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评价、一种舆论、一次活动,这些以语言符 号或非语言符号为代表的文化显然具有明显的社会性特征,广泛地影响着广大 人民的思想品德观念,对人们的思想品德产生重要影响。 第二,具有时代性。任何一种文化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反映着那个时代 的理想、人格,与它所处的那个时代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文化的时代性, 强调的是文化与其所处时代的相互关系,反映的是它在历史发展的某一阶段的 意义和作用。比如原始社会的民族复仇、食人之风习俗就体现了原始社会生产 力水平低下,原始人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低,要使得整个民族、部落在自然灾害 和人为侵犯中能保存下来就必须拼死维护民族、部落整体利益的时代特征。再 如建国初期,我们国家所提倡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设新中国 的品德要求,就体现着当时我国国内“百废待兴”,国外帝国主义对我国实行全 面封锁,艰难困苦,一穷二白的时代特征。而在改革开放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的今天,我们国家所倡导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探索、勇于 创新、艰苦奋斗、知难而进、学习外国、自强不息、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同 心同德、顾全大局、勤俭节约、清正廉洁、励精图治、无私奉献”的64字创业 精神,则体现着社会主义改革发展新时期的时代特征。不同时代的文化,对人 的思想品德的影响不同。但是,一方面,凝结着时代要求,时代特征的文化 经形成就相对稳定,另一方面它又不得不处于一维的历史发展之中,尤其是随 着人类历史形态的更迭,在特定时代形成的文化往往会与现时代、现代人形成 “历史间距”,这种与现时代,现代 人有着一定“历史间距”的文化,我们可称之为传统文化。优秀的传统文化怎 样才能跨越“历史间距”被现代社会和现代人所接受呢?虽然,要实现这种被接 受,传统文化必须具有某种能够满足现代社会发展和现代人思想品德需要的价 值,必须与现代社会有着某种关联性,具有新的生长点,能够体现时代的特征 和要求。 第三,具有区域性。任何一种文化都是特定区域文化圈的产物,反映着那 个区域的特有的历史和现实因素,与它所处的那个区域文化圈有着不可分割的 内在联系。每一个人都毫无例外地归属于一定的民族,置身于特定的区域文化 背景之中,在其成长的过程中,他会逐渐适应“他所属的那个社群传统手把手 传下来的那些模式和准则”,“不知不觉地打上了处于其中的文化背景的烙印”, (露丝·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三联书店1992年版,第5页。)用文化人类 学家的话来说,就是戴上了一副“文化眼镜”。这副“文化眼镜”在海德格尔那 里就是“理解的前结构”,用通常的话讲就是我们指称的由文化模式和文化传统
6 种评价、一种舆论、一次活动,这些以语言符 号或非语言符号为代表的文化显然具有明显的社会性特征,广泛地影响着广大 人民的思想品德观念,对人们的思想品德产生重要影响。 第二,具有时代性。任何一种文化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反映着那个时代 的理想、人格,与它所处的那个时代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文化的时代性, 强调的是文化与其所处时代的相互关系,反映的是它在历史发展的某一阶段的 意义和作用。比如原始社会的民族复仇、食人之风习俗就体现了原始社会生产 力水平低下,原始人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低,要使得整个民族、部落在自然灾害 和人为侵犯中能保存下来就必须拼死维护民族、部落整体利益的时代特征。再 如建国初期,我们国家所提倡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设新中国 的品德要求,就体现着当时我国国内“百废待兴”,国外帝国主义对我国实行全 面封锁,艰难困苦,一穷二白的时代特征。而在改革开放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的今天,我们国家所倡导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探索、勇于 创新、艰苦奋斗、知难而进、学习外国、自强不息、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同 心同德、顾全大局、勤俭节约、清正廉洁、励精图治、无私奉献”的 64 字创业 精神,则体现着社会主义改革发展新时期的时代特征。不同时代的文化,对人 的思想品德的影响不同。但是,一方面,凝结着时代要求,时代特征的文化一 经形成就相对稳定,另一方面它又不得不处于一维的历史发展之中,尤其是随 着人类历史形态的更迭,在特定时代形成的文化往往会与现时代、现代人形成 “历史间距”,这种与现时代,现代 人有着一定“历史间距”的文化,我们可称之为传统文化。优秀的传统文化怎 样才能跨越“历史间距”被现代社会和现代人所接受呢?虽然,要实现这种被接 受,传统文化必须具有某种能够满足现代社会发展和现代人思想品德需要的价 值,必须与现代社会有着某种关联性,具有新的生长点,能够体现时代的特征 和要求。 第三,具有区域性。任何一种文化都是特定区域文化圈的产物,反映着那 个区域的特有的历史和现实因素,与它所处的那个区域文化圈有着不可分割的 内在联系。每一个人都毫无例外地归属于一定的民族,置身于特定的区域文化 背景之中,在其成长的过程中,他会逐渐适应“他所属的那个社群传统手把手 传下来的那些模式和准则”,“不知不觉地打上了处于其中的文化背景的烙印”, (露丝·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三联书店 1992 年版,第 5 页。)用文化人类 学家的话来说,就是戴上了一副“文化眼镜”。这副“文化眼镜”在海德格尔那 里就是“理解的前结构”,用通常的话讲就是我们指称的由文化模式和文化传统
所构成的区域文化背景。每一个教育对象在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过程中都不由 自主地受制于这种区域文化背景。区域文化背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对思想政治 教育对象的影响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化背景作为一种文化认同机制和 信息过滤器,影响着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方向和范围。这一点在不同区 域的思想文化交流中和新旧思想品德观念的更替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比如在对 待家庭、父母和子女的伦理关系上,生长在重人伦、亲情、孝道的文化背景中 的中国人很难接受现代欧美那种“家庭责权伦理观念”。同样,在理性主义、个 人主义文化氛围中生活的欧美人对中国人的“孝道”,对中国人的亲子关系也大 惑不解。 二是文化背景具有“借喻基点”的作用。它赋予人们对不同的思想文化以创 造性的理解,使其基本精神和本民族的文化深层结构相适应,从而消除在思想 政治教育中的文化冲突。如上所述,当我们将区域文化背景作为一种文化认同 机制和信息过滤器,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只能选择那些与其区域文化背景的 价值体系发生认同效应的思想观念、品德规范等文化作为接受对象,而将那些 与区域文化背景的基本要素相左的思想文化排斥在接受视野之外时,实际上是 表明,思想文化是被教育对象选择并加以接受的前提之一,就是它必须具备与 接受对象文化传统深层结构发生认同效应的可能性。而从文化整体性来看,世 界上不可能存在着深层结构上完全相同或相似的文化,也就是说,在各区域、 各民族文化之间,在新旧文化观念之间差异是绝对的,这种绝对的差异性,必 然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认同的冲突。纵观人类 思想文化交流史,不难看出,解决这一冲突的重要的思想方法就是为一定的区 域文化寻找一个“借喻基点”,即以本民族思想文化中的某些思想观点作为解释 和理解外来的或新生的思想文化的中介,用以“借喻”外来的或新生的文化, 从而消除两者之间的冲突,达到两种文化的认同。比如,在中西文化交流中, 不少学者在解释和理解西方人文主义时,常自觉不自觉地用传统思维方式去分 析它,在传统的思想文化中为其寻找接受的“借喻基点”。他们认 为,尽管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人文主义”、“人道主义”、“人本主义”、“人格” 等概念,但肯定人、把人当人看、承认人的价值、尊重人的尊严等人文主义的 基本思想则是中国自古己有的,中国古代典籍中的“天地之性为贵”、“己欲立 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视人如己”等命题都闪烁着“重人”的思想光华, 可视为中国古代的人文思想,这样就为批判地借鉴西方人文主义找到了借喻的 基点,建立了认同机制
7 所构成的区域文化背景。每一个教育对象在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过程中都不由 自主地受制于这种区域文化背景。区域文化背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对思想政治 教育对象的影响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化背景作为一种文化认同机制和 信息过滤器,影响着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方向和范围。这一点在不同区 域的思想文化交流中和新旧思想品德观念的更替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比如在对 待家庭、父母和子女的伦理关系上,生长在重人伦、亲情、孝道的文化背景中 的中国人很难接受现代欧美那种“家庭责权伦理观念”。同样,在理性主义、个 人主义文化氛围中生活的欧美人对中国人的“孝道”,对中国人的亲子关系也大 惑不解。 二是文化背景具有“借喻基点”的作用。它赋予人们对不同的思想文化以创 造性的理解,使其基本精神和本民族的文化深层结构相适应,从而消除在思想 政治教育中的文化冲突。如上所述,当我们将区域文化背景作为一种文化认同 机制和信息过滤器,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只能选择那些与其区域文化背景的 价值体系发生认同效应的思想观念、品德规范等文化作为接受对象,而将那些 与区域文化背景的基本要素相左的思想文化排斥在接受视野之外时,实际上是 表明,思想文化是被教育对象选择并加以接受的前提之一,就是它必须具备与 接受对象文化传统深层结构发生认同效应的可能性。而从文化整体性来看,世 界上不可能存在着深层结构上完全相同或相似的文化,也就是说,在各区域、 各民族文化之间,在新旧文化观念之间差异是绝对的,这种绝对的差异性,必 然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认同的冲突。纵观人类 思想文化交流史,不难看出,解决这一冲突的重要的思想方法就是为一定的区 域文化寻找一个“借喻基点”,即以本民族思想文化中的某些思想观点作为解释 和理解外来的或新生的思想文化的中介,用以“借喻”外来的或新生的文化, 从而消除两者之间的冲突,达到两种文化的认同。比如,在中西文化交流中, 不少学者在解释和理解西方人文主义时,常自觉不自觉地用传统思维方式去分 析它,在传统的思想文化中为其寻找接受的“借喻基点”。他们认 为,尽管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人文主义”、“人道主义”、“人本主义”、“人格” 等概念,但肯定人、把人当人看、承认人的价值、尊重人的尊严等人文主义的 基本思想则是中国自古己有的,中国古代典籍中的“天地之性为贵”、“己欲立 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视人如己”等命题都闪烁着“重人”的思想光华, 可视为中国古代的人文思想,这样就为批判地借鉴西方人文主义找到了借喻的 基点,建立了认同机制
三、大众传播媒介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大众传播媒介是传播的媒介,或称之传播渠道。具体说大众传播媒介是指 在传播途径上“有用以复制和传播信息符号的机械和有编辑人员的报刊、电台 之类的传播组织居间的传播渠道,具体可分为印刷媒介(报纸、杂志和书籍)和 电子媒介(电影、广播、电视)。”(威尔佰·施拉姆、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 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第2页。)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现代 社会印刷技术和电子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大众传播媒介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越来越大,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社会,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改变 着传播的观念。传播学的研究表明,大众传播媒介有三大功能:传播信息、引 导舆论和提供娱乐,其中传播信息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功能。从思想政治教育 的角度看,大众传播媒介所发挥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无疑是通过传播思想品德 信息、引导正确舆论和提供高尚的社会文化娱乐而实现的。 大众传播媒介对思想政治教育及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的影响,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广泛性。传媒作为社会文化信息的载体,负载和传达着各种各样的价 值观和思想品德信息,几乎所有人的思想品德都会自觉地受其影响。 二是驱动性。大众传播媒介有一定的能动性。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不 仅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及其对象在寻找和利用媒介,媒介系统本身也在向他们主 动发出邀请和诱惑,努力把他们关注的目光引向自身。例如,电影、电视、小 说、美展这些媒介形式本身就对教育对象有一定的吸引力。人们往往不是因为 思想品德的需求才去欣赏他们的,而是由于它们形式上的诱惑性才决定去欣赏 三是反馈性。大众传播媒介对信息的传播离不开受传者的反馈。这是因为, 在信息传递过程中,传播者急于得到接受者的反馈信息,了解信源被接受的程 度,以便修正改变信源的制作、修正和改变传播目标,更有针对性地展开传播 工作,提高传播信息质量。因此,大众传播媒介也要建立反馈机制,为了维护 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必须注意信息的反馈。但由于大众传播媒介的接受者范围 广泛,全面收集反馈信息断无可能,他们只能靠有限的抽样样本、或者靠走马 观花式的典型调查作出估算。除此以外,大众传媒系统往往以各种方式,鼓励 受众直接给他们反馈信息。读者来信、听众观众热线电话,即属此类。 四是被择性。大众传播媒介的广泛性,多样性,使得大众传播媒介具有被
8 三、大众传播媒介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大众传播媒介是传播的媒介,或称之传播渠道。具体说大众传播媒介是指 在传播途径上“有用以复制和传播信息符号的机械和有编辑人员的报刊、电台 之类的传播组织居间的传播渠道,具体可分为印刷媒介(报纸、杂志和书籍)和 电子媒介(电影、广播、电视)。”(威尔佰·施拉姆、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 新华出版社,1984 年版,第 2 页。)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现代 社会印刷技术和电子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大众传播媒介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越来越大,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社会,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改变 着传播的观念。传播学的研究表明,大众传播媒介有三大功能:传播信息、引 导舆论和提供娱乐,其中传播信息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功能。从思想政治教育 的角度看,大众传播媒介所发挥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无疑是通过传播思想品德 信息、引导正确舆论和提供高尚的社会文化娱乐而实现的。 大众传播媒介对思想政治教育及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的影响,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广泛性。传媒作为社会文化信息的载体,负载和传达着各种各样的价 值观和思想品德信息,几乎所有人的思想品德都会自觉地受其影响。 二是驱动性。大众传播媒介有一定的能动性。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不 仅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及其对象在寻找和利用媒介,媒介系统本身也在向他们主 动发出邀请和诱惑,努力把他们关注的目光引向自身。例如,电影、电视、小 说、美展这些媒介形式本身就对教育对象有一定的吸引力。人们往往不是因为 思想品德的需求才去欣赏他们的,而是由于它们形式上的诱惑性才决定去欣赏 的。 三是反馈性。大众传播媒介对信息的传播离不开受传者的反馈。这是因为, 在信息传递过程中,传播者急于得到接受者的反馈信息,了解信源被接受的程 度,以便修正改变信源的制作、修正和改变传播目标,更有针对性地展开传播 工作,提高传播信息质量。因此,大众传播媒介也要建立反馈机制,为了维护 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必须注意信息的反馈。但由于大众传播媒介的接受者范围 广泛,全面收集反馈信息断无可能,他们只能靠有限的抽样样本、或者靠走马 观花式的典型调查作出估算。除此以外,大众传媒系统往往以各种方式,鼓励 受众直接给他们反馈信息。读者来信、听众观众热线电话,即属此类。 四是被择性。大众传播媒介的广泛性,多样性,使得大众传播媒介具有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