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揭阳市2016届高三第二次高考模拟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1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0页,满分为150 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1卷阅读题 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世界上有过宗族性的血缘组织的民族不乏其例,但像中华早期文明 社会中所见的宗族组织与政治权利同构的情形,却属罕见。古代中华文明中,宗 庙所在地成为聚落的中心,政治身份的世袭和宗主身份的传递相合,成为商、周 文明社会国家的突出特点。政治身份与宗法身份的合一,或政治身份依赖于宗法 身份,发展出一种治家与治国融为一体的政治形态和传统 中国古代从西周到春秋的社会,其基本特点就是宗法性社会。这里 所说的“宗法性社会”是一个描述性的概念,并无褒贬之意,乃是指以亲属关系 为其结构、以亲属关系的原理和准则调节社会的一种社会类型。在宗法社会中, 切社会关系都家族化了,宗法关系即是政治关系,政治关系即是宗法关系。故 政治关系以及其他社会关系,都依照宗法的亲属关系来规范。这样一种社会,在 性质上近于梁漱溟所说的“伦理本位的社会”。伦理关系的特点是在伦理关系中 有等差、有秩序,同时又有情义、有情分。因此,在这种关系的社会中,主导的 原则不是法律而是情义,重义务而不重权利。梁漱溟认为中国伦理本位的社会是 脱胎于古宗法社会而来,是不错的。 从早期中国文化的演进来看,夏、商、周的文化模式有所差别,但 三代以来也发展着一种连续性的气质,这种气质以黄河中下游文化为总体背景, 在历史进程中经由王朝对周边方国的统合力增强而逐渐形成。而这种气质在西周 开始定型,经过轴心时代的发展,演变成为中国文化的基本气质。这种文化气质 在周代集中表现为重孝、亲人、贵民、崇德。重孝不仅体现为殷商时期繁盛的祖 先祭祀,在周代礼乐文化中更强烈表现出对宗族成员的亲和情感,对人间生活和 人际关系的热爱,对家族家庭的义务和依赖。这种强调家族向心性而被人类学家 称为亲族连带的表现,都体现出古代中国人对自己和所处世界的一种价值态度。 从而,这种气质与那些重视来生和神界,视人世与人生为纯粹幻觉,追求超自然 的满足的取向有很大不同,更倾向于积极的、社会性的、热忱而人道的价值取向。 在孔子与早期儒家的思想和文化气质方面,与西周文化及其走向有 着一脉相承的连续性关系。没有周公就不会有传世的礼乐文明,没有周公就没有 儒家的历史渊源,孔子对周公的倾心敬仰,荀子以周公为第一代大儒,都早已明 确指明儒家思想的根源。可以说,西周礼乐文化是儒家产生的土壤,西周思想为 孔子和早期儒家提供了重要的世界观、政治哲学、伦理德性的基础。同时,西周 文化又是三代文化漫长演进的产物,经历了巫觋文化、祭祀文化而发展为礼乐文 化,由原始宗教、自然宗教发展为伦理宗教,形成了孔子和早期儒家思想产生的 深厚根基。更向前溯,从龙山文化以来,经历了中原不同区域文化的融合,在政 治文化、宗教文化、道德情感等不同领域逐渐地发展,并在西周开始定型成比较 稳定的精神气质,这种气质体现为崇德贵民的政治文化、孝悌和亲的伦理文化 文质彬彬的礼乐文化、天民合一的存在信仰、远神近人的人本取向。因此,儒家 思想与中国文化发展的进程具有一种内在的联系,是中华文明时代初期以来文化
广东省揭阳市 2016 届高三第二次高考模拟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 1 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 10 页, 满分为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第 1 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世界上有过宗族性的血缘组织的民族不乏其例,但像中华早期文明 社会中所见的宗族组织与政治权利同构的情形,却属罕见。古代中华文明中,宗 庙所在地成为聚落的中心,政治身份的世袭和宗主身份的传递相合,成为商、周 文明社会国家的突出特点。政治身份与宗法身份的合一,或政治身份依赖于宗法 身份,发展出一种治家与治国融为一体的政治形态和传统。 中国古代从西周到春秋的社会,其基本特点就是宗法性社会。这里 所说的“宗法性社会”是一个描述性的概念,并无褒贬之意,乃是指以亲属关系 为其结构、以亲属关系的原理和准则调节社会的一种社会类型。在宗法社会中, 一切社会关系都家族化了,宗法关系即是政治关系,政治关系即是宗法关系。故 政治关系以及其他社会关系,都依照宗法的亲属关系来规范。这样一种社会,在 性质上近于梁漱溟所说的“伦理本位的社会”。伦理关系的特点是在伦理关系中 有等差、有秩序,同时又有情义、有情分。因此,在这种关系的社会中,主导的 原则不是法律而是情义,重义务而不重权利。梁漱溟认为中国伦理本位的社会是 脱胎于古宗法社会而来,是不错的。 从早期中国文化的演进来看,夏、商、周的文化模式有所差别,但 三代以来也发展着一种连续性的气质,这种气质以黄河中下游文化为总体背景, 在历史进程中经由王朝对周边方国的统合力增强而逐渐形成。而这种气质在西周 开始定型,经过轴心时代的发展,演变成为中国文化的基本气质。这种文化气质 在周代集中表现为重孝、亲人、贵民、崇德。重孝不仅体现为殷商时期繁盛的祖 先祭祀,在周代礼乐文化中更强烈表现出对宗族成员的亲和情感,对人间生活和 人际关系的热爱,对家族家庭的义务和依赖。这种强调家族向心性而被人类学家 称为亲族连带的表现,都体现出古代中国人对自己和所处世界的一种价值态度。 从而,这种气质与那些重视来生和神界,视人世与人生为纯粹幻觉,追求超自然 的满足的取向有很大不同,更倾向于积极的、社会性的、热忱而人道的价值取向。 在孔子与早期儒家的思想和文化气质方面,与西周文化及其走向有 着一脉相承的连续性关系。没有周公就不会有传世的礼乐文明,没有周公就没有 儒家的历史渊源,孔子对周公的倾心敬仰,荀子以周公为第一代大儒,都早已明 确指明儒家思想的根源。可以说,西周礼乐文化是儒家产生的土壤,西周思想为 孔子和早期儒家提供了重要的世界观、政治哲学、伦理德性的基础。同时,西周 文化又是三代文化漫长演进的产物,经历了巫觋文化、祭祀文化而发展为礼乐文 化,由原始宗教、自然宗教发展为伦理宗教,形成了孔子和早期儒家思想产生的 深厚根基。更向前溯,从龙山文化以来,经历了中原不同区域文化的融合,在政 治文化、宗教文化、道德情感等不同领域逐渐地发展,并在西周开始定型成比较 稳定的精神气质,这种气质体现为崇德贵民的政治文化、孝悌和亲的伦理文化、 文质彬彬的礼乐文化、天民合一的存在信仰、远神近人的人本取向。因此,儒家 思想与中国文化发展的进程具有一种内在的联系,是中华文明时代初期以来文化
自身连续发展的产物,体现了三代传衍的传统及其养育的精神气质,儒家的价值 观也就成为中华文明价值体系的主流。 (摘编 选陈来《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世界上其他一些有过宗族性的血缘组织的民族相比,在中华早期文明社会 中,出现了罕见的宗族组织与政治权利同构的情形。 B.商、周时期,宗庙所在地成为聚落的中心,政治身份的世袭和宗主身份的传 递相合,形成了治家与治国融为一体的政治形态和传统 C.宗法性社会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特点,它是以亲属关系为社会结构并利用 亲属关系的原理和准则来调节社会的一种社会类型 D.早期中国文化的演进过程表明,虽然夏、商、周的文化模式有所不同,但三 代以来发展着一种以黄河中下游文化为总体背景的连续性的气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宗法社会,社会关系表现出家族化的特征,宗法关系与政治关系相互等同, 宗法的亲 属关系可以规范政治关系和其他社会关系。 B.梁漱溟所说的“伦理本位的社会”,其主导原则是情义而不是法律,重义务 而不重权利, 而中国伦理本位的社会是从古宗法社会脱胎而来的 C.早期中国文化的连续性气质经由王朝对周边方国的统合力增强而逐渐形成, 在西周开始 定型并经过轴心时代的发展而演变成为中国文化的基本气质。 D.“重孝”是中国文化气质的重要内容,它形成于周代,主要表现为对宗族成 员的亲和情感, 对人间生活、人际关系的热爱以及对家族家庭的义务和依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重视来生和神界,视人世和人生为纯粹幻觉,追求超自然满足的价值取向 相比,古代 中国人强调家族向心性的处世态度更有价值和意义。 B.周公是西周文化的代表人物,也是儒学的先驱和奠基人,他的思想对孔子、 荀子等儒家 代表人物的思想及其文化气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C.文化的发展进步离不开多元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碰撞,在西周文化之前,早期 中国文化就 经历了中原不同区域文化的融合发展。 D.儒家思想是中华文明时代初期以来文化自身连续发展的产物,体现了三代传 衍的传统及 其养育的精神气质,因而儒家价值观成为中华文明价值体系的主流,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自身连续发展的产物,体现了三代传衍的传统及其养育的精神气质,儒家的价值 观也就成为中华文明价值体系的主流。 (摘编 选陈来《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世界上其他一些有过宗族性的血缘组织的民族相比,在中华早期文明社会 中,出现了罕见的宗族组织与政治权利同构的情形。 B.商、周时期,宗庙所在地成为聚落的中心,政治身份的世袭和宗主身份的传 递相合,形成了治家与治国融为一体的政治形态和传统。 C.宗法性社会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特点,它是以亲属关系为社会结构并利用 亲属关系的原理和准则来调节社会的一种社会类型。 D.早期中国文化的演进过程表明,虽然夏、商、周的文化模式有所不同,但三 代以来发展着一种以黄河中下游文化为总体背景的连续性的气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宗法社会,社会关系表现出家族化的特征,宗法关系与政治关系相互等同, 宗法的亲 属关系可以规范政治关系和其他社会关系。 B.梁漱溟所说的“伦理本位的社会”,其主导原则是情义而不是法律,重义务 而不重权利, 而中国伦理本位的社会是从古宗法社会脱胎而来的。 C.早期中国文化的连续性气质经由王朝对周边方国的统合力增强而逐渐形成, 在西周开始 定型并经过轴心时代的发展而演变成为中国文化的基本气质。 D.“重孝”是中国文化气质的重要内容,它形成于周代,主要表现为对宗族成 员的亲和情感, 对人间生活、人际关系的热爱以及对家族家庭的义务和依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重视来生和神界,视人世和人生为纯粹幻觉,追求超自然满足的价值取向 相比,古代 中国人强调家族向心性的处世态度更有价值和意义。 B.周公是西周文化的代表人物,也是儒学的先驱和奠基人,他的思想对孔子、 荀子等儒家 代表人物的思想及其文化气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C.文化的发展进步离不开多元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碰撞,在西周文化之前,早期 中国文化就 经历了中原不同区域文化的融合发展。 D.儒家思想是中华文明时代初期以来文化自身连续发展的产物,体现了三代传 衍的传统及 其养育的精神气质,因而儒家价值观成为中华文明价值体系的主流。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商鞅变法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 之学,事魏相公叔座为中庶子。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 病,曰:“公叔病如有不可讳,将奈社稷何?”公叔曰:“座之中庶子公孙鞅, 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嘿然。王且去,座屏人言曰:“王即不 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王许诺而去。公叔座召鞅谢曰:“今者王问可以 为相者,我言若,王色不许我。我方先君后臣,因谓王即弗用鞅,当杀之。干诳 我。汝可疾去矣,且见禽。”鞅曰:“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君之言 杀臣乎?”卒不去。惠王既去,而谓左右曰:“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国 听公孙鞅也,既又劝寡人杀之,岂不悖哉!”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 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于世;有独 知之虑者,必见敖于民。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 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 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甘龙曰:“不然。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 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卫鞅曰:“龙 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 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 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杜挚曰:“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 无过,循礼无邪。”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 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 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B.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C.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庶孽,指品行邪恶的平民。庶,平民百姓,与“士”相对;孽,邪恶, 也指不孝。 B.圣人,指具有最高智慧和道德的出类拔萃的人。 C.三代,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 D.五伯,即“五霸”,通常指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商鞅少好刑名,才堪大用。他年轻时喜欢法术之学,辅佐魏国国相公叔 座做了中庶子。他的奇才贤能,被公叔座看中并主动向魏惠王举荐。 B.商鞅机智过人,终遇明主。商鞅一直没有得到魏惠王的重用,他深知魏 惠王无识人之智,便在公叔座劝说下离开魏国,后来获得了秦孝公的信任和重用
商鞅变法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 之学,事魏相公叔座为中庶子。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 病,曰:“公叔病如有不可讳,将奈社稷何?”公叔曰:“座之中庶子公孙鞅, 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嘿然。王且去,座屏人言曰:“王即不 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王许诺而去。公叔座召鞅谢曰:“今者王问可以 为相者,我言若,王色不许我。我方先君后臣,因谓王即弗用鞅,当杀之。王许 我。汝可疾去矣,且见禽。”鞅曰:“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君之言 杀臣乎?”卒不去。惠王既去,而谓左右曰:“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国 听公孙鞅也,既又劝寡人杀之,岂不悖哉!”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 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于世;有独 知之虑者,必见敖于民。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 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 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甘龙曰:“不然。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 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卫鞅曰:“龙 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 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 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杜挚曰:“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 无过,循礼无邪。”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 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 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B.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C.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D.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庶孽,指品行邪恶的平民。庶,平民百姓,与“士”相对;孽,邪恶, 也指不孝。 B.圣人,指具有最高智慧和道德的出类拔萃的人。 C.三代,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 D.五伯,即“五霸”,通常指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商鞅少好刑名,才堪大用。他年轻时喜欢法术之学,辅佐魏国国相公叔 座做了中庶子。他的奇才贤能,被公叔座看中并主动向魏惠王举荐。 B.商鞅机智过人,终遇明主。商鞅一直没有得到魏惠王的重用,他深知魏 惠王无识人之智,便在公叔座劝说下离开魏国,后来获得了秦孝公的信任和重用
C.商鞅举措果敢,信念坚定。当秦孝公担心变更法度会受到天下非议而犹 豫不决时,他以高人之行、独知之虑的道理和圣人之举说服了秦孝公 D.商鞅力排众议,主张变法。他认为甘龙所说是世俗的说法,用史实劝谏 秦孝公不能与因循守旧的人或拘泥于书本见闻的人共议变革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我方先君后臣,因谓王即弗用鞅,当杀之。王许我。汝可疾去矣,且见 禽。 (2)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唐多令·秋暮有感 陈允平 休去采芙蓉①。秋江烟水空。带斜阳、一片征鸿。欲顿闲愁无须处,都著在两眉 峰 心事寄题红②。画桥流水东。断肠人、无奈秋浓。回首层楼归去懒,早新月、挂 梧桐。 【注】①芙蓉:莲(荷花)的别名。②题红:即红叶题诗。 8.采莲是古代女子喜爱的习俗,本词开篇却说“休去采芙蓉”,这是为什么? 请结合上片内容分析。(5分) 9.词中人物有什么样的“心事”?结尾三句是如何表现人物心情的?请简要阐 述。(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庄子·逍遥游》中用“ 两句写出 了鲲鹏徙南冥的壮观场面。 (2)苏轼《赤壁赋》中描写月出之后江面景色的句子是 (3)陆游在《游山西村》中的名句 既描写实景,也形容由困境步入佳境的转变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 2B铅笔在答题卷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前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 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25分) 孤儿 刘斌立 (1)秦浩又查看了一下打包的行李,确定无误了才去厨房。 (2)他妻子4点就起来煮了红薯粥,他看了看那半锅粥,舀了一碗,又倒进锅里 小半 妻并没有注意到,但仍旧习惯性地提醒他“早饭要吃饱
C.商鞅举措果敢,信念坚定。当秦孝公担心变更法度会受到天下非议而犹 豫不决时,他以高人之行、独知之虑的道理和圣人之举说服了秦孝公。 D.商鞅力排众议,主张变法。他认为甘龙所说是世俗的说法,用史实劝谏 秦孝公不能与因循守旧的人或拘泥于书本见闻的人共议变革。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我方先君后臣,因谓王即弗用鞅,当杀之。王许我。汝可疾去矣,且见 禽。 (2)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8~9 题。 唐多令·秋暮有感 陈允平 休去采芙蓉①。秋江烟水空。带斜阳、一片征鸿。欲顿闲愁无须处,都著在两眉 峰。 心事寄题红②。画桥流水东。断肠人、无奈秋浓。回首层楼归去懒,早新月、挂 梧桐。 【注】①芙蓉:莲(荷花)的别名。②题红:即红叶题诗。 8.采莲是古代女子喜爱的习俗,本词开篇却说“休去采芙蓉”,这是为什么? 请结合上片内容分析。(5 分) 9.词中人物有什么样的“心事”?结尾三句是如何表现人物心情的?请简要阐 述。(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庄子·逍遥游》中用“ , ”两句写出 了鲲鹏徙南冥的壮观场面。 (2)苏轼《赤壁赋》中描写月出之后江面景色的句子是 “ , ”。 (3)陆游在《游山西村》中的名句“ , ”, 既描写实景,也形容由困境步入佳境的转变。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 2B 铅笔在答题卷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前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 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孤 儿 刘斌立 (1)秦浩又查看了一下打包的行李,确定无误了才去厨房。 (2)他妻子 4 点就起来煮了红薯粥,他看了看那半锅粥,舀了一碗,又倒进锅里 一小半。 妻并没有注意到,但仍旧习惯性地提醒他“早饭要吃饱
(3)秦浩进屋子只看了一眼孩子,没敢亲她。小家伙睡得浅,弄醒了,知道爸爸 要走,必然哭天喊地。一个大背包上了肩,手里还有一个灰突突的大尼龙面料的 行李包,秦浩看着妻子,没有再说话,只是下巴抬了抬。妻子知道其中的含义“我 走了,家里靠你了”。 (4)这是秦浩每年里都要经历的分离,可能大家都已经习惯了。走下楼,秦浩就 看见路灯底下已经有两个同伴在那儿抽烟等他了。他们手里也都有一个大大的尼 龙面料的行李包,在路灯下,包上“锡山矿务局”的印字特别显眼。 (5)那几个字也印入了秦浩的眼睛,他手里也有一个。“锡山矿务局”那几个字 在他心里狠狠地戳了一下 (6)曾经锡山矿务局是这个城市最好的单位,不光工资、福利,甚至秦浩背后的 那片家属楼,都曾经是这个城市最让人羡慕的。他们手里这个大行李包,就是某 年单位组织外出考察学习时,发给每个员工的福利。而如今,秦浩还得用这个包 装起自己的衣衫琐碎,出去打工。 (⑦)三个人相互看了看,点了点头,一起朝矿区大门而去。黑黢黢的矿区内,似 乎空无一人。路灯已没几盏好的。三个人抽着烟,倒是烟头一亮一亮的,品出了 几分活力。大门口的铁门虛关着,他们发现那儿还站着一个人。 8)“广路,你怎么又来了?”秦浩先发问。 (9)卫广路把烟头掐了,狠狠用脚踩着,边碾脚边说:“我把娃娃交给我妹妹了, 这儿不可能找到工作,我必须出去打工。” (10)“你走了,你娃儿不是成孤儿了,要不得哦。”另一个声音说。 (11)秦浩赶紧用手止住那人,但是昏暗的灯光中,已看见广路眼神瞬间黯然了 (12)“算了算了,走,挣到钱再打算。”一只胳膊拉起广路。 (13)秦浩看了一眼大伙儿,边走边说:“也好,又是我们四个一起,互相有个照 顾 (14)卫广路和秦浩他们一起在外面打工两年了,可是在家的妻子一直到肝部疼痛 到无法忍受才去医院,确诊是肝癌晚期,广路赶回家不到三天,妻子就去世了。 这个矿区里,很多职工都死于这个疾病。大家其实都知道,有些工种因为当年缺 少劳动保护,身体受到了很大的侵害。本来有一年大家还准备上访争取一些基本 权利,但是就在那年,矿区停产了,接着被宣布为资源枯竭。 (15)秦浩他们坐上了早班长途车,他们接下来的两天都会在路上。长途车要走4 个小时,把他们带到省城,他们要换火车北上17个小时,到达北方的一个省会 城市。 (16)秦浩是第一批走出去的锡山矿务局的工人。他当年是负责矿区锅炉班的班 长,锅炉班负责整个矿区的热水供应,三班倒24小时从不停歇。当年矿场停业, 秦浩整整一年都无法在这个城市找到工作。矿场倒了,几万员工和十几万的家属 顿时都没有了生计。而这个大山里的小城市,哪里能够承载得了这个负担呢? (17)秦浩北上之路,经历了三个城市,最终找到了现在的工作,为一个小区的供 暖站负责整个冬季烧锅炉。他站稳脚跟后,陆续把自己锅炉班的一帮弟兄都介绍 了过来。工作从每年的深秋囤煤开始干起,到次年春天的3月停止。每个冬天, 秦浩能挣到一份相当辛苦但至少能让家人温饱一年的收入。而家乡那个城市对他 来说,就是个永远想念,但没有希望的地方 (18)长途车上,司机开了收音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早间新闻已经开始播音了。 (1⑨)第一个让秦浩他们打开话匣子的话题是,播音员说为了响应中央关于节能的 号召,今年北方城市普遍延后了开始供暖的时间,同时供暖的温度会下降。节能
(3)秦浩进屋子只看了一眼孩子,没敢亲她。小家伙睡得浅,弄醒了,知道爸爸 要走,必然哭天喊地。一个大背包上了肩,手里还有一个灰突突的大尼龙面料的 行李包,秦浩看着妻子,没有再说话,只是下巴抬了抬。妻子知道其中的含义“我 走了,家里靠你了”。 (4)这是秦浩每年里都要经历的分离,可能大家都已经习惯了。走下楼,秦浩就 看见路灯底下已经有两个同伴在那儿抽烟等他了。他们手里也都有一个大大的尼 龙面料的行李包,在路灯下,包上“锡山矿务局”的印字特别显眼。 (5)那几个字也印入了秦浩的眼睛,他手里也有一个。“锡山矿务局”那几个字 在他心里狠狠地戳了一下。 (6)曾经锡山矿务局是这个城市最好的单位,不光工资、福利,甚至秦浩背后的 那片家属楼,都曾经是这个城市最让人羡慕的。他们手里这个大行李包,就是某 年单位组织外出考察学习时,发给每个员工的福利。而如今,秦浩还得用这个包 装起自己的衣衫琐碎,出去打工。 (7)三个人相互看了看,点了点头,一起朝矿区大门而去。黑黢黢的矿区内,似 乎空无一人。路灯已没几盏好的。三个人抽着烟,倒是烟头一亮一亮的,显出了 几分活力。大门口的铁门虚关着,他们发现那儿还站着一个人。 (8)“广路,你怎么又来了?”秦浩先发问。 (9)卫广路把烟头掐了,狠狠用脚踩着,边碾脚边说:“我把娃娃交给我妹妹了, 这儿不可能找到工作,我必须出去打工。” (10) “你走了,你娃儿不是成孤儿了,要不得哦。”另一个声音说。 (11)秦浩赶紧用手止住那人,但是昏暗的灯光中,已看见广路眼神瞬间黯然了。 (12) “算了算了,走,挣到钱再打算。”一只胳膊拉起广路。 (13)秦浩看了一眼大伙儿,边走边说:“也好,又是我们四个一起,互相有个照 顾。” (14)卫广路和秦浩他们一起在外面打工两年了,可是在家的妻子一直到肝部疼痛 到无法忍受才去医院,确诊是肝癌晚期,广路赶回家不到三天,妻子就去世了。 这个矿区里,很多职工都死于这个疾病。大家其实都知道,有些工种因为当年缺 少劳动保护,身体受到了很大的侵害。本来有一年大家还准备上访争取一些基本 权利,但是就在那年,矿区停产了,接着被宣布为资源枯竭。 (15)秦浩他们坐上了早班长途车,他们接下来的两天都会在路上。长途车要走 4 个小时,把他们带到省城,他们要换火车北上 17 个小时,到达北方的一个省会 城市。 (16)秦浩是第一批走出去的锡山矿务局的工人。他当年是负责矿区锅炉班的班 长,锅炉班负责整个矿区的热水供应,三班倒 24 小时从不停歇。当年矿场停业, 秦浩整整一年都无法在这个城市找到工作。矿场倒了,几万员工和十几万的家属 顿时都没有了生计。而这个大山里的小城市,哪里能够承载得了这个负担呢? (17)秦浩北上之路,经历了三个城市,最终找到了现在的工作,为一个小区的供 暖站负责整个冬季烧锅炉。他站稳脚跟后,陆续把自己锅炉班的一帮弟兄都介绍 了过来。工作从每年的深秋囤煤开始干起,到次年春天的 3 月停止。每个冬天, 秦浩能挣到一份相当辛苦但至少能让家人温饱一年的收入。而家乡那个城市对他 来说,就是个永远想念,但没有希望的地方。 (18)长途车上,司机开了收音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早间新闻已经开始播音了。 (19)第一个让秦浩他们打开话匣子的话题是,播音员说为了响应中央关于节能的 号召,今年北方城市普遍延后了开始供暖的时间,同时供暖的温度会下降。节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