《朗读者》比较贴地气,将朗读者的个人经历,与文字连接在一起,更 容易触动观众的同理心,抵达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情感。 诸如《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文化节目的兴起,并受到广大好评,不仅是 人文的复苏,也反映出时代潮流的嬗变。在经历多年的娱乐节目轰炸后,观众也 开始分化,部分人希望在忙碌繁琐的生活里,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回归人文精 神。《朗读者》做到了这一点,让观众感受到心灵的宁静,优美文字对精神的陶 冶,从而喜欢上朗读,重新拾起书本,轻声朗读起来。 (摘编自江德斌《〈朗读者〉的成功是人文精神的回归》) 材料三 谈起综艺节目,人们首先想到跑男、歌手、亲子、小鲜肉,还有真人秀,鲜少有 人会想到文化。其实,近年来也曾出现过优秀的文化类节目。央视推出的《百家 讲堂》就火了很长一段时间,节目以文化题材为主,还捧红了于丹、易中天、纪 连海等一批专家。2013 年,河南卫视推出了《汉字英雄》获得极高的收视率和 关注度。此后,各大卫视陆续推出了以弘扬和传承文化的节目,但似乎文化类节 目引起的热潮只是三分钟热度,过后就渐渐被淡忘了。 如今,文化类节目再次赢得满堂红,大放异彩,并不代表文化已成为综艺主流, 正如董卿说的“文化类的节目真的很难做,我并不认为中国文化类节目真的迎来 了一个春天,还需要整个社会大环境有所改善。”,并且反观如今的综艺节目形 式,文化类节目的春天之路,依旧任重而道远。 (摘编自张雄艺术网《从〈中国诗词大会〉到〈朗读者〉文化类节目依然任重道 远》)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在材料一中,各高校的专家学者在谈到“朗读者现象”时,都指出了《朗读者》 这一节目存在的一些不足,并希望引起注意。 B.根据材料二可知,很多电视台的读书节目这所以受众面相对狭小,是因为它们 只是偏重介绍图书、作者、时代背景等,内容局限于知识。 C.从材料三中可知,近年来也曾出现过优秀的文化类节目,但似乎文化类节目引 起的热潮只是三分钟热度,过后就渐渐被淡忘了。 D.如今,像《朗读者》这样的文化类节目虽再次大放异彩,但并不代表文化已成 为综艺主流,要想受到大众普遍而持久的欢迎,依旧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