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揭阳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第I卷阅读题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物品评在我国发轫甚早。《尚书》中“一曰正直,二曰刚克,三日柔 克”把人分为正直、过于刚强和过于柔弱三类。《诗经》有对“君子”品德之良 善、神态之庄重、胸怀之宽广、威仪之显赫的赞叹。春秋时叔孙豹提出著名的 立”说,认为“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这既为士人提出了实 现人生价值的目标,也隐含着对不同人物的品评。 先秦诸子从各自学说出发,对人物个性修养或境界进行品评。孔子重视 “知人”,根据德行修养将人物分为“中行”“狂者”“狷者”“乡愿”四等, 强调“听其言观其行”。孟子提出通过眼神观察人品邪正的品鉴方法,主张了解 人物所处时代背景,“知人论世” 先秦时代还诞生了与人物品评密切相关的谥法和相人术。谥法是指帝王、 贵族、大臣、士大夫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评价褒贬、给予称号的一种制度。谥 法产生于西周初年,废止于秦,复行于汉,历代沿用,直到清帝逊位才废除。帝 王谥号由礼官议上。贵族、大臣死后定谥,一般先由亲友向朝廷呈“行状”,提 请求,然后由礼官依死者生平功过,按谥法议谥,最后呈报皇帝定夺,下诏赐谥, 士大夫死后由亲族、门生、故吏自行命谥,称私谥。谥法可以看作一种制度化 特殊场合使用的盖棺论定式人物品评,是我国封建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在 于区别尊卑、惩恶扬善,历来被视为“国之大典”,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占有重要 位置。 相人术是通过探察人物骨骼形态、音声大小、毛发颜色以及某些特定部 位凹凸等体貌特征,预测人的吉凶祸福贵贱贫富寿天等的一种方术。相人术虽长 期处于民间地位,受到质疑批判不少,但在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严密的理 论体系。就理论基础和思维模式而言,相人术与人物品评都是从人物仪容、举止 等外在表征出发,探究人物内在品质或未来命运。而相人术是预知人物的富贵寿 夭,人物品评是体察人物的德性才能。汉魏人物品评的兴盛,与当时流行的相人 术不无关系。 汉代以来,官方主要以“察举”“征辟”方式发现、选拔和任用人才 这就使人物品评与敦厚风俗及现实政治有密切联系,受到社会关注和重视。汉代 不少歌谣谚语涉及人物品评,足见风气之盛。曹魏政权继承曹操以才用人思想, 制定“九品中正制”,在各州或郡县设置大、小中正官品评人才。这样,如何分 析考察人物的才能并划分等级、予以任用就成为现实政治问题。随着门阀士族势 力扩张,九品中正制逐渐沦为形式,人物品评的政治意味慢慢淡化,而对人物才 情风貌的审美品评发展起来了。《世说新语》较为集中地反映了魏晋时期审美性 人物品评的状况,堪称审美性人物品评的渊薮:审美性人物品评大体包括“才情、 思理、放达、容貌”四个方面。魏晋人的审美品评与原先政治性的品评相比,不 是诉之理智分析,而是诉之直观、想象和情感体验的。这种转变对中国古代文艺 美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催生了《诗品》《画品》《书品》《棋品》《曲品》等 系列著作 (摘编自陈斐《人物品评》)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广东省揭阳市 2018 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第Ⅰ卷 阅读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人物品评在我国发轫甚早。《尚书》中“一曰正直,二曰刚克,三曰柔 克”把人分为正直、过于刚强和过于柔弱三类。《诗经》有对“君子”品德之良 善、神态之庄重、胸怀之宽广、威仪之显赫的赞叹。春秋时叔孙豹提出著名的“三 立”说,认为“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这既为士人提出了实 现人生价值的目标,也隐含着对不同人物的品评。 先秦诸子从各自学说出发,对人物个性修养或境界进行品评。孔子重视 “知人”,根据德行修养将人物分为“中行”“狂者”“狷者”“乡愿”四等, 强调“听其言观其行”。孟子提出通过眼神观察人品邪正的品鉴方法,主张了解 人物所处时代背景,“知人论世”。 先秦时代还诞生了与人物品评密切相关的谥法和相人术。谥法是指帝王、 贵族、大臣、士大夫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评价褒贬、给予称号的一种制度。谥 法产生于西周初年,废止于秦,复行于汉,历代沿用,直到清帝逊位才废除。帝 王谥号由礼官议上。贵族、大臣死后定谥,一般先由亲友向朝廷呈“行状”,提 请求,然后由礼官依死者生平功过,按谥法议谥,最后呈报皇帝定夺,下诏赐谥。 士大夫死后由亲族、门生、故吏自行命谥,称私谥。谥法可以看作一种制度化、 特殊场合使用的盖棺论定式人物品评,是我国封建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在 于区别尊卑、惩恶扬善,历来被视为“国之大典”,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占有重要 位置。 相人术是通过探察人物骨骼形态、音声大小、毛发颜色以及某些特定部 位凹凸等体貌特征,预测人的吉凶祸福贵贱贫富寿夭等的一种方术。相人术虽长 期处于民间地位,受到质疑批判不少,但在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严密的理 论体系。就理论基础和思维模式而言,相人术与人物品评都是从人物仪容、举止 等外在表征出发,探究人物内在品质或未来命运。而相人术是预知人物的富贵寿 夭,人物品评是体察人物的德性才能。汉魏人物品评的兴盛,与当时流行的相人 术不无关系。 汉代以来,官方主要以“察举”“征辟”方式发现、选拔和任用人才。 这就使人物品评与敦厚风俗及现实政治有密切联系,受到社会关注和重视。汉代 不少歌谣谚语涉及人物品评,足见风气之盛。曹魏政权继承曹操以才用人思想, 制定“九品中正制”,在各州或郡县设置大、小中正官品评人才。这样,如何分 析考察人物的才能并划分等级、予以任用就成为现实政治问题。随着门阀士族势 力扩张,九品中正制逐渐沦为形式,人物品评的政治意味慢慢淡化,而对人物才 情风貌的审美品评发展起来了。《世说新语》较为集中地反映了魏晋时期审美性 人物品评的状况,堪称审美性人物品评的渊薮;审美性人物品评大体包括“才情、 思理、放达、容貌”四个方面。魏晋人的审美品评与原先政治性的品评相比,不 是诉之理智分析,而是诉之直观、想象和情感体验的。这种转变对中国古代文艺 美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催生了《诗品》《画品》《书品》《棋品》《曲品》等一 系列著作。 (摘编自陈斐《人物品评》)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在人物品评上,孔孟都注重人品修养;在鉴评人物途径上,孔子强调“听 其言观其行”,重视“知人”,而孟子提出观察眼神的品鉴方法,主张“知人论 世 B.帝王谥号由礼官议上;贵族、大臣的谥号一般先由亲友向朝廷呈“行 状”,提请求,再由礼官按谥法议谥,报皇帝定夺赐谥;士大夫则由亲族、门生、 故吏自行私谥 C.相人术与人物品评有相同点,皆从人物仪容、举止等外在表征来探究人物 内在品质或未来命运。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是预知富贵寿夭,而后者是体察德性 才能。 D.汉代以来,人物品评受到社会关注和重视,主要是因为官方以“察举”“征 辟”方式发现、选拔和任用人才,不少歌谣谚语涉及人物品评的兴盛风气也是原 因之一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尚书》中的三类人和《诗经》中对“君子”的赞叹以及叔孙豹的“三立” 说,这些内容既是士人实现人生价值的目标,也隐含着对不同人物的品评。 B.谥法是我国封建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这 种被认为在特殊场合使用的盖棺论定式的人物品评,目的在于区别尊卑、惩恶扬 善 C.《世说新语》较为集中地反映了魏晋时期大致从“才情、思理、放达、容貌” 四个方面进行审美性人物品评的状况,堪称审美性人物品评的渊薮。 D.体现中国古代文艺美学的《诗品》《画品》《书品》等一系列著作的产生, 重要的原因是魏晋人的审美品评由理智分析转变成了直观、想象和情感体验的审 美品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谥法是指根据帝王、贵族、大臣、士大夫生前事迹评价褒贬、给予称号的 种制度。谥法产生于西周初年,废止于秦,复行于汉,一直到清帝逊位才废除 B.相人术是通过探察人物骨骼、音声、毛发以及某些特定部位等体貌特征,预 测人的吉凶祸福等的一种方术。虽受诟病,可也有一套比较严密的理论体系。 C.为了解决分析考察人物的才能并划分等级和任用这一现实政治问题,曹魏政 权制定了“九品中正制”,并在各州或郡县设置了大、小中正官来品评人才。 D.人物品评对人们见贤思齐有引导作用,对敦厚风俗有积极作用,影响到官员 选拔制度,上升为国家典章制度,中国文艺和美学也与人物品评有密切关系 二、文言文阅读(38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赵南星,字梦白,高邑人。万历二年进士。除汝宁推官。治行廉平,稍迁户 部主事。二十一年大计京官,与尚书孙鏰秉公澄汰。首黜所亲都给事中王三余及 鏰甥文选员外郎吕胤昌,其附丽政府及大学士赵志皋弟皆不免,政府大不堪。光 宗立,起太常少卿。拜左都御史,慨然以整齐天下为任。寻代张问达为吏部尚书。 当是时,人务奔竞,苞苴①恣行,言路横尤甚。每文选郎出,辄邀之半道,氵 为人 求官,不得则加以恶声,或逐之去。选郎即公正无如何,尚书亦太息而已。南星 素疾其弊,锐意澄清,独行己志,政府及中贵亦不得有所干请,诸人惮其刚严不 敢犯。有给事为赀郎求盐运司,即注赀郎王府,而出给事于外。魏忠贤雅重之, 尝于帝前称其任事。一日,遺娣子傅应星贽见,南星麾之去。尝并坐弘政门选通
A.在人物品评上,孔孟都注重人品修养;在鉴评人物途径上,孔子强调“听 其言观其行”,重视“知人”,而孟子提出观察眼神的品鉴方法,主张“知人论 世”。 B.帝王谥号由礼官议上;贵族、大臣的谥号一般先由亲友向朝廷呈“行 状”,提请求,再由礼官按谥法议谥,报皇帝定夺赐谥;士大夫则由亲族、门生、 故吏自行私谥。 C.相人术与人物品评有相同点,皆从人物仪容、举止等外在表征来探究人物 内在品质或未来命运。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是预知富贵寿夭,而后者是体察德性 才能。 D.汉代以来,人物品评受到社会关注和重视,主要是因为官方以“察举”“征 辟”方式发现、选拔和任用人才,不少歌谣谚语涉及人物品评的兴盛风气也是原 因之一。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A.《尚书》中的三类人和《诗经》中对“君子”的赞叹以及叔孙豹的“三立” 说,这些内容既是士人实现人生价值的目标,也隐含着对不同人物的品评。 B.谥法是我国封建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这 种被认为在特殊场合使用的盖棺论定式的人物品评,目的在于区别尊卑、惩恶扬 善。 C.《世说新语》较为集中地反映了魏晋时期大致从“才情、思理、放达、容貌” 四个方面进行审美性人物品评的状况,堪称审美性人物品评的渊薮。 D.体现中国古代文艺美学的《诗品》《画品》《书品》等一系列著作的产生, 重要的原因是魏晋人的审美品评由理智分析转变成了直观、想象和情感体验的审 美品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谥法是指根据帝王、贵族、大臣、士大夫生前事迹评价褒贬、给予称号的一 种制度。谥法产生于西周初年,废止于秦,复行于汉,一直到清帝逊位才废除。 B.相人术是通过探察人物骨骼、音声、毛发以及某些特定部位等体貌特征,预 测人的吉凶祸福等的一种方术。虽受诟病,可也有一套比较严密的理论体系。 C.为了解决分析考察人物的才能并划分等级和任用这一现实政治问题,曹魏政 权制定了“九品中正制”,并在各州或郡县设置了大、小中正官来品评人才。 D.人物品评对人们见贤思齐有引导作用,对敦厚风俗有积极作用,影响到官员 选拔制度,上升为国家典章制度,中国文艺和美学也与人物品评有密切关系 二、文言文阅读(38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 - 7 题。 赵南星,字梦白,高邑人。万历二年进士。除汝宁推官。治行廉平,稍迁户 部主事。二十一年大计京官,与尚书孙鑨秉公澄汰。首黜所亲都给事中王三余及 鑨甥文选员外郎吕胤昌,其附丽政府及大学士赵志皋弟皆不免,政府大不堪。光 宗立,起太常少卿。拜左都御史,慨然以整齐天下为任。寻代张问达为吏部尚书。 当是时,人务奔竞,苞苴①恣行,言路横尤甚。每文选郎出,辄邀之半道,为人 求官,不得则加以恶声,或逐之去。选郎即公正无如何,尚书亦太息而已。南星 素疾其弊,锐意澄清,独行己志,政府及中贵亦不得有所干请,诸人惮其刚严不 敢犯。有给事为赀郎求盐运司,即注赀郎王府,而出给事于外。魏忠贤雅重之, 尝于帝前称其任事。一日,遣娣子傅应星贽见,南星麾之去。尝并坐弘政门选通
政司参议正色语忠贤曰主上冲龄我辈内外臣孑宜各努力为善忠贤默然怒形于色 大学士魏广微,南星友允贞子也,素以通家子畜之。广微入内阁附忠贤,尝三至 南星门,拒勿见。又尝叹曰:“见泉无子。”见泉,允贞别号也。广微恨刺骨, 与忠贤比而龀南星。忠贤及其党恶南星甚,每矫敕谕,必目为元凶。于是御史张 讷劾南星十大罪。系之狱,坐南星赃万五千。南星家素贫,亲故捐助,始获竣 卒戍南星代州。嫡母冯氏哀恸而卒。子生七龄,惊怖死。南星抵戍所,处之怡然。 庄烈帝登极,有诏赦还。巡抚牟志夔,忠贤党也,故迟遣之,竟卒于戍所。崇祯 初,赠太子太保,谥忠毅。 (节选 自《明史》二百四十三卷) 【注】①苞苴:贿赂。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尝并坐/弘政门选通政司参议/正色语忠贤曰/主上冲龄/我辈内外臣子宜 各努力为善/忠贤默然怒/形于色/ 尝并坐弘政门/选通政司参议/正色语忠贤曰/主上冲龄/我辈内外臣子宜 各努力为善/忠贤默然/怒形于色/ C.尝并坐/弘政门选通政司参议/正色语忠贤曰/主上冲龄我辈/内外臣子宜 各努力为善/忠贤默然/怒形于色/ D.尝并坐弘政门/选通政司参议/正色语忠贤曰/主上冲龄我辈/内外臣子宜 各努力为善/忠贤默然怒/形于色/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明清时,户部掌管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 切财政事宜,长官为户部尚书,副职为左、右侍郎。 B.大计,是明清两代考核官员的制度,分为京察、外察,每三年举行一次 通过考核来决定在京和在外官员的任免及职位的升降 C.嫡母,是封建家庭中子女对亲生母亲的称呼。在古代,嫡妻所生子女称 作嫡出,而姬妾所生的子女称作庶出。 D.登极,本指登上屋顶,后指皇帝即位。古代还有很多类似的词语,生动 形象地形容皇帝即位,如:践极、南面、荣登大宝等。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南星秉公执法,整肃吏治。他与尚书孙鏰考核京官,首先就将与他们 亲近的王三余、吕胤昌罢黜,大学士赵志皋的弟弟也不能幸免。 B.赵南星忠于职守,锐意除弊。他对于官场上奔走于升迁之道、贿赂公行 的风气甚为痛恨,特立独行,极力澄清,朝廷上下都惧怕他,不敢向他开口请托 C.赵南星刚直不阿,嫉恶如仇。魏忠贤曾在皇帝面前称赞他的为政才能, 并让自己的外甥拉拢他,他不为所动。因老友之子依附魏忠贤,他拒不接见,惹 来怨恨。 D.赵南星遭谗受害,含冤而卒。他秉公澄汰的做法虽然得到皇帝的大力支 持,但因直接触犯了当权者的利益,未能持久。他也受到打击迫害,含恨卒于戍 所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10分) (1)每文选郎出,辄邀之半道,为人求官,不得则加以恶声,或逐之去。 (5分) (2)系之狱,坐南星赃万五千。南星家素贫,亲故捐助,始获竣。(5分)
政司参议正色语忠贤曰主上冲龄我辈内外臣子宜各努力为善忠贤默然怒形于色 大学士魏广微,南星友允贞子也,素以通家子畜之。广微入内阁附忠贤,尝三至 南星门,拒勿见。又尝叹曰:“见泉无子。”见泉,允贞别号也。广微恨刺骨, 与忠贤比而龁南星。忠贤及其党恶南星甚,每矫敕谕,必目为元凶。于是御史张 讷劾南星十大罪。系之狱,坐南星赃万五千。南星家素贫,亲故捐助,始获竣。 卒戍南星代州。嫡母冯氏哀恸而卒。子生七龄,惊怖死。南星抵戍所,处之怡然。 庄烈帝登极,有诏赦还。巡抚牟志夔,忠贤党也,故迟遣之,竟卒于戍所。崇祯 初,赠太子太保,谥忠毅。 (节选 自《明史》二百四十三卷) 【注】①苞苴:贿赂。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尝并坐/弘政门选通政司参议/正色语忠贤曰/主上冲龄/我辈内外臣子宜 各努力为善/忠贤默然怒/形于色/ B.尝并坐弘政门/选通政司参议/正色语忠贤曰/主上冲龄/我辈内外臣子宜 各努力为善/忠贤默然/怒形于色/ C.尝并坐/弘政门选通政司参议/正色语忠贤曰/主上冲龄我辈/内外臣子宜 各努力为善/忠贤默然/怒形于色/ D.尝并坐弘政门/选通政司参议/正色语忠贤曰/主上冲龄我辈/内外臣子宜 各努力为善/忠贤默然怒/形于色/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明清时,户部掌管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 一切财政事宜,长官为户部尚书,副职为左、右侍郎。 B.大计,是明清两代考核官员的制度,分为京察、外察,每三年举行一次。 通过考核来决定在京和在外官员的任免及职位的升降。 C.嫡母,是封建家庭中子女对亲生母亲的称呼。在古代,嫡妻所生子女称 作嫡出,而姬妾所生的子女称作庶出。 D.登极,本指登上屋顶,后指皇帝即位。古代还有很多类似的词语,生动 形象地形容皇帝即位,如:践极、南面、荣登大宝等。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赵南星秉公执法,整肃吏治。他与尚书孙鑨考核京官,首先就将与他们 亲近的王三余、吕胤昌罢黜,大学士赵志皋的弟弟也不能幸免。 B.赵南星忠于职守,锐意除弊。他对于官场上奔走于升迁之道、贿赂公行 的风气甚为痛恨,特立独行,极力澄清,朝廷上下都惧怕他,不敢向他开口请托。 C.赵南星刚直不阿,嫉恶如仇。魏忠贤曾在皇帝面前称赞他的为政才能, 并让自己的外甥拉拢他,他不为所动。因老友之子依附魏忠贤,他拒不接见,惹 来怨恨。 D.赵南星遭谗受害,含冤而卒。他秉公澄汰的做法虽然得到皇帝的大力支 持,但因直接触犯了当权者的利益,未能持久。他也受到打击迫害,含恨卒于戍 所。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 10 分) (1)每文选郎出,辄邀之半道,为人求官,不得则加以恶声,或逐之去。 (5 分) (2)系之狱,坐南星赃万五千。南星家素贫,亲故捐助,始获竣。(5 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裴怀古,寿州寿春人也。仪凤中,上书阙下,补下邽主簿,累转监察 御史。姚、愒道蛮反,命怀古驰驿往怀辑之申明诛赏归者日千计俄缚首恶遂定南 方蛮夏立石著功恒州浮屠为其徒诬告祝诅不道,武后怒,命按诛之。怀古得其枉, 为后申诉,不听,因曰:“陛下法与天下画一,岂使臣杀无辜以希圣旨哉?即其 人有不臣状,臣何情宽之?”后意解,得不诛。阎知微之使突厥,怀古监其军。 默啜①胁知微称可汗,又欲官怀古,不肯拜,将杀之。辞曰:“守忠而死与毁节 以生孰愈?请就斩,不避也。”遂囚军中,因得亡,而素烶弱,不能骑,宛转山 谷间,仅达并州。时长史武重规纵暴,左右妄杀人取赏,见怀古至,急执之。 有果毅尝识怀古,疾呼曰:“裴御史也。”遂免。迁祠部员外郎。姚、嚮酋等叩 阙下,愿得怀古镇安远夷,拜姚州都督,以疾辞。始安②贼欧阳倩众数万,剽没 州县,以怀古为桂州都督招尉讨击使,未逾岭,逆以书谕祸福,贼迎降,自陈为 吏侵而反。怀古知其诚,以为示不疑,可破其谋,乃轻骑赴之。或曰:“獠夷难 亲,备之且不信,况易之哉!”答曰:“忠信可通神明,况裔人耶!”因造其营 以慰谕之,倩等大喜,悉归所掠岀降,虽诸泂素翻覆者,亦牵连根附,岭外平。 徙相州刺史、并州大都督长史,所至吏民怀爱。神龙中,召为左羽林大将军,未 至官,还为并州。人知其还,携扶老稚出迎。时崔宣道代怀古为并州,亦野次。 怀古不欲厚愧宣道,使人驱迎者还,而来者愈众,得人心类如此。俄转幽州都督, 绥怀两蕃,将举落内属,会以左威卫大将军召,而孙佺代之,而佺不知兵,遂败 其师。卒于官。 (节选《新唐书·裴怀古传》) 注:①默啜:突厥首领名;②始安:地名,今广西桂林。 8.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累转监察御史 累:多次 B.以希圣 旨 希:迎合 C.因造其营以慰谕之造:修建 D.时崔宣道代怀古为并州为:治 理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命怀古驰驿往/怀辑之/申明诛赏归者/日千计/俄缚首恶/遂定南方/蛮夏立石 著功/ B.命怀古驰驿往怀辑之/申明诛赏/归者日千计/俄缚首恶/遂定南方/蛮夏立石著 功/ C.命怀古驰驿往/怀辑之/申明诛赏/归者日千计/俄缚首恶/遂定南方蛮夏/立石 著功/ D.命怀古驰驿往怀辑之/申明诛赏归者/日千计/俄缚首恶/遂定南方蛮夏/立石著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裴怀古不畏武后,努力保全无辜。当僧人被他的徒弟诬告,致使武后发怒 执意要査办这位僧人时,裴怀古据理力争,才使僧人得以幸免。 B.裴怀古坚守气节,险被突服所害。在他监阎知微出使突厥时,断然拒绝默啜 的胁迫利诱,不肯称臣,差点被杀,后因囚禁军中,得以逃脱。 C.裴怀古讲究策略,轻松止息岭外叛乱。他先用书檄向贼人宣示祸福后,贼人 迎降;后又轻装骑马前往贼营安抚劝导,叛军悉归所掠,后归附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 - 11 题。 裴怀古,寿州寿春人也。仪凤中,上书阙下,补下邽主簿,累转监察 御史。姚、巂道蛮反,命怀古驰驿往怀辑之申明诛赏归者日千计俄缚首恶遂定南 方蛮夏立石著功恒州浮屠为其徒诬告祝诅不道,武后怒,命按诛之。怀古得其枉, 为后申诉,不听,因曰:“陛下法与天下画一,岂使臣杀无辜以希圣旨哉?即其 人有不臣状,臣何情宽之?”后意解,得不诛。阎知微之使突厥,怀古监其军。 默啜①胁知微称可汗,又欲官怀古,不肯拜,将杀之。辞曰:“守忠而死与毁节 以生孰愈?请就斩,不避也。”遂囚军中,因得亡,而素尪弱,不能骑,宛转山 谷间,仅达并州。时长史武重规纵暴, 左右妄杀人取赏,见怀古至,急执之。 有果毅尝识怀古,疾呼曰:“裴御史也。”遂免。迁祠部员外郎。姚、巂酋等叩 阙下,愿得怀古镇安远夷,拜姚州都督,以疾辞。始安②贼欧阳倩众数万,剽没 州县,以怀古为桂州都督招尉讨击使,未逾岭,逆以书谕祸福,贼迎降,自陈为 吏侵而反。怀古知其诚,以为示不疑,可破其谋,乃轻骑赴之。或曰:“獠夷难 亲,备之且不信,况易之哉!”答曰:“忠信可通神明,况裔人耶!”因造其营 以慰谕之,倩等大喜,悉归所掠出降,虽诸洞素翻覆者,亦牵连根附,岭外平。 徙相州刺史、并州大都督长史,所至吏民怀爱。神龙中,召为左羽林大将军,未 至官,还为并州。人知其还,携扶老稚出迎。时崔宣道代怀古为并州,亦野次。 怀古不欲厚愧宣道,使人驱迎者还,而来者愈众,得人心类如此。俄转幽州都督, 绥怀两蕃,将举落内属,会以左威卫大将军召,而孙佺代之,而佺不知兵,遂败 其师。卒于官。 (节选《新唐书▪裴怀古传》) 注:①默啜:突厥首领名;②始安:地名,今广西桂林。 8.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累转监察御史 累:多次 B.以希圣 旨 希:迎合 C.因造其营以慰谕之 造:修建 D.时崔宣道代怀古为并州 为:治 理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命怀古驰驿往/怀辑之/申明诛赏归者/日千计/俄缚首恶/遂定南方/蛮夏立石 著功/ B.命怀古驰驿往怀辑之/申明诛赏/归者日千计/俄缚首恶/遂定南方/蛮夏立石著 功/ C.命怀古驰驿往/怀辑之/申明诛赏/归者日千计/俄缚首恶/遂定南方蛮夏/立石 著功/ D.命怀古驰驿往怀辑之/申明诛赏归者/日千计/俄缚首恶/遂定南方蛮夏/立石著 功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裴怀古不畏武后,努力保全无辜。当僧人被他的徒弟诬告,致使武后发怒, 执意要查办这位僧人时,裴怀古据理力争,才使僧人得以幸免。 B.裴怀古坚守气节,险被突服所害。在他监阎知微出使突厥时,断然拒绝默啜 的胁迫利诱,不肯称臣,差点被杀,后因囚禁军中,得以逃脱。 C.裴怀古讲究策略,轻松止息岭外叛乱。他先用书檄向贼人宣示祸福后,贼人 迎降;后又轻装骑马前往贼营安抚劝导,叛军悉归所掠,后归附
D.裴怀古为人着想,深得百姓爱戴。在他重返并州任职时,为避免治政不佳也 在郊野排队迎接的崔宣道难堪,就派人驱赶迎者还,但来的人却更多。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辞曰:“守忠而死与毁节以生孰愈?请就斩,不避也。”(5分) (2)时长史武重规纵暴,左右妄杀人取赏,见怀古至,争执之。(5分) 古代诗歌阅读(18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奉陪郑驸马韦曲①杜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得一官 12.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诗的首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两处“无赖”都表达了作者的喜爱 之情。 B.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眼春色,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尽情饮酒。 C.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藤梢刺眼”的细节极力状写韦曲的夏日景色 D.此诗运用了“反言”,如“恼煞人”,实际对“爱煞人”的反说,有曲折之 E.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盛衰之感,本诗也通过眼前景物的描绘而抒物是人 非之感。 13.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 结合这一注解,谈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各题(11分)。 菩萨蛮 【宋】谢逸 暄风迟日春光闹,葡萄水绿摇轻棹。两岸草烟低,青山啼子规 归来愁未寝,黛浅眉痕沁。花影转廊腰,红添酒面潮。 14、对本诗的理解,下列说法错误的两项是(4分)() A.“暄风”,即春风。“迟日”,即春日。与《诗经》中的“春日迟迟”和杜 诗中的“迟日江山丽”一样,写出了春光融融的情景,能给读者以春暖日长的感 受 B.“春光闹”化用宋祁的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的”,运用拟人,虽是概括的 描写,却能引起姹紫嫣红开遍的联想。 C.“葡萄水绿”,两岸葡萄青藤满架,倒映水中,摇曳生姿,暗示游春者的陶 醉之情。 D.上阕写游春所见所闻,由“暄风迟日”到“青山啼子规”,可见时间由白天 到了晚上,开启下阙的“归来愁未寝” E.“归来愁未寝。黛浅眉痕沁”写出主人公回来后无心整妆,写主人公眉间浅 浅的黛色,既意味着残妆未整,又暗示着无人扫眉 15、阅读这首词你可以看到主人公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全词具体分析。 (5分)
D.裴怀古为人着想,深得百姓爱戴。在他重返并州任职时,为避免治政不佳也 在郊野排队迎接的崔宣道难堪,就派人驱赶迎者还,但来的人却更多。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辞曰:“守忠而死与毁节以生孰愈?请就斩,不避也。”(5 分) (2)时长史武重规纵暴,左右妄杀人取赏,见怀古至,争执之。(5 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18 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奉陪郑驸马韦曲① 杜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得一官。 12.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 分)( ) A.诗的首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两处“无赖”都表达了作者的喜爱 之情。 B.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眼春色,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尽情饮酒。 C.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藤梢刺眼”的细节极力状写韦曲的夏日景色。 D.此诗运用了“反言”,如“恼煞人”,实际对“爱煞人”的反说,有曲折之 妙。 E.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盛衰之感,本诗也通过眼前景物的描绘而抒物是人 非之感。 13.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 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 结合这一注解,谈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5 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各题(11 分)。 菩萨蛮 【宋】谢逸 暄风迟日春光闹,葡萄水绿摇轻棹。两岸草烟低,青山啼子规。 归来愁未寝,黛浅眉痕沁。花影转廊腰,红添酒面潮。 14、对本诗的理解,下列说法错误的两项是(4 分)( ) A.“暄风”,即春风。“迟日”,即春日。与《诗经》中的“春日迟迟”和杜 诗中的“迟日江山丽”一样,写出了春光融融的情景,能给读者以春暖日长的感 受。 B.“春光闹”化用宋祁的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的”,运用拟人,虽是概括的 描写,却能引起姹紫嫣红开遍的联想。 C.“葡萄水绿”,两岸葡萄青藤满架,倒映水中,摇曳生姿,暗示游春者的陶 醉之情。 D.上阕写游春所见所闻,由“暄风迟日”到“青山啼子规”,可见时间由白天 到了晚上,开启下阙的“归来愁未寝”。 E.“归来愁未寝。黛浅眉痕沁”写出主人公回来后无心整妆,写主人公眉间浅 浅的黛色,既意味着残妆未整,又暗示着无人扫眉。 15、阅读这首词你可以看到主人公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全词具体分析。 (5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