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除了思想政 治教育主体和客体之外,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另一重要因素,是思想政治 教育环境。实践表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好坏,对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有着至 关重要的影响。因此,深入硏究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进而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 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益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值得注意的是,研究思想政 治教育环境不仅有助于优化育人环境,而且还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发 展,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各种环境因素的良性互动。 第一节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概述 环境及其对人的影响 所谓环境,是指人类主体的活动赖以进行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和文化条 件的总和。马克思认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马克思恩格 斯选集》第1卷,1995年6月第2版,第92页。)一方面,人是环境的主宰者, 人们总是按照主观的认识水平、审美观念、价值标准来组织、改造、利用环境 另一方面,环境又是人的哺育者,环境以其自身独特的形象潜移默化地感染人、 熏陶人,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和影响。 因此,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不仅有利于提高和改善环境质量, 而且有利于形成优良的育人环境和氛围,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关于环境对人的影响,众说纷纭,主要有以下几种看法 第一,“人是环境的产物”。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提出了一个著名命题: 人是环境的产物”。这一命题包括两方面的意思。其一,从生物学、人类学意 义上而言,它回答的是人类的起源问题。其二,从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意义上 而言,它回答的是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何以成为他们各自的样子?其中主要的根 源、依据是什么? 第二,环境是人发展的前提与契机。发展源于人类本性、自身需要以及环 境的压力。人类的本性是追求与创造美好。和其他动物相比,人类不但意识到
1 第十二章 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除了思想政 治教育主体和客体之外,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另一重要因素,是思想政治 教育环境。实践表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好坏,对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有着至 关重要的影响。因此,深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进而创设良好的 教育环境, 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益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值得注意的是,研究思想政 治教育环境不仅有助于优化育人环境,而且还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发 展,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各种环境因素的良性互动。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概述 一、环境及其对人的影响 所谓环境,是指人类主体的活动赖以进行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和文化条 件的总和。马克思认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马克思恩格 斯选集》第 1 卷,1995 年 6 月第 2 版,第 92 页。)一方面,人是环境的主宰者, 人们总是按照主观的认识水平、审美观念、价值标准来组织、改造、利用环境; 另一方面,环境又是人的哺育者,环境以其自身独特的形象潜移默化地感染人、 熏陶人,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和影响。 因此,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不仅有利于提高和改善环境质量, 而且有利于形成优良的育人环境和氛围,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关于环境对人的影响,众说纷纭,主要有以下几种看法: 第一,“人是环境的产物”。18 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提出了一个著名命题: “人是环境的产物”。这一命题包括两方面的意思。其一,从生物学、人类学意 义上而言,它回答的是人类的起源问题。其二,从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意义上 而言,它回答的是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何以成为他们各自的样子?其中主要的根 源、依据是什么? 第二,环境是人发展的前提与契机。发展源于人类本性、自身需要以及环 境的压力。人类的本性是追求与创造美好。和其他动物相比,人类不但意识到
自身的需要,而且总是不满足现有的需要,不断产生新的需要。需要的主观表 现就是欲望,欲望以需要为基础。但经过主观加工后可以强化或弱化原有的需 要。需要和欲望引起人们的追求和创造。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合 理和强度适中的欲望是产生有利于社会进步的行为的动力之一。欲望不合理或 者欲望过强或过弱都不能形成有利于创造的最佳心理状态。需要、欲望不是离 开环境的单纯生理行为,而是受环境影响的社会、文化行为,也就是说人的需 要受环境刺激和制约,环境是人的创造活动,人的发展的动力源。 环境不但构成发展的动力源,它也是发展的前提和契机。从自然环境的角 度来说,自然环境是人的活动的基本前提,它在某种程度上还直接影响到人的 素质。从社会环境的角度来说,良好的社会环境(包括政治环境)是人的活动及 人自身顺利发展的基本条件。 第三,环境是人格的支柱。美国心理学家 Herbert A·Otto说过一句有名 的话:“环境是人格的支柱”。不健康、不合理的人格如此,健康、合理人格也 是如此,它们都是社会环境的产物。 以上观点从不同角度揭示了环境对人的影响。由此可见,人的繁衍生息与 外界环境发生着密切联系,其思想行为的形成和发展也与环境密切相关。人的 思想、意识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的。环境中的各种信息通过人的 感觉器官反映到大脑,激起内部的思想矛盾,由此形成人们的行为动机;在 定动机指导下的人的行为、活动又反作用于环境。这个过程的不断重复,决定 了人与周围环境的持续不断的相互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构成要素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一种特殊意义的环境,它不同于上述一般对人们起自 然影响作用的广义的环境或普通环境。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对思想政治 教育活动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的一切外部因 素的总和。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包括的内容是十分广泛而又丰富多彩的。它可以从不同 的方面作不同的划分。从一般意义上讲,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 环境又叫物理环境,是指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条件的总和。如日月星辰、 江河湖海、山川平原等,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也是人们生 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它对人们的思想有一定的影响,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 分重视这种影响,“借山光以悦人性,借湖水以静心情”。讲的就是自然环境对
2 自身的需要,而且总是不满足现有的需要,不断产生新的需要。需要的主观表 现就是欲望,欲望以需要为基础。但经过主观加工后可以强化或弱化原有的需 要。需要和欲望引起人们的追求和创造。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合 理和强度适中的欲望是产生有利于社会进步的行为的动力之一。欲望不合理或 者欲望过强或过弱都不能形成有利于创造的最佳心理状态。需要、欲望不是离 开环境的单纯生理行为,而是受环境影响的社会、文化行为,也就是说人的需 要受环境刺激和制约,环境是人的创造活动,人的发展的动力源。 环境不但构成发展的动力源,它也是发展的前提和契机。从自然环境的角 度来说,自然环境是人的活动的基本前提,它在某种程度上还直接影响到人的 素质。从社会环境的角度来说,良好的社会环境(包括政治环境)是人的活动及 人自身顺利发展的基本条件。 第三,环境是人格的支柱。美国心理学家 Herbert A·Otto 说过一句有名 的话:“环境是人格的支柱”。不健康、不合理的人格如此,健康、合理人格也 是如此,它们都是社会环境的产物。 以上观点从不同角度揭示了环境对人的影响。由此可见,人的繁衍生息与 外界环境发生着密切联系,其思想行为的形成和发展也与环境密切相关。人的 思想、意识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的。环境中的各种信息通过人的 感觉器官反映到大脑,激起内部的思想矛盾,由此形成人们的行为动机;在一 定动机指导下的人的行为、活动又反作用于环境。这个过程的不断重复,决定 了人与周围环境的持续不断的相互作用。 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构成要素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一种特殊意义的环境,它不同于上述一般对人们起自 然影响作用的广义的环境或普通环境。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对思想政治 教育活动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的一切外部因 素的总和。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包括的内容是十分广泛而又丰富多彩的。它可以从不同 的方面作不同的划分。从一般意义上讲,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 环境又叫物理环境,是指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条件的总和。如日月星辰、 江河湖海、山川平原等,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也是人们生 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它对人们的思想有一定的影响,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 分重视这种影响,“借山光以悦人性,借湖水以静心情”。讲的就是自然环境对
人的作用,但和社会环境比较而言,自然环境对人的思想品德的影响不起决定 作用。因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环境对人的思想品德才产生决定性的 影响。 社会环境是指人们所处的社会条件的总和,也就是社会历史进程中所形成 的条种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环境就其覆盖面而言,可分为两个部分:即宏观 环境和微观环境。宏观环境就是通常所说的“大环境”、“大气候”,它一般包括 社会经济制度及经济生活条件、社会政治制度及现实政治状况、社会文化及各 种文化活动、大众传播媒介:微观环境即通常所说的“小环境”、“小气候”,它 般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组织(工作)环境、社区环境、同辈群体环 境。社会环境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形成和 发展产生影响的主要环境因素。 第二节宏观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经济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经济环境包括社会经济制度和经济生活条件。社会经济制度即生产关系总 和,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由此产生的各种不同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 及其相互关系,以及由以上两个方面所决定的产品的分配形式。人类文明发展 史表明,社会的历史性进步往往是通过经济制度的变革和社会结构的转换来实 现的。处于新旧世纪之交的当代中国,正在经历一场令世人瞩目的经济体制的 变革和社会结构的转换。这场社会变革有着自己独特的本质和丰富的时代内容 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当代中国的改革虽然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 但又广泛地涉及社会生活的发展,积极地推动了政治体制和科学教育文化体制 等的改革,也推动了社会各种要素和结构的现代转换,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 深刻变化。显然,就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变革造成的历史影响来说,它使当代 中国开始了一场新的革命,开创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给我国社会生活注入了 强大生机和活力,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生机。 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我国仍处于新旧体 制转换的艰难的过渡阶段。在这个过渡阶段,无论在经济、政治领域还是在思 想文化领域,都存在着许许多多不同寻常的矛盾和错综复杂的问题。特别是新 旧体制交互作用,给整个社会生活带来了一系列“空档”、“摩擦”和新矛盾:
3 人的作用,但和社会环境比较而言,自然环境对人的思想品德的影响不起决定 作用。因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环境对人的思想品德才产生决定性的 影响。 社会环境是指人们所处的社会条件的总和,也就是社会历史进程中所形成 的条种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环境就其覆盖面而言,可分为两个部分:即宏观 环境和微观环境。宏观环境就是通常所说的“大环境”、“大气候”,它一般包括 社会经济制度及经济生活条件、社会政治制度及现实政治状况、社会文化及各 种文化活动、大众传播媒介;微观环境即通常所说的“小环境”、“小气候”,它 一般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组织(工作)环境、社区环境、同辈群体环 境。社会环境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形成和 发展产生影响的主要环境因素。 第二节 宏观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经济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经济环境包括社会经济制度和经济生活条件。社会经济制度即生产关系总 和,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由此产生的各种不同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 及其相互关系,以及由以上两个方面所决定的产品的分配形式。人类文明发展 史表明,社会的历史性进步往往是通过经济制度的变革和社会结构的转换来实 现的。处于新旧世纪之交的当代中国,正在经历一场令世人瞩目的经济体制的 变革和社会结构的转换。这场社会变革有着自己独特的本质和丰富的时代内容。 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当代中国的改革虽然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 但又广泛地涉及社会生活的发展,积极地推动了政治体制和科学教育文化体制 等的改革,也推动了社会各种要素和结构的现代转换,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 深刻变化。显然,就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变革造成的历史影响来说,它使当代 中国开始了一场新的革命,开创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给我国社会生活注入了 强大生机和活力,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生机。 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我国仍处于新旧体 制转换的艰难的过渡阶段。在这个过渡阶段,无论在经济、政治领域还是在思 想文化领域,都存在着许许多多不同寻常的矛盾和错综复杂的问题。特别是新 旧体制交互作用,给整个社会生活带来了一系列“空档”、“摩擦”和新矛盾;
改革旧体制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直接涉及社会利益关系的调整,也加深 了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的分化组合,产生了许多新的利益群体,各利益主体之 间的矛盾较为突出: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同国际社会的交往与日俱增 西方的思想文化、生活方式纷至沓来,并与我们的社会规范和社会秩序不可避 免地发生撞击,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而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体制和 社会结构的变革,社会物质生活的变化,新旧矛盾的交叠,必然会引起包括个 人情绪、群体心理、社会心态以及人们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等在内的整个社会 意识领域的重大变化,极大地改变人们的心灵世界和思维方式,也给思想政治 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战。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对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社 会环境,有大量的化解矛盾,调节关系,理顺情绪的艰巨工作要做。 、政治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政治环境包括社会政治制度与现实政治状况。社会政治制度是建立在一定 的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的核心,是体现人们之间思想关系的物质手段 是阶级利益的集中表现。社会政治制度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和制约,从根本 上讲,就是由谁当家作主并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权。在社会主义社会里, 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确立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这 从根本上确定了人民主权的地位。然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基本确立之后,还 有一个不断健全和完善的过程。其中,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及教育对象思想品德 形成和发展的最活跃的政治因素是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的状况。党的十四 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改革 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这表明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是建 设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它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和内在属性。 但是,由于我国历史上几千年的封建统治,封建主义思想影响很深,民主 思想的传播和民主与法制建设有很大的局限性,加上建国后一个时期内对这方 面工作有所忽视,民主制度还不健全,法制也不完善,人民的国家主人地位和 当家作主的权利还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在现实社会生活中,许多违背民主的现 象,得不到认真严肃的处理和禁止。比如以权谋私、权钱交易为核心的腐败风 愈演愈烈,用人唯亲,拉帮结派,政治腐败充斥着一些地方的党政部门,有的 地方人治色彩浓厚,权力高度集中于一人之身,长官意志、个人说了算等等, 极大地阻碍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推进。与此相联系,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也还存在许多问题。当前,法制建设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在完善方法的同时加
4 改革旧体制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直接涉及社会利益关系的调整,也加深 了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的分化组合,产生了许多新的利益群体,各利益主体之 间的矛盾较为突出;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同国际社会的交往与日俱增, 西方的思想文化、生活方式纷至沓来,并与我们的社会规范和社会秩序不可避 免地发生撞击,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而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体制和 社会结构的变革,社会物质生活的变化,新旧矛盾的交叠,必然会引起包括个 人情绪、群体心理、社会心态以及人们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等在内的整个社会 意识领域的重大变化,极大地改变人们的心灵世界和思维方式,也给思想政治 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战。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对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社 会环境,有大量的化解矛盾,调节关系,理顺情绪的艰巨工作要做。 二、政治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政治环境包括社会政治制度与现实政治状况。社会政治制度是建立在一定 的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的核心,是体现人们之间思想关系的物质手段, 是阶级利益的集中表现。社会政治制度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和制约,从根本 上讲,就是由谁当家作主并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权。在社会主义社会里, 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确立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这 从根本上确定了人民主权的地位。然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基本确立之后,还 有一个不断健全和完善的过程。其中,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及教育对象思想品德 形成和发展的最活跃的政治因素是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的状况。党的十四 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改革 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这表明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是建 设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它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和内在属性。 但是,由于我国历史上几千年的封建统治,封建主义思想影响很深,民主 思想的传播和民主与法制建设有很大的局限性,加上建国后一个时期内对这方 面工作有所忽视,民主制度还不健全,法制也不完善,人民的国家主人地位和 当家作主的权利还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在现实社会生活中,许多违背民主的现 象,得不到认真严肃的处理和禁止。比如以权谋私、权钱交易为核心的腐败风 愈演愈烈,用人唯亲,拉帮结派,政治腐败充斥着一些地方的党政部门,有的 地方人治色彩浓厚,权力高度集中于一人之身,长官意志、个人说了算等等, 极大地阻碍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推进。与此相联系,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也还存在许多问题。当前,法制建设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在完善方法的同时加
强执法和执法监督机制,保障执法公正严明,从根本上解决有法不依,执法不 严的严重问题。这样才能从法律上保护人民的民主权 利和利益。然而近些年来,虽然我国颁布的法律法规不少,对发展社会主义经 济,推动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总的是贯彻不力,落不到实处。违法犯 罪高居不下,原因固然很多,而重要一条是执法力度不够。在现实生活中,以 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以罚代刑,执法犯法之类的事常有发生,公民 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在金钱权势之下,往往表现得刚性不足,法律权 威受到严重践踏。 勿庸讳言,人民在社会中所处的主人翁地位以及社会赋予每个公民的民主 权利能否得到保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治体制的改革与政治活动的参与。 政治体制中存在的缺陷,无疑会对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对象的思想产生重要影响。 要维护人民民主权力不受侵犯,就必须不断改革和完善我国的政治体制,加强 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当前,尤其必须强化执法机制,并 重在监督。不管是什么人,只要违反了法律,就应受到法律追究:对那些以身 试法,徇私枉法、执法犯法的人必须严惩不贷,以维护法律的神圣和尊严。与 此同时,还要加强对人民的法制教育、增强法制观念,对违法的人和事敢于检 举揭发乃至斗争。只有重视民主执法和完善执法监督机制,人民的民主权利才 能得到切实的保障,才能保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及政治活动为思想政治教育以 及教育对象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提供最可靠的社会政治条件 三、文 化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文化,从广义上说,是指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 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特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 构。文化以物质为基础,随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 毫无疑问,文化是人创造的,它体现着、孕育着人类的理想和超越自然的 发展能力。文化一经形成,它的各方面因素和各方面特征就会以一定的结构形 式走向系统性,凝固成特定的文化模式,发展成独特的文化传统。这种文化模 式和文化传统会通过各种社会形式和传播媒介介入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 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改变着人们的行为方式、价值取向、思维特点,使人 们的思想品德不知不觉地打上了处于其中的文化背景的烙印。文化对人的 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具有下列特征:第一,具有社会性。作为特定文 化的创造者,必然归属于一定的社会、归属于一定的社会利益集团。在创造文 化的过程中,他们必然将一定社会或一定社会集团的社会理想及其相应的社会 要求、社会人格对象化为某种文化,如一本著作、一部史记、一个故事,或-
5 强执法和执法监督机制,保障执法公正严明,从根本上解决有法不依,执法不 严的严重问题。这样才能从法律上保护人民的民主权 利和利益。然而近些年来,虽然我国颁布的法律法规不少,对发展社会主义经 济,推动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总的是贯彻不力,落不到实处。违法犯 罪高居不下,原因固然很多,而重要一条是执法力度不够。在现实生活中,以 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以罚代刑,执法犯法之类的事常有发生,公民 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在金钱权势之下,往往表现得刚性不足,法律权 威受到严重践踏。 勿庸讳言,人民在社会中所处的主人翁地位以及社会赋予每个公民的民主 权利能否得到保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治体制的改革与政治活动的参与。 政治体制中存在的缺陷,无疑会对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对象的思想产生重要影响。 要维护人民民主权力不受侵犯,就必须不断改革和完善我国的政治体制,加强 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当前,尤其必须强化执法机制,并 重在监督。不管是什么人,只要违反了法律,就应受到法律追究;对那些以身 试法,徇私枉法、执法犯法的人必须严惩不贷,以维护法律的神圣和尊严。与 此同时,还要加强对人民的法制教育、增强法制观念,对违法的人和事敢于检 举揭发乃至斗争。只有重视民主执法和完善执法监督机制,人民的民主权利才 能得到切实的保障,才能保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及政治活动为思想政治教育以 及教育对象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提供最可靠的社会政治条件。 三、文 化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文化,从广义上说,是指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 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特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 构。文化以物质为基础,随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 毫无疑问,文化是人创造的,它体现着、孕育着人类的理想和超越自然的 发展能力。文化一经形成,它的各方面因素和各方面特征就会以一定的结构形 式走向系统性,凝固成特定的文化模式,发展成独特的文化传统。这种文化模 式和文化传统会通过各种社会形式和传播媒介介入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 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改变着人们的行为方式、价值取向、思维特点,使人 们的思想品德不知不觉地打上了处于其中的文化背景的烙印。 文化对人的 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具有下列特征:第一,具有社会性。作为特定文 化的创造者,必然归属于一定的社会、归属于一定的社会利益集团。在创造文 化的过程中,他们必然将一定社会或一定社会集团的社会理想及其相应的社会 要求、社会人格对象化为某种文化,如一本著作、一部史记、一个故事,或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