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阳市2016-2017学年度高中三年级学业水平考试 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答题卷上姓名、考试号等栏目填写清楚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 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或涂改 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卷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本试卷共8页,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1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共35分) (一)论述类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唐朝的官员致仕,通常都有退休(致仕)的保障。官员致仕根据等级不同,规定也有所不 皇帝身边的五品官,地方上的四品官,到了退休年龄即七十岁,所谓“悬车①”之年 要自己打报告给皇帝,获得皇帝批准才能办理致仕手续。比如唐高宗时的张行成,是尚书右 仆射,加授太子少傅。因为天旱,他认为自己有责任,于是上表请求致仕,高宗亲手书写诏 书,不允许,反而赏赐宫女、黄金、器物等。但是,六品以下官员的致仕,到年龄便退,没 有回旋的余地。吏部每年都会向皇帝报告,今年有多少官员致仕,报告方面,附有一个长长 的名单,通常照章办事即可。以制度应付多数,这是基本方略。 有的大臣致仕,会获得皇帝的支持。唐太宗时期,尚书右仆射“战神”李靖以足疾为由 上表请退休,唐太宗表示支持,把李靖树立成一个知所进退的楷模,所有待遇不变,还赏赐 绢帛千段,皇帝的御马两匹,还特意派人到李靖府上表达皇帝的关怀。可见,致仕制度在唐 朝,对于中下级官员,多按照制度执行,而对于高官并不采取一刀切。对于退休官员的优待, 突破制度的限制,由皇帝给予特别恩赏。还有一种优待的办法是退休前提职,以更高级别的 官职致仕,这样相应的待遇也得到了提高。 致仕,有时也是朝廷处理大臣的一个手段。开元十五年(727年),御史大夫崔隐甫、中 丞宇文融与尚书左丞相张说矛盾不休,各自组织朋党展开斗争。结果崔隐甫免官,宇文融贬 官,而张说致仕。甚至有的官员虽然已经致仕,但是还可能受到追究。 因为朝廷需要,致仕官更有起复的现象。苗晋卿在天宝末年以刑部尚书身份致仕。至德 二年(757年),肃宗拜他为宰相,统领国务。安史之乱平定后,苗晋卿以太子太傅的身份再 次致仕。第二年,皇帝又任命他为侍中(们门下省长官)。代宗时,他最终以太保身份致仕。苗 晋卿一生竟然三次致仕,是个特例。 唐朝官员的物质待遇主要是俸禄。俸是俸钱,禄是禄米。根据中央、地方和官品发放 这些钱米。禄米,按年计算,每年春、秋各发一次 致仕官享受半禄,即一半禄米,同时给一定数量的赐物。致仕官如果住在地方,禄米等 由中央出牒②,所在地支付。到唐德宗时期,致仕官待遇有提高,即增加了料钱(唐宋旧制, 官吏除俸禄外,有时另给食料,或折钱发给,称料钱)的半额。如果遇到举国同庆的时候, 皇帝往往给官员普遍增加待遇,致仕官也在其列。唐玄宗、肃宗包括以后的皇帝,给予现任 官提高待遇的种途径是给现任官父祖授官,让他们享受致仕官待遇。到唐后期,代宗、德 宗、宪宗等时代的大赦文,常常有这样的内容
揭阳市 2016—2017 学年度高中三年级学业水平考试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答题卷上姓名、考试号等栏目填写清楚。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 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 应位 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或涂改 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卷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本试卷共 8 页,满分为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第 1 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共 35 分) (一)论述类阅读(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9 分) 唐朝的官员致仕,通常都有退休(致仕)的保障。官员致仕,根据等级不同,规定也有所不 同。 皇帝身边的五品官,地方上的四品官,到了退休年龄即七十岁,所谓“悬车①”之年, 要自己打报告给皇帝,获得皇帝批准才能办理致仕手续。比如唐高宗时的张行成,是尚书右 仆射,加授太子少傅。因为天旱,他认为自己有责任,于是上表请求致仕,高宗亲手书写诏 书,不允许,反而赏赐宫女、黄金、器物等。但是,六品以下官员的致仕,到年龄便退,没 有回旋的余地。吏部每年都会向皇帝报告,今年有多少官员致仕,报告方面,附有一个长长 的名单,通常照章办事即可。以制度应付多数,这是基本方略。 有的大臣致仕,会获得皇帝的支持。唐太宗时期,尚书右仆射“战神”李靖以足疾为由 上表请退休,唐太宗表示支持,把李靖树立成一个知所进退的楷模,所有待遇不变,还赏赐 绢帛千段,皇帝的御马两匹,还特意派人到李靖府上表达皇帝的关怀。可见,致仕制度在唐 朝,对于中下级官员,多按照制度执行,而对于高官并不采取一刀切。对于退休官员的优待, 突破制度的限制,由皇帝给予特别恩赏。还有一种优待的办法是退休前提职,以更高级别的 官职致仕,这样相应的待遇也得到了提高。 致仕,有时也是朝廷处理大臣的一个手段。开元十五年(727 年),御史大夫崔隐甫、中 丞宇文融与尚书左丞相张说矛盾不休,各自组织朋党展开斗争。结果崔隐甫免官,宇文融贬 官,而张说致仕。甚至有的官员虽然已经致仕,但是还可能受到追究。 因为朝廷需要,致仕官更有起复的现象。苗晋卿在天宝末年以刑部尚书身份致仕。至德 二年(757 年),肃宗拜他为宰相,统领国务。安史之乱平定后,苗晋卿以太子太傅的身份再 次致仕。第二年,皇帝又任命他为侍中(门下省长官)。代宗时,他最终以太保身份致仕。苗 晋卿一生竟然三次致仕,是个特例。 唐朝官员的物质待遇主要是俸禄。俸是俸钱,禄是禄米。根据中央、地方和官品发放 这些钱米。禄米,按年计算,每年春、秋各发一次。 致仕官享受半禄,即一半禄米,同时给一定数量的赐物。致仕官如果住在地方,禄米等 由中央出牒②,所在地支付。到唐德宗时期,致仕官待遇有提高,即增加了料钱(唐宋旧制, 官吏除俸禄外,有时另给食料,或折钱发给,称料钱)的半额。如果遇到举国同庆的时候, 皇帝往往给官员普遍增加待遇,致仕官也在其列。唐玄宗、肃宗包括以后的皇帝,给予现任 官提高待遇的一种途径是给现任官父祖授官,让他们享受致仕官待遇。到唐后期,代宗、德 宗、宪宗等时代的大赦文,常常有这样的内容
致仕官也会参加朝廷一些仪式性活动,唐朝明文规定,致仕官要回到原曹司,位在现任 官之前。也许,这是致仕官们更加重视的规则 致仕官就是现任官的未来,这是官场生态重要一环,健康与稳定的制度设计是重要的。 老有所养是人们的合理期待,维护社会的稳定,相应的养老体系更是必备的。唐朝,官员致 仕之后的待遇,属于社会保障的一部分,致仕官享受半禄半料是制度,享受俸禄全额不是制 度,仅仅是皇帝特许的个别政策。 (摘编自孟宪实《唐朝的退休制度》) 【注】①[悬车]古代人一般至七十岁辞官家居,废车不用。“悬车之年”指七十岁。②[牒] 中国古代官府来往文书的文种名称之一。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朝政府官员的致仕,通常都有退休保障,但等级不同,规定也会不同。致仕官享受 半禄,后来增加了半料。 B.唐朝皇帝身边的五品官,地方上的四品官,到了退休年龄,即“悬车”之年,要自己 打报告给皇帝,获得皇帝批准才能批准。 C.在唐朝,致仕也是朝廷处理大臣的一个手段。朝廷大员之间矛盾不休、朋党斗争,就 会有官员致仕,而致仕官员还可能受到追究 D.以制度应对多数,是唐朝退休政策的基本方略。对于六品以下官员的致仕,吏部每年 都会向皇帝报告,通常照章办事即可。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唐朝对退休官员的优待,是由皇帝给予特别恩赏,或退休前提职,让官员以更高级别 的官职致仕,使相应的待遇得到提高。 B.由于朝廷需要,唐代官员致仕之后也会有起复的现象,譬如苗晋卿就先后以刑部尚书 身份、太子太傅身份、太保身份三次致仕。 C.唐太宗时期,“战神”李靖以足疾为由上表请求退休,获得皇帝的支持,因为他是知 进退的楷模,所以获得额外赏赐,所有待遇不变 D.致仕官在遇到举国同庆的时候往往普遍增加待遇,现任官的父祖也可能因为要提高 现任官的待遇而被授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朝官吏除俸禄外有时另给食料,或折钱发给,称料钱。这种用钱币来计算、支付俸 料的方式,说明唐朝的商品经济已比较发达。 B.唐朝的致仕制度,因等级不同而待遇不同,尤其对高级别的官员,全凭皇帝好恶,或 给予恩赏,或草草处理,或再次起复。 C.相对于物质待遇,更受致仕官重视的应该是朝廷的某些能体现其身份地位的仪式性活 动,他们可以回到原曹司,位列现任官之前 唐代的致仕制度,通过各种有效手段,不仅最大限度的免除致仕官吏的后顾之忧,而 且也激励了现任官吏为统治者尽忠效力。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2分) “抒浩气而壮山河”的邓世昌 哈恩忠 1894年中日甲午之战,涌现了许多英勇作战的官兵,至今为人们所颂扬,邓世昌即是 其中著名的将领。邓世昌牺牲后举国震动,光绪皇帝曾垂泪撰写悼念挽联¨此日漫挥天下泪 有公足壮海军威"。1894年10月5日,李鸿章在《奏请优恤大东沟海军阵亡各员折》中为 邓世昌表功,说:“邓世昌首先冲阵,攻毁敌船,被溺后遇救出水,自以阖船俱没,义不独 生,仍复奋掷自沉,忠勇性成,一时称叹,殊功奇烈。 1868年,他怀着救国的志愿,以优异的成绩进入福州船政学堂学习航海,成为福州船
致仕官也会参加朝廷一些仪式性活动,唐朝明文规定,致仕官要回到原曹司,位在现任 官之前。也许,这是致仕官们更加重视的规则。 致仕官就是现任官的未来,这是官场生态重要一环,健康与稳定的制度设计是重要的。 老有所养是人们的合理期待,维护社会的稳定,相应的养老体系更是必备的。唐朝,官员致 仕之后的待遇,属于社会保障的一部分,致仕官享受半禄半料是制度,享受俸禄全额不是制 度,仅仅是皇帝特许的个别政策。 (摘编自孟宪实《唐朝的退休制度》) 【注】①[悬车]古代人一般至七十岁辞官家居,废车不用。“悬车之年”指七十岁。 ②[牒] 中国古代官府来往文书的文种名称之一。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朝政府官员的致仕,通常都有退休保障,但等级不同,规定也会不同。致仕官享受 半禄,后来增加了半料。 B.唐朝皇帝身边的五品官,地方上的四品官,到了退休年龄,即“悬车”之年,要自己 打报告给皇帝,获得皇帝批准才能批准。 C.在唐朝,致仕也是朝廷处理大臣的一个手段。朝廷大员之间矛盾不休、朋党斗争,就 会有官员致仕,而致仕官员还可能受到追究。 D.以制度应对多数,是唐朝退休政策的基本方略。对于六品以下官员的致仕,吏部每年 都会向皇帝报告,通常照章办事即可。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唐朝对退休官员的优待,是由皇帝给予特别恩赏,或退休前提职,让官员以更高级别 的官职致仕,使相应的待遇得到提高。 B.由于朝廷需要,唐代官员致仕之后也会有起复的现象,譬如苗晋卿就先后以刑部尚书 身份、太子太傅身份、太保身份三次致仕。 C.唐太宗时期,“战神”李靖以足疾为由上表请求退休,获得皇帝的支持,因为他是知 进退的楷模,所以获得额外赏赐,所有待遇不变。 D. 致仕官在遇到举国同庆的时候往往普遍增加待遇,现任官的父祖也可能因为要提高 现任官的待遇而被授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朝官吏除俸禄外有时另给食料,或折钱发给,称料钱。这种用钱币来计算、支付俸 料的方式,说明唐朝的商品经济已比较发达。 B.唐朝的致仕制度,因等级不同而待遇不同,尤其对高级别的官员,全凭皇帝好恶,或 给予恩赏,或草草处理,或再次起复。 C.相对于物质待遇,更受致仕官重视的应该是朝廷的某些能体现其身份地位的仪式性活 动,他们可以回到原曹司,位列现任官之前。 D.唐代的致仕制度,通过各种有效手段,不仅最大限度的免除致仕官吏的后顾之忧,而 且也激励了现任官吏为统治者尽忠效力。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12 分) “抒浩气而壮山河”的邓世昌 哈恩忠 1894 年中日甲午之战,涌现了许多英勇作战的官兵,至今为人们所颂扬,邓世昌即是 其中著名的将领。邓世昌牺牲后举国震动,光绪皇帝曾垂泪撰写悼念挽联“此日漫挥天下泪, 有公足壮海军威”。1894 年 10 月 5 日,李鸿章在《奏请优恤大东沟海军阵亡各员折》中为 邓世昌表功,说:“邓世昌首先冲阵,攻毁敌船,被溺后遇救出水,自以阖船俱没,义不独 生,仍复奋掷自沉,忠勇性成,一时称叹,殊功奇烈。” 1868 年,他怀着救国的志愿,以优异的成绩进入福州船政学堂学习航海,成为福州船
政学堂驾驶班第一届毕业生。1871年被派到“建威″练船,随船巡历南洋各岛。1874年 被仼命为“琛海”兵船大副,以后历任“海东云″“振威”“飞霆”等舰船管带。1879年, 北洋大臣李鸿章筹办北洋水师,“闻世昌熟悉管驾事宜,为水师中不易得之才”,遂将其凋入 北洋水师,任“飞霆”“镇南”炮舰管带。1888年10月,北洋水师正式组建成军,邓世昌 任中军中营副将,仍兼“致远”舰管带。1891年,李鸿章检阅北洋海军,邓世昌因训练有 功,获“噶尔萨巴图鲁”称号 邓世昌是北洋水师中唯一没有岀国学习或实习经历的舰船管带。他勤于钻硏海军战略战 术理论,注意学习西方海军的先进技术和经验,细心研究军事装备和训练方法,取长补短 为我所用,李鸿章对其颇为赞许。1880年,邓世昌随同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赴英国接收“超 勇″“扬威”两舰,这是北洋水师首次到国外接收战舰,李鸿章派岀的操舰管带无疑是北洋 水师中出类拔萃的。8月17日,“超勇″“扬威”两舰从英国纽卡斯尔港起航,开始了由英 国到中国的漫长航行。这是中国海军首次驾驶军舰航行北大西洋——地中海——苏伊土运 河——印度洋——西太平洋航线,途径的各国始知中国也有海军,均鸣礼炮致敬,极大扩 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也开阔了邓世昌的眼界。在他的精心训练下,“致远”舰“驶船如驶 马,鸣炮如鸣镝,无不洞合机宜”,成为北洋舰队中整训有素、最有战斗力的主力战舰之 1894年7月25日丰岛海战之后,日本联合舰队一直在寻找机会,与北洋水师决战。9 月16日凌晨,J汝昌奉命率“定远”“镇远”“济远”“致远”等18艘舰船从大连出发,护 送增援平壤清军,当日午后抵达大东沟。 9月17日上午10时30分左右,北洋舰队正准备起锚回航旅顺,发现日本联合舰队自 西南驶来,丁汝昌当即命令舰队起锚迎战。12时50分,双方在大鹿岛西南3海里处开始 交火。邓世昌指挥“致远”舰奋勇作战,在“阵云缭乱中,气象猛鸷,独冠全军"。在日舰 围攻下,“致远”舰多处中弹起火,船身倾斜。邓世昌鼓励全舰官兵,“吾辈从军卫国,早置 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然虽死,而海军声威弗替,是即所以报国也!后弹 药用尽,邓世昌认为“倭舰专恃吉野,苟沉此舰,足以夺其气而成事”,抱定死战的决心, 毅然驾舰全速撞向日本主力舰“吉野”号右舷,决意与敌同归于尽。“吉野”号日军见状大 惊失色,集中炮火向“致远″舰射击,一发炮弹击中“致远”舰的鱼雷发射管,管内鱼雷发 生爆炸,导致“致远″舰沉没。邓世昌坠落海中后,随从以救生圈相救,他拒绝并说:“我 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邓世昌所养的爱犬“太阳”亦游至旁,用 嘴衔住他的胳膊,不让他沉没,邓世昌誓与军舰共存亡,毅然把爱犬也按入水中,随同自己 亦沉没于波涛之中,全舰官兵250余人一同壮烈殉国。 邓世昌曾说:"人谁不死,但愿死得其所尔。”他的英勇牺牲,正是对自己理想的践行。 在获悉邓世昌牺牲的消息后,举国震动,光绪皇帝亲笔撰写挽联,并赐予邓世昌“壮节公 谥号,追封“太子少保”,入祀京师昭忠祠,御笔亲撰祭文、碑文各一篇,褒奖其“臣心不 二,抒浩气而壮山河;大节在三,留英光以争日月″。据说李鸿章得到噩耗后老泪纵横,反 复念叨“不料今世尚有此人″。清政府赐恤甚厚。山东威海百姓被邓世昌的忠烈行为感动, 于1899年在成山上为邓世昌塑像建祠,以志永久敬仰。(节选自20144年《中国档案报》 【相关链接】 ①解放军海军“世昌舰”为纪念在甲午海战中壮烈殉国的海军将领邓世昌而特别命名。 世昌号训练舰1996年服役,可载200名学员和40名教官,该舰可快速改装成医院船、直升 机母舰、运输船。(网易军事) ②201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海军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警示国人 勿忘国耻,牢记使命为国担当。习近平会见连战时说“120年前的甲午,是中华民族历史上 极为惨痛的一页,给两岸同胞留下了剜心之痛。”(综合媒体报道)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邓世昌是福州船政学堂驾驶班第一届毕业生,作为管带的他精心训练,使“致远”舰 成为北洋舰队中整训有素、最有战斗力的主力战舰之一
政学堂驾驶班第一届毕业生。1871 年被派到“建威”练船,随船巡历南洋各岛。1874 年 被任命为“琛海”兵船大副,以后历任“海东云”“振威”“飞霆”等舰船管带。1879 年, 北洋大臣李鸿章筹办北洋水师,“闻世昌熟悉管驾事宜,为水师中不易得之才”,遂将其调入 北洋水师,任“飞霆”“镇南”炮舰管带。1888 年 10 月,北洋水师正式组建成军,邓世昌 任中军中营副将,仍兼“致远”舰管带。1891 年,李鸿章检阅北洋海军,邓世昌因训练有 功,获“噶尔萨巴图鲁”称号。 邓世昌是北洋水师中唯一没有出国学习或实习经历的舰船管带。他勤于钻研海军战略战 术理论,注意学习西方海军的先进技术和经验,细心研究军事装备和训练方法,取长补短, 为我所用,李鸿章对其颇为赞许。1880 年,邓世昌随同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赴英国接收“超 勇”“扬威”两舰,这是北洋水师首次到国外接收战舰,李鸿章派出的操舰管带无疑是北洋 水师中出类拔萃的。8 月 17 日,“超勇”“扬威”两舰从英国纽卡斯尔港起航,开始了由英 国到中国的漫长航行。这是中国海军首次驾驶军舰航行北大西洋——地中海——苏伊士运 河——印度洋——西太平洋航线,途径的各国始知中国也有海军,均鸣礼炮致敬,极大扩 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也开阔了邓世昌的眼界。在他的精心训练下,“致远”舰“驶船如驶 马,鸣炮如鸣镝,无不洞合机宜”,成为北洋舰队中整训有素、最有战斗力的主力战舰之一。 1894 年 7 月 25 日丰岛海战之后,日本联合舰队一直在寻找机会,与北洋水师决战。9 月 16 日凌晨,丁汝昌奉命率“定远”“镇远”“济远”“致远”等 18 艘舰船从大连出发,护 送增援平壤清军,当日午后抵达大东沟。 9 月 17 日上午 10 时 30 分左右,北洋舰队正准备起锚回航旅顺,发现日本联合舰队自 西南驶来,丁汝昌当即命令舰队起锚迎战。12 时 50 分,双方在大鹿岛西南 3 海里处开始 交火。邓世昌指挥“致远”舰奋勇作战,在“阵云缭乱中,气象猛鸷,独冠全军”。在日舰 围攻下,“致远”舰多处中弹起火,船身倾斜。邓世昌鼓励全舰官兵,“吾辈从军卫国,早置 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然虽死,而海军声威弗替,是即所以报国也!”后弹 药用尽,邓世昌认为“倭舰专恃吉野,苟沉此舰,足以夺其气而成事”,抱定死战的决心, 毅然驾舰全速撞向日本主力舰“吉野”号右舷,决意与敌同归于尽。“吉野”号日军见状大 惊失色,集中炮火向“致远”舰射击,一发炮弹击中“致远”舰的鱼雷发射管,管内鱼雷发 生爆炸,导致“致远”舰沉没。邓世昌坠落海中后,随从以救生圈相救,他拒绝并说:“我 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邓世昌所养的爱犬“太阳”亦游至其旁,用 嘴衔住他的胳膊,不让他沉没,邓世昌誓与军舰共存亡,毅然把爱犬也按入水中,随同自己 亦沉没于波涛之中,全舰官兵 250 余人一同壮烈殉国。 邓世昌曾说:“人谁不死,但愿死得其所尔。”他的英勇牺牲,正是对自己理想的践行。 在获悉邓世昌牺牲的消息后,举国震动,光绪皇帝亲笔撰写挽联,并赐予邓世昌“壮节公” 谥号,追封“太子少保”,入祀京师昭忠祠,御笔亲撰祭文、碑文各一篇,褒奖其“臣心不 二,抒浩气而壮山河;大节在三,留英光以争日月”。据说李鸿章得到噩耗后老泪纵横,反 复念叨“不料今世尚有此人”。清政府赐恤甚厚。山东威海百姓被邓世昌的忠烈行为感动, 于 1899 年在成山上为邓世昌塑像建祠,以志永久敬仰。(节选自 2014 年《中国档案报》) 【相关链接】 ①解放军海军“世昌舰”为纪念在甲午海战中壮烈殉国的海军将领邓世昌而特别命名。 世昌号训练舰 1996 年服役,可载 200 名学员和 40 名教官,该舰可快速改装成医院船、直升 机母舰、运输船。(网易军事) ②2014 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 120 周年。海军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警示国人 勿忘国耻,牢记使命为国担当。习近平会见连战时说“120 年前的甲午,是中华民族历史上 极为惨痛的一页,给两岸同胞留下了剜心之痛。”(综合媒体报道)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邓世昌是福州船政学堂驾驶班第一届毕业生,作为管带的他精心训练,使“致远”舰 成为北洋舰队中整训有素、最有战斗力的主力战舰之一
B.甲午海战中,“致远”舰在冲向日本主力舰“吉野”号时,不幸被鱼雷击中,鱼雷发 生爆炸导致舰船沉没,邓世昌也随即坠海溺亡 C.邓世昌为国捐躯后,举国震动,光绪皇帝亲笔写挽联,李鸿章老泪纵横,并上奏折为 他表功,山东威海百姓在成山上为他塑像建祠。 D.甲午战败,在褒扬邓世昌气壮山河、光照日月的以身报国的壮举的同时,我们每个人 更应该牢记历史,不忘国耻,牢记使命,为国担当 5.海军是高技术兵种,北洋水师的舰船几乎都从西方购入,北洋水师中唯一没有出国学习或 实习 经历的邓世昌却成为了最优秀的舰船管带,原因何在?请联系材料加以概括。(4分) 6.邓世昌“义不独生”壮烈殉国的壮举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联系材料,结合现实谈谈你 的理 解。(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4分) 那年的欢喜 郑彦英 应该是1966年,我上高小,暑假的时候,咸阳北塬上的马庄逢集,母亲给了我两毛钱, 叫我带三个弟弟到集上逛逛,顺便买一斤盐。 一至集上,小弟弟兴奋地指着吃食摊孑嚷嚷:ⅷ油糕,麻糖,还有饨哥,妈不是给你钱了 么 我声喝住了:“还雯要买呢!—斤盐两毛钱,能吃半年一碗馄饨两毛钱,一吧嗒嘴就了 小弟弟没敢再吭声,二弟和三弟见我蹬眼,也都噤了声。 集市东头是百货店,那里卖盐,但是要到那里,必须穿过叫卖各种吃食的街道。我就在 街道上走得很快,唯恐哪个弟弟被哪个美食勾住了。当然最担心的还是我的小弟弟,就抓着 他的手走,没想到他走到—个炒凉粉摊跟前,猛然挣脱我的手,坐在凉粉摊前的条凳上。 二弟和三弟都看着我,其实我也被炒凉粉那特别的香味馋得直咽口水,但我还是去拉小 弟弟:“走,买盐去。” 小弟弟不走,死犟着坐在凉粉摊子前,我把他提起来,他又坐下去,如一摊泥。 凉粉摊师傅很懂公关,知道我主事,就不看我,有意大声叫卖:“吃一口能解—年馋 才五分钱一盘『说着就开始炒,油在鏊子里发出吱啦吱啦的声音,拱得我肚子里的馋虫乱 爬。 我不再吭气,心里盘算着,吃盘凉粉,就要少称两半的盐!于是我吼:“走,不走不要 你了 但是小弟弟铁了心,我吓不倒他,他硬着头死坐着,不看我。 我实在没法了,捏着口袋里的两毛钱,转过身,背对着三个弟弟和凉粉摊子。但是,炒 凉粉师傅的毎一个动作,我都听得清凊楚楚,特别是炒到最后,铲锅底那一层黄灿灿的凉粉 锅巴的时候,师傅有意铲得浅,铲得慢,一下一下地,引诱着-街的人。 凉粉铲到盘子里了,筷子重重地放到矮桌上,随后,放凉粉盘子的咯噔声响在小弟弟的 面前。我还是不转身,我知道三个弟弟这时候肯定都看着我,等我发话。二弟拽拽我的衣服, 小声地:“哥『三弟见我不吭声,走到我面前,怯怯地看着我。我低下头,深深地吸了一口 这时候小弟弟说话了:“哥,闻着把人香死咧,我只吃一口,剩下的你三个吃。”小弟弟 这一句话感动了我几十年。当我转过身来的时候,看见小弟弟眼巴巴地看着我,我软软地说 了一句:“吃吧。”他立即笑了,拿起筷子,却只夹了小小一点,放到嘴里,没敢嚼,似乎在 等着凉粉化在嘴里,等到咽的时候,声音却很大,我知道那是和着口水咽下去的。 小弟弟站起来,把筷子递给我,真诚地说:“哥,好吃得不得了,里头还有豆瓣酱呢 我说:“我不爱吃凉粉,你三个吃。”说着把筷子递给二弟 二弟和三弟推让着,一人吃了一口,又让我吃,我自然还是推。小弟弟夹起一筷子炒凉
B.甲午海战中,“致远”舰在冲向日本主力舰“吉野”号时,不幸被鱼雷击中,鱼雷发 生爆炸导致舰船沉没,邓世昌也随即坠海溺亡。 C.邓世昌为国捐躯后,举国震动,光绪皇帝亲笔写挽联,李鸿章老泪纵横,并上奏折为 他表功,山东威海百姓在成山上为他塑像建祠。 D.甲午战败,在褒扬邓世昌气壮山河、光照日月的以身报国的壮举的同时,我们每个人 更应该牢记历史,不忘国耻,牢记使命,为国担当。 5.海军是高技术兵种,北洋水师的舰船几乎都从西方购入,北洋水师中唯一没有出国学习或 实习 经历的邓世昌却成为了最优秀的舰船管带,原因何在?请联系材料加以概括。(4 分) 6.邓世昌“义不独生”壮烈殉国的壮举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联系材料,结合现实谈谈你 的理 解。(5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14 分) 那年的欢喜 郑彦英 应该是 1966 年,我上高小,暑假的时候,咸阳北塬上的马庄逢集,母亲给了我两毛钱, 叫我带三个弟弟到集上逛逛,顺便买一斤盐。 一到集上,小弟弟兴奋地指着吃食摊子嚷嚷:“油糕,麻糖,还有馄饨。哥,妈不是给你钱了 么!” 我一声喝住了:“还要买盐呢!一斤盐两毛钱,能吃半年。一碗馄饨两毛钱,一吧嗒嘴就没了!” 小弟弟没敢再吭声,二弟和三弟见我瞪眼,也都噤了声。 集市东头是百货店,那里卖盐,但是要到那里,必须穿过叫卖各种吃食的街道。我就在 街道上走得很快,唯恐哪个弟弟被哪个美食勾住了。当然最担心的还是我的小弟弟,就抓着 他的手走,没想到他走到一个炒凉粉摊跟前,猛然挣脱我的手,坐在凉粉摊前的条凳上。 二弟和三弟都看着我,其实我也被炒凉粉那特别的香味馋得直咽口水,但我还是去拉小 弟弟:“走,买盐去。” 小弟弟不走,死犟着坐在凉粉摊子前,我把他提起来,他又坐下去,如一摊泥。 凉粉摊师傅很懂公关,知道我主事,就不看我,有意大声叫卖:“吃一口能解一年馋, 才五分钱一盘!”说着就开始炒,油在鏊子里发出吱啦吱啦的声音,拱得我肚子里的馋虫乱 爬。 我不再吭气,心里盘算着,吃一盘凉粉,就要少称二两半的盐!于是我吼:“走,不走不要 你了!” 但是小弟弟铁了心,我吓不倒他,他硬着头死坐着,不看我。 我实在没法了,捏着口袋里的两毛钱,转过身,背对着三个弟弟和凉粉摊子。但是,炒 凉粉师傅的每一个动作,我都听得清清楚楚,特别是炒到最后,铲锅底那一层黄灿灿的凉粉 锅巴的时候,师傅有意铲得浅,铲得慢,一下一下地,引诱着一街的人。 凉粉铲到盘子里了,筷子重重地放到矮桌上,随后,放凉粉盘子的咯噔声响在小弟弟的 面前。我还是不转身,我知道三个弟弟这时候肯定都看着我,等我发话。二弟拽拽我的衣服, 小声地:“哥!”三弟见我不吭声,走到我面前,怯怯地看着我。我低下头,深深地吸了一口 气。 这时候小弟弟说话了:“哥,闻着把人香死咧,我只吃一口,剩下的你三个吃。”小弟弟 这一句话感动了我几十年。当我转过身来的时候,看见小弟弟眼巴巴地看着我,我软软地说 了一句:“吃吧。”他立即笑了,拿起筷子,却只夹了小小一点,放到嘴里,没敢嚼,似乎在 等着凉粉化在嘴里,等到咽的时候,声音却很大,我知道那是和着口水咽下去的。 小弟弟站起来,把筷子递给我,真诚地说:“哥,好吃得不得了,里头还有豆瓣酱呢!” 我说:“我不爱吃凉粉,你三个吃。”说着把筷子递给二弟。 二弟和三弟推让着,一人吃了一口,又让我吃,我自然还是推。小弟弟夹起一筷子炒凉
粉送到我嘴前面,那棕红的酱色,那飘忽的白色蒸气,顿时攻破了我的所有防线。 我吃了,我有意咽得很快,却不张嘴,让那美味在嘴里回旋。同时把筷子递给小弟弟 小弟弟又推,我便把凉粉在盘子里分成三堆,让他们一人吃一堆,然后把筷子咯噔往矮 桌上一放,说:“你们吃,我去付钱。 我怎么也没有想到,三个弟弟吃了两堆,剩下一堆,让我吃,我问是谁没吃,二弟说是 小弟弟没吃,留给我。 我没有再说话,其实也就小小三块,我吃了一块,夹起两块,一下子喂到小弟弟嘴里。 回到家里,母亲见我们弟兄四个满面红光,就招呼我们吃饭。我把盐袋放到盐罐子上,母亲 掂了一下,笑着说:“吃饭。” 从这天开始的几个月里,我总觉得饭菜的味道淡了,少放了盐。我悄悄地问几个弟弟, 他们也说感觉岀来了,不敢问。多年以后,我问母亲那天掂岀盐的重量没,母亲笑着说:“咋 能掂不出来?『我又问:“你知道我们把钱花在啥地方了?″母亲笑笑说:“五分钱买了四 个娃的欢喜,还有比这便宜的事么!"(选自2015年《今晚报》) 7.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第1段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是1966年,照应了题目中的“那年”,也使人联想到那 个物质极度缺乏的年代,从而有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故事的真实性 B.凉粉摊师傅知道“我”不肯买凉粉,就大声地叫卖,铲锅底锅巴时有意铲得浅、 得慢,他想用这些办法来引诱我们,他的这些行为说明他是一个很奸诈的生意人。 C.结尾写母亲知道盐少了却没有说,认为五分钱买了四个娃的欢喜便宜,并用几个“笑 来修饰她说话时的表情,以此来表现她的善良、明理以及对孩子的纵容 D“我”一瞪眼,二弟和三弟就不敢说话,后来给他们凉粉吃,他们也只是一人吃了 口,说明他们两个都是没有主见的人,凡事都要看别人的眼色行事 E.发生在当年的几个兄弟吃凉粉的故事温馨动人,其中也蕴含着作者对当下物质极度丰 富而亲情严重缺失的忧虑与反思,这是作品的深刻之处 小弟弟这个人物具有什么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 9.文中四处画横线的句子细致地表现了“我”的心理变化。请结合作品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并说 明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答 二、古诗文阅读(共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19分) 崔隐甫,贝州武城人。解褐左玉钤卫兵曹参军,迁殿中侍御史内供奉。浮屠惠范倚太平 公主胁人子女,隐甫劾状,反为所挤,贬邛州司马。玄宗时,梨园弟子胡雏善笛,有宠,尝 负罪匿禁中。帝以他事召隐甫,指曰:“就卿丐此人。”对曰:“陛下轻臣而重乐工,请解官。” 再拜出,帝遽谢,与胡雏,隐甫杀之,有诏贳死,不及矣。居三岁,进拜御史大夫。初,台 无狱,凡有囚则系大理。贞观时,李乾佑为大夫,始置狱,由是中丞、侍御史皆得系人。隐 甫执故事,废掘诸狱。其后患囚往来或漏泄,复系之厨院。台中自监察御史而下,旧皆得颛 事,无所承谘。隐甫始切令归禀乃得行,有忤意辄劾正,多贬绌者,台吏侧目,威名赫然。 帝尝诏校外官岁考。异时必委曲参审,竟舂未定。隐甫一日会朝集使,询逮检实,其暮皆讫 议者服其敏,帝尝谓日:“卿为大夫,天下以为称职。”张说当国,隐甫素恶之,乃与中丞宇 文融等暴其过,说赐罢。然帝嫉朋党,免其官,使侍母。岁余,复为大夫。迁刑部尚书,兼河
粉送到我嘴前面,那棕红的酱色,那飘忽的白色蒸气,顿时攻破了我的所有防线。 我吃了,我有意咽得很快,却不张嘴,让那美味在嘴里回旋。同时把筷子递给小弟弟。 小弟弟又推,我便把凉粉在盘子里分成三堆,让他们一人吃一堆,然后把筷子咯噔往矮 桌上一放,说:“你们吃,我去付钱。” 我怎么也没有想到,三个弟弟吃了两堆,剩下一堆,让我吃,我问是谁没吃,二弟说是 小弟弟没吃,留给我。 我没有再说话,其实也就小小三块,我吃了一块,夹起两块,一下子喂到小弟弟嘴里。 回到家里,母亲见我们弟兄四个满面红光,就招呼我们吃饭。我把盐袋放到盐罐子上,母亲 掂了一下,笑着说:“吃饭。” 从这天开始的几个月里,我总觉得饭菜的味道淡了,少放了盐。我悄悄地问几个弟弟, 他们也说感觉出来了,不敢问。多年以后,我问母亲那天掂出盐的重量没,母亲笑着说:“咋 能掂不出来?!”我又问:“你知道我们把钱花在啥地方了?”母亲笑笑说:“五分钱买了四 个娃的欢喜,还有比这便宜的事么!”(选自 2015 年《今晩报》) 7.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4 分) A.第 1 段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是 1966 年,照应了题目中的“那年”,也使人联想到那 个物质极度缺乏的年代,从而有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故事的真实性。 B.凉粉摊师傅知道“我”不肯买凉粉,就大声地叫卖,铲锅底锅巴时有意铲得浅、铲 得慢,他想用这些办法来引诱我们,他的这些行为说明他是一个很奸诈的生意人。 C.结尾写母亲知道盐少了却没有说,认为五分钱买了四个娃的欢喜便宜,并用几个“笑” 来修饰她说话时的表情,以此来表现她的善良、明理以及对孩子的纵容。 D “我”一瞪眼,二弟和三弟就不敢说话,后来给他们凉粉吃,他们也只是一人吃了一 口,说明他们两个都是没有主见的人,凡事都要看别人的眼色行事。 资*源%库E.发生在当年的几个兄弟吃凉粉的故事温馨动人,其中也蕴含着作者对当下物质极度丰 富而亲情严重缺失的忧虑与反思,这是作品的深刻之处。 8.小弟弟这个人物具有什么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4 分) 答: 9.文中四处画横线的句子细致地表现了“我”的心理变化。请结合作品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并说 明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 分) 答: 二、古诗文阅读 (共 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19 分) 崔隐甫,贝州武城人。解褐..左玉钤卫兵曹参军,迁殿中侍御史内供奉。浮屠惠范倚太平 公主胁人子女,隐甫劾状,反为所挤,贬邛州司马。玄宗时,梨园..弟子胡雏善笛,有宠,尝 负罪匿禁中。帝以他事召隐甫,指曰:“就卿丏此人。”对曰:“陛下轻臣而重乐工,请解官。” 再拜出,帝遽谢,与胡雏,隐甫杀之,有诏贳死,不及矣。居三岁,进拜御史大夫。初,台 无狱,凡有囚则系大理。贞观时,李乾佑为大夫,始置狱,由是中丞、侍御史皆得系人。隐 甫执故事,废掘诸狱。其后患囚往来或漏泄,复系之厨院。台中自监察御史而下,旧皆得颛 事,无所承谘。隐甫始一切令归禀乃得行,有忤意辄劾正,多贬绌者,台吏侧目,威名赫然。 帝尝诏校外官岁考。异时必委曲参审,竟春未定。隐甫一日会朝集使,询逮检实,其暮皆讫, 议者服其敏,帝尝谓曰:“卿为大夫,天下以为称职。”张说当国,隐甫素恶之,乃与中丞宇 文融等暴其过,说赐罢。然帝嫉朋党,免其官,使侍母。岁余,复为大夫。迁刑部尚书 ....,兼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