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 论 教学目标: 1、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清晰地了解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2、掌握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3、明白研究教育学的意义 4、提高学生学习教育学的积极性与自觉性 教学重点: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历史发展。 教学难点: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时数:3学时 教学进程: 教育学是教育工作者必修的一门课程,这是一个十分确定、无须解释的事, 但对什么是教育学,它的研究对象是什么,教育学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学习 教育学有什么价值或意义,如何学习教育学等问题细究起来,则未必人人皆知。 在绪论中,就是要帮大家解决这些问题。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一个人在出生后就开始接受教育,不管这种教育是有目的的,还是无目的 的,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教育都随之开始,这是传统上对教育从哪里开 始的认识。而从上世纪后半期开始,人们开始倡导一1岁的教育(即胎教),并 重视了对孩子的教育,这都表明人这一生命体在母体、家庭、社会、学校中必 然受到这样或者那样的教育,作为家长、教师要想做好教育工作,就必须按照 教育的规律去教育人,去做好教育工作。一般上,一项教育工作的失误,其消 极影响一般会存在几十年,有时甚至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一)确定教育学研究对象的意义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特殊的研究对象,都有它研究的特定的内容,学科 区分的根据是学科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矛盾。“每一种社会形式和思想形式,都 有它的特殊矛盾和特殊的本质。”“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 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矛盾的研究,就构成 了某一门科学的对象。”所以,确定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学形成的标志。 对于科学理论的建设而言,明确其研究对象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理论总 是关于某种对象的理论,不存在无对象的理论,对象是理论的主体和核心,全 1《矛盾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84页。 1
部的理论分析都是围绕着这个核心而展开的,所有的逻辑论证都是为了说明对 象而进行的。”对于教育学而言,只有明确了它的研究对象,才能开始科学的 研究,也才会建立起严格的教育学科学理论。再次,确定教育学的研究对象能 使教育学有效地应用于教育实践,指导教育实践。任何理论研究的最终目的都 是指导实践,唯有能发挥出实践功能的理论才是真正有价值的理论。但假如对 研究对象的界定不明确,使教育学的研究成为无“的”之矢,将会影响到教育 理论实践功效的发挥。 (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在各种不同版本的教育学书籍中都对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有过论述,考察一 下就可以看出人们对教育学研究对象的认识大致体现在以下几种观点中。 第一种观点认为,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它主要体现在原苏联凯洛夫 主编的《教育学》中,在这本书中开篇指出:“教育学的对象就是青年一代的 教育。”3另外,在巴班斯基主编的《教育学》中也提到:“教育学是关于教育的 科学。”4 第二种观点认为,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在《辞海·教育、心理 分册》中提到“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第三种观点认为,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既是教育现象又是教育规律。南师大 教育系编的《教育学》指出:“教育学所研究的主要是学校教育这一特定的现 象,研究在这一现象领域内所特有的矛盾运动规律”:“作为高等师范院校教学 用书的普通教育学,它的研究对象既包括了学校教育的一般规律,也包括了中 小学教育中的特殊规律。”5 第四种观点认为,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问题。在孙喜亭著的《教育原 理》中提到:“教育原理的对象是研究以教育事实为基础的教育中的最一般的 问题。”6类似的观点在口本的村井实所著的《教育学的理论问题》一书中也曾 提到。 这里所列举的几种有关教育学研究对象的观点,难免有遗漏之嫌,但足以 看出人们在对这一问题认识上的分歧之大。如果不同版本的教育学著作在研究 的基本对象上不一致,那么,在对研究对象进行认识和研究的过程中,所使用 2胡德海著:《教育学原理》,甘肃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页。 3[苏]凯济夫著,沈颖等译:《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53年版,第·章。 4[苏]巴班斯基主编,李子卓等译《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14页。 5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编写组:《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1一2页。 6孙喜亭:《教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页
的概念以及所得出的结论就很难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难以形成统一、科学的教 育学理论体系。缺乏统一的研究对象,是影响教育学的科学性及其对教育实践 指导作用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目前,人们对教育学的研究对象较为一致的看法是: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 和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来揭示教育规律的 一门科学。对这一定义我们有如下几点需要说明: 首先,教育现象是一种涉及人类物质,文化生活的多方面的融于整个社会 现象之中的客观存在,它是教育的外部表现形式,指的是一切培养人的活动的 外部形态和表面特征。 其次,教育问题是人们对某些具体的教育现象所进行的思索。只有我们对 教育现象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并将其所具有的教育意义作为我们思考的对象被 人们关注、评说时,才成为我们研究的教育问题。同时,教育问题又特指在社 会变迁过程中出现的、已经引起人们关注、不利于社会发展和稳定,不利于学生 的培养和发展,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并且需要动员全社会共同解决的教育中的不和 谐现象。 第三,规律是一切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的,必然的客观联系。教育的发 展,同其它现象一样都是有规律可依的。教育规律指的是教育同其它社会现象 之间以及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的本质联系及其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它通常外 显于教育现象之中。因此,我们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并不是教育学研 究之根本目的,教育学研究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对教育现象与教育问题的研究来 揭示教育规律。由此可见,对教育规律的探求,离不开对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 的研究,但却不能只是对教育现象与教育问题进行肤浅的表面描述,而要对多 种教育现象进行分析和综合,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形成系统的理论。 (三)教育学与教育经验和教育方针政策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1、教育学与教育经验 这里涉及到教育学的源和流。源一教育实践:流一古今中外人的经验。 教育实践是教育学的源泉,离不开教育经验的总结,但教育学是对教育经验进 行加工、制作和改造的结晶,不等同于对教育经验的汇编。因为教育经验汇编 的内容多为教育实践的直接经验,它们是表面的、局部的具体经验,带有一定 的偶然性,有时甚至可能是错误的、片面的反映,还没有经过系统的整理,上 升到理论高度,还不可能阐明教育的最一般的原理和最普遍的规律。但是教育 理论的发展又离不开教育经验这一根基。 3
2、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政策 区别:教育学要阐明国家的教育方针与政策,但不能用教育方针政策代替 教育规律。教育规律是不依人的主观意志而客观存在的,具有客观性、普遍性 的特点,而教育方针政策是一定社会的人们依据一定的需要制定出来的,是人 们主观意志的反映,具有主观性、时间性的特点。 联系:教育学,主要通过对教育规律的揭示,为制定正确的教育方针政策 提供依据,正确的教育方针政策,反映了教育的客观规律,但不能代替教育规 律。虽然,教育学要对教育方针、政策的一些问题进行阐发、论述,但不能用 其替代对教育规律的揭示。教育方针政策符合教育规律时,促进教育事业的发 展:反之,阻碍教育事业的发展。 高等师范院校开设的教育学是普通教育学,它的研究对象是中小学教育现 象和教育问题,通过对中小学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来揭示普通中小学 教育的一般规律。普通教育学是指导中小学教育实践的理论学科,对我们把握 教育规律,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进行教育教学工作具 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二、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1、了解教育规律,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教育观念是教师对教育及教育工作过程中重要问题的认识和看法。教育观念 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在教育实践中却能改变教育的面貌,决定教育的成败, 影响教师的工作方式,制约教师教育活动的方向。而教育观念的正确与否,是否 与时代相适应取决于我们对教育规律的理解和学握。 2、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提高工作的自觉性,避免工作中的盲目 性。 ※案例分析※ 曾有一位教师“借分”给学生,期中考试语义考59分的学生哭着要求老 师加1分,而教师却和该学生达成了“协议”:期中借1分,期末还10分,学 生想想答应了,期末考试学生考了91,换掉10分,实得81分。如果老师说“加 分,天底下那有的事情,自己不用功读书,还有脸来找老师”其结果可想而知。 但是借分作为一种教育机智而存在,在学生“需要的时候”用一用,不可以当作 一种制度去推行。因为不是每个学生都需要借分,也不是任何时候都可以借分, 没有普遍性,也没有推行的前提。 同理,对学困生、多动症儿童、学生尖叫声要区别对待,学会处理
3、培养教书育人的志趣,热爱教育事业,造就更多的社会主义人才。 从目前的社会状况和市场经济的普遍价值观来看,教师这个职业并不是一个 令人羡慕的职业,特别是普通中小学教师。从事教师职业的一些人发出来无奈的 感叹和不满:圣人般的要求,民工般的工资待遇,落水狗般的社会地位。说是牢 骚也罢,但它无疑是现今教师的部分真实写照。然而,《新时期师德修养》中谈到 教育家魏书生本不在教育系统工作,却向上级提出了150余次申请,要求当一名 教师的事,150余次的申请,仅仅就是为了当一名教师,这是在上世纪70年代人 人都向往的国营工厂里的一个工人的申请!(魏书生虽然是教育“大腕”专家,但 其学历却只是“高中”。1968年,他还是一名知青,干了九个月的农活后,被安 排去教小学。近两年的教书生涯,他觉得自己的思想与教师职业非常吻合,心与 孩子非常贴近。后来,他又到一家电机厂工作。在工厂工作,他从没有放弃当教 师的念头,先后以书面或口头的形式,向单位领导提出要当一名教师的申请竞达 150次之多。1978年2月,他终于获准当教师,到鼎山县第三中学当语文教师、 班主任。)这样自讨苦吃的申请,在今天看来,仍然是不可思议的。但在魏书生 看来,教师职业是他的热爱和向往,他把教师职业看作是“充满幸福”的工作, 是一种人生追求的目标,是他实现完满人生的最好途径。他这种与常人不同的人 生观和价值观,让多少人为之汗颜!魏书生说:“我的心里像有一团火一样在熊熊 燃烧。我无比焦急地请求领导能体谅我的心情,批准我的申请。只要是教书,不 管是到农村一般学校,还是到更贫困的偏远山区的学校,我都会踏踏实实、勤勤 恳恳的去干。…有好几次办事路过学校,我悄悄地站在教室外,侧耳倾听教师 侃侃而谈,学生书声琅琅。更有无数个夜晚,梦见领导批准自己回到农村学校, 做上了虽然紧张繁忙、操心劳累、但却充满幸福的教师工作。” 综上所述,教育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门艺术,其中最难能可贵的是教 师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格的力量。(教育是事业,需要奉献;教育是科学,需要钻研: 教育是艺术,需要创新。—吕型伟) 三、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它产生、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教育学的发展是随着人类 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教育实践经验的丰富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是 人类社会生活和教育实践活动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因此,教育学的产 生,一方面反映了人类社会生产及生活的发展水平,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生产和 生活以及教育发展的需要。从教育的发展史上进行考察,教育学的发展具有悠 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了解教育学发展的过程,研究它的遗产,对于学习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