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教学目标: 1、学生理解并掌握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 2、树立正确的儿童观以及儿童主体性的观念 3、正确认识教育与儿童发展的关系 4、理解教育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 5、理解遗传对人发展所起的作用 教学重点: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 教学难点:教育与儿童发展的关系 教学时数:5学时 教学进程: 第一节、影响人的发展诸因素及其作用 一、人的发展 人的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开始,随着年龄增长,在身体和心理两方面发生的 变化逐渐形成个体素质、品格和才能特征的过程,也就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死亡身 心两方面的积极的变化过程,教育学要研究的是个体从7岁到18、19岁即个体从 儿童期,少年期到青春期这个阶段,即个体的基础教育阶段。 人的发展的涵义,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指发展的内容,它主要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 (1)人的身体的发展是人的生理方面的发展,是指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 的增强,包括机体各种组织系统正常发育及其机能的增长。 (2)人的心理发展是指认识能力和个性心理的发展,包括感觉、知觉、注 意、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的发展。 人的生理和心理发展密切相关,身体的发展,特别是神经系统的发展,提供 了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影响、制约着心理的发展。心理的发展也影响着生理的 发展。 二是指发展的过程。它是一个数量不断积累和在此基础上出现质变的过 程。生理的发展是一个生物过程。心理的发展一般认为:儿童已有的心理发展水 平与社会、教育向儿童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需要之间的矛盾是其动因。 1
三是指发展的水平。随着新质的出现,身心发展就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现在世界上多数国家都采用身体形态发展、生理机能、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三 大指标测试人的身体发展水平。 作为个体的人,既是一个自然存在物,具有生物属性:又是一个社会存在 物,具有社会属性。他的发展是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作为自然存在物的人, 其出生、成长、成熟、衰老、死亡,在很大程度上要服从生物发展规律。但是, 人所以成为人,还在于他拥有渊博的知识、高尚的品德、强健的体魄。这一切 都不是人的生物属性能决定的,而是由人的社会属性决定的 二、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 人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存在物。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这些因 素之间又是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的,因此历史上,对影响个体身心发展因素 的争论是很多的。直到今天,争论仍在继续。那么如何正确认识这一问题呢? 我们参照比较流行的认识,认为先天的遗传和后天的生活条件是影响教育的两 个因素。从教育学观点看,人们又把后天生活条件分为环境和教育的因素。现 在一般说,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 (一)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①遗传:个体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是个体从祖先继承下来 的天赋得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等。这些遗传的生 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这里的生理特点是指功能的特点,解剖的特点是结构的特 点。这是人发展的前提条件。 如俗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天生会打洞… 指的就是遗传。大至种族,小至家族,都有遗传在其后代身上留下的印迹。像在 奥林匹克运动会赛场上,都可以看到种族遗传上的差异:非洲人的长跑,欧洲人 的健壮体格;世界杯足球赛场上,非洲、欧洲、亚洲、美洲球队队员外貌、体型 上的差异。民族差异,如我国维吾尔族人的特征。家族的差异,如回家被人认出 是谁家的孩子。 ②遗传给人带来的差异。人与人之间遗传素质的差别包括两个方面:生理 方面与心理方面,生理方面主要是指遗传控制个体的先天解剖和生理机能,致 使不同的人在机体构造、形态、感官、神经系统上呈现差异:心理方面,遗传 会给个体的能力发展和性格气质的形成带来一定影响,是人们心理状态各不相 同的自然前提。遗传素质在身体上表现的最为明显,在心理上则较为隐蔽。 2
遗传素质对人的发展影响的大小取决于其本身是否符合常态,人的遗传素质 大部分处于常态,它在身心发展中便不起决定作用了。然而处在常态两端的各占 3%—5%的个体来说常常具有决定作用。 般来说,遗传素质对人的影响在人的发展不同阶段作用也不同,前苏联心 理学家鲁利业经研究指出,到学龄中期,人的复杂的心理活动方式,遗传对它几 乎没有影响了。原因有两个:一是发展作为从潜在到现实的过程随时间推进,潜 在已成为现实或潜在错过了变为现实的过程,潜在因素的作用就变弱了。二是随 着个体的发展,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逐渐增多与增强,人的心理发展也趋向高级 复杂,故遗传的作用就相对减弱了。 2、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遗传素质对人的发展的影响,不仅仅表现在为人的发展提供生物和物质基础, 它在人的一生中都会持续发挥作用。人之间的遗传素质是有差别的,表现在高级 神经活动类型的某些差异,感觉器官的结构和机能上的差别等。这些差别会对人 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形成发展的个体差异性。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遗传素质的养异性表现在: 体 态 感觉器官 注重优牛优育 神经活动类型 白身发育是否健企 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生物前提和发展的潜在可能性,没有这个 前提就无法发展。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而环境和教育规定了人的 身心发展的现实性。遗传素质只是身心发展的必要的生物前提,没有这个前提人 谈不上发展,但是,遗传为人的发展提供的可能性能否成为现实,关键在于后天 的环境和教育。如狼孩的例子就能说明这一点。由此可见必要的遗传素质并不能 决定一个人的发展。素质上的差异也不能决定一个人后天的成就大小。 4、正确认识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我们承认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上的作用,承认遗传的个体差异,但却不能夸 大遗传因素在人发展上的作用
第一,遗传素质只是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某种可能性,要使这种可能性变 成现实性,更有决定性意义的还是人的发展的种种后天因素和主观努力。 第二,人的遗传素质具有较强的可塑性。随着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的作用 人的遗传素质会逐渐地发生变化。生活中的品烟师、品酒师、染色工就是由于在 这些方面长期的训练,使其相应的反应能力大大提高,这证明否认社会生活条件 和教育作用的观点是错误的。 第三,“遗传决定论”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遗传决定论认为,儿童的智力水 平和品质早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已经被注定了,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只是对这些 智力种子萌发或者只能延迟或者只能加速这些先天遗传实现而已。 因此,我们认为“遗传决定论”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 说:“人的智慧80%决定于基因,17%决定于训练,3%决定于偶然因素。”美国的斯 坦菜·霍尔也说:“一两的遗传胜过一顿的教育”这些说法不适当的夸大了遗传素 质的作用,并为“血统论”、“宿命论”提供了理论根据。历史上的“血统论”(希 特勒)把人的革命或反革命看成是从父母那里遗传得来的,过分夸大了遗传在人 的发展中的作用,因而是荒谬的。 (二)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环境是围绕在个体周围的并对个体自发地发生影响的外部世界,就是指直接 间接影响个体形成和发展的全部外在因素。这些外在因素主要包括社会环境和自 然环境。自然环境之环绕着人类并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自然界,主要由大气、 土壤、水、岩石、植物、动物、太阳等。社会环境主要指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 上创造和积累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社会关系的总和。包括:家庭、邻里、学 校及公共场所,整个社会风气。从教育学研究的角度,往往把影响人发展的环 境分为大环境(如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教育制度、科学义化发展水平等)和小 环境(如学校、家庭等)。对人的发展起作用的主要是社会环境,我们将着重 分析社会对人发展的作用。 人从一出生开始,就受着环境的影响。在环境的影响下,个体发展着身体, 获得一定的生活和经验,形成各种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在不同的社会和不同的 阶级中生活的人,他们的思想意识、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都有不同的社会的、阶 级的烙印。从一定意义上说,个体出生时所面对的社会生活环境是他无法选择的, 正因为如此,任何人的发展都是具有历史局限性的,伟人也不例外。造成人与人 之间巨大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每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我们发现,在不
同社会历史时期、不同民族国家、不同地域、不同家庭中成长的个人身心水平和 思想意识、行为习惯都有不同,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因 此,可以说,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 但是须强调的是:环境对人的影响的特点具有自发性、偶然性。这种作用是 不能低估的。因为,人有相当一部分时间是在大量的社会活动、社会交往中度过 的,通过交往与活动,人们受到了各个方面的影响,由于这些影响具有耳濡目染、 潜移默化的性质,因此,它具有影响的深刻性、长期性,使人终生难忘。 1、社会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的客观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 作用。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影响: 第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着人的发展程度和范围: 第二,社会的精神文化影响着个体的身心发展内容: 第三,社会关系影响着人的发展方向和性质,总是社会环境的不同可能造成 个体发展的巨大差异。 2、人对环境的反应是能动的。人们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 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由于人们对待环境的主观态度不同,人的发展也不同。 环境对人的影响的特点带有一定的自发性和偶然性。对人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 极的方面。但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有主观能动性,人对环境的作用和影响 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人在接受环境的影响的同时,又凭借自己的经验和创造能 力,积极地改造环境,利用环境。 环境决定论的主要观点是儿童心理的发展完全是外界影响的被动结果,把人 看成是环境的消极适应者,片面夸大环境的作用。 我国古代的墨子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荀 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华生曾经用一段著名的论 断来表明他极端的环境决定论的思想:“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并在我自己的特 殊天地里让他们成长,我保证他们当中任何一个都能训练成我所选择的任何一类 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或巨商,甚至是乞丐和小偷,无论他的天资、爱好、 牌气以及他祖先的才能、职业和种族。”他用条件反射的方法证明儿童对许多事 件产生怕、怒、爱等情绪多数都是习得的。这些说法都夸大了环境的作用,最终 导致了机械唯物论 (三)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从广义上说,教育是社会环境的一部分,但它是社会环境中的特殊一部分。 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与遗传因素和自发的环境影响相比,在人的身心发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