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揭阳市第一中学、潮州金山中学2016届高三五月联考(模拟) 命题人:揭阳第一中学语文组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本大题3小题,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们说起登高,首先想到重阳,然而登高并非重阳节的专利。中国人自古崇尚登 高望远,古诗词里流传下来千百代无数文人骚客登临的诗句,这些诗句贯穿一年 四季的终始一一时而夏日炎炎,时而雨雪霏霏,时而春花灼灼,时而落木萧萧。 登高处,可以是自然的山川,也可以是人造的楼台。凡人视野有限,所以谁都想 看一看那楼外楼、山外山。唯一和今人的大概不同是,古人登髙,不是为了观景, 也不是为了某个节日,当然更不是为了旅游,而是为了一展胸襟。所谓胸襟,就 是怀抱,就是远志,就是精神。通俗地说,就是理想。很可惜,这正是今人最缺 失的东西。 文人登高,如同好汉饮酒,喜欢自然是喜欢的,但更重要的是,他们借助这种方 式获得一种不可言传的类似于“天人合一”的抒发和共鸣,又称“一浇胸中块 垒”。由于每个人的身世不同,境遇不同,价值取向有异,哲学思想有别,每个 人在登高的时刻,所思所感也就不一样,或者说人各有志,所以即便大家同登 座山峰,写出来的诗句之意味也会相去千里 儒家的登高,是为接近心中至高无上的“仁”;道家的登高,是为寻求成仙得道 的“仙”;皇帝祭祀封禅,要登天下五岳。在古人心目中,高山是最与苍天相近 的地方。儒家对于君子人格的终极要求便是“高”和“远”。孔子曰:“巍巍乎 舜、禹之有天下也。”这说的是“高”;“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这 是在说“远”。某种意义上,高是空间的概念,远是时间的概念,但这两种维度 又不是确指的,因为君子的“怀抱”无时无刻不在胸中运动变化,好比道家修炼 的内气,大象无形。钟子期听俞伯牙抚琴,他听得出伯牙的志趣,就说“巍巍乎 若泰山”,又说“洋洋乎若流水”。高山流水,其实分别是伯牙胸中逸气的不同 表现形式,凝止团聚,则冲霄而为山:顺势发散,则奔腾而为水。琴家没有这份 逸气,想弹奏好这支曲目,那是不可能的。 《论语》说:“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平。”所以胸怀儒家 治世救国理想的士人,每登临髙处,便能自心底激发出这份远志和胸襟。明末清 初之际的一代大儒顾炎武,在明亡后联合傅山、屈大均等爱国志士僻处山、陕之 间,以图恢复大业。顾炎武和他的同志们送别,相对把盏,就在青山之巅,远眺 大好河山,众人百感交集,泪眼潸然。有人开始借酒浇愁,有人开始埋头抚琴, 有人开始痛吟诗篇。顾炎武听罢,徐徐起身,振衣而立,与之相和:一雁孤飞日, 关河万里秋。正是“关河万里秋”!力挽狂澜的志士纵然势单力薄,回天乏术, 但毕竟“德不孤”,毕竟有这些个战友在,相互砥砺,与子同仇。事虽未成,其 心其举已足垂青史,光照世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一这便是儒家入世之 “登髙”的价值所在,它像一面旗帜,奋扬于巍巍之山巅 (摘编自沐斋《登高》) 1.下列关于“登高”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诗词里流传下千百代无数文人骚客登临的诗句,这些诗句贯穿一年四 季的终始,说明了登高并非重阳节的专利
广东省揭阳市第一中学、潮州金山中学 2016 届高三五月联考(模拟) 命题人:揭阳第一中学语文组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 3 小题,每题 3 分,共 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人们说起登高,首先想到重阳,然而登高并非重阳节的专利。中国人自古崇尚登 高望远,古诗词里流传下来千百代无数文人骚客登临的诗句,这些诗句贯穿一年 四季的终始——时而夏日炎炎,时而雨雪霏霏,时而春花灼灼,时而落木萧萧。 登高处,可以是自然的山川,也可以是人造的楼台。凡人视野有限,所以谁都想 看一看那楼外楼、山外山。唯一和今人的大概不同是,古人登高,不是为了观景, 也不是为了某个节日,当然更不是为了旅游,而是为了一展胸襟。所谓胸襟,就 是怀抱,就是远志,就是精神。通俗地说,就是理想。很可惜,这正是今人最缺 失的东西。 文人登高,如同好汉饮酒,喜欢自然是喜欢的,但更重要的是,他们借助这种方 式获得一种不可言传的类似于“天人合一”的抒发和共鸣,又称“一浇胸中块 垒”。由于每个人的身世不同,境遇不同,价值取向有异,哲学思想有别,每个 人在登高的时刻,所思所感也就不一样,或者说人各有志,所以即便大家同登一 座山峰,写出来的诗句之意味也会相去千里。 儒家的登高,是为接近心中至高无上的“仁”;道家的登高,是为寻求成仙得道 的“仙”;皇帝祭祀封禅,要登天下五岳。在古人心目中,高山是最与苍天相近 的地方。儒家对于君子人格的终极要求便是“高”和“远”。孔子曰:“巍巍乎! 舜、禹之有天下也。”这说的是“高”;“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这 是在说“远”。某种意义上,高是空间的概念,远是时间的概念,但这两种维度 又不是确指的,因为君子的“怀抱”无时无刻不在胸中运动变化,好比道家修炼 的内气,大象无形。钟子期听俞伯牙抚琴,他听得出伯牙的志趣,就说“巍巍乎 若泰山”,又说“洋洋乎若流水”。高山流水,其实分别是伯牙胸中逸气的不同 表现形式,凝止团聚,则冲霄而为山;顺势发散,则奔腾而为水。琴家没有这份 逸气,想弹奏好这支曲目,那是不可能的。 《论语》说:“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平。”所以胸怀儒家 治世救国理想的士人,每登临高处,便能自心底激发出这份远志和胸襟。明末清 初之际的一代大儒顾炎武,在明亡后联合傅山、屈大均等爱国志士僻处山、陕之 间,以图恢复大业。顾炎武和他的同志们送别,相对把盏,就在青山之巅,远眺 大好河山,众人百感交集,泪眼潸然。有人开始借酒浇愁,有人开始埋头抚琴, 有人开始痛吟诗篇。顾炎武听罢,徐徐起身,振衣而立,与之相和:一雁孤飞日, 关河万里秋。正是“关河万里秋”!力挽狂澜的志士纵然势单力薄,回天乏术, 但毕竟“德不孤”,毕竟有这些个战友在,相互砥砺,与子同仇。事虽未成,其 心其举已足垂青史,光照世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便是儒家入世之 “登高”的价值所在,它像一面旗帜,奋扬于巍巍之山巅。 (摘编自沐斋《登高》) 1.下列关于“登高”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诗词里流传下千百代无数文人骚客登临的诗句,这些诗句贯穿一年四 季的终始,说明了登高并非重阳节的专利
B.夏日炎炎,雨雪霏霏,春花灼灼,落木萧萧,这些都是古代文人流传下 来的诗句中描写登高时所见的不同的景色 C.由于人的视野有限,谁都想看一看那楼外楼、山外山,所以古人的登高, 不仅是想看一看自然的山川,或人造的楼台,而且是为了一展胸襟。 D.文人登高,是想借助这种方式获得一种不可言传的类似于“天人合一” 的抒发和共鸣,如同好汉饮酒“一浇胸中块垒”一样。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诗人同登一座山峰,所写的诗句意味相差很大,是由于每个人在登高时 所思所感不同,而这又与个人的身世、境遇、价值取向等密切相关。 B.儒家的登高、道家的登高和皇帝祭祀封禅的登髙,虽然目的不同,但有 点是相同的,就是在他们心目中,高山是最与苍天相近的地方 C.孔子所说的“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逝者如斯夫”这两句话,概 括了儒家对于君子人格的终极要求,前者指“高”,后者指“远” D.胸怀儒家治世救国理想的士人,每登临高处,其远志便能发自心底,这 是因为儒家提倡“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的缘故。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人为了某个节日也会登高、观景、旅游,但缺失了古人登高时的胸襟、 怀抱、远志和精神 B.钟子期用“巍巍乎若泰山”“洋洋乎若流水”来形容伯牙抚琴的声音, 是听出了伯牙的志趣,伯牙胸中的逸气是通过不同的琴声表现出来的 C.顾炎武联合爱国志士以图恢复大业,在和他的同志们告别时,相对把盏, 在青山之巅,远眺人好河山,不同的人以各自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怀 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儒家入世之“登高”价值所在,顾炎武和他 的同志其心其举与历代文人登高时一展胸襟所体现的价值是相同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刘湜,字子正,徐州彭城人。举进士,为澶州观察推官,再调湖南节度推官,改 秘书省著作佐郎、知益都县,徙阴平。再迁太常博士、通判剑州。审阆州狱,活 死囚七人。王尧臣安抚陕西,荐之,擢知耀州。富平有盗掠人子女者,既就擒, 阳死,伺间逸去;捕得,复阳死,守者以报,湜趣焚其尸。拜监察御史,王德用 自随州诏还,近臣言其有反相,湜保右之。历开封府推官、三司盐铁判官,迁殿 中侍御史。上言:“转运使掎摭郡县,苛柬官吏,人不得骋其材,宜稍宽假,丕 为改者绳治之。”诏诣渭州劾尹洙私用公使钱,颇傅致重法,以故洙坐废。还, 为尚书礼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同判吏部流内铨,除盐铁副使。议者谓湜探 宰相意,深致洙罪,故得优擢焉。明年,宴紫宸殿,副使当坐殿东庑,湜不即坐, 趣出。阁门奏之,坐谪知沂州,徙兖州。又坐沂州误出囚死罪,降知海州。起 为河东转运使,迁户部员外郎,复为盐铁副使兼领河渠事。汴水绝,凿河阴新渠 通漕运如故。会江南饥,擢天章阁待制、知江宁府,奏运苏州米五十万斛,以贷 饥民。除户部郎中、知广州。侬智髙初平,湜练士兵,葺械器,作铁锁断江路。 有盗据山,敕贷罪招之,不肯降。湜知并山民资之食即徙民绝饷盗困蹙乞降民安 之居二年母老求内徙遂徙徐州。湜喜曰:“昔布衣随计,今以侍从官三品复典乡
B.夏日炎炎,雨雪霏霏,春花灼灼,落木萧萧,这些都是古代文人流传下 来的诗句中描写登高时所见的不同的景色。 C.由于人的视野有限,谁都想看一看那楼外楼、山外山,所以古人的登高, 不仅是想看一看自然的山川,或人造的楼台,而且是为了一展胸襟。 D.文人登高,是想借助这种方式获得一种不可言传的类似于“天人合一” 的抒发和共鸣,如同好汉饮酒“ 一浇胸中块垒”一样。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诗人同登一座山峰,所写的诗句意味相差很大,是由于每个人在登高时 所思所感不同,而这又与个人的身世、境遇、价值取向等密切相关。 B.儒家的登高、道家的登高和皇帝祭祀封禅的登高,虽然目的不同,但有 一点是相同的,就是在他们心目中,高山是最与苍天相近的地方。 C.孔子所说的“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逝者如斯夫”这两句话,概 括了儒家对于君子人格的终极要求,前者指“高”,后者指“远”。 D.胸怀儒家治世救国理想的士人,每登临高处,其远志便能发自心底,这 是因为儒家提倡“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的缘故。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人为了某个节日也会登高、观景、旅游,但缺失了古人登高时的胸襟、 怀抱、远志和精神。 B.钟子期用“巍巍乎若泰山”“洋洋乎若流水”来形容伯牙抚琴的声音, 是听出了伯牙的志趣,伯牙胸中的逸气是通过不同的琴声表现出来的。 C.顾炎武联合爱国志士以图恢复大业,在和他的同志们告别时,相对把盏, 在青山之巅,远眺人好河山,不同的人以各自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怀。 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儒家入世之“登高”价值所在,顾炎武和他 的同志其心其举与历代文人登高时一展胸襟所体现的价值是相同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刘湜,字子正,徐州彭城人。举进士,为澶州观察推官,再调湖南节度推官,改 秘书省著作佐郎、知益都县,徙阴平。再迁太常博士、通判剑州。审阆州狱,活 死囚七人。王尧臣安抚陕西,荐之,擢知耀州。富平有盗掠人子女者,既就擒, 阳死,伺间逸去;捕得,复阳死,守者以报,湜趣焚其尸。拜监察御史,王德用 自随州诏还,近臣言其有反相,湜保右之。历开封府推官、三司盐铁判官,迁殿 中侍御史。上言:“转运使掎摭郡县,苛束官吏,人不得骋其材,宜稍宽假,不 为改者绳治之。”诏诣渭州劾尹洙私用公使钱,颇傅致重法,以故洙坐废。还, 为尚书礼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同判吏部流内铨,除盐铁副使。议者谓湜探 宰相意,深致洙罪,故得优擢焉。明年,宴紫宸殿,副使当坐殿东庑,湜不即坐, 趣出。阁门奏之,坐谪知沂州,徙兖 州。又坐沂州误出囚死罪,降知海州。起 为河东转运使,迁户部员外郎,复为盐铁副使兼领河渠事。汴水绝,凿河阴新渠, 通漕运如故。会江南饥,擢天章阁待制、知江宁府,奏运苏州米五十万斛,以贷 饥民。除户部郎中、知广州。侬智高初平,湜练士兵,葺械器,作铁锁断江路。 有盗据山,敕贷罪招之,不肯降。湜知并山民资之食即徙民绝饷盗困蹙乞降民安 之居二年母老求内徙遂徙徐州。湜喜曰:“昔布衣随计,今以侍从官三品复典乡
郡,过始望矣。”又以左司郎中知郓州,迁龙图阁直学士、知庆州。湜少贱,母 更嫁营卒,既登第,具袍笏趋卒舍迎母,里人观叹。然嗜酒,持法少恕,改知密 州,以病卒。 4.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湜知并山民资之食/即徙民/绝饷盗困蹙乞降/民安之/居二年/母老求内/徙遂 徙徐州/ B.湜知并山民资之食/即徙民绝饷/盜困蹙乞降/民安之/居二年母老/求内徙/遂 徙徐州/ C.湜知并山民资之食/即徙民/绝饷盗困蹙乞降/民安之/居二年母老/求内徙/遂 徙徐州/ D.湜知并山民资之食/即徙民绝饷/盜困蹙乞降/民安之/居二年/母老求内徙/遂 徙徐州/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进士”:封建科举考试依次有院试、乡试、会试、殿试,会试考取后通过殿 试者为进士 B.“迁”:迁在古代官职变动中指调动官职,一般是升官,而“左迁”则指贬 官降职 C.“礼部”:礼部是古代“六部”之一,负责管理人口和税收财政,相当 于财政部(古代的税收主要是人头税和地租)。 D.“笏”:笏是古代君臣朝见时大臣手中所执的狭长板子,用以比画或在上面 记事,以备遗忘。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刘湜善于逢迎,执法严酷。受诏审理渭州尹洙私用公款一事,因探知尹洙与 宰相有嫌隙,所以罗织罪状使他受到重判,回朝后得到优先提升。 B.刘湜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汴水断流,他开凿河阴新渠,使漕运像以往一样 畅通;江南饥荒,他奏请从苏州调运五十万斛米,赈济灾民 C.刘湜运筹帷幄,指挥有方。在平定侬智高之后,他未作片刻休整,就立即训 练当地士兵,修整器械,铸造铁链封锁江面,准备迎接新的战斗」 D.刘湜恪守孝道,贵贱不移。年少时地位低下,母亲改嫁给士兵;考中进士后, 并不以此为辱,仍穿朝服执笏去兵营迎接母亲,乡人都为之感叹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捕得,复阳死,守者以报,湜趣焚其尸(5分) (2)转运使掎摭郡县,苛束官吏,人不得骋其材,宜稍宽假,不为改者绳治之。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观魏博何相公猎 张祜 晓出禁城东,分围浅草中。红旗开向日,白马骤迎风 背手抽金镞,翻身控角弓。万人齐指处,一雁落寒空。 8、诗歌前两联描写了怎样的场景?有什么作用?(5分)
郡,过始望矣。”又以左司郎中知郓州,迁龙图阁直学士、知庆州。湜少贱,母 更嫁营卒,既登第,具袍笏趋卒舍迎母,里人观叹。然嗜酒,持法少恕,改知密 州,以病卒。 4. 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A. 湜知并山民资之食/即徙民/绝饷盗困蹙乞降/民安之/居二年/母老求内/徙遂 徙徐州/ B.湜知并山民资之食/即徙民绝饷/盗困蹙乞降/民安之/居二年母老/求内徙/遂 徙徐州/ C.湜知并山民资之食/即徙民/绝饷盗困蹙乞降/民安之/居二年母老/求内徙/遂 徙徐州/ D.湜知并山民资之食/即徙民绝饷/盗困蹙乞降/民安之/居二年/母老求内徙/遂 徙徐州/ 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进士”:封建科举考试依次有院试、乡试、会试、殿试,会试考取后通过殿 试者为进士。 B.“迁”:迁在古代官职变动中指调动官职,一般是升官,而“左迁”则指贬 官降职。 C.“礼部”:礼部是古代“六部”之一,负责管理人口和税收财政,相当 于财政部(古代的税收主要是人头税和地租)。 D.“笏”:笏是古代君臣朝见时大臣手中所执的狭长板子,用以比画或在上面 记事,以备遗忘。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A. 刘湜善于逢迎,执法严酷。受诏审理渭州尹洙私用公款一事,因探知尹洙与 宰相有嫌隙,所以罗织罪状使他受到重判,回朝后得到优先提升。 B.刘湜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汴水断流,他开凿河阴新渠,使漕运像以往一样 畅通;江南饥荒,他奏请从苏州调运五十万斛米,赈济灾民。 C.刘湜运筹帷幄,指挥有方。在平定侬智高之后,他未作片刻休整,就立即训 练当地士兵,修整器械,铸造铁链封锁江面,准备迎接新的战斗。 D.刘湜恪守孝道,贵贱不移。年少时地位低下,母亲改嫁给士兵;考中进士后, 并不以此为辱,仍穿朝服执笏去兵营迎接母亲,乡人都为之感叹。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捕得,复阳死,守者以报,湜趣焚其尸(5 分) (2)转运使掎摭郡县,苛束官吏,人不得骋其材,宜稍宽假,不为改者绳治之。 (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8~9 题。 观魏博何相公猎 张祜 晓出禁城东,分围浅草中。红旗开向日,白马骤迎风。 背手抽金镞,翻身控角弓。万人齐指处,一雁落寒空。 8、诗歌前两联描写了怎样的场景?有什么作用?(5 分)
9.与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相比,本诗描写射手技艺的角度有何不同?请 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琵琶行》中从听者感受的角度写乐曲声中止时的效果的两句是 (2)苏轼在《赤壁赋》中,表达自己愿意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的句子是 (3)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用对比手法写游人和自己不同的乐趣,从而表现自己 “与民同乐”志趣的句子是“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 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号右边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 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25分) 尘埃里的上帝 威尔逊原本有一份薪水很高的工作,但是一场车祸夺去了他的双腿。从此他成天 闷闷不乐。妻子建议他在自己家旁边开一家超市,他想了想,便同意了。超市开 起来了,附近的人都到这里购物。超市人来人往,大家还跟威尔逊聊聊天,威尔 逊的脸上成天都堆满了笑容 威尔逊的生意做得红红火火,一家人过得开开心心,可是邻居蒂芬妮的丈夫却因 为车祸去世了。因责任在蒂芬妮的丈夫,蒂芬妮得支付对方一大笔赔偿金,她家 顿时陷入了困境 威尔逊决定出手帮他们,他知道,他现在之所以过得开心,是因为大家照顾他的 生意,如今他人有难,他也应该主动帮忙。他跟妻子一说,妻子满口答应。 妻子说:“我们要帮她,但这不能明帮,只能暗帮。”威尔逊点头。明帮,蒂芬 妮肯定不会接受,就算真的接受了,心里也会有负担,也会想方设法报答他们。 如何暗帮呢?威尔逊想了想,便有了主意 威尔逊取出一笔钱,用一个袋子装好,然后交给了儿子马克,对他交代了一番。 马克带着这笔钱,去了蒂芬妮家。他把钱袋悄悄地藏在了一个角落里。然后,他 跟蒂芬妮家的比尔和大卫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不一会儿,马克就大叫起来: “哇,这里有好多钱!”马克的叫声引来了比尔和大卫,他们见到那袋钱,不由 吃了一惊:“这是我家的,这是我家的!” 马克把钱交给他们。他们赶紧去把钱交给了蒂芬妮。蒂芬妮拿着钱喜出望外,激 动得流下了泪水。因为这笔钱,蒂芬妮的难题一下就解决了。她的脸上又有了笑 容。威尔逊一家看在眼里,乐在心里
9.与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相比,本诗描写射手技艺的角度有何不同?请 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⑴《琵琶行》中从听者感受的角度写乐曲声中止时的效果的两句是 “ , ”。 ⑵苏轼在《赤壁赋》中,表达自己愿意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的句子是 “ , ”。 ⑶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用对比手法写游人和自己不同的乐趣,从而表现自己 “与民同乐”志趣的句子是“ , ”。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 2B 铅笔 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号右边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 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25 分) 尘埃里的上帝 凤凰 威尔逊原本有一份薪水很高的工作,但是一场车祸夺去了他的双腿。从此他成天 闷闷不乐。妻子建议他在自己家旁边开一家超市,他想了想,便同意了。超市开 起来了,附近的人都到这里购物。超市人来人往,大家还跟威尔逊聊聊天,威尔 逊的脸上成天都堆满了笑容。 威尔逊的生意做得红红火火,一家人过得开开心心,可是邻居蒂芬妮的丈夫却因 为车祸去世了。因责任在蒂芬妮的丈夫,蒂芬妮得支付对方一大笔赔偿金,她家 顿时陷入了困境。 威尔逊决定出手帮他们,他知道,他现在之所以过得开心,是因为大家照顾他的 生意,如今他人有难,他也应该主动帮忙。他跟妻子一说,妻子满口答应。 妻子说:“我们要帮她,但这不能明帮,只能暗帮。”威尔逊点头。明帮,蒂芬 妮肯定不会接受,就算真的接受了,心里也会有负担,也会想方设法报答他们。 如何暗帮呢?威尔逊想了想,便有了主意。 威尔逊取出一笔钱,用一个袋子装好,然后交给了儿子马克,对他交代了一番。 马克带着这笔钱,去了蒂芬妮家。他把钱袋悄悄地藏在了一个角落里。然后,他 跟蒂芬妮家的比尔和大卫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不一会儿,马克就大叫起来: “哇,这里有好多钱!”马克的叫声引来了比尔和大卫,他们见到那袋钱,不由 吃了一惊:“这是我家的,这是我家的!” 马克把钱交给他们。他们赶紧去把钱交给了蒂芬妮。蒂芬妮拿着钱喜出望外,激 动得流下了泪水。因为这笔钱,蒂芬妮的难题一下就解决了。她的脸上又有了笑 容。威尔逊一家看在眼里,乐在心里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就在蒂芬妮的难题解决没多久,她自己却病倒了。治吧,没 钱;不治吧,只能病死。蒂芬妮不怕死,可是她死了,两个孩子怎么办?他们还 小,难道要让他们成为孤儿吗?蒂芬妮为此整天以泪洗面 威尔逊同妻子商量,想再次帮助蒂芬妮一家,妻子点头同意了,她也不忍心蒂芬 妮有个三长两短,否则那两个孩子就太可怜了。 威尔逊再一次取出一笔钱装入一个袋子,然后交给马克。马克带着这笔钱去了蒂 芬妮家,并悄悄把钱袋藏在一个角落里。 当然,马克又找比尔和大卫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没过多久,马克又装着无意的 样子发现那袋钱,并叫了起来:“哇,这里有好多钱!”马克的叫声引来了比尔 和大卫,他们看到那袋钱,顿时就笑了起来,跳着说:“这是我家的钱,这下好 了,妈妈有救了!”他们从马克手里接过钱,欢呼着跑去找蒂芬妮。蒂芬妮从两 个孩子手里接过钱,一问,得知是从家里找出来的,愣了愣,不由喜出望外。 蒂芬妮病好从医院出来后,就去找了份工作,努力地挣钱。威尔逊见此非常髙兴 心想这下好了,他们一家可以过上好日子了。可是,蒂芬妮一家却省吃俭用,她 把钱都存了起来。两年后的一天,蒂芬妮走进了威尔逊的超市,威尔逊以为她要 买东西,可是她却将一袋钱放在柜台上,对他说道:“威尔逊先生,谢谢你们对 我的帮助,我这次是来还钱的,请您收下。 威尔逊吃了一惊,却装作毫不知情的样子,说道:“你这是干什么?我们什么时 候帮过你啊?”蒂芬妮告诉他,她每次需要钱的时候,马克与她的孩子捉迷藏都 找出一袋钱,而那个地方,她査过,她的丈夫根本不会藏钱在那里,不用说,是 威尔逊一家用这种办法在帮她。威尔逊说:“不,你弄错了,我们从来没有帮助 过你什么。倒是你,帮了我们,你家周围栽满了花,大家闻到花香,就都喜欢来 我的超市购物了!” 蒂芬妮心想,也许那真是丈夫藏的钱。他们帮了我,没理由不承认。威尔逊说得 有道理,卡尔森就曾开过超市,但生意却不好,最终关门了,现在他的生意这么 好,真是我家帮了忙。于是蒂芬妮带上钱,开心地走了。 威尔逊对妻子说:“你看,我不承认,还说她帮了我们,她多开心。大家总是照 顾我们的生意,可他们却从不承认这是对我们的照顾。上帝从来不承认自己是上 帝,他总是将自己放到尘埃里,跟常人没有两样。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威尔逊因车祸失去了双腿,就在家旁边开了一间超市,生意十分兴隆,这是 因为附近的邻居们都很善良,为了帮助他,都到他那里购物 B.邻居蒂芬妮的丈夫因车祸去世,为支付赔偿金陷入困境,威尔逊出手帮助她 家渡过关,因为他也遭遇过车祸,相同境遇使他同病相怜。 C.作者两次写蒂芬妮儿子见到钱大叫“这是我家的钱”,又写蒂芬妮在威尔逊 否认帮忙一事后就拿着钱走了,意在通过对比,突出威尔逊的无私 D.蒂芬妮本来推断是威尔逊拿钱帮助她们的,但是威尔逊一番说辞让她相信“那 真是丈夫藏的钱”,这说明威尔逊善于伪装,演技出众。 E.小说通过对威尔逊受邻居帮助而重拾快乐以及他两次帮助蒂芬妮一家的叙述, 以小见大,凸显了人和人之间应该真诚相待、和谐共处的主题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就在蒂芬妮的难题解决没多久,她自己却病倒了。治吧,没 钱;不治吧,只能病死。蒂芬妮不怕死,可是她死了,两个孩子怎么办?他们还 小,难道要让他们成为孤儿吗?蒂芬妮为此整天以泪洗面。 威尔逊同妻子商量,想再次帮助蒂芬妮一家,妻子点头同意了,她也不忍心蒂芬 妮有个三长两短,否则那两个孩子就太可怜了。 威尔逊再一次取出一笔钱装入一个袋子,然后交给马克。马克带着这笔钱去了蒂 芬妮家,并悄悄把钱袋藏在一个角落里。 当然,马克又找比尔和大卫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没过多久,马克又装着无意的 样子发现那袋钱,并叫了起来:“哇,这里有好多钱!”马克的叫声引来了比尔 和大卫,他们看到那袋钱,顿时就笑了起来,跳着说:“这是我家的钱,这下好 了,妈妈有救了!”他们从马克手里接过钱,欢呼着跑去找蒂芬妮。蒂芬妮从两 个孩子手里接过钱,一问,得知是从家里找出来的,愣了愣,不由喜出望外。 蒂芬妮病好从医院出来后,就去找了份工作,努力地挣钱。威尔逊见此非常高兴, 心想这下好了,他们一家可以过上好日子了。可是,蒂芬妮一家却省吃俭用,她 把钱都存了起来。两年后的一天,蒂芬妮走进了威尔逊的超市,威尔逊以为她要 买东西,可是她却将一袋钱放在柜台上,对他说道:“威尔逊先生,谢谢你们对 我的帮助,我这次是来还钱的,请您收下。” 威尔逊吃了一惊,却装作毫不知情的样子,说道:“你这是干什么?我们什么时 候帮过你啊?”蒂芬妮告诉他,她每次需要钱的时候,马克与她的孩子捉迷藏都 找出一袋钱,而那个地方,她查过,她的丈夫根本不会藏钱在那里,不用说,是 威尔逊一家用这种办法在帮她。威尔逊说:“不,你弄错了,我们从来没有帮助 过你什么。倒是你,帮了我们,你家周围栽满了花,大家闻到花香,就都喜欢来 我的超市购物了!” 蒂芬妮心想,也许那真是丈夫藏的钱。他们帮了我,没理由不承认。威尔逊说得 有道理,卡尔森就曾开过超市,但生意却不好,最终关门了,现在他的生意这么 好,真是我家帮了忙。于是蒂芬妮带上钱,开心地走了。 威尔逊对妻子说:“你看,我不承认,还说她帮了我们,她多开心。大家总是照 顾我们的生意,可他们却从不承认这是对我们的照顾。上帝从来不承认自己是上 帝,他总是将自己放到尘埃里,跟常人没有两样。”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威尔逊因车祸失去了双腿,就在家旁边开了一间超市,生意十分兴隆,这是 因为附近的邻居们都很善良,为了帮助他,都到他那里购物。 B.邻居蒂芬妮的丈夫因车祸去世,为支付赔偿金陷入困境,威尔逊出手帮助她 家渡过关,因为他也遭遇过车祸,相同境遇使他同病相怜。 C.作者两次写蒂芬妮儿子见到钱大叫“这是我家的钱”,又写蒂芬妮在威尔逊 否认帮忙一事后就拿着钱走了,意在通过对比,突出威尔逊的无私。 D.蒂芬妮本来推断是威尔逊拿钱帮助她们的,但是威尔逊一番说辞让她相信“那 真是丈夫藏的钱”,这说明威尔逊善于伪装,演技出众。 E.小说通过对威尔逊受邻居帮助而重拾快乐以及他两次帮助蒂芬妮一家的叙述, 以小见大,凸显了人和人之间应该真诚相待、和谐共处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