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大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2015版)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内容 (一)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具备以下能力(相应毕业要求:1.3、1.4、2.3、4.4): 1.具有能够掌握固体力学的基本概念及一维问题杆件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的计算能力,为学生学习相 关的后续专业课程,如弹性力学、有限元等打下必不可少的基础。 2.通过材料力学的教学过程逐步培养学生分析、概括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基本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的:明确材料力学的任务,理解变形体的基本假设,掌握杆件变形的基本形式。 相应毕业要求: 教学内容:1材料力学的特点: 2.材料力学的任务: 3.材料力学的研究对象: 4.材料力学的基本假设: 5.材料力学的基本变形形式。 学时分配:课堂教学1学时 第二章、拉伸、压缩与剪切 教学目的: 正确理解内力、应力、应变等基本概念,熟练掌握截面法。正确理解并熟练掌握轴向拉压正 应力公式、胡克定律、强度条件,掌握拉压杆的强度计算方法。掌握拉压时材料的力学性能,弄清材料力 学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教学重点:内力和截面法,轴力和轴力图:应力的概念,轴向拉压时横截面上的应力,轴向拉压时的变形: 材料拉、压时的力学性能:轴向拉压的强度计算:应力集中的概念,拉、压静不定问题。 教学难点:内力和应力的概念,拉压杆超静定问题的求解方法。 相应毕业要求: 教学内容:1.理解轴向拉压杆的外力及变形特征,学会用截面法来计算轴力及画轴力图。 2.理解轴向拉压杆横截面上的应力分布规律。利用其强度条件学会计算三个方面的问题,即强 度校核、设计截面尺寸和确定许用载荷。 3.理解低碳钢在拉伸时的四个变形阶段及材料的强度和塑性指标。 4.理解材料在压缩时的力学性能以及塑性材料与脆性材料力学性质的异同处
湖南大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2015 版)课程教学大纲 16 课程内容 (一)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具备以下能力(相应毕业要求:1.3、1.4、2.3、4.4): 1. 具有能够掌握固体力学的基本概念及一维问题-杆件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的计算能力,为学生学习相 关的后续专业课程,如弹性力学、有限元等打下必不可少的基础。 2. 通过材料力学的教学过程逐步培养学生分析、概括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基本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的:明确材料力学的任务,理解变形体的基本假设,掌握杆件变形的基本形式。 相应毕业要求: 教学内容:1.材料力学的特点; 2.材料力学的任务; 3. 材料力学的研究对象; 4.材料力学的基本假设; 5.材料力学的基本变形形式。 学时分配:课堂教学 1 学时 第二章、拉伸、压缩与剪切 教学目的: 正确理解内力、应力、应变等基本概念,熟练掌握截面法。正确理解并熟练掌握轴向拉压正 应力公式、胡克定律、强度条件,掌握拉压杆的强度计算方法。掌握拉压时材料的力学性能,弄清材料力 学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教学重点:内力和截面法,轴力和轴力图;应力的概念,轴向拉压时横截面上的应力,轴向拉压时的变形; 材料拉、压时的力学性能;轴向拉压的强度计算;应力集中的概念,拉、压静不定问题。 教学难点:内力和应力的概念,拉压杆超静定问题的求解方法。 相应毕业要求: 教学内容:1. 理解轴向拉压杆的外力及变形特征,学会用截面法来计算轴力及画轴力图。 2. 理解轴向拉压杆横截面上的应力分布规律。利用其强度条件学会计算三个方面的问题,即强 度校核、设计截面尺寸和确定许用载荷。 3. 理解低碳钢在拉伸时的四个变形阶段及材料的强度和塑性指标。 4. 理解材料在压缩时的力学性能以及塑性材料与脆性材料力学性质的异同处
湖南大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2015版)课程教学大纲 5.理解温度和时间对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建立蠕变和松驰的概念。(自学) 6.建立轴向拉压杆的纵向变形和横向变形的概念,掌握轴向拉压杆轴向变形的胡克定律以及平 面桁架节点位移的计算方法。 7.熟练掌握拉压超静定问题的解法。 8.了解拉压杆的变性能的概念。 9.理解直接剪切的定义和掌握其剪切、挤压的实用计算方法。 学时分配:课堂教学10学时 第三章、扭转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扭转内力的计算方法:正确理解并熟练掌握扭转剪应力、扭转变形的 计算方法、剪切胡克定律和剪应力互等定理、扭转强度和扭转刚度计算。 教学重点:圆轴扭转时横截面上剪应力分布规律和强度,圆轴扭转变形时的刚度和变形(相对扭转角)计 算。 教学难点:扭转剪应力推导过程,扭转超静定问题的解法。 相应毕业要求:1.3 教学内容:1.理解圆轴扭转的内力特点,学会计算外力偶矩和扭矩。 2.理解圆轴扭转时横截面上的切应力分布规律,掌握圆轴扭转强度计算的方法。 3.理解圆轴扭转时的变形一相对扭转角和切应变的概念和圆轴扭转的刚度条件,掌握刚度计 算的方法。 *4.了解扭转超静定问题的解法。 学时分配:课堂教学5学时 第四章、弯曲内力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弯曲变形与平面弯曲等基本概念:熟练掌握用截面法求弯曲内力:熟 练列出剪力方程和弯矩方程并绘制剪力图和弯矩图:利用载荷集度、剪力和弯矩间的微分关系绘制剪力图 和弯矩图:掌握叠加法绘制剪力图和弯矩图。 教学重点:剪力图和弯矩图:建立、弯矩和载荷集度的微分、积分关系:叠加法绘制剪力图和弯矩图。 教学难点:利用剪力、弯矩和载荷集度的微分、积分关系作内力图:利用叠加法绘制剪力图和弯矩图。 相应毕业要求:1.3 教学内容:1.平面弯曲等基本概念: 2.截面法及简便方法求弯曲内力: 3.剪力方程和弯矩方程、绘制剪力图和弯矩图:
湖南大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2015 版)课程教学大纲 17 5. 理解温度和时间对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建立蠕变和松驰的概念。(自学) 6. 建立轴向拉压杆的纵向变形和横向变形的概念,掌握轴向拉压杆轴向变形的胡克定律以及平 面桁架节点位移的计算方法。 7. 熟练掌握拉压超静定问题的解法。 8. 了解拉压杆的变性能的概念。 9. 理解直接剪切的定义和掌握其剪切、挤压的实用计算方法。 学时分配:课堂教学 10 学时 第三章、扭转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扭转内力的计算方法;正确理解并熟练掌握扭转剪应力、扭转变形的 计算方法、剪切胡克定律和剪应力互等定理、扭转强度和扭转刚度计算。 教学重点:圆轴扭转时横截面上剪应力分布规律和强度,圆轴扭转变形时的刚度和变形(相对扭转角)计 算。 教学难点:扭转剪应力推导过程,扭转超静定问题的解法。 相应毕业要求:1.3 教学内容:1. 理解圆轴扭转的内力特点,学会计算外力偶矩和扭矩。 2. 理解圆轴扭转时横截面上的切应力分布规律,掌握圆轴扭转强度计算的方法。 3. 理解圆轴扭转时的变形——相对扭转角和切应变的概念和圆轴扭转的刚度条件,掌握刚度计 算的方法。 *4. 了解扭转超静定问题的解法。 学时分配:课堂教学 5 学时 第四章、弯曲内力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弯曲变形与平面弯曲等基本概念;熟练掌握用截面法求弯曲内力;熟 练列出剪力方程和弯矩方程并绘制剪力图和弯矩图;利用载荷集度、剪力和弯矩间的微分关系绘制剪力图 和弯矩图;掌握叠加法绘制剪力图和弯矩图。 教学重点:剪力图和弯矩图;建立、弯矩和载荷集度的微分、积分关系;叠加法绘制剪力图和弯矩图。 教学难点:利用剪力、弯矩和载荷集度的微分、积分关系作内力图;利用叠加法绘制剪力图和弯矩图。 相应毕业要求:1.3 教学内容:1. 平面弯曲等基本概念; 2. 截面法及简便方法求弯曲内力; 3. 剪力方程和弯矩方程、绘制剪力图和弯矩图;
湖南大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2015版)课程教学大纲 4.用载荷集度、剪力和弯矩间的微分关系绘制剪力图和弯矩图: 5.叠加法绘制剪力图和弯矩图。 学时分配:课堂教学6学时 第五章、弯曲应力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梁纯弯曲时横截面上正应力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横力 弯曲正应力计算仍用纯弯曲公式的条件和近似程度:掌握中性层、中性轴和翘曲等基本概念和含义:掌握 各种形状截面梁(矩形、圆形、圆环形、工字形)横截面上切应力的分布和计算:熟练弯曲正应力和剪应 力强度条件的建立和相应的计算:理解等强度梁的概念:确定薄壁杆件切应力流的方向:理解弯曲中心对 开口薄壁杆件的重要性,掌握确定弯曲中心的方法。 教学重点:纯弯曲梁横截面上正应力公式的分析推导:横力弯曲横截面上正应力的计算,最大拉应力和最 大压应力的计算:弯曲的强度计算:弯曲横截面上的剪应力。 教学难点:弯曲正应力、剪应力推导过程和弯曲中心的概念。 相应毕业要求:1.4、2.3、4.4 教学内容:1.理解纯弯梁的弯曲正应力公式推导方法。 2.理解纯弯梁的弯曲正应力公式在横力弯曲的推广条件。 3.了解弯曲切应力分布规律。 4.熟练掌握弯曲正应力强度条件的计算。 学时分配:课堂教学8学时 第六章、弯曲变形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求梁变形的两种方法:积分法和叠加法,明确叠加原理的使 用条件,掌握用变形比较法求解静不定梁。 教学重点:梁的变形分析:挠曲轴近似微分方程:积分法求变形:叠加法求梁的变形:静不定梁。 教学难点:积分法求变形时边界条件的确定和物理意义:复杂内力图的叠加法:静不定梁的求解方法。 相应毕业要求:1.4、2.3、4.4 教学内容:1.理解梁的变形的度量一挠度和转角的概念。理解挠曲线近似微分方程的适用范围,学 会用积分法求梁的变形。 2.熟练掌握用叠加法求梁的挠度和转角的方法。学会由梁的刚度条件进行相关的计算和设 计。 3.熟练掌握弯曲超静定问题的解法。 学时分配:课堂教学7学时
湖南大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2015 版)课程教学大纲 18 4. 用载荷集度、剪力和弯矩间的微分关系绘制剪力图和弯矩图; 5. 叠加法绘制剪力图和弯矩图。 学时分配:课堂教学 6 学时 第五章、弯曲应力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梁纯弯曲时横截面上正应力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横力 弯曲正应力计算仍用纯弯曲公式的条件和近似程度;掌握中性层、中性轴和翘曲等基本概念和含义;掌握 各种形状截面梁(矩形、圆形、圆环形、工字形)横截面上切应力的分布和计算;熟练弯曲正应力和剪应 力强度条件的建立和相应的计算;理解等强度梁的概念;确定薄壁杆件切应力流的方向;理解弯曲中心对 开口薄壁杆件的重要性,掌握确定弯曲中心的方法。 教学重点:纯弯曲梁横截面上正应力公式的分析推导;横力弯曲横截面上正应力的计算,最大拉应力和最 大压应力的计算;弯曲的强度计算;弯曲横截面上的剪应力。 教学难点:弯曲正应力、剪应力推导过程和弯曲中心的概念。 相应毕业要求:1.4、2.3、4.4 教学内容:1. 理解纯弯梁的弯曲正应力公式推导方法。 2. 理解纯弯梁的弯曲正应力公式在横力弯曲的推广条件。 3. 了解弯曲切应力分布规律。 4. 熟练掌握弯曲正应力强度条件的计算。 学时分配:课堂教学 8 学时 第六章、弯曲变形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求梁变形的两种方法:积分法和叠加法,明确叠加原理的使 用条件,掌握用变形比较法求解静不定梁。 教学重点:梁的变形分析;挠曲轴近似微分方程;积分法求变形;叠加法求梁的变形;静不定梁。 教学难点:积分法求变形时边界条件的确定和物理意义;复杂内力图的叠加法;静不定梁的求解方法。 相应毕业要求:1.4、2.3、4.4 教学内容:1. 理解梁的变形的度量——挠度和转角的概念。理解挠曲线近似微分方程的适用范围,学 会用积分法求梁的变形。 2. 熟练掌握用叠加法求梁的挠度和转角的方法。学会由梁的刚度条件进行相关的计算和设 计。 3. 熟练掌握弯曲超静定问题的解法。 学时分配:课堂教学 7 学时
湖南大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2015版)课程教学大纲 第七章、应力与应变状态分析、强度理论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应力状态的概念及其研究方法:会从具有受力杆件中截取单元体并标明 单元体上的应力情况:会计算平面应力状态下斜截面上的应力:掌握平面应力状态和特殊空间应力状态下 的主应力、主方向的计算,并会排列主应力的顺序:掌握广义胡克定律:了解复杂应力状态比能的概念: 了解主应力迹线的概念。掌握强度理论的概念:了解材料的两种破坏形式(按破坏现象区分):了解常用 的四个强度理论的观点、破坏条件、强度条件:掌握常用的四个强度理论的相当应力:了解莫尔强度理论 的基本观点:会用强度理论对一些简单的杆件结构进行强度计算。 教学重点:平面应力状态下斜截面上的应力计算,主应力及主方向的计算,最大剪应力的计算:广义胡克 定律及其应用。强度理论的概念、常用的四个强度理论的观点、强度条件以及强度计算。 教学难点:应力状态的概念,从具体受力杆件中截面单元体并标明单元体上的应力情况。斜截面上的应力 计算公式中关于正负符号的约定。应力主平面、主应力的概念,主应力的大小、方向的确定。广义胡克定 律及其应用。常用四个强度理论的理解。危险点的确定及其强度计算。 相应毕业要求:1.3 教学内容:1.理解一点的应力状态的表示方法和应力状态的分类。 2.理解平面应力状态的分析目的。熟练掌握用解析法平面应力状态进行分析,掌握平面应力状 态分析的图解法。 3.学会求主应力和主方向。最大切应力及其所在平面。 4.理解三向应力状态的概念:会求已知一个主应力求另外二个主应力的方法。 ·5.理解平面应变状态的概念,及平面应变状态下的应变分析的目的和相关的计算方法。 6.理解复杂应力状态下的广义胡克定律公式,掌握利用广义胡克定律计算各类工程问题的方法。 *7.理解复杂应力状态下应变比能的概念。 8.理解强度理论的概念。 9.理解常用的四个强度理论及与其相关的相当应力的概念。 学时分配:课堂教学6学时 第八章、组合变形 教学目的:掌握组合变形的概念。掌握斜弯曲、弯扭、拉(压)弯、偏心拉伸(压缩)等组合变形形式 的概念和区分、危险截面和危险点的确定、应力计算、强度计算、变形计算、中性轴的确定等。正确区分 斜弯曲和平面弯曲。了解截面核心的概念、常见截面的截面核心计算。 教学重点:弯扭、拉(压)弯、偏心拉伸(压缩)等组合变形形式的应力和强度计算。 教学难点:组合变形的变形和应力计算,组合变形的强度计算
湖南大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2015 版)课程教学大纲 19 第七章、应力与应变状态分析、强度理论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应力状态的概念及其研究方法;会从具有受力杆件中截取单元体并标明 单元体上的应力情况;会计算平面应力状态下斜截面上的应力;掌握平面应力状态和特殊空间应力状态下 的主应力、主方向的计算,并会排列主应力的顺序;掌握广义胡克定律;了解复杂应力状态比能的概念; 了解主应力迹线的概念。掌握强度理论的概念;了解材料的两种破坏形式(按破坏现象区分);了解常用 的四个强度理论的观点、破坏条件、强度条件;掌握常用的四个强度理论的相当应力;了解莫尔强度理论 的基本观点;会用强度理论对一些简单的杆件结构进行强度计算。 教学重点:平面应力状态下斜截面上的应力计算,主应力及主方向的计算,最大剪应力的计算;广义胡克 定律及其应用。强度理论的概念、常用的四个强度理论的观点、强度条件以及强度计算。 教学难点:应力状态的概念,从具体受力杆件中截面单元体并标明单元体上的应力情况。斜截面上的应力 计算公式中关于正负符号的约定。应力主平面、主应力的概念,主应力的大小、方向的确定。广义胡克定 律及其应用。常用四个强度理论的理解。危险点的确定及其强度计算。 相应毕业要求:1.3 教学内容:1. 理解一点的应力状态的表示方法和应力状态的分类。 2. 理解平面应力状态的分析目的。熟练掌握用解析法平面应力状态进行分析,掌握平面应力状 态分析的图解法。 3. 学会求主应力和主方向。最大切应力及其所在平面。 4. 理解三向应力状态的概念;会求已知一个主应力求另外二个主应力的方法。 *5. 理解平面应变状态的概念,及平面应变状态下的应变分析的目的和相关的计算方法。 6. 理解复杂应力状态下的广义胡克定律公式,掌握利用广义胡克定律计算各类工程问题的方法。 *7. 理解复杂应力状态下应变比能的概念。 8. 理解强度理论的概念。 9. 理解常用的四个强度理论及与其相关的相当应力的概念。 学时分配:课堂教学 6 学时 第八章、组合变形 教学目的: 掌握组合变形的概念。掌握斜弯曲、弯扭、拉(压)弯、偏心拉伸(压缩)等组合变形形式 的概念和区分、危险截面和危险点的确定、应力计算、强度计算、变形计算、中性轴的确定等。正确区分 斜弯曲和平面弯曲。了解截面核心的概念、常见截面的截面核心计算。 教学重点:弯扭、拉(压)弯、偏心拉伸(压缩)等组合变形形式的应力和强度计算。 教学难点:组合变形的变形和应力计算,组合变形的强度计算
湖南大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2015版)课程教学大纲 相应毕业要求:1.4、2.3、4.4 教学内容:1.理解斜弯曲的概念,斜弯曲与平面弯曲的判别。 2.理解弯扭组合变形构件危险点的应力状态,建立其强度条件并掌握有关的计算方法。 3.理解拉压与弯曲的组合变形,其应力状态的特点和计算方法。 学时分配:课堂教学8学时,小班讨论2学时 第九章、压杆稳定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平衡、不平衡的稳定性与压杆失稳的概念,理解并能熟练地 应用细长压杆的临界载荷-欧拉公式、超过比例极限时压杆的临界力-经验公式,临界应力总图。掌握压杆稳 定性设计的步骤、提高压杆稳定性的措施。 教学重点:压杆稳定的概念:欧拉公式。重点掌握欧拉公式只有在弹性范围内适用。掌握细长杆、中长杆、 短粗杆的划分界限。 教学难点:欧拉公式的推导:安全系数法与稳定系数法的应用。 相应毕业要求:1.4、2.3、4.4 教学内容:1.理解平衡状态的概念、类别及其压杆失稳与强度问题的区别。 2.理解细长压杆失稳时的临界力的计算公式。临界力与压杆长度、横截面形状、杆端约束 的关系。 3.理解压杆的柔度的概念,掌握各类压杆的临界应力的计算方法。理解临界应力总图。 4.理解压杆的稳定条件,熟练掌握稳定计算的方法。 5.了解提高压杆稳定性的措施。 学时分配:课堂教学7学时,小班讨论2学时 附录I平面图形的几何性质 教学目的:掌握静矩和形心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掌握惯性矩、极惯性矩、惯性半径和惯性积的概念和计算方 法:掌握惯性矩和极惯性矩的关系;熟练掌握某些几何量在不同坐标系中的转换公式一平行移轴公式、转轴 公式的应用:掌握主惯性轴、主惯性矩、形心主惯性轴及形心主惯性矩的定义及计算方法,掌握组合图形几何 性质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描述平面图形几何性质的各种几何量的定义及计算。平行移轴公式和转轴公式。 教学难点:组合图形结合性质的计算。 相应毕业要求:1.4、2.3、4.4 教学内容: 2
湖南大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2015 版)课程教学大纲 20 相应毕业要求:1.4、2.3、4.4 教学内容:1. 理解斜弯曲的概念,斜弯曲与平面弯曲的判别。 2. 理解弯扭组合变形构件危险点的应力状态,建立其强度条件并掌握有关的计算方法。 3. 理解拉压与弯曲的组合变形,其应力状态的特点和计算方法。 学时分配:课堂教学 8 学时,小班讨论 2 学时 第九章、压杆稳定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平衡、不平衡的稳定性与压杆失稳的概念,理解并能熟练地 应用细长压杆的临界载荷-欧拉公式、超过比例极限时压杆的临界力-经验公式,临界应力总图。掌握压杆稳 定性设计的步骤、提高压杆稳定性的措施。 教学重点:压杆稳定的概念;欧拉公式。重点掌握欧拉公式只有在弹性范围内适用。掌握细长杆、中长杆、 短粗杆的划分界限。 教学难点:欧拉公式的推导;安全系数法与稳定系数法的应用。 相应毕业要求:1.4、2.3、4.4 教学内容:1. 理解平衡状态的概念、类别及其压杆失稳与强度问题的区别。 2. 理解细长压杆失稳时的临界力的计算公式。临界力与压杆长度、横截面形状、杆端约束 的关系。 3. 理解压杆的柔度的概念,掌握各类压杆的临界应力的计算方法。理解临界应力总图。 4. 理解压杆的稳定条件,熟练掌握稳定计算的方法。 5. 了解提高压杆稳定性的措施。 学时分配:课堂教学 7 学时,小班讨论 2 学时 附录Ⅰ平面图形的几何性质 教学目的:掌握静矩和形心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掌握惯性矩、极惯性矩、惯性半径和惯性积的概念和计算方 法;掌握惯性矩和极惯性矩的关系;熟练掌握某些几何量在不同坐标系中的转换公式——平行移轴公式、转轴 公式的应用;掌握主惯性轴、主惯性矩、形心主惯性轴及形心主惯性矩的定义及计算方法;掌握组合图形几何 性质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描述平面图形几何性质的各种几何量的定义及计算。平行移轴公式和转轴公式。 教学难点:组合图形结合性质的计算。 相应毕业要求:1.4、2.3、4.4 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