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德育(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德育模式 2、使学生了解并学会应用各种德育方法 教学重点:结合我国国情探索合理的德育模式:联系实际总结行之有效的 德育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掌握德育模式 教学时数:3学时 教学进程: 第一节、德育模式 一、德育模式的涵义 德育模式是在德育实践过程中道德理论与德育理论、德育内容、德育手段、 德育方法、德育途径的某种组合方式。这些要素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组合方式 各不一样,体现出不同的教育取向。我国的德育模式尚处在起步阶段,并未以 系统的道德理论和教育理论为基础。因此探讨西方著名思想家各自构建的学校 德育模式,有益于构建我国的新形势下的德育模式。当今最具影响的德育模式 有社会行动模式、社会学习模式、体谅模式、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价值澄清 模式等等。 二、国外几种德育模式简介 (一)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 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是有瑞士学者皮业杰和美国学者科尔伯格等人创建, 前者的贡献主要体现在理论建设上,后者的贡献还体现在从实践上还提出了一 种可以操作的德育模式。科尔伯格的名著《阶段与继续:对社会化的认知发展》 及《儿童对道德准则的定向的发展》与1969年与1973年相继出版,由此奠定 了道德的认知发展学说的基础。这一学说认为,人的道德性发展是与人的认知 活动及其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它强调道德判断、自律(自我调节、自我控制) 等心理成分的作用。它与行为学派、道德相对论及注重灌输的传统道德教育有 着显著的区别,对西方的道德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道德教育论 (1)道德教育旨在促进道德判断的发展及其与行为的一致性。 1
(2)道德教育奉行发展性原则。从发展的眼光看,个体道德判断的成熟 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循序渐进的发展的结果。 2、科尔伯格关于学校道德教育实践的建议 (1)道德讨论法(新苏格拉底法)一一围绕道德两难问题的小组讨论。 所谓道德两难(moral dilemma),指的是同时涉及良种道德规范且两者不可 兼顾的情境问题。道德两难问题除可以用于测量儿童的道德判断的发展水平, 还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可以促进儿童的道德判断力的发展,可以提高学生的 道德敏感性,可以提高学生在道德问题上的行动抉择能力,可以深化学生对各 种道德规范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总之,道德讨论作为一种道德教育的实践策略有其独特的作用,但由于自 身的问题又决定了只有和其他的教育因素配合才能发挥其作用。因而他口益重 视“公正团体”的建设。 案例: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给自己的研究对象一一72位男孩讲了一个故事,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孩子们睁大了眼晴,听着…… 海因兹,是一个善良本分的中年人,经营着一个小钟表修理铺。虽然不太 富裕,但夫妻俩互敏互爱,生活地还算美满幸福。 不幸降临了。妻子艾玛身体不适,去医院检查,医生的诊断令海因兹惊呆 了,艾玛已经是癌症晚期了。好心的医生说:“您的妻子没有多少时间了,医 院里没有什么特效药。不过,我听说本城的药剂师约翰最近发明了镭,这种药 也许能挽救您妻子的生命,你去求求约翰吧,” 海因兹如同抓住了救命草,马上奔向约翰的家。傲慢的约翰声称自己花了 大本钱才发明了镭,不肯轻易卖给海因兹:“2000英镑,这东西就归你了。”海 因兹哪有这么多钱。可妻子的生命危在旦夕,他只好把小钟表店盘了出去,并 四处奔波向亲戚朋友借钱。可是,凑来凑去,也只有1000英镑。海因兹没有 办法了,只好再次求约翰。 一一您行行好吧,艾玛快要死了,您就以一半的价钱把药卖给我吧!或者 我先欠着这笔钱,以后还给您。 不行!我发明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 约翰生硬地拒绝了海因兹的请求。海因兹十分绝望。看着日渐憔悴的爱妻, 走投无路的海因兹决定孤注一掷 一天晚上,海因兹翻墙撬门进了药店,为自己的妻子行窃,去偷药…… 心理学家讲完这个故事,向男孩们提出了一个道德与法律上的难题:海因 2
兹应该这样做吗?为什么?法官该不该判他的刑? 男孩们做出了不同的反应。有人赞成海因兹救妻子的这种做法,有人反对 海因兹的这种偷盗行为。心理学家关心的不是他们的答案,而是借此考察儿童 对故事中主人公的行为动机和意图的解释,了解他们的推理过程。 分析研究了孩子们的各种反应后,心理学家认为一一 一、前习俗水平 1,以惩罚与服从为定向 不该偷的理由:偷东西会被警察抓起来,受到惩罚;该偷的理由:他事先 请求过,又不是偷大东西,他不会受重罚。 2,以工具理性的相对主义为定向 不该偷的理由:要是妻子一直对他不好,海因兹救没有必要自寻烦恼,冒 险偷药;该偷的理由:要是妻子一向对他好,海因兹就该关心妻子,为救她的 命去偷药。 二、习俗水平 3,以人与人之间和谐一致或“好男孩一好女孩”为定向 不该偷的理由:做贼会使自己的家庭名声扫地,给自己的家人(包括妻子) 带来烦恼和耻辱;该偷的理由:不管妻子过去对他好不好,他都得对妻子负责。 为救妻子去偷药,只不过做了丈夫该做的事。 4,以法律与秩序为定向 不该偷的理由:采取非常措施救妻子的命合情合理,但偷别人的东西犯法; 该偷的理由:偷东西是不对,可不这么做的话,海因兹就没有尽到做丈夫的义 务。 三、后习俗水平 5,以法定的社会契约为定向 不该偷的理由:丈夫没有偷药救妻子的义务,这不是正常的夫妻关系契约 中的组成部分。海因兹已经为救妻子的命尽了全力,无论如何都不该采取偷的 手段解决问题。但他还是去偷药了,这是一种超出职责之外的好行为;该偷的 理由:法律禁止人偷窃,却没有考虑到为救人性命而偷东西的这种情况。海因 兹不得不偷药救命,如果有什么不对的话,需要改正是现行的法律。稀有药品 应当按照公平原则加以调控。 6,以普通的伦理原则为定向 不该偷的理由:海因兹设法救自己的妻子的性命无可非议,但他没有考虑 3
所有人的生命的价值,别人也可能急需这种药。他这么做,对别人是不公正的; 该偷的理由:为救人性命去偷是值得的。对于任何一个有道德性的人来说,人 的生命最可宝贵,生命的价值提供了唯一可能的无条件的道德义务的源泉。 (2)公正团体法一重建学校的道德环境。科尔伯格梦想着能够创造一 种鼓励青少年同辈团体在各自水平上根据公平或公正的理想选择生活的学校 环境或气氛,这意味着要创立一种新的成人和青少年的关系--。 基于以上原则所建立的公正团体实际上是一个充满民主的道德气氛、由大 家共同管理的场所。总之科尔伯格反对传统道德教育那种“美德袋”式的品德 教育方法,认为将预定的品格通过无生气的方式灌输给学生是错误的,也是注 定要失败的。 此外还有不少人批评这个模式忽视道德发展中的情感因素: 尽管遭到很多批评,但此模式对我国学校德育改革仍然具有很多没,可能 的借鉴作用。 第一,科尔伯格对于道德判断发展6阶段的界定未必合乎我国国情,但研 究方法和研究结果总的说是可信的。可结合我国国情进行进一步研究和发展。 第二,发展性原则在我国学校的知识教学中已经得到广泛认可和应用,但 在德育上还没有更多的研究和展开。我们应遵循发展性原则,探索德育的多种 模式。道德理性的弘扬和发展有赖于道德主体性的发挥,他是在人的主体意识、 道德主体能力不断增强过程中得到弘扬和发展的。道德主体性的发挥有赖于主 客体之间的活动、交往和互动,离不开现实的人、现实的生活。正是在这种交 往和互动中,人成为真正的道德主体,他们感知道德、理解道德、反思道德, 他们发现道德、评价道德、钻研道德、实践道德,道德主体性由此得到不断地 发挥。鉴此,道德教育就必须切近受教育者的实际,贴近社会生活,使道德“真 实地”呈现出来,并成为“真实的”道德。 第三,我国学校在系统地传输道德知识方面颇有心得,但在提高学生道德 思维能力方面缺少行之有效的办法。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强调道德上受过教育 的人应该是道德理性得到弘扬和发展的人,他具有一定的道德敏感性,能够运 用自己的理性能力来进行道德判断,作出道德决定并付诸行动,可以提供给我 们有益的借鉴。在道德实践中,应该把受教育者视为具有道德理性潜力的人。 (二)体谅模式 体谅模式也称学会关心的道德教育模式。与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强调道德 认知不同,体谅模式(the consideration model)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
位。该模式有英国学下德育专家麦克费尔(P·McPhail)首创。最初在英国 些学校使用,后来广泛流行于北。原先为中学德育设计,但试用下来也适合小 学,因而在小学也颇为流行。此模式的一大特色是,他的理论假设是在对学生 的广泛调查的基础上提出的,它的取材也取自对学生的调查。该模式有一套颇 具特色的系列教科书《生命线》,并配套编制了教师指导用书《学会关心》。 1、营造柑互关心、相互体谅的课堂气氛,师猜疑、谨小慎微、提心吊胆、 敌意和忧虑在课题生活中逐渐销声匿迹。“有效的教育本身就是学会关心,因 为它在行动上体现了体谅染的生活风格,这样会促使学生接受体谅人的社会风 格,因为人们感到这种生活风格是一种有回报和吸引里的生活方式及与他人关 联的方式。”体谅模式旨在向学生表明关心的方式是一种使自己快乐的方式。 2、教师在关心人、体谅人上起道德表率作用。学生通过观察在自己生活 中有重要意义的人物怎样对待自己和他人习得各种道德价值观,通过接近体谅 人的人而习得体谅人的品德。学生从教师所作所为中学到的东西,多于从教师 所教所说中学到的东西。向榜样学习是个体自然发展的基础观察学习和社会模 仿是年轻人获得关心人和体谅人的品质的重要方式。因此,榜样是教育的一种 形式,甚至是教育的最高形式。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关心的最佳办法,就是教师 自己学会关心。 3、围绕人际一一社会情境问题的道德教育。 评论: (1)体谅模式的特色及对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的启示。特别是该模式为学 校道德教育课教学提供的《生命线》丛书,别具一格,设计有趣、内容逼真、 问题引人深思,深受学生欢迎。并且为教师理解和使用这套教材提供了一系列 的教师指南,如《中学德育》《学会关心》等。这类指南详细阐述了《生命线 丛书》各部分各单元的教育目的、意图,还提出了与教材配套的教学方法、策 略和程序方面的建议,使体谅模式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这对我国目前道德教 育教材存在的内容枯燥、形式单一,难以激发学生兴趣的现状,无疑是一个很 好的启示。体谅模式在当代西方学校的道德教育中很有影响,特别是它的实践 比理论给人的印象更深刻。该模式最大的特点是从实证研究出发,建立起关系 他人、发展利他主义观念的理论基点,并使其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充分体现和具 体化。“学会关心”在我国中小学已经成为一句时髦的口号,体谅模式给我们 以很多启示①如果把“学会关心”视为学校德育的重要方面,那么这个总的教 育目的应该分解成层层推进的目标体系:从培养学生对他人需要、目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