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MANITIES ANDSOCIETY SE RIE S pisiloxcsellschan-af dem Weg in cinc anderc Modernc 人文与土会译丛留 风险社会 heick Beck 【罐国马尔量希·贝克面眉博国泽 译林出版社 刘东生编花刚副主编 HUMANITIES AN D S OC IETY S E R I E S
主编的话 刘东 总算不负几年来的苦心—该为这套书写篇短序了。 此项翻译工程的缘起,先要追湖到自已内心的某些变化。 虽说越来越惯于乡间的生活,每天只打一两通电话,但这种离群 索居并不意味着我已修炼到了出家遁世的地步。毋宁说,坚守 沉默少语的状态,倒是为了咬定问题不放,而且在当下的世道 中,若还有琊路学说能引我出神,就不能只是玄妙得叫人着魔, 还要有助于思入所属的社群。如此嘈嘈切切鼓荡难平的心气, 或不免受了世事的恶刺款,不过也恰是这道底线,帮我部分摆脱 了中西“精神分裂症”一一至少我可以倚仗着中国文化的本根, 去参验外缘的社会学说了,既然儒学作为一种本真的心向,正是 要从对现世生活的终极肯定出发,把人间问题当成全部灵感的 源头。 不宁推是,这种从人文思入社会的诉求,还同国际学界的发 展不期相合。撞长把捉非确定性问题的哲学,看来有点走出自 我囿闭的低潮,而这又跟它把焦点对准了社会不无关系。现行 通则的加速崩解和相互证伪,使得就算今后仍有普适的基准可 宦,也要有待子更加透辟的思力,正是在文明的此一根基处,批 判的事业又有了用武之地。由此就决定了,尽管同在关注世俗 的事务与规则,但跟既定框架内的策论不同,真正体现出人文关 怀的社会学说,决不会是医头医脚式的小修小补,而必须以激进 亢奋的姿态,去怀疑、颠覆和重估全部的价值预设。有恋思的 1
是,也许再没有哪个时代,会有这么多书生想要焕发制度智慧, 这既凸显了文明的深层危机,又表达了超越的不竭潜力。 于是自然就想到翻译—把这些制度智慧引进汉语世界 来。需要说明的是,尽管此类翻译向称严肃的学业,无论编者、 译者还是读者,都会因其理论色彩和语言风格而备尝艰涩,但该 工程却绝非寻常意义上的“纯学术”。此中辩谈的话题和学理, 将会贴近我们的伦常日用,渗入我们的表象世界,改铸我们的公 民文化,根本不容任何学院人垄断。同样,尽管这些选题大多分 量厚重,且多为国外学府指定的必读书,也不必将其标榜为“新 经典”。此类方生方成的思想实验,仍要应付尖刻的批判围攻, 保持着知识创化时的紧张度,尚没有资格被当成享受保护的“老 残遗产”。所以说白了:除非来此对话者早已功力尽失,这里就 只有激活思想的马刺。 主持此类工程之烦难,足以让任何聪明人望而却步,大约也 惟有愚钝如我者,才会在十年苦熬之余再作冯好。然则晨钟暮 鼓黄卷青灯中,毕竟尚有历代的高僧暗中相伴,他们和我声应气 求,不甘心被宿命贬低为人类的亚种,遂把迻译工作当成了日常 功课,要以艰难的咀嚼咬穿文化的篱笆。师法着这些先烈,当初 酝酿这套丛书时,我曾在哈佛费正清中心放胆讲道:“在作者、编 者和读者间初步形成的这种‘良性循环’聚象,作为整个社会多 元分化进程的缩影,偏巧正跟我们的国运连在一起,如果我们至 少眼下尚无理由否认,今后中国历史的主要变因之一,仍然在于 大陆知识阶层的一念之中,那么我们就总还有权想像,在孔老夫 子的故乡,中华民族其实就靠这么写着读着,而默默修持着自己 的心念,而默默挑战着自身的极限!”惟愿认同此道者日众,则华 夏一族虽历经劫难,终不致因我辈而沦为文化小国。 一九九九年六月于京郊溪翁庄 2
目 录 序湾… 1 第一部分生活在文明的火山上:风险社会概观…13 第一章论财富分配的逻辑和风险分配的逻辑 15 第二章风险社会中的知识政策… 58 第二部分社会不平等的个体化: 生活形式和传统的消亡… 103 第三章超越身份和阶级? 111 第四章“我是我”:性别化空间和家庭内外的神突 125 第五章 个体化、制度化和标准化:生活境况和生涯模式 155 第六章劳动的解标准化… 169 第三部分反思性现代化: 论科学和政治的普遍化… 185 第七章科学超越了真理和启蒙吗? 190 第八章开放政治… 225
序 言 本书的主题是不引人注意的前缀词“后”。它是我们时代的 关键词。一切都“后”了。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变得习惯于后工 业主义了,它对于我们或多或少还是具有意义的。伴随着后现 代主义而来的,是事情开始变得曖昧不清。有关后启蒙运动的 概念是如此含混,以至于一只猫都会逡巡不前而不敢冒险涉足 其间。它暗示了一种它无法命名的“逾越”,在实质性的内容上, 它暗示了它所命名的东西,同时否定了它与熟悉事物之间仍然 存在的联系。“过去”加上“后”一一这就是我们借以面对脱节了 的现实的基本处方。 本书是一种追踪词语“后”的努力,这个词语“后”有时被命 名为“晚期的”,有时被命名为“超越的”。它不断地做出一种努 力,即努力去理解在过去二三十年间现代性的历史发展所赋予 这个词语的含义。这种努力只有通过与陈旧的理论和习惯性的 思想方式一一只是经由词语“后”,它们的生命才得到了人为的 延长一冲锋陷阵般的格斗才能获得成功。鉴于这些陈旧的理 论和习惯性的思想方式不仅藏纳于其他人之中,而且残留于我 自身之内,所以,与之作搏斗的噪音有时会回响于本书之中,这 种噪音的响度部分地源自我也不得不与我本身所面对的对象进 行格斗这个事实。因此,某些事情也许会显得刺耳,表现为极度 的冷嘲热讽或鲁莽。通过习以为常的学术的平衡行为,人们是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