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医科大学2021-2022学年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粉 DICAI UNIVEDSY 1960 2022年12月
首都医科大学 2021-2022 学年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首都医科大学 2022 年 12 月
首都医科大学2021-2022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目录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1 (一)学校概况... (二)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三)本科专业设置.. …3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规模与结构..· (二)办学基本条件.… 三、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 ……11 (一)人才培养. ….11 (二)专业建设.12 (三)课程建设 …….12 (四)教材建设.. …13 (五)实践教学 .15 (六)创新创业教育 ……15 (七)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 …..16 (八)教学成果.... .16 四、质量保障体系.…16 (一)牢固树立人才培养是学校中心工作的地位..…16 (二)持续强化与完善日常教学质量保障体系........17 五、学生学习效果.… .17 六、特色发展
首都医科大学 2021-2022 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目 录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1 (一)学校概况 .............................................1 (二)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3 (三)本科专业设置 .........................................3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6 (一)师资规模与结构 .......................................6 (二)办学基本条件 .........................................8 三、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11 (一)人才培养 ............................................11 (二)专业建设 ............................................12 (三)课程建设 ............................................12 (四)教材建设 ............................................13 (五)实践教学 ............................................15 (六)创新创业教育 ........................................15 (七)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 ..................................16 (八)教学成果 ............................................16 四、质量保障体系...............................................16 (一)牢固树立人才培养是学校中心工作的地位 ................16 (二)持续强化与完善日常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17 五、学生学习效果...............................................17 六、特色发展...................................................18
首都医科大学2021-2022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一)推进复合型高水平医学人才(首医阶平班)培养,持续优化课程 内涵建设…18 (二)突出医学特色的大思政育人,发挥课程思政示范引领作用..18 (三)健全教师评价激励机制,引导临床教师反哺基础教学....19 (四)积极探索适应医科院校教师特点的师资培训体系·..·.19 七、需要解决的问题...20 (一)学校与附属医院的管理体制机制与数据统计口径尚需进一步优 化,对附属医院人才培养相关政策与资金支持仍有待加强....20 (二)需在遵循医学人才培养规律基础上,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建设的 总体部署,持续优化招生结构.......21
首都医科大学 2021-2022 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一)推进复合型高水平医学人才(首医阶平班)培养,持续优化课程 内涵建设.......................................................18 (二)突出医学特色的大思政育人,发挥课程思政示范引领作用 ..18 (三)健全教师评价激励机制,引导临床教师反哺基础教学 ......19 (四)积极探索适应医科院校教师特点的师资培训体系 ..........19 七、需要解决的问题.............................................20 (一) 学校与附属医院的管理体制机制与数据统计口径尚需进一步优 化,对附属医院人才培养相关政策与资金支持仍有待加强.............20 (二) 需在遵循医学人才培养规律基础上,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建设的 总体部署,持续优化招生结构.....................................21
首都医科大学2021-2022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首都医科大学2021-2022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022年是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的关键时期,也是学校建设国际一流研 究型医科大学新征程的重要一年。学校秉承“顶天立地”的人才培养理念,立足 首都北京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医药卫生人才的需要,紧紧围绕全面提高人才 培养质量,深入转变教育教学理念,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深化人才培养模 式改革,教育教学工作有序进行,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一)学校概况 首都医科大学(首医)建校于1960年,是北京市重点高等院校,是北京市 政府、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教育部共建院校。学校校本部设有11个学院、1个 研究中心,临床设有21所临床医学院(其中含19所附属医院)、12所教学医 院,以及预防医学教学基地(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学校还设有39个临 床专科学院、专科学系,39个临床诊疗与研究中心。 学校现有8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60个国家临床重 点专科(含中医);1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培育)学科:4个北京市一级 重点学科,6个北京市二级重点学科,1个北京市重点交叉学科,1个北京地区 高等学校学科群。学校临床医学、神经科学与行为学、药理学与毒理学、免疫学、 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社会科学总论、精神病学与心理学、 微生物学、化学、材料科学11个学科进入ESI学科全球前1%排名,其中,临床 医学进入SI学科前1%,神经科学与行为学、药理学和毒理学、免疫学、生物 学与生物化学进入全球前5%。 有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1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按照三 级学科统计,有59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和7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具有所有医学 及医学相关学科的硕士、博士专业学位授予权。有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校 设置的长学制专业有临床医学、儿科学和口腔医学;本科专业有临床医学、基础 医学、口腔医学、儿科学、预防医学、精神医学、药学、临床药学、中医学、中 药学、护理学、生物医学工程、假肢矫形工程、康复治疗学、听力与言语康复学、 公共事业管理(卫生管理)、法学(卫生法学)、医学实验技术、医学检验技术
首都医科大学 2021-2022 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1 首都医科大学 2021-2022 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022 年是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的关键时期,也是学校建设国际一流研 究型医科大学新征程的重要一年。学校秉承“顶天立地”的人才培养理念,立足 首都北京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医药卫生人才的需要,紧紧围绕全面提高人才 培养质量,深入转变教育教学理念,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深化人才培养模 式改革,教育教学工作有序进行,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一)学校概况 首都医科大学(首医)建校于 1960 年,是北京市重点高等院校,是北京市 政府、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教育部共建院校。学校校本部设有 11 个学院、1 个 研究中心,临床设有 21 所临床医学院(其中含 19 所附属医院)、12 所教学医 院,以及预防医学教学基地(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学校还设有 39 个临 床专科学院、专科学系,39 个临床诊疗与研究中心。 学校现有 8 个国家重点学科,2 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60 个国家临床重 点专科(含中医);14 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培育)学科;4 个北京市一级 重点学科,6 个北京市二级重点学科,1 个北京市重点交叉学科,1 个北京地区 高等学校学科群。学校临床医学、神经科学与行为学、药理学与毒理学、免疫学、 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社会科学总论、精神病学与心理学、 微生物学、化学、材料科学 11 个学科进入 ESI 学科全球前 1%排名,其中,临床 医学进入 ESI 学科前 1‰,神经科学与行为学、药理学和毒理学、免疫学、生物 学与生物化学进入全球前 5‰。 有 8 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 13 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按照三 级学科统计,有 59 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和 77 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具有所有医学 及医学相关学科的硕士、博士专业学位授予权。有 9 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校 设置的长学制专业有临床医学、儿科学和口腔医学;本科专业有临床医学、基础 医学、口腔医学、儿科学、预防医学、精神医学、药学、临床药学、中医学、中 药学、护理学、生物医学工程、假肢矫形工程、康复治疗学、听力与言语康复学、 公共事业管理(卫生管理)、法学(卫生法学)、医学实验技术、医学检验技术
首都医科大学2021-2022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医学影像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卫生信息管理)、眼视光医学、卫生检验 与检疫、助产学24个;高职高专教育设有护理、医学检验技术、药学等14个专 业。学校培养医学与医学相关学科的学术型和应用型人才,形成了全方位、多层 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目前有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项 目6个;7个国家级和10个市级特色专业、4个北京市重点建设一流专业、13 个国家级和11个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7门国家级和18门市级精品课程、 5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3个国家级和6个 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1个市级人才培 养模式创新试验区、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5个北京市级校外人 才培养基地和1个素质教育基地:7个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黄大年式教师 团队和11个市级优秀教学团队,1名国家级教学名师、29名市级教学名师、3 名青年教学名师、3名“高创计划”教学名师。学校共获得教育教学成果奖国家 级特等奖1项、二等奖8项、优秀奖1项,市级特等奖2项、一等奖25项、二 等奖40项、优秀奖1项。学校2014年高水平通过了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 2018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中获得专家组充分肯定。 学校具有较强的学术发展与科研实力,在校本部和附属医院拥有一批国家 级和市级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建有高水平的国家级、市级研究和培 训机构,如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卫生部全科医学培训中心、北京 市全科医学培训中心、首都卫生管理与政策研究基地。有3个国家医学中心、6 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5个教育部 重点实验室、1个工信部实验室、1个国家药监局实验室、2个省部共建协同创 新中心,3个北京实验室、54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 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0个北京市工程技术研 究中心:有3个教育部创新团队,3个科技部重点领域优秀创新团队。学校“人 脑保护高精尖创新中心”获批首批北京高精尖中心。 学校积极推进医教协同,以学生成长为核心,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 以内涵发展为基础,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形成了知识一能力一素质综合培养 的模式。学校坚持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核心,以学科发展为基础,以人才培养和科 学研究为重心,以有效的管理体制和机制为保障,整合配置学科与教育资源,办 学实力不断增强
首都医科大学 2021-2022 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 医学影像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卫生信息管理)、眼视光医学、卫生检验 与检疫、助产学 24 个;高职高专教育设有护理、医学检验技术、药学等 14 个专 业。学校培养医学与医学相关学科的学术型和应用型人才,形成了全方位、多层 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目前有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项 目 6 个;7 个国家级和 10 个市级特色专业、4 个北京市重点建设一流专业、13 个国家级和 11 个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7 门国家级和 18 门市级精品课程、 5 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 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3 个国家级和 6 个 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 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 1 个市级人才培 养模式创新试验区、1 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5 个北京市级校外人 才培养基地和 1 个素质教育基地;7 个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2 个黄大年式教师 团队和 11 个市级优秀教学团队,1 名国家级教学名师、29 名市级教学名师、3 名青年教学名师、3 名“高创计划”教学名师。学校共获得教育教学成果奖国家 级特等奖 1 项、二等奖 8 项、优秀奖 1 项,市级特等奖 2 项、一等奖 25 项、二 等奖 40 项、优秀奖 1 项。学校 2014 年高水平通过了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 2018 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中获得专家组充分肯定。 学校具有较强的学术发展与科研实力,在校本部和附属医院拥有一批国家 级和市级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建有高水平的国家级、市级研究和培 训机构,如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卫生部全科医学培训中心、北京 市全科医学培训中心、首都卫生管理与政策研究基地。有 3 个国家医学中心、6 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 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5 个教育部 重点实验室、1 个工信部实验室、1 个国家药监局实验室、2 个省部共建协同创 新中心,3 个北京实验室、54 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1 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 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 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0 个北京市工程技术研 究中心;有 3 个教育部创新团队,3 个科技部重点领域优秀创新团队。学校“人 脑保护高精尖创新中心”获批首批北京高精尖中心。 学校积极推进医教协同,以学生成长为核心,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 以内涵发展为基础,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形成了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培养 的模式。学校坚持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核心,以学科发展为基础,以人才培养和科 学研究为重心,以有效的管理体制和机制为保障,整合配置学科与教育资源,办 学实力不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