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阳职业技术学院艺术与体育系教案(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专业艺术设计班级艺术设计(自主招生)241/艺术设计(自主招生)242/室内艺术设计241/室内艺术设计(3+证书)241课程艺术概论学时32 学时曾晨浩任课教师
1 艺术与体育系 教案 (2024-2025 学年第一学期) 专业 艺术设计 班级 艺术设计(自主招生)241/艺术设计(自主招生)242/ 室内艺术设计 241/室内艺术设计(3+证书)241 课程 艺术概论 学时 32 学时 任课教师 曾晨浩
课程基本信息艺术概论课程名称学分课程性质专业理论课2.0学时总学时:32学时其中课堂讲授32学时,课内实验0学时开课部门艺术与体育系任课教师曾晨浩艺术设计(自主招生)241/艺术设计(自主授课专业、班级开课学期第一学期招生)242/室内艺术设计241/室内艺术设计(3+证书)241期末试卷成绩70%+平时成绩(作业、考勤等)成绩评定考核方式闭卷考试30%=课程总成绩书名主编出版社出版日期选用教材《艺术学概论(第6版)》彭吉象2024年北京大学出版社《艺术概论》是高等院校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学科基础必修课程,《艺术概论》本课程在本专业就是艺术理论。它概括、简明地讲述艺术的基础理论,阐述艺术实践和艺术理论之人才培养方案中间的基本问题。本课程是艺术类专业学科基础必修的核心课程,在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地位和作用方案中具有重要作用。知识目标:系统了解艺术的本质、艺术的功能、艺术的教育、艺术的起源、艺术的种类等艺术基本理论知识。理解艺术系统的主要特征及其规律。形成扎实的艺术专业理论知识功底和较为宽广的人文社科知识储备。能力目标:学会分析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辨析艺术的风格、流派与思潮的基本本课程概念,正确理解艺术批评的含义与性质、原则与意义,能通过艺术批评进行自我反教学目标思。提高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艺术鉴赏能力和艺术创新能力。思政目标:能够认识到艺术在人的素质、修养和能力等方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艺术学习资源,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和家国情怀,增强文化自信。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具备持续学习的进取心。[1]彭吉象.中国艺术学(精编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3[2]金开诚.文艺心理学论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1982[3]丹纳.艺术哲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学生用主要[4]科林伍德.艺术原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参考资料[5]克莱夫·贝尔.艺术[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6]钱钟书.谈艺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4[7]朱光潜.美学书简[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8]宗白华.艺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1999
2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艺术概论 课程性质 专业理论课 学分 2.0 学 时 总学时:32 学时 其中课堂讲授 32 学时,课内实验 0 学时 开课部门 艺术与体育系 任课教师 曾晨浩 授课专业、班级 艺术设计(自主招生)241/艺术设计(自主 招生)242/室内艺术设计 241/室内艺术设计 (3+证书)241 开课学期 第一学期 成绩评定 期末试卷成绩 70%+平时成绩(作业、考勤等) 30%=课程总成绩 考核方式 闭卷考试 选用教材 书名 主编 出版社 出版日期 《艺术学概论(第 6 版)》 彭吉象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4 年 本课程在本专业 人才培养方案中 的地位和作用 《艺术概论》是高等院校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学科基础必修课程,《艺术概论》 就是艺术理论。它概括、简明地讲述艺术的基础理论,阐述艺术实践和艺术理论之 间的基本问题。本课程是艺术类专业学科基础必修的核心课程,在本专业人才培养 方案中具有重要作用。 本课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系统了解艺术的本质、艺术的功能、 艺术的教育、艺术的起源、艺术 的种类等艺术基本理论知识。理解艺术系统的主要特征及其规律。形成扎实的艺术 专业理论知识功底和较为宽广的人文社科知识储备。 能力目标:学会分析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辨析艺术的风格、流派与思潮的基本 概念,正确理解艺术批评的含义与性质、原则与意义,能通过艺术批评进行自我反 思。提高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艺术鉴赏能力和艺术创新能力。 思政目标:能够认识到艺术在人的素质、修养和能力等方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拓 宽学生的艺术视野,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艺术学习资源,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和家 国情怀,增强文化自信。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具备持续学习的进取心。 学生用主要 参考资料 [1]彭吉象.中国艺术学(精编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3. [2]金开诚.文艺心理学论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1982. [3]丹纳.艺术哲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4]科林伍德.艺术原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5]克莱夫·贝尔.艺术[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 [6]钱钟书.谈艺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4. [7]朱光潜.美学书简[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 [8]宗白华.艺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1999
教案1教学题目:(章、节)绪论学时数2第一章艺术本质与特征第一节艺术的本质第二节艺术的特征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艺术学概论》的研究对象、定位和主要内容,理解《艺术学概论》的学习目的及其意义,掌握《艺术学概论》的学习方法。分析艺术的本质与特征。思政元素:艺术本质在于创造与表现,反映生活又超越生活,具有形象性、情感性和独创性。融入思政元素,强调艺术应弘扬正能量,培育审美情操,促进全面发展。通过艺术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为社会和谐贡献力量。教学基本内容:1.研究对象与主要内容2.学习目的与方法3.关于艺术本质的几种主要看法4.艺术本质问题的科学理论基础5.艺术的形象性、主体性和审美性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艺术的本质难点:艺术的特征教学过程:1.课前预习观看线上课程平台教学资源,阅读教材,从艺术概论中学习了哪些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步形成本章的教学思路。2.讲授新课2.1导入新课分组讨论《艺术概论》的学习方法
3 教 案 1 教学题目:(章、节) 绪 论 第一章 艺术本质与特征 第一节 艺术的本质 第二节 艺术的特征 学时数 2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艺术学概论》的研究对象、定位和主要内容,理解《艺术学概论》的学习目的及 其意义,掌握《艺术学概论》的学习方法。分析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思政元素: 艺术本质在于创造与表现,反映生活又超越生活,具有形象性、情感性和独创性。融入 思政元素,强调艺术应弘扬正能量,培育审美情操,促进全面发展。通过艺术教育,引导学 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为社会和谐贡献力量。 教学基本内容: 1. 研究对象与主要内容 2. 学习目的与方法 3. 关于艺术本质的几种主要看法 4. 艺术本质问题的科学理论基础 5. 艺术的形象性、主体性和审美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艺术的本质 难点:艺术的特征 教学过程: 1.课前预习 观看线上课程平台教学资源,阅读教材,从艺术概论中学习了哪些问题。教师根据学生 的回答,逐步形成本章的教学思路。 2.讲授新课 2.1 导入新课 分组讨论《艺术概论》的学习方法
2.2比较理解2.2.1关于艺术的本质这个艺术学学科的根本问题,艺术史上的几种主要看法:第一种,“客观精神说”。认为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第二种,“主观精神说”。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体的冲动”。第三种,“模仿说”或“再现说”。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发展到后来,更认为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再现”。除以上几种主要观点外,中外艺术史上还有“形象说”“情感说”“表现说”“形式说”等多种颇有影响的说法2.2.2关于艺术本质问题的科学理论基础马克思明确提出了“艺术生产”的概念,将“艺术”与“生产”联系起来考虑,从生产实践活动出发来考察艺术问题,把艺术看作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第一,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的起源、性质和特点;第二,艺术生产理论阐明了两种生产的“不平衡关系”;第三,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系统的奥秘。2.2.3艺术的特征第一,艺术具有形象性,是客观与主观、内容与形式、个性与共性的统一。第二,艺术具有主体性,艺术创作、艺术作品和艺术欣赏均具有主体性的特点。第三,艺术具有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是真、善、美的结晶,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艺术的本质与艺术的特征二者密不可分。本质是特征的内在规律,特征是本质的外在表现。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决定了艺术必然具有形象性、主体性、审美性等基本特征。2.3掌握应用艺术作为“艺术生产”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艺术必然具有形象性、主体性、审美性等基本特征。3.课程小结本章学习了艺术史上对艺术本质的几种主要看法。认识了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是解决艺术本质问题的科学理论基础。了解艺术的主要特征。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特殊的精神生产形态,通过生产实践活动,反映从物质世界到精神世界、从生产关系到思想关系的人类的全面的社会生活,创造美的精神产品,从而,满足人类精神上的审美需要。教学方式及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讨论,计算机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3.作业及课外训练:艺术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如何理解艺术的基本特征?教学反思:
4 2.2 比较理解 2.2.1 关于艺术的本质这个艺术学学科的根本问题,艺术史上的几种主要看法: 第一种,“客观精神说”。认为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 第二种,“主观精神说”。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体的冲动”。 第三种,“模仿说”或“再现说”。 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发展到后来,更 认为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再现”。 除以上几种主要观点外,中外艺术史上还有“形象说”“情感说”“表现说”“形式说” 等多种颇有影响的说法 2.2.2 关于艺术本质问题的科学理论基础 马克思明确提出了“艺术生产”的概念,将“艺术”与“生产”联系起来考虑,从生产 实践活动出发来考察艺术问题,把艺术看作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第一,艺术生产理论揭 示了艺术的起源、性质和特点;第二,艺术生产理论阐明了两种生产的“不平衡关系”;第 三,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系统的奥秘。 2.2.3 艺术的特征 第一,艺术具有形象性,是客观与主观、内容与形式、个性与共性的统一。第二,艺 术具有主体性,艺术创作、艺术作品和艺术欣赏均具有主体性的特点。第三,艺术具有审美 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是真、善、美的结晶,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 艺术的本质与艺术的特征二者密不可分。本质是特征的内在规律,特征是本质的外在表 现。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决定了艺术必 然具有形象性、主体性、审美性等基本特征。 2.3 掌握应用 艺术作为“艺术生产”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艺术必然具有形象性、主 体性、审美性等基本特征。 3. 课程小结 本章学习了艺术史上对艺术本质的几种主要看法。认识了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是解 决艺术本质问题的科学理论基础。了解艺术的主要特征。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 特殊的精神生产形态,通过生产实践活动,反映从物质世界到精神世界、从生产关系到思想 关系的人类的全面的社会生活,创造美的精神产品,从而,满足人类精神上的审美需要。 教学方式及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讨论,计算机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3.作业及课外训练: 艺术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如何理解艺术的基本特征? 教学反思:
教案 2教学题目:(章、节)第二章艺术的起源学时数「2第一节关于艺术起源的几种观点第二节艺术起源的第六种看法:多元决定论教学目的和要求认识艺术起源的几种观点。理解并掌握人类实践与艺术起源的多元决定论思政元素:艺术的起源可追溯至远古,与人类生活紧密相连,是情感表达与交流的产物。融入思政,应认识艺术发展的社会性,理解艺术对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尊重多元文化的态度,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教学基本内容:1..关于艺术起源的五种观点2.人类实践与艺术起源的多元决定论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关于艺术起源的五种观点难点:艺术起源的多元决定论教学过程:1.课前预习线上教学资源自主学习,梳理上一章中学习了哪些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步形成本章的教学思路。2.讲授新课2.1导入新课讲述教师实地考察原始艺术的案例。2.2比较理解:2.2.1模仿说艺术起源于“模仿”。在关于艺术起源问题的理论探索中,或许这算是最古老的一种说法。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就认为艺术是对自然的“模仿”,他说:“从蜘蛛我们学会了织布和缝补;从燕子学会了造房子;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的鸟学会了唱歌。”在他之后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更进一步认为模仿是人的本能。2.2.2游戏说:艺术起源于“游戏”。这种学说的代表人物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和19
5 教 案 2 教学题目:(章、节) 第二章 艺术的起源 第一节 关于艺术起源的几种观点 第二节 艺术起源的第六种看法:多元决定论 学时数 2 教学目的和要求: 认识艺术起源的几种观点。理解并掌握人类实践与艺术起源的多元决定论。 思政元素: 艺术的起源可追溯至远古,与人类生活紧密相连,是情感表达与交流的产物。融入思政, 应认识艺术发展的社会性,理解艺术对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尊 重多元文化的态度,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教学基本内容: 1. 关于艺术起源的五种观点 2. 人类实践与艺术起源的多元决定论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关于艺术起源的五种观点 难点:艺术起源的多元决定论 教学过程: 1.课前预习 线上教学资源自主学习,梳理上一章中学习了哪些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步形 成本章的教学思路。 2.讲授新课 2.1 导入新课 讲述教师实地考察原始艺术的案例。 2.2 比较理解: 2.2.1 模仿说 艺术起源于“模仿”。 在关于艺术起源问题的理论探索中,或许这算是最古 老的一种说法。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就认为艺术是对自然的“模 仿”,他说:“从蜘蛛我们学会了织布和缝补;从燕子学会了造房子;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 的鸟学会了唱歌。”在他之后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更进一步认为模仿是人的本能。 2.2.2 游戏说:艺术起源于“游戏”。这种学说的代表人物是 18 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和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