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度上学期高一年级第一次阶段性考试 语文科试卷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 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指定答题区。 第I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大团圆”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审美心理现象,它大量出现在宋以后的戏曲小说中。如《窦娥 冤》的申冤昭雪,《赵氏孤儿》的孤儿报仇,《汉宫秋》的“团圆梦境”,《琵琶记》的“玉烛 调和”,《精忠旗》的满门旌表,《长生殿》的“蟾宫相见”等等。讲究“团圆之趣”已经成为 我国极为普遍的传统审美心理现象。 华夏初民对客观世界的考察,大概从“天”开始的。春夏秋冬的往复,白天黑夜的交替,日 出日落的循环,使他们直观地形成了“乾为天,为圆”,以及“浑天如鸡子,天体如弹丸”的 观念。由于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农耕国家,“天”的好坏又直接关系到农业收成的多寡,因此, 对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先民来说,头顶上的那圆的天,就成了他们顶礼膜拜的对象,这种对 “天”的崇拜就导致了对于“天”的运行规律——“圆”的亲和与崇尚 作为中国哲学源头的《易经》体现了中国古人的圆道观,循环即圆道是《易经》作者心目中 的最重要的规律之一,对易学而言,“圆”不仅是神秘的示语,而且也是圆融无碍、无往不复 的至高至美的境界 而老子哲学思想中的自然观,也是以周行不殆的圆来加以描述的。《老子》“九九”八十一章, 象征着道的生生不息、变动不已、周行不止。韩非在《解老篇》中评析老子思想时说:“用其 周行,强字之曰道”,揭示了道的周行循环的特征。这种“九九”循环往复式的“道”的结构, 是离不开圆的。 由于“圆”相以其圆满而使人感到审美的满足,所以,“圆”经常在“圆满”“至美”的意义 上为佛家所推崇。佛教称般若真智为“圆智”,称般若真智对世相的观照为“圆照”,称善根 为“圆根”,称修行到最高联阶段为“圆成”,称涅盘境界为“圆寂”,将美好至极的事物称做
2016-2017 学年度上学期高一年级第一次阶段性考试 语文科试卷 时间 150 分钟满分 150 分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 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作答时,将答案写在指定答题区。 第 I 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大团圆”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审美心理现象,它大量出现在宋以后的戏曲小说中。如《窦娥 冤》的申冤昭雪,《赵氏孤儿》的孤儿报仇,《汉宫秋》的“团圆梦境”,《琵琶记》的“玉烛 调和”,《精忠旗》的满门旌表,《长生殿》的“蟾宫相见”等等。讲究“团圆之趣”已经成为 我国极为普遍的传统审美心理现象。 华夏初民对客观世界的考察,大概从“天”开始的。春夏秋冬的往复,白天黑夜的交替,日 出日落的循环,使他们直观地形成了“乾为天,为圆”,以及“浑天如鸡子,天体如弹丸”的 观念。由于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农耕国家,“天”的好坏又直接关系到农业收成的多寡,因此, 对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先民来说,头顶上的那圆的天,就成了他们顶礼膜拜的对象,这种对 “天”的崇拜就导致了对于“天”的运行规律——“圆”的亲和与崇尚。 作为中国哲学源头的《易经》体现了中国古人的圆道观,循环即圆道是《易经》作者心目中 的最重要的规律之一,对易学而言,“圆”不仅是神秘的示语,而且也是圆融无碍、无往不复 的至高至美的境界。 而老子哲学思想中的自然观,也是以周行不殆的圆来加以描述的。《老子》“九九”八十一章, 象征着道的生生不息、变动不已、周行不止。韩非在《解老篇》中评析老子思想时说:“用其 周行,强字之曰道”,揭示了道的周行循环的特征。这种“九九”循环往复式的“道”的结构, 是离不开圆的。 由于“圆”相以其圆满而使人感到审美的满足,所以,“圆”经常在“圆满”“至美”的意义 上为佛家所推崇。佛教称般若真智为“圆智”,称般若真智对世相的观照为“圆照”,称善根 为“圆根”,称修行到最高联阶段为“圆成”,称涅盘境界为“圆寂”,将美好至极的事物称做
“圆圆海”。这里,“圆”均可作为“圆满”、“大美”和“至美”来解。 圆在中国晢学中意味着道境和禅境,易、庄、禅不约而同地将圆作为最高的精神境界,其中 具有深刻的美学内涵。儒家的不偏不倚的中庸、道家的有无相生的哲学思想、佛家的因果报 应的轮回观、《周易》用以解读宇宙人生奥秘的太极思维模式,以及本文论述的“大团圆”的 审美心理,似乎都存在于同一个圆的图式之中。“圆”既是完满的象征,是循环往复的表现, 也是华夏民族对社会、人生,以及自身理想的一种构想、理解和追求。体现在中国古代的戏 曲小说中,则一切都应该圆满无缺,缺则有憾。中国古代悲剧最悲的要算是关汉卿的《窦娥 冤》了,剧中不但有血溅白练,而且还有六月飞雪,可谓惊天地泣鬼神,充分显示了窦娥冤 屈之大、痛苦之深。但作者笔锋一转,却来个“窦天章为女申冤昭雪”,由悲转喜、由缺为圆。 对圆的崇尚似乎已成了一种弥散性的文化一一审美理想的规范,“大团圆”即是审美主体对规 范的崇尚与屈从,也是审美主体对传统规范的迎合与妥协。它虽然推进了中国文学艺术对中 和之美的追求,以及向圆熟精致的技能方面的发展,却也遏制了中国艺术,特别是悲剧中美 的、崇高的、善良的事物或人物被毁灭的怵目惊心的震撼,以及撕肝裂胆的残酷。尚圆的传 统观念不光是“大团圆”审美心理形成的重要原因,而且,它也使中国审美文化的心理欲求 往往更多地趋向于圆态,趋向一种柔性与韧性,以及圆融浑化的中和之美。 1、下列关于原文的内容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大团圆”审美心理现象是中国特有的,在中国文学史上屡见不鲜,并且在宋代以后的戏 曲小说中大量出现。 B、“大团圆”审美心理在戏曲小说中以申冤昭雪、报仇雪恨等形式出现,即使不可能在现实 中体现,也可能在梦境中显现。 C、在四季的往复、日夜的交替、日出日落的循环中,智慧的华夏初民逐渐抽象出“乾为天 为圆”的先进观念。 D、华夏初民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大概是从天开始的,天之所以成为先民顶礼膜拜的对象,是与 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业收成多寡分不开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循环即圆道是《易经》作者心目中最重要的规律之一,可以体现圆融无碍、无往不复的至 高至美的境界 B、因为“圆”以其圆满无缺而使人感到审美满足,所以“圆”经常在“圆满”、“至美” 的意义上为许多人所推崇 老子哲学思想中的自然观是用周行不止的圆来描述的,《老子》中的“九九”这种循环往
“圆圆海”。这里,“圆”均可作为“圆满”、“大美”和“至美”来解。 圆在中国哲学中意味着道境和禅境,易、庄、禅不约而同地将圆作为最高的精神境界,其中 具有深刻的美学内涵。儒家的不偏不倚的中庸、道家的有无相生的哲学思想、佛家的因果报 应的轮回观、《周易》用以解读宇宙人生奥秘的太极思维模式,以及本文论述的“大团圆”的 审美心理,似乎都存在于同一个圆的图式之中。“圆”既是完满的象征,是循环往复的表现, 也是华夏民族对社会、人生,以及自身理想的一种构想、理解和追求。体现在中国古代的戏 曲小说中,则一切都应该圆满无缺,缺则有憾。中国古代悲剧最悲的要算是关汉卿的《窦娥 冤》了,剧中不但有血溅白练,而且还有六月飞雪,可谓惊天地泣鬼神,充分显示了窦娥冤 屈之大、痛苦之深。但作者笔锋一转,却来个“窦天章为女申冤昭雪”,由悲转喜、由缺为圆。 对圆的崇尚似乎已成了一种弥散性的文化——审美理想的规范,“大团圆”即是审美主体对规 范的崇尚与屈从,也是审美主体对传统规范的迎合与妥协。它虽然推进了中国文学艺术对中 和之美的追求,以及向圆熟精致的技能方面的发展,却也遏制了中国艺术,特别是悲剧中美 的、崇高的、善良的事物或人物被毁灭的怵目惊心的震撼,以及撕肝裂胆的残酷。尚圆的传 统观念不光是“大团圆”审美心理形成的重要原因,而且,它也使中国审美文化的心理欲求 往往更多地趋向于圆态,趋向一种柔性与韧性,以及圆融浑化的中和之美。 1、下列关于原文的内容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大团圆”审美心理现象是中国特有的,在中国文学史上屡见不鲜,并且在宋代以后的戏 曲小说中大量出现。 B、“大团圆”审美心理在戏曲小说中以申冤昭雪、报仇雪恨等形式出现,即使不可能在现实 中体现,也可能在梦境中显现。 C、在四季的往复、日夜的交替、日出日落的循环中,智慧的华夏初民逐渐抽象出“乾为天、 为圆”的先进观念。 D、华夏初民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大概是从天开始的,天之所以成为先民顶礼膜拜的对象,是与 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业收成多寡分不开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循环即圆道是《易经》作者心目中最重要的规律之一,可以体现圆融无碍、无往不复的至 高至美的境界。 B、因为“圆”以其圆满无缺而使人感到审美满足,所以“圆”经常在“圆满”、 “至美” 的意义上为许多人所推崇。 C、老子哲学思想中的自然观是用周行不止的圆来描述的,《老子》中的“九九”这种循环往
复式的“道”的结构和圆有着一定的联系。 圆智”、“圆根”、“圆成”、“圆寂”、“圆圆海”这些佛教词语中蕴含着“圆满”、“大美 和“至美”之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团圆”的审美心理与儒家的中庸、道家的有无相生、佛家的轮回观似乎都存在于一个 圆的图式之中 B、易、庄、禅都将圆作为最高精神境界,“圆”其实也是华夏民族对社会、人生、以及自身 理想的一种构想、理解和追求 C、中国文学艺术由于受到“大团圆”审美心理的影响,悲剧往往缺乏美的、崇高的、善良的 事物和使人触目惊心的震撼。 D、尚圆的传统观念是“大团圆”审美心理形成的重要原因,也是中国审美文化心理欲求的趋 向圆融浑化的中和之美的原因。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黄尊素,字真长,余姚人,万历四十四年进士。天启二年,擢御史。疏请召还曹于汴、 刘宗周等,而劾尚书赵秉忠、侍郎牛应元顽钝,秉忠、应元俱引去。又数陈边事,力诋大将 马世龙,忤枢辅孙承宗意。时帝在位数年,未尝一召见大臣。尊素请复便殿召对故事,面决 大政,否则,讲筵之暇,令大臣面商可否。帝不能用。 四年三月朔,京师地震三,适帝体违和,人情惶惧。尊素力陈时政十失,末言:“陛下 厌薄言官,人怀忌讳,当国者昧安危之机,误国者护耻败之局。不于此进贤退不肖,而疾刚 方正直之十如仇雠,陛下独不为社稷计乎?”疏λ,魏忠贤大怒,谋廷杖之,韩爊力救,乃 夺俸一年。既而杨涟劾忠贤,被旨谯让,尊素愤,抗疏继之。略言:“下凳极以来公輿貟 速累累罴归致在伩煮无志令忠贤不法状廷臣忌发无余贱下若不断彼形见势发复何顾 忌。”忠贤得疏愈恨。八月,河南进玉玺。忠贤欲侈其事,命由大明门进,行受玺礼,百僚 表贺。尊素上言:“本朝弘治时,陕西献玉玺,止令取进,给赏五金。此祖宗故事,宜从。” 事获中止。 尊素謇谔敢言,尤有深识远虑。杨涟将击忠贤,魏大中以告,尊素曰:“除君侧者,必 有内援,杨公有之乎?一不中,吾侪无噍类矣。”尊素讽涟去,涟不从,卒及于祸。汪文言
复式的“道”的结构和圆有着一定的联系。 D、“圆智”、“圆根”、“圆成”、“圆寂”、“圆圆海”这些佛教词语中蕴含着“圆满”、“大美” 和“至美”之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团圆”的审美心理与儒家的中庸、道家的有无相生、佛家的轮回观似乎都存在于一个 圆的图式之中。 B、易、庄、禅都将圆作为最高精神境界,“圆”其实也是华夏民族对社会、人生、以及自身 理想的一种构想、理解和追求。 C、中国文学艺术由于受到“大团圆”审美心理的影响,悲剧往往缺乏美的、崇高的、善良的 事物和使人触目惊心的震撼。 D、尚圆的传统观念是“大团圆”审美心理形成的重要原因,也是中国审美文化心理欲求的趋 向圆融浑化的中和之美的原因。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黄尊素,字.真长,余姚人,万历四十四年进士。天启二年,擢御史。疏请召还曹于汴、 刘宗周等,而劾尚书赵秉忠、侍郎牛应元顽钝,秉忠、应元俱引去。又数陈边事,力诋大将 马世龙,忤枢辅孙承宗意。时帝在位数年,未尝一召见大臣。尊素请复便殿召对故事,面决 大政,否则,讲筵之暇,令大臣面商可否。帝不能用。 四年三月朔,京师地震三,适帝体违和,人情惶惧。尊素力陈时政十失,末言:“陛下 厌薄言官,人怀忌讳,当国者昧安危之机,误国者护耻败之局。不于此进贤退不肖,而疾刚 方正直之士如仇雠,陛下独不为社稷计乎?”疏入,魏忠贤大怒,谋廷杖之,韩爌力救,乃 夺俸一年。既而杨涟劾忠贤,被旨谯让,尊素愤,抗疏继之。略言:“陛下登极以来公卿台 谏累累罢归致在位者无固志今忠贤不法状廷臣已发露无余陛下若不早断彼形见势穷复何顾 忌。”忠贤得疏愈恨。八月,河南进玉玺..。忠贤欲侈其事,命由大明门进,行受玺礼,百僚 表.贺。尊素上言:“本朝弘治时,陕西献玉玺,止令取进,给赏五金。此祖宗故事,宜从。” 事获中止。 尊素謇谔敢言,尤有深识远虑。杨涟将击忠贤,魏大中以告,尊素曰:“除君侧者,必 有内援,杨公有之乎?一不中,吾侪无噍类矣。”尊素讽涟去,涟不从,卒及于祸。汪文言
初下狱,忠贤即欲罗织诸人,为尊素所解,恨甚。其党亦以尊素多智虑,欲杀之。使者至苏 州,其城外人并击逮尊素者,逮者失驾帖,不敢至。尊素闻,即囚服诣吏,自投诏狱。知狱 卒将害己,叩首谢君父,赋诗一章,遂受酷刑死,时六年闰六月朔日也,年四十三。福王时, 追谥忠端, (节选自《明史·黄尊素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陛下登极以来/公卿台谏累累/罢归/致在位者无固志/今忠贤不法状/廷臣已发露/无余陛下 /若不早断彼形/见势穷/复何顾忌 B.陛下登极以来/公卿台谏累累罢归/致在位者无固志/今忠贤不法状/廷臣已发露无余/陛下 若不早断/彼形见势穷/复何顾忌 C.陛下登极以来/公卿台谏累累罢归/致在位者无固志/今忠贤不法状/廷臣已发露/无余陛下/ 若不早断彼/形见势穷/复何顾忌 D.陛下登极以来/公卿台谏累累/罢归/致在位者无固志/今忠贤不法状/廷臣已发露无余/陛下 若不早断彼/形见势穷/复何顾忌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字,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如司马迁 字子长,李白字太白,苏轼字子瞻。 B.玉玺,专指皇帝的玉印。秦汉以来,皇帝所用的印章称为玺,臣民所用的印章只能 称为印。 C.表,是封建社会臣子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特殊文体,如《出师 表》《陈情表》 D.朔日,指中国农历每月的第一天:望日,指农历小月十五,大月十六:晦日,指农 历每月的三十。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黄尊素正直敢言。他在御史任上,曾上疏请求召回曹于汴、刘宗周等人,并成功弹 劾尚书赵秉忠、侍郎牛应元。 B.黄尊素不畏强权。在河南进献玉玺时,魏忠贤大操大办以迎合皇上,黄尊素敢于劝 说魏忠贤,并成功阻止了他的行动 C.黄尊素深识远虑。他认为,杨涟如果想清除皇帝身边的小人,一定要有内援;他还
初下狱,忠贤即欲罗织诸人,为尊素所解,恨甚。其党亦以尊素多智虑,欲杀之。使者至苏 州,其城外人并击逮尊素者,逮者失驾帖,不敢至。尊素闻,即囚服诣吏,自投诏狱。知狱 卒将害己,叩首谢君父,赋诗一章,遂受酷刑死,时六年闰六月朔日..也,年四十三。福王时, 追谥忠端。 (节选自《明史·黄尊素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陛下登极以来/公卿台谏累累/罢归/致在位者无固志/今忠贤不法状/廷臣已发露/无余陛下 /若不早断彼形/见势穷/复何顾忌 B.陛下登极以来/公卿台谏累累罢归/致在位者无固志/今忠贤不法状/廷臣已发露无余/陛下 若不早断/彼形见势穷/复何顾忌 C.陛下登极以来/公卿台谏累累罢归/致在位者无固志/今忠贤不法状/廷臣已发露/无余陛下/ 若不早断彼/形见势穷/复何顾忌 D.陛下登极以来/公卿台谏累累/罢归/致在位者无固志/今忠贤不法状/廷臣已发露无余/陛下 若不早断彼/形见势穷/复何顾忌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字,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如司马迁 字子长,李白字太白,苏轼字子瞻。 B.玉玺,专指皇帝的玉印。秦汉以来,皇帝所用的印章称为玺,臣民所用的印章只能 称为印。 C.表,是封建社会臣子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特殊文体,如《出师 表》《陈情表》。 D.朔日,指中国农历每月的第一天;望日,指农历小月十五,大月十六;晦日,指农 历每月的三十。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黄尊素正直敢言。他在御史任上,曾上疏请求召回曹于汴、刘宗周等人,并成功弹 劾尚书赵秉忠、侍郎牛应元。 B.黄尊素不畏强权。在河南进献玉玺时,魏忠贤大操大办以迎合皇上,黄尊素敢于劝 说魏忠贤,并成功阻止了他的行动。 C.黄尊素深识远虑。他认为,杨涟如果想清除皇帝身边的小人,一定要有内援;他还
委婉地劝杨涟离职避祸,杨涟没有听从,最终受到迫害 D.黄尊素无惧死亡。知晓狱卒将要加害于己,他叩谢皇恩,写诗一首,后受酷刑而死。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不于此进贤退不肖,而疾刚方正直之士如仇雠,陛下独不为社稷计乎? (2)汪文言初下狱,忠贤即欲罗织诸人,为尊素所解,恨甚。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8~9题。 州宅堂前荷花 范成大① 凌波②仙子静中芳,也带酣红学醉妆。 有意十分开晓露,无情一饷敛斜阳 泥根玉雪元无染,风叶青葱亦自香 想得石湖花正好,接天云锦画船凉。 【注】①范成大(1126~1193),苏州人,晚年退居家乡石湖。此诗为范成大外任地方官时所 作。②凌波:水面之上。 8.本诗颔联描写精妙,试作具体分析。(6分) 9.同是写荷花,本诗与周敦颐的《爱莲说》相比,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诗歌后两联 作简要分析。(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荆轲刺秦王》“易水送别”一节中,荆轲慷慨而歌“,。”在凄凉悲壮的氛围中, 表现出荆轲的英雄气概。 (2)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一联,采用拟人化描写,表达对充满生机的小生命由 衷的喜爱,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3)曹操在《观沧海》中以景写志“,。”登高远眺,举目所及只见一望无垠的大海波摇浪 涌,海中的岛屿高高矗立。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委婉地劝杨涟离职避祸,杨涟没有听从,最终受到迫害。 D.黄尊素无惧死亡。知晓狱卒将要加害于己,他叩谢皇恩,写诗一首,后受酷刑而死。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不于此进贤退不肖,而疾刚方正直之士如仇雠,陛下独不为社稷计乎? (2)汪文言初下狱,忠贤即欲罗织诸人,为尊素所解,恨甚。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 8~9 题。 州宅堂前荷花 范成大① 凌波②仙子静中芳,也带酣红学醉妆。 有意十分开晓露,无情一饷敛斜阳。 泥根玉雪元无染,风叶青葱亦自香。 想得石湖花正好,接天云锦画船凉。 【注】①范成大(1126~1193),苏州人,晚年退居家乡石湖。此诗为范成大外任地方官时所 作。②凌波:水面之上。 8.本诗颔联描写精妙,试作具体分析。(6 分) 9.同是写荷花,本诗与周敦颐的《爱莲说》相比,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诗歌后两联 作简要分析。(5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荆轲刺秦王》“易水送别”一节中,荆轲慷慨而歌“ ,。”在凄凉悲壮的氛围中, 表现出荆轲的英雄气概。 (2)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 ,。”一联,采用拟人化描写,表达对充满生机的小生命由 衷的喜爱,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3)曹操在《观沧海》中以景写志“ ,。”登高远眺,举目所及只见一望无垠的大海波摇浪 涌,海中的岛屿高高矗立。 选做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