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 库 法理学 从古希腊到后现代 JURISPRUDENCE FROM THE GREEKS TO POST-MODERNISM 1缆!车短·莫甲点差 李件林李薄伟促健名云迷译 武汉大学出版社
《世界法学精粹文库》总序 我们正处于改革升放的时代,依法冶国、实现法治是我们奋 斗的目标,亦是国人一百多年来前赴后继、勉力将其推进,但仍 有待于完成的大业。 实施法治除了可见的制度性建设一面之外,更为根本且尤难 把握的是法治思想和观念的汲收、熏陶、培养、训练、辨识和传 播;这种智识方面的建设积累工作是基础性的,它的有效进行将 最终使得法治行为在社会生活中蔚然成风,使得法治精神在中国 成为一个活的理想,一种感召,一种诉求,一种强大的、指导人 们活动的信念。这无凝是一个长期的、需要人们付出不懈的艰苦 努力的过程。 本文库的目的是有选择地将国外有较高学术价值的法学著述 译介过来,供国内读者研究、借鉴、批判地吸取之用。我们希望 也相信读者会以正确的态度阅读这些著述,采集其精华,剔除其 糟粕。我们期望通过我们的工作能为国家的法治建设添砖加瓦, 路尽绵薄之力。 诚恳欢迎各界朋友对我们的文库提出批评和建议,以利于我 们将这项基础性的工作做得更好。 武以大学出板社确鼻郎 2002年10月 .;
译者详 译 者 序 两年前,当我们四人聚首上海的时候,从北京带来的激情和抱负尚在心 中回荡。我们的胸中充满了为中風法学的兴盛做点事的欲望和冲动。现在, 摆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法理学一一从古希腊到后现代》,就是这种激情、 冲动珈上这两年来的心血的结晶。 在将我们的计划付诸实施之时,我们选样了翻译这种形式从1980年 代起,中国法学界就开始了规模性的引介西方法学著述的工作,到1990华 代中期以后,西著中译已经受到了法学界的普遍重视,西方法学经典文献进 人了中国学人的阅读范围,年轻的一代得以享受更半富的思想资源,有助于 他们形成更深刻的洞见,产生更多样化的规点与思想,这正是中国法学走向 繁荣的希望之所在,是培养具备与外部世界对话能力的前提。尽管西著中译 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就,但与学界的需求还相差甚远;何况这是一·个永无止 境的事率业;只要有交流与对话的必要,这项工作就不能停止下来。 虽然我们觉得可做、需要做的事情很多,但是,我们最终把翻详由英国 学者韦恩·莫里森(Wayne Morrison)撰写,英国卡文迪什出版有限公间 (Cavendish Publishing Limited)于I997年出版的《法理学--从古希腊到 后现代》作为我们工作的第一步。这是因为,我们认为我国法理学以至整个 法学界需要一本反映西方法理学发展脉络的“通史”蛛著述,面且,它应该 反映西方法理学界近期的研究领域与理论动态,在过去,我国出版界曾出版 过类似性质的经典之作,但在容量方尚显不足;况H,近十多年来,这方 面的翻译工作尚付阙如。《法理学一一从古希腊到后现代》所涵盖的时间跨 度之大、涉及的理论派别之广、内容之丰富,为我国类似的译著所仪见。该 书作者以其深厚的功底,对曾经出现和正在流行的各种法学理论和思潮进行 了系统深人的剖析和解读,画龙点睛之笔随处可见,这对于处在不同文化和 理论语境中的中国读者来讲,无疑将有助于我们领悟其精要之处,亦有利于 我们理解和把握西方法理学几千年发展的脉络与精髓。相信具有如此特色的 该书中译本的出版会为我国法学研究者和读者提供·部重要的专业参考资 料。 在此应指:的是,尽管该书不失为法埋学和法律思想史方面的~部成功 之作,但由于作者的立场与我国法学的基本原则并不相同,他对马克思主义 1
法理学 法半理论的观点、对丁礼会主义前途的论述雄免有品解偏见和不当之处。为 了忠实于原文,我们将他的有关论述一并译出,这并不代表我们赞同这些观 点。我们希望也相信读者会以批判的态度正确地对其加以取舍。 译事不易,两年的工作使我们对此体会更深。所幸的是,我们受益于各 方面的关心和帮助,使我们最终得以完成该项工作,在此,我们要感谢北京 大学沈宗灵教授、中央党校右泰峰教授,本书的选题得到了二位教授的首 肯;北京大学王哲教授、武汉大学李龙教授也给予了我们关心和鼓励。我们 要感谢武汉大学出版社及其相关人土,该出版社致力于学术基础建设,使我 们在学术上有了合作的机会;本书责任编辑王军风先生在本书的翻译与出版 的全过程中付出了艰苦的劳动,以他的学识使我们避免了一些可能出现的错 误,以他的敬业精神感动并鼓舞着我们克服困难,完成工作。 本书翻译的分工如下:郑云瑞负责第1章,第2章,第7章;侯健负责 第3章,第4章,第5章和第6章;李清伟负贵第8章,第14章,第15 章,第16章,第17章和第18章;李桂林负责第9章,第10章,第11章, 第12章,第13章。在译稿初步完成之厅,我们进行了互校工作。全书的统 校由李桂林和侯键负责,李桂林负责全书的统稿工作。本书的中译本是根据 原著2000年重印本翻译的,译文容有错误、不当之处,诚感欢迎读者批评 指教,以便我们有机会时予以改正 译 者 2002年9月于上海 2
的 首 前 言 本书反映了我在威斯特费尔德和玛丽皇后学院法律系以及伦敦大学校外 项目(英国和马来西亚)的教学经历。本书的写作始于在雅典时的-·个复活 节,当时我正在那里研究约翰·奥斯丁的全部讲义(他从1828年到1832年 在伦敦所作的讲座)。由于我先前的观点主要依赖于第二手资料一一特别是 哈特在《法律的概念》(1961)中的论述,读到奥斯丁著作既是一种展撼, 又是-一种迷惘。哈特在其解释中为何如此狭隘呢?在当代法理学的时论中, 历史的地位是什么?如果展现在学生们面前的是对以前状况的歪曲,而不是 丰富的文化遗产,那么,他们知何叙述当代的问题和争论呢?为竹么如此多 的教科书希望学生接受先前学者所说的具有表面价值的过于简单的断言呢? 有鉴于此,我决定尝试编写一本教科书,既可以作为法理学研究的导 读,又可以使法理学课程通常研究的各种人物的成就成为背景知识。三年 来,我的不满足感和失意未曾消失。这部分是因为当我逐渐认识到不可能写 本足以完成两个目标的书时,我自的书已成了失意的焦点。当然,本书 是一种妥协。一一方面,本书试图提供一种导论性的教科书,既可以用做引导 那些希望了解法理学本质的读若,又尽力忠实编年学和学术著述的相互作 用说。在这方面,本书的部分目的是注释,即对不同学者在一定的语境中提 出的观点和材料进行说明。另…方面,本书也是对资料的发展的一种具体叙 事;是一种按照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展开的叙事 本书是个人的成果,它并没有对所有的问题作出断言。对哪些著者应该 收入,每个读者可能都有自己的看法,可能会认为我低估或高估了某个学者 的著作。我的惟一辩解就是赞同这样一个观点:这一任务是无穷尽的,本书 只是注重实效的一种看法。 本书的写作归功于泰雷斯·凯丽,她不仅不辞辛劳地鼓励我,而且费力地 阅读了大部分章节的早期文稿,她在把杂乱的不连贯的文稿变成相对连贯的 文稿方面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罗杰·科特威尔和皮特·费兹帕特里克两人 阅读了后期文稿的有关章节并提出了有解释力的评论。鲁波特·昌德勒阅读 了完稿的大部分。我还要感谢斯迪文·格斯特的支持,他在几华前提供了凯尔 森未出版的文集的导读。本书得到了伦敦高级法律研究院的外部制度研究基 金和威斯特费尔德和玛丽皇后学院法律系的小额资助,后者为我提供了短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