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育才学校科学高中部 20102011学年度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命题人:高三语文组校对人:高三语文组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 第一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咏花诗词的鉴赏 中国咏花诗词的历史认识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是不容忽视的。它通过人们对花卉的审美 态度和欣赏情调,曲折地反映了人的种种处境和对生活的理解。我们在阅读鉴赏咏花诗词的 同时,考察历代诗人、词人的不同的创作心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艺术境界,是很有趣味的, 这对我们的鉴赏活动也颇有益。 这种创作心态,粗略地看有两大类,一类侧重于表现客观自然,是欣赏自然的活动;另 类侧重于表现主观感情,是感情物化的活动。前者仍是自然世界的反映,后者则已进入感 情世界了,自然的花草仅仅是进入感情世界的媒介罢了。后者在咏花诗词中佳作最多,价值 也更高。这两大类作品,在艺术境界(诗境)上,又表现出不同的层次。 首先是表现感官感受的物境”(用传为王昌龄所作《诗格》中语)。着眼于花卉色香形 态的描述,是即目即景、直接感知的形象。在创作上表现为“巧构形似”,追求审美客体形貌 的逼真再现,从中获得感官的快适。如白居易的《山石榴》诗写杜鹃花的红艳,云:“日射 血珠将滴地,风翻焰火欲烧人。”真是ˆ吟之未终,皎然在目”。又如章质夫的《水龙吟》状 杨花飘飞,同样妙到毫颠,云:“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可谓“状难写之 景,如在目前”。我们欣赏这类诗词,比较容易看出其好处,如食雅梨,入口便化。这些创 作,是典型的模仿自然、通过艺术再造自然的活动,以艺术品酷似自然原形为乐。亚里斯多
东北育才学校科学高中部 2010—2011 学年度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 语 文 试 题 命题人:高三语文组 校对人:高三语文组 满分: 150 分 考试时间:150 分 钟 第一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咏花诗词的鉴赏 中国咏花诗词的历史认识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是不容忽视的。它通过人们对花卉的审美 态度和欣赏情调,曲折地反映了人的种种处境和对生活的理解。我们在阅读鉴赏咏花诗词的 同时,考察历代诗人、词人的不同的创作心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艺术境界,是很有趣味的, 这对我们的鉴赏活动也颇有益。 这种创作心态,粗略地看有两大类,一类侧重于表现客观自然,是欣赏自然的活动;另 一类侧重于表现主观感情,是感情物化的活动。前者仍是自然世界的反映,后者则已进入感 情世界了,自然的花草仅仅是进入感情世界的媒介罢了。后者在咏花诗词中佳作最多,价值 也更高。这两大类作品,在艺术境界(诗境)上,又表现出不同的层次。 首先是表现感官感受的“物境”(用传为王昌龄所作《诗格》中语)。着眼于花卉色香形 态的描述,是即目即景、直接感知的形象。在创作上表现为“巧构形似”,追求审美客体形貌 的逼真再现,从中获得感官的快适。如白居易的《山石榴》诗写杜鹃花的红艳,云:“日射 血珠将滴地,风翻焰火欲烧人。”真是“吟之未终,皎然在目”。又如章质夫的《水龙吟》状 杨花飘飞,同样妙到毫颠,云:“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可谓“状难写之 景,如在目前”。我们欣赏这类诗词,比较容易看出其好处,如食雅梨,入口便化。这些创 作,是典型的模仿自然、通过艺术再造自然的活动,以艺术品酷似自然原形为乐。亚里斯多
德在探讨艺术创作的自然原因时认为,模仿能使人们得到满足,确实是这样。 不过这种似”,还仅仅处于形似的境界。苏轼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诗也 一样,故需要再进一步转向表现审美客体作用于审美主体感官而产生的某种特殊感受,以获 得“传神地再现自然的艺术效果。如韦庄写白牡丹,全然撇开其形态,只说“昨夜月明浑似 水,入门惟觉一庭香”。表现素花溶化在月色中,不见其花,惟闫其香的特别感受,唤起人 们固有的审美体验,那么白牡丹皎洁芳香的幽雅神貌,便可思而得之。在这里,并不仅仅直 接诉之感官,同时要通过联想来意会。范成大《霜天晓角》咏梅云:“"脉脉花疏天淡,云来 去,数枝雪。¨也是舍其形而摹其神,皆有画笔难到的效果。这正像唐人戴叔伦所说:诗家 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无疑我们欣赏这类诗词作品, 需要有一番沉潜涵咏的功夫,甚至要通过想象,用自己的经验、印象去补充、生发。在某种 程度上,这样的欣赏也是一种再创造的活动 1.对“趣味”一词在文中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们阅读鉴赏咏花诗词是一种饶有兴趣的事 B.人们阅读鉴赏咏花诗词了解了古人的花卉栽培情况。 C.人们阅读鉴赏咏花诗词时产生的艺术审美情趣。 D.咏花诗词本身所具有的艺术审美价值 2.从文中看,对“模仿能使人们得到满足”的原因分析不当的一项是()(3分) A.诗人以追求审美客体形貌的逼真再现为务,从中获得感官的快适 B.我们欣赏这样的诗词时,比较容易看出其好处,如食雅梨,入口便化。 C.创作的艺术品酷似自然原形,符合人们欣赏时直接感知形象的需要 D.诗人通过“巧构形似”的艺术再造自然活动,以艺术品酷似自然原形为乐。 3.不属于获得“传神”地再现自然的艺术效果”的一项是()(3分) A.白居易《山石榴》诗写杜鹃花的红艳,产生了“吟之未终,皎然在目”的艺术效果 B.韦庄写白牡丹,不见其花,惟闻其香,便可知白牡丹皎洁芳香的幽雅神貌。 C.范成大《霜天晓角》“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是舍其形而摹其神。 D.戴叔伦的“诗家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完成47题。(共19分) 褚彦回幼有清誉。宋元嘉末,魏军逼瓜步,百姓咸负担而立。时父湛之为丹阳尹,使其 子弟并着芒屦,于斋前习行。或讥之,褚彥回时年十余,甚有惭色。湛之有一牛,至所爱, 无故堕厅事前井,湛之率左右躬自营救之,郡中喧扰,褚彦回下帘不视也。又有门生盗其衣
德在探讨艺术创作的自然原因时认为,模仿能使人们得到满足,确实是这样。 不过这种“似”,还仅仅处于“形似”的境界。苏轼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诗也 一样,故需要再进一步转向表现审美客体作用于审美主体感官而产生的某种特殊感受,以获 得“传神”地再现自然的艺术效果。如韦庄写白牡丹,全然撇开其形态,只说“昨夜月明浑似 水,入门惟觉一庭香”。表现素花溶化在月色中,不见其花,惟闻其香的特别感受,唤起人 们固有的审美体验,那么白牡丹皎洁芳香的幽雅神貌,便可思而得之。在这里,并不仅仅直 接诉之感官,同时要通过联想来意会。范成大《霜天晓角》咏梅云:“脉脉花疏天淡,云来 去,数枝雪。”也是舍其形而摹其神,皆有画笔难到的效果。这正像唐人戴叔伦所说:“诗家 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无疑我们欣赏这类诗词作品, 需要有一番沉潜涵咏的功夫,甚至要通过想象,用自己的经验、印象去补充、生发。在某种 程度上,这样的欣赏也是一种再创造的活动。 1.对“趣味”一词在文中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人们阅读鉴赏咏花诗词是一种饶有兴趣的事。 B.人们阅读鉴赏咏花诗词了解了古人的花卉栽培情况。 C.人们阅读鉴赏咏花诗词时产生的艺术审美情趣。 D.咏花诗词本身所具有的艺术审美价值。 2.从文中看,对“模仿能使人们得到满足”的原因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3 分) A.诗人以追求审美客体形貌的逼真再现为务,从中获得感官的快适。 B.我们欣赏这样的诗词时,比较容易看出其好处,如食雅梨,入口便化。 C.创作的艺术品酷似自然原形,符合人们欣赏时直接感知形象的需要。 D.诗人通过“巧构形似”的艺术再造自然活动,以艺术品酷似自然原形为乐。 3.不属于获得“传神”地再现自然的艺术效果”的一项是( )(3 分) A.白居易《山石榴》诗写杜鹃花的红艳,产生了“吟之未终,皎然在目”的艺术效果。 B.韦庄写白牡丹,不见其花,惟闻其香,便可知白牡丹皎洁芳香的幽雅神貌。 C.范成大《霜天晓角》“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是舍其形而摹其神。 D.戴叔伦的“诗家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完成 4—7 题。(共 19 分) 褚彦回幼有清誉。宋元嘉末,魏军逼瓜步,百姓咸负担而立。时父湛之为丹阳尹,使其 子弟并着芒屦,于斋前习行。或讥之,褚彦回时年十余,甚有惭色。湛之有一牛,至所爱, 无故堕厅事前井,湛之率左右躬自营救之,郡中喧扰,褚彦回下帘不视也。又有门生盗其衣
褚彦回遇见,谓日:可密藏之,勿使人见。”此门生惭而去,不敢复还,后贵乃归罪,待之 如初。尚宋文帝女南郡献公主,拜驸马都尉,除著作佐郎,累迁秘书丞。湛之卒,褚彦回悉 推财与弟澄,唯取书数干卷 宋明帝即位,累迁吏部尚书。有人求官,密袖中将一饼金,因求请见,出金示之,日 “人无知者。褚彥回日:“卿自应得官,无假此物。若必见与,不得不相启。”此人大惧,收 金而去。褚彦回叙其事,而不言其名,时人莫之知也。 褚彦回美仪貌,善容止,俯仰进退,咸有风则。毎朝会,百僚远国使,莫不延首目送之 时人以方何平叔。尝聚袁粲舍,初秋凉夕,风月甚美。褚彦回援琴奏《别鹄》之曲,宫商既 调,风神谐畅。王彧、谢庄并在粲坐,抚节而叹日:“以无累之神,合有道之器,不可得巳。” 时伧人常珍奇与薛安都为逆,后又求降,明帝加以重位。禇彥回谓全其首领,于事已弘, 不足大加宠异。帝不从,珍奇寻又叛。建安王刘休仁,人才令美,帝与褚彦回谋诛之,彦回 以为不可。帝怒曰:卿痴不足与议事。褚彦回惧而奉旨。明帝崩,遗诏以为中书令、护军 将军,与尚书令袁粲受顾命,辅幼主,粲等虽同见托,而意在彦回。褚彦回同心理事,务弘 俭约,百姓赖之。既而王道隆、阮佃夫用事,奸赂公行,褚彦回不能禁也。性和雅,有器度, 不妄举动,然世颇以名节讥之。 (节选自《南史·列传第十八》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尚宋文帝女南郡献公主 B.莫不延首目送之 延:邀请 C.时人以方何平叔 方:比作相比 D.建安王刘休仁,人才令美 令:美好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褚彦回“有器度”的一组()(3分) ①可密藏之,勿使人见 ②帝与褚彦回谋诛之,彦回以为不可 ③褚彦回叙其事,而不言其名 ④善容止,俯仰进退,咸有风则 ⑤后贵乃归罪,待之如初 ⑥褚彦回同心理事,务弘俭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⑤ D.②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褚彦回的父亲带领随从们解救掉到井里的牛,场面喧闹混乱,褚彦回不喜欢这种场
褚彦回遇见,谓曰:“可密藏之,勿使人见。”此门生惭而去,不敢复还,后贵乃归罪,待之 如初。尚宋文帝女南郡献公主,拜驸马都尉,除著作佐郎,累迁秘书丞。湛之卒,褚彦回悉 推财与弟澄,唯取书数千卷。 宋明帝即位,累迁吏部尚书。有人求官,密袖中将一饼金,因求请见,出金示之,曰: “人无知者。”褚彦回曰:“卿自应得官,无假此物。若必见与,不得不相启。”此人大惧,收 金而去。褚彦回叙其事,而不言其名,时人莫之知也。 褚彦回美仪貌,善容止,俯仰进退,咸有风则。每朝会,百僚远国使,莫不延首目送之, 时人以方何平叔。尝聚袁粲舍,初秋凉夕,风月甚美。褚彦回援琴奏《别鹄》之曲,宫商既 调,风神谐畅。王彧、谢庄并在粲坐,抚节而叹曰:“以无累之神,合有道之器,不可得已。” 时伧人常珍奇与薛安都为逆,后又求降,明帝加以重位。褚彦回谓全其首领,于事已弘, 不足大加宠异。帝不从,珍奇寻又叛。建安王刘休仁,人才令美,帝与褚彦回谋诛之,彦回 以为不可。帝怒曰:“卿痴不足与议事。”褚彦回惧而奉旨。明帝崩,遗诏以为中书令、护军 将军,与尚书令袁粲受顾命,辅幼主,粲等虽同见托,而意在彦回。褚彦回同心理事,务弘 俭约,百姓赖之。既而王道隆、阮佃夫用事,奸赂公行,褚彦回不能禁也。性和雅,有器度, 不妄举动,然世颇以名节讥之。 (节选自《南史·列传第十八》)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A.尚.宋文帝女南郡献公主 尚:娶 B.莫不延.首目送之 延:邀请 C.时人以方.何平叔 方:比作 相比 D.建安王刘休仁,人才令.美 令:美好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褚彦回“有器度”的一组 ( )(3 分) ①可密藏之,勿使人见 ②帝与褚彦回谋诛之,彦回以为不可 ③褚彦回叙其事,而不言其名 ④善容止,俯仰进退,咸有风则 ⑤ 后贵乃归罪,待之如初 ⑥褚彦回同心理事,务弘俭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⑤ D.②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A.褚彦回的父亲带领随从们解救掉到井里的牛,场面喧闹混乱,褚彦回不喜欢这种场
面,所以放下帘子来阻隔外面的混乱和喧闹。 B.褚彦回到袁粲家参加聚会,在风月和美的凉爽秋夜展示了自己高超的琴艺,得到了 王彧、谢庄的高度赞扬,这说明褚彦回具有很高的音乐修养 C.明帝在遗诏中任命禇彦回为中书令、护军将军,让他和袁粲共同接受遗命,辅佐幼 主,但明帝更属意于褚彦回,由此可见皇帝对褚彦回的器重 D.褚彦回和袁粲同心协力处理政事,褚彦回倡导俭约,因此百姓很依赖他,后来王道 隆、阮佃夫掌权,褚彦回不能禁止,因此受到别人讥讽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卿自应得官,无假此物。若必见与,不得不相启 2)褚彦回谓全其首领,于事已弘,不足大加宠异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同王徵君湘中有怀 张谓 八月洞庭秋,潇湘水北流 还家万里梦,为客五更愁 不用开书帙,偏宜上酒楼。 故人京洛满,何日复同游? 8颔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6分) 9尾联表达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试结合内容简要分析。(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人亦念其家。 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 (2)其西南诸峰, ,琅琊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3) 謇朝谇而夕替。(屈原《离骚》) (4)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 。(郦道元《三峡》)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 得选作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作答时把答题纸上所选大 题对应大题号后面的方框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收字纸的老人 汪曾祺 中国人对于字有一种特殊的崇拜心理,认为字是神圣的。有字的纸是不能随便拋掷的。 亵渎了字纸,会遭到天谴。因此,家家都有一个字纸篓。这是一个小、宽肩的篓子,竹蔑为
面,所以放下帘子来阻隔外面的混乱和喧闹。 B.褚彦回到袁粲家参加聚会,在风月和美的凉爽秋夜展示了自己高超的琴艺,得到了 王彧、谢庄的高度赞扬,这说明褚彦回具有很高的音乐修养。 C.明帝在遗诏中任命褚彦回为中书令、护军将军,让他和袁粲共同接受遗命,辅佐幼 主,但明帝更属意于褚彦回,由此可见皇帝对褚彦回的器重。 D.褚彦回和袁粲同心协力处理政事,褚彦回倡导俭约,因此百姓很依赖他,后来王道 隆、阮佃夫掌权,褚彦回不能禁止,因此受到别人讥讽。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卿自应得官,无假此物。若必见与,不得不相启。 (2)褚彦回谓全其首领,于事已弘,不足大加宠异。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8——9 题。 同王徵君湘中有怀 张 谓 八月洞庭秋,潇湘水北流。 还家万里梦,为客五更愁。 不用开书帙,偏宜上酒楼。 故人京洛满,何日复同游? 8 颔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6 分) 9 尾联表达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试结合内容简要分析。(5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 ,人亦念其家。 ,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 (2)其西南诸峰, 。 ,琅琊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3) ,謇朝谇而夕替。(屈原《离骚》) (4)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 。(郦道元《三峡》)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 得选作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作答时把答题纸上所选大 题对应大题号后面的方框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 收字纸的老人 汪曾祺 中国人对于字有一种特殊的崇拜心理,认为字是神圣的。有字的纸是不能随便抛掷的。 亵渎了字纸,会遭到天谴。因此,家家都有一个字纸篓。这是一个小、宽肩的篓子,竹蔑为
胎,外糊白纸,正面竖贴着一条二寸来宽的红纸,写着四个正楷的黑字:“敬惜字纸”。字纸 篓都挂在一个尊贵的地方,一般都在堂屋里家神菩萨的神案的一侧。隔十天半月,字纸篓快 满了,就由收字纸的收去。这个收宇纸的姓白,大人小孩都叫他老白。他上岁数了,身体却 很好。满腮的白胡子茬,衬得他的脸色异常红润。眼不花,耳不聋。走起路来,腿脚还很轻 快。他背着一个大竹筐,推门走进相熟的人家,到堂屋里把字纸倒在竹筐里,转身就走,并 不惊动主人。有时遇见主人正在堂屋里,也说说话,问问老太爷的病好些了没有,小少爷快 该上学了吧…他把这些字纸背到文昌阁去,烧掉。 文昌阁的地点很偏僻,在东郊,一条小河的旁边,一座比较大的灰黑色的四合院。正面 三间朝北的平房,砖墙瓦顶,北墙上挂了一幅大立轴,上书“文昌帝君之神位”。这文昌帝君 不知算是什么神,只知道他原先也是人,读书人,曾经连续做过十七世士大夫,不知道怎么 又变成了“帝君”。他是司文运的。更具体地说,是掌握读书人的功名的。谁该有什么功名, 都由他决定。因此,读书人对他很崇敬。过去,每逢初一、十五,总有一些秀才或候补秀才 到阁里来磕头。要是得了较高的功名,中了举,中了进士,就更得到文昌阁来拈香上供,感 谢帝君恩德。科举时期,文昌阁在一县的士人心目中是占据很重要的位置的,后来,就冷落 下来了。 正房两侧,各有两间厢房。西厢房是老白住的。他是看文昌阁的,也可以说是一个庙 祝。东厢房存着一副《文昌帝君阴骘文》的书版。当中是一个颇大的院子,种着两棵柿子树。 柿树之前,有一座一人多高的砖砌的方亭子,亭子的四壁各有一个脸盆大的圆洞。这便是烧 化字纸的化纸炉。化纸炉设在文昌阁,顺理成章。老白收了字纸,便投在化纸炉里,点火焚 烧。化纸炉四面通风,不大一会,就烧尽了。 老白孤身一人,日子好过。早先有人拈香上供,他可以得到赏钱。有时有人家拿几刀 纸让老白代印《阴骘文》(印了送人,是一种积德的善举),也会送老白一点工钱。老白印了 多次《阴骘文》,几乎能背下来了(他是识字的)。后来,也没有人来印《阴骘文》了,这副 版子就闲在那里,落满了灰尘。不过老白还是饿不着的。他挨家收字纸,逢年过节,大家 户都会送他一点钱。端午节,有人家送他几个粽子;八月节,几个月饼;年下,给他二升米, 方威肉。老白粗茶淡饭,怡然自得。化纸之后,关门独坐。门外长流水,日长如小年。他 有时也会想想县里的几个举人、进士到阁里来上供谢神的盛况。往事历历,如在目前。 老白收了字纸,有时要抹平了看看(他怕万一有人家把房地契当字纸扔了,这种事曾经 发生过)。近几年他收了一些字纸,却一个字都不认得。字横行如蚯蚓,还有些三角、圆圈、 四方块。那是中学生的英文和几何的习题。他摇搖头,把这些练习本和别的字纸一同填进化 纸炉烧了。孔夫子和欧几里德、纳斯菲尔于是同归于尽。 老白活到九十七岁,无疾而终。 1.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因为生活所迫,老白只能靠看文昌阁和收字纸为生,尽管生活清贫,但他无怨无悔,甘 于寂寞,悠然自得。 B.“化纸之后,关门独坐。门外长流水,日长如小年”一句,体现了汪曾祺作品语言干净利 索、淡而有味的特点 C.老白收到中学生的英文和几何习题的字纸,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时代变迁的步伐,但老 白对此并不大理解 D.“孔夫子和欧几里德、纳斯菲尔于是同归于尽”一句,揭示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冲突, 带有悲剧意味 E.这篇作品写了一个收字纸的老人的晚年生活,叙事平实,不追求故事情节的一波三折 也不重视高潮的设置 2.文中描写了不少的乡土风俗,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胎,外糊白纸,正面竖贴着一条二寸来宽的红纸,写着四个正楷的黑字:“敬惜字纸”。字纸 篓都挂在一个尊贵的地方,一般都在堂屋里家神菩萨的神案的一侧。隔十天半月,字纸篓快 满了,就由收字纸的收去。这个收字纸的姓白,大人小孩都叫他老白。他上岁数了,身体却 很好。满腮的白胡子茬,衬得他的脸色异常红润。眼不花,耳不聋。走起路来,腿脚还很轻 快。他背着一个大竹筐,推门走进相熟的人家,到堂屋里把字纸倒在竹筐里,转身就走,并 不惊动主人。有时遇见主人正在堂屋里,也说说话,问问老太爷的病好些了没有,小少爷快 该上学了吧……他把这些字纸背到文昌阁去,烧掉。 文昌阁的地点很偏僻,在东郊,一条小河的旁边,一座比较大的灰黑色的四合院。正面 三间朝北的平房,砖墙瓦顶,北墙上挂了一幅大立轴,上书“文昌帝君之神位”。这文昌帝君 不知算是什么神,只知道他原先也是人,读书人,曾经连续做过十七世士大夫,不知道怎么 又变成了“帝君”。他是司文运的。更具体地说,是掌握读书人的功名的。谁该有什么功名, 都由他决定。因此,读书人对他很崇敬。过去,每逢初一、十五,总有一些秀才或候补秀才 到阁里来磕头。要是得了较高的功名,中了举,中了进士,就更得到文昌阁来拈香上供,感 谢帝君恩德。科举时期,文昌阁在一县的士人心目中是占据很重要的位置的,后来,就冷落 下来了。 正房两侧,各有两间厢房。西厢房是老白住的。他是看文昌阁的,也可以说是一个庙 祝。东厢房存着一副《文昌帝君阴骘文》的书版。当中是一个颇大的院子,种着两棵柿子树。 柿树之前,有一座一人多高的砖砌的方亭子,亭子的四壁各有一个脸盆大的圆洞。这便是烧 化字纸的化纸炉。化纸炉设在文昌阁,顺理成章。老白收了字纸,便投在化纸炉里,点火焚 烧。化纸炉四面通风,不大一会,就烧尽了。 老白孤身一人,日子好过。早先有人拈香上供,他可以得到赏钱。有时有人家拿几刀 纸让老白代印《阴骘文》(印了送人,是一种积德的善举),也会送老白一点工钱。老白印了 多次《阴骘文》,几乎能背下来了(他是识字的)。后来,也没有人来印《阴骘文》了,这副 版子就闲在那里,落满了灰尘。不过老白还是饿不着的。他挨家收字纸,逢年过节,大家小 户都会送他一点钱。端午节,有人家送他几个粽子;八月节,几个月饼;年下,给他二升米, 一方咸肉。老白粗茶淡饭,怡然自得。化纸之后,关门独坐。门外长流水,日长如小年。他 有时也会想想县里的几个举人、进士到阁里来上供谢神的盛况。往事历历,如在目前。 老白收了字纸,有时要抹平了看看(他怕万一有人家把房地契当字纸扔了,这种事曾经 发生过)。近几年他收了一些字纸,却一个字都不认得。字横行如蚯蚓,还有些三角、圆圈、 四方块。那是中学生的英文和几何的习题。他摇摇头,把这些练习本和别的字纸一同填进化 纸炉烧了。孔夫子和欧几里德、纳斯菲尔于是同归于尽。 老白活到九十七岁,无疾而终。 1.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5 分) A.因为生活所迫,老白只能靠看文昌阁和收字纸为生,尽管生活清贫,但他无怨无悔,甘 于寂寞,悠然自得。 B.“化纸之后,关门独坐。门外长流水,日长如小年”一句,体现了汪曾祺作品语言干净利 索、淡而有味的特点。 C. 老白收到中学生的英文和几何习题的字纸,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时代变迁的步伐,但老 白对此并不大理解。 D. “孔夫子和欧几里德、纳斯菲尔于是同归于尽”一句,揭示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冲突, 带有悲剧意味。 E.这篇作品写了一个收字纸的老人的晚年生活,叙事平实,不追求故事情节的一波三折, 也不重视高潮的设置。 2.文中描写了不少的乡土风俗,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