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对一点0.5分。 4.体谅或学会关心的道德教育模式形成于70年代,为英国学校德育学家 彼得·麦克费尔和他的同事所创,风靡于英国和北美。与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强 调道德认知发展不同,体谅模式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 理论假设(1)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帮助学生满足这种需要是 教育的职责。(2)道德教育重在提高学生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 会关心,学会体谅。(3)鼓励青少年试验各种不同的角色和身份。(4)教育 即学会关心。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关心的最佳办法,就是教师自己去学会关心。 围绕人际一社会情境问题的道德教育(1)设身处地。(2)证明规则。(3) 付诸行动。 体谅模式的优点:有助于教师较全面地认识学生对特定人际一社会问题的各 种可能反应:有助于教师较全面地认识学生在解决特定的人际一社会问题可能遭 到的种种困难,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会关心:提供了一系列可能的反应,教师 能够根据它们指导学生围绕大家提出的行动方针进行讨论或角色扮演的主题。提 供了一整套提高学生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的开放性情境教材,并为教师了解和使 用这套教材提供了一系列的教师指南。 体谅模式在理论上的缺陷:第一,麦克费尔对于青少年学生的需要和特点的 描述带有鲜明的人本主义色彩,可他关于道德感染、道德表率、观察学习和社会 模仿的观,点又有明显的行为主义倾向。怎能用如此不同甚至对立的理论作为同一 德育模式的理论基础,西方评论家对此表示非常疑惑。第二,麦克费尔的研究 对象主要是12一18岁的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中产阶级子弟,他关于社会反应的道 德分类的普适性值得怀疑。第三,麦克费尔关于青少年期是人生“社会试验期” 的理论假设不完全可靠,也许人生的“社会试验期”早在少年期来临之前就已经 开始了。 每答对一个方面给2分。 5.理论假设: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 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2分) 教学观: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 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认为学习是学生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教学环境有情境
协作、会话、意义建构四大要素: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 教学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每点1.5分) 四、材料分析题(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参考答案: 教育要与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相适应,遵循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个别差异 性。(详细作答理论部分者给7分,答案不全者每一点扣2分) 结合材料具体分析其母亲和学校的做法。(8分) 2.参考答案: 正确的教育理念:良好的职业形象:多元的知识结构:多向的教育交往:完 善的能力结构:健康的心理素质。 每一点2.5分。 五.论述题(15分) 德育的社会性功能:第一、树立全血的德育功能观:第二、主义德育社会性 功能实现的间接性;第三、文化功能是学校德育功能中的中介。 德育的个体性功能体现为德育对个体生存、发展、享用发生影响的三个方面。 德育的教育性功能有两个方面:一是德育的价值属性,二是德育做为教育的 系统对平行系统的作用。 论述全面给满分:基本全面给12-14分:每一小点为5分,根据答对的比例 给分
教育学试题(二) 一、单项选择题(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是() A.《人学》 B.《论演说家的教育》 C.《学记》 D.《理想国》 2.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 A.心理模仿B.生产劳动 C.抚养孩子D.生物本能 3.()根据两难故事法的实验形成了儿童道德发展的理论 A.皮亚杰 B.科尔伯格 C.杜威D.马斯洛 4.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 A.华生 B.霍尔 C.洛克D.康德 5.我国以美国学制为蓝本,1922年颁布的统称为“六三三’制的学制是()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6.创立“发现法”教学的是() A.瓦·根舍因 B.斯金纳 C.布鲁纳 D.洛扎洛夫 7.“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这体现了()原则 A。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 B.平行教育 C.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 D.集体教育与个体教育相结合 8.“学生中心”说的代表人物是() A.柏拉图 B.杜威 C.赫尔巴特D.卢梭 9.在世界教育学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的是()
A.夸美纽斯 B.康德 C.赫尔巴特 D.斯宾塞 10.在一个班级里进行实验,将实验前的情况与施加实验因素后的情况作比较, 以检测实验因素发生的效应,这种方法是() A.单组实验法 B.等组实验法 C.循环实验法D.数理统计法 11.教育的本质是() A.教育是生产力B.教育是上层建 C.教育既是生产力,又是上层建筑 D.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11.认为课程不应该帮助学生去适应现存社会,而是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和 社会文化,这种课程理论是( ) A.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B.活动课程理论 C.社会改造课程理论 D.教学与发展课程理论 12.从中世纪到现代,教学的发展历史进程经历了三次大的论争,其先后顺序 是() ①主知主义与行动主义的斗争②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的斗争③科学主义与人 本主义的斗争 A.①②③B.③①②C.②①③ D.③②① 13.巴班斯基提出的教学理论是() A.教学与发展B.掌握学习C.教学最优化D.合作教育学 14.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A.引起求知欲B.感知教材C.理解教材D.巩固知识 15.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经过自觉学习、自我反思和自我行为调节,使自身品德 不断完善的方法是() A.说服B.修养C.锻炼D.陶冶 二、辨析题(2小题,共15分) 1.“一两的遗传胜过于一吨的教育”。(7分) 2.教育目的即教育方针,二者并没有什么区别。(8分) 三、简答题(5小题,每题5分,共25分) 1.简评我国中小学的教学原则
2.简述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并评价该模式。 3.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4.简述教育思想史上具有代表性的教育目的论。 5.简述西方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四、材料分析题(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学生插嘴”可能是许多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都会遇到的现象。具体表现 为:学生插老师的嘴,当教师在讲解、引导或统一要求时,学生突然给你一句意 想不到的话:学生插同学的嘴,当同学在提出一个问题或解决一个问题时,有的 学生会无意识地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这两种现象给老师们多少担心、多少困惑、 多少欣喜与多少思考啊! 请结合新课程改革分析上述材料。 2.有位老师的发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位刘老师谈了她自己的教学 经历,让大家在说笑当中有所反思。她是一位语文老师,在城里的一所重点小学 任教。去年,她带着满腔的热情来到一所农村中学。不久,她发现学生们在中午 很长的时间里都无所事事,她就买了一些课外书送给同学,又从城里的图书馆里 借了很多书给学生们看。作文课时,她让同学们写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期中考 试来了,她带的那个班在全年级倒数第一。学校校长也把她叫去谈话,其他的老 师也在背后说“什么重点学校来的老师,把书教成那样”,她自己也急了。有个 好心的老教师对她说:“小刘,你的那一套不行的,把学生教出好成绩才是本事, 学校、家长、社会也还是看这一点。”另外,这位老教师还告诉她一个诀窍:“字 要多写,错字要写100遍:作文要多背,写景的背10篇,写人的、写事的考试 经常考,要多背些,15篇。”,于是这位老师也和这个学校的其他老师一样, 甚至是“变本加厉”。果然,“有付出就有收获”,在期末考试中,这个班在全 县得了个第二。刘老师说,我是带着鲜花、带着荣誉回来了。最后,她无奈的说 “我也想改,但是现实让我没法进行。”是的,在现实中,很多教师也进行了改 革,当他们付出很多的努力,没有结果,甚至是导致学生的学习成绩的下降,于 是他们又回到了原点。这还是涉及到一个评价制度的问题。是因为存在评价的二 元制度问题。很多人说,这是我们的考试制度出了问题,但是,现在还找不到一 个更好的办法。其实,只要教师具有课改意识、教师对教材的研究、对课改的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