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丹东市五校协作体2018届高三上学期联考语文试题 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艺术生产领域,只有中国油画这种艺术形式最典型地包容着它的国际性形式和 它需要表达的民族记忆的冲突,作为一种来自西方的艺术形式,油画从材质、观 念、方法上都积淀着西方的历史记忆和历史经验,当它被用来塑造中国的形象和 承载中国的记忆时,它会以何种方式“出场”呢? 从中国油画发展史来看,在革命意识形态占据支配地位之前,以徐悲鸿为代表的 中国油画艺术正经历着和西方大致相同的发展进程:从古典写实的再现的艺术逐 步过渡到抽象的意象的表现的艺术。但这些不同的艺术表现方法都力图和中国传 统的艺术精神与艺术形式衔接起来,都力图表达中国的民族记忆。革命胜利以后 从西方传承过来的艺术进程被中断,取而代之的是苏俄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体系格 局下所形成的艺术,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的绘画传统和苏联的革命现实主义被移 植到中国,形成了在中国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写实主义油画。 和所有的具有古典写实背景的艺术形式一样,中国的写实主义油画充分地表达了 个特定时期的中国民族记忆,它叙述和再现了在这个时期所发生的许多重要的 历史事件和人物,着力宣扬这个时期一直倡导的革命意识形态;至“文革”时期, 写实主义艺术蜕变为“革命”的艺术,一种观念的艺术,艺术纯粹为观念而存在, 艺术本身却被消解了。具有反讽意义的是,正是写实主义油画的这种观念性,为 后来的中国流行艺术的蓬勃兴起,提供了适宜的温床和可以利用的材料。 在中国的写实主义艺术长期一统天下的格局下,流行艺术从波澜不兴到蔚为大 观,成为当下足以和前者并驾齐驱的一股最重要的艺术力量,原因何在?按西方 艺术史的变迁规律来看,流行文化的兴起是西方艺术在古典写实时代终结之后历 经印象主义、现代主义、表现主义、抽象主义等不同的艺术发展阶段后,由美国 的文化霸权所扶持起来的一种话语形态,它力图通过消解艺术和生活的界限来消 解艺术的神圣性,进而消解具有几千年文化积累的艺术欧洲的中心地位;它倡导 的是一种平民化的艺术,主张艺术是通俗的、可复制的、可批量生产的;它实际 上又重新确立了观念对艺术的崇高地位,艺术的任何形式在流行艺术那里都成了 图解某种观念的符号和工具。很显然,流行艺术是文化工业的意识形态。在美国 的文化背景下,它实际上从来没有对现状的批判,它批判的只是艺术本身。中国 流行艺术的崛起,有文化工业的既有逻辑,它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被看作是作为国 际潮流的流行文化在中国的反映,本质上它是一种移植的文化 (摘编自荣剑《第三空间 抽象艺术的中国力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油画在艺术生产领域具有某种最典型的包容性,因此中国油画的国际形 式和它需要表达的内在的民族记忆也就没有了冲突 B.从古典写实的再现艺术逐渐过渡到抽象意象的表现艺术,这表明油画艺术在 中国和在西方有着大致相同的发展进程 C.与具有古典写实背景的艺术形式不一样,中国写实主义油画,表达特定时期 的民族记忆,再现特定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辽宁省丹东市五校协作体 2018 届高三上学期联考语文试题 时间:150 分钟 试卷满分: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艺术生产领域,只有中国油画这种艺术形式最典型地包容着它的国际性形式和 它需要表达的民族记忆的冲突,作为一种来自西方的艺术形式,油画从材质、观 念、方法上都积淀着西方的历史记忆和历史经验,当它被用来塑造中国的形象和 承载中国的记忆时,它会以何种方式“出场”呢? 从中国油画发展史来看,在革命意识形态占据支配地位之前,以徐悲鸿为代表的 中国油画艺术正经历着和西方大致相同的发展进程:从古典写实的再现的艺术逐 步过渡到抽象的意象的表现的艺术。但这些不同的艺术表现方法都力图和中国传 统的艺术精神与艺术形式衔接起来,都力图表达中国的民族记忆。革命胜利以后, 从西方传承过来的艺术进程被中断,取而代之的是苏俄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体系格 局下所形成的艺术,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的绘画传统和苏联的革命现实主义被移 植到中国,形成了在中国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写实主义油画。 和所有的具有古典写实背景的艺术形式一样,中国的写实主义油画充分地表达了 一个特定时期的中国民族记忆,它叙述和再现了在这个时期所发生的许多重要的 历史事件和人物,着力宣扬这个时期一直倡导的革命意识形态;至“文革”时期, 写实主义艺术蜕变为“革命”的艺术,一种观念的艺术,艺术纯粹为观念而存在, 艺术本身却被消解了。具有反讽意义的是,正是写实主义油画的这种观念性,为 后来的中国流行艺术的蓬勃兴起,提供了适宜的温床和可以利用的材料。 在中国的写实主义艺术长期一统天下的格局下,流行艺术从波澜不兴到蔚为大 观,成为当下足以和前者并驾齐驱的一股最重要的艺术力量,原因何在?按西方 艺术史的变迁规律来看,流行文化的兴起是西方艺术在古典写实时代终结之后历 经印象主义、现代主义、表现主义、抽象主义等不同的艺术发展阶段后,由美国 的文化霸权所扶持起来的一种话语形态,它力图通过消解艺术和生活的界限来消 解艺术的神圣性,进而消解具有几千年文化积累的艺术欧洲的中心地位;它倡导 的是一种平民化的艺术,主张艺术是通俗的、可复制的、可批量生产的;它实际 上又重新确立了观念对艺术的崇高地位,艺术的任何形式在流行艺术那里都成了 图解某种观念的符号和工具。很显然,流行艺术是文化工业的意识形态。在美国 的文化背景下,它实际上从来没有对现状的批判,它批判的只是艺术本身。中国 流行艺术的崛起,有文化工业的既有逻辑,它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被看作是作为国 际潮流的流行文化在中国的反映,本质上它是一种移植的文化。 (摘编自荣剑《第三空间: 抽象艺术的中国力量》)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油画在艺术生产领域具有某种最典型的包容性,因此中国油画的国际形 式和它需要表达的内在的民族记忆也就没有了冲突。 B. 从古典写实的再现艺术逐渐过渡到抽象意象的表现艺术,这表明油画艺术在 中国和在西方有着大致相同的发展进程。 C. 与具有古典写实背景的艺术形式不一样,中国写实主义油画,表达特定时期 的民族记忆,再现特定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D.在美国的文化背景下,流行艺术作为文化工业的意识形态,实际上并没有对 现状进行批判,批判的只是艺术本身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文章第一段,从油画形式的国际性和内容的民族性的角度,提出问题,引起 下文 B.文章第二段,从革命胜利前、后两个方面,阐述中国写实主义油画形成的原 因。 C.文章第三段,阐述中国写实主义油画的特点、发展及其产生的一些影响。 D.文章最后一段,通过阐述西方艺术变迁的规律,论述中国流行艺术崛起的深 层原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徐悲鸿为代表的中国油画艺术被在苏俄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体系下所形成的 艺术形式所取代,与当时的革命进程有关系。 B.“文革”时期,写实主义艺术成为“革命”的艺术,一种观念的艺术,艺术 纯粹为观念而存在,这对艺术的发展来说,不一定完全是坏事。 C.中国的写实主义油画占据主导地位和中国流行艺术的崛起都有外国文化影响 的因素,由此可知,外国文化的影响是文艺繁荣的前提。 D.如果流行文化通过某些途径消解了艺术的神圣性,就有可能导致具有几千年 文化积累的欧洲艺术中心地位的崩塌 【答案】1.D2.B3.C 【解析】 2.试题分析:原文第二段,阐述中国写实主义油画形成的原因是革命胜利后 革命胜利前,阐述的不是中国写实主义油画形成的原因。 3.试题分析:“外国文化的影响是文意繁荣的前提”推理不严密,绝对化 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 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 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 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此题D项,混淆范围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最苍凉的海岸 迟子建 ①第一眼看到那片浩大的墓地的时候,我以为看到了正在安闲地吃着青草的一群 羊。那些伫立在草地上的白色十字架,连绵在一起,远远一望,像极了雪白的羊 群。我悄悄在入口处的草地上摘了一簇碎碎的小黄花,拈着它走向墓地。墓地太 大了,它被划分了十几个区,白色的墓碑数不胜数,墓碑前几乎是没有鲜花的, 不像我沿途经过的那些乡村小教堂旁的墓地,总有鲜花点缀着。我真不知该把花 放在哪一座墓碑前。天气晴朗极了,阳光飞舞着,环绕着墓地的翠绿的松柏将它 的影子投到草地上,就像为墓葬镶了一道花边。那里的游人零星可数,四周静悄 悄的,只听得一片呢喃的鸟语和草地下的大海的平静的呼吸声,我缓缓地独自穿 行在墓地间看着十字架上的碑文,后来将那簇黄花献给了一个年龄只有十五岁的 战士,十五岁一一花季的年龄啊! ②有谁还会记忆着这些客死他乡的战士呢!他们无声无息地躺在这里,隔着苍茫 的大海,诉说着他们永远的乡愁!他们的死亡,在历史教科书中,是伟大的辉煌
D. 在美国的文化背景下,流行艺术作为文化工业的意识形态,实际上并没有对 现状进行批判,批判的只是艺术本身。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 文章第一段,从油画形式的国际性和内容的民族性的角度,提出问题,引起 下文。 B. 文章第二段,从革命胜利前、后两个方面,阐述中国写实主义油画形成的原 因。 C. 文章第三段,阐述中国写实主义油画的特点、发展及其产生的一些影响。 D. 文章最后一段,通过阐述西方艺术变迁的规律,论述中国流行艺术崛起的深 层原因。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徐悲鸿为代表的中国油画艺术被在苏俄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体系下所形成的 艺术形式所取代,与当时的革命进程有关系。 B. “文革”时期,写实主义艺术成为“革命”的艺术,一种观念的艺术,艺术 纯粹为观念而存在,这对艺术的发展来说,不一定完全是坏事。 C. 中国的写实主义油画占据主导地位和中国流行艺术的崛起都有外国文化影响 的因素,由此可知,外国文化的影响是文艺繁荣的前提。 D. 如果流行文化通过某些途径消解了艺术的神圣性,就有可能导致具有几千年 文化积累的欧洲艺术中心地位的崩塌。 【答案】1. D 2. B 3. C 【解析】 2. 试题分析:原文第二段,阐述中国写实主义油画形成的原因是革命胜利后, 革命胜利前,阐述的不是中国写实主义油画形成的原因。 3. 试题分析:“外国文化的影响是文意繁荣的前提”推理不严密,绝对化。 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 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 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 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此题 D 项,混淆范围。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最苍凉的海岸 迟子建 ①第一眼看到那片浩大的墓地的时候,我以为看到了正在安闲地吃着青草的一群 羊。那些伫立在草地上的白色十字架,连绵在一起,远远一望,像极了雪白的羊 群。我悄悄在入口处的草地上摘了一簇碎碎的小黄花,拈着它走向墓地。墓地太 大了,它被划分了十几个区,白色的墓碑数不胜数,墓碑前几乎是没有鲜花的, 不像我沿途经过的那些乡村小教堂旁的墓地,总有鲜花点缀着。我真不知该把花 放在哪一座墓碑前。天气晴朗极了,阳光飞舞着,环绕着墓地的翠绿的松柏将它 的影子投到草地上,就像为墓葬镶了一道花边。那里的游人零星可数,四周静悄 悄的,只听得一片呢喃的鸟语和草地下的大海的平静的呼吸声,我缓缓地独自穿 行在墓地间看着十字架上的碑文,后来将那簇黄花献给了一个年龄只有十五岁的 战士,十五岁——花季的年龄啊! ②有谁还会记忆着这些客死他乡的战士呢!他们无声无息地躺在这里,隔着苍茫 的大海,诉说着他们永远的乡愁!他们的死亡,在历史教科书中,是伟大的辉煌
的死亡。可是再崇高的定义,也不如生命本身的存在更富诗意,他们在最该对着 青山碧海抒发豪情的年龄闭上了眼睛,在最该亲吻恋人的年龄闭上了嘴巴,所以 我相信,他们年轻的心,一直没有死亡,大海上那些漂浮的云,可是他们流浪着 的灵魂?他们该诅咒谁?诅咒制造了那场人间地狱的希特勒和墨索里尼?或者 诅咒让他们成就英名的艾森豪威尔? ③在二战的将帅中,我最尊崇的人就是艾森豪威尔。凭着自己咄咄逼人的“战 绩”,他成为一名五星上将,并且做了两届的美国总统。他的战绩之一,就是我 面前的这片庞大的墓地,这样的战绩是多么的让人撕心裂肺啊!走在这样的墓地 中,艾森豪威尔的光环在我心中黯淡了一圈,虽然我知道他仍然是一个伟大的将 军!当我们折取橄榄枝的时候,其实对它已经构成了一种摧残! ④诺曼底登陆距今已有六十年了。为了纪念这个历史性的日子,在六月六日的 天,美国总统布什和英国首相布莱尔将莅临诺曼底,祭奠他们长眠在这里的士兵 所以,诺曼底一带的公路正在为迎接这两国的领导人而加紧重修着。诺曼底一带 旅馆的房价,也因此而提前几个月就开始了暴涨。当布什与布莱尔沿着平坦的道 路畅通无阻地抵达这片墓地时,我相信这些越来越被世人所遗忘的战士的墓碑前 会有鲜花覆盖着,庄严的祭奠的礼炮也会隆隆地响起。只是谁知他们带着怎样的 情怀来到这里,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们的举动,将会使他们的政治天平中,又 增加一个砝码! ⑤诺曼底的那片海域很美,可在我的眼里,它是我见过的世界上最苍凉的海岸! 那飞起飞落的鸟,那飘来荡去的云,那在微风中摇曳着的松柏,那一望无际的墓 碑,都在轻声诉说着一段已被我们逐渐遗忘的历史,如果我们在阳光下看到了阴 影,请不要惊诧,因为阴影从来就没有远离我们! ⑥我想起了艾森豪威尔在1953年就任美国第34任总统时发表的演说,他说:“在 人类从黑暗走向光明的历程中,我们已经走了多远?我们是否正在接近光明,接 近所有人类都应享有自由和平的一天?还是另一个黑暗的暗幕正在向我们逼 近?”也许在他任职的四年中,他深深体会到了这样的黑暗仍然存在,所以他在 1957年连任时又强调:“愿自由之光,普照一切黑暗的角落,燃起明亮的火焰, 直到最终黑暗消失为止 ⑦黑暗消失了吗? ⑧愿这样的墓葬能像火炬一样,照亮人间还残存的黑暗;让人类的光明,能像诺 曼底的海水一样,汪洋澎湃,势不可挡! 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环境描写写岀了诺曼底战士墓占地广、坟墓数量多,冷清、肃穆,和 平年代少有人来,意在表明人们已经渐渐淡忘了他们,借此抒发对他们的敬意和 惋惜之情,引出下方对战争的反思 B.第⑤段画线句子承上启下,引出艾森豪威尔相关的演说,其中“阴影”一词, 既用本意,又用比喻义。 C.结尾段用“火炬”比喻墓葬,形象表达出作者对未来充满希望;用呼唤的口 吻,有助于抒发强烈的情感。 D.本文以游踪为线,运用描写、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融历史回顾与现实感 怀于一体,引发读者思考 5.理解下面的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当我们折取橄榄枝的时候,其实对它已经构成了一种摧残!
的死亡。可是再崇高的定义,也不如生命本身的存在更富诗意,他们在最该对着 青山碧海抒发豪情的年龄闭上了眼睛,在最该亲吻恋人的年龄闭上了嘴巴,所以 我相信,他们年轻的心,一直没有死亡,大海上那些漂浮的云,可是他们流浪着 的灵魂?他们该诅咒谁?诅咒制造了那场人间地狱的希特勒和墨索里尼?或者 诅咒让他们成就英名的艾森豪威尔? ③在二战的将帅中,我最尊崇的人就是艾森豪威尔。凭着自己咄咄逼人的“战 绩”,他成为一名五星上将,并且做了两届的美国总统。他的战绩之一,就是我 面前的这片庞大的墓地,这样的战绩是多么的让人撕心裂肺啊!走在这样的墓地 中,艾森豪威尔的光环在我心中黯淡了一圈,虽然我知道他仍然是一个伟大的将 军!当我们折取橄榄枝的时候,其实对它已经构成了一种摧残! ④诺曼底登陆距今已有六十年了。为了纪念这个历史性的日子,在六月六日的一 天,美国总统布什和英国首相布莱尔将莅临诺曼底,祭奠他们长眠在这里的士兵。 所以,诺曼底一带的公路正在为迎接这两国的领导人而加紧重修着。诺曼底一带 旅馆的房价,也因此而提前几个月就开始了暴涨。当布什与布莱尔沿着平坦的道 路畅通无阻地抵达这片墓地时,我相信这些越来越被世人所遗忘的战士的墓碑前 会有鲜花覆盖着,庄严的祭奠的礼炮也会隆隆地响起。只是谁知他们带着怎样的 情怀来到这里,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们的举动,将会使他们的政治天平中,又 增加一个砝码! ⑤诺曼底的那片海域很美,可在我的眼里,它是我见过的世界上最苍凉的海岸! 那飞起飞落的鸟,那飘来荡去的云,那在微风中摇曳着的松柏,那一望无际的墓 碑,都在轻声诉说着一段已被我们逐渐遗忘的历史,如果我们在阳光下看到了阴 影,请不要惊诧,因为阴影从来就没有远离我们! ⑥我想起了艾森豪威尔在1953年就任美国第34任总统时发表的演说,他说:“在 人类从黑暗走向光明的历程中,我们已经走了多远?我们是否正在接近光明,接 近所有人类都应享有自由和平的一天?还是另一个黑暗的暗幕正在向我们逼 近?”也许在他任职的四年中,他深深体会到了这样的黑暗仍然存在,所以他在 1957 年连任时又强调:“愿自由之光,普照一切黑暗的角落,燃起明亮的火焰, 直到最终黑暗消失为止!” ⑦黑暗消失了吗? ⑧愿这样的墓葬能像火炬一样,照亮人间还残存的黑暗;让人类的光明,能像诺 曼底的海水一样,汪洋澎湃,势不可挡! (有删改) 4.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①段环境描写写出了诺曼底战士墓占地广、坟墓数量多,冷清、肃穆,和 平年代少有人来,意在表明人们已经渐渐淡忘了他们,借此抒发对他们的敬意和 惋惜之情,引出下方对战争的反思。 B. 第⑤段画线句子承上启下,引出艾森豪威尔相关的演说,其中“阴影”一词, 既用本意,又用比喻义。 C. 结尾段用“火炬”比喻墓葬,形象表达出作者对未来充满希望;用呼唤的口 吻,有助于抒发强烈的情感。 D. 本文以游踪为线,运用描写、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融历史回顾与现实感 怀于一体,引发读者思考。 5. 理解下面的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当我们折取橄榄枝的时候,其实对它已经构成了一种摧残!
6.联系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以“最苍凉的海岸”为题? 【答案】4.D5.“折取橄榄枝”,“已经构成了一种摧残”,就意味着我们 是在用战争换取和平,是以流血乃至牺牲生命为代价的,这时人的生命已遭践踏, 和平环境已遭破坏。这句发人深省,告诉我们只有彻底拒绝战争,才能真正拥有 和平 6.正因为这里不仅是海滩,还是一大片年轻战士的墓地,作者以此为题表达了 对他们的追悼;这里已经渐渐被人们遗忘,或会有政客为增加政治砝码来到这里, 作者以此为题,表达了自己心情的悲凉和复杂;虽然二次大战已经结束了六十年 了,但是战争还存在,人们没有吸取教训,作者以此为题表达了对历史和战争深 刻的反思。 【解析】 4!.试题分析:此题考査鉴赏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学生要有一定的辨析 能力,仔细阅读与选项相关的语段,然后与选项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不同的选项 即可。D项,“以游踪为线”错误,这篇文章主要内容是作者站在墓地时的所见 所思所感。所以说,本文的行文线索并不是游踪,而是作者的思绪。 5.试题分析:此题考査学生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能力。首先,抓关键词“橄榄 枝”“摧残”,分析关键词的含义:从橄榄枝的象征意义分析,它象征着和平, “摧残”是指对美好东西的破坏或摧毁。“折取橄榄枝”就是争取和平,“对它 已经构成了一种摧残”就是毁坏了和平。其次,分析句子上下句的关系,代入语 境找答案。这句是因果关系:当我们折取橄榄枝,便意味着用战争换取和平,是 以流血乃至牺牲生命为代价的,这时人的生命已遭践踏,和平的环境已遭破坏。 结合实际具体分析言之成文即可。 点睛:理解句子的作用,要注意以下几点:①首先要注意从本句入手,看清句子 在文中的位置,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②要注意分析对本句的语法分析,了 解本句的主干与枝叶成分,尤其要注意枝叶部分。③要想到是其可能采用了某种 修辞手法或者某种表现手法。比如,如果是比喻,则应该找到本句中的本体,是 说明生动形象的本体的什么特点呢,还是化抽象为具体来说明什么道理;如果是 象征,则应先找出其象征的对象是什么,其含蓄而形象地显示了对象的什么特点 6.试题分析:此题考査标题的作用。题干问“联系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以‘最 苍凉的海岸’为题?”可以先从文章要表达的主体内容思考,因为这里不仅是海 滩,还是一大片年轻战士的墓地,作者主要思绪是围绕墓地展开的。再考虑概括 下主题:作者表达了对年轻战士的追悼;然后,分析“苍凉”的原因,这里已 经渐渐被人们遗忘,间或会有政客为了增加政治砝码来到这里,作者表达了自己 心情的悲凉和复杂;更深层次的思考是对和平与战争的思考,虽然二次大战已经 结束了六十年了,但是战争还存在,人们没有吸取教训,作者以此为题表达了对 历史和战争深刻的反思。所以说以此为题,主要从文章主要内容、作者的思绪展 开、以及作者思想感情角度回答 点睛:文章标题的作用:交代文章主要内容;揭示(暗示)文章主旨。交代故事 发生的环境。点明行文线索或感情线索。确定文章描写对象,确定文章的感情基 调。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富有哲理,引人思考。本题主 要是从前两点分析。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6. 联系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以“最苍凉的海岸”为题? 【答案】4. D 5. “折取橄榄枝”,“已经构成了一种摧残”,就意味着我们 是在用战争换取和平,是以流血乃至牺牲生命为代价的,这时人的生命已遭践踏, 和平环境已遭破坏。这句发人深省,告诉我们只有彻底拒绝战争,才能真正拥有 和平。 6. 正因为这里不仅是海滩,还是一大片年轻战士的墓地,作者以此为题表达了 对他们的追悼;这里已经渐渐被人们遗忘,或会有政客为增加政治砝码来到这里, 作者以此为题,表达了自己心情的悲凉和复杂;虽然二次大战已经结束了六十年 了,但是战争还存在,人们没有吸取教训,作者以此为题表达了对历史和战争深 刻的反思。 【解析】 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学生要有一定的辨析 能力,仔细阅读与选项相关的语段,然后与选项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不同的选项 即可。D 项,“以游踪为线”错误,这篇文章主要内容是作者站在墓地时的所见 所思所感。所以说,本文的行文线索并不是游踪,而是作者的思绪。 5.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能力。首先,抓关键词“橄榄 枝”“摧残”,分析关键词的含义:从橄榄枝的象征意义分析,它象征着和平, “摧残”是指对美好东西的破坏或摧毁。“折取橄榄枝”就是争取和平,“对它 已经构成了一种摧残”就是毁坏了和平。其次,分析句子上下句的关系,代入语 境找答案。这句是因果关系:当我们折取橄榄枝,便意味着用战争换取和平,是 以流血乃至牺牲生命为代价的,这时人的生命已遭践踏,和平的环境已遭破坏。 结合实际具体分析言之成文即可。 点睛:理解句子的作用,要注意以下几点:①首先要注意从本句入手,看清句子 在文中的位置,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②要注意分析对本句的语法分析,了 解本句的主干与枝叶成分,尤其要注意枝叶部分。③要想到是其可能采用了某种 修辞手法或者某种表现手法。比如,如果是比喻,则应该找到本句中的本体,是 说明生动形象的本体的什么特点呢,还是化抽象为具体来说明什么道理;如果是 象征,则应先找出其象征的对象是什么,其含蓄而形象地显示了对象的什么特点。 6.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标题的作用。题干问“联系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以‘最 苍凉的海岸’为题?”可以先从文章要表达的主体内容思考,因为这里不仅是海 滩,还是一大片年轻战士的墓地,作者主要思绪是围绕墓地展开的。再考虑概括 一下主题:作者表达了对年轻战士的追悼;然后,分析“苍凉”的原因,这里已 经渐渐被人们遗忘,间或会有政客为了增加政治砝码来到这里,作者表达了自己 心情的悲凉和复杂;更深层次的思考是对和平与战争的思考,虽然二次大战已经 结束了六十年了,但是战争还存在,人们没有吸取教训,作者以此为题表达了对 历史和战争深刻的反思。所以说以此为题,主要从文章主要内容、作者的思绪展 开、以及作者思想感情角度回答。 点睛:文章标题的作用:交代文章主要内容;揭示(暗示)文章主旨。交代故事 发生的环境。点明行文线索或感情线索。确定文章描写对象,确定文章的感情基 调。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富有哲理,引人思考。本题主 要是从前两点分析。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2017年3月,由中南民族大学教授王兆鹏与搜韵网站共同打造的《唐 宋文学编年系地信息平台》正式上线,仅两天,网络点击量就达220万次。登陆 平台,点击诗人名字,便可看见他一生行迹的文字版和路线图,点击路线图中的 任一个地点,能看到他在这里的生活轨迹,留下的作品,该平台利用大数据打造 了一张“文化版”中国地图。这之前,文学研究几乎没有利用过大数据,该地图 第一次通了历史的时空隔阖,将唐宋诗人请出了“格子间”。 这并非王兆鹏第一次将大数据和文学连接在一起。上世纪90年代,他就利用大 数据给唐诗宋排名次,结果遭到一片骂,但王兆鹏却还是选择相信数据,他觉得 在将来的文史研究中,作品的好坏评价“必须要有数据作支撑。”该地图还引起 了海外研究者的关注,哈佛大学相关项目组也发来邮件,希望合作共享数据。 (摘编自翁佳妍《用一张地 图,将唐宋诗人请出“格子间”》) 材料二:我们生活在一个任何人都无法摆脱数据的大数据时代。数据越多,人们 做出的分析就越多;人们分析得越多,制造的烟幕弹也就越多.因此不能单看数 据的表象,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以美国交通部关于对阿拉斯加航空公司和美国西 部航空公司的飞机晚点率统计分析为例: 阿拉斯加航空公同美国西部航空公司 航班总数 晚点航班总数 晚点率 11% 图1:阿拉斯加航空公司和美国西部航空公司晚点车对比 美国西部 航空公司 阿拉斯加 航空公司 尼克斯圣选戈清杉码西雅图金山 图2:阿拉斯加航空公司和美国西部航空公司在 西海岸五大机场航班晚点率对比
材料一:2017 年 3 月,由中南民族大学教授王兆鹏与搜韵网站共同打造的《唐 宋文学编年系地信息平台》正式上线,仅两天,网络点击量就达 220 万次。登陆 平台,点击诗人名字,便可看见他一生行迹的文字版和路线图,点击路线图中的 任一个地点,能看到他在这里的生活轨迹,留下的作品,该平台利用大数据打造 了一张“文化版”中国地图。这之前,文学研究几乎没有利用过大数据,该地图 第一次通了历史的时空隔阖,将唐宋诗人请出了“格子间”。 这并非王兆鹏第一次将大数据和文学连接在一起。上世纪 90 年代,他就利用大 数据给唐诗宋排名次,结果遭到一片骂,但王兆鹏却还是选择相信数据,他觉得 在将来的文史研究中,作品的好坏评价“必须要有数据作支撑。”该地图还引起 了海外研究者的关注,哈佛大学相关项目组也发来邮件,希望合作共享数据。 (摘编自翁佳妍《用一张地 图,将唐宋诗人请出“格子间”》) 材料二:我们生活在一个任何人都无法摆脱数据的大数据时代。数据越多,人们 做出的分析就越多;人们分析得越多,制造的烟幕弹也就越多.因此不能单看数 据的表象,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以美国交通部关于对阿拉斯加航空公司和美国西 部航空公司的飞机晚点率统计分析为例: