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阳市2014年高中毕业班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文 本试卷共8页,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湮没/殷红修葺/茸毛桎梏/痼疾 B.酣畅/鼾声邂逅/松懈自矜/吟诵 C.收讫/迄今濡染/蠕动散户/懒散 D.沙砾/闪烁希冀/羽翼道/怂恿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初春,乍暖还寒。他身着冬装,漫步在广阔的田野中,仍然觉得不寒而栗。 B.财政部领导强调,近年来财政收入不断迈上新台阶,但远未到敞开花钱的时 候,仍需要精打细算,财政资金要“好钢用在刀刃上”,把有限的钱投入到关系 国计民生的大事中去 C.陈寅恪先生上课时旁征博引,还不时夹着所引史料的数种语言文字,这使得 外语尚未过关、文史基础知识贫乏的学生,简直不知所云。 D.老王虽说已经退休了,但他精力充沛,在许多事情上都显示出他是个年富力 强的人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昨晚,我市新落成的艺术中心上演了第一场高雅音乐会,基本爆满的上座情 况为我市领导和市民挣足了面子。 B.班主任要林跃负责出一期庆祝元旦的黑板报。这个任务,对于重理轻文的林 跃来说,无疑不是一个大难题 C.艰苦奋斗是一种需要从小培养的品格,及早在青少年中引导和树立如此意识 和习惯,是新时期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内容。 D.我们要紧紧抓住国际经济结构调整提供的难得机遇,突岀战略重点,明确主 攻方向,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4.下列句子组成意思完整,前后衔接,语序最恰当的一段话,排序正确的一项 是 ①桂花有两种,月月开的称木樨,花朵较细小,呈淡黄色。 ②惟有正屋大厅前的庭院中,种着两株木樨,两株绣球 ③中秋节前后,就是故乡的桂花季节。 ④我家的大宅院中,前后两大片旷场,沿着围墙,种的全是金桂。 ⑤一提到桂花,那股子香味就仿佛闻到了 ⑥另一种称金桂,只有秋天才开,花朵较大,呈金黄色 A.⑤①②⑥④③ B.③⑤①⑥④② C.⑤③①②⑥④ D.③①②⑥④⑤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白云先生传 (清)方苞 ①张怡,字瑶星,初名鹿徵,上元人也。父可大,明季总兵登、莱。毛文龙将卒 反,诱执巡抚孙元化,可大死之。事闻,怡以诸生授锦衣卫千户。甲申,流贼陷
揭阳市 2014 年高中毕业班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 文 本试卷共 8 页,满分为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一、本大题 4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湮没/殷红 修葺/茸毛 桎梏/痼疾 B.酣畅/鼾声 邂逅/松懈 自矜/吟诵 C.收讫/迄今 濡染/蠕动 散户/懒散 D.沙砾/闪烁 希冀/羽翼 甬道/怂恿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初春,乍暖还寒。他身着冬装,漫步在广阔的田野中,仍然觉得不寒而栗。 B.财政部领导强调,近年来财政收入不断迈上新台阶,但远未到敞开花钱的时 候,仍需要精打细算,财政资金要“好钢用在刀刃上”,把有限的钱投入到关系 国计民生的大事中去。 C.陈寅恪先生上课时旁征博引,还不时夹着所引史料的数种语言文字,这使得 外语尚未过关、文史基础知识贫乏的学生,简直不知所云。 D.老王虽说已经退休了,但他精力充沛,在许多事情上都显示出他是个年富力 强的人。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昨晚,我市新落成的艺术中心上演了第一场高雅音乐会,基本爆满的上座情 况为我市领导和市民挣足了面子。 B.班主任要林跃负责出一期庆祝元旦的黑板报。这个任务,对于重理轻文的林 跃来说,无疑不是一个大难题。 C.艰苦奋斗是一种需要从小培养的品格,及早在青少年中引导和树立如此意识 和习惯,是新时期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内容。 D.我们要紧紧抓住国际经济结构调整提供的难得机遇,突出战略重点,明确主 攻方向,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4.下列句子组成意思完整,前后衔接,语序最恰当的一段话,排序正确的一项 是 ①桂花有两种,月月开的称木樨,花朵较细小,呈淡黄色。 ②惟有正屋大厅前的庭院中,种着两株木樨,两株绣球。 ③中秋节前后,就是故乡的桂花季节。 ④我家的大宅院中,前后两大片旷场,沿着围墙,种的全是金桂。 ⑤一提到桂花,那股子香味就仿佛闻到了。 ⑥另一种称金桂,只有秋天才开,花朵较大,呈金黄色。 A.⑤①②⑥④③ B.③⑤①⑥④② C.⑤③①②⑥④ D.③①②⑥④⑤ 二、本大题 7 小题,共 35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9 小题。 白云先生传 (清)方苞 ①张怡,字瑶星,初名鹿徵,上元人也。父可大,明季总兵登、莱。毛文龙将卒 反,诱执巡抚孙元化,可大死之。事闻,怡以诸生授锦衣卫千户。甲申,流贼陷
京师,遇贼将,不屈,械系,其党或义而逸之。久之,始归故里,其妻已前死 独身寄摄僧舍,不入城市,乡人称白云先生, ②当是时,三楚、吴越耆旧,多立名义,以文术相髙。惟吴中徐昭法、宣城沈眉 生,躬耕穷乡,虽贤士大夫不得一见其面,然尚有楮墨①流传人间。先生则躬樵 汲,口不言诗书,学士词人无所取求。四方冠盖往来,日至兹山,而不知山中有 是人也。 ③先君子与余处士公佩,岁时问起居。入其室,架上书数十百卷,皆所著经说及 论述史事。请贰之,弗许,曰:“吾以尽吾年耳,已市二瓮,下椁,则并藏焉 卒年八十有八。平生亲故夙市良材为具棺椁疾将亟闻而泣曰昔先将军致命危城无 亲属视含殓虽改葬亲身之稗②弗能易也吾忍乎?”顾视从孙某,趣易棺,定附身 衾衣,乃卒。时先君子适归皖桐,反,则已渴葬③矣。或曰:书已入圹④。或曰 经说有贰,尚存其家。 ④乾隆三年,诏修《三礼》,求遗书,其从孙某以书诣郡,太守命学官集诸生缮 写,久之未就。 ⑤先生之书,余心向之,而惧其无传也久矣,幸其家人自出之,而终不得一寓目 焉。故并著于篇,俾乡之后进有所感发,守藏而布之,毋使遂沉没也。 【注】:①楮墨:纸和墨。泛指有文字的东西。②亲身之榫(bi):贴身之 棺。古人的棺椁有的好几层。稗为最里层的棺。 ③渴葬:古礼,葬期因死 者的身份、地位的不同而有异。天子七月而葬,诸侯五月而葬,大夫三月而葬 士逾月而葬。未到葬期提前埋葬叫渴葬。④圹:墓穴。 5.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楚、吴越耆旧多立名义,以文术相高 高:高明 B.先生则躬樵 汲 樵:砍柴 C.顾视从孙某,趣易棺 趣:通 促”,催促 D.时先君子适归皖桐 恰好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其党或义而逸之 较秦之所得与 战胜而得者 B.吾以尽吾年耳 敛赀财以送 其行 C.定附身衾衣,乃卒 设九宾礼于廷, 臣乃敢上璧 D.而惧其无传也久矣 故曰弊在赂秦也 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平生亲故/夙市良/材为具棺椁/疾将亟/闻而泣曰/昔先将军致命/ 危城无亲属视含殓/虽改葬/亲身之稗弗能易也/吾忍乎 B.平生亲故/夙市良材/为具棺椁/疾将亟/闻而泣曰/昔先将军致命/ 危城无亲属视含殓/虽改葬亲身之稗/弗能易也/吾忍乎 C.平生亲故/夙市良材/为具棺椁/疾将亟/闻而泣曰/昔先将军致命危 城/无亲属视含殓/虽改葬/亲身之榫弗能易也/吾忍乎
京师,遇贼将,不屈,械系,其党或义而逸之。久之,始归故里,其妻已前死。 独身寄摄僧舍,不入城市,乡人称白云先生。 ②当是时,三楚、吴越耆旧,多立名义,以文术相高。惟吴中徐昭法、宣城沈眉 生,躬耕穷乡,虽贤士大夫不得一见其面,然尚有楮墨①流传人间。先生则躬樵 汲,口不言诗书,学士词人无所取求。四方冠盖往来,日至兹山,而不知山中有 是人也。 ③先君子与余处士公佩,岁时问起居。入其室,架上书数十百卷,皆所著经说及 论述史事。请贰之,弗许,曰:“吾以尽吾年耳,已市二瓮,下椁,则并藏焉。” 卒年八十有八。平生亲故夙市良材为具棺椁疾将亟闻而泣曰昔先将军致命危城无 亲属视含殓虽改葬亲身之椑②弗能易也吾忍乎?”顾视从孙某,趣易棺,定附身 衾衣,乃卒。时先君子适归皖桐,反,则已渴葬③矣。或曰:书已入圹④。或曰: 经说有贰,尚存其家。 ④乾隆三年,诏修《三礼》,求遗书,其从孙某以书诣郡,太守命学官集诸生缮 写,久之未就。 ⑤先生之书,余心向之,而惧其无传也久矣,幸其家人自出之,而终不得一寓目 焉。故并著于篇,俾乡之后进有所感发,守藏而布之,毋使遂沉没也。 【注】:①楮墨:纸和墨。泛指有文字的东西。 ②亲身之椑(bì):贴身之 棺。古人的棺椁有的好几层。椑为最里层的棺。 ③渴葬:古礼,葬期因死 者的身份、地位的不同而有异。天子七月而葬,诸侯五月而葬,大夫三月而葬, 士逾月而葬。未到葬期提前埋葬叫渴葬。 ④圹:墓穴。 5.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三楚、吴越耆旧多立名义,以文术相高 高:高明 B.先生则躬樵 汲 樵:砍柴 C.顾视从孙某,趣易棺 趣:通 “促”,催促 D.时先君子适归皖桐 适: 恰好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其党或义而逸之 较秦之所得与 战胜而得者 B.吾以尽吾年耳 敛赀财以送 其行 C.定附身衾衣,乃卒 设九宾礼于廷, 臣乃敢上璧 D.而惧其无传也久矣 故曰弊在赂秦也 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平生亲故 / 夙市良 / 材为具棺椁 / 疾将亟 / 闻而泣曰 / 昔先将军致命 / 危城无亲属视含殓/ 虽改葬 / 亲身之椑弗能易也 / 吾忍乎 B.平生亲故 / 夙市良材 / 为具棺椁 / 疾将亟 / 闻而泣曰 / 昔先将军致命 / 危城无亲属视含殓/ 虽改葬亲身之椑 / 弗能易也 / 吾忍乎 C.平生亲故 / 夙市良材 / 为具棺椁 / 疾将亟 / 闻而泣曰 / 昔先将军致命危 城 / 无亲属视含殓/ 虽改葬 / 亲身之椑弗能易也 / 吾忍乎
D.平生亲故/夙市良/材为具棺椁/疾将亟/闻而泣曰/昔先将军致命危 城/无亲属视含殓/虽改葬亲身之裨/弗能易也/吾忍乎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怡的父亲在一次兵变中殉难,此事上奏朝廷,张怡于是被授予锦衣卫千户 官职。 B.作者的父亲在世时,曾在过年时节与余佩一道前往山中,看望不务声名的张 怡。 C.张怡临终时拒绝使用亲朋好友为他准备的棺材,是因为他想到了从前战死的 将士 D.文章结尾写了张怡家人献书的事情,作者希望张怡的同乡晚辈能妥善保存这 些书。 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贼陷京师,遇贼将,不屈,械系,其党或义而逸之。(4分) ②俾乡之后进有所感发,守藏而传布之,毋使沉没也。(3分) (2)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白云先生“不立名义”的两个事例。(可自己概括 也可引用原文)(3分) 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戴叔伦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 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1)清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请体会并说出 “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一句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4 分) 答 (2)古人写诗讲究“炼字”,“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一联中哪一个字用 得最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3分) 答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 (6分) (1)谨庠序之 教 。(《寡 人之于国也》) (2)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王阁序》) (3)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登岳阳楼》
D.平生亲故 / 夙市良 / 材为具棺椁 / 疾将亟 / 闻而泣曰 / 昔先将军致命危 城 / 无亲属视含殓/ 虽改葬亲身之椑 / 弗能易也 / 吾忍乎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张怡的父亲在一次兵变中殉难,此事上奏朝廷,张怡于是被授予锦衣卫千户 官职。 B.作者的父亲在世时,曾在过年时节与余佩一道前往山中,看望不务声名的张 怡。 C.张怡临终时拒绝使用亲朋好友为他准备的棺材,是因为他想到了从前战死的 将士。 D.文章结尾写了张怡家人献书的事情,作者希望张怡的同乡晚辈能妥善保存这 些书。 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 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贼陷京师,遇贼将,不屈,械系,其党或义而逸之。(4 分) ②俾乡之后进有所感发,守藏而传布之,毋使沉没也。(3 分) (2)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白云先生“不立名义”的两个事例。(可自己概括, 也可引用原文)(3 分) 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 分)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戴叔伦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 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1)清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请体会并说出 “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一句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4 分) 答: (2)古人写诗讲究“炼字”,“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一联中哪一个字用 得最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3 分) 答: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 3 题,多选只按前 3 题计分。) (6 分) (1) 谨庠序之 教, , 。(《寡 人之于国也》) (2)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 。(《滕 王阁序》) (3) , 。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登岳阳楼》)
(4)重湖叠巘清嘉。 (《望海潮》 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谈学问的功用 般人常埋怨现在青年对于学问没有浓厚的兴趣。就个人任教的经验说,我也有 这样的观感。平心而论,这大半要归咎我们“教书人”。把学问看成“读书”, 个错误的观念如果不全是我们养成的,至少我们未曾设法纠正,而且我们自己 又没有好生学问,给青年学子树一个榜样,可以激励他们的志气,提起他们的兴 趣。此外,社会上一般人对于学问的性质和功用所存的误解也不无关系。近代西 方学者常把纯理的学问和应用的学问分开,以为治应用的学问是有所为而为,治 纯理的学问是无所为而为。他们怕学问全落到应用一条窄路上,尝设法替无所为 而为的学问辩护,说它虽“无用”,却可满足人类的求知欲。这种用心很可佩服, 而措词却不甚正确。学问起于生活的需要,世间绝没有一种学问无用,不过“用” 的意义有广狭之别。学得一种学问,就可以有一种技能,拿它来应用于实际事业, 如学得数学几何三角就可以去算帐、测量、建筑、制造机械,这是最正常的“用” 字的狭义。学得一点知识技能,就能混得一种资格,可以谋一个职业,解决饭碗 问题,这是功利主义的“用”字狭义。但是学问的功用并不仅如此,我们甚至可 以说,学问的最大功用并不在此。心理学者研究智力,有普通智力和特殊智力的 分别:古人和今人品题人物,都有通才和专才的分别。学问的功用也可以说有 “通”有“专”。治数学即应用于计算数量,这是学问的专用;治数学而变成一 个思想缜密、性格和谐、善于立身处世的人,这是学问的通用。学问在实际上确 有这种通用。就智慧说,学问是训练思想的工具。一个真正有学问的人必定知识 丰富,思想敏锐,洞达事理;处任何环境,知道把握纲要,分析条理,解决困难。 就性格说,学问是道德修养的途径。苏格拉底说得好:“知识即德行。”世间许 多罪恶都起于愚昧,如果真正彻底明了一件事是好的,另一件事是坏的,一个人 决不会睁着眼睛往坏的方面走。中国儒家讲学问,素来全重立身行己的功夫 个学者应该是一个圣贤,不仅如现在所谓“知识分子”。 现在所谓“知识分子”的毛病在只看到学问的狭义的“用”。尤其是功利主义的 “用”。学问只是一种干禄的工具。我曾听到一位教授在编成一部讲义之后,心 满意足地说:“一生吃着不尽了!”我又曾听到一位朋友劝导他的亲戚不让刚在 中学毕业的儿子去就小事,说:“你这种办法简直吃稻种!”许多升学的青年实 在只为着要让稻种发生成大量谷子,预备“吃着不尽”。所以,大学里“出路” 最广的学系如经济系、机械系之类常是拥挤不堪,而哲学系、数学系、生物学系 诸“冷门”就简直无人问津。治学问根本不是为学问本身,而是为着它的出路销 场,在治学问时既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得到出路销场后,当然更是“得鱼忘 筌”了。在这种情形之下的我们如何能期望青年学生对于学问有浓厚的兴趣呢? 这种对于学问功用的窄狭而错误的观念必须及早纠正。生活对于有生之伦是唯 的要务,学问是为生活。这两点本是天经地义。不过现代中国人的错误在把“生 活”只看成口腹之养。“谋生活”与“谋衣食”在流行语中是同一意义。这实在 是错误得可怜可笑。人有肉体,有心灵。肉体有它的生活,心灵也应有它的生活。 肉体需要营养,心灵也不能“辟谷”。肉体缺乏营养,必酿成饥饿病死;心灵缺 乏营养,自然也要干枯腐化。人为万物之灵,就在他有心灵或精神生活。所以测 量人的成就并不在他能否温饱,而在他有无丰富的精神生活。一个人到了只顾衣
(4) 重湖叠巘清嘉。 , 。(《望海潮》) 三、本大题 4 小题,共 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5 小题。 谈学问的功用 一般人常埋怨现在青年对于学问没有浓厚的兴趣。就个人任教的经验说,我也有 这样的观感。平心而论,这大半要归咎我们“教书人”。把学问看成“读书”, 一个错误的观念如果不全是我们养成的,至少我们未曾设法纠正,而且我们自己 又没有好生学问,给青年学子树一个榜样,可以激励他们的志气,提起他们的兴 趣。此外,社会上一般人对于学问的性质和功用所存的误解也不无关系。近代西 方学者常把纯理的学问和应用的学问分开,以为治应用的学问是有所为而为,治 纯理的学问是无所为而为。他们怕学问全落到应用一条窄路上,尝设法替无所为 而为的学问辩护,说它虽“无用”,却可满足人类的求知欲。这种用心很可佩服, 而措词却不甚正确。学问起于生活的需要,世间绝没有一种学问无用,不过“用” 的意义有广狭之别。学得一种学问,就可以有一种技能,拿它来应用于实际事业, 如学得数学几何三角就可以去算帐、测量、建筑、制造机械,这是最正常的“用” 字的狭义。学得一点知识技能,就能混得一种资格,可以谋一个职业,解决饭碗 问题,这是功利主义的“用”字狭义。但是学问的功用并不仅如此,我们甚至可 以说,学问的最大功用并不在此。心理学者研究智力,有普通智力和特殊智力的 分别:古人和今人品题人物,都有通才和专才的分别。学问的功用也可以说有 “通”有“专”。治数学即应用于计算数量,这是学问的专用;治数学而变成一 个思想缜密、性格和谐、善于立身处世的人,这是学问的通用。学问在实际上确 有这种通用。就智慧说,学问是训练思想的工具。一个真正有学问的人必定知识 丰富,思想敏锐,洞达事理;处任何环境,知道把握纲要,分析条理,解决困难。 就性格说,学问是道德修养的途径。苏格拉底说得好:“知识即德行。”世间许 多罪恶都起于愚昧,如果真正彻底明了一件事是好的,另一件事是坏的,一个人 决不会睁着眼睛往坏的方面走。中国儒家讲学问,素来全重立身行己的功夫,一 个学者应该是一个圣贤,不仅如现在所谓“知识分子”。 现在所谓“知识分子”的毛病在只看到学问的狭义的“用”。尤其是功利主义的 “用”。学问只是一种干禄的工具。我曾听到一位教授在编成一部讲义之后,心 满意足地说:“一生吃着不尽了!”我又曾听到一位朋友劝导他的亲戚不让刚在 中学毕业的儿子去就小事,说:“你这种办法简直吃稻种!”许多升学的青年实 在只为着要让稻种发生成大量谷子,预备“吃着不尽”。所以,大学里“出路” 最广的学系如经济系、机械系之类常是拥挤不堪,而哲学系、数学系、生物学系 诸“冷门”就简直无人问津。治学问根本不是为学问本身,而是为着它的出路销 场,在治学问时既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得到出路销场后,当然更是“得鱼忘 筌”了。在这种情形之下的我们如何能期望青年学生对于学问有浓厚的兴趣呢? 这种对于学问功用的窄狭而错误的观念必须及早纠正。生活对于有生之伦是唯一 的要务,学问是为生活。这两点本是天经地义。不过现代中国人的错误在把“生 活”只看成口腹之养。“谋生活”与“谋衣食”在流行语中是同一意义。这实在 是错误得可怜可笑。人有肉体,有心灵。肉体有它的生活,心灵也应有它的生活。 肉体需要营养,心灵也不能“辟谷”。肉体缺乏营养,必酿成饥饿病死;心灵缺 乏营养,自然也要干枯腐化。人为万物之灵,就在他有心灵或精神生活。所以测 量人的成就并不在他能否温饱,而在他有无丰富的精神生活。一个人到了只顾衣
食饱暖而对于真善美漫不感觉兴趣时,他就只能算是一种“行尸走肉”;一个民 族到了只顾体肤需要而不珍视精神生活的价值时,它也就必定逐渐没落了。 12、从全文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作者认为治学问可以分成有所为而为和无所为而为 B、应用于事业和谋求职业都是学问狭义的作用。 C、作者认为学问有“通”“专”之分,是由于人的智力有“普通”和“特殊” 之分 D、作者引用“知识即德行”是为了证明有德行的人必定知识丰富 E、作者引用“醉翁之意不在酒”、“得鱼忘筌”,意在批评青年学生中对学问 功用的错误认识。 1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且我们自己又没有好生学问,给青年学子树一个榜样”中的“学问” 指的是“做学问”; B、“许多升学的青年实在只为着要让稻种发生成大量谷子”中的“稻种”指的 是“学生治学问” C、“许多升学的青年实在只为着要让稻种发生成大量谷子,预备‘吃着不尽’ 中的“大量谷子”,指的是“学问的出路销场”; D、“许多升学的青年实在只为着要让稻种发生成大量谷子”预备‘吃着不 尽’”这句话批评了一个观点,这个观点是:学问只是一种干禄的工具 14、第一段中,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阐述“学问的最大功用”的?请概括回答。 (分) 15、作者认为“学问起于生活的需要”,“生活的需要”指什么?请依据文意概 括回答。(4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合“实用类文本阅读” 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15分) 哲学家的小木屋 毛萍 直心仪海德格尔的小木屋! 1922年,在弗莱堡大学任讲师和胡塞尔助教的海德格尔在托特瑙山购得一小块 地,请人的同时自己也亲自动手在那里修建了一个十分简陋的小木屋。从那时起, “托特瑙山就成了他退身于世界之外时的居所,也是他哲学思考的冲锋高 地。”(萨弗兰斯基语)每当有空闲时,海德格尔就到他的小木屋去思考和工作, 他的许多重要著作就是在这个小木屋里写就的 不曾有机会亲眼见见这个神奇的小木屋,但看过这个小木屋的照片,诗人王家新 描述:“小木屋的背后,是苍翠古老、随着山势起伏的黑森林边缘:小屋左侧的 山坡,是冬季的滑雪胜地;小屋以下及对面晴朗的远方,整个狭长幽深的谷底和 点缀着三五农家乡舍的开阔山坡,则在一种磅礴的精神大气中呈现。”如此高远、 幽深、宁静、孤独的居所,焉能不催生哲学之“思”?
食饱暖而对于真善美漫不感觉兴趣时,他就只能算是一种“行尸走肉”;一个民 族到了只顾体肤需要而不珍视精神生活的价值时,它也就必定逐渐没落了。 12、从全文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作者认为治学问可以分成有所为而为和无所为而为。 B、应用于事业和谋求职业都是学问狭义的作用。 C、作者认为学问有“通”“专”之分,是由于人的智力有“普通”和“特殊” 之分。 D、作者引用“知识即德行”是为了证明有德行的人必定知识丰富。 E、作者引用“醉翁之意不在酒”、“得鱼忘筌”,意在批评青年学生中对学问 功用的错误认识。 1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而且我们自己又没有好生学问,给青年学子树一个榜样”中的“学问”, 指的是“做学问”; B、“许多升学的青年实在只为着要让稻种发生成大量谷子”中的“稻种”指的 是“学生治学问”; C、“许多升学的青年实在只为着要让稻种发生成大量谷子,预备‘吃着不尽’” 中的“大量谷子”,指的是“学问的出路销场”; D、“许多升学的青年实在只为着要让稻种发生成大量谷子” 预备‘吃着不 尽’”这句话批评了一个观点,这个观点是:学问只是一种干禄的工具。 14、第一段中,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阐述“学问的最大功用”的?请概括回答。 (4 分) 15、作者认为“学问起于生活的需要”,“生活的需要”指什么?请依据文意概 括回答。(4 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 3 小题,共 15 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合“实用类文本阅读” 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6-18 题.(15 分) 哲学家的小木屋 毛 萍 一直心仪海德格尔的小木屋! 1922 年,在弗莱堡大学任讲师和胡塞尔助教的海德格尔在托特瑙山购得一小块 地,请人的同时自己也亲自动手在那里修建了一个十分简陋的小木屋。从那时起, “托特瑙山就成了他退身于世界之外时的居所,也是他哲学思考的冲锋高 地。”(萨弗兰斯基语)每当有空闲时,海德格尔就到他的小木屋去思考和工作, 他的许多重要著作就是在这个小木屋里写就的。 不曾有机会亲眼见见这个神奇的小木屋,但看过这个小木屋的照片,诗人王家新 描述:“小木屋的背后,是苍翠古老、随着山势起伏的黑森林边缘;小屋左侧的 山坡,是冬季的滑雪胜地;小屋以下及对面晴朗的远方,整个狭长幽深的谷底和 点缀着三五农家乡舍的开阔山坡,则在一种磅礴的精神大气中呈现。”如此高远、 幽深、宁静、孤独的居所,焉能不催生哲学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