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下) 6.1.2教学实验室 教学实验室应满足以下要求: 实验室建设与规模应与本专业教学体系的需要相配套,满足教学需要。实验教学管理规范,教学计 划、教学大纲、实验指导书等资料齐全。实验教师和技术人员能够熟练管理与维护实验设备,保障实验 环境。 应按照大类通识基础、专业基础、专业能力扩展三个方面实验科目的要求配置相应的教学实验设备, 形成一定规模的教学实验体系。 大类通识基础实验科目针对生物医学工程类专业不同培养方向共性实验技能的培养,应能满足本专业 全部学生的实验需要。 专业基础实验科目针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不同培养方向,建设符合不同培养方向的专业基础实验室 (如医学电子学、生物材料实验室等)。在实验内容、实验设备、教师专业背景等方面具有不同培养方向 的鲜明特色。实验条件应能满足不同方向的全部学生的实验需要。实验科目的教学应尽量实施小班化 (如每班30人以下)、小组化(每组不超过2人)。 专业能力扩展实验科目与学生的就业兴趣密切相关,重点培养相关的实验技能、研发能力、创新性设 计及综合实验能力等,实验条件应能满足本专业全部学生兴趣化实验的需要。 新建专业用于添置专业实验仪器的经费,初期一次性投入一般不低于200万元,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 不低于5000元。 6.1.3实践基地 有满足教学需要、稳定的临床医院和企业作为临床实习和生产实习基地。与科研院所、医院、企业加 强合作,建立具有特色的研究和实践基地。 本专业类科学研究实验室应能承担学生课外研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任务。 6.2信息资源要求(新开办专业准入要求) 6.2.1基本信息资源 通过手册或者网站等形式,提供本专业的培养方案,选课指导,各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要求、考核 要求,毕业审核要求等基本教学信息。 6.2.2教材及参考资料 专业基础课程中2/3以上的课程应采用正式出版的教材,其余课程应提供符合教学大纲的讲义。除教 材和讲义之外,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应推荐必要的教学参考资料。实验课程应提 供实验指导书。 6.2.3图书信息资源 有丰富的专业图书资料和数字化资源,向学生开放,满足教学与实践需要。生均专业图书量不少于 50册,生均年专业图书进书量不少于2册。电子图书每一书号算1册,电子期刊每期算1册。 建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课程网站,提供必要的网络教学资源。 提供主要的数字化专业资源、数据库和检索这些资源的工具并提供使用指导。 6.3教学经费要求 教学经费有保证,能满足专业教学建设与发展的需要。 每年学校应下达一定数量的教学与专业建设经费,用于教学改革和实验室建设,实验仪器的购置、维 护与更新,以及相关的行政经费,以保证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新建专业添置专业实验仪器经费和图书信 息资源的初期投入需满足6.1.2和6.2.3的要求。 专业建设的投入和运营经费不能低于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合格标准。 7质量保障体系 在学校相关规章制度、质量监控机制的基础上,结合专业特点,建立专业教学质量监控和学生发展跟 —498
生物医学工程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踪机制。 7.1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要求 具有专家教授组成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订专业培养计划或培养方案,对课程教学大纲(含实 验大纲)、课堂教学、课程考核、实验教学、专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主要教学环节提出意见和建 议,对教学过程实施督查。 具有教授给本科生上课的规定;具有教学各环节的质量标准和教学要求的监督保障机制;具有专业基 本状态数据监测评估体系,能够开展专业评估和专业认证;具有专业学情调查和分析评价机制,能够对学 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效果和综合发展进行有效测评;强化学生评估主体地位,评教制度完善;具有完善的 学习困难学生帮扶机制;具有毕业生、用人单位、校外专家参与的研讨和修订专业培养目标、规格、方案 的机制;专业培养定位、规格适应学生就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7.2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要求 具有健全的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以及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和社会有关各方参与的社会评价机制,定期对 包括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理论和实践课程教学等在内的人才培养工作进行评价,评价信息得 到有效利用。 7.3专业的持续改进机制要求 定期举行学生评教和专家评教活动,及时了解和处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定期开展专业评估,及 时解决专业发展和建设过程中的问题。针对出现的问题能够根据本质量标准的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解 决方案。 定期举行毕业生、用人单位意见征求活动,吸纳行业专家参与专业教学指导工作,形成定期修订、完 善培养方案的有效机制。 附录 生物医学工程类专业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建议 1专业类知识体系 1.1知识体系 1.1.1通识类知识 数学和自然科学类包括高等数学、工程数学、大学物理、大学化学、工程图学等,计算机应用主 要包括计算机绘图、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等基本内容,各高校可根据自身人才培养定位提高数学、物理 学(含实验)、化学(含实验)、程序设计等课程的教学要求,以加强学生的数理化基础和计算机应用 的能力。 在完成国家规定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各高校可根据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人文社会科学(包 括经济、环境、法律、伦理等基本内容)、外语、计算机文化、体育、艺术等教学内容。 1.1.2学科基础知识 学科基础知识包括生物学、生理学、医学基础知识和专业主干知识体系。各高校可根据自身人才培养 定位,提高特定领域知识的教学要求,以加强学生在该领域的工作能力。 主干知识体系: 生物医学仪器类(包括医学电子与信息类)应包括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号与系统,生物医学 信息获取,处理和调控,医学成像,医学图像处理,光子学基础,生物医学传感,生物力学,生物医学系 统建模与仿真,医学与健康互联网,云计算与大数据,嵌入式微机系统,数理统计等中至少6个核心 内容。 生物医学材料类应包括生物化学、生物材料学基础、生物材料制备工艺原理、生物材料性能测试与评 价、生物医学材料、人工器官、组织工程、生物力学等中至少6个核心内容。 一499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下) 假肢矫形工程类应包括生物力学、电工电子技术、机械设计基础、材料学、假肢学、矫形器学、矫形 临床学、运动学、康复医学基础等中至少6个核心内容。 生物医学信息工程类应包括生物信息学、基因组科学与技术、基因与疾病、生物物理、生物医学传 感、生物医学信息获取处理与调控、细胞与分子生物学、计算机结构与逻辑设计、数据结构、云计算与大 数据、数理统计等中至少6个核心内容。 特设专业可选择以上相近类型的主干知识体系中至少4个核心内容,并补充体现专业特色的专业基础 知识的核心内容,核心内容总数不少于6个。 1.1.3专业知识 (1)理论教学基本内容 在数理化通识类知识和生物学、生理学、医学知识的基础上,根据各专业内涵设计相应的理论教学内 容(参见附录1.1.2“学科基础知识”)。 (2)实验教学基本内容 生物医学工程类专业能够开展的实验教学课程的基本内容如下: 生化、生物类实验(包括生化、生物、细胞分子和动物等实验); 医学类实验(包括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等实验); 医学仪器、医学电子学类实验[包括医学信号获取、处理、调控,小型医学仪器制作,计算机控制 (嵌入式)系统,医学成像算法,医学图像处理,医学成像设备应用实践,生物医学光子学等实验]; 生物医学材料类实验(包括材料学和材料性能测定等实验); 生物力学实验; 实验室安全与环保保障和教育。 各高校应根据自身专业特点,在此基础上设计生物学、医学和其他学科相融合的实验教学内容,开展 体现学科融合的教学实验。 1.2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主要包括专业类实验、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科研训练和工程训练等。 1.3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 各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应设计体现本校特色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 该体系应具有明确的培养目标:达到本标准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综合素质优良,专业基础扎实,知 识面宽广,创新思想活跃,能够开展科学研究或工程项目开发,具有一定的科研成果产业化的转化能力或 产品市场化推广能力的创业人才。 该体系培养环节包括基本素质培养(如职业伦理和职业道德、执业规范、实际案例、工程实践能力、 科技制作等)、实践能力培养(如科研成果产业化案例、产品市场推广案例、创业案例、科研或工程项目 实践等)、专项能力培养(如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课程综合实验、科研或工程实践等)。 2专业类课程体系 2.1课程体系构建原则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载体,课程体系构建是高校的办学自主权,也是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基础。生 物医学工程类专业知识体系与课程体系的构成要素如下页图所示。专业知识和核心能力构成专业知识 体系。 2.1.1知识体系的基本要求 学科融合是生物医学工程类专业的特质,是评价专业教学质量的根本性标志。 各高校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遵循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形成规律,学科的内在逻辑与 知识体系的内涵,设计体现学科优势或地域特色、能够满足学生未来多样化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应根据 本专业类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着重解决课程中相关学科间的知识融合问题。 —500
生物医学工程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工程和技术技能 数学、物理学、化学 职业伦理和道德 生物学、医学 专业知识 核心能力 社会交际能力 生物医学工程技术 项目、人事管理 终身学习 课程群 课程 生物医学工程类专业知识体系与课程体系的构成要素 例如,生物医学仪器的课程体系: 伦理道德(慈善和不伤害道德规范、全程掌控、人类实验、实验的定义和目的、知情同意原则、医 疗器械创新的监管、医疗设备销售、可行性研究、医疗设备紧急应用、医疗设备治疗应用); 人体(细胞、体液、肌肉骨骼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循环系统、作 为控制系统的人体); 心血管系统(循环系统、心脏、生物电、心脏的电传导系统、心脏病); 生物医学仪器和测量; 测量基础理论; 信号与噪声; 电极、传感器和换能器; 生物电放大器; 心电图仪; 生理压力、心血管测量和设备; 人体呼吸系统及其测量; 呼吸治疗设备; 人体神经系统; 脑功能测量仪器; 重症监护和冠心病监护设备; 手术设备; 医学实验室设备; 医学超声诊断设备; 电外科设备; 电池供电医疗设备的维护和保养; 波形显示设备; 电子光学(纤维光学、激光); 计算机在医疗设备中的应用: 放射和核医学设备; 医疗设备的电磁干扰: 医疗设备质量保证和持续质量改进; 医疗设备维护、管理、后勤和供给; 医疗设备需求管理。 这个体系包含了相关的伦理道德,人体(生物、生理、医疗),光机电(磁),计算机,信息获取、 -501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下) 处理和调控,放射学和核医学,管理和后勤等多门学科的融合。 2.1.2理论课程要求 生物医学工程类专业课程在42~57学分为宜,其中选修课程原则上不少于10学分。除讲授基本内容 的课程外,各专业还应设置能够体现学科、地域或者行业特点的课程。课程的具体名称、教学内容、教学 要求及相应的学时、学分等,由各高校自主确定。 2.1.3实践类课程要求 各类实践教学环节所占比例不低于总学分的25%。实验教学不少于27学分。 实践类课程分必修和选修两大类。必修实践包括基础实践和专业实践。 基础实践包括:物理实验、化学实验、工程制图与计算机绘图、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认知实习等。 专业实践包括:生物医学实验、临床实习、科研与工程实践;医学仪器、生物医学电子学与信息工程 类的电子技术实验、计算机技术实验;生物医学材料类材料制备实验、生物医学材料评价实验;根据课程 体系安排至少3门课程的实验;毕业设计(论文)等。 选修实践包括至少5门课程的实验和能力扩展实践。能力扩展实践包括:综合性实验、创新性专题设 计、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专业技能培训、非专业技能培训、课外科技活动、社会实践等。 各专业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完整的实践,创新训练体系,确定相关内容和要求,多途径、多形 式完成相关内容的教学。 申请学士学位的学生,须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或者提供其他能够证明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 负专门技术工作初步能力的相关材料,并通过答辩。 2.2核心课程体系 体现学科融合的核心课程体系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各高校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将专业 知识的3个层次(数理化、生物医学、工程技术)和核心能力的5个方面(工程技术技能、职业伦理和 道德、社交、管理、终身学习)统合设计,也可适当增加本校特色教学内容组合成核心课程,再将这些 核心课程根据学科的内在逻辑及学生的知识、素质和能力形成规律进行编排,构建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核 心课程的名称、学分、学时、教学要求以及课程顺序等由各高校自主确定,本标准不做统一规定。 示例 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物理实验、线性代数、解剖生理学、生物力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医学传 感器、生物医学信号处理、生物医学图像处理、生物医学仪器、生理系统建模与仿真、组织工程与人工器 官、专业综合实验等。 3人才培养多样化建议 积极鼓励各高校依据自身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在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组织、评价原则等 方面进行多样化改革探索,在满足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同时,满足学生不同发展的需求。针对多样化人才培 养建议如下: 各高校可根据学生发展需求和学校学科特色及研究优势,制定针对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方案,在学分 分配、课程模块设置、实习实践环节、毕业设计(论文)等方面适当调整,体现学校专业特色,进行多 样化培养。 探索针对学习优异和有特殊专长学生群体的个性化培养模式,制定专门的培养方案,积极探索拔尖创 新人才、特殊专长人才的培养模式和方法。 探索通过辅修第二专业等多种途径培养复合型人才。 探索中外合作培养模式,建立国际交流及联合培养机制,增加双语教学课程或全英文教学课程的开设 比例,拓展学生国际视野。 积极探索招收学位留学生,制定留学生专门培养方案。 -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