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的知识面和知识结构。 四、考核与评价方式及标准 考试主要采用闭卷方式,考试范围应酒盖所有讲授的内容及自学的内容,考试内容应能 客观反映出学生对本门课程主要概念与原理的理解,对试验数据的整理、统计推断方法、直 线回归的掌握程度及综合运用生物统计方法寻求环境科学规律和试验设计的能力。本课程自 学内容的量应不少于理论教学时数的30%,主要安排各章节中应用较少的原理与统计方法。 自学不占上课学时,但必须考试:平时作业量应不少于32学时,在主要章节讲授完之后, 布置一定量的教科书习题,下次上课提问,旨在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加深学生对有关概念、 原理的理解和提高生物统计综合运用能力。 总成绩=平时作业(10%)+学习态度(10%)+平时测验(15%)+上机实践(5%)+期 末考试成绩(60%) 成绩t例(% 课程日标 平时成绩 合计(% 期末考试成鳞 平时作业学习态度 平时测验 上机实践 课程目标1 4 5 3 25 38 课程目标2 5 20 30 误程日标3 3 3 15 23 课程日标4 3 课程目标5 6 6 。合计 10 10 15 5 60 100 五、课程思政素材 号 课程思政素材 对 232 25 讲授 本的角 在学术生涯 期并没有得到学界权成人, 提出假设检验玩 在生 讲授 甲有 六、参考教材和阅读书目 参考教科书: 《水产生物统计学》,蔡一林、岳永生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年。 阅读书目:
11 生的知识面和知识结构。 四、考核与评价方式及标准 考试主要采用闭卷方式,考试范围应涵盖所有讲授的内容及自学的内容,考试内容应能 客观反映出学生对本门课程主要概念与原理的理解,对试验数据的整理、统计推断方法、直 线回归的掌握程度及综合运用生物统计方法寻求环境科学规律和试验设计的能力。本课程自 学内容的量应不少于理论教学时数的 30%,主要安排各章节中应用较少的原理与统计方法。 自学不占上课学时,但必须考试;平时作业量应不少于 32 学时,在主要章节讲授完之后, 布置一定量的教科书习题,下次上课提问,旨在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加深学生对有关概念、 原理的理解和提高生物统计综合运用能力。 总成绩=平时作业(10%)+学习态度(10%)+平时测验(15%)+上机实践(5%)+期 末考试成绩(60%) 课程目标 成绩比例(%) 平时成绩 合计(%) 期末考试成绩 平时作业 学习态度 平时测验 上机实践 课程目标 1 4 1 5 3 25 38 课程目标 2 3 1 5 1 20 30 课程目标 3 3 1 3 1 15 23 课程目标 4 1 2 3 课程目标 5 6 6 合计 10 10 15 5 60 100 五、课程思政素材 序 号 课程思政素材 对应章 节 教学方 法 对课程目标的支撑度 2.1 2.2 2.3 2.4 2.5 1 守法诚信:客观认识事物,将观察到的现象用 数字的形式进行记录,并且用科学的方法描 述。 第 2 章 第 1 节 讲授 √ √ √ 2 守法诚信:样本只是总体的局部,假设检验是 从总体的角度出发,给出的结论更为科学。 第 4 章 第 2 节 讲授 √ √ √ 3 自强合作:首次提出方差分析的费舍(Fisher) 在学术生涯早期并没有得到学界权威认可,但 他坚持自己的目标,为统计学发展做出巨大贡 献:包括提出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等等,在生 产和科学研究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 第 7 章 第 1 节 讲授 √ √ √ √ 4 守法诚信:科学实验结果应具有可重复性,只 有实验结果正确才能够重演。 第 10 章 第 1 节 讲授 √ √ √ 六、参考教材和阅读书目 参考教科书: 《水产生物统计学》,蔡一林、岳永生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年。 阅读书目:
1.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第4版)》,盛骤、谢式千、潘承毅编,高等教有出版社,2010年。 2. 《实用生物统计(第2板)》,李松岗,曲红,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3.《渔业生物统计学》,陈兆样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年。 4.《农业试验统计》,莫惠栋,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 5.《田间试验和统计方法》,南京农业大学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年 6,《R语言与统计分析》,汤银才主编,高等教有出版社,2008年。 1. 《R语言轻松入门与提高》,Andrie de Vries著,麦秆创智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15 年。 8. 《生物统计学》,李春喜,科学出版社,2000年。 9.《生物统计学》,杜荣赛,高等教有出版社,2003年。 10.《生物统计学题解及练习》,杜荣,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1L.《生物统计学》,郭平毅,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年。 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是是一门工具学科,是数理统计原理和方法在生物学中的具体应用,是水产与生 命学院相关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必修课。高等数学为本课程的先修课程,学生应具备计算 机应用以及一定的专业基础或专业知识。 八、说明: 无 撰写人:戴习林王建 审核人:刘利平、张宗恩 数学院长:黄旭祖 日期:2018-12-18 女
12 1.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第 4 版) 》,盛骤、谢式千、潘承毅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年。 2. 《实用生物统计(第 2 版)》,李松岗,曲红,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年。 3. 《渔业生物统计学》,陈兆祥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年。 4. 《农业试验统计》,莫惠栋,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年。 5. 《田间试验和统计方法》,南京农业大学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年。 6. 《R 语言与统计分析》,汤银才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年。 7. 《R 语言轻松入门与提高》,Andrie de Vries 著,麦秆创智译,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5 年。 8. 《生物统计学》,李春喜,科学出版社,2000 年。 9. 《生物统计学》,杜荣骞,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年。 10. 《生物统计学题解及练习》,杜荣骞,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年。 11. 《生物统计学》,郭平毅,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 年。 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是是一门工具学科,是数理统计原理和方法在生物学中的具体应用,是水产与生 命学院相关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必修课。高等数学为本课程的先修课程,学生应具备计算 机应用以及一定的专业基础或专业知识。 八、说明: 无 撰写人:戴习林 王建 审核人:刘利平、张宗恩 教学院长:黄旭雄 日期:2018-12-18
《生态学概论》 课程名称(中文/英文):生态学概论ntroduction of Ecology 课程编号:1804414 学分:2、总学时32 学时分配(讲授30学时、讨论2学时) 课程负贵人:胡忠军 一、课程简介 1.课程概况 生态学概论是研究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在环境日益恶化、人 类赖以生存的生物多样性逐渐下降的条件下,生态学可以为解决这些课题提供理论基础和解 决方案。本课程主要讲授生态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包括四个层次,即个体生态学 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和生态系统生态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生态学基本知 识,培养学生独立解决生态学问题的能力,正确运用现代生物技术探究物种进化、维护生态 安全、保护遗传多样性的能力。引导学生践行两山理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和核心价 值观。本课程面向生物技术本科专业 Introduction of Ecology is a science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organisms and etween organism and environ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c reasing environmen deterioration and decreasing biodiversity,on which existe eand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 depends,Introductio ucal ba for and solutions to these subjects concepts,theories and principles of ogy,and cover 50 gy,populat al kr og and to m abilit roble d of exp loring volution and m al se na pro in呢ef-Tw Theory" and tigh tly foster the con rse is open for the students of biotechnology specialty. 2.课程目标 2.】本课程以生态学组织层次为主轴,从小尺度到大尺度系统介绍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 理论 2.2注重讲授生态学知识在水产渔业、生物保护和生态修复等方面的应用,培养学生综 合运用生态学知识和生物技术解决环境生态问题及多样性保护的能力。 2.3适度讲解国内外生态学经典文献,特别是研究热点和前沿,拓宽学生国际视野,为 微观生态学及其相关应用领域培养科研后备人才
13 《生态学概论》 课程名称(中文/英文):生态学概论/Introduction of Ecology 课程编号:1804414 学分:2、总学时 32 学时分配(讲授 30 学时、讨论 2 学时) 课程负责人:胡忠军 一、 课程简介 1. 课程概况 生态学概论是研究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在环境日益恶化、人 类赖以生存的生物多样性逐渐下降的条件下,生态学可以为解决这些课题提供理论基础和解 决方案。本课程主要讲授生态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包括四个层次,即个体生态学、 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和生态系统生态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生态学基本知 识,培养学生独立解决生态学问题的能力,正确运用现代生物技术探究物种进化、维护生态 安全、保护遗传多样性的能力。引导学生践行两山理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和核心价 值观。本课程面向生物技术本科专业。 Introduction of Ecology is a science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organisms and between organism and environ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creasing environment deterioration and decreasing biodiversity, on which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 depends, Introduction of Ecology can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and solutions to these subjects. This curriculum mainly lecture the basic concepts, theories and principles of ecology, and covers four scales of individual ecology, population ecology, community ecology and ecosystem ecology. The final goals of this curriculum are to make students to master the fundamental knowledge of ecology, and to train their ability of resolving ecological problem independently and of exploring species evolution, and maintaining ecological security, and protecting genetic diversity using modern biotechnology. They will also be expected to live up to the idea of “Two Mountain Theory” and tightly foster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is course is open for the students of biotechnology specialty. 2. 课程目标 2.1 本课程以生态学组织层次为主轴,从小尺度到大尺度系统介绍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 理论。 2.2 注重讲授生态学知识在水产渔业、生物保护和生态修复等方面的应用,培养学生综 合运用生态学知识和生物技术解决环境生态问题及多样性保护的能力。 2.3 适度讲解国内外生态学经典文献,特别是研究热点和前沿,拓宽学生国际视野,为 微观生态学及其相关应用领域培养科研后备人才
2.4传授积极上进、踏实肯干、钻研创新、团结协作、意志坚强和品质优良的为人处事 的态度、道理和精神,培养爱国、敏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社会主义生 态文明建设输送专业人才。 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关系矩阵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2 课程目标3 课程目标4 1 1.2 13 14 6 21 毕 业要 2.4 2.5 2.6 2.10 2.1 教学内容 含各章节名称、所含知识点、学时等,须说明教学内容对课程目标的支撑度,可以表 格或文字段落形式描述,其他教学要求如自学内容、案例分析、作业等在备注栏中说明 理论教学安排 教学内容 学时 备注 31 对课程目标的支津瘦 3 2 作业和究方法 公、名同解转:生态学 第 生态学分支学利 生态与环态学的日的 第 6 与个体 作适应和台异诺应、质 条件的概 家鱼的生态位分化
14 2.4 传授积极上进、踏实肯干、钻研创新、团结协作、意志坚强和品质优良的为人处事 的态度、道理和精神,培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社会主义生 态文明建设输送专业人才。 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关系矩阵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课程目标 3 课程目标 4 毕 业 要 求 1.1 √ 1.2 √ √ √ 1.3 √ √ √ 1.4 √ 1.5 √ 1.6 √ √ √ √ 2.1 2.2 √ √ 2.3 2.4 2.5 √ 2.6 √ √ 2.7 √ √ √ √ 2.8 √ √ √ √ 2.9 √ √ 2.10 √ 2.11 √ √ 二、 教学内容 含各章节名称、所含知识点、学时等,须说明教学内容对课程目标的支撑度,可以表 格或文字段落形式描述,其他教学要求如自学内容、案例分析、作业等在备注栏中说明 理论教学安排 教学内容 学时 备注 对课程目标的支撑度 2.1 2.2 2.3 2.4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生态学概念 一、生态学定义 二、生态学发展历史 三、生态学分支学科 第二节 学习生态学的目的 一、生态与环境 二、生态与可持续发展 第三节 生态学研究方法 一、科学思维的逻辑结构 二、生态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2 作业和复习: 1、生态学研究方法 2、名词解释:生态学 √ √ √ 第二章 个体生态学 第一节 个体生态学与个体 一、个体生态学定义 第二节 环境的基本概念 6 作业和复习: 1、比较趋同适应和趋异适应、资 源与条件的概念 2、分析四大家鱼的生态位分化 √ √ √ √
3分析生态因子作用于生物的基 温度、光、水和士壤对生物的 四五 用的结 适应 名词解释:生态位、生态幅 本原理 最小因子 和耐受性定律、阿 竞的态作用及生 物的品度分布及其变化格 的适 天、光甜偏究度与对物 的关系 水的生态作用及生 老生 种与种醉生老学 0 生老 第二 存活曲线和年龄椎体的类型 种群特征与参 级种群参数 数及 了和K对策及其在生态学中的 种关系 密度制约增长模型 g 意义 第七节
15 一、环境和栖息地定义 二、生态因子定义与分类 三、条件与资源 四、生态因子作用的特点 五、适应的概念及类型 第三节 生物与环境作用的基 本原理 一、最小因子定律 二、耐受性定律 三、限制因子定律 四、生态位 五、竞争排斥原理 第四节 温度的生态作用及生 物的适应 一、环境温度分布及其变化格 局 二、温度与代谢 三、生物对温度的响应 四、温度与物种分布 第五节 光的生态作用及生物 的适应 一、气候 二、辐射能与植物光合作用 三、植物光合能力 四、光照强度变化规律及植物 对其响应 五、光补偿点和饱和点 六、光周期和光照强度与动物 的关系 第六节 水的生态作用及生物 的适应 一、水的特性 二、动植物与水 第七节 土壤的生态作用及生 物的适应 一、土壤定义及组成 二、土壤的生态学意义 三、土壤形成过程 3、分析生态因子作用于生物的基 本原理 4、温度、光、水和土壤对生物的 影响5、名词解释:生态位、生态幅、 发育起点温度、有效积温法则、 最小因子定律和耐受性定律、阿 伦定律和贝格曼定律 案例分析: 1、限制因子定律 2、水温分层 第三章 种群生态学 第一节 种群与种群生态学 一、种群定义 二、单体生物和构建生物 三、种群生态学 第二节 种群统计学 一、种群数量概念及种群密度 调查方法 二、初级种群参数 三、次级种群参数 第三节 种群增长 一、简单增长模型 二、非密度制约增长模型(几 何增长模型和指数增长模型) 三、密度制约增长模型 第四节 种群调节 一、外因性调节学说 二、内因性调节学说 第六节 种群遗传学 一、遗传变异 二、进化 三、物种形成 第七节 生态对策 一、生态对策概念 二、生活史变异 10 作业和复习: 1、名词解释:种群、密度和非密 度制约、年龄结构、环境容纳量、 生态对策 2、存活曲线和年龄椎体的类型、 特征3、种群特征与参数 4、三种增长方程的条件、方程式、 参数及模型行为及其在生态学中 的应用 5、r-和 K -对策及其在生态学中的 应用6、种间关系 案例分析: 1、最大可持续产量在渔业中的应 用2、种群遗传学在保护生物学中的 意义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